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80610U - 储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储能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180610U CN219180610U CN202320499538.6U CN202320499538U CN219180610U CN 219180610 U CN219180610 U CN 219180610U CN 202320499538 U CN202320499538 U CN 202320499538U CN 219180610 U CN219180610 U CN 2191806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cooling
- energy storage
- liquid
- storage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储能装置,包括:柜体,柜体内设有电池舱;一个或多个电池,一个或多个电池设在电池舱内,电池包括壳体和设在壳体内的冷却件,壳体上设有排液口,排液口内设有排液部件,排液部件被配置为在壳体内压力达到设定阈值时打开;冷却管道,冷却管道设在电池舱内,冷却管道连通冷却件;喷液件,喷液件设在冷却件上,或者,冷却管道具有延伸至壳体内的支管,喷液件设在支管上,喷液件保持常关闭,并在电池舱或壳体内的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开启。本申请能在电池的壳体内部进行灭火,并通过在电池的壳体上设置排液口和控制排液口排液的排液部件,可以使冷却介质能正常进入壳体,提高灭火成功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储能系统由于散热问题或工作环境等因素,储能系统内部的电池会出现老化和过度充电情况,进而引发自燃事故,导致储能系统的消防灭火可靠性不佳,因此,如何解决储能系统的消防可靠性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可以有效提高储能装置的消防灭火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柜体,柜体内设有电池舱;一个或多个电池,一个或多个电池设在电池舱内,电池包括壳体和设在壳体内的冷却件,壳体上设有排液口和控制排液口排液的排液部件,排液部件被配置为在壳体内压力达到设定阈值时打开;冷却管道,冷却管道设在电池舱内,冷却管道连通冷却件;喷液件,喷液件设在冷却件上,或者,冷却管道具有延伸至壳体内的支管,喷液件设在支管上,喷液件保持常关闭,并在电池舱或壳体内的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开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冷却管道和喷液件配合能在电池内的起火点灭火,灭火效果比较好,同时通过在电池的壳体上设置排液口和控制排液口排液的排液部件,可以在冷却介质喷至壳体内的过程中使冷却介质能保持正常进入壳体,有利于提高灭火的成功率,以及提高储能装置的消防灭火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排液部件为单向阀或薄弱部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单向阀作为排液部件,结构比较简单,技术成熟,并可以进行自动化开启。“薄弱部件”可以是指弱化结构,例如防水薄膜或防水胶带等,当冷却介质作用在薄弱部件上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就能冲破薄弱部件,使薄弱部件破裂开。采用薄弱部件结构简单,有利于缩小排液部件的体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第二舱室上设有连通外界的通孔,排液口设在第二舱室上并连通第一舱室;电池还包括电池单体或电池组,电池单体或电池组设在第一舱室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舱室能在冷却介质由第一舱室到排液口的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减小冷却介质流至排液口时的压力,即冷却介质先由第一舱室的通孔流向第二舱室,冷却介质在第二舱室内经历一次压力释放,然后从第二舱室处的排液口排出,该过程可以提高冷却介质的通过效率,以及提高冷却介质流动的平稳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却件的周向边缘连接壳体的内壁,以将壳体分隔成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排液口设在冷却件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是通过在壳体内部设置的冷却件隔开得到,这样可以使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的构成比较简单,方便加工制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得到比较大的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却件具有连通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的过孔,电池单体或电池组具有止抵于冷却件的底壁,电池还包括泄压件,泄压件设在底壁上,泄压件正对或穿设于过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泄压件能在壳体内部压力达到设定值时进行泄压,当电池单体或电池组内部的压力增大后,电池单体或电池组内高温气体通过泄压件向外排出,此时由于电池单体或电池组的底壁与冷却件止抵接触,高温气体很难从底壁溢出到第一舱室,使得高温气体经过孔进入第二舱室,减少高温气体和电池单体或电池组的接电端接触。