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09993U - 微流控芯片 - Google Patents

微流控芯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09993U
CN219209993U CN202222690173.3U CN202222690173U CN219209993U CN 219209993 U CN219209993 U CN 219209993U CN 202222690173 U CN202222690173 U CN 202222690173U CN 219209993 U CN219209993 U CN 2192099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mple
diluent
cavity
quantifying
caviti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9017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翥翔
王胜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indray Anim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indray Anim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indray Anim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indray Anim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9017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099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099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099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盘片、样本进样腔、稀释液腔、至少两个定量单元、至少两个混匀腔和检测单元,样本进样腔的数量为一个,每个定量单元均包括样本定量腔和稀释液定量腔,样本进样腔内的样本液流入样本定量腔,稀释液腔内的稀释液流入稀释液定量腔,每个混匀腔分别与一个样本定量腔和一个稀释液定量腔连通,以使样本定量腔内的样本液和稀释液定量腔内的稀释液流入混匀腔内形成混匀液,检测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弧形流道,每个弧形流道连通一个混匀腔,混匀腔内的混匀液通过弧形流道分注于多个检测腔内,以使一次注入样本进样腔内的样本液流入各个样本定量腔内,以便于设计同个样本的多个稀释倍数,实现一次进样后能够进行至少两个的稀释倍数检测。

Description

微流控芯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
背景技术
即时检测(POCT)作为体外诊断领域的一个细分,凭借其仪器小型化、检测快速化、操作简单化的特点,在临床检验、个人健康管理、疾病预防与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生化即时检测主要采用离心微流控技术,通过微流控芯片在生化分析仪内部特定的离心运动,实现样本定量、稀释液定量、样本混匀、样本注入、样本检测等生化检测的全流程操作。
微流控芯片上设计有多个检测腔,通过预封装不同种类的试剂,可以实现多指标检测。但是传统的微流控芯片中只能实现一个样本稀释倍数的检测,在单个样本稀释倍数的条件下,难以完成多个项目跨越倍数的检测,造成试剂开发难度大,而且会导致某些检测项目不稳定,影响检测结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微流控芯片。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盘片以及设于所述盘片的:
样本进样腔,用于样本液的进样,所述样本进样腔的数量为一个;
稀释液腔,用于容纳稀释液;
定量单元,所述定量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每个所述定量单元均包括样本定量腔和稀释液定量腔,所述样本定量腔与所述样本进样腔连通,以使所述样本进样腔内的样本液流入所述样本定量腔,所述稀释液定量腔与所述稀释液腔连通,以使所述稀释液腔内的稀释液流入所述稀释液定量腔;
混匀腔,所述混匀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每个所述混匀腔分别与一个所述样本定量腔和一个所述稀释液定量腔连通,以使所述样本定量腔内的样本液和所述稀释液定量腔内的稀释液流入所述混匀腔内形成混匀液;
检测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弧形流道,每个所述弧形流道均连通有多个检测腔,所述多个检测腔环绕所述盘片的中心分布,每个所述弧形流道连通一个所述混匀腔,所述混匀腔内的混匀液通过所述弧形流道分注于所述多个检测腔内。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微流控芯片,设置有一个样本进样腔以及至少两个的定量单元,以使一次注入所述样本进样腔内的样本液流入各个所述定量单元的所述样本定量腔内,以便于根据稀释倍数的需求设计各个定量单元的样本定量腔和/或稀释液定量腔的容积,以使进入各个混匀腔内混匀后的混匀液具有不同的稀释倍数,实现一次进样后能够进行至少两个的稀释倍数检测,以满足同一样本的不同稀释倍数的检测项目的需求,降低了试剂开发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微流控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结构具有样本定量腔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结构具有稀释液定量腔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结构中检测单元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微流控芯片开始进样时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微流控芯片第一次离心时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结构中具有A1、B1、C1和D1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微流控芯片第二次离心时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结构中具有E1和F1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微流控芯片第三次离心后的示意图。
