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69037U - 充电盒及耳机组件 - Google Patents

充电盒及耳机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69037U
CN219269037U CN202222200714.XU CN202222200714U CN219269037U CN 219269037 U CN219269037 U CN 219269037U CN 202222200714 U CN202222200714 U CN 202222200714U CN 219269037 U CN219269037 U CN 2192690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cartridge
charging
box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0071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世艳
何超
张崇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PCT/CN2023/10114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3246716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690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690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33Cables or cables storage, e.g. cable re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3/00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充电盒及耳机组件。充电盒具有间隔设置的两个耳机槽,耳机槽用于收容耳机,其特征在于,充电盒包括盒体和盒盖,盒盖转动连接盒体;耳机槽包括位于盒体的顶槽和底槽,顶槽用于放置耳机的耳包,底槽用于容置耳机的耳杆,盒体包括朝向盒盖设置的顶面,顶槽的开口和底槽的开口均位于盒体的顶面,底槽的开口低于顶槽的开口。上述充电盒通过其结构设计,使得放入盒内的耳机易取出,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充电盒及耳机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音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盒及耳机组件。
背景技术
无线耳机因其摒弃了传统线材连接的方式,使用时更为便捷,因此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无线耳机的相关产品,例如耳机组件,通常由耳机及充电盒组成,充电盒内含电池,能够为耳机充电,以满足用户长时间使用的需求。
在传统的耳机组件中,耳机放入充电盒后,由于充电盒与耳机之间的磁吸力,耳机取出较为困难,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盒及耳机组件,充电盒通过其结构设计,使得放入盒内的耳机易取出,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盒,充电盒具有间隔设置的两个耳机槽,耳机槽用于收容耳机,充电盒包括盒体和盒盖,盒盖转动连接盒体。耳机槽包括位于盒体的顶槽和底槽,顶槽用于放置耳机的耳包,底槽用于容置耳机的耳杆,盒体包括朝向盒盖设置的顶面,顶槽的开口和底槽的开口均位于盒体的顶面,底槽的开口低于顶槽的开口。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充电盒的展示面为倾斜面,当耳机放置于耳机槽时,耳机相对充电盒露出的部分较多,从而能够便于用户拿取,提高了提升用户从充电盒中拿取耳机的使用体验,同时也保证了一定的美观性,提升了产品的外观精致度。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底槽的开口与顶槽的开口间隔设置。此时,底槽的开口靠近顶槽的开口的一端,低于顶槽的开口的靠近底槽的开口的一端。在本实现方式中,底槽的开口可以较大幅度地低于顶槽的开口,使得耳机放置于耳机槽时,耳机相对充电盒露出的部分更多。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顶槽的底壁的最低处不低于底槽的开口的最低边缘。在本实现方式中,耳机放置于耳机槽时,耳机相对充电盒露出的部分更多。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盒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盒盖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盒盖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盒体的第一端,盒盖的第二端远离盒体的第二端,以相对盒体打开,或者,盒盖的第二端靠近盒体的第二端,以相对盒体闭合。顶槽相对底槽靠近盒体的第一端。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盒体的第一端高于盒体的第二端。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盒体包括盒体外壳和盒体内衬,盒体内衬固定于盒体外壳的内侧,盒体内衬具有顶槽和底槽,盒体内衬的顶部相对盒体外壳凸起。此时,盒体外壳的顶面相对盒体内衬的顶面凸起,用户能够更为便捷地拿取放置于充电盒中的耳机,提高了用户体验。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盒体外壳的顶面为平面,以降低盒体外壳和盒盖外壳的加工难度,也使得盒体外壳与盒盖外壳容易闭合,充电盒的分型面呈平面,充电盒的外观精致、简洁。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充电盒的分型面也可以为曲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盒体内衬的顶面为曲面,以使顶槽的开口和底槽的开口的形状更好地匹配和支撑耳机,此时,耳机于充电盒中的放置稳定可靠,同时也便于用户拿取,此外,也使得充电盒的展示面美观、精致。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盒体外壳的顶面也可以为平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充电盒具有相互垂直的宽度方向、厚度方向及高度方向,两个耳机槽排布于充电盒的宽度方向,充电盒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充电盒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盒体外壳的顶面相对充电盒的厚度方向倾斜,且相对充电盒的高度方向倾斜。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充电盒包括磁铁,磁铁固定于盒体内衬,且位于顶槽与底槽之间。在本实现方式中,顶槽与底槽之间有较大的空间,从而能够放置体积较大的磁铁,以增加用于吸引耳机的磁吸力。耳机置于耳机槽时,耳机的磁吸件与充电盒的磁铁相对设置,两者靠近且间距较小,从而产生足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耳机稳定地放置于充电盒内。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充电盒还包括电池和电路板,电池和电路板均固定于盒体外壳的内侧,且位于盒体内衬的下方,电路板位于底槽的下方,电池位于顶槽的下方。此时,电池和电路板可以充分利用盒体内的空间进行排布,充电盒的空间利用率高。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充电盒还包括转轴组件,转轴组件包括转轴和转轴支架,转轴支架固定于盒体,盒盖通过转轴转动连接转轴支架,以转动连接盒体。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充电盒还包括无线充电线圈,无线充电线圈固定于盒体内;转轴支架包括金属部分和塑胶部分,塑胶部分位于金属部分与无线充电线圈之间,转轴插接金属部分。
在本实现方式中,转轴支架可以在保证连接结构强度的同时,降低金属件对充电盒在无线充电过程中的不良影响,以确保耳机组件的无线充电性能。
其中,转轴支架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以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例如,转轴支架可以通过金属注射成型(Metal injection Molding,MIM)工艺、金属嵌件注塑等工艺成型。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盒盖包括转接块,转接块通过转轴转动连接转轴支架。盒体设有缺口,盒盖相对盒体闭合时,转接块覆盖缺口。此时,充电盒的外观完整。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轴组件还包括装饰件,装饰件固定于转接块的外侧,且覆盖转接块的外侧面。
