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13041U - 一种用于电动工具的辅助手柄和电动工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电动工具的辅助手柄和电动工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213041U CN219213041U CN202223478987.7U CN202223478987U CN219213041U CN 219213041 U CN219213041 U CN 219213041U CN 202223478987 U CN202223478987 U CN 202223478987U CN 219213041 U CN219213041 U CN 21921304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ndle
- handle shell
- shell
- limiting
-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Drilling And Bo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动工具的辅助手柄和电动工具,辅助手柄包括:第一手柄壳体的一端设有配合开口以及与配合开口连通的容纳腔;锁圈件的第一部分结构内设于容纳腔;第二手柄壳体设于第一手柄壳体远离配合开口的一端;防脱结构连接于第一部分结构远离第二手柄壳体的一侧;调节组件内设于由第一手柄壳体和第二手柄壳体组成的型腔,且调节组件的一端抵接于防脱结构远离第二手柄壳体的端面上,另一端与第二手柄壳体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是锁圈件对应具有连接开口的部位受到调节组件的牵拉作用力下发生较大形变以使得锁圈件与调节组件脱离配合,进而导致无法稳定调节限位圈,降低了辅助手柄与电动工具的安装稳定性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工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电动工具的辅助手柄和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手持式动力工具包括由电源驱动的各种工具,这些工具被配置为在使用过程中由操作者握持。具体的,根据使用工具的应用不同,手持式动力工具在尺寸、扭矩和操作速度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加强操作者在加工过程对该动力工具的握持稳定性,通过在动力工具上设置辅助手柄。
为了提高辅助手柄的使用通用性,往往使得辅助手柄中的锁圈件用于套接电动工具相应外壳的限位圈大小可调节,具体的,锁圈件的一端为连接开口,而辅助手柄内设有对应锁圈件的连接开口位置处的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在辅助手柄内部移动带动锁圈件也进行移动时,锁圈件与辅助手柄的外壳之间发生挤压形变从而缩小限位圈,但是由于锁圈件的本身材质较薄,具有良好的形变能力,导致锁圈件对应具有连接开口的部位受到调节组件的牵拉作用力下发生较大形变以使得锁圈件与调节组件脱离配合,进而导致无法稳定调节限位圈,降低了辅助手柄与电动工具的安装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是锁圈件对应具有连接开口的部位受到调节组件的牵拉作用力下发生较大形变以使得锁圈件与调节组件脱离配合,进而导致无法稳定调节限位圈,降低了辅助手柄与电动工具的安装稳定性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电动工具的辅助手柄;包括:第一手柄壳体,第一手柄壳体的一端设有配合开口以及与配合开口连通的容纳腔;锁圈件,锁圈件的第一部分结构内设于容纳腔,且锁圈件用于配合电动工具;第二手柄壳体,第二手柄壳体设于第一手柄壳体远离配合开口的一端;防脱结构,防脱结构连接于第一部分结构远离第二手柄壳体的一侧;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内设于由第一手柄壳体和第二手柄壳体组成的型腔,且调节组件的一端抵接于防脱结构远离第二手柄壳体的端面上,另一端与第二手柄壳体活动连接;其中,通过活动第二手柄壳体以使调节组件带动锁圈件移动时,防脱结构用于限制锁圈件从调节组件上脱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在第一部分结构上设置防脱结构能够使得在调节锁圈件移动的过程中,有效防止调节组件与第一部分结构发生分离的意外情况。