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43765U - 除湿机 - Google Patents

除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43765U
CN219243765U CN202223428556.XU CN202223428556U CN219243765U CN 219243765 U CN219243765 U CN 219243765U CN 202223428556 U CN202223428556 U CN 202223428556U CN 219243765 U CN219243765 U CN 2192437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enser
opening
dehumidifier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2855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玲玲
王宜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2855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437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437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437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公开一种除湿机,包括:机壳,内部限定有容置空间,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前侧壁和后侧壁,第一侧壁上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侧壁上设有第二进风口,后侧壁上设有第三进风口,前侧壁上设有出风口;蒸发器,相对于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以及第三进风口设置于容置空间,被构造为U型且开口朝向出风口布置;冷凝器,被构造为U型且开口朝向出风口布置,设置于蒸发器与出风口之间;补风组件,包括补风口和补风风道,补风口设置于机壳的顶壁,补风口与冷凝器之间限定有补风风道,补风通道与冷凝器的进风侧连通,或者与冷凝器的出风侧连通。本申请能够实现对出风气流的温度调节。

Description

除湿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除湿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使生活居住环境的空气湿度适宜,避免室内环境过分潮湿,会使用除湿机进行除湿操作,以降低空气湿度。除湿机的风机为室内空气提供动力使其流入除湿机内部,先经蒸发器吸收空气的热量使得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以达到除湿的目的,然后再经过冷凝器吸收冷凝器中冷媒的热量升温后,排出至室内环境中。
相关技术中的除湿机,至少设置两个进风口以提高除湿机的进风量。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进风量大的同时引起除湿机的出风量增大,气流经过冷凝器后温度较高。由于不能对除湿机的出风温度进行调节,大量的高温气流流入室内,将在短时间内使除湿机周围甚至是室内的温度快速升高,造成闷热感,极易导致用户产生不适。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除湿机,以改善除湿机的流出的空气质量和空气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除湿机,包括:机壳,内部限定有容置空间,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前侧壁和后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后侧壁上设有第三进风口,所述前侧壁上设有出风口;蒸发器,相对于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以及所述第三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被构造为U型且开口朝向所述出风口布置;冷凝器,被构造为U型且开口朝向所述出风口布置,设置于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出风口之间;补风组件,包括补风口和补风风道,所述补风口设置于所述机壳的顶壁,所述补风口与所述冷凝器之间限定有所述补风风道,所述补风通道与所述冷凝器的进风侧连通,或者与所述冷凝器的出风侧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补风口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补风风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冷凝器的进风侧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出风侧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通道;所述补风组件还包括:第一格栅,包括多个平行布置的第一格栅条和多个平行布置的第二格栅条,其中,第一格栅条沿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于所述第一开口,朝向所述冷凝器向下倾斜布置,相邻第一格栅条之间构成第一导风口,第二格栅条沿所述第二开口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于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冷凝器向下倾斜布置,相邻第二格栅条之间构成第二导风口;第二格栅,设置于所述第一格栅的外表面,包括沿所述补风口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的多个格栅孔,所述第二格栅可相对于所述第一格栅移动,以使所述格栅孔与所述第一导风口重合打开所述第一开口,或者,以使所述格栅孔与所述第二导风口重合以打开所述第二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补风组件还包括:过滤网,设置于所述第一格