可见,第二舱室不仅能起到临时存储冷却介质的作用,同时还能起到减少电池单体或电池组上热电接触的概率,进而提高电池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或电池组具有远离冷却件的顶壁,电池还包括泄压件,泄压件设在顶壁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排液部件可以靠近电池单体或电池组的底壁,而泄压件则设在电池单体或电池组的顶壁上,在该情况下冷却介质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有利于提升冷却介质的流出速度,同时泄压件不会浸润在冷却介质内,有利于提高泄压件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还包括电池单体或电池组,电池单体或电池组具有相对的底壁和顶壁,底壁止抵于冷却件,电池还包括泄压件,泄压件设在顶壁上,排液口靠近顶壁,且位于顶壁和底壁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排液口内安装排液部件,因此也可以理解为排液部件靠近电池单体或电池组的顶壁且位于顶壁的下侧,此时冷却介质需要在壳体内注满一定高度才能排出,这样可以使电池单体或电池组能更多地浸泡在冷却介质内,且冷却介质不会接触到顶壁上的接电端,既能提高灭火概率,又能降低短路再失火的风险。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装置还包括排液管道,排液管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设在电池舱内,第一部分具有进液口,进液口连通排液口,第二部分连通第一部分且一端穿设于电池舱的舱壁,第二部分的位于电池舱外的端部上设有出液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液口连通排液口,用于接收壳体排出的冷却介质,出液口用于将冷却介质排出排液管道。由于壳体内的冷却介质能被排液管道带离电池舱,可以降低因壳体内冷却介质充满而导致电池出现密封失效的概率,进而降低电池内冷却介质泄露到电池舱内而导致高压打火的概率,减少电路短路失效情况,提高储能装置的工作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装置还包括回收部件,回收部件与第二部分的出液口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回收部件能将电池内排出的冷却介质回收,一方面通过集中收集能减少冷却介质随意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对回收的冷却介质进行处理再利用,减少冷却介质的浪费,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柜体内还设有温控舱,储能装置还包括温控系统,温控系统设在温控舱内并连通冷却管道,温控系统用于控制冷却介质的温度并驱使冷却介质流向冷却管道,回收部件设在温控舱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回收部件和温控系统能放置在同一个舱室内,可以提高柜体内的空间利用率,使整体结构比较紧凑,为电池舱的空间扩展提供条件,提升储能装置的储能能力。其次,由于温控系统为低压电器件,回收部件在回收冷却介质时,即便出现冷却介质泄露,也能降低高压打火情况发生的概率,有利于提高储能装置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的II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
10、储能装置;
101、柜体;1011、电池舱;1012、温控舱;1013、电气舱;
102、电池;1021、壳体;10211、第一舱室;10212、第二舱室;10213、通孔;1021a、排液口;1022、排液部件;1023、电池单体;10231、底壁;10232、顶壁;1024、冷却件;10241、过孔;1025、泄压件;1026、极柱;
103、冷却管道;1031、支管;10301、进液管道;10302、出液管道;
104、喷液件;
105、排液管道;1051、第一部分;1051a、进液口;10511、分支管部;1052、第二部分;1052a、出液口;
106、回收部件;107、温控系统;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为了简洁,在不同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应理解,附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部件的厚度、长宽等尺寸,以及集成装置的整体厚度、长宽等尺寸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本申请中出现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
本申请中,电池单体可以包括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一次电池、锂硫电池、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电池单体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形状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限定。电池单体一般按封装的方式分成三种:柱形电池单体、方形电池单体和软包电池单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限定。
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到的电池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以提供更高的电压和容量的单一的物理模块。例如,本申请中所提到的电池可以包括电池模组或电池包等。电池一般包括用于封装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或多个电池模组的箱体。箱体可以避免液体或其他异物影响电池单体的充电或放电。
电池单体包括外壳、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外壳用于容纳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极组件由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组成。电池单体主要依靠金属离子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移动来工作。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作为正极极耳。以锂离子电池为例,正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铝,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为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或锰酸锂等。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作为负极极耳。负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铜,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为碳或硅等。为了保证通过大电流而不发生熔断,正极极耳的数量为多个且层叠在一起,负极极耳的数量为多个且层叠在一起。
