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68729U - 一种并联电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并联电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68729U
CN219268729U CN202223482102.0U CN202223482102U CN219268729U CN 219268729 U CN219268729 U CN 219268729U CN 202223482102 U CN202223482102 U CN 202223482102U CN 219268729 U CN219268729 U CN 2192687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current
power
power tube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8210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芹
陈思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Shuangdian Technology Co ltd
CSG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Shuangdian Technology Co ltd
CSG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Shuangdian Technology Co ltd, CSG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Shuangd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8210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687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687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687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并联电源装置,包括:EMI滤波模块、整流滤波模块、转换器模块、驱动器模块和均流控制模块;EMI滤波模块用于对输入的三相交流电进行降噪输出得到降噪交流电,整流滤波模块用于对降噪交流电进行整流得到初始直流电;驱动器模块用于对转换器模块输出控制脉冲,以使得转换器模块对初始直流电进行直流转直流变换,得到目标直流电;均流控制模块包括:均流控制器和若干个电源模块,均流控制器的控制接口分别与电源模块连接,若干个电源模块的功率电路相互并联并对同一个负载进行供电,均流控制器用于控制电源模块对目标直流电进行分配,直至每一个电源模块输出的电流均相同。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电源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并联电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并联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实际应用中,电子设备往往需要几百千瓦以上的大容量、高可靠性的直流电源供电,如通讯用电源系统需要较大的直流电源供电。若采用单个电源模块供电,一方面,该电源模块势必要处理巨大的功率,电应力、热应力大,给功率开关器件的选取、开关频率以及功率密度的提高带来了诸多困难;另外一方面,如果该电源模块发生故障,将直接造成整个供电系统的崩溃。因此,如何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是行业内亟需思考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并联电源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并联电源装置,包括:EMI滤波模块、整流滤波模块、转换器模块、驱动器模块和均流控制模块;
所述EMI滤波模块用于对输入的三相交流电进行降噪输出得到降噪交流电,所述整流滤波模块用于对所述降噪交流电进行整流得到初始直流电;
所述驱动器模块用于对转换器模块输出控制脉冲,以使得转换器模块对所述初始直流电进行直流转直流变换,得到目标直流电;
所述均流控制模块包括:均流控制器和若干个电源模块,均流控制器的控制接口分别与电源模块连接,所述若干个电源模块的功率电路相互并联并对同一个负载进行供电,所述均流控制器用于控制电源模块对目标直流电进行分配,直至每一个电源模块输出的电流均相同。
进一步,所述转换器模块包括:全桥逆变电路、高频变压电路和同步整流电路;
所述全桥逆变电路包括:第一功率管、第二功率管、第三功率管和第四功率管;所述高频变压电路包括:高频电阻和高频变压器;所述同步整流电路包括:第五功率管、第六功率管、滤波电容、负极输出节点和正极输出节点;
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栅极和第二功率管的栅极均与驱动器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功率管的栅极和第四功率管的栅极均与驱动器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漏极分别与第三功率管的漏极和整流滤波模块的正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源极分别与第二功率管的漏极和高频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高频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的另一端与高频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高频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功率管的源极和第四功率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二功率管的源极分别与第四功率管的源极和整流滤波模块的负极输出端连接;
