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69887U - 一种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69887U
CN219269887U CN202320066112.1U CN202320066112U CN219269887U CN 219269887 U CN219269887 U CN 219269887U CN 202320066112 U CN202320066112 U CN 202320066112U CN 219269887 U CN219269887 U CN 2192698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ond
culture
water inlet
culture po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6611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刚
欧光海
黄建盛
马骞
黄监鹏
温震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2006611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698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698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698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包括第一养殖池及第二养殖池,第一养殖池具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排水口,第一养殖池用于养殖石斑鱼,且第一养殖池内还用于接种有乳酸菌、芽孢杆菌和卵囊藻中的至少一种;第二养殖池具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排水口,第二养殖池内用于养殖长茎葡萄蕨藻,第二进水口能够与第一排水口连通,第二排水口能够与第一进水口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能够降低石斑鱼的养殖成本,提高生态性。

Description

一种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石斑鱼养殖的模式主要以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为主。池塘养殖以养殖成本低,养殖水质容易调控,病原传播容易切断,受自然灾害影响程度相对较低,水环境相对稳定等优点,在海南、广东沿海逐步推广应用。石斑鱼为肉食性鱼类,其饲料的蛋白需求量较高,使用高蛋白饲料饲养石斑鱼,产生的残饵残粪都会快速的污染水质,池塘的水体较为封闭,除人为换水外,基本没有流动交换,因此在石斑鱼的池塘养殖中,传统池塘养殖模式养殖石斑鱼的养殖户基本都会进行大量的换水以此来保证水质清新,营造适宜石斑鱼生长的环境,以减少石斑鱼病毒侵害的可能,而且池塘养殖中进行大量的换水还需要进行养殖尾水处理,从而导致养殖成本急剧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降低石斑鱼的养殖成本,提高生态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包括第一养殖池及第二养殖池,所述第一养殖池具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排水口,所述第一养殖池用于养殖石斑鱼,且所述第一养殖池内还用于接种有乳酸菌、芽孢杆菌和卵囊藻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养殖池具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排水口,所述第二养殖池内用于养殖长茎葡萄蕨藻,所述第二进水口能够与所述第一排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排水口能够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具有第三进水口和第三排水口,所述第三进水口和所述第一排水口连通,所述第三排水口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三排水口处设置有过滤部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养殖池内用于接种所述乳酸菌、所述芽孢杆菌和所述卵囊藻。
优选地,所述第二排水口通过进水管道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且所述第二排水口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进水口的高度;所述进水管道上设置有水泵。
优选地,还包括蓄水池,所述蓄水池能够与所述第一养殖池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养殖池底壁上设置有排污口,且所述排污口处设置有防逃部件。