隔离膜的材质可以为PP(polypropylene,聚丙烯)或PE(polyethylene,聚乙烯)等。此外,电极组件可以是卷绕式结构,也可以是叠片式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在本申请的电池中,多个电池单体之间可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多个电池单体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多个电池单体之间可直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在一起,再将多个电池单体构成的整体容纳于箱体内;当然,电池也可以是多个电池单体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形式,多个电池模块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箱体内。电池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例如,该电池还可以包括汇流部件,用于实现多个电池单体之间的电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电池可以包括多排电池单体,多排电池单体沿第一方向X排布,每排电池单体包括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多个电池单体。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分别为电池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互垂直。
其中,每个电池单体可以为二次电池或一次电池;还可以是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但不局限于此。电池单体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形状等。示例性的,电池单体的形状为圆柱体。
申请人发现,在储能装置的应用中,由于储能柜的散热问题或工作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储能柜机内部可能出现电芯老化或过度充电情况,有一定概率引发电池自燃事故,相关技术中储能装置内部会设置消防系统,消防系统能在储能装置内部出现火情时进行消防灭火,但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此种储能装置的灭火成功率不高。
为此,申请人研究发现,通过储能装置中用于消防灭火的冷却管道伸入到电池内部进行灭火可以有效提高灭火效率,而且通过在电池的壳体上设置排液口,排液口内设置排液部件,当冷却介质为电池的壳体内输送冷却介质灭火时,排液部件打开能保证壳体内压力维持在比较小的压力状态,有利于冷却介质正常进入电池的壳体,提高储能装置的灭火成功几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10,包括柜体101、电池102、冷却管道103、喷液件104。
柜体101内设有电池舱1011。电池10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一个或多个电池102设在电池舱1011内,电池102包括壳体1021和设在壳体1021内的冷却件1024,壳体1021上设有排液口1021a,排液口1021a内设有排液部件1022,排液部件1022被配置为在壳体1021内压力达到设定阈值时打开。冷却管道103设在电池舱1011内,冷却管道103连通冷却件1024。喷液件104设在冷却件1024上,或者,冷却管道103具有延伸至壳体1021内的支管1031,喷液件104设在支管1031上,喷液件104保持常关闭,并在电池舱1011或壳体1021内的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开启。
电池10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根据储能装置10的电容量具体设置。
冷却件1024可以是指电池102的冷却降温部件,例如冷板。
冷却管道103可以是指用于流通冷却介质的管道,既能用于对电池102加热,也能用于对电池102制冷。冷却介质通过冷却管道103流向冷却件,从而对壳体1021内部进行降温。冷却管道103可以包括进液管道10301和出液管道10302(图1、图2),进液管道10301的一端连通电池102内部的冷却件1024的进口,出液管道10302的一端连通电池102内部冷却件1024的出口,其中,支管1031可以设在进液管道10301上。
排液部件1022可以是指在壳体1021内部压力较大时能开启泄压的部件,排液部件1022在常态下保持关闭,只有当壳体1021内压力达到设定阈值时才会打开。
喷液件104可以是指类似喷嘴等能喷洒液体的部件。喷液件104可以设置在冷却件1024上,当壳体1021内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喷液件104开启,冷却件1024内冷却介质能喷洒到壳体1021内灭火;喷液件104也可以设置在支管1031上,当电池舱1011的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喷液件104开启,冷却管道103内冷却介质能喷洒到电池102上灭火。设定值根据需要可以具体设置,例如,设定值可以是指电池102不能正常工作时的温度。
若储能装置10内的电池102因高温或短路等情况发生失火情况,导致电池舱1011或电池102的温度升高时,此时冷却管道103内或冷却件1024内冷却介质能通过喷液件104喷洒到电池102的壳体1021内灭火。随着喷洒冷却介质进行一段时间,壳体1021内会存留有冷却介质,当壳体1021内压力达到设定阈值时,此时排液部件1022打开排液口1021a,冷却介质顺着排液口1021a流出,这样就能使壳体1021内压力不至于过大,冷却介质可以正常进入壳体1021,提高灭火成功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冷却管道103和喷液件104配合能在电池102内的起火点灭火,灭火效果比较好,同时通过在电池102的壳体1021上设置排液口1021a和在排液口1021a内设置排液部件1022,可以在冷却介质喷流至壳体1021内的过程中使冷却介质始终能保持正常进入壳体1021,有利于提高灭火的成功率,以及提高储能装置10的工作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排液部件1022为单向阀或薄弱部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排液部件1022可以为单向阀,单向阀结构比较简单,成本比较低,且安装也比较方便,且单向阀可以进行自动化开启。例如,单向阀的开启压力需要根据希望注入电池102内部的冷却介质的量进行计算。举例如下:若冷却介质的密度为ρ,电池102内部冷却介质的注入高度为h,若单向阀通过冷却介质自身重力打开,则单向阀的开启压力位:ρ*h。也可以根据电池密封界面耐受的压力,设计合适压力值。
