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73753U - 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73753U
CN219273753U CN202320277380.8U CN202320277380U CN219273753U CN 219273753 U CN219273753 U CN 219273753U CN 202320277380 U CN202320277380 U CN 202320277380U CN 219273753 U CN219273753 U CN 2192737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rew rod
belt
motor
sliding rail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7738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宏
唐三明
施兆泽
陈思华
吴建平
陈丽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Yi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Y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Yis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Y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7738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737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737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737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包括边杆、中间杆、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第一阻挡器、第二阻挡器、第三阻挡器、多个升降顶杆、激光位移传感器、吸盘以及复检输送带,所述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分别设于边杆的一侧和中间杆的一侧,所述显示背板放置于第一、第二传送带的顶面之间,所述第一、第二、第三阻挡器前后间隔布置且均可升降的设置,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位于第一、第二传送带的上方且可前后左右移动,所述吸盘位于第一、第二传送带的上方及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后侧,所述吸盘可升降及左右移动的设置,所述复检输送带位于边杆的一侧。本装置提升了显示背板的检测效率,节省了人力成本。

Description

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具体的说是指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背板,是各种车机、显示器、液晶电视的重要组成部件,用于整个显示器的结构支撑。背板正面镶嵌液晶玻璃等显示部分,背板后面是安放液晶显示所需的各种电路板、连接线等其它配件。由于液晶屏比较脆弱,背板弯曲会导致液晶屏装备过程中受应力影响出现破损。
在显示背板生产过程中,背板各边的平整度检测,对于操作人员来说是一个难点,由于没有一个方便可行的方式进行检测,目前的显示背板均是肉眼检测,通过肉眼观察四条边是否有弯曲,但由于液晶玻璃的装配要求较高,使得显示背板四条边的弯曲程度中间部分相对于两角连线的垂直距离不得超过1mm,这就要求检测站位能检测出每条边的弯曲程度,并将弯曲超规的显示背板挡下。目前工业上对于检测显示背板的平整度还没有成熟的自动检测设备,主要以人工检测为主,不仅检测效率低下,还容易因检测员长疲劳等造成的漏检,由于实验室检测精度要求1mm以内,肉眼很难发现这种较小的弯曲。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是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显示背板生产过程无法实现自动检测平整度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一个或两个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包括边杆、中间杆、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第一阻挡器、第二阻挡器、第三阻挡器、多个升降顶杆、激光位移传感器、吸盘以及复检输送带,所述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分别设于边杆的一侧和中间杆的一侧,所述显示背板放置于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的顶面之间,所述第一阻挡器、第二阻挡器和第三阻挡器前后间隔布置且均可升降的设置,所述多个升降顶杆可升降的设置,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