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46700U - 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246700U CN219246700U CN202222597986.8U CN202222597986U CN219246700U CN 219246700 U CN219246700 U CN 219246700U CN 202222597986 U CN202222597986 U CN 202222597986U CN 219246700 U CN219246700 U CN 21924670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cept
- variable
- teeth
- silicon wafer
- intercept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属于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制造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包括变截距装置和与所述变截距装置连接的旋转轴,变截距装置绕旋转轴旋转;所述的变截距装置包括侧齿和底齿,所述的侧齿间隔分布在变截距装置的侧壁,所述底齿间隔分布在变截距装置的底壁。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带动旋转轴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结构连接在立柱上,在立柱及变截距装置旁还设有传送带。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用途是将变截距装置内中部向下弯曲的硅片旋转,避免较大硅片受重力作用向下弯曲的情况,给机器人吸盘足够的吸取空间,避免插碎硅片或硅片表面存在吸盘擦伤印等情况的发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制造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变截距装置加旋转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太阳能硅片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传送带将硅片转移置在变截距装置中,一个变截距装置可装载多片硅片,再由机械人吸盘统一抓取变截距装置中的所有硅片进行后续工艺流程。但现有的变截距装置都是固定在机台上的,硅片在变截距装置中水平放置,当硅片尺寸大了以后,硅片会因重力导致硅片中部向下弯曲,硅片边缘部分向上翘起,弯曲的空间结构导致机器人吸盘作业空间有限,不易操作,在机器人吸盘伸入硅片间隔部分时容易插碎硅片或导致硅片擦伤,且弯曲的硅片易导致机器人吸盘对硅片的吸取不够稳定,硅片在移动的过程中容易从机器人吸盘上脱落。
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10285189.9,申请日:2013.07.08,专利名称:硅片放置架,该申请案涉及一种包括两块竖直设置且位置相对应的板块,用于固定连接板块的连接件;其还包括竖直固定连接于硅片放置架主体上端的提手;所述板块的相对面设置有若干按一定形式排列的两两相对的竖直凹槽,该竖直凹槽的下端呈与硅片边缘形状相应的向内的圆弧,所述板块间两两相对的竖直凹槽的槽底的距离与硅片的直径相应;硅片放入竖直凹槽后,竖直凹槽下端的圆弧与硅片的边缘贴合形成支撑,且板块的下端超出硅片的边缘。但该专利所提供的放置方法仅适用于硅片制作完成后的放置,无法解决硅片在制作过程中中部向下凹陷的问题,且无法与传送带和机器人吸盘配合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现有方案中硅片在变截距装置中水平放置,机器人吸盘去抓取硅片的时候作业空间有限,容易造成硅片破碎或磨损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将变截距装置机构整体旋转,将水平放置的硅片转换成竖直放置,给机器人吸盘充足的抓取空间,避免硅片破碎或磨损的情况发生。
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包括变截距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变截距装置连接的旋转轴,变截距装置绕旋转轴旋转;所述的变截距装置包括侧齿和底齿,所述的侧齿间隔分布在变截距装置的侧壁,所述底齿间隔分布在变截距装置的底壁。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侧齿对称设置在变截距装置相对的两侧壁,每个侧齿与对侧的侧齿位置相对,所述的侧齿表面为弧形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侧齿等距分布。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侧齿分4组,变截距装置相对的两侧壁上端和下端各设置一组侧齿。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底齿等距分布,每个底齿与对应的侧齿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底齿为扁宽槽型齿。
更进一步地,所述变截距装置每个侧壁的两组侧齿之间的距离是靠近底壁的侧齿到底壁距离的两倍。
更进一步地,所述变截距装置底壁设置两组底齿,所述两组底齿之间的距离是底齿到靠近侧壁距离的两倍。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变截距装置通过底座与旋转轴连接,所述的旋转轴由驱动机构驱动转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驱动机构设置在立柱上,沿立柱上的凹槽沿竖直方向移动。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传送带,设置在变截距装置侧边,将硅片输送到变截距装置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变截距装置的侧壁设有镂空的边框。
