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43738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43738U
CN219243738U CN202223596082.XU CN202223596082U CN219243738U CN 219243738 U CN219243738 U CN 219243738U CN 202223596082 U CN202223596082 U CN 202223596082U CN 219243738 U CN219243738 U CN 2192437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air conditioner
duct
wind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9608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覃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9608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437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437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437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容纳腔;贯流风轮;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贯流风轮与所述进风口之间;风道壳,所述风道壳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形成侧风道,所述侧风道与所述贯流风轮在轴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且将所述容纳腔与外部连通,所述侧风道适于将经过所述换热器的气流导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壳体、贯流风轮、换热器及风道壳,使得容纳腔内形成有正向送风和侧向送风的不同通道,且气流在经过换气器处就被分流至正向送风和侧向送风的不同通道,从而实现了空调器能够进行正向和侧向送风,解决了空调器对侧方位的送风性能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是必备的家用电器之一,随着科技进步,用户对舒适性及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空调挂机的送风方式是将冷风送入室内后,与周围空气缓慢对流,换热速度较慢,不能给人迅速凉爽的感觉,而将室内机的送风口对人直吹,会对用户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容易出现空调病。为了提高舒适性,现有的空调挂机采用了无风感技术,无风感技术方案是采用在空调挂机正向上的大导风板上打孔或小导风条上打孔,进而通过大导风板关闭出风口或小导风条关闭出风口来实现无风感的散风。此外,现有的空调挂机两侧端盖通常无出风口,两侧端盖处更无开关门结构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挂机两侧端盖上无出风口,空调挂机对侧方位的送风性能差,且当空调处于无风感工况时,导风板及导风条的出风面积小、风量小,无风感的制冷或制热量小,房间内离空调稍远的地方容易温度过高或过低,空调挂机在无风感工况下舒适性能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壳体、贯流风轮、换热器及风道壳,使得容纳腔内形成有正向送风和侧向送风的不同通道,且气流在经过换气器处就被分流至正向送风和侧向送风的不同通道,从而实现了空调器能够进行正向和侧向送风,解决了空调器对侧方位的送风性能差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进风口;贯流风轮,所述贯流风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贯流风轮与所述进风口之间;风道壳,所述风道壳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形成侧风道,所述侧风道与所述贯流风轮在轴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且将所述容纳腔与外部连通,所述侧风道适于将经过所述换热器的气流导出。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壳体、贯流风轮、换热器及风道壳,且将贯流风轮设置于容纳腔内、将风道壳设置于壳体的容纳腔内并形成侧风道,使得经过换热器后的气流可以分别进入贯流风轮和侧风道内,其中,贯流风轮与空调器的部分其他组件配合,以实现空调器的正向送风,而侧风道将容纳腔与外部连通,从而实现了空调器可以侧向进行送风。较相关技术中空调器仅能正向送风,本实用新型中空调器的送风通道更多,送风量更大、送风面积更大,进而扩大了空调器的送风覆盖范围,且提升了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强度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在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设置有侧出风口,所述侧出风口与所述风道壳连接以将所述侧风道导出所述容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器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支撑板与所述侧风道的延伸方向正交且适于支撑所述换热器、所述贯流风轮和/或所述风道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板构造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分别设置于所述贯流风轮轴向上的两侧;所述风道壳包括:第一子壳体,所述第一子壳体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连,所述第一子壳体环绕设置以限定出第一侧风道;第二子壳体,所述第二子壳体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相连,所述第二子壳体环绕设置以限定出第二侧风道;其中,所述侧风道包括所述第一侧风道与所述第二侧风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器还包括:侧出风风轮,所述侧出风风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风道和/或所述第二侧风道