所述高频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的一端与第五功率管的漏极连接,所述高频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的另一端与第六功率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功率管的源极分别与滤波电容的一端和负极输出节点连接,所述第六功率管的源极分别与滤波电容的另一端和正极输出节点连接,所述第五功率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六功率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均流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正极输出节点连接,所述均流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负极输出节点连接。
进一步,所述高频变压电路还包括第一滤波电感,所述第一滤波电感的一端与高频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电感的另一端与高频电阻的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所述同步整流电路还包括第二滤波电感,所述第二滤波电感的一端与高频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的中间节点连接,所述第二滤波电感的另一端与正极输出节点连接。
进一步,本并联电源装置还包括辅助电源,所述辅助电源用于对驱动器模块和均流控制模块提供辅助供电。
进一步,本并联电源装置还包括电流均分总线,所述电流均分总线分别与均流控制器连接,所述电流均分总线用于反映每个电源模块的电流平均值。
进一步,所述全桥逆变电路还包括谐振电感,所述谐振电感的一端与第一功率管的源极连接,所述谐振电感的另一端与高频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的一端连接。
进一步,所述谐振电感分别与第一功率管的寄生结电容、第二功率管的寄生结电容、第三功率管的寄生结电容、第四功率管的寄生结电容、第五功率管的寄生结电容和第六功率管的寄生结电容产生谐振。
进一步,所述同步整流电路还包括:输出电阻,所述输出电阻的一端与正极输出节点连接,所述输出电阻的另一端与负极输出节点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过流保护模块,所述过流保护模块用于检测初始直流电,在所述初始直流电的峰值电流超过设定的限流阈值时,则控制驱动器模块停止输出控制脉冲。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电源装置通过设置EMI滤波模块、整流滤波模块、转换器模块、驱动器模块和均流控制模块,通过将电源模块进行并联,然后利用对电源模块的输出电流的均流,实现了电源产品的模块化。同时,利用EMI滤波模块和整流滤波模块的配合,提升了整个电源装置在恶劣的环境下的鲁棒性。同时,整个电流装置电流精度高,且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并联电源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系统示意图中进行了功能模块划分,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系统中的模块划分,或流程图中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参考图1,图1是并联电源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本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并联电源装置,包括:整流滤波模块200、EMI滤波模块100、驱动器模块400、转换器模块300和均流控制模块600。
所述EMI滤波模块100的作用是对输入的交流电进行降噪处理,本申请的是输入220V三相交流电。220V三相交流电通过EMI滤波模块100降噪处理后,则会得到降噪后的220V三相交流电。为了便于描述,这里将降噪后的220V三相交流电称为降噪交流电。
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I),直译是电磁干扰。这是合成词,我们应该分别考虑"电磁"和"干扰"。是指电磁波与电子元件作用后而产生的干扰现象,有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种。传导干扰是指通过导电介质把一个电网络上的信号耦合(干扰)到另一个电网络。辐射干扰是指干扰源通过空间把其信号耦合(干扰)到另一个电网络,在高速PCB及系统设计中,高频信号线、集成电路的引脚、各类接插件等都可能成为具有天线特性的辐射干扰源,能发射电磁波并影响其他系统或本系统内其他子系统的正常工作。EMI是指电子产品工作会对周边的其他电子产品造成干扰,与此关联的还有EMC规范。是电子电器产品经常遇上的问题。干扰种类有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在电源设备输入引线上存在二种EMI噪声:共模噪声和差模噪声。把在交流输入引线与地之间存在的EMI噪声叫做其共模噪声,它可看作为在交流输入线上传输的电位相等、相位相同的干扰信号。而把交流输入引线之间存在的EMI噪声叫做差模噪声,它可看作为在交流输入线传输的相位差180°的干扰信号。共模噪声是从交流输入线流入大地的干扰电流,差模噪声是在交流输入线之间流动的干扰电流。对任何电源输入线上的传导EMI噪声,都可以用共模和差模噪声来表示,并且可把这二种EMI噪声看作独立的EMI源来分别抑制。在本申请中,利用设置EMI滤波模块100可以实现对共模噪声或者差模噪声的抑制的作用。
整流滤波模块200的输入端与EMI滤波模块100的输出端连接,因此,整流滤波模块200的作用是对降噪交流电进行处理。整流滤波模块200的作用是针对降噪交流电,主要可以对将降噪交流电进行整流,从而将220V三相交流电整流成370V直流电。为了方便描述,这里的370V直流电被称为初始直流电。