位于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的上方且可前后左右移动,所述吸盘位于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的上方及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后侧,所述吸盘可升降及左右移动的设置,所述复检输送带位于边杆的一侧,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与一控制系统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边杆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第一电机以及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第一皮带轮,所述边杆的一侧设有前后布置的两个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位于两个第二皮带轮之间且位于两个第二皮带轮的下方,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还设有前后布置的两个第一导向轮,所述两个第一导向轮位于第一皮带轮的上方且分别位于第一皮带轮的前后侧,所述第一传送带绕过两个第二皮带轮、两个第一导向轮和第一皮带轮;所述中间杆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第二电机以及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第三皮带轮,所述中间杆的一侧设有前后布置的两个第四皮带轮,所述第三皮带轮位于两个第四皮带轮之间且位于两个第四皮带轮的下方,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还设有前后布置的两个第二导向轮,所述两个第二导向轮位于第三皮带轮的上方且分别位于第三皮带轮的前后侧,所述第二传送带绕过两个第四皮带轮、两个第二导向轮和第三皮带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阻挡器设有两个,两个第一阻挡器左右布置且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阻挡器包括第一三轴可调气缸以及与第一三轴可调气缸的顶面连接的第一挡杆,所述第一三轴可调气缸上设有用于感应显示背板的第一感应器;所述第二阻挡器设有两个,两个第二阻挡器左右布置且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阻挡器包括第二三轴可调气缸以及与第二三轴可调气缸的顶面连接的第二挡杆,所述第二三轴可调气缸上设有用于感应显示背板的第二感应器;所述第三阻挡器设有两个,两个第三阻挡器左右布置且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三阻挡器包括第三三轴可调气缸以及与第三三轴可调气缸的顶面连接的第三挡杆,所述第三三轴可调气缸上设有用于感应显示背板的第三感应器。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上设有左右布置且在同一直线上的第一滑台气缸和第二滑台气缸,所述第一滑台气缸的滑台连接有第一升降板,所述第二滑台气缸的滑台连接有第二升降板,所述第一升降板和第二升降板分别位于边杆的一侧和中间杆的一侧,所述升降顶杆设有四个,其中两个升降顶杆前后布置且与第一升降板连接,另外两个升降顶杆前后布置且与第二升降板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升降板的一侧面设有第一上滑轨和第一下滑轨,所述第一上滑轨上设有与其滑动配合的第一上滑块,所述第一下滑轨上设有与其滑动配合的第一下滑块,所述第一升降板的一侧面连接有第一上电机和第一下电机,所述第一上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一上丝杆,所述第一上丝杆上设有与其配合第一上丝杆螺母,所述第一上丝杆螺母与第一上滑块连接,所述第一下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一下丝杆,所述第一下丝杆上设有与其配合的第一下丝杆螺母,所述第一下丝杆螺母与第一下滑块连接;所述第二升降板的一侧面设有第二上滑轨和第二下滑轨,所述第二上滑轨上设有与其滑动配合的第二上滑块,所述第二下滑轨上设有与其滑动配合的第二下滑块,所述第二升降板的一侧面连接有第二上电机和第二下电机,所述第二上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二上丝杆,所述第二上丝杆上设有与其配合的第二上丝杆螺母,所述第二上丝杆螺母与第二上滑块连接,所述第二下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二下丝杆,所述第二下丝杆上设有与其配合的第二下丝杆螺母,所述第二下丝杆螺母与第二下滑块连接,所述第一上滑块、第一下滑块、第二上滑块和第二下滑块上均连接有所述升降顶杆。