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80798U - 一种连接器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器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80798U
CN219180798U CN202223036884.5U CN202223036884U CN219180798U CN 219180798 U CN219180798 U CN 219180798U CN 202223036884 U CN202223036884 U CN 202223036884U CN 219180798 U CN219180798 U CN 2191807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contact
connector
connection
connection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3688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英培
葛琳
王亚楠
石毅
王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Byd Automobile Co ltd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Byd Automobile Co ltd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Byd Automobile Co ltd,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Byd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3688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807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807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807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和车辆,连接器包括壳体、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壳体具有容纳腔,以及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的朝向与第二开口的朝向呈设定夹角;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设置于容纳腔内,且分别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接触件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接触件的第一连接端并排排布;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接触件的第二连接端和第二接触件的第二连接端并排排布,且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接触件的第二连接端低于第二接触件的第二连接端;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不平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弯式连接器能够实现特定方向的出线需求,且结构简单,降低了装配难度。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器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和车辆。
背景技术
连接器是一种能够实现两个有源器件的连接,并使两个有源器件能够传输电流或信号的装置,有源器件可以是线束、对插件等。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连接器连接两个有源器件时,由于两个有源器件的连接端子的排布位置的限定,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不能满足在特定方向上的出线需求,导致在布线过程中会增加线束的设计难度,即为满足线束的转弯半径,需要将连接的线束掰弯到一定弧度才能安装,对应的线束的线长也会增加,增加了装配难度和装配工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和车辆,以至少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纳腔,以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朝向与所述第二开口的朝向呈设定夹角;
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所述第一接触件和所述第二接触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分别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朝向所述第一开口延伸,所述第二连接端朝向所述第二开口延伸;
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触件的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接触件的第一连接端并排排布;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触件的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第二接触件的第二连接端并排排布,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触件的第二连接端低于所述第二接触件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平行。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触件和所述第二接触件分别包括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端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片上,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与所述第二连接片上,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二连接片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有插接组件,所述插接组件被配置为能够使外部对插件与所述第一接触件和所述第二接触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的绝缘套筒,所述绝缘套筒内设有两个彼此绝缘的分隔腔,所述第一接触件和所述第二接触件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分隔腔内。
可选地,所述绝缘套筒包括分体设置的纵向绝缘套筒和横向绝缘套筒,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固定于所述纵向绝缘套筒上。
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三开口、第一压板和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压板将所述第一密封件压设于所述第三开口处,以密封所述第三开口。
可选地,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与所述壳体接触的屏蔽件,所述屏蔽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或所述第二开口处,以用于对外部线束进行电磁屏蔽。
可选地,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第二压板和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压板将所述第二密封件压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或所述第二开口处,以对所述第一开口和/或所述第二开口实现密封。