在本实现方式中,装饰件遮盖转接块的外侧面,充电盒闭合时,装饰件覆盖盒体的缺口,与盒体共同形成充电盒的外观。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装饰件采用铝合金材料。此时,装饰件美观且结构强度较高,同时还能够降低对充电盒的无线充电过程的影响。其中,装饰件可以通过板件弯折形成,结构强度高,易加工,成本低。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装饰件包括第一板件、第二板件及第三板件,第二板件及第三板件分别连接于第一板件的两端,且均相对第一板件弯折,第一板件覆盖转接块的外侧面,转轴插接第二板件和第三板件。
在本实现方式中,由于装饰件设计了两端穿轴的结构,解决了传统的后贴装饰件、装饰件与盒体之间的间隙不均匀的问题,提高了美观度,同时也增加了对转轴的支撑,使得转轴组件的结构强度较高,提高了可靠性。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轴组件还包括扭转弹簧,扭转弹簧的一端连接转轴支架,扭转弹簧的另一端连接转接块。在本实现方式中,扭转弹簧的设置使得充电盒具有开关盖的手感。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充电盒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及第四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至少部分位于其中一个耳机槽,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均至少部分位于另一个耳机槽,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位于第一电极与第四电极之间,第一电极与第三电极的极性相同,第二电极与第四电极的极性相同。
在本实现方式中,当耳机正确放于充电盒中时,耳机的触点极性与充电盒的多个电极的极性对应,是正接,耳机能够与充电盒正常通信及充电。当耳机以双耳放反的方式错误放于充电盒中时,耳机的触点极性与充电盒的多个电极的极性仍是对应的,是正接,因此能够有效避免损伤耳机的后级电路,使得耳机及耳机组件的使用寿命较长。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耳机组件,耳机组件包括两个耳机和上述任一项的充电盒。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后视图;
图1B是图1A所示耳机的左视图;
图2是图1A所示耳机在一些使用场景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A所示耳机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A所示耳机沿A-A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A所示耳机的部分电路的示意框图;
图6是图3所示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所示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耳机组件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是图9所示耳机组件的充电盒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是图10A所示充电盒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所示充电盒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A在C-C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0A在D-D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8所示耳机组件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1所示充电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部分结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一;
图17是图15中部分结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二;
图18是图13所示充电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1所示充电盒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文本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用词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暗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用语,例如,“前”、“后”、“左”、“右”、“内”、“外”、“侧面”、“顶”、“底”、“上”、“下”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位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在……上”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其中,“固定连接”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其中,“电连接”是指彼此之间可以导通电信号。
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组件,耳机组件包括充电盒和耳机,充电盒用于收纳耳机。充电盒也可以称为充电仓或耳机盒。充电盒内含电池,能够对收纳在盒内的耳机充电,以满足用户长时间使用的需求。
关于耳机的整体造型及分型:
请结合参阅图1A、图1B以及图2,图1A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1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后视图,图1B是图1A所示耳机10的左视图,图2是图1A所示耳机10在一些使用场景中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10,耳机10为无线耳机,例如可以为TWS(True WirelessStereo,真无线立体声耳机)耳机。为方便后文描述,定义耳机10具有相对的方位“顶”和方位“底”,对应于耳机10的高度方向;耳机10具有相对的方位“左”和方位“右”,对应于耳机10的宽度方向;耳机10具有相对的方位“前”和方位“后”,对应于耳机10的厚度方向。在一些实施例的描述中,方位“上”与方位“顶”对应,方位“下”与方位“底”对应。
耳机10包括耳包10a和耳杆10b,耳杆10b也可以称为手柄,耳杆10b的顶部连接于耳包10a的后侧。耳机10的外表面是光滑过渡的几何曲面。耳杆10b在连接耳包10a的一端向远离耳包10a的一端的方向上,外轮廓整体呈现先收缩、后扩大、再收缩的形态,耳杆10b像是自由垂落的水滴那样圆润而自然。示例性的,耳机10可以具有中心面10c,耳包10a的中轴10d可以相对中心面10c倾斜。其中,当耳机10用作左耳机时,耳包10a的中轴10d的底端可以相对中心面10c向左偏转,耳包10a的中轴10d的顶端可以相对中心面10c向右偏转;当耳机10用作右耳机时,耳包10a的中轴10d的底端可以相对中心面10c向右偏转,耳包10a的中轴10d的顶端可以相对中心面10c向左偏转。示例性的,耳杆10b的外轮廓可以相对中心面10c对称设置。
耳机10佩戴于消费者的耳部时,耳机10的前侧朝向耳部,耳机10的后侧背向耳部。耳机10的前侧多为不可见区域,耳机10的后侧多为可见区域。耳机10的耳包10a塞入耳部的耳甲腔,耳杆10b的顶部位于耳甲腔,耳杆10b的底部位于耳甲腔外。其中,耳部的耳屏、耳屏间切迹、对耳屏可以刚好环绕于耳杆10b的收缩部位,以通过夹持耳杆10b的收缩部分,在提高耳机10佩戴稳定,也能够兼顾佩戴舒适度,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图3是图1A所示耳机10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A所示耳机10沿A-A处剖开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A-A处与耳机10的中心面10c对应。
一些实施例中,耳机10包括壳体1及安装于壳体1内的多个组件,多个组件包括但不限于电路组件2、音频组件3、音频辅助组件4、检测组件5、天线6、第一触点71、第二触点72、电池73以及磁吸件81。
示例性的,电路组件2可以包括主电路板21、第一柔性电路板22以及第二柔性电路板23。各电路板上均可以固定有多个器件。例如,主电路板21上可以排布有主控芯片211,主控芯片211可以为系统级芯片(System on Chip,SOC)。主控芯片211可以集成多个电路。第一柔性电路板22的一端电连接主电路板21,第二柔性电路板23的一端电连接主电路板21,以实现各电路板上的器件间的电连接。电路组件2与耳机10的其他功能器件、模组等电连接。