整流滤波模块200是常见的电源电路模块,其由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两个部分组成,主要的功能和作用是将交流电进行整流、滤波为合适的直流电压。整流电路是利用二极管等具有单向导电特征的电子器件进行工作的,包括半波整流、全波整流、桥式整流等电路形式。在本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是桥式整流的方式。
为了保证整流滤波模块200的可靠性,推荐采用额定电流较大的整流MOSEFET管。
在本申请中,转换器模块300指的是可以实现DC/DC转换的模块,DC/DC转换的模块是转变输入电压并有效输出固定电压的电压转换器。DC/DC转换的模块分为三类:升压型DC/DC转换的模块、降压型DC/DC转换的模块以及升降压型DC/DC转换的模块。在本申请中,转换器模块300主要是降压型DC/DC转换的模块。
所述转换器模块300用于在驱动器模块400的作用下实现直流转直流(DC/DC)变换。将初始直流电进行降压输出得到目标直流电。其中,可以将370V直流电进行降压成110V直流电以输出。为了便于描述,这里将输出的直流电称为目标直流电。其中,在本具体实施例中,驱动器模块400采用的是UCC28950芯片为核心的驱动模块。
UCC28950芯片可以实现了对全桥的高级控制以及同步整流器输出级的主动控制。初级侧信号允许可编程延迟,以确保在宽负载电流和输入电压范围内工作,而负载电流自然地调整次级侧同步整流器的开关延迟,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系统效率。
所述均流控制模块600的作用是调节并联的电源模块601。其中,均流控制模块600包括:均流控制器和若干个电源模块601。均流控制器具有多个控制接口,控制接口控制对应的电源模块601。
均流控制器具有对电源模块601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的检测功能。均流控制器通过其的电流检测功能来对电源模块601的输出电流进行检测。通过检测自动辨识出输出电流值最大的电源模块601。在辨识了输出电流值最大的电源模块601后,则确定指定该电源模块601为主模块。然后将其他电源模块601定义为从模块。依次调节从模块的输出电流值,控制从模块的输出电流值向主模块进行增值。当其它模块电流增大的时候,主模块的电流就会减小,直到每一个的电源模块601达到相同的输出电流值。
均流控制器采用的是均流控制技术。为了便于对均流控制技术的理解,下面对均流控制技术进行如下介绍。
均流控制技术:在各并联的电源模块由于参数无法做到完全一致,如果将模块直接并联的话,也势必很难保证各模块均匀分担负载电流,即造成电流不均衡问题。所谓均流控制,就是通过改变各并联变换器的电压源特性(使特性变软)或改变电压源的幅值,使各电源模块输出电流均衡的技术。采用均流控制的主要依据是:模块并联运行需要均流控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模块输出是电压源性质,输出电压的微小偏差会导致输出电流的很大差别。从本质上讲,电源模块并联运行需要均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电源模块输出是电压源性质,输出电压的微小偏差会导致输出电流的很大差别。因此均流可以通过改变电压源的特性(使特性变软)或改变电压源的幅值来实现。
对于多个DC/DC模块并联的电源系统,参与并联的每个模块都可以等效为一个电压源(代表空载电压)和一个电阻(代表输出电阻)的串联,这种等效方法可以为进一步研究DC/DC并联时的电流分布情况提供便利。通过计算可准确获得两个并联DC/DC模块之间的输出电流差值。如果针对两个模块并联的情况,要么空载电压存在差别,要么输出电阻存在差别,而非两者同时存在差别。更一般的,如果不是两个模块而是多个模块并联,如果各模块的空载电压和输出电阻都存在差别,那么,输出电流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采用并联技术实现分布式电源系统的同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每个模块平均分担输出电流(即所谓的均流),只有这样,方能保证系统稳定可靠的工作,充分发挥并联电源的优点。
从目前国内外对均流技术的研究看,在并联的电源系统中,实现均流控制常用的几种并联均流技术有以下几种:下垂法(又称作输出阻抗法或者电压调整率法)、主/从设置法或者最大电流自动均流法(民主均流法)。其中,下垂法是一种通过调节变换器输出阻抗(即调节外特性倾斜度),实现并联模块均流。下垂法是最简单的均流方法,在小电流时电流分配特性差,重载时分配特性要好一些,但仍是不平衡。其缺点是:电压调整率下降,为达到均流,每个模块必须个别调整;对于不同额定功率的并联模块,难以实现均流。主从设置法适用于采用电流型控制的并联开关电源系统中,所谓电流型控制是指开关电源模块中有电压控制和电流控制,形成电压/电流双闭环系统。电压环用于调节输出电压、电流环用于调节电感电流。主从设置法是在并联的n个变换器模块中,任意指定其中一个为“主模块”;其余各模块跟从主模块分配电流,称为从模块。例如以n个DC-DC变换器模块并联为例。每个模块都采用电流型控制。设其中任一模块为主模块,按电压控制规律工作,其余的n-1个模块按电流型控制方式工作。各个从模块的电流都按同一值调制,与主模块电流基本一致,从而实现了均流。本申请采用的就是主从设置法。主从控制法均流的精度很高。
最大电流自动均流法与平均电流自动均流法的差别,仅在于将连接在电流放大器和均流总线之间的电阻用二极管(令a点接二极管阳极,b点接阴极)代替。这时均流母线上的电压Vb反映的是并联各电流放大器输出Vi的最大值。由于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性,只有电流最大的模块,二极管才导通,a点才能与均流母线相连。设各模块分配的电流均衡的正常情况下,如果某个模块电流突然增大,成为n个模块中电流最大的一个,于是Vi上升,该模块自动成为主模块,其它各模块为从模块。通过调整放大器调整基准电压,自动实现均流。
本电源装置通过设置EMI滤波模块100、整流滤波模块200、转换器模块300、驱动器模块400和均流控制模块600。同时,通过并联电源模块601,然后通过均流控制器来对电源模块601的输出电流进行均流,实现了电源产品的模块化。同时,利用EMI滤波模块100和整流滤波模块200的配合,提升了整个电源装置在恶劣的环境下的鲁棒性。同时,整个电流装置电流精度高,且安全性高。