举例来说,防脱结构可以是首尾依次连接的多层叠加的钢片,其与第一部分结构一体成型,从而增强了第一部分结构的强度,有效避免了调节组件带动锁圈件移动过程中,因第一部分结构发生较大形变而与调节组件发生分离的情况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二手柄壳体与第一手柄壳体转动连接或卡扣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无论是转动或者卡扣连接的方式,都是使得调节第二手柄壳体相对第一手柄壳体进行活动的方式简单,便于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二手柄壳体与第一手柄壳体转动连接;调节组件包括:限位件,限位件内设于型腔,且限位件的一端通过贯穿第一部分结构和防脱结构的限位孔连接至防脱结构远离第二手柄壳体的端面上,另一端与第二手柄壳体螺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限位件包括:限位部,限位部抵接于防脱结构远离第二手柄壳体的端面上;连接部,连接部的一端通过限位孔与限位部连接,且另一端与第二手柄壳体螺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限位孔为设置在第一部分结构和防脱结构上的完整闭环的孔结构,而由于螺杆是穿过限位孔依次与第一部分结构、防脱结构和限位部连接的,一方面,通过连接部与第一部分结构和防脱结构的穿孔配合方式,使得避免了第一部分结构发生形变而出现限位件与第一部分结构脱离的情况发生,简单来说,只要锁圈件的结构未发生破损,例如设于第一部分结构上的限位孔保持完整结构,则限位件与第一部分结构始终保持连接关系,结合限位部设置于防脱结构远离第二手柄壳体的端面上的特点,使得限位件在第二手柄壳体的带动作用下,限位件牵拉锁圈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防止锁圈件和限位件二者之间发生脱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调节组件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设于第一部分结构远离防脱结构的一端,且弹性件与限位件夹设第一部分结构和防脱结构;其中,当调节第二手柄壳体以使限位部朝向远离第一部分结构的方向运动时,弹性件具有朝向限位部方向的挤压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定义第二手柄壳体转动时使得螺杆在与螺接部螺接过程中伸入第二手柄壳体的长度不断减小的转动方向为反向方向。可以看出的是,限位件能够带动锁圈件进行移动的效果是由于限位板抵接于防脱结构的端面,再通过防脱结构推动第一部分结构朝向靠近第二手柄壳体的方向移动。但是,当第二手柄壳体反向转动时,锁圈件在沿复位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限位件并不能够对其施加有效的推力,导致锁圈件沿复位方向移动的动力来源于其自身弹性形变的恢复力。于是,则容易使得由于限位板的移动速率大于锁圈件沿复位方向的移动速率而导致限位板与防脱结构之间形成间距。因此,结合弹性件的结构特点,能够使得在弹性件对第一部分结构施加挤压力从而确保第一部分结构带动防脱结构与限位板保持紧贴,进而确保锁圈件作复位方向上的移动时,能够在短时间内回复至初始位置,也即使得锁圈件与第一手柄壳体所围的限位圈不断增大至初始最大口径,从而提高了调节锁圈件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一手柄壳体具有对应形成配合开口的弧形端部;其中,由弧形端部和锁圈件位于型腔外的第二部分结构组成配合电动工具的输出端部的安装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利用弧形端部的结构特点,例如使得弧形端部与锁圈件之间为相切配合,从而有效避免了调节组件牵拉锁圈件的过程中导致锁圈件与弧形端部形成夹角而阻碍锁圈件的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型腔靠近弧形端部的一端设有导向端面,导向端面与锁圈件的相应部位之间形成面与面的配合关系。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进一步提高了调节组件牵拉锁圈件的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包括:止挡部,止挡部连接于第一手柄壳体靠近第二手柄壳体的一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具体的,结合电动工具实际使用情况,通过在第一手柄壳体设置止挡部,能够有效防止了操作者在对第一手柄壳体持握的过程中,手部滑至第二手柄壳体上,从而导致误触发第二手柄壳体相对第一手柄壳体转动而使得辅助手柄与电动工具出现连接松动而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一手柄壳体和/或第二手柄壳体的外部设有防滑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提高了操作者对辅助手柄的持握稳定性。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包括:输出端部,输出端部的外表面设置有限位槽;如上述任一实例的辅助手柄,辅助手柄通过与限位槽配合连接至输出端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能够实现如上述任一辅助手柄的技术方案中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1)通过在第一部分结构上设置防脱结构能够使得在调节锁圈件移动的过程中,有效防止调节组件与第一部分结构发生分离的意外情况。举例来说,防脱结构可以是首尾依次连接的多层叠加的钢片,其与第一部分结构一体成型,从而增强了第一部分结构的强度,有效避免了调节组件带动锁圈件移动过程中,因第一部分结构发生较大形变而与调节组件发生分离的情况发生;