示例性的,音频组件3可以包括扬声器31和多个麦克风,用于实现声音播放和声音拾取。扬声器31也可以称为“喇叭”,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麦克风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主要用来收集耳机10外部的声音,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传输给主控芯片211处理,以实现耳机10的主动降噪、语音通话、通话降噪、环境音模式、语音助手唤醒等功能。
其中,多个麦克风可以包括第一麦克风32、第二麦克风33及第三麦克风34。在本申请中,耳机10的音频组件3的第一麦克风32和第二麦克风33应用于主动噪声消除(ActiveNoise Cancelling,ANC)设计系统中,主动噪声消除是一种将不需要的声源识别为噪声的方法,通过产生“抗噪声”信号来消除原始噪声,从而实时地消除噪声的设计。其中,第二麦克风33可以为FF(Feed Forward topology,前馈拓扑)麦克风,FF麦克风为面向用户耳外的参考麦克风,用于感知噪音主信号,可以作为前向主动噪声消除滤波器的参考信号。第一麦克风32可以为FB(Feed Back Topology,反馈拓扑)麦克风,FB麦克风为误差麦克风,用于收集进入用户耳中的信号,作为反馈主动噪声消除滤波器的参考信号。第三麦克风34可以为通话麦克风。
示例性的,音频辅助组件4用于提供多个通道,以辅助音频组件3实现声音播放、声音拾取等。音频辅助组件4可以包括第一组件41、第二组件42、第三组件43、第四组件44、第五组件45以及第六组件46,上述多个组件安装于壳体1的不同位置,用于为音频组件3的多个部件提供对应的通道。
示例性的,检测组件5包括多个传感器,多个传感器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51、佩戴检测传感器52、霍尔传感器(hall sensor)(图中未示出)、触控传感器54、重力传感器(g-sensor)(图中未示出)等。其中,接近传感器51和佩戴检测传感器52用于实现耳机10的佩戴检测;霍尔传感器用于实现耳机10入盒检测;触控传感器54用于检测用户的触摸动作,重力传感器用于检测耳机10的姿态变化,触控传感器54和重力传感器用于提升耳机10的人机交互体验。其中,佩戴检测传感器52和触控传感器54可以为电容传感器(Cap-sensor)。其中,检测组件5可以包括检测电路板56,检测电路板56形成上述佩戴检测传感器52和触控传感器54。
其中,一些使用场景中,耳机10通过佩戴检测功能,可以判断用户是否佩戴/摘下耳机10,以自动播放/暂停播放音乐。另一些使用场景中,如果用户摘下耳机10长时间未佩戴并且没有放回充电盒,耳机10会自动休眠/关机,以节省电量。另一些使用场景中,为提升耳机10的单/双耳使用的体验,两只耳机10佩戴时,两只耳机10均播放音乐,在一只耳机10摘下、另一只耳机10佩戴时,处于非佩戴状态的耳机10停止播放音乐,处于佩戴状态的耳机10继续播放,实现无缝切换。
其中,一些使用场景中,耳机10通过人机交互功能可以检测用户不同的触摸动作或操作动作,实现耳机10的音乐的播放/暂停、上下曲切换、音量大小调节、智能语音唤醒等功能,使得耳机10在使用时可以一定程度上脱离其连接的终端(手机、平板等),操作更为方便、快捷,有利于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示例性的,天线6用于实现耳机10与其他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等)的无线通信。电池73用于为耳机10供电。第一触点71和第二触点72用于在耳机10收纳于充电盒内时,实现与充电盒之间的通信,以及充电盒对耳机10的充电过程。磁吸件81用于在耳机10入盒时,与充电盒之间形成磁吸力,以使耳机10稳定放置于充电盒内。
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耳机10可以包括比上述实施例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耳机10的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请参阅图5,图5是图1A所示耳机10的部分电路的示意框图。
一些实施例中,耳机10可以包括处理器2a、存储器2b、音频处理电路2c、射频电路2d、射频前端2e、电源管理电路2f、充电电路2g等。处理器2a电连接存储器2b。
其中,扬声器31、第一麦克风32、第二麦克风33及第三麦克风34均电连接音频处理电路2c,音频处理电路2c电连接处理器2a。音频处理电路2c用于将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也用于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音频处理电路2c还可以用于对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处理电路2c也可以设置于处理器2a中,或将音频处理电路2c的部分功能模块设置于处理器2a中。
其中,天线6连接射频前端2e,射频前端2e连接射频电路2d,射频电路2d连接处理器2a。射频电路2d用于调制射频信号或解调射频信号,射频前端2e用于对射频信号进行过滤和放大。其中,射频前端2e可以包括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PA)、滤波器、开关(Switch)、低噪音放大器(LNA,Low Noise Amplifier)中的一者或多者。其中,滤波器可以是声表面波滤波器(surface acoustic wave,SAW)。
其中,第一触点71和第二触点72电连接充电电路2g,充电电路2g电连接处理器2a、电源管理电路2f以及电池73。充电电路2g用于通过第一触点71和第二触点72接收充电输入。电源管理电路2f电连接处理器2a。电源管理电路2f接收电池73和/或充电电路2g的输入,为处理器2a、存储器2b及其他部件供电。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电路2f也可以设置于处理器2a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电路2f和充电电路2g也可以设置于同一个器件中。
其中,接近传感器51、佩戴检测传感器52、霍尔传感器53、触控传感器54、重力传感器55均电连接处理器2a。
其中,处理器2a、存储器2b、音频处理电路2c、射频电路2d、电源管理电路2f可以集成于主控芯片211中。射频前端2e和充电电路2g可以分别形成于其他芯片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电路也可以有其他实现结构,例如,主控芯片211可以集成更多或更少的电路,例如射频电路2d可以独立在主控芯片211之外,由射频芯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关于耳机10的壳体1:
请结合参阅图1A、图1B、图6以及图7,图6是图3所示壳体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3所示壳体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主壳11和前壳12,前壳12固定于主壳11的前侧,前壳12的内部空间121与主壳11的内部空间111连通。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前壳12朝向用户耳部,具体的,前壳12可以位于耳甲腔、接触耳甲腔,并朝向用户耳部的耳道。前壳12和主壳11的连接前壳12的部分结构形成耳机10的耳包10a的外壳,主壳11的另一部分结构形成耳机10的耳杆10b的外壳。
其中,主壳11包括第一端11a和第二端11b,主壳11的第一端11a靠近前壳12并接触前壳12,主壳11的第二端11b远离前壳12。主壳11具有脊背线112,脊背线112自主壳11的第一端11a延伸至主壳11的第二端11b。其中,脊背线112位于主壳11的后侧,脊背线112位于耳机10的中心面10c上。脊背线112为平滑的曲线。其中,如图1B所示,耳机10处于左视视角中时,主壳11的朝后一侧(也即背向前壳12一侧)的轮廓线对应于脊背线112。其中,脊背线112可以为实体线条,也可以为非实体线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示例性的,在主壳11的第一端11a向主壳11的第二端11b的方向上,主壳11的外轮廓先收缩、后扩大。其中,主壳11的外轮廓先收缩、后扩大的情况包括:第一种情况是主壳11的外轮廓先收缩、后扩大、再收缩,第二种情况是主壳11的外轮廓先收缩、后扩大。
其中,对于第一种情况:在主壳11的第一端11a向主壳11的第二端11b的方向上,主壳11位于耳包10a的部分呈收缩形态,主壳11位于耳杆10b的部分呈现先收缩、后扩大、再收缩的形态,主壳11的底部可以由弧面或近似弧面形成底部端面,以具有圆润的形态。此时,主壳11的形状设计使得耳机10的耳杆10b能够具有与“自由垂落的水滴”近似的形状。
对于第二种情况:在主壳11的第一端11a向主壳11的第二端11b的方向上,主壳11位于耳包10a的部分呈收缩形态,主壳11位于耳杆10b的部分呈现先收缩、后扩大,也即主壳11的底部可以由平面或近似平面形成底部端面。在第二种情况中,主壳11的底部可能存在与底部端面连接的小圆角过渡区域,这部分过渡区域的形态变化很小,可以忽略。
