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99360U - 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99360U
CN219199360U CN202320374722.8U CN202320374722U CN219199360U CN 219199360 U CN219199360 U CN 219199360U CN 202320374722 U CN202320374722 U CN 202320374722U CN 219199360 U CN219199360 U CN 2191993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humidification
air
regeneration
chamber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7472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川
周群
曹亦强
高砚庄
彭家春
蔡炫宇
李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sic Qiteng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Zhuhai Glic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sic Qiteng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Zhuhai Glic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sic Qiteng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Zhuhai Glic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sic Qiteng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7472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993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993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993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包括外壳、送风机、回风机、第一除湿模块、第二除湿模块、加热模块和八个风阀,加热模块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第一加热部位于回风机与第一除湿模块之间,第二加热部位于回风机与第二除湿模块之间;第一除湿模块和第二除湿模块均包括除湿模块基体和设置在除湿模块基体的表面的吸附剂。该湿度调节装置,其通过交替地切换风阀的开闭,改变装置的除湿风道和再生风道,再通过风机、加热器的配合运作使湿度调节装置周期性不间断地进行除湿和再生过程的循环,从而达到对处理空气进行连续、稳定的除湿。

Description

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除湿方式多以冷凝除湿为主,其工作原理是采用低温冷水、制冷剂等冷媒来将空气降温到露点以下,进而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为冷凝水来实现对空气的除湿,满足湿度处理需求。但是冷凝除湿方式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当除湿露点要求在5℃以下时,冷媒温度低于0℃,蒸发器表面结霜,换热效率下降,除湿性能极大降低;除湿完成后往往需要再热,来满足送风温度需求,从而导致能源浪费。
除了冷凝除湿,目前市面上的产品也有采用硅胶、分子筛、氧化铝、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锂等,其形态通常为颗粒状或者用粘结、溶胶-凝胶等方法结合在基材或支撑材料上的层状等的固体吸附除湿技术,或者采用溴化锂溶液、氯化锂溶液等溶液吸收除湿技术。其中应用较多的是固体吸附除湿技术,其基本形式有固定床式、旋转床式(如除湿转轮)等。与冷凝除湿相比,固体吸附除湿具有除湿效率高、不产生冷凝水等优势,但其无法连续工作,吸附饱和后需要再生,因此应用场景受到局限;而转轮式固体吸附除湿装置虽然能够连续工作,但其结构及工作状态复杂、占用空间大,拆装更换转轮难,且由于转轮需要转动,新、回风风道之间的挡板与转轮必须存在间隙,导致已处理空气和再生空气之间混合串气,影响除湿效果。
现有一种连续吸湿间歇式再生的固体吸附除湿装置。该方案基于固定床式固体吸附除湿技术,利用引风机带动气流通过固体吸湿材料进行除湿,除湿完成后,利用同一台引风机配合加热模块再生固体吸湿材料,吸湿和再生时共用一个风路,因此再生废气的输送方向与除湿时相同,不利于水分的排出;相应地,该方案利用制冷压缩机将再生废气中的水分冷凝后收集处理,增加了设备的体积和运行能耗,同时压缩机运行还会产生噪声污染。
现还有一种固体吸湿材料可再生的除湿装置,也是基于固定床式固体吸附除湿技术,利用风机搭配三通风阀切换不同的管路风向至不同的模式,在该除湿装置工作时,可以工作于除湿模式,由除湿系统的固体吸湿材料吸附空气中的水汽对空气除湿。也可以工作于再生模式,将除湿系统的固体吸湿材料吸附的水汽除去,令除湿系统的固体吸湿材料能够被重复利用,因此该除湿装置虽然通过切换阀门和增设管路的方法改变吸湿和再生的风路,但是其除湿系统仅仅设置一个吸附装置和一条除湿管路,因此无法实现除湿过程的不间断循环工作,导致使用不便。