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上设有左右布置的两个第一轴承座和左右布置的两个第二轴承座,所述两个第一轴承座之间设有第一丝杆,所述两个第二轴承座之间设有第二丝杆,所述机架上设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丝杆连接,所述第一丝杆上设有第五皮带轮,所述第二丝杆上设有第六皮带轮,所述第五皮带轮和第六皮带轮之间设有皮带,所述边杆上连接有分别与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配合的第一丝杆螺母和第二丝杆螺母,所述机架上设有前滑轨和后滑轨,所述边杆的前端底部和后端底部均设有前滑块和后滑块,所述前滑块和后滑块分别与前滑轨和后滑轨滑动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上设有呈四角分布的四根第一支撑杆,所述四根第一支撑杆的顶面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底面连接有左右布置的两个第一线性滑台模组,所述两个第一线性滑台模组之间连接有第二线性滑台模组,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与第二线性滑台模组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顶板的底面连接有左右布置的多根竖杆,所述多根竖杆的底部连接有一横杆,所述横杆上连接有无杆气缸,所述无杆气缸的缸体连接有第三滑台气缸,所述第三滑台气缸的滑台底部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底部设有前后布置的两个所述吸盘。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的顶面设有呈四角分布的四根第二支撑杆,所述四根第二支撑杆均分为左右两组,左组第二支撑杆的顶面设有左连接杆,右组第二支撑杆的顶面设有右连接杆,所述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之间设有支撑板和前后布置的两根第一转动辊,所述左连接杆的底面中部连接有左安装座,所述右连接杆的底面中部连接有右安装座,所述左安装座和右安装座之间设有第二转动辊和前后布置的两根支撑辊,所述两根支撑辊位于第二转动辊的上方,所述左安装座或右安装座上设有第四电机,所述第四电机与第二转动辊传动连接,所述复检输送带绕过两根第一转动辊和第二转动辊,所述复检输送带的底面与两根支撑辊相抵触,所述复检输送带的前侧设有第四感应器。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上设有罩壳,所述控制系统具有操作显示屏,所述操作显示屏设于罩壳上,所述罩壳的顶部设有两个显示灯。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将显示背板逐片放置于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的前端顶面之间,所述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带动显示背板向后移动,以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上有三片显示背板为例,当中间的显示背板到达第二阻挡器的前方时,所述第一阻挡器、第二阻挡器、第三阻挡器上升,所述第一阻挡器将刚放上去的显示背板截停,所述第二阻挡器将待检测的显示背板截停,所述第三阻挡器将检测完成的显示背板完成,与此同时,所述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停止运行;接着多个升降顶杆将待检测的显示背板顶起,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在前后左右方向上进行移动,对显示背板进行扫描,同时将扫描结果发送给一控制系统,并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计算,扫描结束后,产品的检测判断结果也随之完成;最后多个升降顶杆下降复位,第一阻挡器、第二阻挡器、第三阻挡器下降复位,激光位移传感器也复位,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继续运行进行下一片显示背板的检测,如显示背板检测合格则送至下一道流水线,如显示背板检测不合格则在第三阻挡器截停后由吸盘吸至复检输送带,再由复检输送带送至人工对显示背板进行复判;重复上述的动作即可实现电视背板的自动检测。相比于人工检测,本实用新型不仅检测效率提升,在漏检误判等风险也有很大的降低,节省了人力成本,提升了生产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去掉罩壳后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检测单元的结构图。
图4为图3在另一角度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左升降板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右升降板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支撑杆和顶板的连接结构图。
图8为图5在另一角度的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复检输送带的结构图。
图10为图9在另一角度的结构图,其中复检输送带未画出。
实施方式