图中:100、微流控芯片;10、盘片;11、第一透气孔;12、第二透气孔;13、第三透气孔;14、第四透气孔;15、定位孔;16、第五透气孔;21、样本进样腔;211、进样孔;212、样本出液口;22、稀释液腔;221、稀释液出液口;30、定量单元;31、样本定量腔;31a、第一样本定量腔;31b、第二样本定量腔;311、第一分离腔体;3111、第一进液口;3112、第一出液口;3113、第一连通口;312、第二分离腔体;313、第三分离腔体;3131、第二进液口;3132、第二出液口;3133、第二连通口;314、第四分离腔体;32、稀释液定量腔;32a、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b、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1、第三进液口;322、第三出液口;323、第三连通口;324、第四进液口;325、第四出液口;326、第四连通口;33、混匀腔;33a、第一混匀腔;33b、第二混匀腔;34、样本余量腔;35、稀释液余量腔;351、第五进液口;36、第一延伸腔体;37、第二延伸腔体;40、检测单元;41、弧形流道;41a、第一弧形流道;41b、第二弧形流道;411、第一入口端;412、第一末端;413、第二入口端;414、第二末端;42、检测腔;42a、第一检测腔;42b、第二检测腔;43、分注流道;431、第一侧壁;432、第二侧壁;433、内腔;51、第一毛细流道;52、第二毛细流道;53、第三毛细流道;54、第四毛细流道;55、第五毛细流道;56、第六毛细流道;60、第一废液腔;70、第二废液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还应当理解,在此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个合以及所有可能个合,并且包括这些个合。
即时检测(POCT)作为体外诊断领域的一个细分,凭借其仪器小型化、检测快速化、操作简单化的特点,在临床检验、个人健康管理、疾病预防与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生化即时检测主要采用离心微流控技术,通过微流控芯片在生化分析仪内部特定的离心运动,实现样本定量、稀释液定量、样本混匀、样本注入、样本检测等生化检测的全流程操作。
微流控芯片上设计有多个检测腔,通过预封装不同种类的试剂,可以实现多指标检测。但是传统的微流控芯片中只能实现一个样本稀释倍数的检测,通常在稀释倍数20倍左右,而液生化检测试剂的样本稀释倍数通常有20倍、25倍、30倍、50倍、50倍、100倍等,在单个样本稀释倍数的条件下,难以完成多个项目跨越倍数的检测,只能改变试剂浓度,造成试剂开发难度大,如原来需要稀释100倍的试剂需要浓缩5倍后才能够在传统的微流控芯片上使用,不仅增加了开发难度,而且会导致某些检测项目不稳定,影响检测结果。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微流控芯片,在一个盘片上能够实现同一样本的至少两个的稀释倍数检测,降低了试剂开发成本。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微流控芯片100,包括盘片10以及设于盘片10的样本进样腔21、稀释液腔22、定量单元30、混匀腔33和检测单元40,样本进样腔21用于样本液的进样,样本进样腔21的数量为一个,稀释液腔22用于容纳稀释液,定量单元3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每个定量单元30均包括样本定量腔31和稀释液定量腔32,样本定量腔31与样本进样腔21连通,以使样本进样腔21内的样本液流入样本定量腔31,稀释液定量腔32与稀释液腔22连通,以使稀释液腔22内的稀释液流入稀释液定量腔32,混匀腔3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每个混匀腔23分别与一个样本定量腔31和一个稀释液定量腔32连通,以使样本定量腔31内的样本液和稀释液定量腔32内的稀释液流入混匀腔33内混匀形成混匀液,检测单元40包括至少两个弧形流道41,每个弧形流道41均连通有多个检测腔42,工作时每个检测腔42内均放置有试剂用于样本检测,多个检测腔42环绕盘片10的中心分布,每个弧形流道41连通一个混匀腔33,混匀腔33内的混匀液通过弧形流道41分注于多个检测腔42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微流控芯片100,设置有一个样本进样腔21以及至少两个的定量单元30,以使一次注入样本进样腔21内的样本液流入各个定量单元30的样本定量腔31内,以便于根据稀释倍数的需求设计各个定量单元30的样本定量腔31和/或稀释液定量腔32的容积,以使进入各个混匀腔33内混匀后的混匀液具有不同的稀释倍数,以实现在一个盘片10上一次进样后能够进行至少两个的稀释倍数检测,以满足同一样本的不同稀释倍数的检测项目的需求,无需改变检测腔42内的试剂浓度来达到不同稀释倍数的检测需求,降低了试剂开发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意两个定量单元30的样本定量腔31的容积互不相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盘片10的设计以使任意两个定量单元30的样本定量腔31的容积互不相同,从而使得该容积互不相同的两个样本定量腔31流入对应两个混匀腔33的样本液的量不相同,以使对应两个混匀腔33内的混匀液具有不同的稀释倍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定量单元30的样本定量腔31均由盘片10的一面的部分向内凹陷形成。任意两个样本定量腔31的凹陷深度互不相同,和/或,任意两个样本定量腔31的凹陷面积互不相同。可以理解地,可以根据需要的稀释倍数对各个定量单元30的样本定量腔31的凹陷深度和/或凹陷面积进行设计,以使任意两个样本定量腔31的容积互不相同,从而使得至少两个定量单元30的混匀腔33内的样本稀释倍数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意两个定量单元30的稀释液定量腔32的容积互不相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盘片10的设计以使任意两个定量单元30的稀释液定量腔32的容积互不相同,从而使得该容积互不相同的两个稀释液定量腔32流入对应两个混匀腔33的稀释液的量不相同,以使对应两个混匀腔33内的混匀液具有不同的稀释倍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定量单元30的稀释液定量腔32均由盘片10的一面的部分向内凹陷形成。任意两个稀释液定量腔32的凹陷深度互不相同,和/或,任意两个稀释液定量腔32的凹陷面积互不相同。可以理解地,可以根据需要的稀释倍数对各个定量单元30的稀释液定量腔32的凹陷深度和/或凹陷面积进行设计,以使任意两个稀释液定量腔32的容积互不相同,从而使得至少两个定量单元30的混匀腔33内的样本稀释倍数不同。
示例性地,使其中一个定量单元30混合后的混匀液的样本稀释倍数为20倍,可以用于肌酐(CREA)检测。示例性地,使其中一个定量单元30混合后的混匀液的样本稀释倍数为25倍,可以用于谷丙转氨酶(ALT)检测。示例性地,使其中一个定量单元30混合后的混匀液的样本稀释倍数为50倍,可以用于总蛋白(TP)检测。示例性地,使其中一个定量单元30混合后的混匀液的样本稀释倍数为62.4倍,可以用于碱性磷酸酶(ALP)检测。示例性地,使其中一个定量单元30混合后的混匀液的样本稀释倍数为83倍,可以用于尿素氮(BUN)检测。示例性地,使其中一个定量单元30混合后的混匀液的样本稀释倍数为100倍,可以用于白蛋白(ALB)检测。
示例性地,样本定量腔31与稀释液定量腔32的具体凹陷深度和凹陷面积根据检测项目所需要的稀释倍数来设计,可以将各个样本定量腔31的凹陷深度和/或凹陷面积设置为相同,将各个稀释液定量腔32的凹陷深度和/或凹陷面积设置为不同,以使流入各个混匀腔33内的样本量相同,稀释液的量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样本稀释倍数。
示例性地,也可以将各个样本定量腔31的凹陷深度和/或凹陷面积设置为不同,并使各个样本定量腔31内样本量能够满足该检测项目所需要的样本量,将各个稀释液定量腔32的凹陷深度和/或凹陷面积设置为相同,以使流入各个混匀腔33内的样本量不同,稀释液的量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样本稀释倍数。
示例性地,还可以将各个样本定量腔31的凹陷深度和/或凹陷面积设置为不同,并使各个样本定量腔31内样本量能够满足该检测项目所需要的样本量,将各个稀释液定量腔32的凹陷深度和/或凹陷面积设置为不同,以使流入各个混匀腔33内的样本量不同,稀释液的量也不同,并且形成不同的样本稀释倍数。
可选地,如图1所示,样本进样腔21设有进样孔211,样本液从进样孔211进入样本进样腔21内,具体的,可以采用针筒或其他工具将样本液通过进样孔211注入样本进样腔21内。