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主壳11的内部空间111包括依次连通的顶部空间111a、中部空间111b及底部空间111c,主壳11的顶部空间111a靠近主壳11的第一端11a,主壳11的底部空间111c靠近主壳11的第二端11b。主壳11的顶部空间111a连接前壳12的内部空间121。在主壳11的第一端11a向主壳11的第二端11b的方向上,主壳11的内部空间111先收缩、后扩大。主壳11的顶部空间111a的截面积基本大于主壳11的中部空间111b的截面积,主壳11的底部空间111c的截面积基本大于主壳11的中部空间111b的截面积。也即,主壳11的内部空间111中最窄的位置处于主壳11的中部空间111b中。在本实施例中,主壳11为壳件结构,主壳11的内部空间111的形态变化与主壳11的外轮廓的形态变化是相同或相近的。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中对主壳11的顶部空间111a、中部空间111b及底部空间111c的划分位置为示例性位置,并非严格的、唯一的位置划分,耳机10在整体设计上满足主壳11的内部空间111于其中部空间111b收缩到最窄即可,主壳11的顶部空间111a、中部空间111b及底部空间111c的划分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生适应性变化。
示例性的,脊背线112由主壳11的第一端11a向主壳11的第二端11b延伸时,脊背线112先向后延伸,后向前延伸。其中,主壳11的与脊背线112向后延伸的线段对应的部分,呈现先收缩、后扩大的形态;主壳11的与脊背线112向前延伸的线段对应的部分,呈现收缩形态。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脊背线112的形状,使得耳机10的背部呈现自由滑落的形态,耳机10的整体形态自然、美观。
其中,脊背线112可以包括多个平滑连接的弧线段,在脊背线112的延伸方向上,多个弧线段的半径先增加后减小。其中,半径最大的弧线段可以对应主壳11的中部空间111b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B、图6以及图7所示,主壳11包括主壳件113和封盖件114。主壳件113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开口1131和第二开口1132,第一开口1131和第二开口1132均朝前设置。也即,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第一开口1131和第二开口1132均朝向用户耳部。主壳件113包括依次连接的顶部113a、中部113b及底部113c,第一开口1131形成于主壳件113的顶部113a,第二开口1132形成于主壳件113的底部113c。前壳12安装于第一开口1131,封盖件114安装于第二开口1132,封盖件114位于主壳件113的底部113c的前侧。其中,如图7所示,主壳件113的顶部113a的内侧空间形成主壳11的顶部空间111a,主壳件113的中部113b的内侧空间形成主壳11的中部空间111b,封盖件114与部分主壳件113(也即主壳件113的底部113c)共同围设出主壳11的底部空间111c。其中,主壳件113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例如主壳件113可以通过注塑工艺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由前壳12、主壳件113及封盖件114这三个主要壳件构成,数量少,结构简单,易于组装。此外,主壳件113的中部113b为完整壳件结构,未设置开口,有利于提高主壳件113的结构强度,使得主壳11及壳体1的整体结构强度较高。
示例性的,结合参阅图1A、图6以及图7,主壳11包括抵接端面113d,抵接端面113d位于主壳件113且环绕第一开口1131设置,抵接端面113d接触前壳12。抵接端面113d所在平面垂直于耳机10的中心面10c。主壳件113在抵接端面113d所在平面上具有第一投影,封盖件114在抵接端面113d所在平面上具有第二投影,第一投影覆盖第二投影。
其中,耳机10在后视视角中的表面为主要外观面,也即由后向前看,耳机10露出的表面为主要外观面;耳机10在前视视角中的表面为次要外观面,也即由前向后看,耳机10露出的表面为主要外观面;耳机10处于佩戴状态时,次要外观面面向用户耳部、而被隐藏,主要外观面背向用户耳部,而露出。主壳件113由后向前投影形成第一投影,封盖件114由后向前投影形成第二投影,由于第一投影覆盖第二投影,在耳机10的后视视角中,主壳件113遮挡封盖件114,耳机10将封盖件114与主壳件113的分型线隐藏在次要外观面,使得耳机10的主要外观面完整,保持了良好的视觉整体感。封盖件114与主壳件113的分型线为封盖件114与主壳件113交接处于耳机10的外观面上形成的线。其中,主壳件113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轮廓线如图1B中虚线所示,封盖件114与主壳件113的分型线位于该最大轮廓线的前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耳机10的整体高度可以在35mm至45mm的范围内,例如38mm、39.56mm、41.5mm、43.21mm等;耳机10的整体宽度可以在19mm至26mm的范围内,例如21mm、22.83mm、24.5mm等。主壳件113的整体高度可以在35mm至45mm的范围内,例如37mm、39.38mm、41.2mm、42.8mm等。主壳件113的底部113c的最厚处的厚度可以在8mm至12mm的范围内,例如8.2mm、9mm、9.74mm、10.11mm、10.53mm等;主壳件113的底部113c的最宽处的宽度可以在11mm至16mm的范围内,例如12mm、12.8mm、13.53mm、14.2mm等。主壳件113在前后方向上最窄的位置处的厚度可以在6mm至8.5mm的范围内,例如6.5mm、7.2mm、7.4mm等;主壳件113在左右方向上最窄的位置处的宽度在5mm至8.5mm的范围内,例如6.47mm。封盖件114与前壳12在前后间距可以在5mm至8mm的范围内,例如5.7mm、6mm、6.54mm、7.12mm等。耳包10a的中轴10d与中心面10c的夹角可以在50°至70°的范围内,例如55°、60°、67°等。耳包10a与耳杆10b的分界线与主壳件113的抵接端面113d的夹角可以在7°至10°的范围内,例如7.6°、8.4°、9.2°等。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耳机10的上述尺寸中一者或多者也可以依据需要进行调整。
可以理解的是,前文关于壳体1的结构描述只为示例性描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也可以具有其他结构,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耳机10具有极致的空间利用率且匹配全新的外观造型,不仅能满足用户对产品的精致化、佩戴舒适性、全新的外观造型的需求;同时还能够满足用户对无线耳机10本身的音质、降噪及续航的需求。
关于充电盒:
传统的充电盒的上、下盖采用比较规则的水平展示面,耳机垂直放置在充电盒内,耳机从充电盒取出的过程受耳机露出高度、耳机磁吸力、耳机形态的影响,成为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一大痛点;例如,为满足耳机入盒的磁吸力要求,耳机与充电盒之间需要满足一定的磁吸力要求,耳机拿取便捷性受到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差;而为了提升耳机拿取的便捷性,常常需要产线严格管控磁吸力大小,增加了耳机组件的成本。此外,传统耳机组件中,耳机露出充电盒部分过少,用户可拿捏的区域小,也导致了用户拿取耳机困难。
请结合参阅图8、图9、图10A及图10B,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组件10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所示耳机组件100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0A是图9所示耳机组件100的充电盒20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0B是图10A所示充电盒20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耳机组件100包括充电盒20、第一耳机10’以及第二耳机10”,充电盒20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耳机槽20a和第二耳机槽20b,第一耳机槽20a和第二耳机槽20b用于收容耳机。其中,第一耳机10’能够可拆卸地容置于第一耳机槽20a,第二耳机10”能够可拆卸地容置于第二耳机槽20b。第一耳机10’和第二耳机10”中的一者为左耳机,另一者为右耳机。本实施例中,以第一耳机10’为左耳机,第二耳机10”为右耳机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耳机10’和第二耳机10”可以互换。其中,第一耳机10’和第二耳机10”均采用前文实施例中耳机的全部结构或大部分结构。
其中,第一耳机10’的壳体1’与第二耳机10”的壳体1”为互相对称结构,第一耳机槽20a与第二耳机槽20b为互相对称结构。其中,第一耳机10’的壳体1’本身为非对称结构,第一耳机槽20a本身为非对称结构,第一耳机槽20a的形状与第一耳机10’的壳体1’的形状相同。第二耳机10”的壳体1”本身为非对称结构,第二耳机槽20b本身为非对称结构,第二耳机槽20b的形状与第二耳机10”的壳体1”的形状相同。简言之,第一耳机槽20a与第一耳机10’适配,第二耳机槽20b与第二耳机10”适配。一些示例中,当第一耳机10’装入第一耳机槽20a、第二耳机10”装入第二耳机槽20b中时,两个耳机放置正确,充电盒20可以闭合;当第一耳机10’装入第二耳机槽20b、第二耳机10”装入第一耳机槽20a中时,两个耳机放置错误,充电盒20不能闭合。