优选地,所述第二养殖池内具有附着部件,所述附着部件用于所述长茎葡萄蕨藻的附着。
优选地,所述附着部件包括双层筛网,所述双层筛网之间用于附着所述长茎葡萄蕨藻,且所述双层筛网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养殖池内。
优选地,所述第二养殖池内固定设置有多根悬挂绳,所述附着部件与多根所述悬挂绳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在第一养殖池内养殖石斑鱼,并能够在第一养殖池内接种乳酸菌、芽孢杆菌和卵囊藻中的至少一种,其中乳酸菌能够通过独特的生化特性分解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碎屑,将其转化为硝酸盐、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并且可以通过其代谢物加速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分解,抑制有害菌的增殖,减缓水体中有机物的腐败,从而在达到净化水质的同时保证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在第一养殖池的养殖水体中使用芽孢杆菌能有效降低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含氮离子、含磷离子以及亚硝酸盐的浓度,并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硝酸盐和磷酸盐,净化水质;且在第一养殖池中接种卵囊藻,同样能够吸收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净化水质;此外通过在第二养殖池中养殖长茎葡萄蕨藻,长茎葡萄蕨藻可有效地去除通入第二养殖池中养殖水体中的氨氮,还可以增加水体溶解氧,具有较好的净化水质效果,进而通过第二排水口回流至第一养殖池内,如此能够完整养殖水体的净化循环,无需大量换水以及额外的尾水处理,降低了成本;同时,长茎葡萄蕨藻是一种高营养价值食用海藻,富含糖类、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氨基酸组成均衡且种类齐全,脂肪含量低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具有良好的前景,从第一养殖池中进入第二养殖池中的养殖水体具有长茎葡萄蕨藻所需的肥料以及营养盐,还能够节省长茎葡萄蕨藻的养殖成本,如此能够达到绿色生态循环,减少养殖尾水污染,进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提供的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的俯视示意图。
图标:1-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10-第一养殖池;11-第一进水口;12-第一排水口;13-排污口;20-第二养殖池;21-第二进水口;22-第二排水口;30-沉淀池;40-进水管道;50-水泵;60-附着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降低石斑鱼的养殖成本,提高生态性。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1,请参见图1,包括第一养殖池10及第二养殖池20,第一养殖池10具有第一进水口11和第一排水口12,第一养殖池10用于养殖石斑鱼,且第一养殖池10内还用于接种有乳酸菌、芽孢杆菌和卵囊藻中的至少一种;第二养殖池20具有第二进水口21和第二排水口22,第二养殖池20内用于养殖长茎葡萄蕨藻,第二进水口21能够与第一排水口12连通,第二排水口22能够与第一进水口11连通。
在第一养殖池10内养殖石斑鱼,并能够在第一养殖池10内接种乳酸菌、芽孢杆菌和卵囊藻中的至少一种,其中乳酸菌能够通过独特的生化特性分解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碎屑,将其转化为硝酸盐、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并且可以通过其代谢物加速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分解,抑制有害菌的增殖,减缓水体中有机物的腐败,从而在达到净化水质的同时保证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在第一养殖池10的养殖水体中使用芽孢杆菌能有效降低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含氮离子、含磷离子以及亚硝酸盐的浓度,并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硝酸盐和磷酸盐,净化水质;且在第一养殖池10中接种卵囊藻,同样能够吸收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净化水质;此外通过在第二养殖池20中养殖长茎葡萄蕨藻,长茎葡萄蕨