栅的内表面,以阻挡空气中的粉尘或者异物进入所述补风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格栅条和第二格栅条的表面设置有空气净化涂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除湿机还包括:压缩机,设置于所述冷凝器围限出的容纳腔内,其中,所述压缩机与所述蒸发器以及所述冷凝器之间设有用于冷媒介质流通的冷媒管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除湿机还包括: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开口侧,位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其中,所述风机组件的出风方向朝向所述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筒体,与所述机壳固定连接,所述筒体上至少设有一个朝向所述冷凝器的进气口以及一个出气口,所述出气口朝向所述出风口;轴流风扇,设置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除湿机还包括:接水盘,被构造为U型,设置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方,用于承接所述蒸发器产生的凝结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除湿机还包括:隔板,沿所述蒸发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线设置,以将所述接水盘的内部分隔为第一接水空间和第二接水空间,所述第一接水空间位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之间,其中,所述隔板上设有连通孔;打水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接水空间,所述打水件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空间内的凝结水带起并甩向所述冷凝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蒸发段、第二蒸发段和第三蒸发段,所述第一蒸发段相对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所述第二蒸发段相对所述后侧壁设置,所述第三蒸发段相对所述第二侧壁设置,其中,所述第一蒸发段靠近所述前侧壁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三蒸发段靠近所述前侧壁的一端均朝向所述容置空间内部倾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除湿机,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室内空气能够同时经由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以及第三进风口进入除湿机内部,能够有效增加进风面积,能够增加除湿机的进风量,冷凝器与蒸发器对应设置为U型,以实现对进入壳体的大量空气实现制冷除湿的目的。通过设置在壳体的顶部设置的补风口和连接冷凝器的补风风道,能够引入室内的环温空气,其中,补风通道与冷凝器的进风侧连通,或者与冷凝器的出风侧连通。如此,在无需对出风温度调节的情况下,使补风通道与冷凝器的进风侧相连通,环温空气能够与流出蒸发器的低温空气进行混合,提高流向冷凝器的空气的温度,以降低冷凝器的能耗;在需要对出风温度进行调节的情况下,使补风通道与冷凝器的出风侧相连通,环温空气能够在经过冷凝器的高温气流流出出风口前进行充分混合,使除湿机的出风气流具有混流的效果,以降低除湿机出风气流的温度,提升除湿机出风气流的舒适性。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除湿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除湿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机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格栅被移除;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除湿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接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机壳;110、第一侧壁;111、第一进风口;120、第二侧壁;121、第二进风口;130、后侧壁;131、第三进风口;140、前侧壁;141、出风口;150、顶壁;
200、蒸发器;210、第一蒸发段;220、第二蒸发段;230、第三蒸发段;
300、冷凝器;310、第一冷凝段;320、第二冷凝段;330、第三冷凝段;
400、补风组件;410、补风口;411、第一开口;412、第二开口;420、第一格栅;421、第一格栅条;422、第二格栅条;430、第二格栅;431、格栅孔;432、遮挡部;
500、压缩机;510、导流板;
600、风机组件;610、轴流风扇;
700、接水盘;710、隔板;711、连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至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除湿机,包括机壳100、蒸发器200、冷凝器300和补风组件400。
机壳100的内部限定有容置空间。机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连接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的前侧壁140和后侧壁130,其中,第一侧壁110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11,第二侧壁120上设有第二进风口121,后侧壁130上设有第三进风口131,前侧壁140上设有出风口141。
蒸发器200相对于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21以及第三进风口131设置于容置空间,被构造为U型且开口朝向出风口141布置。
冷凝器300被构造为U型且开口朝向出风口141布置,设置于蒸发器200与出风口141之间。