示例性的,充电盒20具有相互垂直的宽度方向、厚度方向及高度方向,第一耳机槽20a和第二耳机槽20b排布于充电盒20的宽度方向,充电盒20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充电盒20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其中,充电盒20包括盒体201和盒盖202,盒盖202转动连接盒体201。
示例性的,如图10B所示,盒体20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201a和第二端201b,盒盖20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202a和第二端202b,盒盖202的第一端202a转动连接盒体201的第一端201a,且转动中心平行于充电盒20的宽度方向。盒盖202的第二端202b远离盒体201的第二端201b,以相对盒体201打开,或者,盒盖202的第二端202b靠近盒体201的第二端201b,以相对盒体201闭合。盒体201的第一端201a高于盒体201的第二端201b,换言之,在充电盒20的高度方向上,盒体201的第一端201a的尺寸大于盒体201的第二端201b的尺寸。此时,盒体201的顶部整体倾斜。
请结合参阅图9和图11,图11是图9所示充电盒20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盒体201包括盒体外壳2011和盒体内衬2012,盒体内衬2012固定于盒体外壳2011的内侧。盒盖202包括盒盖外壳2021和盒盖内衬2022,盒盖内衬2022固定于盒盖外壳2021的内侧。第一耳机槽20a和第二耳机槽20b均部分形成于盒体内衬2012,部分形成于盒盖内衬2022。
其中,请再次参阅图9至图10B,盒体201包括朝向盒盖202的顶面,盒体201的顶面包括盒体外壳2011的顶面2011a和盒体内衬2012的顶面2012a。盒盖202包括朝向盒体201的底面,盒盖202的底面包括盒盖外壳2021的底面2021a和盒盖内衬2022的底面。充电盒20闭合时,盒体201的顶面与盒盖202的底面相对,盒体外壳2011的顶面2011a与盒盖外壳2021的底面2021a相对,盒体内衬2012的顶面2012a和盒盖内衬2022的底面相对。
其中,盒体外壳2011的顶面2011a与盒盖外壳2021的底面2021a的相接可以由充电盒20的外部看到,形成充电盒20的分型面20c,换言之,充电盒20的分型面20c包括盒体外壳2011的顶面2011a与盒盖外壳2021的底面2021a。其中,充电盒20的分型面20c相对充电盒20的厚度方向倾斜且相对充电盒20的高度方向倾斜。
其中,盒体外壳2011的顶面2011a可以为平面,盒盖外壳2021的底面2021a可以为平面,以降低盒体外壳2011和盒盖外壳2021的加工难度,也使得盒体外壳2011与盒盖外壳2021容易闭合,充电盒20的分型面20c呈平面,充电盒20的外观精致、简洁。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充电盒20的分型面也可以为曲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其中,当充电盒20打开时,第一耳机10’和第二耳机10”放置于盒体内衬2012,第一耳机10’和第二耳机10”相对盒体内衬2012的顶面2012a露出,盒体内衬2012的顶面2012a形成充电盒20的展示面。
请结合参阅图9、图11以及图12,图12是图10A在C-C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为了便于示意,图12所处视角均相对图10A所处视角进行了转动。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耳机槽20a包括第一顶槽2013、第一底槽2014及第一配合槽2023,第一顶槽2013和第一底槽2014形成于盒体内衬2012,第一配合槽2023形成于盒盖内衬2022。如图12所示,充电盒20闭合时,第一顶槽2013、第一底槽2014及第一配合槽2023共同形成第一耳机槽20a,第一耳机槽20a的形状与第一耳机10’的形状适配。
其中,如图9和图12所示,第一顶槽2013相对第一底槽2014靠近盒体201的第一端201a,第一顶槽2013的槽深小于第一底槽2014的槽深,第一顶槽2013用于放置第一耳机10’的耳包10a’,第一底槽2014用于容置第一耳机10’的耳杆10b”。在第一耳机10’中,壳体1’的主壳11’包括靠近前壳12’的第一部分和远离前壳12’的第二部分,前壳12’和主壳11’的第一部分形成第一耳机10’的耳包10a’,主壳11’的第二部分形成第一耳机10’的耳杆10b”。
其中,第一顶槽2013的开口和第一底槽2014的开口均位于盒体内衬2012的顶面,并且第一底槽2014的开口低于第一顶槽2013的开口。其中,第一顶槽2013的开口的最低边缘不低于第一底槽2014的开口的最高边缘。此时,充电盒20的展示面为倾斜面,当第一耳机10’放置于第一耳机槽20a时,第一耳机10’相对充电盒20露出的部分较多,从而能够便于用户拿取,提高了提升用户从充电盒20中拿取耳机的使用体验,同时也保证了一定的美观性,提升了产品的外观精致度。
其中,第一顶槽2013的开口可以与第一底槽2014的开口间隔设置。此时,第一底槽2014的开口靠近第一顶槽2013的开口的一端,低于第一顶槽2013的开口的靠近第一底槽2014的开口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槽2014的开口可以较大幅度地低于第一顶槽2013的开口,使得第一耳机10’放置于第一耳机槽20a时,第一耳机10’相对充电盒20露出的部分更多。
其中,第一顶槽2013的底壁的最低处不低于第一底槽2014的开口的最低边缘。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耳机10’放置于第一耳机槽20a时,第一耳机10’相对充电盒20露出的部分更多。
示例性的,第一耳机10’放置于第一耳机槽20a时,主壳11’的主壳件的底部位于第一底槽2014中,前壳12’和主壳件的顶部均部分位于第一顶槽2013中、部分位于盒体201的外部,主壳件的中部位于盒体201的外部。其中,主壳11’的主壳件的结构示意图和描述可以参考前文耳机10的主壳件113的相关内容。
同样的,第二耳机槽20b包括第二顶槽2015、第二底槽2016及第二配合槽2024,第二顶槽2015和第二底槽2016形成于盒体内衬2012,第二配合槽2024形成于盒盖内衬2022。充电盒20闭合时,第二顶槽2015、第二底槽2016及第二配合槽2024共同形成第二耳机槽20b,第二耳机槽20b的形状与第二耳机10”的形状适配。
其中,第二顶槽2015相对第二底槽2016靠近盒体201的第一端201a,第二顶槽2015的槽深小于第二底槽2016的槽深,第二顶槽2015用于放置第二耳机10”的耳包10a”,第二底槽2016用于容置第二耳机10”的耳杆10b”。在第二耳机10”中,主壳11”包括靠近前壳12”的第一部分和远离前壳12”的第二部分,前壳12”和主壳11”的第一部分形成第二耳机10”的耳包10a”,主壳11”的第二部分形成第二耳机10”的耳杆10b”。
其中,第二顶槽2015的开口和第二底槽2016的开口均位于盒体内衬2012的顶面,并且第二底槽2016的开口低于第二顶槽2015的开口。其中,第二顶槽2015的开口的最低边缘不低于第二底槽2016的开口的最高边缘。此时,充电盒20的展示面为倾斜面,第二耳机10”放置于第二耳机槽20b时,第二耳机10”相对充电盒20露出的部分较多,从而能够便于用户拿取,提高了提升用户从充电盒20中拿取耳机的使用体验,同时也保证了一定的美观性,提升了产品的外观精致度。
其中,第二顶槽2015的开口可以与第二底槽2016的开口间隔设置。此时,第二底槽2016的开口靠近第二顶槽2015的开口的一端,低于第二顶槽2015的开口的靠近第二底槽2016的开口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底槽2016的开口可以较大幅度地低于第二顶槽2015的开口,使得第二耳机10”放置于第二耳机槽20b时,第二耳机10”相对充电盒20露出的部分更多。
其中,第二顶槽2015的底壁的最低处不低于第二底槽2016的开口的最低边缘。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耳机10”放置于第二耳机槽20b时,第二耳机10”相对充电盒20露出的部分更多。
示例性的,第二耳机10”放置于第二耳机槽20b时,主壳11”的主壳件的底部位于第二底槽2016中,前壳12”和主壳件的顶部均部分位于第二顶槽2015中、部分位于盒体201的外部,主壳件的中部位于盒体201的外部。其中,主壳11”的主壳件的结构示意图和描述可以参考前文耳机10的主壳件113的相关内容。
示例性的,盒体内衬2012的顶部可以相对盒体外壳2011凸起,也即盒体外壳2011的顶面2011a相对盒体内衬2012的顶面2012a。此时,用户能够更为便捷地拿取放置于充电盒20中的耳机,提高了用户体验。
其中,盒体外壳2011的顶面2011a可以为曲面,以使第一顶槽2013的开口和第一底槽2014的开口的形状更好地匹配和支撑第一耳机10’,第二顶槽2015的开口可以与第二底槽2016的开口的形状更好地匹配和支撑第二耳机10”,此时,两个耳机于充电盒20中的放置稳定可靠,同时也便于用户拿取,此外,也使得充电盒20的展示面美观、精致。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盒体外壳2011的顶面2011a也可以为平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严格限定。