可选地,单向阀的设计开启压力可以被配置为3KPa~5KPa。
排液部件1022也可以为薄弱部件,薄弱部件受到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可破裂开。“薄弱部件”可以是指弱化结构,当冷却介质作用在薄弱部件上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就能冲破薄弱部件,使薄弱部件破裂开。采用薄弱部件有利于缩小排液部件1022的体积,提高电池102的能量密度。例如,薄弱部件可以为薄膜或胶带,薄弱部件为薄膜时,薄膜封闭排液口1021a,当排液口1021a处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通过冷却介质的压力能冲破薄膜,进而使冷却介质从排液口1021a排出。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21包括第一舱室10211和第二舱室10212,第二舱室10212上设有连通外界的通孔10213,排液口1021a设在第二舱室10212上并连通第一舱室10211;电池102还包括电池单体1023或电池组,电池单体1023或电池组设在第一舱室10211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舱室10212能在冷却介质由第一舱室10211到通孔10213的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减小冷却介质流出时的压力,即冷却介质先由第一舱室10211经排液口1021a流向第二舱室10212,冷却介质在第二舱室10212内经历一次压力释放,然后从第二舱室10212处的通孔10213排出,该过程能提高冷却介质的通过效率,以及提高冷却介质流动的平稳性。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舱室10211的体积大于第二舱室10212的体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舱室10211的体积大于第二舱室10212的体积可以使第一舱室10211内能放置比较多的电池单体1023或电池组,进而提高电池102容量。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却件1024的周向边缘连接壳体1021的内壁,以将壳体1021分隔成第一舱室10211和第二舱室10212,排液口1021a设在冷却件1024上。
也就是说,第一舱室10211和第二舱室10212是通过在壳体1021内的冷却件1024隔开得到,这样可以使第一舱室10211和第二舱室10212的构成比较简单,方便加工制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得到比较大的第一舱室10211和第二舱室10212。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却件1024为平板件,冷却件1024平行于空腔的底部,第一舱室10211位于第二舱室10212的上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舱室10212的底部表面即为壳体1021的底部表面,此时壳体1021的底部表面可以使冷却介质具备比较大的铺散面积,分析可知,此时第二舱室10212在壳体1021内的底部面积最大,当冷却介质通过排液部件1022进入第二舱室10212时就能快速铺散开,且冷却介质在流过排液部件1022时压力也比较小,可以进一步提高冷却介质的流速,使冷却介质能比较容易且顺畅地从排液口1021a处排出。
另一方面,第一舱室10211设在第二舱室10212的上部时,冷却介质能通过喷液件104进入第一舱室10211,冷却介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能快速流到下方的第二舱室10212内,有利于第一舱室10211快速泄压,提高冷却介质的通过效率。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却件1024具有连通第一舱室10211和第二舱室10212的过孔10241,电池单体1023或电池组具有止抵于冷却件1024的底壁10231,电池102还包括泄压件1025,泄压件1025设在底壁10231上,泄压件1025正对或穿设于过孔10241。
可以理解为,泄压件1025能在壳体1021内部压力达到设定值时进行泄压,当电池单体1023或电池组内部的压力增大后,电池单体1023或电池组内高温气体通过泄压件1025向外排出,此时由于电池单体1023或电池组的底壁10231与冷却件1024止抵接触,高温气体很难从底壁10231溢出到第一舱室10211,使得高温气体经过孔10241进入第二舱室10212,减少高温气体和电池单体1023或电池组的接电端接触(例如,电池单体1023上设有极柱1026,极柱1026作为接电端不与高温气体接触)。
可见,第二舱室10212不仅能起到临时存储冷却介质的作用,同时还能起到减少电池单体1023或电池组上热电接触的概率,进而提高电池102的可靠性。可选地,泄压件1025为防爆阀、薄弱部件。其中,薄弱部件可以为薄膜等薄弱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1023或电池组具有远离冷却件1024的顶壁10232,电池102还包括泄压件1025,泄压件1025设在顶壁10232上。
也就是说,排液部件1022可以靠近电池单体1023或电池组的底壁10231,而泄压件1025则设在电池单体1023或电池组的顶壁10232上,在该情况下冷却介质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有利于提升冷却介质的流出速度,同时泄压件1025不会浸润在冷却介质内,有利于提高泄压件1025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02还包括电池单体1023或电池组,电池单体1023或电池组具有相对的底壁10231和顶壁10232,底壁10231止抵于冷却件1024,电池102还包括泄压件1025,泄压件1025设在顶壁10232上,排液口1021a靠近顶壁10232,且位于顶壁10232和底壁10231之间。
