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77831U - 一种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77831U
CN219177831U CN202320210737.0U CN202320210737U CN219177831U CN 219177831 U CN219177831 U CN 219177831U CN 202320210737 U CN202320210737 U CN 202320210737U CN 219177831 U CN219177831 U CN 2191778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eflector
air deflector
air conditioner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1073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振
尚彬
朱勇强
商竹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1073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778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778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778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空调器包括空调主体、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空调主体,设有沿第一方向出风的出风通道。第一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出风通道内,第一导风板具有第一转轴。第二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出风通道内,第二导风板具有第二转轴。第一转动轴线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二转轴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错位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部分气流从两个导风板之间吹出造成对用户直吹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一些空调器采用了出风口多个导风板的方式来进行导风,但是,在对导风板进行控制的情况下,通常出现两个导风板之间的间隙过大,导致部分气流直接出两个导风板之间的间隙吹出,进而导致部分气流直接吹出,降低了用户的舒适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部分气流从两个导风板之间吹出造成对用户直吹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空调主体,设有沿第一方向出风的出风通道;
第一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出风通道内,所述第一导风板具有第一转轴;以及,
第二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出风通道内,所述第二导风板具有第二转轴;
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均垂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方向形成锐角。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该空调器中,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均垂直的连线与第一方向形成锐角,其表现为第一导风板的第一转轴和第二导风板的第二转轴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错位,也可以看作是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在第一方向上错位设置,由此在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上,可以方便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形成相接或重合且不造成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相互影响,方便消除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之间的间隙,进而防止在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上的气流均能被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导向,防止气流直接吹出造成对用户的直吹,由此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部分气流从两个导风板之间吹出造成对用户直吹的问题。
可选地,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平行。
将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设置为相互平行,可以方便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位置设置,防止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在第一方向上重合过多,进而确保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具有较大的受风面积。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未安装的情况下,所述出风通道导出气流的风向为所述第一方向。
可选地,所述连线与所述第一方向形成的夹角为50°-70°。
将连线和第一方向的夹角设置在50°-70°的范围,可以防止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占用空间过大导致空调器整体体积变大,方便布置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
可选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成锐角,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成锐角,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导风板在所述第二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导风板在所述第二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相接或至少部分重合;和/或,所述第一导风板在所述第三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导风板在所述第三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相接或至少部分重合。
进一步将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在第二方向和/或第三方向上设置为相接或重合,可以在第二方向和/或第三方向上消除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之间的间隙,进而防止气流直接从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之间的间隙中吹出,防止造成对用户直吹的情况,提升送风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二方向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为竖直方向。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板呈弧形,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板呈弧形。
将第一导风板和/或第二导风板设置为弧形,可以在出风通道有限的出风面积内提升导风面积,方便实现远距离送风。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外侧形成外凸的第一导风面,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内侧形成内凹的第二导风面;
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外侧形成外凸的第三导风面,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内侧形成内凹的第四导风面。
在第一导风板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设置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和/或,在第二导风板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设置第三导风面和第四导风面,可以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转动至不同姿态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的导风面进行气流导向,进而提供更多的送风方式,便能满足用户送风多样性的需求。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板上开设有供气流导出的第一通孔;
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板上开设有供气流导出的第二通孔。