补风组件400包括补风口410和补风风道。补风口410设置于机壳100的顶壁150。补风口410与冷凝器300之间限定有补风风道,补风通道与冷凝器300的进风侧连通,或者补风通道与冷凝器的出风侧连通。
可选的,机壳100包括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前侧壁140、后侧壁130以及顶壁150和底壁。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相对布置,前侧壁140和后侧壁130相对布置,顶壁150和底壁相对布置。其中,第一侧壁110、前侧壁140、第二侧壁120、和后侧壁130竖直布置且依次连接以构成机壳100的周向侧壁。可选地,除湿机可以通过底壁放置于地面或者桌面上。
可选的,第一侧壁110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11,第二侧壁120上设有第二进风口121,后侧壁130上设有第三进风口131,前侧壁140上设有出风口141。如此,通过在机壳100上设置的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21以及第三进风口131,可以提高除湿机的进风量,有效增加进风面积。
对应地,蒸发器200相对于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21以及第三进风口131设置,蒸发器200被构造为U型且开口朝向出风口141布置。如此,通过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21以及第三进风口131进入机壳内部的气流均能够直接与蒸发器200进行热量交换,以提高除湿机对于空气的处理量。
此外,机壳100上设有多个气流进口即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21以及第三进风口131,相对于仅设有单个气流进口的除湿机而言,能够增加进风量,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应多个气流进口的设置,将蒸发器200设置为U型并相对多个气流进口进行布置,以增加蒸发器的换热面积。如此布置,可以降低机壳100的设置高度和体积,以降低其占用空间,从而使除湿机小型化,便于搬运。
可选地,蒸发器200和冷凝器300在多个气流进口(即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21以及第三进风口131)与出风口141之间依次布置。第一进风口111引入的气流、第二进风口121引入的气流以及第三进风口131引入的气流先经过蒸发器200冷凝除湿后,在经过冷凝器加热升温,之后,经由出风口141排出至室内。
可选的,第一进风口111与蒸发器200之间限定有第一进风通道,第二进风口121与蒸发器200之间限定有第二进风通道,第三进风口131与蒸发器200之间限定有第三进风通道。
可选的,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21以及第三进风口131均设有进风格栅,进风格栅能够打开或者关闭对应的气流进口。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21以及第三进风口131处的进风格栅能够同时打开或者关闭,或者,能够单独打开其中一个进风格栅,另外两个关闭,或者,打开其中两个进风格栅,另外一个关闭。
可选地,第一进风通道、第二进风通道、第三进风通道之间相互连通。如此,能够增加气流在机壳100内的流动空间。
可选地,第一进风通道、第二进风通道、第三进风通道之间相互独立。如此,在除湿机所在空间的湿度较小的情况下,可以打开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21或者第三进风口131中的一个,以使室内气流经由打开的气流进口所对应的进风通道流入机壳内与蒸发器200进行换热;在除湿机所在空间的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可以打开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21或者第三进风口131中的两个,以使室内气流经由打开的气流进口所对应的进风通道流入机壳内与蒸发器200进行换热;在除湿机所在空间的湿度极大的情况下,可以打开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21以及第三进风口131,以使室内气流经由打开的气流进口所对应的进风通道流入机壳内与蒸发器200进行换热。
可选的,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除湿机还包括补风组件400。补风组件400的补风口410设置于机壳100的顶壁150。补风风道被限定于补风口410与冷凝器300之间。其中,补风通道与冷凝器300的进风侧连通,或者补风通道与冷凝器的出风侧连通。通过补风组件400的布置,能够对出风口141的出风气流进行调节。在无需对出风温度调节的情况下,例如,室内空间没有用户、利用除湿机进行干衣处理等,可以使补风通道与冷凝器300的进风侧相连通,环温空气能够与流出蒸发器200的低温空气进行混合,提高流向冷凝器300的空气的温度,以降低冷凝器300的能耗;或者,在需要对出风温度进行调节的情况下,例如,用户位于除湿机周围、室内环境温度较高等,可以使补风通道与冷凝器300的出风侧相连通,环温空气能够在经过冷凝器300的高温气流流出出风口141前进行充分混合,使除湿机的出风气流具有混流的效果,以降低除湿机出风气流的温度,提升除湿机出风气流的舒适性。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除湿机,室内空气能够同时经由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以及第三进风口进入除湿机内部,能够有效增加进风面积,能够增加除湿机的进风量,冷凝器与蒸发器对应设置为U型,以实现对进入壳体的大量空气实现制冷除湿的目的。通过设置在壳体的顶部设置的补风口和连接冷凝器的补风风道,能够引入室内的环温空气,其中,补风通道与冷凝器的进风侧连通,或者与冷凝器的出风侧连通。如此,在无需对出风温度调节的情况下,使补风通道与冷凝器的进风侧相连通,环温空气能够与流出蒸发器的低温空气进行混合,提高流向冷凝器的空气的温度,以降低冷凝器的能耗;在需要对出风温度进行调节的情况下,使补风通道与冷凝器的出风侧相连通,环温空气能够在经过冷凝器的高温气流流出出风口前进行充分混合,使除湿机的出风气流具有混流的效果,以降低除湿机出风气流的温度,提升除湿机出风气流的舒适性。
结合图3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补风口410包括第一开口411和第二开口412,补风风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开口411与冷凝器的进风侧之间形成有第一通道,第二开口412与冷凝器的出风侧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道。补风组件400还包括第一格栅420和第二格栅430。