内,所述侧出风风轮的旋转轴与所述贯流风轮的旋转轴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器还包括:风门组件,所述风门组件可启闭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以可选择地打开或关闭所述侧风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门组件可翻转、可转动和/或可平移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壳体的侧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门组件包括:叶片,所述叶片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叶片的枢转轴与所述侧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平行;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可选择地驱动所述叶片与所述侧出风口在出风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或交错设置以打开所述侧出风口;或驱动所述叶片与所述侧出风口在出风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重叠以关闭所述侧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叶片构造为多个且间隔布置于所述侧出风口外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门组件还包括:联动件,所述联动件与多个所述叶片配合以控制多个所述叶片同步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叶片的枢转轴上设置有第一配合齿,所述联动件构造为齿圈,所述齿圈的内周沿设置有第二配合齿,所述第二配合齿分别与每个所述叶片枢转轴外周的第一配合齿啮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门组件包括:叶片,所述叶片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叶片的枢转轴与所述侧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正交;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可选择地驱动所述叶片与所述侧出风口在出风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或交错设置以打开所述侧出风口;或驱动所述叶片与所述侧出风口在出风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重叠以关闭所述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正出风口,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贯流风道,所述贯流风道将所述容纳腔与所述正出风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器还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以可选择地打开或关闭所述正出风口,所述导风板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区,所述第一出风区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导风微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器还包括:面板,所述面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正出风口导通的第二出风区,所述第二出风区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导风微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器还包括:阀门,所述阀门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正出风口以可选择地控制所述正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区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贯流风轮、换热器、风道壳、支撑板、侧出风风轮、风门组件、联动件、贯流风道、导风板、面板和阀门等。本实用新型较相关技术增加了空调器的侧向送风功能,更具体地,气流在经换热器后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进入第一侧风道,并从壳体宽度方向的一侧侧出风口流出,第二部分进入第二侧风道,并从壳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侧出风口流出,从而实现空调器的两侧向送风。第三部分流入贯流风轮,并从贯流风道流至第一出风区和/或第二出风区,以实现空调器的正向送风;本实用新型增强了空调器在无风感模式下的制冷及制热效果,更具体地,风门组件中多个叶片间的缝隙形成为侧出风口的出风散隙,从而气流从侧出风口以散风的方式分散进入外部,增强了空调器侧向的无风感效果。第一导风微孔和第二导风微孔使得第一出风区和第二出风区的出风方式均可以为分散出风,从而增大了空调器正向散风出风面积和出风量,增强了空调器正向的无风感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正向及侧向送风范围更广,且无风感效果更好,用户使用体验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整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正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2中A-A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侧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4中B-B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面板打开状态下的空调器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空调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及第三支撑板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及第四支撑板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门组件爆炸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风感模式下的风门组件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门组件完全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
