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85555U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85555U
CN219285555U CN202320860881.9U CN202320860881U CN219285555U CN 219285555 U CN219285555 U CN 219285555U CN 202320860881 U CN202320860881 U CN 202320860881U CN 219285555 U CN219285555 U CN 2192855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edge
polarization state
display panel
crystal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6088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小健
李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6088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855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855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855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和液晶层,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外围,还包括:第一偏光片,位于所述彩膜基板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具有第一透过轴;边缘走线,位于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第一偏光片之间,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偏振态元件,位于所述边缘走线与所述第一偏光片之间,位于所述非显示区,且覆盖至少部分的所述边缘走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实现遮蔽边缘走线的反光,且改善偏光片贴合气泡的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技术领域中,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因其具有外型轻薄、耗电少以及无辐射污染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电视、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等产品中。
目前,带有触控功能的显示面板作为一种信息输入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公共场所大厅的信息查询机等各种显示产品中。这样,用户只需要手指触摸显示面板上的标识就能够实现对该电子设备的操作,消除了用户对其他设备(如键盘和鼠标等)的依赖,使人机交互更为简易。
On-cell触控(Touch on cell)技术逐渐推广,其主要做法是将触摸屏设置在显示屏的彩色滤光片基板和偏光片之间,即在液晶面板上配置触摸传感器。然而,由于非显示区中边缘走线密集,形成聚集性的金属反光现象,肉眼明显可见。
为了解决边缘走线反光现象,现有技术使用丝网印刷技术,在边缘走线上方印刷黑色油墨,使用黑色油墨遮蔽边缘走线的反光。然而,目前工艺很难将油墨厚度控制在2微米以下。现有偏光片的贴附工艺,无法满足吸收油墨断差的要求,从而产生偏光片贴合气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实现遮蔽边缘走线的反光,且改善偏光片贴合气泡的现象。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和液晶层,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外围,还包括:
第一偏光片,位于所述彩膜基板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具有第一透过轴;
边缘走线,位于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第一偏光片之间,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偏振态元件,位于所述边缘走线与所述第一偏光片之间,位于所述非显示区,且覆盖至少部分的所述边缘走线。
进一步地,所述偏振态元件包括四分之一相位差膜。
进一步地,所述偏振态元件包括金属线栅偏振层,所述金属线栅偏振层具有第二透过轴,所述第一透过轴与所述第二透过轴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偏振态元件包括四分之一相位差膜和金属线栅偏振层,所述金属线栅偏振层位于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差膜和所述第一偏光片之间;
所述金属线栅偏振层具有第二透过轴,所述第一透过轴与所述第二透过轴垂直。
进一步地,垂直于所述阵列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差膜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100nm,且小于或者等于400nm。
进一步地,所述边缘走线包括触控电极走线和/或防静电走线;
所述触控电极走线被配置为传输触控信号,所述防静电走线被配置为传输静电。
进一步地,所述偏振态元件的外侧边缘与所述彩膜基板的边缘对齐;
所述偏振态元件的内侧边缘与所述非显示区的内侧边缘对齐。
进一步地,所述偏振态元件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偏光片的边缘对齐;
所述偏振态元件的内侧边缘与所述非显示区的内侧边缘对齐。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二偏光片位于所述阵列基板远离所述彩膜基板的一侧。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源;