可选地,如图1所示,盘片10为圆盘状,通常盘片10包括底盘和封盖,图中仅示出了底盘,底盘和封盖可成上下结构,封盖覆盖在底盘上。例如,封盖可利用压敏胶或者超声焊的方式覆盖一层薄膜或者薄板。当然,该结构仅是盘片10的一种示例,该盘片10还可采用其他可行的结构,封盖也不限于薄膜或薄板这种结构。
示例性地,样本进样腔21、稀释液腔22、混匀腔33、定量单元30和检测单元40的各腔体结构和各流道结构的向内凹陷的沟槽等均预形成在底盘上,后续通过透明封盖覆盖并密封在底盘上即可形成完成对腔体结构和流道结构的封装,形成完整的腔体结构和流道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样本进样腔21具有一个样本出液口212,至少两个样本定量腔31依次连通且其中一个样本定量腔31与样本出液口212连通,以使一次注入样本进样腔21内的样本液流入至少两个样本定量腔31内。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一个样本出液口212的设置就能将样本液依次注满各个样本定量腔31,至少两个的样本定量腔31内的样本液流入对应的混匀腔33内以实现至少两个的稀释倍数检测。
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样本进样腔也可以具有至少两个样本出液口,每个样本出液口连通一个样本定量腔,以使一次注入样本进样腔内的样本液流入至少两个样本定量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稀释液腔22具有一个稀释液出液口221,至少两个释液定量腔32依次连通且其中一个释液定量腔32与稀释液出液口221连通,以使稀释液腔22的样本液流入至少两个释液定量腔32内。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一个稀释液出液口221的设置就能将稀释液依次注满各个释液定量腔32,至少两个的释液定量腔32内的稀释液流入对应的混匀腔33内以实现至少两个的稀释倍数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稀释液腔也可以具有至少两个稀释液出液口,每个稀释液出液口连通一个释液定量腔,以使稀释液腔内的稀释液流入至少两个释液定量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微流控芯片100设有两个定量单元30,两个定量单元30分布于盘片10的两侧。该设置方式能够在同一盘片10上实现一次进样后完成两种稀释倍数的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定量单元30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定量单元30包括第一样本定量腔31a、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和第一混匀腔33a,另一个定量单元30包括第二样本定量腔31b、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和第二混匀腔33b,第一样本定量腔31a连通于样本进样腔21,第二样本定量腔31b连通于第一样本定量腔31a,以使一次注入样本进样腔21内的样本液依次流入第一样本定量腔31a和第二样本定量腔31b内。该设置方式将样本进样腔21、第一样本定量腔31a与第二样本定量腔31b串联设置,以便于在离心作用下样本液从样本进样腔21流出注满第一样本定量腔31a后继续流入第二样本定量腔31b并注满,保证第一样本定量腔31a与第二样本定量腔31b内具有定量的样本液,同时使样本液一次注入样本进样腔21内就能够完成同一样本的两种稀释倍数的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连通于稀释液腔22,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连通于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以使一次注入稀释液腔22内的稀释液依次流入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和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内。该设置方式将稀释液腔22、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和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串联设置,以便于在离心作用下稀释液从稀释液腔22流出注满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后继续流入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并注满,保证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与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内具有定量的稀释液,以配合两个样本定量腔31的样本液完成同一样本的两种稀释倍数的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样本定量腔31a与第二样本定量腔31b相对设置,第一混匀腔33a位于第一样本定量腔31a背对第二样本定量腔31b的一侧,第二混匀腔33b位于第二样本定量腔31b背对第一样本定量腔31a的一侧。该设置方式能够合理利用空间,同时便于第一混匀腔33a与第一样本定量腔31a连通以及第二混匀腔33b与第二样本定量腔31b连通,以实现同一样本的两种稀释倍数的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微流控芯片100还包括一个样本余量腔34和一个稀释液余量腔35,至少两个样本定量腔31依次连通,且依次连通的至少两个样本定量腔31中,位于首位的样本定量腔31与样本进样腔21连通,位于末位的样本定量腔31与样本余量腔34连通,以供样本进样腔21内的多余样本液流入样本余量腔34;至少两个稀释液定量腔32依次连通,且依次连通的至少两个稀释液定量腔32中,位于首位的稀释液定量腔32与稀释液腔22连通,位于末位的稀释液定量腔32与稀释液余量腔35连通,以供稀释液腔22内的多余稀释液流入稀释液余量腔35。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一个样本余量腔34的设置就能够在注满各个样本定量腔31后容纳多余的样本液,通过一个稀释液余量腔35的设置就能够在注满各个稀释液定量腔32后容纳多余的稀释液,结构紧凑,节省空间。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样本定量腔31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样本定量腔31a与第二样本定量腔31b,稀释液定量腔32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与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样本余量腔34连通于第二样本定量腔31b,以供样本进样腔21内的剩余样本液流入样本余量腔34,稀释液余量腔35连通于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以供稀释液腔22内的剩余样本液流入稀释液余量腔35。该设置方式将样本余量腔34串联于第二样本定量腔31b,用于在第一样本定量腔31a与第二样本定量腔31b依次注满后容纳剩余的样本液;稀释液余量腔35串联于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用于在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与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依次注满后容纳剩余的稀释液。