贯流风轮12,贯流风道13,换热器14,侧出风风轮17,阀门21,侧出风风轮电机22,贯流风轮电机23,轴承座24,
壳体11,进风口111,
第一子壳体151,第二子壳体152,第一侧风道1511,第二侧风道1521,
第一支撑板161,第二支撑板162,第三支撑板163,第四支撑板164,
风门组件18,叶片181,第一配合齿1811,驱动装置182,联动件183,第二配合齿1831,压板184,盒盖185,盒体186,
导风板19,第一出风区191,
面板20,第二出风区2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空调器是必备的家用电器之一,随着科技进步,用户对舒适性及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空调挂机的送风方式是将冷风送入室内后,与周围空气缓慢对流,换热速度较慢,不能给人迅速凉爽的感觉,而将室内机的送风口对人直吹,会对用户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容易出现空调病。为了提高舒适性,现有的空调挂机采用了无风感技术,无风感技术方案是采用在空调挂机正向上的大导风板上打孔或小导风条上打孔,进而通过大导风板关闭出风口或小导风条关闭出风口来实现无风感的散风。此外,现有的空调挂机两侧端盖通常无出风口,两侧端盖处更无开关门结构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挂机两侧端盖上无出风口,空调挂机对侧方位的送风性能差,且当空调处于无风感工况时,导风板及导风条的出风面积小、风量小,无风感的制冷或制热量小,房间内离空调稍远的地方容易温度过高或过低,空调挂机在无风感工况下舒适性能变差。
下面参考图1-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
如图1和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包括壳体11、贯流风轮12、换热器14和风道壳。本实用新型中壳体11内形成有容纳腔,容纳腔适用于将空调器1的其他组件收容于容纳腔内,壳体11对容纳腔内空调器1的其他组件起安装、固定、支撑及防尘作用,且壳体11能保护容纳腔内空调器1的其他组件不受外界干涉。壳体11上设置有进风口111,且进风口111与容纳腔连通,外部空气可通过进风口111进入容纳腔内;本实用新型中贯流风轮12可转动地设置于容纳腔内,贯流风轮12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以实现容纳腔内的空气循环,此外,贯流风轮12可与空调器1的部分其他组件配合,以实现空调器1的正向送风;本实用新型中换热器14的至少部分设置于贯流风轮12与进风口111之间,换热器14可以与从进风口111进入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实现空调器1的制冷或制热;本实用新型中风道壳设置于容纳腔内并形成侧风道,侧风道与贯流风轮12在轴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经过换热器14的气流可分别进入贯流风轮12和侧风道内,其中,侧风道将容纳腔与外部连通,侧风道适用于将经过换热器14的气流导出,从而实现空调器1的侧向送风。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壳体11、贯流风轮12、换热器14及风道壳,且将贯流风轮12设置于容纳腔内、将风道壳设置于壳体11的容纳腔内并形成侧风道,使得经过换热器14后的气流可以分别进入贯流风轮12和侧风道内,其中,贯流风轮12与空调器1的部分其他组件配合,以实现空调器1的正向送风,而侧风道将容纳腔与外部连通,从而实现了空调器1可以侧向进行送风。较相关技术中空调器1仅能正向送风,本实用新型中空调器1的送风通道更多,送风量更大、送风面积更大,进而扩大了空调器1的送风覆盖范围,且提升了空调器1的制冷和制热强度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壳体11在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设置有侧出风口,即壳体11可以仅在宽度方向上的任意一侧设置有侧出风口,壳体11也可以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均设置有侧出风口。侧出风口与风道壳连接以将侧风道导出容纳腔,即有侧风道内的气流可从侧出风口被导出,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空调器1的侧向送风过程为:外部空气从壳体11的进风口111进入至换热器14,经换热器14换热后的部分气流进入侧风道内,气流在流经侧风道后,最终从侧出风口进入外部。通过设置侧出风口并将侧出风口与风道壳连接,使得容纳腔内的部分气流可以从壳体11在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流出,从而实现了空调器1的侧向送风功能。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侧出风口的形状可以构造为圆形,以提升侧出风口的气密性并实现侧向送风面积最大化,从而增加了空调器1的送风量,提升了空调器1的制冷及制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器1还包括支撑板。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板设置于容纳腔内,且支撑板与壳体11连接。支撑板与侧风道的延伸方向正交,且适于支撑换热器14、贯流风轮12和/或风道壳。通过设置支撑板,一方面,支撑板为换热器14、贯流风轮12和/或风道壳间的在容纳腔内的安装提供了定位,从而有利于安装更快速,且提升了安装准确性;另一方面,支撑板加强了换热器14、贯流风轮12和/或风道壳在容纳腔内的稳固性,保证了换热器14、贯流风轮12和/或风道壳能够安全正常工作,提高了空调器1的可靠性,延长了空调器1的使用寿命,节省了维护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中的支撑板构造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支撑板161和第二支撑板162,第一支撑板161和第二支撑板162分别设置于贯流风轮12轴向上的两侧。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支撑板161和第二支撑板162分别设置于贯流风轮12轴向上的两侧,因此,第一支撑板161和第二支撑板162能够将贯流风轮12的重量进行分散,从而对贯流风轮12的支撑及固定作用更强,贯流风轮12的稳定性、平衡性更好。