第一格栅420包括多个平行布置的第一格栅条421和多个平行布置的第二格栅条422。其中,第一格栅条421沿第一开口411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于第一开口411,朝向冷凝器300向下倾斜布置,相邻第一格栅条421之间构成第一导风口,第二格栅条422沿第二开口412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于第二开口412,朝向冷凝器300向下倾斜布置,相邻第二格栅条422之间构成第二导风口。
第二格栅430设置于第一格栅420的外表面,包括沿补风口410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的多个格栅孔431,第二格栅430可相对于第一格栅420移动,以使格栅孔431与第一导风口重合打开第一开口411,或者,以使格栅孔431与第二导风口重合以打开第二开口412。
可选地,第一格栅420固定设置于补风口410,与机壳100固定连接,第二格栅430可以相对第一格栅420移动,包括沿前侧壁140至后侧壁130的方向移动,或者沿后侧壁130至前侧壁140的方向移动。
在无需对出风温度调节的情况下,例如,室内温度较低、室内空间没有用户、利用除湿机进行干衣处理等,可以使第二格栅430移动至格栅孔431与第一导风口重合的位置,以打开第一开口411。这样,环温空气经第一通道流入至冷凝器300的进风侧,能够与流出蒸发器200的低温空气进行混合,从而提高流向冷凝器300的空气的温度,以降低冷凝器300的能耗。
在需要对出风温度进行调节的情况下,例如,用户位于除湿机周围、室内环境温度较高等,可以使第二格栅430移动至格栅孔431与第二导风口重合的位置,以打开第二开口412。这样,环温空气经第二通道流入至冷凝器300的出风侧,环温空气能够在经过冷凝器300的高温气流流出出风口141前进行充分混合,使除湿机的出风气流具有混流的效果,以降低除湿机出风气流的温度,提升除湿机出风气流的舒适性。
可选的,第二格栅430还包括遮挡部432,遮挡部432能够同时遮挡第一开口411和第二开口412。在除湿机停止运行的情况下,使第二格栅430移动至使遮挡部遮盖第一开口411和第二开口412的位置,以避免空气中的灰尘等进入机壳100内的容置空间。
可选地,补风组件400还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可以与第二格栅430驱动连接,以驱使第二格栅430相对于第一格栅420运动。
可选的,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传动件,其中,驱动电机固定于机壳100的内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传动件与第二格栅430相连接,以驱动第二格栅的运动。可选地,传动件包括传动齿轮和从动齿条,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传动齿轮相连接以驱使传动齿轮的转动,传动齿轮转动的情况下带动齿条的往复移动,从而带动第二格栅430的运动。可选的,传动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其他结构形式,只要能够满足本实施例的要求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补风组件400还包括过滤网,设置于第一格栅的内表面,以阻挡空气中的粉尘或者异物进入补风通道。
可选地,过滤网能够对穿过第一开口或者第二开口进入机壳100内的空气进行过滤,以避免室内空气中的灰尘、毛絮或者其他杂质等直接进入至机壳100内,影响空调室内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证进入经由补风口410进入机壳100的气流的洁净度,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蒸发器200和冷凝器300的使用寿命,避免灰尘、毛絮等其他杂质附着在上面影响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格栅条421和第二格栅条422的表面设置有空气净化涂层。
可选地,第一格栅条421的表面设置有空气净化涂层。具体的,相邻的第一格栅条之间形成有第一导风通道,以将气流导入至第一通道,其中,第一格栅条421朝向第一导风通道的两个侧面设有空气净化涂层,以使第一格栅条具备净化功能,提高经由补风口410流入机壳100内的容置空间的气流的洁净度。可选的,空气净化涂层可以杀菌涂层、银离子空气净化膜层或者活性炭。
可选地,第二格栅条422的表面设置的空气净化涂层与第一格栅条421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结合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除湿机还包括压缩机500。压缩机500设置于冷凝器300围限出的容纳腔内。其中,压缩机500与蒸发器200以及冷凝器300之间设有用于冷媒介质流通的冷媒管路。
可选地,将压缩机500设置于被构造为U型的冷凝器围限出的容纳腔内,能够提高容置空间内的空间利用率,同时,如此设置,能够降低机壳100的高度,减少除湿机占用的空间,有利于除湿机的小型化。
结合图6所示,可选的,除湿机还包括导流板510。导流板510设置于压缩机500与冷凝器300之间,以避免自冷凝器300流出的气流直接冲击压缩机500。
可选地,导流板510靠近压缩机500布置,且设置为朝向远离压缩机500的方向突出的弧形板,以实现对于自冷凝器300流出的气流的导流的作用,使其沿着导流板510的弧线平滑地向出风口141处流动。可选地,导流板510与机壳100的内壁固定连接。
结合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除湿机还包括风机组件600。风机组件600设置于冷凝器300的开口侧,位于压缩机500与出风口141之间,其中,风机组件600的出风方向朝向出风口141。
可选地,风机组件600的进风侧与冷凝器300的出风侧的空间直接或间接的连通。风机组件600用于为空气提供动力,驱动室内气流自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21、第三进风口131和补风口410流入容置空间,并驱使气流在风机组件600的进风侧和出风侧之间流动。其中,风机组件600通过之间固定地设置于可冷凝器300的开口侧,以引导自冷凝器300流出的气流经由出风口141流出机壳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组件600包括筒体和轴流风扇610。筒体与机壳固定连接,筒体上设有朝向冷凝器的进气口以及出气口,出气口朝向出风口141。轴流风扇,设置于进气口和出风口之间。