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将水平传送带上的硅片水平放置于变截距装置后,通过旋转轴将变截距装置旋转预设角度,使硅片竖直放置,避免硅片水平放置时中部下凹的情况,便于机器人吸盘伸入变截距装置中完成批量抓取;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充分考虑所承载的硅片的形状和大小,结合侧齿和底齿的安装位置,可以使硅片受力更均匀,使硅片在变截距装置中更加稳定且不易变形;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变截距装置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还可沿竖直方向移动,与传送带配合后可将传送带上的硅片逐一收集到变截距装置中;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侧齿表面采用弧形结构,在变截距装置旋转时,不易对硅片造成损伤;底齿为扁宽槽型齿,便于固定硅片位置;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变截距装置的侧边均设置有边框,可减轻装置整体重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变截距装置的侧视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变截距装置;11、侧齿;12、底齿;13、底座;14、边框;2、旋转轴;3、驱动机构;4、传送带;5、立柱;6、凹槽;7、侧壁;8、底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
本实施例包括变截距装置1,所述变截距装置1为硅片集中并批量转出的一种装置,其可从传送带4上收集硅片,所收集的硅片再由机器人吸盘批量夹取转出。
所述变截距装置1可逐一收集传送带4上的硅片,传送带4将硅片运送至变截距装置1中,侧壁上的侧齿11支撑硅片,变截距装置1整体向上移动即可完成一片硅片的收集,通过传送带4的传送与变截距装置1的向上移动,一个变截距装置1可收集50至100片硅片。
变截距装置1收集完硅片后,硅片均水平放置于变截距装置1中,当硅片尺寸较大,如210硅片,硅片在重力作用下中间部分向下弯曲幅度较大,导致机器人吸盘伸入硅片间隔吸取硅片时没有充足的作业空间,会导致插碎硅片或硅片表面存在吸盘擦伤印的情况。为了解决机器人吸盘在吸取硅片时,硅片向下弯曲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的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变截距装置1连接的旋转轴2,所述的变截距装置1通过底座13与旋转轴2连接,变截距装置1可绕旋转轴2沿预设方向旋转一定角度,该角度范围为0°至90°,本实施例中变截距装置1旋转90°,当变截距装置1旋转90°后,变截距装置1内的硅片呈竖直放置,彻底解决了硅片水平放置时,硅片中间部位向下弯曲的问题,给机器人吸盘提供充足的空间,便于机器人吸盘伸入变截距装置1中的硅片间隙完成批量吸取,且不易对硅片造成损伤。
为便于装载一定数量的硅片,且保证所装载的硅片的稳定性,所述的变截距装置1包括侧齿11和底齿12,所述的侧齿11间隔分布在变截距装置1的侧壁7,所述底齿12间隔分布在变截距装置1的底壁8,所述的侧齿11等间隔分布,所述侧齿11之间的间隔与所述底齿12之间的间隔相等,所述间隔大于机器人吸盘宽度,便于机器人吸盘伸入硅片之间完成抓取。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侧齿11分4组,所述的侧齿11对称设置在变截距装置1相对的两侧壁7,变截距装置1相对的两侧壁7上端和下端各设置一组侧齿11,每个侧齿11与对侧的侧齿11位置相对。在硅片水平放置时,由相对应的四个侧齿11提供支撑作用,为让硅片水平放置时保持平稳,所述变截距装置1每个侧壁7的两组侧齿11之间的距离是靠近底壁8的侧齿11到底壁8距离的两倍,在承载210型硅片时,每个侧齿11均位于硅片边缘的四等分点上,在硅片水平放置时可以使整个硅片保持平稳。
为保证变截距装置1在旋转时,侧齿11与硅片的接触位置不会因硅片在侧齿11上的滑动而造成磨损,本实施例中侧齿11可以采用圆柱状,以减缓硅片与侧齿11之间的摩擦。
为保证硅片在竖直放置时保持稳定,本实施例中,所述底齿12设置为两组,所述的底齿12等距分布,每个底齿12与对应的侧齿11位于同一平面,例如:沿一个方向,每组第一个底齿12与侧边每组第一个侧齿11对应,第二个底齿12与侧边每组第二个侧齿11对应,第三个底齿12与侧边每组第三个侧齿11对应...第n个底齿12与侧边每组第n个侧齿11对应。水平放置的硅片变为竖直放置时,由底齿12对硅片起承载作用,为保证硅片竖直放置时受力均匀,所述两组底齿12之间的距离是底齿12到靠近侧壁7距离的两倍,此设置方式可以保证底齿12位于硅片的四等分点上,使硅片受力更均匀。
为便于在硅片竖直放置时固定硅片位置,所述的底齿12为扁宽槽型齿。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旋转轴2由驱动机构3驱动转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3为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带动旋转轴2将所述变截距装置1旋转。
还包括传送带4,设置在变截距装置1侧边,将硅片输送到变截距装置1上。伺服电机设置在立柱5上,沿立柱5上的凹槽6沿竖直方向移动。伺服电机还可带动所述变截距装置1沿竖直方向移动,当硅片由传送带4运输至变截距装置1中时,伺服电机带动变截距装置1向上移动,即完成一片硅片的装载。