参照图2至图4,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设有一个或两个检测单元2,所述检测单元2包括边杆3、中间杆4、第一传送带5、第二传送带6、第一阻挡器7、第二阻挡器8、第三阻挡器9、多个升降顶杆10、激光位移传感器11、吸盘12以及复检输送带13。所述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分别设于边杆3的一侧和中间杆4的一侧,所述显示背板放置于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的顶面之间,所述第一阻挡器7、第二阻挡器8和第三阻挡器9前后间隔布置且均可升降的设置,所述多个升降顶杆10可升降的设置,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11位于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的上方且可前后左右移动,所述吸盘12位于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的上方及激光位移传感器11的后侧,所述吸盘12可升降及左右移动的设置,所述复检输送带13位于边杆3的一侧,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11与一控制系统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单元2设有两个,两个检测单元2左右对称的设置,且两个检测单元2的中间杆4共用一根杆。
参照图3和图4,所述边杆3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板14,所述第一安装板14上设有第一电机15以及与第一电机15的输出轴连接的第一皮带轮16,所述边杆3的一侧设有前后布置的两个第二皮带轮17,所述第一皮带轮16位于两个第二皮带轮17之间且位于两个第二皮带轮17的下方,所述第一安装板14上还设有前后布置的两个第一导向轮18,所述两个第一导向轮18位于第一皮带轮16的上方且分别位于第一皮带轮16的前后侧,所述第一传送带5绕过两个第二皮带轮17、两个第一导向轮18和第一皮带轮16。所述中间杆4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板19,所述第二安装板19上设有第二电机20以及与第二电机20的输出轴连接的第三皮带轮21,所述中间杆4的一侧设有前后布置的两个第四皮带轮22,所述第三皮带轮21位于两个第四皮带轮22之间且位于两个第四皮带轮22的下方,所述第二安装板19上还设有前后布置的两个第二导向轮23,所述两个第二导向轮23位于第三皮带轮21的上方且分别位于第三皮带轮21的前后侧,所述第二传送带6绕过两个第四皮带轮22、两个第二导向轮23和第三皮带轮21。所述第一电机15通过第一皮带轮16带动第一传送带5运动,所述第二电机20通过第三皮带轮21带动第二传送带6运动。所述第一电机15和第二电机20均受控于控制系统。
参照图3和图4,所述第一阻挡器7设有两个,两个第一阻挡器7左右布置且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阻挡器7包括第一三轴可调气缸71以及与第一三轴可调气缸71的顶面连接的第一挡杆72,所述第一三轴可调气缸71上设有用于感应显示背板的第一感应器73。所述第二阻挡器8设有两个,两个第二阻挡器8左右布置且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阻挡器8包括第二三轴可调气缸81以及与第二三轴可调气缸81的顶面连接的第二挡杆82,所述第二三轴可调气缸81上设有用于感应显示背板的第二感应器83。所述第三阻挡器9设有两个,两个第三阻挡器9左右布置且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三阻挡器9包括第三三轴可调气缸91以及与第三三轴可调气缸91的顶面连接的第三挡杆92,所述第三三轴可调气缸91上设有用于感应显示背板的第三感应器93。
参照图3和图4,所述第一三轴可调气缸71用于带动第一挡杆72的升降,所述第一感应器73用于感应上料阶段的显示背板,当第一感应器73感应到显示背板时,所述第一三轴可调气缸71带动第一挡杆72上升将其前方的显示背板截停。所述第二三轴可调气缸81用于带动第二挡杆82的升降,所述第二感应器83用于感应检测阶段的显示背板,当第二感应器83感应到显示背板时,所述第二三轴可调气缸81带动第二挡杆82上升将其前方的显示背板截停。所述第三三轴可调气缸91用于带动第三挡杆92的升降,所述第三感应器93用于感应检测完成阶段的显示背板,当第三感应器93感应到显示背板时,所述第三三轴可调气缸91带动第三挡杆92上升将其前方的显示背板截停。所述第一挡杆72、第二挡杆82、第三挡杆92在上升时,所述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停止运动。所述第一三轴可调气缸71、第二三轴可调气缸81、第三三轴可调气缸91、第一感应器73、第二感应器83和第三感应器93均受控于控制系统。
参照图2至图6,所述机架1上设有左右布置且在同一直线上的第一滑台气缸24和第二滑台气缸25,所述第一滑台气缸24的滑台连接有第一升降板26,所述第二滑台气缸25的滑台连接有第二升降板27,所述第一升降板26和第二升降板27分别位于边杆3的一侧和中间杆4的一侧。所述升降顶杆10设有四个,其中两个升降顶杆10前后布置且与第一升降板26连接,另外两个升降顶杆10前后布置且与第二升降板27连接。所述第一滑台气缸24和第二滑台气缸25分别用于带动第一升降板26和第二升降板27的升降,从而带动四个升降顶杆10的升降,当第二挡杆82上升将待检测的显示背板截停且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停止运动后,四个升降顶杆10上升将显示背板顶起,然后激光位移传感器11对显示背板进行扫描检测,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11检测完成后复位,四个升降顶杆10下降使得检测完成后的显示背板放置到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上。所述第一滑台气缸24和第二滑台气缸25均受控于控制系统。