可选地,进气口和出气口相对布置。轴流风扇610的体积小且气流沿轴线方向输送。如此布置,能够使自冷凝器300流出的气流沿着轴流风扇的轴向流动,有利于实现气流的定向运动,以保证气流自出风口141流出的稳定性。
结合图1、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除湿机还包括接水盘700。接水盘700被构造为U型,设置于蒸发器200的下方,用于承接蒸发器200产生的凝结水。
可选地,室内气流进入容置空间流经蒸发器200实现制冷除湿,在这个过程中,气流中携带的水滴将会在蒸发器200的表面发生凝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蒸发器200的表面向下滑落,为了收集这些凝结水,蒸发器200的下方设置有接水盘700,且接水盘700被构造为与蒸发器200形状相同的U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除湿机还包括隔板710和打水件。隔板710沿蒸发器20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线设置,以将接水盘700的内部分隔为第一接水空间和第二接水空间。第一接水空间位于蒸发器200和冷凝器300之间,其中,隔板710上设有连通孔711。打水件设置于第一接水空间,打水件用于将第一接水空间内的凝结水带起并甩向冷凝器。
可选地,第一接水空间内的凝结水可以通过打水件被带起并甩向冷凝器300,从而实现辅助冷凝器300散热的效果,同时能够及时消耗冷凝水,提高能够利用率。如此,能够减少常规除湿机中的水箱的布置,从而降低机壳100的高度,有利于除湿机的小型化。
可选地,第一接水空间和第二接水空间通过连通孔711相互连通。
可选地,连通孔711的中心距离接水盘700的底壁的高度至少大于接水盘高度的二分之一。
可选地,接水盘700上设有与第二接水空间连通的排水管,排水管上设有排水阀。在接水盘700内的水位高于预设高度的情况下,排水阀能够打开以向外排水。
可选地,除湿机还包括水箱,水箱壳体与机壳100可拆卸的连接,以用于收集接水盘排出的凝结水。可选地,水箱壳体的顶壁上设有多个向水箱壳体内部凹陷的安装槽,机壳100的底壁设有与安装槽一一对应的支杆。在需要使用水箱时,只需使支杆对应安装槽的位置向下安放,即可使水箱与机壳100连接。如此,便于水箱与除湿机的拆卸和安装,用户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安装水箱,或者,可以将水箱拆下单独使用或者保存。可选地,水箱壳体的顶壁上设有供排水管伸入的进水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20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蒸发段210、第二蒸发段220和第三蒸发段230。第一蒸发段210相对第一侧壁110设置,第二蒸发段220相对后侧壁130设置,第三蒸发段230相对第二侧壁120设置。其中,第一蒸发段210靠近前侧壁140的一端以及第三蒸发段230靠近前侧壁140的一端均朝向容置空间内部倾斜。这样,这样可以增大蒸发器200的第一蒸发段210以及第三蒸发段230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除湿机的除湿量。
可选地,第一蒸发段210靠近前侧壁140的一端设有与第一侧壁110密封连接的第一遮挡板,同理地,第三蒸发段230靠近前侧壁140的一端设有与第二侧壁120密封连接的第一遮挡板。这样,能够避免自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二进风口121流入的气流未与蒸发器200换热就流向了出风口141,保证了对于进入机壳100内的气流的除湿。
可选的,冷凝器300包括第一冷凝段310、第二冷凝段320和第三冷凝段330。第一冷凝段310与第一蒸发段210相对布置、第二冷凝段320与第二蒸发段220相对布置,第三冷凝段330与第三蒸发段230相对布置。第一冷凝段310靠近前侧壁140的一端设有第一遮挡板密封连接的第二遮挡板,第三冷凝段330靠近前侧壁140的一端设有第一遮挡板密封连接的第二遮挡板。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内部限定有容置空间,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前侧壁和后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后侧壁上设有第三进风口,所述前侧壁上设有出风口;
蒸发器,相对于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以及所述第三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被构造为U型且开口朝向所述出风口布置;
冷凝器,被构造为U型且开口朝向所述出风口布置,设置于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出风口之间;
补风组件,包括补风口和补风风道,所述补风口设置于所述机壳的顶壁,所述补风口与所述冷凝器之间限定有所述补风风道,所述补风通道与所述冷凝器的进风侧连通,或者与所述冷凝器的出风侧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口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补风风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冷凝器的进风侧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出风侧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通道;
所述补风组件还包括:
第一格栅,包括多个平行布置的第一格栅条和多个平行布置的第二格栅条,其中,第一格栅条沿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于所述第一开口,朝向所述冷凝器向下倾斜布置,相邻第一格栅条之间构成第一导风口,第二格栅条沿所述第二开口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于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冷凝器向下倾斜布置,相邻第二格栅条之间构成第二导风口;