需要说明的是,样本余量腔与稀释液余量腔的数量不局限于一个,例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微流控芯片还包括至少两个样本余量腔和至少两个稀释液余量腔,至少两个样本余量腔分别连通于样本定量腔,以供样本进样腔内的多余样本液流入样本余量腔,至少两个稀释液余量腔分别连通于稀释液定量腔,以供稀释液腔内的多余稀释液流入稀释液余量腔。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盘片10上还设有与样本余量腔34连通的第一透气孔11,样本液流入第一样本定量腔31a、第二样本定量腔31b与样本余量腔34内时,第一样本定量腔31a、第二样本定量腔31b与样本余量腔34内的气体从可以从第一透气孔11及时排出,避免因内部气压而影响液体流入。
可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盘片10上还设有与稀释液余量腔35连通的第二透气孔12,稀释液流入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与稀释液余量腔35内时,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与稀释液余量腔35内的气体可以从第二透气孔12及时排出,避免因内部气压而影响液体流入。
可选地,如图1所示,盘片10上还设有与第一混匀腔33a连通的第三透气孔13,稀释液与样本液流入第一混匀腔33a时,第一混匀腔33a内的气体可以从第三透气孔13及时排出,避免因内部气压而影响液体流入。
可选地,如图1所示,盘片10上还设有与第二混匀腔33b连通的第四透气孔14,稀释液与样本液流入第二混匀腔33b时,第二混匀腔33b内的气体可以从第四透气孔14及时排出,避免因内部气压而影响液体流入。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流控芯片100包括一个样本余量腔34,其中两个样本定量腔31相对设置,且两个样本定量腔31之间具有避让空间,样本余量腔34位于避让空间内。示例性地,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两个样本定量腔31分别为第一样本定量腔31a与第二样本定量腔31b,该设置方式能够使盘片10上的腔体结构紧凑,以节省出空间设置更多数量的检测腔42,从而增加检测项目,降低单个检测项目的成本。
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样本余量腔34与第一样本定量腔31a相对的两侧距离始终相等,样本余量腔34与第二样本定量腔31b相对的两侧距离始终相等,以使样本余量腔34能够适配第一样本定量腔31a与第二样本定量腔31b外沿的形状以充分利用第一样本定量腔31a与第二样本定量腔31b之间的空间。
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当第一样本定量腔31a和第二样本定量腔31b的部分外沿为斜线时,样本余量腔34的对应外沿为与之平行的斜线结构,当第一样本定量腔31a和第二样本定量腔31b的部分外沿为弧形时,样本余量腔34的对应外沿为与之适配的弧形结构,从而充分利用第一样本定量腔31a与第二样本定量腔31b之间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微流控芯片100还包括第一延伸腔体36,第一延伸腔体36与样本余量腔34连通;第一延伸腔体36用于供第一传感器进行检测,以检测第一延伸腔体36中是否存在液体,和/或,第一延伸腔体36用于放置第一检测试剂,第一检测试剂用于与流入第一延伸腔体36的样本液反应,以对未进行稀释的样本液进行检测。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延伸腔体36的数量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一个第一延伸腔体36可以用于供第一传感器检测或者用于放置第一检测试剂,或者既可以用于供第一传感器检测,又可以用于放置第一检测试剂;多个第一延伸腔体36时,其中一个可以用于供第一传感器检测,其中另一个可以用于放置第一检测试剂。
示例性地,第一传感器可以采用光电检测器,使用时,微流控芯片100放置于生化分析仪内,通过第一延伸腔体36的设置,可以便于生化分析仪内的第一传感器对其进行检测并反馈信号至生化分析仪,若第一传感器检测到存在液体,则生化分析仪判断样本量足够,反之则判断样本量不足,触发生化分析仪内的报警装置进行报警提示样本量不足,并停止运行,避免由于样本量不足而影响检测结果。
示例性地,第一检测试剂可以采用冻干试剂球,通过第一延伸腔体36的设置,可以对未进行稀释的样本液进行检测,满足更多检测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延伸腔体36沿盘片10的径向往外延伸,且第一延伸腔体36与样本余量腔34位于盘片10的同一径向上。该设置方式能够更好的利用盘片10上的空间,以节省空间设置更多数量的检测腔42,提升检测项目数量,降低单个检测项目的成本。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微流控芯片100在盘片10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15,使用时,微流控芯片100放置于生化分析仪内,定位孔15用于生化分析仪对盘片10的定位。
示例性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微流控芯片100在盘片10上设有四个定位孔15,其中一个或两个定位孔15用于生化分析仪对盘片10的定位,另外的定位孔15作为备用。可以理解的,另外的定位孔15的所在位置也可以设置成第一延伸腔体36,以实现更多数量的第一延伸腔体36以满足更多检测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微流控芯片100还包括第二延伸腔体37,第二延伸腔体37与稀释液余量腔35连通;第二延伸腔体37内设有第二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二延伸腔体中是否存在液体,和/或,第二延伸腔体37用于放置第二检测试剂,第二检测试剂用于与流入第二延伸腔体37的稀释液反应,以对稀释液进行检测。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延伸腔体37的数量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一个第二延伸腔体37可以用于供第二传感器检测或者用于放置第二检测试剂,或者既可以用于供第二传感器检测,又可以用于放置第二检测试剂;多个第二延伸腔体37时,其中一个可以用于供第二传感器检测,其中另一个可以用于放置第二检测试剂。
示例性地,第二传感器可以采用光电检测器,使用时,微流控芯片100放置于生化分析仪内,通过第二延伸腔体37的设置,可以便于生化分析仪内的第二传感器对其进行检测并反馈信号至生化分析仪,若第二传感器检测到存在液体,则生化分析仪判断稀释液足够,反之则判断稀释液不足,触发生化分析仪内的报警装置进行报警提示稀释液不足,并停止运行,避免由于稀释液不足而影响检测结果。