藻可有效地去除通入第二养殖池20中养殖水体中的氨氮,还可以增加水体溶解氧,具有较好的净化水质效果,进而通过第二排水口22回流至第一养殖池10内,如此能够完整养殖水体的净化循环,无需大量换水以及额外的尾水处理,降低了成本;同时,长茎葡萄蕨藻是一种富含糖类、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氨基酸组成均衡且种类齐全,脂肪含量低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高营养价值食用海藻,具有良好的前景,从第一养殖池10中进入第二养殖池20中的养殖水体具有长茎葡萄蕨藻所需的肥料以及营养盐,如氨氮和亚硝酸盐,还能够节省长茎葡萄蕨藻的养殖成本,如此能够达到绿色生态循环,减少养殖尾水污染,进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1还包括沉淀池30,沉淀池30具有第三进水口和第三排水口,第三进水口和第一排水口12连通,第三排水口与第二进水口21连通,沉淀池30可以将第一养殖池10中排出的养殖污水中的有机碎屑等沉淀去除,避免沉淀进入第二养殖池20中影响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将经过沉淀的未完全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养殖尾水排入第二养殖池20中。
进一步地,第一养殖池10、第二养殖池20和沉淀池30可集成设置为横截面为矩形的养殖区,如图1所示,即在养殖区内分成三个区域分别为第一养殖池10、第二养殖池20和沉淀池30,其中第二养殖池20和沉淀池30可位于第一养殖池10的同一侧,且在沉淀池30与第一养殖池10共用的侧壁上方开设第一通孔即为第一排水口12和第三进水口,在沉淀池30和第二养殖池20共用的侧壁上开设第二通孔即为第二进水口21和第三排水口,如此无需设置额外的管道;且第二通孔的高度应距沉淀池30池底一定高度,避免将污泥排入第二养殖池20内,具体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高度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确定,且集成后的养殖区的尺寸可根据实际确定。
进一步地,可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处设置电动闸门,电动控制开启。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第三排水口处设置有过滤部件,即第二进水口21(第二通孔)处设置有过滤部件,具体地,过滤部件设置为过滤网,防止沉淀池30池底突然暴起或沉淀不完全导致沉淀物流到第二养殖池20中影响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第一养殖池10内用于接种有乳酸菌、芽孢杆菌和卵囊藻;乳酸菌、芽孢杆菌和卵囊藻的接种量根据实际确定;微藻和细菌是水体氨氮的主要吸收者,同时微藻和细菌互利共生,较大微藻还为细菌提供附着生长的平台,提高细菌对氮的转化;因此,微藻和细菌可降低池塘中氨氮含量,维持生态环境相对稳定;同时,利用长茎葡萄蕨藻净化石斑鱼养殖尾水,且养殖尾水能够节省用于养殖长茎葡萄蕨藻的肥料以及营养盐,经过净化的养殖尾水又可以注入石斑鱼养殖池中,达到绿色生态循环,减少养殖尾水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具体地,芽孢杆菌可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中的一种或多种;卵囊藻可选用波吉卵囊藻。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第二排水口22通过进水管道40与第一进水口11连通,且第二排水口22的高度大于第一进水口11的高度,使第二养殖池20内的养殖水体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入第一养殖池10内。
进一步地,第一进水口11可设置为条形开口,进水管道40的出水段设置为横截面为3/4圆的结构,即出水段上设置有条形槽口,出水段的槽口与第一进水口11相对,使养殖水能够通过槽口和条形开口流入第一养殖池10内。
进一步地,进水管道40上设置有水泵50,能够提升养殖水的循环速度。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1还包括蓄水池,蓄水池与第一养殖池10连通,能够及时补充第一养殖池10和第二养殖池20中的循环水量的损耗;具体地,蓄水池中的水源能够通过管道汇入进水管道40中。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第一养殖池10底壁上设置有排污口13,定期清理池底的淤泥;且排污口13处设置有防逃部件,具体地,防逃部件可设置为防逃网,避免第一养殖池10中的养殖生物从排污口13逃脱。
进一步地,沉淀池30和第二养殖池20池底也需要定期清理,沉淀池30可直接挖干净,第二养殖池可采用虹吸法清污。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第二养殖池20内具有附着部件60,附着部件60用于长茎葡萄蕨藻的附着。