参照图3至图6,所述第一升降板26的一侧面设有第一上滑轨28和第一下滑轨29,所述第一上滑轨28上设有与其滑动配合的第一上滑块30,所述第一下滑轨29上设有与其滑动配合的第一下滑块31,所述第一升降板26的一侧面连接有第一上电机32和第一下电机33,所述第一上电机32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一上丝杆34,所述第一上丝杆34上设有与其配合第一上丝杆螺母35,所述第一上丝杆螺母35与第一上滑块30连接,所述第一下电机33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一下丝杆36,所述第一下丝杆36上设有与其配合的第一下丝杆螺母37,所述第一下丝杆螺母37与第一下滑块31连接。所述第二升降板27的一侧面设有第二上滑轨38和第二下滑轨39,所述第二上滑轨38上设有与其滑动配合的第二上滑块40,所述第二下滑轨39上设有与其滑动配合的第二下滑块41,所述第二升降板27的一侧面连接有第二上电机42和第二下电机43,所述第二上电机42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二上丝杆44,所述第二上丝杆44上设有与其配合的第二上丝杆螺母45,所述第二上丝杆螺母45与第二上滑块40连接,所述第二下电机43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二下丝杆46,所述第二下丝杆46上设有与其配合的第二下丝杆螺母47,所述第二下丝杆螺母47与第二下滑块41连接。所述第一上滑块30、第一下滑块31、第二上滑块40和第二下滑块41上均连接有所述升降顶杆10,所述升降顶杆10采用千分杆,其自身可进行微调。
参照图3至图6,所述第一上电机32、第一下电机33、第二上电机42和第二下电机43分别带动第一上丝杆34、第一下丝杆36、第二上丝杆44和第二下丝杆46转动,所述第一上丝杆34、第一下丝杆36、第二上丝杆44和第二下丝杆46再分别带动第一上丝杆螺母35、第一下丝杆螺母37、第二上丝杆螺母45和第二下丝杆螺母47滑动,从而带动第一上滑块30、第一下滑块31、第二上滑块40和第二下滑块41滑动,以适应不同长度的显示背板的检测。所述第一上电机32、第一下电机33、第二上电机42和第二下电机43均采用可以正反转的电机,所述第一上电机32、第一下电机33、第二上电机42和第二下电机43均受控于控制系统。
参照图2至图4,所述机架1上设有左右布置的两个第一轴承座48和左右布置的两个第二轴承座49,所述两个第一轴承座48之间设有第一丝杆50,所述两个第二轴承座49之间设有第二丝杆51。所述机架1上设有第三电机52,所述第三电机52的输出轴与第一丝杆50连接,所述第一丝杆50上设有第五皮带轮53,所述第二丝杆51上设有第六皮带轮54,所述第五皮带轮53和第六皮带轮54之间设有皮带55。所述边杆3上连接有分别与第一丝杆50和第二丝杆51配合的第一丝杆螺母56和第二丝杆螺母57,所述机架1上设有前滑轨58和后滑轨59,所述边杆3的前端底部和后端底部均设有前滑块60和后滑块61,所述前滑块60和后滑块61分别与前滑轨58和后滑轨59滑动配合。所述第三电机52带动第一丝杆50转动,所述第一丝杆50通过皮带55带动第二丝杆51同步转动,所述第一丝杆50和第二丝杆51转动时带动第一丝杆螺母56和第二丝杆螺母57滑动,从而带动前滑块60和后滑块61滑动,最终带动边杆3可以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以适应不同宽度的显示背板的检测。所述第三电机52采用可以正反转的电机,所述第三电机52受控于控制系统。
参照图2、图7和图8,所述机架1上设有呈四角分布的四根第一支撑杆62,所述四根第一支撑杆62的顶面连接有顶板63,所述顶板63的底面连接有左右布置的两个第一线性滑台模组64,所述两个第一线性滑台模组64之间连接有第二线性滑台模组65,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11与第二线性滑台模组65连接。所述两个第一线性滑台模组64用于带动第二线性滑台模组65的前后移动,所述第二线性滑台模组65用于带动激光位移传感器11的左右移动,从而实现激光位移传感器11的前后左右移动。所述两个第一线性滑台模组64和第二线性滑台模组65均为现有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其具体结构,且均受控于控制系统。
参照图2、图7和图8,所述顶板63的底面连接有左右布置的多根竖杆66,所述多根竖杆66的底部连接有一横杆67,所述横杆67上连接有无杆气缸68,所述无杆气缸68的缸体连接有第三滑台气缸69,所述第三滑台气缸69的滑台底部连接有连接板70,所述连接板70的底部设有前后布置的两个所述吸盘12。所述无杆气缸68用于带动第三滑台气缸69和两个吸盘12的左右移动,所述第三滑台气缸69用于带动两个吸盘12的升降,所述吸盘12、无杆气缸68和第三滑台气缸69均受控于控制系统。