示例性地,第二检测试剂可以采用冻干试剂球,如对受潮敏感的试剂,通过第二延伸腔体37的设置,可以放置第二检测试剂以判断稀释液是否变质。具体的,生化分析仪内仪器根据吸光度的变化进行判断稀释液是否变质、受潮等,若吸光度变化不明显,则判断稀释液稳定性合格,反之则判断稀释液稳定性差,触发生化分析仪内的报警装置进行报警提示稀释液不合格,并停止运行。避免影响检测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延伸腔体37沿盘片10的径向向外延伸。示例性地,第一延伸腔体36、第二延伸腔体37、定位孔15与两个弧形流道41连接的多个检测腔42位于盘片10的同一圆周上,并环绕盘片10的中心等距分布,以便于生化分析仪对各个腔体进行光学检测或定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样本定量腔31a包括第一分离腔体311和第二分离腔体312,第一分离腔体311连通于样本进样腔21,第一混匀腔33a与第一分离腔体311连通,第二分离腔体312连通于第一分离腔体311并位于第一分离腔体311远离盘片10中心的一端,样本余量腔34连通于第二分离腔体312;第二样本定量腔31b包括第三分离腔体313和第四分离腔体314,第三分离腔体313连通于第一分离腔体311,第二混匀腔33b与第三分离腔体313连通,第四分离腔体314连通于第三分离腔体313并位于第三分离腔体313远离盘片10中心的一端,稀释液余量腔35连通于第四分离腔体314。该设置方式能够便于样本进行离心处理以分离出不需要的部分,如采用全血样本时,第一样本定量腔31a内的样本在离心后期使血浆集中于第一分离腔体311中,红细胞集中于第二分离腔体312中,第二样本定量腔31b内的样本在离心后期使血浆集中于第三分离腔体313中,红细胞集中于第四分离腔体314中,以便于获取两个定量的血浆与对应稀释液混匀后进行两种稀释倍数的检测。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二分离腔体312与第四分离腔体314均设置为圆形,样本余量腔34相对第二分离腔体312与第四分离腔体314的两侧具有适配的内凹弧形结构,以使各腔体结构紧凑,节省空间。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分离腔体312与第四分离腔体314也可以设置为除圆形外的其他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分离腔体311具有第一进液口3111、第一出液口3112和第一连通口3113,第一进液口3111与样本进样腔21连通,第一出液口3112通过第一毛细流道51与第一混匀腔33a连通;第三分离腔体313具有第二进液口3131、第二出液口3132和第二连通口3133,第二进液口3131与第一连通口3113连通,第二出液口3132通过第二毛细流道52与第二混匀腔33b连通,第二连通口3133与样本余量腔34连通。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微流控芯片100进行第一次离心时,样本进样腔21内的样本液可以注满第一样本定量腔31a与第二样本定量腔31b并在离心后期进行血浆分离,此时由于第一毛细流道51与第二毛细流道52的设置以阻挡对应腔体的样本液进入第一混匀腔33a、第二混匀腔33b,随后停止离心在毛细作用下以使对应腔体的样本液填充第一毛细流道51与第二毛细流道52,然后进行第二次离心,在虹吸作用下,以使第一分离腔体311内的样本液流入第一混匀腔33a,第三分离腔体313内的样本液流入第二混匀腔33b,以实现同一样本的两种稀释倍数的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进液口3111与盘片10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出液口3112与盘片10中心之间的距离,以使第一分离腔体311内的样本液在第二次离心时能够顺利流入第一混匀腔33a。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进液口3131与盘片10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出液口3132与盘片10中心之间的距离,以使第三分离腔体313内的样本液在第二次离心时能够顺利流入第二混匀腔33b。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进液口3111与第一连通口3113位于第一样本定量腔31a朝向盘片10中心的一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上述设置方式以使从第一进液口3111进入的样本液先填满第一样本定量腔31a后再从第一连通口3113进入第二样本定量腔31b,同时也利于第一样本定量腔31a内的气体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进液口3131和第二连通口3133位于第二样本定量腔31b朝向盘片10中心的一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上述设置方式以使从第二进液口3131进入的样本液填满第二样本定量腔31b后再从第二连通口3133进入样本余量腔34,同时也利于第二样本定量腔31b内的气体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具有第三进液口321、第三出液口322和第三连通口323,第三进液口321与稀释液腔22连通,第三出液口322通过第三毛细流道53与第一混匀腔33a连通;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包括第四进液口324、第四出液口325和第四连通口326,稀释液余量腔35具有第五进液口351,第四进液口324与第三连通口323连通,第四出液口325通过第四毛细流道54与第二混匀腔33b连通,第四连通口326与第五进液口351连通。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微流控芯片100进行第一次离心时,稀释液腔22内的稀释液可以注满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与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此时由于第三毛细流道53与第四毛细流道54的设置以阻挡对应腔体的稀释液进入第一混匀腔33a、第二混匀腔33b,随后停止离心在毛细作用下以使对应腔体的样本液填充第三毛细流道53与第四毛细流道54,然后进行第二次离心,在虹吸作用下,以使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的样本液流入第一混匀腔33a,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内的样本液流入第二混匀腔33b,以配合两个样本定量腔31的样本液完成同一样本的两种稀释倍数的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三进液口321与盘片10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出液口322与盘片10中心之间的距离,以使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内的稀释液在第二次离心时能够顺利流入第一混匀腔33a。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四进液口324与盘片10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第四出液口325与盘片10中心之间的距离,以使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内的稀释液在第二次离心时能够顺利流入第二混匀腔33b。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三进液口321与第三连通口323位于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朝向盘片10中心的一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上述设置方式以使从第三进液口321进入的稀释液先填满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后再从第三连通口323进入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同时也利于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内的气体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四进液口324和第四连通口326位于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朝向盘片10中心的一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上述设置方式以使从第四进液口324进入的稀释液先填满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后再从第四连通口326进入稀释液余量腔35,同时也利于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内的气体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三进液口321、第四进液口324和第五进液口351相对盘片10中心的距离依次增大。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上述设置方式以使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与稀释液余量腔35三者呈梯度设置,以实现一次加注稀释液就能够在离心旋转时依次填满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和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后剩余的稀释液流入稀释液余量腔35,以配合两个样本定量腔31的样本液完成同一样本的两种稀释倍数的检测。