(2)限位孔为设置在第一部分结构和防脱结构上的完整闭环的孔结构,而由于螺杆是穿过限位孔依次与第一部分结构、防脱结构和限位部连接的,一方面,通过连接部与第一部分结构和防脱结构的穿孔配合方式,使得避免了第一部分结构发生形变而出现限位件与第一部分结构脱离的情况发生,简单来说,只要锁圈件的结构未发生破损,例如设于第一部分结构上的限位孔保持完整结构,则限位件与第一部分结构始终保持连接关系,结合限位部设置于防脱结构远离第二手柄壳体的端面上的特点,使得限位件在第二手柄壳体的带动作用下,限位件牵拉锁圈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防止锁圈件和限位件二者之间发生脱离;
(3)限位件能够带动锁圈件进行移动的效果是由于限位板抵接于防脱结构的端面,再通过防脱结构推动第一部分结构朝向靠近第二手柄壳体的方向移动。但是,当第二手柄壳体反向转动时,锁圈件在沿复位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限位件并不能够对其施加有效的推力,导致锁圈件沿复位方向移动的动力来源于其自身弹性形变的恢复力。于是,则容易使得由于限位板的移动速率大于锁圈件沿复位方向的移动速率而导致限位板与防脱结构之间形成间距。因此,结合弹性件的结构特点,能够使得在弹性件对第一部分结构施加挤压力从而确保第一部分结构带动防脱结构与限位板保持紧贴,进而确保锁圈件作复位方向上的移动时,能够在短时间内回复至初始位置,也即使得锁圈件与第一手柄壳体所围的限位圈不断增大至初始最大口径,从而提高了调节锁圈件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用于电动工具的辅助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另一视角下的第一手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另一视角下的锁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锁圈件、防脱结构、调节组件和第二手柄壳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电动工具的输出端部与辅助手柄配合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辅助手柄;101-第一轴线;102-限位圈;10-第一手柄壳体;11-配合开口;12-弧形端部;121-导向端面;13-止挡部;14-防滑件;20-第二手柄壳体;30-锁圈件;31-限位孔;32-第一部分结构;40-防脱结构;50-调节组件;51-限位件;511-限位部;512-连接部;52-弹性件;
200-输出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用于电动工具的辅助手柄100的结构示意图。辅助手柄100例如包括第一手柄壳体10、锁圈件30、第二手柄壳体20、防脱结构40和调节组件50。第一手柄壳体10的一端设有配合开口11以及与配合开口11连通的容纳腔;锁圈件30的第一部分结构32内设于容纳腔,且锁圈件30用于配合电动工具;第二手柄壳体20设于第一手柄壳体10远离配合开口11的一端;防脱结构40连接于第一部分结构32远离第二手柄壳体20的一侧;调节组件50内设于由第一手柄壳体10和第二手柄壳体20组成的型腔,且调节组件50的一端抵接于防脱结构40远离第二手柄壳体20的端面上,另一端与第二手柄壳体20活动连接;其中,通过活动第二手柄壳体20以使调节组件50带动锁圈件30移动时,防脱结构40用于限制锁圈件30从调节组件50上脱离。
在一个具体实例中,结合调节组件50与锁圈件30之间的位置关系,调节第二手柄壳体20相对第一手柄壳体10活动的过程中,使得与第二手柄壳体20活动连接的调节组件50带动锁圈件30相对第一手柄壳体10移动,以使得锁圈件30与第一手柄壳体10对应配合开口11的配合端部围设形成的限位圈102的口径增大或者减小。具体的说,在使得限位圈102的口径缩小的过程中,是通过调节组件50对防脱结构40施加朝向靠近第二手柄壳体20的方向的挤压力进而带动锁圈件30也朝向靠近第二手柄壳体20的方向运动,更具体的说,在上述过程中,锁圈件30与形成于配合端部内部的导向弧形面配合,以使得在导向弧形面的作用下,锁圈件30发生形变以不断伸入容纳腔,从而导致限位圈102的口径不断缩小。
进一步的,随着锁圈件30不断伸入容纳腔内,锁圈件30与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形成的摩擦阻力越大,结合锁圈件30的结构特点,具体而言,锁圈件30为一体成型的薄钢条,经过弯折处理以形成圈结构,而第一部分结构32则为弯折成与调节组件50配合的薄钢片,在相关技术手段中,薄钢片对应设于圈结构具有开口的端部,且薄钢片的一端与钢结构的相应端部相连接,薄钢片的另一端与钢结构的另一端之间形第一距离,于是,调节组件50便通过该第一距离设于薄钢片的远离第二手柄壳体20的一侧,也即通过第一距离进入到圈结构的内部,于是如上述锁圈件30的移动过程中,易导致薄钢片在受到来自调节组件50的挤压力时发生形变而导致薄钢片与调节组件50之间发生脱离的意外情况发生。