请结合参阅图11至图14,图13是图10A在D-D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8所示耳机组件100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为了便于示意,图13所处视角均相对图10A所处视角进行了转动。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3所示,充电盒20还包括转轴组件203和装饰件204。其中,转轴组件203安装于盒体201,盒盖202可以通过转轴组件203转动连接盒体201。装饰件204安装于转轴组件203的外侧,用于遮盖和装饰转轴组件203,以提高充电盒20的外观精致度。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充电盒20还包括磁吸组件205,磁吸组件205包括第一磁铁2051、第二磁铁2052、第三磁铁2053以及第四磁铁2054。
其中,第一磁铁2051固定于盒体内衬2012,第一磁铁2051位于盒体内衬2012的顶面的下方,且位于第一顶槽2013与第一底槽2014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顶槽2013与第一底槽2014之间有较大的空间,从而能够放置体积较大的第一磁铁2051,以增加用于吸引第一耳机10’的磁吸力。如图14所示,第一耳机10’置于第一耳机槽20a时,第一耳机10’的磁吸件81’与充电盒20的第一磁铁2051相对设置,两者靠近且间距较小,从而产生足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耳机10’稳定地放置于充电盒20内。
其中,第二磁铁2052固定于盒体内衬2012,第二磁铁2052位于盒体内衬2012的顶面的下方,且位于第二顶槽2015与第二底槽2016之间。第二耳机10”置于第二耳机槽20b时,第二耳机10”的磁吸件与充电盒20的第二磁铁2052相对设置,两者靠近且间距较小。
如图9和图13所示,第三磁铁2053固定于盒盖内衬2022,第三磁铁2053位于盒盖内衬2022与盒盖外壳2021之间,第三磁铁2053位于盒盖202的第二端202b的中部位置,且靠近盒盖202的底部设置。
结合参阅图9、图10A以及图11,第四磁铁205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第四磁铁2054固定于盒体内衬2012,位于盒体内衬2012与盒体外壳2011之间。第四磁铁2054位于盒体201的第二端201b的中部位置,且靠近盒体201的顶部设置。当充电盒20闭合时,第三磁铁2053与第四磁铁2054之间产生磁吸力,以使充电盒20闭合稳定。
关于充电盒20的转轴组件203和装饰件204:
请结合参阅图15至图18,图15是图11所示充电盒2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5中部分结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一,图17是图15中部分结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二,图18是图13所示充电盒2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为了便于示意,图17所处视角相对图13视角进行了转动。
一些实施例中,转轴组件203可以包括转轴2031、转轴支架2032及扭转弹簧2033。其中,转轴支架2032固定于盒体201,盒盖202通过转轴2031转动连接转轴支架2032,以转动连接盒体201。具体的,盒体内衬2012设有安装槽2017,转轴支架2032安装于安装槽2017中,以固定连接盒体内衬2012。转轴2031插接转轴支架2032,转轴2031还插接盒盖202。
其中,转轴支架2032可以包括主体2032a、第一支臂2032b、第二支臂2032c及卡位块2032d,主体2032a内侧形成活动空间2032e,第一支臂2032b和第二支臂2032c分别固定于主体2032a的两端且位于活动空间2032e的两侧,第一支臂2032b和第二支臂2032c均设有转轴孔,卡位块2032d位于活动空间2032e内且固定于主体2032a。转轴2031的一端插接第一支臂2032b的转轴孔,另一端穿过活动空间2032e后,插接第二支臂2032c的转轴孔。
其中,盒盖202还可以包括转接块2025,转接块2025可以固定于盒盖外壳2021。转接块2025通过转轴2031转动连接转轴支架2032,转轴2031插接转接块2025。其中,转接块2025设有转轴孔2025a和卡接孔2025b。其中,转轴孔2025a与卡接孔2025b间隔设置,卡接孔2025b位于转轴孔2025a的远离盒盖外壳2021的一侧。转接块2025位于转轴支架2032的活动空间2032e,转轴2031穿过转接块2025的转轴孔2025a。
其中,扭转弹簧2033位于转轴支架2032的活动空间2032e,扭转弹簧2033的一端连接转轴支架2032,扭转弹簧2033的另一端连接转接块2025。例如,扭转弹簧2033的一端可以抵接或卡接转轴支架2032的卡位块2032d,扭转弹簧2033的另一端可以插入转接块2025的卡接孔。在本实施例中,扭转弹簧2033的设置使得充电盒20具有开关盖的手感。
示例性的,装饰件204包括第一板件2041、第二板件2042及第三板件2043,第二板件2042及第三板件2043分别连接于第一板件2041的两端,且均相对第一板件2041弯折。第二板件2042和第三板件2043均设有转轴孔。第一板件2041位于转接块2025的外侧,且覆盖转接块2025的外侧面;第二板件2042位于转接块2025与转轴支架2032的第一支臂2032b之间,第三板件2043位于转接块2025与转轴支架2032的第二支臂2032c之间,转轴2031插入第二板件2042的转轴孔和第三板件2043的转轴孔,以插接第二板件2042和第三板件2043。
其中,如图18所示,盒体201设有缺口2018,缺口2018可以形成于盒体外壳2011,缺口2018对应盒盖202的转接块2025设置,以为转接块2025提供活动空间。其中,盒盖202相对盒体201闭合时,转接块2025位于分型面20c靠近盒体201的一侧,并覆盖缺口2018。盒体201遮挡部分转轴组件203,装饰件204遮挡另一部分转轴组件203,使得充电盒20的外观完整。
在本实施例中,装饰件204遮盖转接块2025的外侧面,充电盒20闭合时,装饰件204覆盖盒体201的缺口2018,与盒体201共同形成充电盒20的外观。由于装饰件204设计了两端穿轴的结构,解决了传统的后贴装饰件、装饰件与盒体之间的间隙不均匀的问题,提高了美观度,同时也增加了对转轴2031的支撑,使得转轴组件203的结构强度较高,提高了可靠性。
请结合参阅图13和图15,一些实施例中,充电盒20还包括无线充电线圈2061和电池2062,无线充电线圈2061和电池2062均固定于盒体201内,且位于转轴组件203的下方。充电盒20可以通过无线充电线圈2061对电池2062进行充电。
示例性的,转轴支架2032可以包括金属部分20321和塑胶部分20322,金属部分20321与塑胶部分20322相互固定,转轴2031插接金属部分20321。也即,第一支臂2032b的转轴孔及第二支臂2032c的转轴孔均形成于金属部分20321。金属部分20321可以采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其中,转轴支架2032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以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例如,转轴支架2032可以通过金属注射成型(Metal injection Molding,MIM)工艺、金属嵌件注塑等工艺成型。其中,塑胶部分20322位于金属部分20321与无线充电线圈206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转轴支架2032可以在保证连接结构强度的同时,降低金属件对充电盒20在无线充电过程中的不良影响,以确保耳机组件100的无线充电性能。
示例性的,装饰件204可以采用铝合金材料。此时,装饰件204美观且结构强度较高,同时还能够降低对充电盒20的无线充电过程的影响。其中,装饰件204可以通过板件弯折形成,结构强度高,易加工,成本低。
请结合参阅图12、图13以及图19,图19是图11所示充电盒20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充电盒20还包括安装在盒体外壳2011与盒体内衬2012之间的多个部件,多个部件可以包括第一壳件2071、第二壳件2072、第三壳件2073、电路板2081、连接电路板2082、电极组件209、霍尔传感器2010、指示灯2020、按键组件2030、电连接器2040、无线充电组件2050、电池2062及多个紧固件2060。
其中,第二壳件2072和第三壳件2073分别位于第一壳件2071的两侧,且固定连接第一壳件2071。其中,第二壳件2072可以通过紧固件2060固定于第一壳件207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件2072也可以通过扣合、粘接等其他方式固定于第一壳件2071。第三壳件2073可以通过扣合方式固定于第一壳件207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件2072也可以通过紧固件2060、粘接等其他方式固定于第一壳件2071。