可选地,如图1所示,每个弧形流道41与多个检测腔42之间通过与多个检测腔42一一对应的多个分注流道43连接,每个分注流道43的一端连通于弧形流道41,每个分注流道43的另一端连通于对应的检测腔42,混匀液通过弧形流道41与多个分注流道43均匀分注于多个检测腔42内,通过分注流道43的设置以便于混匀液均匀分注于多个检测腔42内。
可选地,如图4所示,分注流道43具有第一侧壁431和第二侧壁432,第一侧壁431与第二侧壁432围合形成内腔433,混匀液沿第一侧壁431进入内腔433并流入检测腔42,以使内腔433和检测腔42内的气体沿第二侧壁432流出,避免液体将气泡堵在述检测腔42中而影响检测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微流控芯片100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废液腔60,每个第一废液腔60连通于一个弧形流道41的末端,以供混匀腔33内的多余混匀液流入第一废液腔6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废液腔60的设置能够容纳多余的混匀液,以避免混匀液回流影响检测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流控芯片100还包括至少两个毛细流道和至少两个第二废液腔70,每个毛细流道连通于一个混匀腔33与一个弧形流道41的入口端,每个第二废液腔70连通一个弧形流道41的入口端,以供毛细流道中未混匀的液体流入第二废液腔7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废液腔70的设置能够容纳未混匀的液体,以避免未混匀的液体进入检测腔42影响检测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微流控芯片100设有两个弧形流道41,两个弧形流道41分别为第一弧形流道41a和第二弧形流道41b,第一弧形流道41a连通的多个检测腔42均为第一检测腔42a,第二弧形流道41b连通的多个检测腔42均为第二检测腔42b,第一弧形流道41a具有第一入口端411和与第一入口端411相对的第一末端412,第一入口端411连通于第一混匀腔33a,多个第一检测腔42a沿第一弧形流道41a的外围等距分布并位于第一入口端411与第一末端412之间,第二弧形流道41b具有第二入口端413和与第二入口端413相对的第二末端414,第二入口端413连通于第二混匀腔33b,多个第二检测腔42b沿第二弧形流道41b的外围等距分布并位于第二入口端413与第二末端414之间;其中,第一弧形流道41a与第二弧形流道41b分布于盘片10的两侧,第一入口端411与第二入口端413相对设置,第一末端412与第二末端414相对设置。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利于盘片10上的各个腔体的布局,以使结构紧凑,节省空间。
可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盘片10上还设有与第一弧形流道41a连通的第五透气孔16,第一混匀腔33a内的混匀液通过第一弧形流道41a分注于各个第一检测腔42a时,第一弧形流道41a与第一检测腔42a内的气体可以从第五透气孔16及时排出,避免因内部气压而影响液体流入。
可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透气孔12还与第二弧度流道连通,第二混匀腔33b内的混匀液通过第二弧形流道41b分注于各个第二检测腔42b时,第二弧形流道41b与第二检测腔42b内的气体可以从第二透气孔12及时排出,避免因内部气压而影响液体流入。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流控芯片100还包括多个反射面,多个反射面与盘片10上的多个检测腔42一一对应,反射面用于检测腔42的光学定位。示例性地,第一延伸腔体36、第二延伸腔体37以及定位孔15均设置有对应的反射面,以便于实现光学定位。
示例性地,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流控芯片100在第一入口端411与第二入口端413之间留有空间设置第二分离腔体312、样本余量腔34和第四分离腔体314,在第一末端412与第二末端414之间留有空隙以引出流道连接第二延伸腔体37与稀释液余量腔35,结构紧凑,合理利用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微流控芯片100包括两个第一废液腔60,其中一个第一废液腔60连接于第一末端412,以供第一混匀腔33a内的剩余混匀液流入其中一个第一废液腔60,另一个第一废液腔60连接于第二末端414,以供第二混匀腔33b内的剩余混匀液流入另一个第一废液腔6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两个第一废液腔60的设置能够容纳第一混匀腔33a以及第二混匀腔33b中剩余的混匀液,以避免混匀液回流影响检测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入口端411通过第五毛细流道55连接于第一混匀腔33a,第二入口端413通过第六毛细流道56连接于第二混匀腔33b,微流控芯片100还包括两个第二废液腔70,其中一个第二废液腔70连通于第一入口端411,以供第五毛细流道55中未混匀的液体流入其中一个第二废液腔70,另一个第二废液腔70连通于第二入口端413,以供第六毛细流道56中未混匀的液体流入另一个第二废液腔7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两个第二废液腔70的设置能够容纳第五毛细流道55以及第六毛细流道56中未混匀的液体,以避免未混匀的液体进入检测腔42影响检测结果。
可选地,如图1-图3所示,第一毛细流道51、第二毛细流道52、第三毛细流道53、第四毛细流道54、第五毛细流道55和第六毛细流道56均往盘片10中心的方向凹设以形成U形结构,便于与外界离心作用相配合以使液体流至对应腔体中实现样本液、稀释液、混匀液的定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稀释液腔22设于盘片10中心,样本进样腔21环绕设于稀释液腔22外围。该设置方式能够充分利用稀释液腔22周围的空间,结构紧凑,节省空间。
可选地,如图1所示,稀释液腔22呈圆形,样本进样腔21、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第一混匀腔33a以及第二混匀腔33b的侧壁均呈圆弧形,上述圆弧形侧壁所对应的圆心与盘片10的中心重合,以便于液体流动,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样本进样腔21、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第一混匀腔33a以及第二混匀腔33b的侧壁也可以为除弧形以外的其他形状。