具体地,附着部件60包括双层筛网,双层筛网之间用于附着长茎葡萄蕨藻,且双层筛网固定设置于第二养殖池20内,在下层筛网上铺设单层的长茎葡萄蕨藻藻种,再将上层筛网与下层筛网接合,以此来固定长茎葡萄蕨藻藻种。
具体地,双层筛网的网目直径范围为1.0-3.0cm,具体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第二养殖池20内固定设置有多根悬挂绳,即多根悬挂绳横竖交叉悬挂于第二养殖池20内,然后附着部件60与悬挂绳的交叉点处固定连接,从而实现附着部件60的固定;其中附着部件60在自身尺寸较小的情况下,可通过延长绳与悬挂绳固定连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1的实施步骤如下:
1.养殖设施的建造
养殖设施可以利用现有的池塘进行改造或者全新建造,改造或建造时,沉淀池30和第二养殖池20的面积需要根据第一养殖池10的面积作出调整。
2.养殖设施的消毒
改造或建造完成后,在养殖前两个月进行清池消毒。将平整的第一养殖池10、沉淀池30和第二养殖池20露干并让太阳暴晒1-2周后,各自注入0.5米左右的海水,用漂白粉溶液(浓度0.002%-0.003%)消毒、清除野杂鱼等,经过1-2天的阳光照晒药效即可消失;或者使用生石灰(浓度0.05%)消毒,经过1-2周药效消失。
3.第一养殖池培水
养殖前一个月,待消毒剂药效消失后,重新注入经过经沉淀、3级砂滤再次沉淀后的新鲜海水,此时第一养殖池10、沉淀池30和第二养殖池20的水深分别为2.0、1.7和0.6米,将所有的进排水口关闭;在第一养殖池10四角挂上用过滤袋装好的鸡粪置于水中,每亩40-50kg;每亩播撒0.5-1.0kg红糖;接种乳酸菌、芽孢杆菌和卵囊藻,若没有条件的,可使用制剂产品,菌藻的初始接种比例约为2%和10%。在这一个月内,维持乳酸菌、芽孢杆菌和卵囊藻的生长稳定,使水环境处于稳定状态,溶解氧应在5mg/L以上,透明度25-30cm,盐度25~33‰。
4.石斑鱼养殖
经过一个月的培水,此时可以将石斑鱼鱼种(初始体重为50g左右)放入第一养殖池10中进行成鱼养殖,密度约为6000尾/亩;养殖期间,使用低档石斑鱼饲料投喂,视石斑鱼体重改变投喂频率,50-150g投喂2次/天,150-250g投喂1次/天,250-400g投喂1次/2天,400-800g投喂1次/3天,800-1300g以上投喂1次/4天;在鱼体重50-250g时投喂体重7%的饲料,在250-400g时投喂5%,在400-800g时投喂3%,800-1300g时投喂2%;日常对天气、水温、盐度、溶解氧含量进行观察、测定和记录。在天气骤然变化时,尤其是台风、暴雨季节,应该更加注意水质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
5.长茎葡萄蕨藻养殖
在开始石斑鱼养殖前15天,开始接种长茎葡萄蕨藻藻种进行养殖,利用双层筛网将藻种固定于第二养殖池20内,并放入水中,长茎葡萄蕨藻初始接种密度为200-400g/m2;在这半个月内,即该养殖体系未开始完整运作前,需要往第二养殖池20中添加营养盐为长茎葡萄蕨藻提供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因子,适当施加尿素,用量为9-25千克/亩,或者施用氮磷比为7-9:1的复合肥,用量为12-30千克/亩;在移植后10-15天,观察其生长情况,要求藻体健康,饱满鲜亮。
长茎葡萄蕨藻养殖3-4个月后即可收成,采用分批次收成,一次收成一半成色较好的长茎葡萄蕨藻,同时提前准备好藻种,在收成一半后腾出空间便立即接种放入第二养殖池20汇总开始养殖;经过一周后,该藻种趋于稳定即可收成另一半,同时在剩余的另一半空间继续接种长茎葡萄蕨藻。
6.生态循环
开始放养石斑鱼前3-5天停止向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内施加肥料,待到长茎葡萄蕨藻将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差不多消耗完毕后即可开始放养石斑鱼;放养后第二天开始完整运作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1,即此时首先将第二养殖池20内的海水抽到第一养殖池10中后,打开沉淀池30的第三排水口即将沉淀池30中原有的海水排入第二养殖池20中,排完后,关闭第二进水口21,打开第一养殖池10的第一排水口12将第一养殖池10上层水排入沉淀池30中,沉淀池30满了之后关闭第一排水口12;石斑鱼养殖尾水在沉淀池30内经过6-12个小时的沉淀后即可排放到第二养殖池20中给长茎葡萄蕨藻供给营养,经过沉淀的石斑鱼养殖尾水在第二养殖池20中的停留时间也为6-12个小时(充分利用白天的时间,在此时段内还会增加海水中的溶解氧),同时沉淀池30内继续排入石斑鱼养殖尾水开始沉淀,以此循环,一天循环2-4次(第一养殖池10—沉淀池30—第二养殖池20—第一养殖池10);第一养殖池10定期清理池底的淤泥,沉淀池30和第二养殖池20池底也需要定期清理,沉淀池30可在排空海水的间隙直接挖干净,第二养殖池20可采用虹吸法清污。
运用此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1进行石斑鱼养殖,在7-8个月后即可收成。
具体地,利用上述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1进行石斑鱼的养殖实验,各种操作以及日常管理的模式都一致,三个实验如下:
实验一:按照上述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1的设施要求建造第一养殖池10、沉淀池30和第二养殖池20,整个养殖过程按照上述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1的实施步骤技运作。具体参数,第一养殖池面积3.2亩,深度2.8米,水位2.1米;沉淀池长5.0米,宽0.8米,深1.9米,水位1.7米;第二养殖池长9.5米,宽0.8米,深0.8米,水位0.6米;石斑鱼养殖密度6008尾/亩,长茎葡萄蕨藻初始接种密度300g/m2;经过7个月的养殖,石斑鱼收成达到5648.6kg/亩;长茎葡萄蕨藻收成了两次,每次收成平均6.5kg/m2
实验二:按照上述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1的设施要求建造第一养殖池10、沉淀池30和第二养殖池20,整个养殖过程按照上述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1的实施步骤技运作。石斑鱼养殖池面积3.8亩,深度2.8米,水位2.1米;沉淀池长6.0米,宽0.8米,深1.9米,水位1.7米;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长10米,宽0.8米,深0.8米,水位0.6米。石斑鱼养殖密度6030尾/亩,长茎葡萄蕨藻初始接种密度320g/m2。经过7个月的养殖,石斑鱼收成达到5689.5kg/亩;长茎葡萄蕨藻收成了两次,每次收成平均6.2kg/m2
实验三:按照上述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1的设施要求建造第一养殖池10、沉淀池30和第二养殖池20,整个养殖过程按照上述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1的实施步骤技运作。石斑鱼养殖池面积4.7亩,深度2.8米,水位2.1米;沉淀池长7.0米,宽0.8米,深1.9米,水位1.7米;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长11米,宽0.8米,深0.8米,水位0.6米。石斑鱼养殖密度5989尾/亩,长茎葡萄蕨藻初始接种密度360g/m2。经过7个月的养殖,石斑鱼收成达到5763.6kg/亩;长茎葡萄蕨藻收成了两次,每次收成平均6.3kg/m2
进一步地,以现有技术作为上述实验一的对照实验,具体现有技术养殖过程为:按照传统的石斑鱼池塘养殖方法养殖石斑鱼,石斑鱼养殖池面积3.2亩,深度2.8米,水位2.1米,石斑鱼养殖密度4100尾/亩,养殖过程中交换使用高中低档石斑鱼饲料。在放苗的2个月前开始进行清池及肥水。将平整好的池塘露干并让太阳暴晒1-2周;进水0.5m左右,用漂白粉溶液(浓度0.002%-0.003%)消毒、清除野杂鱼等,在有太阳的日子药效1-2天即可消失;待水中药性消失之后,在石斑鱼养殖池的进水口用筛娟网(60-80目)过滤注入新水至石斑鱼养殖池内液位达2.1m,每亩施入鸡粪、猪粪等有机肥40-50Kg或尿素2-3kg;以及磷酸铵3-3.5kg用于肥水,以利于水中浮游生物的繁殖;施肥1-2周后,浮游植物繁殖起来,池水呈微绿色,夜间在水边用电筒照看,检查浮游动物的密度;在养成过程中,保持池塘的水质清新,水色微黄绿或带点黄褐色,溶解氧在5mg/L以上;每隔1-2天利用潮水的涨落更换15%-20%的池水。换水时,进水口和出水口都应装有60-80目的筛网,以拦住池中的浮游动物不使其流失,也不使海中有害生物的卵和幼体进来;在低潮(不好换水)、天气闷热的凌晨、深夜或水质不好的时候,用水车进行增氧;每天应该对天气、水温、盐度、溶解氧含量进行观察、测定和记录;在天气骤然变化时,尤其是台风、暴雨季节,应该更加注意水质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经过7个月的养殖,石斑鱼收成达到3169.5kg/亩。
其中实验一的石斑鱼收成达到5648.6kg/亩与石斑鱼养殖密度5989尾/亩之比为0.94kg/尾,现有技术中石斑鱼收成达到3169.5kg/亩与石斑鱼养殖密度4100尾/亩之比为0.77kg/尾,可见利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1养殖的石斑鱼生长状态更好。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养殖池(10),所述第一养殖池(10)具有第一进水口(11)和第一排水口(12),所述第一养殖池(10)用于养殖石斑鱼,且所述第一养殖池(10)内还用于接种有乳酸菌、芽孢杆菌和卵囊藻中的至少一种;及
