CN219286297U -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86297U
CN219286297U CN202223470821.0U CN202223470821U CN219286297U CN 219286297 U CN219286297 U CN 219286297U CN 202223470821 U CN202223470821 U CN 202223470821U CN 219286297 U CN219286297 U CN 2192862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ron core
arc extinguishing
contact
assembly
movable ir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7082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永平
朱效谷
李得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ingl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Wux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ingl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Wux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ingl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Wuxi Co ltd filed Critical Bingl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Wux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7082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862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862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862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该高压直流继电器包括动组件,该动组件包括:上轭铁;底座,底座上设有传动轴;动触头,浮动于底座之上;定铁芯,设于上轭铁远离静组件的一侧表面;动铁芯,设于定铁芯远离静组件的一侧,传动轴自上轭铁穿出以穿过定铁芯连接至动铁芯,动铁芯受到激励时通过传动轴驱动动触头改变位置以实现与静触头的接触或分离;定铁芯与动铁芯相互靠近的端面为非平面配合;静触头设于一密封壳体内,并围合形成一灭弧空间,灭弧空间内充满有灭弧气体,静触头的至少部分露出灭弧空间。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小型化继电器电磁线圈的起始吸力比较小,导致小型化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电磁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背景技术
高压直流继电器是通过用低压回路控制高压回路接通与断开的开关,其由低压回路的电磁线圈驱动动作部件来带动高压回路部件动触头与静触头的连接与分离,从而实现高压回路的接通与断开。
这类产品的高压部分由于具有较高的电压与电流,所以在动触头、静触头的接通与断开瞬间产生拉弧,通常会把动静触头连接与分离部分用密封腔体跟外部隔离开来,其内部空间往往会灌充一定压力的灭弧气体,其主要成分如氮气或氢气。电磁线圈作为低压回路的一部分,其作用也至关重要,其对动作部件的驱动才能使得继电器实现高压回路的接通与断开,此类继电器越来越多被用于电动汽车,而车载的要求对继电器的空间尺寸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从而小体积的继电器也比较契合电动汽车的需求,然而对于此类继电器而言,电磁线圈的尺寸大小对于继电器的影响最为关键,所以小尺寸的电磁线圈具有较大起始吸力更容易实现小体积的继电器。
然而,目前高压直流接触器为了满足小尺寸设计要求,在小尺寸的基础上,其电磁线圈的起始吸力也比较小,导致小型化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电磁性能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高压直流接触器为了满足小尺寸设计要求,在小尺寸的基础上,其电磁线圈的起始吸力也比较小,导致小型化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电磁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所述高压直流继电器包括动组件,所述动组件设于所述高压直流继电器的壳体组件内,用于在电磁组件的驱动下产生动作而与所述高压直流继电器的静组件接触或分离从而控制高压回路接通或断开,所述动组件包括:
上轭铁,所述上轭铁呈平面状设置,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内部;
底座,设于所述上轭铁靠近所述静组件的一侧表面,所述底座上设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穿过所述上轭铁朝向远离所述静组件的一侧延伸;
动触头,浮动于所述底座之上;