第二格栅,设置于所述第一格栅的外表面,包括沿所述补风口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的多个格栅孔,所述第二格栅可相对于所述第一格栅移动,以使所述格栅孔与所述第一导风口重合打开所述第一开口,或者,以使所述格栅孔与所述第二导风口重合以打开所述第二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组件还包括:
过滤网,设置于所述第一格栅的内表面,以阻挡空气中的粉尘或者异物进入所述补风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格栅条和第二格栅条的表面设置有空气净化涂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压缩机,设置于所述冷凝器围限出的容纳腔内,其中,所述压缩机与所述蒸发器以及所述冷凝器之间设有用于冷媒介质流通的冷媒管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开口侧,位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其中,所述风机组件的出风方向朝向所述出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
筒体,与所述机壳固定连接,所述筒体上至少设有一个朝向所述冷凝器的进气口以及一个出气口,所述出气口朝向所述出风口;
轴流风扇,设置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水盘,被构造为U型,设置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方,用于承接所述蒸发器产生的凝结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板,沿所述蒸发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线设置,以将所述接水盘的内部分隔为第一接水空间和第二接水空间,所述第一接水空间位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之间,其中,所述隔板上设有连通孔;
打水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接水空间,所述打水件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空间内的凝结水带起并甩向所述冷凝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蒸发段、第二蒸发段和第三蒸发段,所述第一蒸发段相对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所述第二蒸发段相对所述后侧壁设置,所述第三蒸发段相对所述第二侧壁设置,其中,所述第一蒸发段靠近所述前侧壁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三蒸发段靠近所述前侧壁的一端均朝向所述容置空间内部倾斜。
CN202223428556.XU 2022-12-20 2022-12-20 除湿机 Active CN2192437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28556.XU CN219243765U (zh) 2022-12-20 2022-12-20 除湿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28556.XU CN219243765U (zh) 2022-12-20 2022-12-20 除湿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43765U true CN219243765U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45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28556.XU Active CN219243765U (zh) 2022-12-20 2022-12-20 除湿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437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04605B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具有其的立式空调器
US7448224B2 (en) Modular dehumidifier
CN108105881B (zh) 柜机
JPH04313628A (ja) ヒーターと加湿機及び減湿機を備えた複合空気調和器
KR20180082250A (ko)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
KR20040010899A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CN212618769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9243765U (zh) 除湿机
CN108613262A (zh) 厨房空调内机及厨房空调装置
CN108644896B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CN115978663A (zh) 除湿机
CN115164284A (zh) 空调器室内机
KR20080060845A (ko) 공기조화기 실내기
CN210717839U (zh) 一种吊顶式新风空调机
KR100474049B1 (ko) 공기조화기
CN217737366U (zh) 一种下柜机及空调设备
CN217685440U (zh) 空调机组
US20240019141A1 (en) Ventilation apparatus
US20240019140A1 (en) Ventilation apparatus
CN215808947U (zh) 一种多面出风的除湿机
CN217685808U (zh) 用于空调机组的接水盘及空调机组
CN215909233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115355573B (zh) 一种新型进风方式的除湿机
CN219367955U (zh) 过滤排水装置、底盘组件及移动式空调器
CN217235853U (zh) 空调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