参照图2、图9和图10,所述机架1的顶面设有呈四角分布的四根第二支撑杆100,所述四根第二支撑杆100均分为左右两组,左组第二支撑杆100的顶面设有左连接杆74,右组第二支撑杆100的顶面设有右连接杆75。所述左连接杆74和右连接杆75之间设有支撑板76和前后布置的两根第一转动辊77,所述左连接杆74的底面中部连接有左安装座78,所述右连接杆75的底面中部连接有右安装座79,所述左安装座78和右安装座79之间设有第二转动辊80和前后布置的两根支撑辊84,所述两根支撑辊84位于第二转动辊80的上方。所述左安装座78或右安装座79上设有第四电机85,所述第四电机85与第二转动辊80通过链条传动连接,所述复检输送带13绕过两根第一转动辊77和第二转动辊80,所述复检输送带13的底面与两根支撑辊84相抵触,所述复检输送带13的前侧设有第四感应器86。所述第四电机85用于带动第二转动辊80转动,从而带动复检输送带13运动,所述第四感应器86用于感应复检输送带13上的显示背板是否输送到位,当第四感应器86感应到显示背板时,所述复检输送带13停止运动,复检人员将检测不合格的显示背板取下进行人工复检。所述第四电机85和第四感应器86均受控于控制系统。
参照图1,所述机架1上设有罩壳87,所述控制系统具有操作显示屏88,所述操作显示屏88设于罩壳87上,所述显示屏88用于显示检测结果。所述罩壳87的顶部设有两个显示灯89,每个显示灯89对应一个检测单元2,若显示背板检测合格则显示灯89显示为绿灯,若显示背板检测不合格则显示灯89显示为红灯。所述检测单元2除前部外,其余部分位于罩壳87内。所述两个显示灯89均受控于控制系统。
参照图2至图1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将显示背板逐片放置于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的前端顶面之间,所述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带动显示背板向后移动,以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上有三片显示背板为例,当中间的显示背板到达第二阻挡器8的前方时,所述第一阻挡器7的第一挡杆72、第二阻挡器8的第二挡杆82、第三阻挡器9的第三挡杆92上升,所述第一阻挡器7的第一挡杆72将刚放上去的显示背板截停,所述第二阻挡器8的第二挡杆82将待检测的显示背板截停,所述第三阻挡器9的第三挡杆92将检测完成的显示背板截停,与此同时,所述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停止运行。接着多个升降顶杆10将待检测的显示背板顶起,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11在前后左右方向上根据设定的路线进行移动,对显示背板进行扫描,同时将扫描结果发送给控制系统,并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计算,扫描结束后,产品的检测判断结果也随之完成。最后多个升降顶杆10下降复位,第一阻挡器7的第一挡杆72、第二阻挡器8的第二挡杆82、第三阻挡器9的第三挡杆92下降复位,激光位移传感器11也复位,第一传送带5和第二传送带6继续运行进行下一片显示背板的检测,如显示背板检测合格则送至下一道流水线,如显示背板检测不合格则在第三阻挡器9的第三挡杆92上升截停后由吸盘12吸至复检输送带13,再由复检输送带13送至人工对显示背板进行复判;重复上述的动作即可实现电视背板的自动检测。
参照图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及的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式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容易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描述在于检测装置的结构,并不在于控制方式,所述控制系统的提及只是方便阐述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所述控制系统设于机架1内,所述控制系统采用PLC控制系统。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Claims (10)

1.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一个或两个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包括边杆、中间杆、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第一阻挡器、第二阻挡器、第三阻挡器、多个升降顶杆、激光位移传感器、吸盘以及复检输送带,所述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分别设于边杆的一侧和中间杆的一侧,所述显示背板放置于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的顶面之间,所述第一阻挡器、第二阻挡器和第三阻挡器前后间隔布置且均可升降的设置,所述多个升降顶杆可升降的设置,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位于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的上方且可前后左右移动,所述吸盘位于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的