其中,电路板2081位于第一壳件2071与第二壳件2072之间,且固定于连接第一壳件2071。电路板2081可以位于第一底槽2014和第二底槽2016的下方。电路板2081上可以设有多个器件,包括但不限于主控芯片2081a及其配合器件、连接端口等,多个器件电连接电路板2082。电路板2081可以为硬质印刷电路板。
其中,连接电路板2082可以为柔性电路板或软硬结合电路板。电极组件209、按键组件2030的按键2030a、霍尔传感器2010及指示灯2020等部件,可以固定且电连接于连接电路板2082。连接电路板2082电连接于电路板2081,以使连接电路板2082上的部件电连接于电路板2081。连接电路板2082可以部分位于第一底槽2014和第二底槽2016的下方,部分位于第二底槽2016远离第一底槽2014的一侧。
其中,电极组件209可以包括第一电极2091、第二电极2092、第三电极2093以及第四电极2094。其中,第一电极2091和第二电极2092均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耳机槽20a,第一电极2091和第二电极2092用于电连接置入第一耳机槽20a中的第一耳机10’。第一电极2091和第二电极2092为一正、一负。第三电极2093和第四电极2094均至少部分位于第二耳机槽20b,第三电极2093和第四电极2094用于电连接置入第二耳机槽20b的第二耳机10”。第三电极2093和第四电极2094为一正、一负。第二电极2092和第三电极2093位于第一电极2091与第四电极2094之间。示例性的,上述多个电极可以采用弹片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多个电极也可以采用顶针结构或其他结构。
其中,霍尔传感器2010位于第一底槽2014和第二底槽2016之间,且靠近盒体内衬2012的顶面设置。充电盒20闭合时,霍尔传感器2010对应第三磁铁2053设置。霍尔传感器2010用于检测充电盒20是否闭合。
其中,按键组件2030的键帽2030b可以安装于壳体1外壳,且为活动件。键帽2030b在用户的按压下,抵持按键2030a。
其中,指示灯2020可以位于第二壳件2072背向第一壳件2071的一侧,且固定于第二壳件2072。指示灯2020发出的光线可以穿过盒体外壳2011,射出至充电盒20外。指示灯2020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等。
其中,电池2062位于第一壳件2071与第三壳件2073之间,其固定于第一壳件2071。其中,电池2062位于第一顶槽2013和第二顶槽2015的下方,且位于第一底槽2014和第二底槽2016的一侧。电池2062的引线可以绕过第一壳件2071、连接至电路板2081。
其中,无线充电组件2050位于第三壳件2073背向第一壳件2071的一侧,且固定于第三壳件2073。无线充电组件2050包括无线充电线圈2061和引线,引线绕过第三壳件2073、连接至电路板2081。
其中,电连接器2040可以固定且电连接电路板2082。电连接器2040对应盒体外壳2011底部的充电口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无线充电线圈2061对充电盒20进行无线充电,也可以通过电连接器2040对充电盒20进行有线充电。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部分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或者对不同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组合,而这些修改、替换或组合,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9)

1.一种充电盒,具有间隔设置的两个耳机槽,所述耳机槽用于收容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盒包括盒体和盒盖,所述盒盖转动连接所述盒体;
所述耳机槽包括位于所述盒体的顶槽和底槽,所述顶槽用于放置所述耳机的耳包,所述底槽用于容置所述耳机的耳杆,所述盒体包括朝向所述盒盖设置的顶面,所述顶槽的开口和所述底槽的开口均位于所述盒体的顶面,所述底槽的开口低于所述顶槽的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槽的开口与所述顶槽的开口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槽的底壁的最低处不低于所述底槽的开口的最低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盒盖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盒盖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盒体的第一端,所述盒盖的第二端远离所述盒体的第二端,以相对所述盒体打开,或者,所述盒盖的第二端靠近所述盒体的第二端,以相对所述盒体闭合;
所述顶槽相对所述底槽靠近所述盒体的第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的第一端高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内衬固定于所述盒体外壳的内侧,所述盒体内衬具有所述顶槽和所述底槽,所述盒体内衬的顶部相对所述盒体外壳凸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外壳的顶面为平面,所述盒体内衬的顶面为曲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盒具有相互垂直的宽度方向、厚度方向及高度方向,两个所述耳机槽排布于所述充电盒的宽度方向,所述充电盒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充电盒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盒体外壳的顶面相对所述充电盒的厚度方向倾斜,且相对所述充电盒的高度方向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盒包括磁铁,所述磁铁固定于所述盒体内衬,且位于所述顶槽与所述底槽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盒还包括电池和电路板,所述电池和所述电路板均固定于所述盒体外壳的内侧,且位于所述盒体内衬的下方,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底槽的下方,所述电池位于所述顶槽的下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盒还包括转轴组件,所述转轴组件包括转轴和转轴支架,所述转轴支架固定于所述盒体,所述盒盖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转轴支架,以转动连接所述盒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盒还包括无线充电线圈,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固定于所述盒体内;
所述转轴支架包括金属部分和塑胶部分,所述塑胶部分位于所述金属部分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之间,所述转轴插接所述金属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盖包括转接块,所述转接块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转轴支架;
所述盒体设有缺口,所述盒盖相对所述盒体闭合时,所述转接块覆盖所述缺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装饰件,所述装饰件固定于所述转接块的外侧,且覆盖所述转接块的外侧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件采用铝合金材料。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件包括第一板件、第二板件及第三板件,所述第二板件及所述第三板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件的两端,且均相对所述第一板件弯折,所述第一板件覆盖所述转接块的外侧面,所述转轴插接所述第二板件和所述第三板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扭转弹簧,所述扭转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转轴支架,所述扭转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转接块。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盒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及第四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至少部分位于其中一个所述耳机槽,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均至少部分位于另一个所述耳机槽,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之间,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的极性相同。