所述背光源位于第二偏光片远离彩膜基板的一侧,被配置为提供背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在边缘走线上设置偏振态元件,在偏振态元件上设置第一偏光片,外界环境光照射到边缘走线上之前,先经过第一偏光片为沿第一透过轴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然后经过偏振态元件,变为预设偏振态的光。经边缘走线反射后,再次经过偏振态元件和第一偏光片。由于偏振态元件对光线的偏振态的改变,被边缘走线的光线中的至少部分无法穿过第一偏光片,从而减少了反射光的强度。另一方面,采用偏振态元件替代已知技术中的黑色油墨,可以改善偏光片贴合气泡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减少反光的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减少反光的原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减少反光的原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沿图1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减少反光的原理示意图,其中,宽箭头表示光线传播方向,细箭头表示光线的偏振态,参考图1-图3,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11、彩膜基板12和液晶层13。液晶层13位于阵列基板11与彩膜基板12之间,液晶层13包括多个液晶分子。液晶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01和非显示区102,非显示区102位于显示区101的外围。
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偏光片21、边缘走线30和偏振态元件40。第一偏光片21位于彩膜基板12远离阵列基板11的一侧。第一偏光片21具有第一透过轴,第一偏光片21被配置为将穿过其的光线形成为沿第一透过轴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边缘走线30位于彩膜基板12与第一偏光片21之间,边缘走线30的至少部分位于非显示区102。偏振态元件40位于边缘走线30与第一偏光片21之间,偏振态元件40位于非显示区102,且偏振态元件40覆盖至少部分的边缘走线30。偏振态元件40被配置为将穿过其光线的偏振态改变为预设偏振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在边缘走线30上设置偏振态元件40,在偏振态元件40上设置第一偏光片21,外界环境光照射到边缘走线30上之前,先经过第一偏光片21变为沿第一透过轴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然后经过偏振态元件40,变为预设偏振态的光。经边缘走线30反射后,再次经过偏振态元件40和第一偏光片21。由于偏振态元件40对光线的偏振态的改变,被边缘走线30的光线中的至少部分无法穿过第一偏光片21,从而减少了反射光的强度。另一方面,采用偏振态元件40替代已知技术中的黑色油墨,可以改善偏光片(即第一偏光片21)贴合气泡的现象。
可选地,参考图1-图3,偏振态元件40包括四分之一相位差膜41。四分之一相位差膜41被配置为将穿过其的光线中的寻常光和异常光之间相位差四分之一的波长。
示例性地,参考图3,外界环境光为自然光。外界环境光入射至第一偏光片21后,变为沿第一透过轴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然后经过四分之一相位差膜41,变为右旋圆偏振光。被边缘走线30反射后,变为左旋圆偏振光。然后再次经过四分之一相位差膜41,变为沿第二透过轴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其中,第一透过轴与第二透过轴垂直。从而沿第二透过轴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无法透过第一偏光片21,减少了反射光的强度,实现遮蔽边缘走线30的反光。
需要说明的是,四分之一相位差膜41虽然实现的是相位延迟的作用,但其与四分之一波片存在差别。其差别在于,四分之一波片为片材,厚度较大;四分之一相位差膜41为膜材,厚度较小,四分之一相位差膜41所形成的段差可以被吸收,从而可以改善偏光片贴合气泡的现象。
示例性地,四分之一相位差膜41采用二氧化硅材料,四分之一相位差膜41的折射率为1.4左右。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减少反光的原理示意图,其中,宽箭头表示光线传播方向,细箭头表示光线的偏振态,参考图4和图5,偏振态元件40包括金属线栅偏振层42,金属线栅偏振层42具有第二透过轴。金属线栅偏振层42被配置为将穿过其的光线形成为沿第二透过轴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第一透过轴与第二透过轴垂直。
示例性地,参考图5,外界环境光为自然光。外界环境光入射至第一偏光片21后,变为沿第一透过轴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然后经过金属线栅偏振层42,金属线栅偏振层42为理想的线偏振器件时,无光线穿过金属线栅偏振层42,照射到边缘走线30上。然而,实际上,金属线栅偏振层42的偏振效率低于偏光片(例如第一偏光片21),金属线栅偏振层42的偏振效率约为90%。在这种情况下,经过金属线栅偏振层42的光线,变为光强减小的、且沿第一透过轴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被边缘走线30反射后,再次经过四分之一相位差膜41和第一偏光片21,减少了反射光的强度,实现遮蔽边缘走线30的反光。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偏振态元件40包括相位元件,该相位元件不是四分之一相位差膜41。在该种情况下,依然可以实现遮蔽边缘走线30的反光的效果。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减少反光的原理示意图,宽箭头表示光线传播方向,细箭头表示光线的偏振态,参考图6,外界环境光为自然光。外界环境光入射至第一偏光片21后,变为沿第一透过轴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然后经偏振态元件40,变为右旋椭圆偏振光。被边缘走线30反射后,变为左旋椭圆偏振光。然后再次经过偏振态元件40,变为沿第一透过轴方向和第二透过轴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其中,第一透过轴与第二透过轴垂直。沿第一透过轴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可以透过第一偏光片21,沿第二透过轴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无法透过第一偏光片21,减少了反射光的强度,实现遮蔽边缘走线30的反光。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7,偏振态元件40包括四分之一相位差膜41和金属线栅偏振层42。金属线栅偏振层42位于四分之一相位差膜41和第一偏光片21之间。四分之一相位差膜41位于边缘走线30与金属线栅偏振层42之间。金属线栅偏振层42具有第二透过轴,第一透过轴与第二透过轴垂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偏振态元件40包括四分之一相位差膜41和金属线栅偏振层42,从而既可以利用四分之一相位差膜41和第一偏光片21形成的组合来减小反射光的强度,又可以利用金属线栅偏振层42和第一偏光片21形成的组合来减小反射光的强度,实现进一步地遮蔽边缘走线30的反光。