也就是说,泄压件1025可以和极柱1026均是设在顶壁10232上,由于排液口1021a内安装排液部件1022,因此也可以理解为排液部件1022靠近电池单体1023或电池组的顶壁10232且位于顶壁10232的下侧,此时冷却介质需要在壳体1021内注满一定高度才能排出,这样可以使电池单体1023或电池组能更多地浸泡在冷却介质内,且冷却介质不会接触到顶壁10232上的接电端,既能提高灭火概率,又能降低短路再失火的风险。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0还包括排液管道105,排液管道105包括第一部分1051和第二部分1052,第一部分1051设在电池舱1011内,第一部分1051具有进液口1051a,进液口1051a连通排液口1021a,第二部分1052连通第一部分1051且一端穿设于电池舱1011的舱壁,第二部分1052的位于电池舱1011外的端部上设有出液口1052a。
“排液管道105”可以是指用于引流冷却介质的管道。第一部分1051和第二部分1052可以是一体,这里只是将位于电池舱1011内的排液管道105称作第一部分1051,位于电池舱1011外的排液管道105称作第二部分1052。
如图2所示,第一部分1051可以具有分支管部10511,若排液口1021a设在壳体1021的壳壁上,分支管部10511可以直接连通排液口1021a;若排液口1021a设在第二舱室10212,且第二舱室10212上设有通孔10213,此时分支管部10511可以连通通孔10213。分支管部10511的数量可以根据电池102的数量进行具体设置。例如,电池102为六个,分支管部10511也为六个,六个分支管部10511且与六个电池102一一对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液口1051a连通排液口1021a,用于接收壳体1021排出的冷却介质,出液口1052a用于将冷却介质排出排液管道105。由于壳体1021内的冷却介质能被排液管道105带离电池舱1011,可以降低因壳体1021内冷却介质充满而导致电池102出现密封失效的概率,进而降低电池102内冷却介质泄露到电池舱1011内而导致高压打火的概率,减少电路短路失效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储能装置10的工作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0还包括回收部件106,回收部件106与第二部分1052的出液口1052a连通。
“回收部件106”可以包括回收容器,回收容器能用于储存回收的冷却介质,当然,回收部件106还可以包括其他部件,例如泵机、净化机构或过滤机构等,这里不再赘述。
通过回收部件106能将电池102内排出的冷却介质回收,一方面通过集中收集能减少冷却介质随意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对回收的冷却介质进行处理再利用,减少冷却介质的浪费,有利于实现绿色环保的目的。
如图1、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柜体101内还设有温控舱1012,储能装置10还包括温控系统107,温控系统107设在温控舱1012内并连通冷却管道103,温控系统107用于控制冷却介质的温度并驱使冷却介质流向冷却管道103,回收部件106设在温控舱1012内。
“温控系统107”可以是指形成并输出冷量或热量的系统,其构成和原理可以参考空调制冷系统,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构成和原理是已知的,这里不在这赘述。温控系统107可以与前文的进液管道10301和出液管道10302连通,温控系统107控制冷却介质沿着冷却管道103流通,通过冷却管道103中的冷量加热或冷却电池舱1011内的电池102,从而对电池102进行温度调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回收部件106和温控系统107能放置在同一个舱室内,可以提高柜体101内的空间利用率,使整体结构比较紧凑,可以为电池舱1011的空间扩展提供条件,进而提升储能装置10的储能能力。其次,由于温控系统107一般多为低压电器件,回收部件106在回收冷却介质时,即便出现冷却介质泄露,也可以降低高压打火情况发生的概率,有利于提高储能装置10的可靠性。
如图1、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柜体101还具有电气舱1013,储能装置10还包括电气部件(图未示出),电气部件设在电气舱1013内,用于控制储能装置10的电池102和温控系统107。需要说明的是,电气部件的构成和操作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柜体,所述柜体内设有电池舱;
一个或多个电池,一个或多个所述电池设在所述电池舱内,所述电池包括壳体和设在所述壳体内的冷却件,所述壳体上设有排液口,所述排液口内设有排液部件,所述排液部件被配置为在所述壳体内压力达到设定阈值时打开;
冷却管道,所述冷却管道设在所述电池舱内,所述冷却管道连通所述冷却件;
喷液件,所述喷液件设在所述冷却件上,或者,所述冷却管道具有延伸至所述壳体内的支管,所述喷液件设在所述支管上,所述喷液件保持常关闭,并在所述电池舱或所述壳体内的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开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部件为单向阀或薄弱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所述第二舱室上设有连通外界的通孔,所述排液口设在所述第二舱室上并连通所述第一舱室;所述电池还包括电池单体或电池组,所述电池单体或电池组设在所述第一舱室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件的周向边缘连接所述壳体的内壁,以将所述壳体分隔成所述第一舱室和所述第二舱室,所述排液口设在所述冷却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件具有连通所述第一舱室和所述第二舱室的过孔,所述电池单体或电池组具有止抵于所述冷却件的底壁,所述电池还包括泄压件,所述泄压件设在所述底壁上,所述泄压件正对或穿设于所述过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或电池组具有远离所述冷却件的顶壁,所述电池还包括泄压件,所述泄压件设在所述顶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电池单体或电池组,所述