第二养殖池(20),所述第二养殖池(20)具有第二进水口(21)和第二排水口(22),所述第二养殖池(20)内用于养殖长茎葡萄蕨藻,所述第二进水口(21)能够与所述第一排水口(12)连通,所述第二排水口(22)能够与所述第一进水口(1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沉淀池(30),所述沉淀池(30)具有第三进水口和第三排水口,所述第三进水口和所述第一排水口(12)连通,所述第三排水口与所述第二进水口(21)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排水口处设置有过滤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养殖池(10)内用于接种所述乳酸菌、所述芽孢杆菌和所述卵囊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水口(22)通过进水管道(40)与所述第一进水口(11)连通,且所述第二排水口(2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进水口(11)的高度;且所述进水管道(40)上设置有水泵(5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水池,所述蓄水池能够与所述第一养殖池(10)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养殖池(10)底壁上设置有排污口(13),且所述排污口(13)处设置有防逃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养殖池(20)内具有附着部件(60),所述附着部件(60)用于所述长茎葡萄蕨藻的附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部件(60)包括双层筛网,所述双层筛网之间用于附着所述长茎葡萄蕨藻,且所述双层筛网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养殖池(20)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养殖池(20)内固定设置有多根悬挂绳,所述附着部件(60)与多根所述悬挂绳固定连接。
CN202320066112.1U 2023-01-09 2023-01-09 一种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 Active CN2192698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66112.1U CN219269887U (zh) 2023-01-09 2023-01-09 一种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66112.1U CN219269887U (zh) 2023-01-09 2023-01-09 一种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69887U true CN219269887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30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66112.1U Active CN219269887U (zh) 2023-01-09 2023-01-09 一种石斑鱼生态养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698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83652B (zh) 罗氏沼虾高效生态养殖方法
CN104585098B (zh) 一种南美白对虾的混合生态养殖方法
CN102124974B (zh) 一种黄姑鱼人工育苗方法
CN104255632A (zh) 全封闭全透光智能化有机对虾生态养殖装置
CN106889002A (zh) 一种箱式种养同体生态养殖浮床
CN109122531B (zh) 一种鲥鱼的养殖方法
CN109699529A (zh) 一种马鲅鱼的规模化人工繁育方法
CN111919808A (zh) 综合养殖鱼虾的净化系统
CN109122443A (zh) 澳洲淡水龙虾循环水抱卵孵化系统及育苗方法
CN110235826A (zh) 一种红螯螯虾苗种暖棚标粗培育方法
CN112042570A (zh) 一种池塘温棚高效加州鲈水花苗种培育驯化方法
CN106417114B (zh) 田螺、青鱼配套养殖提高青鱼产量的生态环保养殖方法
CN111771772B (zh) 一种石斑鱼育苗方法
CN109479800A (zh) 一种可叠层工厂化高效养殖的多孔虾巢
CN110692551A (zh) 一种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
CN101401558B (zh) 一种原生态饲养野生黄河鲶鱼、鲤鱼的方法
CN104521654B (zh) 一种通过种植水稻治理池塘富营养化的方法
CN104255671A (zh) 褶皱臂尾轮虫人工水循环高产培育系统及培育方法
CN104542368A (zh) 沼虾塘套养泥鳅养殖方法
CN111513019A (zh) 一种加州鲈鱼养殖装置及养殖方法
CN107372301A (zh) 一种促进甲鱼生长的养殖方法
CN206559930U (zh) 一种箱式种养同体生态养殖浮床
JP3942938B2 (ja) ミジンコの培養方法
CN101341857A (zh) 海水池塘对虾生态调控养殖方法
CN111134058B (zh) 一种适用于海湾扇贝的节水育苗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