可选地,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尾夹,所述尾夹固定于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或所述第二开口处,以用于对外部线束进行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模块、线束和第一方面所述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中的一者与所述车身模块连接,另一者与所述线束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包括具有容纳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壳体,且第一开口的朝向和第二开口的朝向具有设定夹角,使得通过设置设定夹角的大小能够满足连接器在特定方向上的出线需求。进一步地,通过在容纳腔内设置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且第一接触件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接触件的第一连接端沿第一方向并排连接,第二接触件的第二连接端和第二接触件的第二连接端沿第二方向并排连接,并使第一接触件的第二连接端低于第二接触件的第二连接端,以实现各接触件的第二连接端相对于第一连接端在特定方向上的出线需求。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第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3是图1的第二视角的爆炸图。
图4是图1的第三视角的爆炸图。
图5是图1的剖视图。
图6是图1的壳体内部结构装配图。
附图标记说明:
01、壳体;011、第一开口;012、第二开口;013、第三开口;014、容纳腔;015、连接孔;02、第一接触件;021、第一连接片;022、第二连接片;023、插孔槽;024、卡接件;03、第二接触件;04、纵向绝缘套筒;041、分隔腔;05、横向绝缘套筒;06、第一压板;07、第一密封件;08、屏蔽件;09、尾夹;10、第二压板;11、第二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根据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01、第一接触件02和第二接触件03;所述壳体01具有容纳腔014,以及与所述容纳腔014连通的第一开口011和第二开口012,所述第一开口011的朝向与所述第二开口012的朝向呈设定夹角;所述第一接触件02和所述第二接触件03设置于所述容纳腔014内,且分别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朝向所述第一开口011延伸,所述第二连接端朝向所述第二开口012延伸;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触件02的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接触件03的第一连接端并排排布;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触件02的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第二接触件03的第二连接端并排排布,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触件02的第二连接端低于所述第二接触件03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平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设置有壳体01,且壳体01具有容纳腔014以及连通容纳腔014的第一开口011和第二开口012,并通过在容纳腔014内设置两个接触件,使第一接触件02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接触件03的第一连接端沿第一方向排布,第一接触件02第二连接端和第二接触件03的第二连接端沿第二方向排布,并使第一接触件02的第二连接端低于第二接触件03的第二连接端,实现了第一接触件02的第二连接端和第二接触件03的第二连接端能够在相对于其第一连接端实现特定方向上的出线需求。其中,由于第一接触件02和第二接触件03的第一连接端均沿壳体01的第一开口011延伸,而第二连接端均沿第二开口012延伸,而第一开口011和第二开口012的朝向为设定角度,使得通过调整第一开口011与第二开口012的朝向能够调整设定夹角的具体角度,配合第一接触件02和第二接触件03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的位置关系,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能够实现特定方向上的出线需求。
例如,在一种实施例中,车辆的车身总成具有沿X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连接端子,需要实现朝向X方向的连接需求。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的两个接触件的第一连接端沿X方向并排设置,当其需要在Z方向上实现同一高度的出线需求时,仅能实现Y向出线(即相对于第一连接端实现180°的出线),不能实现X向(相对于第一连接端实现90°出线)的出线需求,这导致在布线过程中会增加线束的设计难度,即为满足线束的转弯半径,对应的线束的线长会增加,一方面会导致整车的成本和重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在装配过程中,需要将连接的线束掰弯到一定弧度才能安装,增加了装配难度和工时。
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中时,通过对第一接触件02和第二接触件03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的位置设定,即在第二方向上,使第一接触件02的第二连接端低于第二接触件03的第二连接端,使得在连接器的第一接触件02和第二接触件03的第一连接端沿X方向(第一方向)并排排布,且需要实现X方向的出线需求(即第一接触件02和第二接触件03的第一连接端需要沿Y方向并排排布)时,可以将第一接触件02和第二接触件03设置为弯折状,并使第二接触件03并排排布于第一接触件02的外侧,则第一接触件02的第二连接端位于第二接触件03的第二连接端的下方,实现了其X方向的出线需求,参考图2至图5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能够实现特定方向上的出线需求,使得布线难度得到降低,且线束无需掰弯可直接通过连接器连接在外部器件上。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接触件02和第二接触件03的结构可以实现第一开口011和第二开口012的设定角度在0°~360°的范围内,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通常情况下,设定夹角可以设定为90°,即连接器的第二开口012相对于第一开口011可以实现90°的出线需求,以便于布线和降低连接器的生产难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接触件02和第二接触件03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可以均设计为片式端子或圆形端子,实现两个线束的连接需求,也可以均设计插接结构,实现两个对插件的连接需求,还可以设计为一端为片式结构,另一端为插接结构,实现线束与对插件的连接需求。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件的适用范围较广,且结构简单,对于线束的布置难度较低,节省了线束成本,降低了装配难度。