此外,现有技术还存在如下缺点:固定床式固体吸附除湿装置的除湿模块是消耗品,需要定期更换,但是装置本身往往体积庞大且结构复杂,拆装更换零件难,实用性不足。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现有常规冷凝除湿、固体吸附除湿技术的缺陷,实现大除湿量、稳定、高效除湿,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其通过交替地切换风阀的开闭,改变装置的除湿风道和再生风道,再通过风机、加热器的配合运作使湿度调节装置周期性不间断地进行除湿和再生过程的循环,从而达到对处理空气进行连续、稳定的除湿,满足生产需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包括:外壳、送风机、回风机、第一除湿模块、第二除湿模块、第一除湿出风阀、第一再生进风阀、第二除湿出风阀、第二再生进风阀、第一再生出风阀、第一除湿进风阀、第二再生出风阀和第二除湿进风阀;外壳的内部分隔成沿着第一方向依次布置的风机室、湿度调节室和均流室;风机室被分隔成沿着第二方向布置的送风室和回风室,送风室开设有除湿出口,回风室开设有再生进口,送风机安装在送风室,回风机安装在回风室;均流室被分隔成沿着第二方向布置的排风室和新风室,排风室开设有再生出口,新风室开设有除湿进口;湿度调节室被分隔成沿着第三方向布置的第一除湿再生室和第二除湿再生室,第一除湿模块设置在第一除湿再生室,第二除湿模块设置在第二除湿再生室,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交;第一除湿出风阀设置在送风室和第一除湿再生室之间,第一再生进风阀设置在回风室和第一除湿再生室之间,第二除湿出风阀设置在送风室和第二除湿再生室之间,第二再生进风阀设置在回风室和第二除湿再生室之间,第一再生出风阀设置在排风室和第一除湿再生室之间,第一除湿进风阀设置在新风室和第一除湿再生室之间,第二再生出风阀设置在排风室和第二除湿再生室之间,第二除湿进风阀设置在新风室和第二除湿再生室之间;湿度调节装置还包括加热模块,加热模块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第一加热部位于回风机与第一除湿模块之间,第二加热部位于回风机与第二除湿模块之间;第一除湿模块和第二除湿模块均包括除湿模块基体和设置在除湿模块基体的表面的吸附剂。
由上述方案可见,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利用加热模块的制热能力,驱动吸附剂脱附水分子的除湿装置。其通过交替地切换风阀的开闭,改变装置的除湿风道和再生风道,再通过风机、加热模块的配合运作使除湿装置周期性不间断地进行除湿和再生过程的循环。该湿度调节装置实现了对除湿出口的湿度的连续、稳定控制,使送风湿度始终维持在需求的湿度范围内。另外,该湿度调节装置在除湿过程不产生冷凝水,不需设置冷凝水收集装置,因此室内无湿表面存在,避免了细菌的滋生,且从根本上消除了冷凝水泄漏的隐患并且工作时无需制冷剂,从根本上消除了制冷剂泄漏的隐患,且避免了由此带来的大气臭氧层破坏的问题。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加热模块位于回风室内,第一加热部位于回风机与第一再生进风阀之间,第二加热部位于回风机与第二再生进风阀之间。
由此可见,第一加热部用于为第一除湿模块提供热风,使得第一除湿模块上的吸附剂发生脱附,第二加热部用于为第二除湿模块提供热风,使得第二除湿模块上的吸附剂发生脱附。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为一体式结构。
由此可见,一体式结构的设计便于加热模块的拆装,提高装配效率。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外壳包括框架以及沿着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进出风壳体、风机壳体、第一风阀壳体、除湿壳体、第二风阀壳体和第二进出风壳体;第一进出风壳体、风机壳体、第一风阀壳体、除湿壳体、第二风阀壳体和第二进出风壳体均与框架可拆卸地固定连接。除湿出口和再生进口均位于第一进出风壳体上,送风机和回风机均位于风机壳体内,第一除湿出风阀、第一再生进风阀、第二除湿出风阀、第二再生进风阀均位于第一风阀壳体内,第一除湿模块和第二除湿模块均位于除湿壳体内,第一再生出风阀、第一除湿进风阀、第二再生出风阀和第二除湿进风阀均位于第二风阀壳体内,再生出口和除湿进口均位于第二进出风壳体上。
由此可见,各壳体与框架可拆卸地连接形成外壳,可将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整体结构分成多个可单独拆卸的模块,装置整体体积较小,通过这种模块化的设计,有利于装置的快速拆装和扩展,维修简便,从而解决现有拆装更换零件难的问题,能够延长使用寿命,同时安装结构稳定,能够保证支撑强度。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除湿模块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多个第一除湿模块沿着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和/或第二除湿模块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多个第二除湿模块沿着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和/或第一除湿模块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多个第一除湿模块沿着第二方向间隔布置或者沿着第三方向间隔布置;和/或第二除湿模块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多个第二除湿模块沿着第二方向间隔布置或者沿着第三方向间隔布置。