上方及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后侧,所述吸盘可升降及左右移动的设置,所述复检输送带位于边杆的一侧,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与一控制系统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杆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第一电机以及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第一皮带轮,所述边杆的一侧设有前后布置的两个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位于两个第二皮带轮之间且位于两个第二皮带轮的下方,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还设有前后布置的两个第一导向轮,所述两个第一导向轮位于第一皮带轮的上方且分别位于第一皮带轮的前后侧,所述第一传送带绕过两个第二皮带轮、两个第一导向轮和第一皮带轮;所述中间杆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第二电机以及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第三皮带轮,所述中间杆的一侧设有前后布置的两个第四皮带轮,所述第三皮带轮位于两个第四皮带轮之间且位于两个第四皮带轮的下方,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还设有前后布置的两个第二导向轮,所述两个第二导向轮位于第三皮带轮的上方且分别位于第三皮带轮的前后侧,所述第二传送带绕过两个第四皮带轮、两个第二导向轮和第三皮带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挡器设有两个,两个第一阻挡器左右布置且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阻挡器包括第一三轴可调气缸以及与第一三轴可调气缸的顶面连接的第一挡杆,所述第一三轴可调气缸上设有用于感应显示背板的第一感应器;所述第二阻挡器设有两个,两个第二阻挡器左右布置且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阻挡器包括第二三轴可调气缸以及与第二三轴可调气缸的顶面连接的第二挡杆,所述第二三轴可调气缸上设有用于感应显示背板的第二感应器;所述第三阻挡器设有两个,两个第三阻挡器左右布置且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三阻挡器包括第三三轴可调气缸以及与第三三轴可调气缸的顶面连接的第三挡杆,所述第三三轴可调气缸上设有用于感应显示背板的第三感应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设有左右布置且在同一直线上的第一滑台气缸和第二滑台气缸,所述第一滑台气缸的滑台连接有第一升降板,所述第二滑台气缸的滑台连接有第二升降板,所述第一升降板和第二升降板分别位于边杆的一侧和中间杆的一侧,所述升降顶杆设有四个,其中两个升降顶杆前后布置且与第一升降板连接,另外两个升降顶杆前后布置且与第二升降板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板的一侧面设有第一上滑轨和第一下滑轨,所述第一上滑轨上设有与其滑动配合的第一上滑块,所述第一下滑轨上设有与其滑动配合的第一下滑块,所述第一升降板的一侧面连接有第一上电机和第一下电机,所述第一上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一上丝杆,所述第一上丝杆上设有与其配合第一上丝杆螺母,所述第一上丝杆螺母与第一上滑块连接,所述第一下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一下丝杆,所述第一下丝杆上设有与其配合的第一下丝杆螺母,所述第一下丝杆螺母与第一下滑块连接;所述第二升降板的一侧面设有第二上滑轨和第二下滑轨,所述第二上滑轨上设有与其滑动配合的第二上滑块,所述第二下滑轨上设有与其滑动配合的第二下滑块,所述第二升降板的一侧面连接有第二上电机和第二下电机,所述第二上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二上丝杆,所述第二上丝杆上设有与其配合的第二上丝杆螺母,所述第二上丝杆螺母与第二上滑块连接,所述第二下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二下丝杆,所述第二下丝杆上设有与其配合的第二下丝杆螺母,所述第二下丝杆螺母与第二下滑块连接,所述第一上滑块、第一下滑块、第二上滑块和第二下滑块上均连接有所述升降顶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设有左右布置的两个第一轴承座和左右布置的两个第二轴承座,所述两个第一轴承座之间设有第一丝杆,所述两个第二轴承座之间设有第二丝杆,所述机架上设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丝杆连接,所述第一丝杆上设有第五皮带轮,所述第二丝杆上设有第六皮带轮,所述第五皮带轮和第六皮带轮之间设有皮带,所述边杆上连接有分别与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配合的第一丝杆螺母和第二丝杆螺母,所