定铁芯,设于所述上轭铁远离所述静组件的一侧表面;
动铁芯,设于所述定铁芯远离所述静组件的一侧,所述传动轴自所述上轭铁穿出以穿过所述定铁芯连接至所述动铁芯,从而在所述动铁芯受到激励时通过所述传动轴驱动所述动触头改变位置以实现与静触头的接触或分离;其中,所述定铁芯与所述动铁芯相互靠近的端面为非平面配合;
其中,所述静触头设于一密封壳体内,所述密封壳体朝向所述上轭铁的一侧通过一连接圈连接至所述上轭铁,以围合形成一封闭的灭弧空间,所述灭弧空间内充满有灭弧气体,所述静触头的至少部分露出所述灭弧空间。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定铁芯朝向所述动铁芯一侧的端面由外圈至内圈逐渐向内凹陷,以形成第一表面,所述动铁芯朝向所述定铁芯一侧的端面有内圈至内圈逐渐向外凸起,以形成第二表面;
或者,所述定铁芯朝向所述动铁芯一侧的端面由外圈至内圈逐渐向外凸起,以形成第一表面,所述动铁芯朝向所述定铁芯一侧的端面有内圈至内圈逐渐向内凹陷,以形成第二表面;
其中,所述动铁芯在受到激励时通过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定铁芯的第一表面接触或分离。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定铁芯朝向所述动铁芯一侧的端面形成第一复合表面,所述动铁芯朝向所述定铁芯一侧的端面形成第二复合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复合表面与所述第二复合表面均包括至少两个面,所述动铁芯在受到激励时通过所述第二复合表面与所述定铁芯的第一复合表面接触或分离。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定铁芯与所述动铁芯之间设有复位件。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定铁芯朝向所述动铁芯的一侧表面向内凹陷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动铁芯朝向所述定铁芯的一侧表面向内凹陷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复位件的两端分别抵靠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且所述传动轴穿过所述复位件以连接至所述动铁芯。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底座与所述动触头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所述底座与所述动触头。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底座上还设有一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动触头的移动行程,并将所述动触头限制于所述弹性件之上。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高压直流继电器还包括灭弧组件,所述灭弧组件包括第一灭弧架与第二灭弧架,所述第一灭弧架与所述第二灭弧架均呈弯折状设置以环绕于所述密封壳体的外围,所述第一灭弧架相互远离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灭弧磁铁,两个所述第一灭弧磁铁分别正对其中一个静触头与动触头接触位置的两侧,所述第二灭弧架相互远离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灭弧磁铁,两个所述第二灭弧磁铁分别正对另一个静触头与动触头接触位置的两侧。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电磁组件包括电磁线圈,所述定铁芯与所述动铁芯伸入所述电磁线圈的内部,且在所述定铁芯与所述动铁芯的外围还套设于隔离罩以及导磁筒,所述隔离罩靠近所述静组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上轭铁;
所述电磁组件还包括下轭铁,所述下轭铁呈弯折状,且所述下轭铁与所述上轭铁连接,以将所述电磁线圈包裹。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互连接以将所述静组件、动组件以及电磁组件包裹,所述静触头的至少部分露出所述第一壳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所示的高压直流继电器,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在壳体组件内设置动组件与静组件,其中,动组件包括:上轭铁,呈平面状设置,设于壳体组件内部;底座,设于上轭铁靠近静组件的一侧表面,底座上设有传动轴,传动轴穿过上轭铁朝向远离静组件的一侧延伸;动触头,浮动于底座之上;定铁芯,设于上轭铁远离静组件的一侧表面;动铁芯,设于定铁芯远离静组件的一侧,传动轴自上轭铁穿出以穿过定铁芯连接至动铁芯,从而在动铁芯受到激励时通过传动轴驱动动触头改变位置以实现与静触头的接触或分离;其中,定铁芯与动铁芯相互靠近的端面为非平面配合。在定铁芯与动铁芯呈现非平面配合的情况下,将增加定铁芯与动铁芯的工作面,从而增强定铁芯与动铁芯之间的磁性,以提升继电器的起始吸力,最终提升了继电器的电磁性能;同时,由于动触头与静触头在一灭弧空间内接触或分离,灭弧空间内充满有灭弧气体,在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产生拉弧时,灭弧气体能够将拉弧抑制,从而避免拉弧损坏其它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高压直流继电器隐去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动组件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元器件符号说明:
壳体组件10、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动组件20、上轭铁21、底座22、动触头23、定铁芯24、第一表面240、第一安装孔241、动铁芯25、第二表面250、第二安装孔251、弹性件26、限位件27、传动轴28、复位件29、电磁组件30、电磁线圈31、隔离罩32、导磁筒33、下轭铁34、静组件40、静触头41、密封壳体42、连接圈43、灭弧组件50、第一灭弧架51、第一灭弧磁铁510、第二灭弧架52、第二灭弧磁铁52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所述高压直流继电器包括动组件20,所述动组件20设于所述高压直流继电器的壳体组件10内,用于在电磁组件30的驱动下产生动作而与所述高压直流继电器的静组件40接触或分离从而控制高压回路接通或断开。作为一继电器,壳体是必不可少的。在本实施例当中,该继电器包括壳体组件10,壳体组件10包括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连接以将继电器的至少部分元器件包裹,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包括但不限于采用螺接、扣接与超声波焊接,在将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连为一体之后,该壳体组件10应当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例如能够防水、防尘,从而能够保证继电器能够在恶劣环境中正常使用。
现有技术中,继电器越来越小型化设计,以满足特定的使用场景,例如适用于电动汽车之上,小型化的继电器不易占用电动汽车上较为紧凑的空间。然而,继电器的小型化导致了继电器的起始吸力也变小,降低了继电器的性能。而本申请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小型化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增强继电器的起始吸力,从而提升继电器的性能,请参考以下描述了解本申请的改进之处。
在本实施例当中,对继电器内部的动组件20进行改进,从而使继电器的起始吸力增加,以提升继电器性能。
具体而言,所述动组件20包括:
上轭铁21,所述上轭铁21呈平面状设置,设于所述壳体组件10内部;示例而非限定,上轭铁21设置于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连接时将上轭铁21固定,例如将上轭铁21夹设于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
底座22,设于所述上轭铁21靠近所述静组件40的一侧表面,该底座22采用焊接固定于上轭铁21的一侧表面,当然,在其它一些可行的实施例当中,底座22的固定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固定方式,只要保证底座22不会脱离上轭铁21即可;其中,所述底座22上设有传动轴28,所述传动轴28穿过所述上轭铁21朝向远离所述静组件40的一侧延伸。
动触头23,浮动于所述底座22之上;具体而言,动触头23是连接于底座22的,例如通过弹性件26连接于底座22之上,该弹性件26的两端分别抵靠动触头23与底座22,当动触头23与静组件40中的静触头41接触时,弹性件26处于伸展状态以向动触头23施加弹性作用力,从而使得动触头23能够与静触头41紧密接触,动触头23与静触头41紧密接触时,动触头23与静触头41之间也不易产生拉弧。更近一步的,底座22上还设有一限位件27,限位件27用于限制所述动触头23的移动行程,并将动触头23限制于所述弹性件26之上;具体而言,该限位件27呈半框形结构,限位件27跨过动触头23设置,限位件27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底座22的两侧,则动触头23在到达与静触头41的接触位置时将无法再朝向静触头41运动,同时还能够限制动触头23在限位件27之上的位置,避免动触头23脱离底座22。
定铁芯24,设于所述上轭铁21远离所述静组件40的一侧表面;具体而言,定铁芯24即固定的铁芯,定铁芯24固定于上轭铁21与底座22相反的表面,该定铁芯24不会相对于上轭铁21移动,即上轭铁21与定铁芯24是连为一体的;
动铁芯25,设于所述定铁芯24远离所述静组件40的一侧,所述传动轴28自所述上轭铁21穿出以穿过所述定铁芯24连接至所述动铁芯25,从而在所述动铁芯25受到激励时通过所述传动轴28驱动所述动触头23改变位置以实现与所述静触头41的接触或分离;具体而言,动铁芯25即会移动的铁芯,活动设置于定铁芯24远离上轭铁21的一侧,由于传动轴28固定于底座22之上,由上轭铁21穿出自定铁芯24内穿入动铁芯25内部,且传动轴28固定于动铁芯25内部,因此,当动铁芯25移动时,将通过传动轴28、底座22带动动触头23的移动。
其中,该高压直流继电器还包括固定设于壳体组件10内部的电磁组件30,该电磁组件30用于与动组件20的动铁芯25相互激励,以使动铁芯25产生移动,从而带动动触头23移动以接触或分离静组件40的静触头41。