可选地,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接触件02和所述第二接触件03分别包括第一连接片021和第二连接片022,所述第一连接端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片021上,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与所述第二连接片022上,所述第一连接片021与所述第二连接片022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件02包括有第一连接片021和第二连接片022,第二接触件03同样包括有第一连接片021和第二连接片022。其中,通过将第一连接片021和第二连接片022设置为可拆卸的连接形式,使得在实际装配过程中,可先将外部线束在壳体01的外部与第一连接片021进行连接,再将外部线束和第一连接片021整体塞入壳体01内与第二连接片022进行装配,降低了装配难度。并且,外部线束与第一连接片021通常采用焊接的连接形式,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因此,上述结构可使得焊接工艺更容易进行。
在上述结构中,第一连接片021或第二连接片022均可以设置为铜排,提高其承载电流的能力。通常情况下,第一接触件02和第二接触件03可以设计为标准件,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外部线束需要位于第一开口011和/或第二开口012的特定位置处,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和连接的便捷性,此时,如果第一连接端和/或第二连接端的伸出位置不理想,便可以通过对第一连接片021或第二连接片022的形状进行调整,例如设计为弯折状,以实现连接需求,参考图5。
可选地,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接触件02和第二接触件03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有插接组件,所述插接组件被配置为能够使外部对插件与所述第一接触件02和所述第二接触件03连接。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件02的第一连接端和/或第二连接端设置有插接组件,以及第二接触件03的第一连接端和/或第二连接端同样设置有插接组件,使得外部插接件能够通过插接组件实现与第一接触件02和第二接触件03的连接。其中,插接组件可以包括插孔槽023和位于插孔槽023内的卡接件024。在一些应用场景中,连接器需要对两个对插件,或一个对插件和一个线束进行连接,此时,各在第一连接端和/或第二连接端设置插接组件,实现与对插件的连接。其中,卡接件024可以是簧片,在装配连接器时,将簧片捏变形后塞入插孔槽023中,塞入后簧片回弹至圆形状,卡在插孔槽023内,对插件即可通过簧片卡紧在插孔槽023中,实现各接触件与对插件的连接。
优选地,如图2至图5所示,在设置有插接组件的第一开口011和/或第二开口012的边缘处设置有连接孔015,连接孔015能够用于将外部对插件紧固连接于所述壳体01上。即壳体01开口(第一开口011和/或第二开口012)的边缘处设置连接孔015,使得当对插件与连接器插接后,可通过电枪将螺钉打入连接孔015中,与对插件形成紧密连接。其中,对插件上可设置通孔,实现螺钉的紧固连接。
可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连接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腔014内的绝缘套筒,所述绝缘套筒内设有两个彼此绝缘的分隔腔041,所述第一接触件02和所述第二接触件03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分隔腔041内。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的壳体01内还设置有绝缘套筒,第一接触件02和第二接触件03分别设置于两个彼此绝缘的分隔腔041内,分隔腔041的形状可以与第一接触件02和第二接触件03的形状相匹配,以实现第一接触件02和第二接触件03之间的绝缘需求,提高连接器的安全性。其中,绝缘套筒可以通过螺钉等固定在壳体01上,也可以通过胶水等粘接在壳体01上,以提高其装配的稳固性。另外,绝缘套筒可采用塑料通过注塑工艺制造,其制造难度低,成本低廉,适用于批量生产。
可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绝缘套筒包括分体设置的纵向绝缘套筒04和横向绝缘套筒05,所述第一连接片021和所述第二连接片022固定于所述纵向绝缘套筒04上。
具体地,为了提高装配的便利性,可将绝缘套筒设置为横向绝缘套筒05和纵向绝缘套筒04,分别用于设置各接触件(第一接触件02和第二接触件03)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在一种实施例中,可将第一接触件02和第二接触件03的第一连接片021和第二连接片022固定装配在纵向绝缘套筒04上,以使第一接触件02和第二接触件03能够更加稳固地设置在容纳腔014内。其中,第一连接片021和第二连接片022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可拆卸地固定在纵向绝缘筒上,以进一步提高装配的便利性。
可选地,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壳体01还具有第三开口013、第一压板06和第一密封件07,所述第一压板06将所述第一密封件07压设于所述第三开口013处,以密封所述第三开口013。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开口013可以朝向第一连接片021和第二连接片022相互连接的位置处,以便于将第一连接片021和第二连接片022固定于纵向绝缘套筒04上,提高了装配的便利性。另外,在一些应用场中,需要对壳体01进行密封,避免外部的水汽、杂尘等进入壳体01的容纳腔014内。通过在第三开口013处设置第一密封件07,例如密封垫或密封圈等,再通过第一压板06压紧第一密封件07,将第三开口013进行密封。其中,第一压板06可直接与壳体01进行连接,而壳体01的第一开口011和第二开口012处也可设计密封件对其进行密封,而第一密封件07可采用橡胶材质制作。
可选地,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与所述壳体01接触的屏蔽件08,所述屏蔽件08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011和/或所述第二开口012处,以用于对外部线束进行电磁屏蔽。
具体地,在一些应用场景中,需要对外部线束进行电磁屏蔽,提高连接的安全性。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01开口(第一开口011和/或第二开口012)处设置与壳体01接触的屏蔽件08,使得屏蔽件08能够对对应开口处的外部线束起到电磁屏蔽的作用,提高了整个连接器的连接安全性。其中,屏蔽件08可以设置为屏蔽环的形式套设在外部线束的外围,并采用铝合金或铜合金通过冲压加工而成。
可选地,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第二压板10和第二密封件11,所述第二压板10将所述第二密封件11压设于所述第一开口011和/或所述第二开口012处,以对所述第一开口011和/或所述第二开口012实现密封。
具体地,在具有密封需求的连接场景中,可通过在第一开口011和/或第二开口012处设置第二压板10和第二密封件11,实现对第一开口011和/或第二开口012的密封需求,进一步提高了连接器的连接可靠性。其中,第二密封件11可采用橡胶材质的密封垫或密封圈,通过冲压、硫化等工艺加工而成。
可选地,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尾夹09,所述尾夹09固定于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011和/或所述第二开口012处,以用于对外部线束进行固定。
具体地,在需要外部线束与连接器连接的实施例中,外部线束位于壳体01开口处的位置处容易发生晃动,导致发生外部线束断裂、磨损等问题。尾夹09设置在设置有连接片的第一开口011和/或第二开口012处,以将与连接片连接的线束进行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参考图1至图6,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模块、线束和第一方面所述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中的一者与所述车身模块连接,另一者与所述线束连接。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连接器来连接车身模块和线束,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能够实现特定方向上的出线需求,使得在车身模块和线束连接和装配的过程中,无需将线束进行掰弯进行装配,一方面降低了整车成本和重量,另一方面降低了装配难度,提高了装配效率。