在一些进一步的具体实施例中,对于转换器模块300,所述变换模块300的整个拓扑结构由三个电路组成,分别包括:高频变压电路、全桥逆变电路和同步整流电路。
其中,所述全桥逆变电路包括四个功率管,分别为:第一功率管Q1、第二功率管Q2、第三功率管Q3和第四功率管Q4。高频变压电路包括:高频电阻R1和高频变压器XT。高频电阻指的是适用于高频特征的电阻,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高频电阻R1的取值为1kΩ。
所述同步整流电路则包括:第五功率管Q5、第六功率管Q6、滤波电容C1、负极输出节点802和正极输出节点801。滤波电容C1的作用是对于正极输出节点801和负极输出节点802之间输出的电压进行滤波作用。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滤波电容C1的取值为5.6mF。
这里的功率管指的是功率晶体管,功率晶体管是随着近几年移动通信系统对基站功率放大器和手机功率放大器的性能要求提高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射频功率器件。具有工作性能高、寄生电容小、易于集成等特点。特别适合在集成电路中作功率器件。功率管具有三大特性,分别为:1、通态特性:大注入下基区和集电区发生调制效应,通态压降很低。2、开关特性:关断过程中的电流集中现象:由于基区存在自偏压效应,在晶体管关断过程中使发射极边缘部分反偏,边缘关断而中心仍导通,于是出现电流集中现象。3、二次击穿特性,和所有继电器一样。值得说明的是当第一次雪崩击穿后,加在BJT上的能力超过临界值才产生二次击穿,也就是说二次击穿需要能量。
所述第一功率管Q1的栅极和第二功率管Q2的栅极均与驱动器模块400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功率管Q3的栅极和第四功率管Q4的栅极均与驱动器模块400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功率管Q1的漏极分别与第三功率管Q3的漏极和整流滤波模块200的正极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功率管Q1的源极分别与第二功率管Q2的漏极和高频变压器XT的一次侧线圈的一端连接。
所述高频变压器XT的一次侧线圈的另一端与高频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高频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功率管Q3的源极和第四功率管Q4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二功率管Q2的源极分别与第四功率管Q4的源极和整流滤波模块200的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高频变压器XT的二次侧线圈的一端与第五功率管Q5的漏极连接,所述高频变压器XT的二次侧线圈的另一端与第六功率管Q6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五功率管Q5的源极分别与滤波电容C1的一端和负极输出节点802连接,所述第六功率管Q6的源极分别与滤波电容C1的另一端和正极输出节点801连接。
所述第五功率管Q5的栅极与所述第六功率管Q6的栅极连接。所述均流控制模块600的第一输出端与正极输出节点连接,所述均流控制模块600的第二输出端与负极输出节点802连接。
当本转换器模块300工作的时候,在高频变压器XT的一次侧,驱动器模块400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输出PWM控制脉冲,在所述PWM控制脉冲的作用下,第一功率管Q1、第二功率管Q2、第三功率管Q3和第四功率管Q4对初始直流电进行逆变。在高频变压器XT的作用下,二次侧通过第五功率管Q5和第六功率管Q6的作用,完成逆变过程。并通过正极输出节点801和负极输出节点802输出目标直流电。其中,滤波电容C1可以对输出的目标直流电进行滤波,以提升目标直流电的品质。
为了提升功率管的开关效率,以达到功率管的零电压开通与关断。在一些进一步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全桥逆变电路还包括谐振电感L1。谐振电感指的是可以与电容产生谐振作用的电感。在本具体实施例中,谐振电感L1的取值为26μH。谐振电感L1的作用是通过充分利用第一功率管Q1、第二功率管Q2、第三功率管Q3、第四功率管Q4、第五功率管Q5和第六功率管Q6的自身寄生结电容,使得寄生结电容与谐振电感L1产生谐振,实现对功率管的零电压的开通和关断,极大的降低了功率管的开通与关断损耗。
在一些进一步的具体实施例中,高频变压电路还包括第一滤波电感L2。所述第一滤波电感L2的一端与高频变压器XT的一次侧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与高频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电感L2的作用是对高频变压器XT的一次侧线圈进行小幅度的滤波。在一些进一步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滤波电感L2的取值为2mH。
在一些进一步的具体实施例中,同步整流电路还包括第二滤波电感L3。
高频变压器XT的二次侧线圈的中间节点与所述第二滤波电感L3的一端连接,正极输出节点801与所述第二滤波电感L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滤波电感L3的作用是对高频变压器XT的二次侧线圈进行小幅度的滤波。在一些进一步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滤波电感L3的取值为2mH。
为了使得驱动器模块400和均流控制模块600具有较好的性能,故在一些进一步的具体实施例中,本并联电源装置还包括辅助电源500。
通过辅助电源500可以对驱动器模块400和均流控制模块600提供辅助电源,以保证驱动器模块400和均流控制模块600具有稳定的电能供应,保证驱动器模块400和均流控制模块600可靠的工作。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辅助电源500可以产生12V、+15V和-15V的电压,通过这些电压可以对驱动器模块400和均流控制模块600进行辅助供电。其中,产生12V电压采用的是7812芯片,产生+15V电压采用的是7815芯片,产生-15V电压采用的是7915芯片。对于辅助电源500,其采用的是通过第一变压器将初始直流电进行降压,利用第一整流桥进行整流后,再通过7812芯片进行降压,得到+12V的电压输出。对于+15V的电压输出,则是通过第二变压器将初始直流电进行降压,利用第二整流桥进行整流后,再通过7815芯片进行降压,得到+15V的电压输出。