于是,结合本技术方案内容,通过在第一部分结构32上设置防脱结构40能够使得在调节锁圈件30移动的过程中,有效防止调节组件50与第一部分结构32发生分离的意外情况。举例来说,防脱结构40可以是首尾依次连接的多层叠加的钢片,其与第一部分结构32一体成型,从而增强了第一部分结构32的强度,有效避免了调节组件50带动锁圈件30移动过程中,因第一部分结构32发生较大形变而与调节组件50发生分离的情况发生。
优选的,第二手柄壳体20与第一手柄壳体10转动连接或卡扣连接。无论是转动或者卡扣连接的方式,都是使得调节第二手柄壳体20相对第一手柄壳体10进行活动的方式简单,便于操作。
进一步的,第二手柄壳体20与第一手柄壳体10转动连接;调节组件50例如包括限位件51。限位件51内设于型腔,且限位件51的一端通过贯穿第一部分结构32和防脱结构40的限位孔31连接至防脱结构40远离第二手柄壳体20的端面上,另一端与第二手柄壳体20螺接。
优选的,限位件51例如包括限位部511和连接部512。限位部511抵接于防脱结构40远离第二手柄壳体20的端面上;连接部512的一端通过限位孔31与限位部511连接,且另一端与第二手柄壳体20螺接。
在上述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在一个具体实例中,连接部512可以是螺杆,与之对应的,第二手柄壳体20上设置有与螺杆螺接的螺接部,螺接部具有内螺纹,螺接部固定安装至第二手柄壳体20的配合槽内,以防止第二手柄壳体20在转动过程中带动螺杆与螺接部螺接过程中,螺接部与第二手柄壳体20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从而降低调节锁圈件30的所围限位圈102口径大小的效率。
进一步的说,限位孔31为设置在第一部分结构32和防脱结构40上的完整闭环的孔结构,而由于螺杆是穿过限位孔31依次与第一部分结构32、防脱结构40和限位部511连接的,一方面,通过连接部512与第一部分结构32和防脱结构40的穿孔配合方式,使得避免了第一部分结构32发生形变而出现限位件51与第一部分结构32脱离的情况发生,简单来说,只要锁圈件30的结构未发生破损,例如设于第一部分结构32上的限位孔31保持完整结构,则限位件51与第一部分结构32始终保持连接关系,结合限位部511设置于防脱结构40远离第二手柄壳体20的端面上的特点,使得限位件51在第二手柄壳体20的带动作用下,限位件51牵拉锁圈件30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防止锁圈件30和限位件51二者之间发生脱离。其中,螺接部可以是六角螺母,与之对应的,配合槽与六角螺母的外型相适配,进一步的,限位部511可以是与螺杆固定连接的限位板,为确保带动锁圈件30移动的稳定性,可以使得限位板用于与锁圈件30相应端部贴合的限位端面与螺杆的长度所在方向垂直设置,也即限位板与螺杆组合形成“T”字形结构。
更进一步的,螺杆与螺接部在由第一手柄壳体10和第二手柄壳体20组成的型腔内的布设方式可以是与第一轴线101所在方向平行设置。于是,可定义当第二手柄壳体20正向转动以使得螺杆在与螺接部螺接过程中伸入第二手柄壳体20的长度不断增大,从而带动锁圈件30与第一手柄壳体10所围的限位圈102不断减小,于是,能够通过调小限位圈102而适配至小尺寸的输出端部200。
优选的,调节组件50例如还包括弹性件52。弹性件52设于第一部分结构32远离防脱结构40的一端,且弹性件52与限位件51夹设第一部分结构32和防脱结构40;其中,当调节第二手柄壳体20以使限位部511朝向远离第一部分结构32的方向运动时,弹性件52具有朝向限位部511方向的挤压力。
在上述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在一个具体实例中,定义第二手柄壳体20转动时使得螺杆在与螺接部螺接过程中伸入第二手柄壳体20的长度不断减小的转动方向为反向方向。可以看出的是,限位件51能够带动锁圈件30进行移动的效果是由于限位板抵接于防脱结构40的端面,再通过防脱结构40推动第一部分结构32朝向靠近第二手柄壳体20的方向移动。但是,当第二手柄壳体20反向转动时,锁圈件30在沿复位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限位件51并不能够对其施加有效的推力,导致锁圈件30沿复位方向移动的动力来源于其自身弹性形变的恢复力。于是,则容易使得由于限位板的移动速率大于锁圈件30沿复位方向的移动速率而导致限位板与防脱结构40之间形成间距。因此,结合弹性件52的结构特点,能够使得在弹性件52对第一部分结构32施加挤压力从而确保第一部分结构32带动防脱结构40与限位板保持紧贴,进而确保锁圈件30作复位方向上的移动时,能够在短时间内回复至初始位置,也即使得锁圈件30与第一手柄壳体10所围的限位圈102不断增大至初始最大口径,从而提高了调节锁圈件30的效率。
优选的,第一手柄壳体10具有对应形成配合开口11的弧形端部12;其中,由弧形端部12和锁圈件30位于型腔外的第二部分结构组成配合电动工具的输出端部200的安装位。
优选的,型腔靠近弧形端部12的一端设有导向端面121,导向端面121与锁圈件30的相应部位之间形成面与面的配合关系。