本实用新型中风道壳包括第一子壳体151和第二子壳体152,侧风道包括第一侧风道1511与第二侧风道1521。其中,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子壳体151与第一支撑板161相连,第一子壳体151环绕设置以限定出第一侧风道1511,即有第一支撑板161与第一侧风道1511的延伸方向正交,且第一支撑板161对换热器14、贯流风轮12的一侧及第一子壳体151起支撑作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子壳体152与第二支撑板162相连,第二子壳体152环绕设置以限定出第二侧风道1521,即有第二支撑板162与第二侧风道1521的延伸方向正交,且第二支撑板162对换热器14、贯流风轮12的另一侧及第二子壳体152起支撑作用。通过将第一子壳体151环绕设置以限定出第一侧风道1511、第二子壳体152环绕设置以限定出第二侧风道1521,使得经过换热器14后的部分气流可分别进入第一侧风道1511和第二侧风道1521,从而实现空调器1能够进行两侧送风,空调器1的送风角度及范围得以扩大,进而当空调器1处于工作状态时,用户在位于空调器1正向及侧向位置,均能感受到更好的降温或供暖效果,用户的舒适感更强,体验感更好。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支撑板还包括第三支撑板163和第四支撑板164,第三支撑板163和第四支撑板164分别设置于换热器14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以更好地支撑换热器14,从而增强换热器14在容纳腔内的稳固性,进一步提高空调器1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器1还包括侧出风风轮17。本实用新型中侧出风风轮17可以可转动地仅设置于第一侧风道1511内,侧出风风轮17也可以可转动地仅设置于第二侧风道1521内,侧出风风轮17的布置方式还可以为,第一侧风道1511内和第二侧风道1521内均设置有可转动的侧出风风轮17。侧出风风轮17能够加速第一侧风道1511和/或第二侧风道1521内的气流流动,从而加快热量交换和提升空调器1的侧向送风效率,进而提高空调器1的工作效率。此外,本实用新型中侧出风风轮17的旋转轴与贯流风轮12的旋转轴平行,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侧出风风轮17的旋转轴与贯流风轮12的旋转轴平行设置,一方面,使得侧出风风轮17与贯流风轮12的布置角度更加合理,安装更加容易,且集成度更高。另一方面,通过将侧出风风轮17的旋转轴与贯流风轮12的旋转轴平行设置,气流在侧出风风轮17处与贯流风轮12处的循环方向一致,从而避免了容纳腔内空气紊流,保证了空调器1在正向及侧向能更高效送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侧出风风轮17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61和/或第二支撑板162上背离贯流风轮12的一侧。通过将侧出风风轮17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61和/或第二支撑板162上,实现了侧出风风轮17与第一支撑板161和/或第二支撑板162的集成,进一步提升了空调器1的组件集成度,同时,也使得第一支撑板161和/或第二支撑板162对侧出风风轮17起支撑作用,以增强侧出风风轮17的稳固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器1还包括风门组件18。本实用新型的风门组件18可启闭地设置于壳体11,以可选择地打开或关闭侧风道。由于风门组件18能可选择地打开或关闭侧风道,因此,本实用新型中仅需控制风门组件18的启闭,即可完成对空调器1侧向送风量的控制,以实现空调器1正向送风、侧向与正向同时送风等不同使用功能,从而增加了空调器1的送风多样性,丰富了空调器1的使用场景。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风门组件18具有完全开启、完全关闭及部分开启的三种启闭状态,以实现空调器1能够调节侧向送风面积大小、送风量大小的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风门组件18可以可翻转、可转动、可平移地设置于壳体11上,以打开或关闭壳体11的侧出风口;风门组件18也可以可翻转且可平移地设置于壳体11上,以打开或关闭壳体11的侧出风口;风门组件18还可以可转动且可平移地设置于壳体11上,以打开或关闭壳体11的侧出风口。可以理解的是,风门组件18可平移的平移面与侧风道的横截面平行,而风门组件18可翻转地设置于壳体11上时,风门组件18在壳体11的内外方向翻转。通过将风门组件18的启闭方式构造为翻转、转动及平移,使得空调器1的侧风道打开及关闭操作容易且迅速,从而实现了提升空调器1的工作效率。
如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风门组件18包括叶片181和驱动装置182。本实用新型的叶片181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11上,其中,叶片181的转动面与侧风道的横截面平行,叶片181的枢转轴与侧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平行;本实用新型中驱动装置182适用于为叶片181的转动提供动力,驱动装置182可以可选择地驱动叶片181与侧出风口在出风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或交错设置,以打开侧出风口,此时风门组件18为部分开启或完全开启状态。驱动装置182也可以驱动叶片181与侧出风口在出风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重叠,以关闭侧出风口,此时风门组件18为完全关闭状态。
进一步地,当用户开启空调器1的无风感模式时,驱动装置182驱动叶片181转动一定角度,使叶片181与侧出风口在出风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叶片181挡住侧出风口的一部分,以减小侧出风口的出风面积及出风量,此时空调器1的侧向送风温和,从而用户舒适感更高;当用户关闭空调器1的无风感模式时,空调器1在开启侧向送风状态下,驱动装置182驱动叶片181与侧出风口在出风方向上的投影交错设置,侧出风口完全打开,增大了侧出风口的出风面积及出风量,此时空调器1侧向的送风范围更广,制冷和制热效果更好;当用户关闭空调器1的侧向送风时,驱动装置182驱动叶片181与侧出风口在出风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重叠,叶片181完全挡住侧出风口,从而侧出风口不再出风。