可选地,参考图2或者图7,垂直于阵列基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四分之一相位差膜41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100nm,且小于或者等于400nm。
作为一种示例,四分之一相位差膜41的厚度为120nm,用于贴附第一偏光片21的压敏胶23的厚度为20微米,压敏胶23可以吸收的段差小于或者等于2微米。120nm远小于2微米。所以四分之一相位差膜41所形成的段差可以被吸收,从而可以改善偏光片贴合气泡的现象。其中,压敏胶23位于第一偏光片21与彩膜基板12之间,被配置为将第一偏光片21贴附于彩膜基板12上。进一步地,压敏胶23位于第一偏光片21与偏振态元件40之间。压敏胶23可以吸收偏振态元件40造成的段差。
示例性地,参考图4或者图7,垂直于阵列基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金属线栅偏振层42的厚度小于或者等于1微米。金属线栅偏振层42可以采用氟化钙和硒化锌进行镀膜形成。
可选地,参考图1,边缘走线30包括触控电极走线31和/或防静电走线32。触控电极走线31被配置为传输触控信号,防静电走线32被配置为传输静电。触控电极走线31和防静电走线32均至少部分位于非显示区102中。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图2和图8,液晶显示面板包括触控电极50,触控电极走线31与触控电极50电连接,触控电极走线31向触控电极50提供触控信号,或者触控电极走线31将触控信号由触控电极50导出至驱动芯片(图1中未示出)。
作为一种示例,触控电极50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5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52。多个第一触控电极51平行设置,多个第二触控电极52平行设置。第一触控电极51与第二触控电极52异层绝缘设置。触控电极走线31包括第一触控电极走线311和第二触控电极走线312。第一触控电极走线311与第一触控电极51电连接,第二触控电极走线312与第二触控电极52电连接。触控电极50位于显示区101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对触控电极50采用了简化的示意,实际的触控电极50可以采用如图8所示的结构:触控电极50包括网格状的金属走线。即,每一个触控电极50由网格状的金属走线构成。由于金属线比较稀疏,在显示区101中,触控电极50不会造成严重的反光问题。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彩膜基板12与液晶层13之间还可以设置黑矩阵等结构,从而遮挡位于彩膜基板12与阵列基板11之间的走线,例如数据线、扫描线等,由于黑矩阵的遮挡,不会出现严重的反光问题。而设置在彩膜基板12远离阵列基板11一侧的非显示区102中的边缘走线30,无黑矩阵的遮挡,会出现严重的反光问题。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图2和图9,偏振态元件40的外侧边缘与彩膜基板12的边缘对齐。其中,偏振态元件40的外侧边缘指的是偏振态元件40远离显示区101一侧的边缘。偏振态元件40的内侧边缘与非显示区102的内侧边缘对齐。其中,偏振态元件40的内侧边缘指的是,偏振态元件40临近显示区101一侧的边缘。非显示区102的内侧边缘指的是,非显示区102临近显示区101一侧的边缘,即,显示区101与非显示区102的交界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偏振态元件40设置在显示区101的边缘与彩膜基板12的边缘之间,从而可以覆盖非显示区102中所有的边缘走线30,遮蔽非显示区102中所有的边缘走线30的反光。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0,偏振态元件40的外侧边缘与第一偏光片21的边缘对齐。偏振态元件40的内侧边缘与非显示区102的内侧边缘对齐。可以理解的是,偏振态元件40需要与第一偏光片21组合使用,才能遮蔽非显示区102中边缘走线30的反光。故而,本实用新型中,将偏振态元件40的外侧边缘与第一偏光片21的边缘对齐,减小了偏振态元件40占据的面积,减少了材料的使用,降低了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未被第一偏光片21覆盖的边缘走线30可以被组立后的一些遮光器件遮挡,从而不会出现反光问题。这一点将在后续的显示装置部分做进一步地介绍。
可选地,参考图2,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偏光片22,第二偏光片22位于阵列基板11远离彩膜基板12的一侧。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1,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源61。背光源61位于第二偏光片22远离彩膜基板12的一侧,背光源61被配置为提供背光。
示例性地,参考图11,显示装置还包括包边材料62,包边材料62包裹液晶显示面板的顶面中边缘部分、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源61的侧端面、背光源61的底面中边缘部分。包边材料62形成U字型。边缘走线30被包边材料62覆盖的部分,无法接收到光线,从而不会产生反光问题。
示例性地,参考图11,显示装置还包括前边框63,前边框63位于包边材料62的外围,包裹包边材料62的侧端面、液晶显示面板的顶面中边缘部分、包边材料62的顶面。前边框63覆盖非显示区102中部分的第一偏光片21。边缘走线30被前边框63覆盖的部分,无法接收到光线,从而不会产生反光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和液晶层,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外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偏光片,位于所述彩膜基板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具有第一透过轴;