由此可见,多个第一除湿模块或多个第二除湿模块在平行于气流方向布置,能够形成多级除湿,逐级获得更低的送风湿度。多个第一除湿模块或多个第二除湿模块在垂直于气流方向布置,能够增大空气的过流断面面积,从而获得更高的除湿风量。同时,多个除湿模块之间互相独立,便于安装、维修和更换。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除湿出风阀、第一再生进风阀、第二除湿出风阀、第二再生进风阀、第一再生出风阀、第一除湿进风阀、第二再生出风阀和第二除湿进风阀中的至少一个为单向阀或电动风阀。
由此可见,单向阀结构简单,工作性能稳定,电动风阀能够对风量进行更好地控制。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除湿模块基体为蜂窝板、湿帘或纤维板。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湿度调节装置具有第一运行工况,在第一运行工况下,送风机、回风机和第一加热部均开启,第一再生进风阀、第二除湿出风阀、第一再生出风阀和第二除湿进风阀均打开,第一除湿出风阀、第二再生进风阀、第一除湿进风阀和第二再生出风阀均关闭。
由此可见,在第一运行工况下,通过第二除湿模块进行除湿,同时对第一除湿模块上的可再生干燥剂进行再生。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湿度调节装置具有第二运行工况,在第二运行工况下,送风机、回风机和第二加热部均开启,第一除湿出风阀、第二再生进风阀、第一除湿进风阀和第二再生出风阀均打开,第一再生进风阀、第二除湿出风阀、第一再生出风阀和第二除湿进风阀均关闭。
由此可见,在第二运行工况下,通过第一除湿模块进行除湿,同时对第二除湿模块上的可再生干燥剂进行再生。通过两个运行工况交替运行,实现两组除湿模块除湿和再生模式的转换,保证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连续稳定地运行。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湿度调节装置具有第三运行工况,在第三运行工况下,送风机开启,第一除湿出风阀、第二除湿出风阀、第一除湿进风阀和第二除湿进风阀均打开,第一再生进风阀、第二再生进风阀、第一再生出风阀和第二再生出风阀均关闭。
由此可见,在第三运行工况下,通过第一除湿模块和第二除湿模块同时进行除湿,能够大大提高除湿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实施例沿长度方向的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实施例在第一运行工况下,送风通道的运行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实施例在第一运行工况下,回风通道的运行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实施例在第二运行工况下,送风通道的运行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实施例在第二运行工况下,回风通道的运行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实施例在第三运行工况下,第一截面处的运行状态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实施例在第三运行工况下,第二截面处的运行状态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包括外壳1、送风机31、回风机32、第一除湿模块23、第二除湿模块24、加热模块6、第一除湿出风阀51、第一再生进风阀52、第二除湿出风阀53、第二再生进风阀54、第一再生出风阀55、第一除湿进风阀56、第二再生出风阀57和第二除湿进风阀58。优选地,第一除湿出风阀51、第一再生进风阀52、第二除湿出风阀53、第二再生进风阀54、第一再生出风阀55、第一除湿进风阀56、第二再生出风阀57和第二除湿进风阀58均采用电动风阀。第一除湿模块23和第二除湿模块24均包括除湿模块基体和设置在除湿模块基体的表面的吸附剂,除湿模块基体为铝基蜂窝板。
外壳1呈长方体状,外壳1的内部分隔成沿着外壳1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的风机室11、湿度调节室12和均流室13。外壳1内还设置有风机室隔板43、均流室隔板44和湿度调节室隔板45。风机室11被风机室隔板43分隔成沿着外壳1的高度方向布置的送风室111和回风室112,且送风室111位于回风室112的下方,送风室111开设有除湿出口113,回风室112开设有再生进口114,送风机31安装在送风室111,回风机32安装在回风室112。均流室13被均流室隔板44分隔成沿着外壳1的高度方向布置的排风室131和新风室132,且排风室131位于新风室132的下方,排风室131开设有再生出口133,新风室132开设有除湿进口134。湿度调节室12被湿度调节室隔板45分隔成沿着外壳1的宽度方向布置的第一除湿再生室121和第二除湿再生室122,第一除湿模块23设置在第一除湿再生室121,第二除湿模块24设置在第二除湿再生室122。
第一除湿出风阀51设置在送风室111和第一除湿再生室121之间,第一再生进风阀52设置在回风室112和第一除湿再生室121之间,第二除湿出风阀53连通送风室111和第二除湿再生室122之间,第二再生进风阀54设置在回风室112和第二除湿再生室122之间。第一再生出风阀55设置在排风室131和第一除湿再生室121之间,第一除湿进风阀56设置在新风室132和第一除湿再生室121之间,第二再生出风阀57设置在排风室131和第二除湿再生室122之间,第二除湿进风阀58设置在新风室132和第二除湿再生室122之间。
加热模块6包括第一加热部61和第二加热部62,加热模块6位于回风室112内,第一加热部61位于回风机32与第一再生进风阀52之间,第二加热部62位于回风机32与第二再生进风阀54之间。加热模块6为加热器,第一加热部61和第二加热部62为一体式结构。