通过设置叶片181和驱动装置182,使得空调器1的侧向送风量可以通过侧出风口的的开闭实现,从而提升了空调器1侧向的无风感性能,空调器1的舒适性更高,同时,改善了空调器1侧向的制冷及制热效果,空调器1的使用性能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叶片181构造为多个,且多个叶片181间隔布置于侧出风口的外周。通过将叶片181构造为多个且间隔布置于侧出风口外周,当驱动装置182驱动叶片181与侧出风口在出风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时,多个叶片181间的缝隙形成为侧出风口的出风散隙,从而气流从侧出风口以散风的方式分散进入外部,进而进一步增强了空调器1的无风感效果。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多个叶片181的外周形状均构造为圆弧形,以使得侧出风口的出风散隙分散效果更好,且当侧出风口为关闭状态时,叶片181间能更加贴合,侧出风口关闭的气密性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风门组件18还包括联动件183。联动件183与多个叶片181配合,以控制多个叶片181同步转动。通过设置联动件183控制多个叶片181同步转动,一方面,可以使得侧出风口的开闭更加迅速,从而提升了空调器1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设置联动件183控制多个叶片181同步转动,使得多个叶片181的转动角度大小一致,实现了从侧出风口进入外部的散风分散均匀,进而空调器1的侧向送风更加均匀,制冷和制热效果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叶片181的枢转轴上设置有第一配合齿1811,联动件183构造为齿圈,齿圈的内周沿设置有第二配合齿1831,第二配合齿1831分别与每个叶片181枢转轴外周的第一配合齿1811啮合。更具体地,当驱动装置182驱动单个叶片181转动时,单个叶片181枢转轴上的第一配合齿1811与齿圈内周沿的第二配合齿1831啮合传动,以带动齿圈转动,同时,其他与齿圈啮合的叶片181在齿圈带动下也随之转动,从而实现了多个叶片181的同步转动。通过将叶片181与联动件183设置为内外齿啮合的传动方式,保证了多个叶片181的同步转动,且由于内外齿啮合的传动效率高、传动平稳、可靠性高,因此,实现了风门组件18的使用性能更好,工作寿命更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风门组件18包括叶片181和驱动装置182。本实用新型的叶片181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11上,其中,叶片181的枢转轴与侧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正交,叶片181在壳体11的内外方向转动;本实用新型中驱动装置182适用于为叶片181的转动提供动力,驱动装置182可以可选择地驱动叶片181与侧出风口在出风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或交错设置,以打开侧出风口,此时风门组件18为部分开启或完全开启状态。驱动装置182也可以驱动叶片181与侧出风口在出风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重叠,以关闭侧出风口,此时风门组件18为完全关闭状态。
同样地,当用户开启空调器1的无风感模式时,驱动装置182驱动叶片181转动一定角度,使叶片181与侧出风口在出风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叶片181挡住侧出风口的一部分,以减小侧出风口的出风面积及出风量,此时空调器1的侧向送风温和,从而用户舒适感更高;当用户关闭空调器1的无风感模式时,空调器1在开启侧向送风状态下,驱动装置182驱动叶片181与侧出风口在出风方向上的投影交错设置,侧出风口完全打开,增大了侧出风口的出风面积及出风量,此时空调器1侧向的送风范围更广,制冷和制热效果更好;当用户关闭空调器1的侧向送风时,驱动装置182驱动叶片181与侧出风口在出风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重叠,叶片181完全挡住侧出风口,从而侧出风口不再出风。
对应地,通过设置叶片181和驱动装置182,使得空调器1的侧向送风量可以通过侧出风口的的开闭实现,从而提升了空调器1侧向的无风感性能,空调器1的舒适性更高,同时,改善了空调器1侧向的制冷及制热效果,空调器1的使用性能更好。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风门组件18还包括压板184、盒盖185和盒体186。其中,盒盖185和盒体186均设置有连接孔以适于风门组件18中其他组件的安装与固定。压板184适用于将联动件183压置于盒体186中,压板184构造为圆环,且压板184的外周形成有多个背离压板184径向延伸的通孔,多个通孔与多个叶片181的枢转轴一一对应,以供叶片181的枢转轴穿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壳体11上设置有正出风口,正出风口适用于将容纳腔内部分气流从空调器1的正向导出至外部,以实现空调器1正向送风。本实用新型中空调器1还包括贯流风道13,贯流风道13可以将容纳腔与正出风口连通。通过设置正出风口,且设置贯流风道13将容纳腔与正出风口连通,使得在容纳腔内,经过换热器14的后的部分气流可以先进入贯流风轮12,再经贯流风道13流至正出风口,最终从正出风口进入外部环境,从而实现了空调器1的部分正向送风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器1还包括导风板19。导风板19可枢转地设置于壳体11上,以可选择地打开或关闭正出风口,从而实现对空调器1部分正向送风开闭状态的控制。导风板19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区191,第一出风区191适用于空调器1的第一处正向送风,第一出风区191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导风微孔,多个第一导风微孔可均匀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当导风板19打开正出风口时,第一出风区191内的气流直接进入外部环境,实现第一出风区191的强效集中送风;当导风板19关闭正出风口时,气流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区191内的第一导风微孔进入外部环境,实现第一出风区191的分散出风,从而增强了第一出风区191的无风感效果,进而提升了空调器1的整体无风感性能。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器1还包括面板20。面板20上设置有第二出风区201,且第二出风区201与正出风口导通,第二出风区201适用于空调器1的第二处正向送风,第二出风区201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导风微孔,多个第二导风微孔可均匀间隔设置。同样地,通过设置第二导风微孔,气流通过第二出风区201内的第二导风微孔进入外部环境,实现第二出风区201的分散出风,从而增强了第二出风区201的无风感效果,进而提升了空调器1的整体无风感性能。