电池单体或所述电池组具有相对的底壁和顶壁,所述底壁止抵于所述冷却件,所述电池还包括泄压件,所述泄压件设在所述顶壁上,所述排液口靠近所述顶壁,且位于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排液管道,所述排液管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设在所述电池舱内,所述第一部分具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排液口,所述第二部分连通所述第一部分且一端穿设于所述电池舱,所述第二部分的位于所述电池舱外的端部上设有出液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回收部件,所述回收部件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出液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内还设有温控舱,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温控系统,所述温控系统设在所述温控舱内并连通所述冷却管道,所述温控系统用于控制冷却介质的温度并驱使所述冷却介质流向所述冷却管道,所述回收部件设在所述温控舱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499538.6U CN219180610U (zh) | 2023-03-15 | 2023-03-15 | 储能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499538.6U CN219180610U (zh) | 2023-03-15 | 2023-03-15 | 储能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180610U true CN219180610U (zh) | 2023-06-13 |
Family
ID=86666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499538.6U Active CN219180610U (zh) | 2023-03-15 | 2023-03-15 | 储能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180610U (zh) |
-
2023
- 2023-03-15 CN CN202320499538.6U patent/CN21918061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175363B (zh) | 电池及其相关装置、制备方法和制备设备 | |
CN213601965U (zh) | 电池、用电装置和制备电池的装置 | |
CN114258611B (zh) | 电池的箱体、电池、用电装置、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装置 | |
US11342611B2 (en) | Battery pack, vehicl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alleviating thermal runaway spreading of battery pack | |
CN112018302B (zh) | 电池、用电装置、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设备 | |
CN114175378B (zh) | 电池、用电装置、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4175364B (zh) | 电池、用电装置、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装置 | |
JP7429719B2 (ja) | 電池、電力消費機器、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 |
CN112018322B (zh) | 电池的箱体、电池、用电装置、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2018300A (zh) | 电池的箱体、电池、用电装置、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装置 | |
EP4064438A1 (en) | Battery, electr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eparing battery | |
JP7350213B2 (ja) | 電池、電力消費装置、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
WO2024077789A1 (zh) | 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19180609U (zh) | 储能装置 | |
WO2024083083A1 (zh) | 电池和用电装置 | |
CN219180610U (zh) | 储能装置 | |
EP4009435B1 (en) | Battery, power consu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battery | |
KR102590339B1 (ko) | 전지 박스 본체, 전지, 전기 장치, 전지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 |
KR102642182B1 (ko) | 전지 박스 본체, 전지, 전기 장치, 전지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 |
CN219226532U (zh) | 电池及储能装置 | |
CN221596701U (zh) | 电池及储能装置 | |
CN218215630U (zh)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
JP7350211B2 (ja) | 電池、電力消費装置、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
CN221861767U (zh) | 电池、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装置 | |
CN221508410U (zh) | 电池的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