示例性地,本申请用于检测的样本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流体样品,如全血、血浆、血清、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精液、唾液、尿液等体液或者环境水样或各种液体提取物。
以全血为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流控芯片100的工作过程如下:
进样:如图5所示,从进样孔211中加入样本液90u l-120u l进入样本进样腔21,将稀释液腔22内的稀释液包通过外力挤破,以使稀释液流出;
第一次离心:如图6和图7所示,盘片10旋转离心3000rpm-6000rpm,离心时间3min-5mi n,样本进样腔21中的样本液流入第一样本定量腔31a和第二样本定量腔31b后,剩余的样本液流入样本余量腔34中,同时第一样本定量腔31a、第二样本定量腔31b以及样本余量腔34内的气体从第一透气孔11排出,离心过程后期,第一样本定量腔31a的血浆集中于第一分离腔体311中,红细胞集中于第二分离腔体312中,第二样本定量腔31b的血浆集中于第三分离腔体313中,红细胞集中于第四分离腔体314中;同时,稀释液腔22中的稀释液流入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和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剩余的稀释液流入稀释液余量腔35,同时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以及稀释液余量腔35内的气体从第二透气孔12排出,旋转离心后期过程中第一分离腔体311的血浆部分进入第一毛细流道51,由于第一毛细流道51的弯折顶点较其他部分更靠近盘片10中心,受到向外离心力的作用,液体只能停留在如图7所示的A1处位置。同理,第三分离腔体313的血浆部分进入第二毛细流道52,由于第二毛细流道52的弯折顶点较其他部分更靠近盘片10中心,液体只能停留在如图7所示的B1处位置。同理,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的稀释液部分进入第三毛细流道53,由于第三毛细流道53的弯折顶点较其他部分更靠近盘片10中心,液体只能停留在如图7所示的C1处位置。同理,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的稀释液部分进入第四毛细流道54,由于第四毛细流道54的弯折顶点较其他部分更靠近盘片10中心,液体只能停留在如图7所示的D1处位置。
第一次停止离心:盘片10停止旋转,离心力消失,第一分离腔体311的血浆在毛细作用下,填充第一毛细流道51。同理,第三分离腔体313的血浆在毛细作用下,填充第二毛细流道52。同理,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的稀释液在毛细作用下,填充第三毛细流道53。同理,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的稀释液在毛细作用下,填充第四毛细流道54。
第二次离心:如图8和图9所示,盘片10旋转离心3000rpm-5000rpm,离心时间10sec-60sec,第一分离腔体311中的血浆通过第一毛细流道51,在虹吸作用下流入第一混匀腔33a。同理,第三分离腔体313中的血浆通过第二毛细流道52,在虹吸作用下流入第二混匀腔33b。同理,第一稀释液定量腔32a的稀释液通过第三毛细流道53,在虹吸作用下流入第一混匀腔33a。同理,第二稀释液定量腔32b的稀释液通过第四毛细流道54,在虹吸作用下流入第二混匀腔33b。同时第一混匀腔33a中的气体从第三透气孔13排出,第二混匀腔33b中的气体从第四透气孔14排出,如图9所示,由于受到向外离心力的作用,第一混匀腔33a的混匀液只能停留在第五毛细流道55的E1处位置。同理,由于受到向外离心力的作用,第二混匀腔33b的混匀液只能停留在第六毛细流道56的F1处位置。
第二次停止离心:盘片10停止旋转,离心力消失,第一混匀腔33a的混匀液在毛细作用下,填充第五毛细流道55。同理,第二混匀腔33b的混匀液在毛细作用下,填充第六毛细流道56。
第三次离心:如图10所示,盘片10旋转离心3000rpm-5000rpm,离心时间10sec-60sec,位于第五毛细流道55中未混匀的液体流入其中一个第二废液腔70,第一混匀腔33a内的混匀液通过第五毛细流道55流入第一弧形流道41a,再通过各个分注流道43均匀分注于各个第一检测腔42a中,第一混匀腔33a内剩余的混匀液流入其中一个第一废液腔60中,同时各个第一检测腔42a以及第一弧形流道41a的气体从第五透气孔16排出。位于第六毛细流道56中未混匀的液体流入另一个第二废液腔70,第二混匀腔33b内的混匀液通过第六毛细流道56流入第二弧形流道41b,再通过各个分注流道43均匀分注于各个第二检测腔42b中,第二混匀腔33b内剩余的混匀液流入另一个第一废液腔60中,同时各个第二检测腔42b以及第二弧形流道41b的气体从第二透气孔12排出。
光学信号采集:混匀液进入各个检测腔42中与检测腔42内的冻干试剂球反应,通过反射面进行光学信号采集,以完成不同项目的检测。
第一次离心步骤中,样本余量腔34中的液体进一步流入第一延伸腔体36,即可通过第一传感器判断第一延伸腔体36是否存在液体,若存在液体,则判断样本量足够,反之则判断样本量不足,触发生化分析仪报警提示样本量不足,停止运行。
第一次离心步骤中,剩余的稀释液还进一步流入第二延伸腔体37,即可通过第二传感器判断第二延伸腔体37是否存在液体,若存在液体,则判断稀释液足够,反之则判断稀释液不足,触发生化分析仪报警提示稀释液不足,停止运行。
第二次离心步骤中,盘片10可以进行正反转的离心运动,在快加速,慢减速的离心作用下,将血浆与稀释液混匀形成混匀液。
示例性地,微流控芯片100可以用于生化分析仪,以实现生化即时检测。使用时将微流控芯片100放入生化分析仪内部对应位置,通过生化分析仪内部仪器控制该微流控芯片100进行正反转的离心运动,能利用少量的样本实现各种生化指标的检测,例如生化检测、凝血检测、免疫检测等等。
生化分析仪内部还包括光电检测机构,光电检测机构包括发射光源及光电检测器,发射光源置于微流控芯片100一侧,光电检测器置于微流控芯片100另一侧。示例性地,发射光源置于待测液体下方,在微流控芯片100上方放置光电检测器,用于检测液体内部组分的光信号,生化分析仪可根据待测液体的吸光度进行分析判断,以得出检测结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盘片以及设于所述盘片的:
样本进样腔,用于样本液的进样,所述样本进样腔的数量为一个;
稀释液腔,用于容纳稀释液;
定量单元,所述定量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每个所述定量单元均包括样本定量腔和稀释液定量腔,所述样本定量腔与所述样本进样腔连通,以使所述样本进样腔内的样本液流入所述样本定量腔,所述稀释液定量腔与所述稀释液腔连通,以使所述稀释液腔内的稀释液流入所述稀释液定量腔;
混匀腔,所述混匀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每个所述混匀腔分别与一个所述样本定量腔和一个所述稀释液定量腔连通,以使所述样本定量腔内的样本液和所述稀释液定量腔内的稀释液流入所述混匀腔内形成混匀液;
检测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弧形流道,每个所述弧形流道均连通有多个检测腔,所述多个检测腔环绕所述盘片的中心分布,每个所述弧形流道连通一个所述混匀腔,所述混匀腔内的混匀液通过所述弧形流道分注于所述多个检测腔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样本进样腔具有一个样本出液口,至少两个所述样本定量腔依次连通且其中一个所述样本定量腔与所述样本出液口连通,以使一次注入所述样本进样腔内的样本液流入至少两个样本定量腔内;或者,
所述样本进样腔具有至少两个样本出液口,每个所述样本出液口连通一个所述样本定量腔,以使一次注入所述样本进样腔内的样本液流入至少两个样本定量腔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所述定量单元的样本定量腔的容积互不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定量单元的样本定量腔均由所述盘片的一面的部分向内凹陷形成;