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纳腔,以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朝向与所述第二开口的朝向呈设定夹角;
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所述第一接触件和所述第二接触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分别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朝向所述第一开口延伸,所述第二连接端朝向所述第二开口延伸;
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触件的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接触件的第一连接端并排排布;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触件的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第二接触件的第二连接端并排排布,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触件的第二连接端低于所述第二接触件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件和所述第二接触件分别包括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端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片上,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与所述第二连接片上,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二连接片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有插接组件,所述插接组件被配置为能够使外部对插件与所述第一接触件和所述第二接触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的绝缘套筒,所述绝缘套筒内设有两个彼此绝缘的分隔腔,所述第一接触件和所述第二接触件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分隔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套筒包括分体设置的纵向绝缘套筒和横向绝缘套筒,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固定于所述纵向绝缘套筒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三开口、第一压板和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压板将所述第一密封件压设于所述第三开口处,以密封所述第三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与所述壳体接触的屏蔽件,所述屏蔽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或所述第二开口处,以用于对外部线束进行电磁屏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第二压板和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压板将所述第二密封件压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或所述第二开口处,以对所述第一开口和/或所述第二开口实现密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尾夹,所述尾夹固定于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或所述第二开口处,以用于对外部线束进行固定。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模块、线束和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中的一者与所述车身模块连接,另一者与所述线束连接。
CN202223036884.5U 2022-11-15 2022-11-15 一种连接器和车辆 Active CN2191807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36884.5U CN219180798U (zh) 2022-11-15 2022-11-15 一种连接器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36884.5U CN219180798U (zh) 2022-11-15 2022-11-15 一种连接器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80798U true CN219180798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71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36884.5U Active CN219180798U (zh) 2022-11-15 2022-11-15 一种连接器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807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74334B2 (en) Cable connector
US8888518B2 (en) Rotary connector
US9972819B2 (en) Connector for battery unit, and battery unit provided with same
EP2922152A1 (en) Connector
US7101196B1 (en) Seal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5227599B2 (ja) コネクタ
KR20140067903A (ko) 부품 모듈과 상대측 커넥터 및 부품 모듈과 상대측 커넥터와의 접속 구조
CN105576407A (zh) 一种卡扣式毛纽扣电连接器
WO2018029639A1 (zh) 引线框架、连接组件、信号采样装置及电池包
US9190768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first seal and a second seal and a pressing rib
US9437937B2 (e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having the same
CN219180798U (zh) 一种连接器和车辆
CN114447664B (zh) 连接器和包括该连接器的具有电线的连接器
CN214957448U (zh) 一种插座连接器
CN210074215U (zh) 连接端子及连接器
CN218770284U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件
CN217544990U (zh) 线束保护结构
US20220294151A1 (en) Connector for fitting with a docking connector comprising an electrical module plug and additional module plugs
CN220042415U (zh) 一种高压连接器
CN220797152U (zh) 连接器端子、电连接组件、连接器模块和连接器
CN219204459U (zh) 光伏接线盒组件
CN215266752U (zh) 电连接器及其接地端子
CN221102596U (zh) 缆线插座电连接器
CN221687826U (zh) 防触手端子组件、连接器组件及车辆
CN209929533U (zh) 一种插片端子包胶式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