述机架上设有前滑轨和后滑轨,所述边杆的前端底部和后端底部均设有前滑块和后滑块,所述前滑块和后滑块分别与前滑轨和后滑轨滑动配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设有呈四角分布的四根第一支撑杆,所述四根第一支撑杆的顶面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底面连接有左右布置的两个第一线性滑台模组,所述两个第一线性滑台模组之间连接有第二线性滑台模组,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与第二线性滑台模组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的底面连接有左右布置的多根竖杆,所述多根竖杆的底部连接有一横杆,所述横杆上连接有无杆气缸,所述无杆气缸的缸体连接有第三滑台气缸,所述第三滑台气缸的滑台底部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底部设有前后布置的两个所述吸盘。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的顶面设有呈四角分布的四根第二支撑杆,所述四根第二支撑杆均分为左右两组,左组第二支撑杆的顶面设有左连接杆,右组第二支撑杆的顶面设有右连接杆,所述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之间设有支撑板和前后布置的两根第一转动辊,所述左连接杆的底面中部连接有左安装座,所述右连接杆的底面中部连接有右安装座,所述左安装座和右安装座之间设有第二转动辊和前后布置的两根支撑辊,所述两根支撑辊位于第二转动辊的上方,所述左安装座或右安装座上设有第四电机,所述第四电机与第二转动辊传动连接,所述复检输送带绕过两根第一转动辊和第二转动辊,所述复检输送带的底面与两根支撑辊相抵触,所述复检输送带的前侧设有第四感应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设有罩壳,所述控制系统具有操作显示屏,所述操作显示屏设于罩壳上,所述罩壳的顶部设有两个显示灯。
CN202320277380.8U 2023-02-22 2023-02-22 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 Active CN2192737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77380.8U CN219273753U (zh) 2023-02-22 2023-02-22 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77380.8U CN219273753U (zh) 2023-02-22 2023-02-22 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73753U true CN219273753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10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77380.8U Active CN219273753U (zh) 2023-02-22 2023-02-22 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737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30506B (zh) 一种lcd自动检测设备
CN114130695B (zh) 一种检测芯片表面的检测设备
CN107364719B (zh) 一种玻璃片上料输送装置
CN212143520U (zh) 手机显示屏模组检测装置
CN105253803A (zh) 一种升降机构
CN116359242A (zh) 车载显示屏背板缺陷检测设备
CN110355021B (zh) 一种面板灯消除亮边的装置和方法
CN209427659U (zh) 瓷砖表面图案检测机配套用顶升输送设备
CN219273753U (zh) 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
CN116060319A (zh) 车载显示背板3d激光平整度检测装置
CN115755448A (zh) 一种基于lcd液晶屏的检测用固定装置
CN215639579U (zh) 一种汽车产品的ccd尺寸检测及电测装置
CN212918908U (zh) 回型循环玻璃抛光设备
CN115285639A (zh) 一种面板复判装置
CN214844868U (zh) 缺陷检测模组
CN209851335U (zh) 一种用于lcd的自动上下料装置
CN105417166B (zh) 一种液晶玻璃基板去残输送装置
CN113483830A (zh) 一种汽车产品的ccd尺寸检测及电测装置
CN201007765Y (zh) 平面显示器检测修补装置
CN111483039A (zh) 一种全自动脊瓦压瓦机
CN216539657U (zh) 一种芯片分选机的芯片进出机构
CN214326309U (zh) 一种适用于多种规格物料的自动翻转夹紧输送装置
CN219285054U (zh) 车载显示屏背板缺陷检测设备
CN221231101U (zh) 一种自动上料分拣装置
CN108686895A (zh) 一种新式点胶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