外壳1包括框架(未图示)以及沿着外壳1的长度方向依次连接的且均呈矩形环状的第一进出风壳体101、风机壳体102、第一风阀壳体103、除湿壳体104、第二风阀壳体105和第二进出风壳体106。第一进出风壳体101、风机壳体102、第一风阀壳体103、除湿壳体104、第二风阀壳体105和第二进出风壳体106均与框架可拆卸地固定连接。除湿出口113和再生进口114均位于第一进出风壳体101上,送风机31和回风机32均位于风机壳体102内,第一除湿出风阀51、第一再生进风阀52、第二除湿出风阀53、第二再生进风阀54均位于第一风阀壳体103内,第一除湿模块23和第二除湿模块24均位于除湿壳体104内,第一除湿模块23的外周壁和第二除湿模块24的外周壁均与除湿壳体104的内周壁接触。第一再生出风阀55、第一除湿进风阀56、第二再生出风阀57和第二除湿进风阀58均位于第二风阀壳体105内,再生出口133和除湿进口134均位于第二进出风壳体106上。
参见图3至图8,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具有第一运行工况、第二运行工况和第三运行工况,通常情况下,第一运行工况和第二运行工况交替运行。
在第一运行工况下,第一除湿模块23进入再生模式,第二除湿模块24进入除湿模式,送风机31、回风机32和加热器6均开启,第一再生进风阀52、第二除湿出风阀53、第一再生出风阀55和第二除湿进风阀58均打开,第一除湿出风阀51、第二再生进风阀54、第一除湿进风阀56和第二再生出风阀57均关闭。如图3所示,处理空气通过第二除湿进风阀58进入第二除湿再生室122内,经过第二除湿模块24除湿后,干燥的空气经过第二除湿出风阀53后,通过除湿出口113送入需要除湿的房间或容器。与此同时,如图4所示,再生空气经过加热器6加热后,通过第一再生进风阀52进入第一除湿再生室121内,被加热器6加热后的再生空气使得第一除湿模块23上的吸附剂发生脱附,再生空气带出脱附的水分子,并经过第一再生出风阀52和再生出口133排出室外,如此完成对第一除湿模块23上吸附剂的再生。
在第二运行工况下,第一除湿模块23进入除湿模式,第二除湿模块24进入再生模式,送风机31、回风机32和加热器6均开启,第一除湿出风阀51、第二再生进风阀54、第一除湿进风阀56和第二再生出风阀57均打开,第一再生进风阀52、第二除湿出风阀53、第一再生出风阀55和第二除湿进风阀58均关闭。如图5所示,处理空气通过第一除湿进风阀56进入第一除湿再生室121内,经过第一除湿模块23除湿后,干燥的空气经过第一除湿出风阀51后,通过除湿出口113送入需要除湿的房间或容器。与此同时,如图6所示,再生空气经过加热器6加热后,通过第二再生进风阀54进入第二除湿再生室122内,被加热器6加热后的再生空气使得第二除湿模块24上的吸附剂发生脱附,再生空气脱附的水分子,并经过第二再生出风阀57和再生出口133排出室外,如此完成对第二除湿模块24上吸附剂的再生。
在第三运行工况下,第一除湿模块23和第二除湿模块24均进入除湿模式,送风机31开启,回风机32关闭,第一除湿出风阀51、第二除湿出风阀53、第一除湿进风阀56和第二除湿进风阀58均打开,第一再生进风阀52、第二再生进风阀54、第一再生出风阀55和第二再生出风阀57均关闭。如图7所示,处理空气通过第一除湿进风阀56和第二除湿进风阀58进入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内,经过位于第一除湿再生室121中的第一除湿模块23以及位于第二除湿再生室122中的第二除湿模块24,被对应除湿模块上的吸附剂除湿后,如图8所示,干燥的空气经过第一除湿出风阀51和第二除湿出风阀53后,通过除湿出口113送入需要除湿的房间或容器。
当处理空气的来源是室外新风时,再生空气的来源可以是室内回风以使室内气压与室外平衡;也可以是室外新风或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的混合风以使室内保持正压。当处理空气的来源是室内回风时,再生空气的来源必须是室外新风以使室内气压与室外平衡。当处理空气的来源是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的混合风时,再生空气的来源可以是室外新风或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的混合风以使室内保持正压。另外,通过将再生出口133的排风送入室内,而将除湿出口113的送风排出室外,亦可以实现将该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作为加湿装置使用。
由上可见,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利用加热模块的制热能力,驱动吸附剂脱附水分子的除湿装置。其通过交替地切换风阀的开闭,改变装置的除湿风道和再生风道,再通过风机、加热模块的配合运作使除湿装置周期性不间断地进行除湿和再生过程的循环。该湿度调节装置实现了对除湿出口的湿度的连续、稳定控制,使送风湿度始终维持在需求的湿度范围内。另外,该湿度调节装置在除湿过程不产生冷凝水,不需设置冷凝水收集装置,因此室内无湿表面存在,避免了细菌的滋生,且从根本上消除了冷凝水泄漏的隐患并且工作时无需制冷剂,从根本上消除了制冷剂泄漏的隐患,且避免了由此带来的大气臭氧层破坏的问题。