在一些进一步的具体实施例中,本并联电源装置还包括电流均分总线700。
电流均分总线700作为总线分别连接着各个电源模块。所述电流均分总线700可以作为外部系统对本电源装置的电流检测的媒介。所述电流均分总线700用于反映每个电源模块601的电流平均值。外部设备可以通过检测电流均分总线700,从而可以知道电源模块601的电流平均值,从而知道整个电源装置的电流平均值。
为了使得输出具有稳定的阻抗,故在一些进一步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同步整流电路还包括:输出电阻R2。所述输出电阻R2的一端与正极输出节点801连接,所述输出电阻R2的另一端与负极输出节点802连接。
为了保护全桥逆变电路中各个功率管,故在一些进一步的具体实施例中,本并联电源装置还包括过流保护模块。
过流保护模块的作用是保护驱动器模块400,以避免驱动器模块400中的功率管受到损坏。过流保护模块对初始直流电进行检测,在当所述初始直流电的峰值电流超过设定的限流阈值时,则控制驱动器模块400停止输出控制脉冲。从而使得功率管关闭,达到保护功率管的作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并联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EMI滤波模块、整流滤波模块、转换器模块、驱动器模块和均流控制模块;
所述EMI滤波模块用于对输入的三相交流电进行降噪输出得到降噪交流电,所述整流滤波模块用于对所述降噪交流电进行整流得到初始直流电;
所述驱动器模块用于对转换器模块输出控制脉冲,以使得转换器模块对所述初始直流电进行直流转直流变换,得到目标直流电;
所述均流控制模块包括:均流控制器和若干个电源模块,均流控制器的控制接口分别与电源模块连接,所述若干个电源模块的功率电路相互并联并对同一个负载进行供电,所述均流控制器用于控制电源模块对目标直流电进行分配,直至每一个电源模块输出的电流均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并联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器模块包括:全桥逆变电路、高频变压电路和同步整流电路;
所述全桥逆变电路包括:第一功率管、第二功率管、第三功率管和第四功率管;所述高频变压电路包括:高频电阻和高频变压器;所述同步整流电路包括:第五功率管、第六功率管、滤波电容、负极输出节点和正极输出节点;
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栅极和第二功率管的栅极均与驱动器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功率管的栅极和第四功率管的栅极均与驱动器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漏极分别与第三功率管的漏极和整流滤波模块的正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源极分别与第二功率管的漏极和高频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高频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的另一端与高频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高频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功率管的源极和第四功率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二功率管的源极分别与第四功率管的源极和整流滤波模块的负极输出端连接;
所述高频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的一端与第五功率管的漏极连接,所述高频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的另一端与第六功率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功率管的源极分别与滤波电容的一端和负极输出节点连接,所述第六功率管的源极分别与滤波电容的另一端和正极输出节点连接,所述第五功率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六功率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均流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正极输出节点连接,所述均流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负极输出节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并联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频变压电路还包括第一滤波电感,所述第一滤波电感的一端与高频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电感的另一端与高频电阻的另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并联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整流电路还包括第二滤波电感,所述第二滤波电感的一端与高频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的中间节点连接,所述第二滤波电感的另一端与正极输出节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并联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电源,所述辅助电源用于对驱动器模块和均流控制模块提供辅助供电。