边缘走线,位于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第一偏光片之间,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偏振态元件,位于所述边缘走线与所述第一偏光片之间,位于所述非显示区,且覆盖至少部分的所述边缘走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态元件包括四分之一相位差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态元件包括金属线栅偏振层,所述金属线栅偏振层具有第二透过轴,所述第一透过轴与所述第二透过轴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态元件包括四分之一相位差膜和金属线栅偏振层,所述金属线栅偏振层位于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差膜和所述第一偏光片之间;
所述金属线栅偏振层具有第二透过轴,所述第一透过轴与所述第二透过轴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4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垂直于所述阵列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差膜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100nm,且小于或者等于400n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走线包括触控电极走线和/或防静电走线;
所述触控电极走线被配置为传输触控信号,所述防静电走线被配置为传输静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态元件的外侧边缘与所述彩膜基板的边缘对齐;
所述偏振态元件的内侧边缘与所述非显示区的内侧边缘对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态元件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偏光片的边缘对齐;
所述偏振态元件的内侧边缘与所述非显示区的内侧边缘对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二偏光片位于所述阵列基板远离所述彩膜基板的一侧。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源;
所述背光源位于第二偏光片远离彩膜基板的一侧,被配置为提供背光。
CN202320860881.9U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92855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60881.9U CN219285555U (zh)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60881.9U CN219285555U (zh)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85555U true CN219285555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27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60881.9U Active CN219285555U (zh)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855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96365B1 (ko) 감지용 금속층을 구비한 인셀 터치 디스플레이 패널 구조
US6814452B2 (en) Touch-panel with light shielding peripheral part
US10698246B2 (en) Display screen, display screen assembly, and terminal
TWI408583B (zh) 薄型化觸控裝置
US20090086113A1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US9535548B2 (en) Display device
KR20000068539A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30020313A (ko) 터치센서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090059726A (ko) 터치패널 액정표시장치
CN110673380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KR20090037802A (ko) 터치 패널, 전기 광학 장치 및 전자기기
US20140178618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cover member
JP2008204320A (ja) タッチパネル
JP2012027622A (ja) 静電容量方式タッチセンサおよび静電容量方式タッチ入力機能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TW201728884A (zh) 壓力感測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2008204321A (ja) 入力装置
JP525587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子機器
JP2007233513A (ja) タッチパネル
US20220091463A1 (en) Display device
CN219285555U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150220190A1 (en) Display apparatus
US20040104900A1 (en) Touch panel with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9375401B (zh) 终端设备
CN106569624B (zh) 触控基板与触控装置
KR200228841Y1 (ko) 터치패널이구비된액정표시소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