在本实施例当中,该电磁组件30包括通电状态能够产生磁场的电磁线圈31,为了使得动铁芯25能够与电磁线圈31相互激励,定铁芯24与动铁芯25是伸入到电磁线圈31的内部的,且在定铁芯24与动铁芯25的外围还套设有一隔离罩32,该隔离罩32靠近静组件40的一端是连接于上轭铁21的,也就是说,通过设置隔离罩32,能够将静组件40、动组件20与电磁组件30空气隔离开,从而避免静组件40中的空气通过上轭铁21为传动轴28穿设的通孔而流入电磁组件30中。而该电磁组件30还包括导磁筒33,导磁筒33的一端连接至下轭铁34,该下轭铁34呈弯折状,且下轭铁34与上轭铁21连接,围合形成一框型结构,以将电磁线圈31包裹在内部;其中,导磁筒33靠近上轭铁21的一侧穿入电磁线圈31内,套设于隔离罩32的外围,如此在隔离罩32的外围设置导磁筒33能够使得通电产生的磁场更为均匀,以便于更好的推动动铁芯25进行运动。
实际上,在动触头23与静触头41接触的瞬间或分离的瞬间,动触头23与静触头41之间将产生拉弧,即电流弧,为了抑制或消灭拉弧的产生,本实施例当中是这样设置的,具体而言:
该静触头41是设置于一密封壳体42内的,静触头41的至少部分漏出该密封壳体42,密封壳体42靠近上轭铁21的一侧通过一连接圈43与上轭铁21连接,从而围合形成一灭弧空间,该灭弧空间内充满有灭弧气体,其主要气体组分如氢气或氮气,在产生拉弧的瞬间,在灭弧气体的抑制下,动触头23与静触头41之间产生的拉弧将以极快的速度熄灭,不易对其它部件产生影响。
且该高压直流继电器还设置有灭弧组件50,该灭弧组件50包括第一灭弧架51与第二灭弧架52,分别用于安装第一灭弧磁铁510与第二灭弧磁铁520;具体而言,第一灭弧架51与第二灭弧架52均呈半框形,第一灭弧架51与第二灭弧架52对称设置,以围合设置于密封壳体42的外围;而第一灭弧架51相对远离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灭弧磁铁510,该第一灭弧磁铁510正对于其中一个静触头41与动触头23接触位置的两侧,同样的,而第二灭弧架52相对远离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灭弧磁铁520,该第二灭弧磁铁520正对于另一个静触头41与动触头23接触位置的两侧;通过在静触头41与动触头23接触位置的外围设置灭弧磁铁,能够抑制动触头23与静触头41之间拉弧的产生,以及在产生拉弧时快速熄灭动触头23与静触头41之间的拉弧。
为了增强定铁芯24与动铁芯25之间的磁性,定铁芯24与动铁芯25相互靠近的端面为非平面配合,也即定铁芯24靠近动铁芯25一侧的端面为非平面,动铁芯25靠近定铁芯24一侧的端面同样为非平面,如此便能够增加定铁芯24与动铁芯25之间相互激励的面积,从而增强定铁芯24与动铁芯25之间的磁性,提升了该继电器的起始吸力,最终提升了继电器的电磁性能。
在本实施例当中,所述定铁芯24朝向所述动铁芯25一侧的端面由外圈至内圈逐渐向内凹陷,以形成第一表面240,所述动铁芯25朝向所述定铁芯24一侧的端面有内圈至内圈逐渐向外凸起,以形成第二表面250;其中,所述动铁芯25在受到激励时通过所述第二表面250与所述定铁芯24的第一表面240接触或分离。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定铁芯24朝向动铁芯25的端面呈内凹的结构能够增加定铁芯24工作面的面积,同样的,动铁芯25朝向定铁芯24的端面外凸的结构能够增加动铁芯25工作面的面积,且定铁芯24端面的内凹结构能够与动铁芯25端面的外凸结构相互配合,从而使得动铁芯25在被激励时能够与定铁芯24接触。
在本实施例当中,所述定铁芯24与所述动铁芯25之间设有复位件29。具体而言,所述定铁芯24朝向所述动铁芯25的一侧表面向内凹陷设有第一安装孔241,所述动铁芯25朝向所述定铁芯24的一侧表面向内凹陷设有第二安装孔251,所述复位件29的两端分别抵靠于所述第一安装孔241与所述第二安装孔251内,且所述传动轴28穿过所述复位件29以连接至所述动铁芯25。则动铁芯25相对于定铁芯24运动时,能够通过复位件29获得一定的复位力,从而使得动铁芯25快速归位,同时,在动铁芯25朝向定铁芯24运动时,复位件29也能提供一定的缓冲力,避免动铁芯25在朝向定铁芯24运动时与定铁芯24剧烈碰撞而导致铁芯损坏或磨损。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施例当中所示的高压直流继电器,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在壳体组件10内设置动组件20与静组件40,其中,动组件20包括:上轭铁21,呈平面状设置,设于壳体组件10内部;底座22,设于上轭铁21靠近静组件40的一侧表面,底座22上设有传动轴28,传动轴28穿过上轭铁21朝向远离静组件40的一侧延伸;动触头23,浮动于底座22之上;定铁芯24,设于上轭铁21远离静组件40的一侧表面;动铁芯25,设于定铁芯24远离静组件40的一侧,传动轴28自上轭铁21穿出以穿过定铁芯24连接至动铁芯25,从而在动铁芯25受到激励时通过传动轴28驱动动触头23改变位置以实现与静触头41的接触或分离;其中,定铁芯24与动铁芯25相互靠近的端面为非平面配合。在定铁芯24与动铁芯25呈现非平面配合的情况下,将增加定铁芯24与动铁芯25的工作面,从而增强定铁芯24与动铁芯25之间的磁性,以提升继电器的起始吸力,最终提升了继电器的电磁性能;同时,由于动触头23与静触头41在一灭弧空间内接触或分离,灭弧空间内充满有灭弧气体,在动触头23与静触头41之间产生拉弧时,灭弧气体能够将拉弧抑制,从而避免拉弧损坏其它部件。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本实施例当中所示的高压直流继电器与第一实施例当中所示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在本实施例当中,所述定铁芯朝向所述动铁芯一侧的端面由外圈至内圈逐渐向外凸起,以形成第一表面,所述动铁芯朝向所述定铁芯一侧的端面有内圈至内圈逐渐向内凹陷,以形成第二表面;其中,所述动铁芯在受到激励时通过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定铁芯的第一表面接触或分离。