优选的,辅助手柄100例如包括止挡部13,止挡部13连接于第一手柄壳体10靠近第二手柄壳体20的一端。具体的,结合电动工具实际使用情况,通过在第一手柄壳体10设置止挡部13,能够有效防止了操作者在对第一手柄壳体10持握的过程中,手部滑至第二手柄壳体20上,从而导致误触发第二手柄壳体20相对第一手柄壳体10转动而使得辅助手柄100与电动工具出现连接松动而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优选的,第一手柄壳体10和/或第二手柄壳体20的外部设有防滑件14。
实施例二:
参见图6,其为本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电动工具的输出端部200与辅助手柄100配合的连接示意图。结合图1-图5,具体的,电动工具例如包括输出端部200和如上述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辅助手柄100。输出端部200的外表面设置有限位槽;辅助手柄100通过与限位槽配合连接至输出端部200。其中,本实施例能够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一中任一技术方案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举例来说,电动工具可以为冲击起子、冲击钻等。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电动工具的辅助手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手柄壳体,所述第一手柄壳体的一端设有配合开口以及与所述配合开口连通的容纳腔;
锁圈件,所述锁圈件的第一部分结构内设于所述容纳腔,且所述锁圈件用于配合所述电动工具;
第二手柄壳体,所述第二手柄壳体设于所述第一手柄壳体远离所述配合开口的一端;
防脱结构,所述防脱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结构远离所述第二手柄壳体的一侧;
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内设于由所述第一手柄壳体和所述第二手柄壳体组成的型腔,且所述调节组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防脱结构远离所述第二手柄壳体的端面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手柄壳体活动连接;
其中,通过活动所述第二手柄壳体以使所述调节组件带动所述锁圈件移动时,所述防脱结构用于限制所述锁圈件从所述调节组件上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手柄壳体与所述第一手柄壳体转动连接或卡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手柄壳体与所述第一手柄壳体转动连接;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内设于所述型腔,且所述限位件的一端通过贯穿所述第一部分结构和所述防脱结构的限位孔连接至所述防脱结构远离所述第二手柄壳体的端面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手柄壳体螺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辅助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
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抵接于所述防脱结构远离所述第二手柄壳体的端面上;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通过所述限位孔与所述限位部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手柄壳体螺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辅助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部分结构远离所述防脱结构的一端,且所述弹性件与所述限位件夹设所述第一部分结构和所述防脱结构;
其中,当调节所述第二手柄壳体以使所述限位部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结构的方向运动时,所述弹性件具有朝向所述限位部方向的挤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手柄壳体具有对应形成所述配合开口的弧形端部;
其中,由所述弧形端部和所述锁圈件位于所述型腔外的第二部分结构组成配合所述电动工具的输出端部的安装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辅助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型腔靠近所述弧形端部的一端设有导向端面,所述导向端面与所述锁圈件的相应部位之间形成面与面的配合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手柄,其特征在于,包括:
止挡部,所述止挡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手柄壳体靠近所述第二手柄壳体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辅助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手柄壳体和/或所述第二手柄壳体的外部设有防滑件。
10.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出端部,所述输出端部的外表面设置有限位槽;
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辅助手柄,所述辅助手柄通过与所述限位槽配合连接至所述输出端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478987.7U CN219213041U (zh) | 2022-12-26 | 2022-12-26 | 一种用于电动工具的辅助手柄和电动工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478987.7U CN219213041U (zh) | 2022-12-26 | 2022-12-26 | 一种用于电动工具的辅助手柄和电动工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213041U true CN219213041U (zh) | 2023-06-20 |
Family
ID=86752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478987.7U Active CN219213041U (zh) | 2022-12-26 | 2022-12-26 | 一种用于电动工具的辅助手柄和电动工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213041U (zh) |
-
2022
- 2022-12-26 CN CN202223478987.7U patent/CN21921304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526497A (en) | Automatic jaw control for reversible power tool | |
US6887176B2 (en) | Torque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and power tools having such torque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 |
US4536113A (en) | Automatic jaw control for reversible power tool | |
EP2349648B1 (en) | Quick-change socket and hex key retainer assembly for a fastener installation tool | |
EP2113340B1 (en) | Ratchetable open-ended wrench | |
US4524650A (en) | Squeeze-ratchet tool assembly | |
EP2407279B1 (en) | Side handle | |
JP3071563B2 (ja) | スクリュードライバーにおけるクラッチ装置 | |
JPH047843Y2 (zh) | ||
US7125021B2 (en) | Self-locking drill chuck | |
US20160023330A1 (en) | Clamp with ratchet device | |
US6651348B1 (en) | Drill powered reciprocating saw | |
CN219213041U (zh) | 一种用于电动工具的辅助手柄和电动工具 | |
US5984320A (en) | Tool chuck | |
US4063626A (en) | Silent ratchet | |
US20210370414A1 (en) | Chuck with Slip Protection | |
CN111409041B (zh) | 一种卡齿轮的简易工装及使用方法 | |
WO2002002264A1 (fr) | Coupe-tuyau a cliquet | |
US20040112183A1 (en) | Screw gun to feed and drive collated screws | |
CN112203798B (zh) | 具有多模式夹爪移动的夹头 | |
US20060091619A1 (en) | Power drill chuck | |
CN219075571U (zh) | 一种用于电动工具的辅助手柄和电动工具 | |
JP3129070U (ja) | ボルト・ナット締付装置 | |
CN214661824U (zh) | 具有可限位快速释放结构的线性致动器 | |
CN218856878U (zh) | 一种冲击工具的辅助手柄和冲击工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