在第一导风板上设置第一通孔,在第二导风板上设置第二通孔,可以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关闭出风通道的情况下,经由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出风,以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打散出风气流,实现零风感的出风模式。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范围不超出所述空调主体的外轮廓;
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范围不超出所述空调主体的外轮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在零风感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在环域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在制热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在制冷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在扫风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空调器;11-空调主体;12-出风通道;13-第一导风板;14-第二导风板;100-第一转轴;101-第一导风面;102-第二导风面;103-连线;104-夹角;200-第二转轴;201-第三导风面;202-第四导风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0,该空调器10可以安装至指定区域中,且在空调器10运行的情况下,空调器10可以向指定区域中导入气流,以通过导入指定区域的气流向指定区域提供空气调节作用。其中,空气调节作用包括但不限于温度调节作用、湿度调节作用、新风作用、杀菌除尘作用以及气流流通速度调节作用等。
值得说明的是,一般的,空调器包括空调内机和空调外机,空调内机安装于指定区域内部,空调外机安装在指定区域以外的位置。空调内机和空调外机相连接,以形成制冷剂的循环回路。在空调内机和空调外机运行的情况下,制冷剂在制冷剂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与此同时,空调内机可以向指定区域中导入气流以向指定区域提供空气调节作用。值得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空调器10”一般指代空调内机。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提升导风效果,一些空调器中采用了在出风口设置多个导风板的方式,以提升送风效果。但是,通常情况下,两个导风板之间的间隙过大,导致部分气流直接从两个导风板之间的间隙吹出,进而导致气流直吹用户,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改善上述的技术问题,换言之,为了改善型现有技术中部分气流从两个导风板之间吹出造成对用户直吹的问题,提供了本申请的空调器10。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10包括空调主体11、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空调主体11设有沿第一方向出风的出风通道12;也就是说,出风通道12可以沿第一方向出风,以使得气流沿第一方向流动。第一导风板13可转动地设于出风通道12内,第一导风板13具有第一转轴100。第二导风板14可转动地设于出风通道12内,第二导风板14具有第二转轴200。第一导风板13可以以第一转轴100为转动中心转动,可以使得第一导风板13打开或遮挡部分出风通道12;第二导风板14可以以第二转轴200为转动中心转动,可以使得第二导风板14打开或遮挡部分出风通道12。便能对出风通道12的出风方式进行调整,实现多种送风模式。其中,第一转轴100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二转轴200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错位。另外,第一方向还可以看作是,在未安装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的情况下,出风通道12导出气流的方向。
基于此,第一导风板13的第一转轴100和第二导风板14的第二转轴200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错位,也可以看作是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在第一方向上错位设置,由此在出风通道12的出风方向上,可以方便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形成相接或重合且不造成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的相互影响,方便消除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之间的间隙,进而防止在出风通道12的出风方向上的气流均能被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导向,防止气流直接吹出造成对用户的直吹,由此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部分气流从两个导风板之间吹出造成对用户直吹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在第一方向上并行设置,此时,为了防止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相互干涉,一定会在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之间形成间隙,由此便会出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从间隙中直接吹出气流的情况,从而造成直吹用户。然而,若将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在第一方向上错位设置,便能使得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相互靠拢,使得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能在沿第一方向的投影能相接或者至少部分重合,便消除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之间的间隙,从而改善现有技术中部分气流从两个导风板之间吹出造成对用户直吹的问题。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100与第二转轴200平行,且第一转轴100垂直于第一方向。将第一转轴100和第二转轴200设置为相互平行,可以方便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的位置设置,防止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在第一方向上重合过多,进而确保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具有较大的受风面积。与此同时,也可以防止在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面102其中一端在第一方向上相重合而在另一端之间形成间隙的情况,进而能方便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的布置。将第一转轴100和第二转轴200设置为垂直于第一方向,不仅可以方便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的布置,同时还能在受风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减少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的整体体积,进而方便缩小空调器10整体体积。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避让空调器10中其他零部件或者为了适应实际生产中的空调主体11,也可以将第一转轴100和第二转轴200设置为与第一方向形成锐角。
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转轴100和第二转轴200均垂直的直线为连线103,基于此,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在第一方向上错位设置也可以看作是,连线103与第一方向形成锐角。由此,便能达到改善现有技术中部分气流从两个导风板之间吹出造成对用户直吹的问题。
可选地,连线103与第一方向形成的夹角104为50°-70°。换言之,连线103与第一方向形成的夹角104的取值可以是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或70°等。其中,连线103和第一方向的夹角104优选为56°。在图2中,连线103由第一转轴100和第二转轴200之间的虚线所示;而连线103与第一方向的夹角104则由Q标示。
将连线103和第一方向的夹角104设置在50°-70°的范围,可以防止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占用空间过大导致空调器10整体体积变大,方便布置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还具有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成锐角,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成锐角,且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垂直。为了进一步地防止气流从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之间的间隙直接吹出,第一导风板13在第二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与第二导风板14在第二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相接或至少部分重合;和/或,第一导风板13在第三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与第二导风板14在第三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相接或至少部分重合。进一步将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在第二方向和/或第三方向上设置为相接或重合,可以在第二方向和/或第三方向上消除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之间的间隙,进而防止气流直接从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之间的间隙中吹出,防止造成对用户直吹的情况,提升送风效果。