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定铁芯朝向动铁芯的端面呈外凸的结构能够增加定铁芯工作面的面积,同样的,动铁芯朝向定铁芯的端面内凹的结构能够增加动铁芯工作面的面积,且定铁芯端面的外凸结构能够与动铁芯端面的内凹结构相互配合,从而使得动铁芯在被激励时能够与定铁芯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施例当中所示的高压直流继电器,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在壳体组件内设置动组件与静组件,其中,动组件包括:上轭铁,呈平面状设置,设于壳体组件内部;底座,设于上轭铁靠近静组件的一侧表面,底座上设有传动轴,传动轴穿过上轭铁朝向远离静组件的一侧延伸;动触头,浮动于底座之上;定铁芯,设于上轭铁远离静组件的一侧表面;动铁芯,设于定铁芯远离静组件的一侧,传动轴自上轭铁穿出以穿过定铁芯连接至动铁芯,从而在动铁芯受到激励时通过传动轴驱动动触头改变位置以实现与静触头的接触或分离;其中,定铁芯与动铁芯相互靠近的端面为非平面配合。在定铁芯与动铁芯呈现非平面配合的情况下,将增加定铁芯与动铁芯的工作面,从而增强定铁芯与动铁芯之间的磁性,以提升继电器的起始吸力,最终提升了继电器的电磁性能。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本实施例当中所示的高压直流继电器与第一实施例当中所示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定铁芯朝向所述动铁芯一侧的端面形成第一复合表面,所述动铁芯朝向所述定铁芯一侧的端面形成第二复合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复合表面与所述第二复合表面均包括至少两个面,例如平面于斜面的组合,从而形成复合表面,所述动铁芯在受到激励时通过所述第二复合表面与所述定铁芯的第一复合表面接触或分离。
示例而言,在本实施例当中,第一复合表面为波浪面,第二复合表面同样为能够与第一复合表面配合的波浪面,能够更大程度的增加定铁芯与动铁芯的工作面的面积,增强定铁芯与动铁芯之间的磁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所述高压直流继电器包括动组件,所述动组件设于所述高压直流继电器的壳体组件内,用于在电磁组件的驱动下产生动作而与所述高压直流继电器的静组件接触或分离从而控制高压回路接通或断开,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组件包括:
上轭铁,所述上轭铁呈平面状设置,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内部;
底座,设于所述上轭铁靠近所述静组件的一侧表面,所述底座上设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穿过所述上轭铁朝向远离所述静组件的一侧延伸;
动触头,浮动于所述底座之上;
定铁芯,设于所述上轭铁远离所述静组件的一侧表面;
动铁芯,设于所述定铁芯远离所述静组件的一侧,所述传动轴自所述上轭铁穿出以穿过所述定铁芯连接至所述动铁芯,从而在所述动铁芯受到激励时通过所述传动轴驱动所述动触头改变位置以实现与静触头的接触或分离;其中,所述定铁芯与所述动铁芯相互靠近的端面为非平面配合;
其中,所述静触头设于一密封壳体内,所述密封壳体朝向所述上轭铁的一侧通过一连接圈连接至所述上轭铁,以围合形成一封闭的灭弧空间,所述灭弧空间内充满有灭弧气体,所述静触头的至少部分露出所述灭弧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铁芯朝向所述动铁芯一侧的端面由外圈至内圈逐渐向内凹陷,以形成第一表面,所述动铁芯朝向所述定铁芯一侧的端面有内圈至内圈逐渐向外凸起,以形成第二表面;
或者,所述定铁芯朝向所述动铁芯一侧的端面由外圈至内圈逐渐向外凸起,以形成第一表面,所述动铁芯朝向所述定铁芯一侧的端面有内圈至内圈逐渐向内凹陷,以形成第二表面;
其中,所述动铁芯在受到激励时通过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定铁芯的第一表面接触或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铁芯朝向所述动铁芯一侧的端面形成第一复合表面,所述动铁芯朝向所述定铁芯一侧的端面形成第二复合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复合表面与所述第二复合表面均包括至少两个面,所述动铁芯在受到激励时通过所述第二复合表面与所述定铁芯的第一复合表面接触或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铁芯与所述动铁芯之间设有复位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铁芯朝向所述动铁芯的一侧表面向内凹陷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动铁芯朝向所述定铁芯的一侧表面向内凹陷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复位件的两端分别抵靠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且所述传动轴穿过所述复位件以连接至所述动铁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与所述动触头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所述底座与所述动触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还设有一