任意两个所述样本定量腔的凹陷深度互不相同,和/或,任意两个所述样本定量腔的凹陷面积互不相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量单元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定量单元包括第一样本定量腔、第一稀释液定量腔和第一混匀腔;其中另一个所述定量单元包括第二样本定量腔、第二稀释液定量腔和第二混匀腔;
所述第一样本定量腔连通于所述样本进样腔,所述第二样本定量腔连通于所述第一样本定量腔,或者,所述第一样本定量腔连通于所述样本进样腔,所述第二样本定量腔连通于所述样本进样腔;
以使一次注入所述样本进样腔内的样本液流入所述第一样本定量腔和所述第二样本定量腔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稀释液腔具有一个稀释液出液口,至少两个所述稀释液定量腔依次连通且其中一个所述稀释液定量腔与所述稀释液出液口连通,以使所述稀释液腔内的稀释液流入至少两个稀释液定量腔内;或者,
所述稀释液腔具有至少两个稀释液出液口,每个所述稀释液出液口连通一个所述稀释液定量腔,以使所述稀释液腔内的稀释液流入至少两个稀释液定量腔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所述定量单元的稀释液定量腔的容积互不相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定量单元的稀释液定量腔均由所述盘片的一面的部分向内凹陷形成;
任意两个所述稀释液定量腔的凹陷深度互不相同,和/或,任意两个所述稀释液定量腔的凹陷面积互不相同。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量单元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定量单元包括第一样本定量腔、第一稀释液定量腔和第一混匀腔;其中另一个所述定量单元包括第二样本定量腔、第二稀释液定量腔和第二混匀腔;
所述第一稀释液定量腔连通于所述稀释液腔,所述第二稀释液定量腔连通于所述第一稀释液定量腔,或者,所述第一稀释液定量腔连通于所述稀释液腔,所述第二稀释液定量腔连通于所述稀释液腔;
以使所述稀释液腔内的稀释液流入所述第一稀释液定量腔和所述第二稀释液定量腔内。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一个样本余量腔和一个稀释液余量腔,至少两个样本定量腔依次连通,且依次连通的至少两个样本定量腔中,位于首位的所述样本定量腔与所述样本进样腔连通,位于末位的所述样本定量腔与所述样本余量腔连通,以供所述样本进样腔内的多余样本液流入所述样本余量腔,至少两个稀释液定量腔依次连通,且依次连通的至少两个稀释液定量腔中,位于首位的所述稀释液定量腔与所述稀释液腔连通,位于末位的所述稀释液定量腔与所述稀释液余量腔连通,以供所述稀释液腔内的多余稀释液流入所述稀释液余量腔;或者,
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至少两个样本余量腔和至少两个稀释液余量腔,至少两个所述样本余量腔分别连通于所述样本定量腔,以供所述样本进样腔内的多余样本液流入所述样本余量腔,至少两个所述稀释液余量腔分别连通于所述稀释液定量腔,以供所述稀释液腔内的多余稀释液流入所述稀释液余量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包括一个样本余量腔,其中两个所述样本定量腔相对设置,且两个所述样本定量腔之间具有避让空间,所述样本余量腔位于所述避让空间内。
12.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废液腔,每个所述第一废液腔连通于一个所述弧形流道的末端,以供所述混匀腔内的多余混匀液流入所述第一废液腔。
13.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至少两个毛细流道和至少两个第二废液腔,每个所述毛细流道连通于一个所述混匀腔与一个所述弧形流道的入口端,每个所述第二废液腔连通一个所述弧形流道的入口端,以供所述毛细流道中未混匀的液体流入所述第二废液腔。
CN202222690173.3U 2022-10-12 2022-10-12 微流控芯片 Active CN2192099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90173.3U CN219209993U (zh) 2022-10-12 2022-10-12 微流控芯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90173.3U CN219209993U (zh) 2022-10-12 2022-10-12 微流控芯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09993U true CN219209993U (zh) 2023-06-20

Family

ID=86759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90173.3U Active CN219209993U (zh) 2022-10-12 2022-10-12 微流控芯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099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98411B2 (en) Modified siphons for improving metering precision
FI102216B (fi) Kyvetti
US9897596B2 (en) Microfluidic disc for use in with bead-based immunoassays
CA2192196C (en) Modified siphons for improved metering precision
US8075853B2 (en) Microchip
US20050123447A1 (en) Sample measuring device
US7938030B2 (en) Analytical device
CN210787394U (zh) 微流控芯片及包含该微流控芯片的体外检测装置
CN110586209A (zh) 微流控芯片及包含该微流控芯片的体外检测装置
CN115254220B (zh) 微流控芯片及检测方法
CN110554184A (zh) 一种化学发光微流控芯片
CN218834551U (zh) 结构紧凑的微流控芯片
CN110508337B (zh) 体外检测装置及其上样机构
Arjmand et al.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a centrifugal microfluidic disc including septum valve for measuring hemoglobin A1c in human whole blood using immunoturbidimetry method
CN218795986U (zh) 防止交叉污染的微流控芯片
CN215087246U (zh) 一种多功能微流控检测芯片
WO2021077590A1 (zh) 微流控芯片及体外检测装置
CN219209993U (zh) 微流控芯片
CN116493061B (zh) 一种血液检测微流控芯片及其检测方法
CN210787395U (zh) 一种微流控芯片及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体外检测装置
CN219291444U (zh) 微流控芯片
CN112871228A (zh) 用于血型检测的微流控检测装置
CN114453037B (zh) 均相测试微流控芯片及检测系统
CN116196991B (zh) 一种微流控血型抗原鉴定芯片
CN211865061U (zh) 微流控芯片及体外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