本实施例中,为减轻变截距装置1的重量,节省能源,所述变截距装置1的侧壁7设有镂空的边框14。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包括变截距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变截距装置(1)连接的旋转轴(2),变截距装置(1)绕旋转轴(2)旋转;所述的变截距装置(1)包括侧齿(11)和底齿(12),所述的侧齿(11)间隔分布在变截距装置(1)的侧壁(7),所述底齿(12)间隔分布在变截距装置(1)的底壁(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齿(11)对称设置在变截距装置(1)相对的两侧壁(7),每个侧齿(11)与对侧的侧齿(11)位置相对,所述的侧齿(11)等距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齿(11)分4组,变截距装置(1)相对的两侧壁(7)上端和下端各设置一组侧齿(11),所述的侧齿(11)表面为弧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齿(12)等距分布,每个底齿(12)与对应的侧齿(11)位于同一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截距装置(1)每个侧壁(7)的两组侧齿(11)之间的距离是靠近底壁(8)的侧齿(11)到底壁(8)距离的两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截距装置(1)底壁(8)设置两组底齿(12),所述两组底齿(12)之间的距离是底齿(12)到靠近侧壁(7)距离的两倍,所述的底齿(12)为扁宽槽型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截距装置(1)通过底座(13)与旋转轴(2)连接,所述的旋转轴(2)由驱动机构(3)驱动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3)设置在立柱(5)上,沿立柱(5)上的凹槽(6)沿竖直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送带(4),设置在变截距装置(1)侧边,将硅片输送到变截距装置(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截距装置(1)的侧壁(7)设有镂空的边框(1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97986.8U CN219246700U (zh) | 2022-09-29 | 2022-09-29 | 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97986.8U CN219246700U (zh) | 2022-09-29 | 2022-09-29 | 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246700U true CN219246700U (zh) | 2023-06-23 |
Family
ID=86842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597986.8U Active CN219246700U (zh) | 2022-09-29 | 2022-09-29 | 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246700U (zh) |
-
2022
- 2022-09-29 CN CN202222597986.8U patent/CN21924670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799276A (zh) | 硅棒装卸装置及硅棒开方设备 | |
CN114005772A (zh) | 一种晶圆加热涂源机 | |
CN110510419A (zh) | 托盘式上下料装置 | |
CN107352267A (zh) | 旋转移载机构及其带有该机构的升降移载机 | |
CN219246700U (zh) | 一种变截距装置旋转结构 | |
CN207078716U (zh) | 旋转移载机构及其带有该机构的升降移载机 | |
CN211688071U (zh) | 一种立式瓷砖分拣机及其瓷砖提升装置 | |
CN216063742U (zh) | 一种碳酸钙矿石输送带用吸铁器 | |
CN212607334U (zh) | 一种滚子的自动上下料设备 | |
CN212043005U (zh) | 一种小模数伞齿轮上料装置 | |
CN211392951U (zh) | 自动排片机的上料装置 | |
CN113001358A (zh) | 一种模压托盘打磨生产线 | |
CN219950356U (zh) | 一种可升降的旋转转盘结构 | |
CN209319435U (zh) | 减薄机 | |
CN216213332U (zh) | 一种用于插片机的硅片多段导向机构 | |
CN216928498U (zh) | 一种晶圆加热涂源机 | |
CN221419820U (zh) | 用于排盘机的育秧盘传送机构及排盘机 | |
CN214557185U (zh) | 一种多工位旋转换模装置 | |
CN217262744U (zh) | 一种用于食品机械的送料装置 | |
CN221369033U (zh) | 一种角度可调节的食品原料提升机 | |
CN221089035U (zh) | 一种工件成品取料机械手 | |
CN214003333U (zh) | 一种高性能光伏玻璃自动化输送装置 | |
CN215401753U (zh) | 一种太阳能光伏玻璃生产用上料装置 | |
CN210393593U (zh) | 玻璃输送线接收基板设备用升降运动系统 | |
CN213325503U (zh) | 一种机械自动化卸货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