此外,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也可以均为加热器,且两个加热器独立控制。外壳内也可以设置有间隔布置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外壳的内部分隔成沿着外壳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的风机室、湿度调节室和均流室,风阀设置在对应的隔板上。第一加热部也可以位于第一再生进风阀与第一除湿模块之间。第二加热部也可以位于第二再生进风阀与第二除湿模块之间。第一除湿模块和第二除湿模块的数量和布置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以满足不同的除湿需求,例如当需要更低送风湿度时,可在平行于气流方向(即平行于外壳的长度方向)布置两个以上的第一除湿模块,和/或在平行于气流方向布置两个以上的第二除湿模块,形成多级除湿,逐级获得更低送风湿度;或者当需要更高除湿风量时,可在垂直于气流的方向(如平行于外壳的宽度方向或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多排除湿模块,增大空气的过流断面面积。第一除湿模块和第二除湿模块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风阀也可以采用单向阀,或者部分风阀采用电动风阀且部分风阀采用单向阀。外壳的形状、尺寸等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除湿模块的类型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例如,蜂窝板也可以选用其他金属基板,或者采用纤维板制成纤维除湿床,或者也可以采用湿帘等。上述改变也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送风机、回风机、第一除湿模块、第二除湿模块、第一除湿出风阀、第一再生进风阀、第二除湿出风阀、第二再生进风阀、第一再生出风阀、第一除湿进风阀、第二再生出风阀和第二除湿进风阀;
所述外壳的内部分隔成沿着第一方向依次布置的风机室、湿度调节室和均流室;
所述风机室被分隔成沿着第二方向布置的送风室和回风室,所述送风室开设有除湿出口,所述回风室开设有再生进口,所述送风机安装在所述送风室,所述回风机安装在所述回风室;
所述均流室被分隔成沿着第二方向布置的排风室和新风室,所述排风室开设有再生出口,所述新风室开设有除湿进口;
所述湿度调节室被分隔成沿着第三方向布置的第一除湿再生室和第二除湿再生室,所述第一除湿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除湿再生室,所述第二除湿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除湿再生室,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交;
所述第一除湿出风阀设置在所述送风室和所述第一除湿再生室之间,第一再生进风阀设置在所述回风室和所述第一除湿再生室之间,所述第二除湿出风阀设置在所述送风室和所述第二除湿再生室之间,所述第二再生进风阀设置在所述回风室和所述第二除湿再生室之间,第一再生出风阀设置在所述排风室和所述第一除湿再生室之间,所述第一除湿进风阀设置在所述新风室和所述第一除湿再生室之间,所述第二再生出风阀设置在所述排风室和所述第二除湿再生室之间,所述第二除湿进风阀设置在所述新风室和所述第二除湿再生室之间;
所述湿度调节装置还包括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一加热部位于所述回风机与所述第一除湿模块之间,所述第二加热部位于所述回风机与所述第二除湿模块之间;
所述第一除湿模块和所述第二除湿模块均包括除湿模块基体和设置在所述除湿模块基体的表面的吸附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模块位于所述回风室内,所述第一加热部位于所述回风机与所述第一再生进风阀之间,所述第二加热部位于所述回风机与所述第二再生进风阀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为一体式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包括框架以及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进出风壳体、风机壳体、第一风阀壳体、除湿壳体、第二风阀壳体和第二进出风壳体;
所述第一进出风壳体、所述风机壳体、所述第一风阀壳体、所述除湿壳体、所述第二风阀壳体和所述第二进出风壳体均与所述框架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所述除湿出口和所述再生进口均位于所述第一进出风壳体上,所述送风机和所述回风机均位于所述风机壳体内,所述第一除湿出风阀、所述第一再生进风阀、所述第二除湿出风阀、所述第二再生进风阀均位于所述第一风阀壳体内,所述第一除湿模块和所述第二除湿模块均位于所述除湿壳体内,所述第一再生出风阀、所述第一除湿进风阀、所述第二再生出风阀和所述第二除湿进风阀均位于所述第二风阀壳体内,所述再生出口和所述除湿进口均位于所述第二进出风壳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除湿模块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多个所述第一除湿模块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和/或
所述第二除湿模块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多个所述第二除湿模块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和/或
所述第一除湿模块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多个所述第一除湿模块沿着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布置或者沿着第三方向间隔布置;和/或