如图1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器1还包括阀门21。阀门21可转动地设置于正出风口。阀门21能够可选择地控制正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仅朝向第一出风区191,而不朝向第二出风区201;阀门21也能够可选择地控制正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仅朝向第二出风区201,而不朝向第一出风区191;阀门21还能够可选择地控制正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朝向第一出风区191和第二出风区201。通过设置阀门21,一方面,使得空调器1可以满足用户不同角度的送风使用需求,另一方面,当阀门21控制正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朝向第一出风区191和第二出风区201时,第一导风微孔和第二导风微孔均有散风流至外部环境,从而增大了的空调器1正向送风的散风面积,无风感风量更大,使得房间内部离空调器1稍远的地方换热效果好,空调器1的舒适性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空调器1还包括侧出风风轮电机22、贯流风轮电机23和轴承座24。本实用新型中侧出风风轮电机22设置于第一侧风道1511和/或第二侧风道1521内,侧出风风轮电机22适用于驱动侧出风风轮17转动;本实用新型中贯流风轮电机23设置于贯流风轮12轴向上的一端,贯流风轮电机23适用于驱动贯流风轮12转动;本实用新型中轴承座24设置于贯流风轮12轴向上的另一端,以支撑、固定相应轴承,从而使贯流风轮12能更好地安装固定于容纳腔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包括壳体11、贯流风轮12、换热器14、风道壳、支撑板、侧出风风轮17、风门组件18、联动件183、贯流风道13、导风板19、面板20和阀门21等。本实用新型较相关技术增加了空调器1的侧向送风功能,更具体地,气流在经换热器14后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进入第一侧风道1511,并从壳体11宽度方向的一侧侧出风口流出,第二部分进入第二侧风道1521,并从壳体11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侧出风口流出,从而实现空调器1的两侧向送风。第三部分流入贯流风轮12,并从贯流风道13流至第一出风区191和/或第二出风区201,以实现空调器1的正向送风;本实用新型增强了空调器1在无风感模式下的制冷及制热效果,更具体地,风门组件18中多个叶片181间的缝隙形成为侧出风口的出风散隙,从而气流从侧出风口以散风的方式分散进入外部,增强了空调器1侧向的无风感效果。第一导风微孔和第二导风微孔使得第一出风区191和第二出风区201的出风方式均可以为分散出风,从而增大了空调器1正向散风出风面积和出风量,增强了空调器1正向的无风感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正向及侧向送风范围更广,且无风感效果更好,用户使用体验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进风口;
贯流风轮,所述贯流风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贯流风轮与所述进风口之间;
风道壳,所述风道壳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形成侧风道,所述侧风道与所述贯流风轮在轴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且将所述容纳腔与外部连通,所述侧风道适于将经过所述换热器的气流导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设置有侧出风口,所述侧出风口与所述风道壳连接以将所述侧风道导出所述容纳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支撑板与所述侧风道的延伸方向正交且适于支撑所述换热器、所述贯流风轮和/或所述风道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构造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分别设置于所述贯流风轮轴向上的两侧;所述风道壳包括:
第一子壳体,所述第一子壳体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连,所述第一子壳体环绕设置以限定出第一侧风道;
第二子壳体,所述第二子壳体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相连,所述第二子壳体环绕设置以限定出第二侧风道;其中,所述侧风道包括所述第一侧风道与所述第二侧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出风风轮,所述侧出风风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风道和/或所述第二侧风道内,所述侧出风风轮的旋转轴与所述贯流风轮的旋转轴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门组件,所述风门组件可启闭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以可选择地打开或关闭所述侧风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组件可翻转、可转动和/或可平移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壳体的侧出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组件包括:
叶片,所述叶片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叶片的枢转轴与所述侧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平行;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可选择地驱动所述叶片与所述侧出风口在出风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或交错设置以打开所述侧出风口;或驱动所述叶片与所述侧出风口在出风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重叠以关闭所述侧出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构造为多个且间隔布置于所述侧出风口外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组件还包括:联动件,所述联动件与多个所述叶片配合以控制多个所述叶片同步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叶片的枢转轴上设置有第一配合齿,所述联动件构造为齿圈,所述齿圈的内周沿设置有第二配合齿,所述第二配合齿分别与每个所述叶片枢转轴外周的第一配合齿啮合。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组件包括:
叶片,所述叶片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叶片的枢转轴与所述侧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正交;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可选择地驱动所述叶片与所述侧出风口在出风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或交错设置以打开所述侧出风口;或驱动所述叶片与所述侧出风口在出风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重叠以关闭所述出风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正出风口,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贯流风道,所述贯流风道将所述容纳腔与所述正出风口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以可选择地打开或关闭所述正出风口,所述导风板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区,所述第一出风区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导风微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面板,所述面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正出风口导通的第二出风区,所述第二出风区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导风微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阀门,所述阀门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正出风口以可选择地控制所述正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区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区。
CN202223596082.XU 2022-12-30 2022-12-30 空调器 Active CN2192437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6082.XU CN219243738U (zh) 2022-12-30 2022-12-30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6082.XU CN219243738U (zh) 2022-12-30 2022-12-30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43738U true CN219243738U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48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96082.XU Active CN219243738U (zh) 2022-12-30 2022-12-30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437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59074B (zh) 空调器
CN219243738U (zh) 空调器
CN110260402B (zh) 一种双出风的空调
CN109945303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575272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1380106A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6924548U (zh) 风管机
CN216924547U (zh) 出风口切换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211575290U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951723U (zh) 导风组件、空调室内机
CN211575289U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319904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763293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0749007B (zh) 一种吊扇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20567364U (zh) 空调器
CN111189117A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06191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8884229U (zh) 一种双向导风板结构及其空调
CN218511019U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CN220567365U (zh) 空调器
CN219103153U (zh) 一种具有嵌套式弧形框板的空调导风装置
CN219735459U (zh) 空调器
CN214949717U (zh) 风道结构和空调器
CN21572366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1005257U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风机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