19.一种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耳机和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盒。
CN202222200714.XU 2022-06-21 2022-08-19 充电盒及耳机组件 Active CN2192690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3/101147 WO2023246716A1 (zh) 2022-06-21 2023-06-19 充电盒及耳机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057128 2022-06-21
CN202210705712 2022-06-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69037U true CN219269037U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66304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00714.XU Active CN219269037U (zh) 2022-06-21 2022-08-19 充电盒及耳机组件
CN202211000419.8A Pending CN117319859A (zh) 2022-06-21 2022-08-19 耳机及耳机组件
CN202211001685.2A Pending CN117319860A (zh) 2022-06-21 2022-08-19 耳机及耳机组件
CN202211001688.6A Pending CN117319861A (zh) 2022-06-21 2022-08-19 耳机及耳机组件
CN202211001691.8A Pending CN117319862A (zh) 2022-06-21 2022-08-19 耳机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00419.8A Pending CN117319859A (zh) 2022-06-21 2022-08-19 耳机及耳机组件
CN202211001685.2A Pending CN117319860A (zh) 2022-06-21 2022-08-19 耳机及耳机组件
CN202211001688.6A Pending CN117319861A (zh) 2022-06-21 2022-08-19 耳机及耳机组件
CN202211001691.8A Pending CN117319862A (zh) 2022-06-21 2022-08-19 耳机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5) CN219269037U (zh)
WO (4) WO202324671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498233U (zh) * 2017-03-10 2017-09-15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电路及其防反接电路
US20190098388A1 (en) * 2017-09-25 2019-03-28 Apple Inc. Earphones With Sensors
CN208904706U (zh) * 2018-10-26 2019-05-24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耳机的充电盒
CN209313463U (zh) * 2018-12-20 2019-08-27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充电系统
CN209462021U (zh) * 2019-01-26 2019-10-01 深圳市冠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反接防过压保护装置、耳机及usb充电装置
CN209949357U (zh) * 2019-05-24 2020-01-14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耳机组件
CN210272654U (zh) * 2019-07-18 2020-04-07 深圳市豪恩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结构和耳机
CN209994534U (zh) * 2019-07-29 2020-01-24 深圳市豪恩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真无线定制耳机
CN210783233U (zh) * 2019-08-19 2020-06-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收纳盒
CN210469710U (zh) * 2019-12-18 2020-05-05 东莞市声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高立体声降噪蓝牙耳机
CN210670516U (zh) * 2019-12-31 2020-06-02 东莞市誉达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耳机组件、耳机及耳机盒
CN114339509A (zh) * 2020-09-30 2022-04-12 南京矽力微电子(香港)有限公司 无线耳机
CN213342621U (zh) * 2020-10-14 2021-06-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音频设备以及无线耳机
CN213462204U (zh) * 2020-10-21 2021-06-15 东莞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耳机充电盒
CN213368112U (zh) * 2020-11-24 2021-06-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蓝牙耳机、蓝牙耳机组件
CN114640915A (zh) * 2020-12-16 2022-06-17 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入耳式声学装置
CN215344998U (zh) * 2021-03-31 2021-12-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耳机充电盒
CN215734773U (zh) * 2021-07-22 2022-02-01 立讯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一种扬声器结构和一种耳机
CN113709618A (zh) * 2021-08-30 2021-11-26 北京声智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盒和耳机组件
CN113891204A (zh) * 2021-09-17 2022-01-04 深圳市华冠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刮伤无线耳机的充电盒
CN216626024U (zh) * 2021-12-30 2022-05-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蓝牙耳机及蓝牙耳机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46725A1 (zh) 2023-12-28
WO2023246716A1 (zh) 2023-12-28
CN117319861A (zh) 2023-12-29
CN117319862A (zh) 2023-12-29
WO2023246726A1 (zh) 2023-12-28
WO2023246727A1 (zh) 2023-12-28
CN117319859A (zh) 2023-12-29
CN117319860A (zh) 2023-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44172B2 (en) Portable listening device with sensors
US10863013B2 (en) Portable device case for removably attaching accessories
CN211128134U (zh) 耳机
CN219269037U (zh) 充电盒及耳机组件
CN113225634B (zh) 耳机
CN209767790U (zh) 无线耳机组件及其耳机
CN216086981U (zh) 一种耳机盒及组合设备
CN115967880A (zh) 耳机仓及移动终端
CN216086980U (zh) 一种具有无线通讯功能的耳机盒及无线通讯设备
CN216820048U (zh) 一种具有无线通讯功能的耳机盒及无线通讯设备
CN216721537U (zh) 耳机及耳机组件
CN217388954U (zh) 无线听音设备
CN220545120U (zh) 一种耳机的充电盒
CN113645530A (zh) 耳机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