所述第二除湿模块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多个所述第二除湿模块沿着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布置或者沿着第三方向间隔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除湿出风阀、所述第一再生进风阀、所述第二除湿出风阀、所述第二再生进风阀、所述第一再生出风阀、所述第一除湿进风阀、所述第二再生出风阀和所述第二除湿进风阀中的至少一个为单向阀或电动风阀。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湿模块基体为蜂窝板、湿帘或纤维板。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湿度调节装置具有第一运行工况,在所述第一运行工况下,所述送风机、所述回风机和所述第一加热部均开启,所述第一再生进风阀、所述第二除湿出风阀、所述第一再生出风阀和所述第二除湿进风阀均打开,所述第一除湿出风阀、所述第二再生进风阀、所述第一除湿进风阀和所述第二再生出风阀均关闭。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湿度调节装置具有第二运行工况,在所述第二运行工况下,所述送风机、所述回风机和所述第二加热部均开启,所述第一除湿出风阀、所述第二再生进风阀、所述第一除湿进风阀和所述第二再生出风阀均打开,所述第一再生进风阀、所述第二除湿出风阀、所述第一再生出风阀和所述第二除湿进风阀均关闭。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湿度调节装置具有第三运行工况,在所述第三运行工况下,所述送风机开启,所述第一除湿出风阀、所述第二除湿出风阀、所述第一除湿进风阀和所述第二除湿进风阀均打开,所述第一再生进风阀、所述第二再生进风阀、所述第一再生出风阀和所述第二再生出风阀均关闭。
CN202320374722.8U 2023-03-01 2023-03-01 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 Active CN2191993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74722.8U CN219199360U (zh) 2023-03-01 2023-03-01 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74722.8U CN219199360U (zh) 2023-03-01 2023-03-01 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99360U true CN219199360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25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74722.8U Active CN219199360U (zh) 2023-03-01 2023-03-01 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993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49194B1 (ko) 난방과 습도 조절이 가능한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KR100991134B1 (ko) 공기를 제습하기 위한 장치, 혼성공기조화 및 제습장치, 혼성패키지 가열 환기 및 공기조화 및 습도제어장치, 및 밀폐된 공간의 온도 및 습도를 조절하는 방법
CN100494793C (zh) 可利用低品位热源的两级转轮除湿空调装置
CN189050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US20230022397A1 (en) Air quality adjustment system
KR101664791B1 (ko) 환기와 습도 조절이 가능한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JP364923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101071350B1 (ko) 클린룸용 하이브리드 제습냉방 외조기 시스템
WO2007141901A1 (ja) 湿度調節装置
CN1768890A (zh) 除湿系统
CN102226552B (zh) 一种采用固体吸湿剂的新风除湿机
KR20170061729A (ko) 냉방과 습도 조절이 가능한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US20140318369A1 (en) Dehumidification apparatus,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CN104870907B (zh) 除湿系统
CN115710951A (zh) 基于热泵的水采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3140273B (zh) 除湿器和除湿方法
JP2011089665A (ja) 調湿装置
CN1773179A (zh) 超声波强化再生除湿的除湿空调装置
KR101445378B1 (ko) 제습 냉방 장치
JPH07163830A (ja) 乾式除湿機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空調設備
CN219199360U (zh) 固定床式的湿度调节装置
CN217654015U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9059146B (zh) 一种采用吸附式转轮的净化空气循环热泵系统
JP2000205598A (ja) 除湿空調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並びにその装置の使用方法
CN221526769U (zh) 一种涂层ptc加热的湿度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