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并联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流均分总线,所述电流均分总线分别与均流控制器连接,所述电流均分总线用于反映每个电源模块的电流平均值。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并联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桥逆变电路还包括谐振电感,所述谐振电感的一端与第一功率管的源极连接,所述谐振电感的另一端与高频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的一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并联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电感分别与第一功率管的寄生结电容、第二功率管的寄生结电容、第三功率管的寄生结电容、第四功率管的寄生结电容、第五功率管的寄生结电容和第六功率管的寄生结电容产生谐振。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并联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整流电路还包括:输出电阻,所述输出电阻的一端与正极输出节点连接,所述输出电阻的另一端与负极输出节点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并联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流保护模块,所述过流保护模块用于检测初始直流电,在所述初始直流电的峰值电流超过设定的限流阈值时,则控制驱动器模块停止输出控制脉冲。
CN202223482102.0U 2022-12-23 2022-12-23 一种并联电源装置 Active CN2192687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82102.0U CN219268729U (zh) 2022-12-23 2022-12-23 一种并联电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82102.0U CN219268729U (zh) 2022-12-23 2022-12-23 一种并联电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68729U true CN219268729U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73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82102.0U Active CN219268729U (zh) 2022-12-23 2022-12-23 一种并联电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687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lluhaybi et al.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comparison of single-phase grid-tied photovoltaic microinverters
CN105917565B (zh) 用于实现谐振转换器高效率的装置和方法
CN103703663B (zh) 一种用于减少谐振模式功率供应的装置
US10445281B2 (en) Load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SB systems
CN103081324A (zh) 交流-交流转换器
US10116237B2 (en) Inverter device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CN103944424B (zh) 供用于功率转换器中的接收电路
CN110771026A (zh) 三电平电压总线装置及方法
CN213027829U (zh) 一种适用于逆变器的双变压器推挽电路
CN219268729U (zh) 一种并联电源装置
CN108667323A (zh) 交直流输入自适应开关电源电路
JP6523592B1 (ja) 電力変換装置
Zhu et al. A semi-two-stage dual-buck transformerless PV grid-tied inverter
CN214045464U (zh) 开关电路、供电设备和电器设备
CN110118903B (zh) 电力电子变压器直流端口等效满功率试验电路及控制方法
CN116345716A (zh) 一种适用于e类主动整流器发射端的自适应谐振网络
US10978962B2 (en) Power supply system with reduced bulk capacitance
CN108092516A (zh) 一种模块化水冷高压电源
Shamseh et al. A 3.2-kW 13.56-MHz SiC passive rectifier with 94.0% efficiency using commutation capacitor
CN113206598A (zh) 一种串联谐振式恒流充电电源
CN111200279A (zh) 电压钳位系统及光伏系统
CN212969457U (zh) 一种3000w高频型逆变器
Vijayakumar et 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the closed loop controlled dc to dc forward converter
Aiswariya et al. An AC/DC PFC converter with active soft switching technique
CN214045622U (zh) 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目视助航设备物联网接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