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动触头的移动行程,并将所述动触头限制于所述弹性件之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直流继电器还包括灭弧组件,所述灭弧组件包括第一灭弧架与第二灭弧架,所述第一灭弧架与所述第二灭弧架均呈弯折状设置以环绕于所述密封壳体的外围,所述第一灭弧架相互远离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灭弧磁铁,两个所述第一灭弧磁铁分别正对其中一个静触头与动触头接触位置的两侧,所述第二灭弧架相互远离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灭弧磁铁,两个所述第二灭弧磁铁分别正对另一个静触头与动触头接触位置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组件包括电磁线圈,所述定铁芯与所述动铁芯伸入所述电磁线圈的内部,且在所述定铁芯与所述动铁芯的外围还套设于隔离罩以及导磁筒,所述隔离罩靠近所述静组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上轭铁;
所述电磁组件还包括下轭铁,所述下轭铁呈弯折状,且所述下轭铁与所述上轭铁连接,以将所述电磁线圈包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互连接以将所述静组件、动组件以及电磁组件包裹,所述静触头的至少部分露出所述第一壳体。
CN202223470821.0U 2022-12-23 2022-12-23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Active CN2192862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70821.0U CN219286297U (zh) 2022-12-23 2022-12-23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70821.0U CN219286297U (zh) 2022-12-23 2022-12-23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86297U true CN219286297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29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70821.0U Active CN219286297U (zh) 2022-12-23 2022-12-23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862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43565B2 (ja) 電磁開閉器
JP5809443B2 (ja)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JP5829618B2 (ja) 継電器
EP2975626B1 (en) Magnetic switch
US11043346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KR20140074916A (ko) 접점 장치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전자 접촉기
WO2005004184A1 (ja) 電磁開閉装置
US8558648B2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ing apparatus
US20220406544A1 (en) Contact Apparatus and Electromagnetic Switch
JP2021535549A (ja) 直流リレー
CN219286297U (zh)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JP2005026183A (ja) 電磁開閉装置
CN209487399U (zh) 一种真空开关
US11756759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with modification of drive shaft or movable iron core
CN209929220U (zh) 单相永磁机构及真空断路器
CN110911234B (zh) 触点机构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CN209658077U (zh) 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
CN109148224B (zh) 一种磁吹灭弧继电器
CN220691929U (zh) 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6054496U (zh) 一种灭弧配件及拍合式灭弧电磁继电器
WO2022123873A1 (ja)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CN213212064U (zh) 一种无极性直流接触器
CN214588582U (zh) 微型高压真空交流接触器
CN213277950U (zh) 一种便于快速安装的无极性直流接触器
CN211578662U (zh) 可灭电弧的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