其中,“和/或”指代的是,可以仅第一导风板13在第二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与第二导风板14在第二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相接或至少部分重合;或者,仅第一导风板13在第三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与第二导风板14在第三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相接或至少部分重合;或者,第一导风板13在第二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与第二导风板14在第二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相接或至少部分重合,且第一导风板13在第三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与第二导风板14在第三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相接或至少部分重合。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的投影均相接或至少部分重合的情况下,无论从第二方向观察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还是从第三方向观察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之间均不存在间隙;基于此,确保从出风通道12导出的气流均被第一导风板13或第二导风板14导向,以将气流沿指定的方向导出,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部分气流自两个导风板之间的间隙中直接吹出导致直吹用户的问题。
另外,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在第二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相接指代的是,第一导风板13在第二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与第二导风板14在第二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刚好拼接为一体,也可以看作是第一导风板13的投影和第二导风板14的投影处于相连的状态。同理,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在第三方向上的投影相接指代的是,第一导风板13在第三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与第二导风板14在第三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刚好拼接为一体,也可以看作是第一导风板13的投影和第二导风板14的投影处于相连的状态。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取消上述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在第二方向和/或第三方向上的投影相接或至少部分重合的设置方式。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以空调器10正常安装于指定空间中为示例的情况下,第二方向可以为水平方向;第三方向可以为竖直方向。即,在以图2为示例的情况下,图示中A箭头指代的方向为第一方向,B箭头指代的方向为第二方向,C箭头指代的方向为第三方向。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若空调器10的放置姿态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也可以相应的改变,例如,将空调器10摆放于地面,且使得空调器10的安装面贴合地面的情况下,第二方向则可以为竖直方向,第三方向则为水平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13呈弧形,和/或,第二导风板14呈弧形。将第一导风板13和/或第二导风板14设置为弧形,可以在出风通道12有限的出风面积内提升导风面积,方便实现远距离送风。
其中,“和/或”表示,可以仅第一导风板13弯曲呈弧形;也可以仅第二导风板14弯曲呈弧形;还可以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均弯曲呈弧形。
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均弯曲呈弧形为例进行说明。在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均弯曲呈弧形的情况下,在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均转动至打开出风通道12时,自出风通道12导出的气流受到第一导风板13上弧形侧面以及第二导风板14上弧形侧面的导向,在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宽度固定的前提下,弧形的导风面则可以延长导风距离,提升导风面积,方便实现长距离送风的目的。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13的外侧形成外凸的第一导风面101,第一导风板13的内侧形成内凹的第二导风面102。和/或,第二导风板14的外侧形成外凸的第三导风面201,第二导风板14的内侧形成内凹的第四导风面202。
其中,“和/或”表示可以仅第一导风板13上形成第一导风面101和第二导风面102;也可以仅第二导风板14上形成第三导风面201和第四导风面202;还可以第一导风板13上形成第一导风面101和第二导风面102,且第二导风板14上形成第三导风面201和第四导风面202。值得说明的是,若仅第一导风板13弯曲呈弧形,则可以仅第一导风板13上形成第一导风面101和第二导风面102;若仅第二导风面102弯曲呈弧形,则可以仅第二导风面102上形成第三导风面201和第四导风面202;当然,若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均弯曲呈弧形,此时,则可以第一导风板13上形成第一导风面101和第二导风面102,且第二导风板14上形成第三导风面201和第四导风面202。
在第一导风板13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设置第一导风面101和第二导风面102,和/或,在第二导风板14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设置第三导风面201和第四导风面202,可以在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转动至不同姿态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的导风面进行气流导向,进而提供更多的送风方式,便能满足用户送风多样性的需求。
以下,以图3至图6所示示例进行说明,其中,图3至图6中的空心箭头指代的是气流的流动方向。
例如,请参阅图3,此时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均向上转动一定幅度,使得部分气流可以从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之间导出,还一部分气流可以从第二导风板14下方导出。从中间部分流出的气流不仅可以受到第一导风板13上第二导风面102的直接导向,还能基于附壁作用,受到第二导风面102上第三导风面201的导向;而从第二导风板14下方导出的气流则可以直接受到第二导风板14的第四导风面202的导向。即,气流表现为向下导出的方式,以此为环域模式。
又例如,请参阅图4,此时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向下转动较大幅度,使得大部分气流自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之间导出。此时,气流基于附壁作用受到第一导风面101的导向作用,同时还受到第四导风面202的直接导向作用,可以使得气流偏向下导出。即,气流表现为偏向下导出的方式,以此为制热模式,可以方便实现制热模式中气流落地,提升对指定区域的制热效果。
再例如,请参阅图5,此时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向下转动较小幅度,使得部分气流自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之间导出,还一部分气流自第一导风板13上方导出。从中间导出的气流基于附壁作用受到第一导风面101的导向作用,且同时受到第四导风面202的导向作用。而从第一导风板13上方导出的气流则受到第二导风面102的导向作用。即,气流表现为向前导出的方式,以此为制冷模式,可以方便实现制冷模式的冷风不吹人的效果,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还例如,请参阅图6,此时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转动的幅度基于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之间,使得部分气流自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之间导出,还一部分气流自第一导风板13上方导出。从中间导出的气流基于附壁作用受到第一导风面101的导向作用,且同时受到第四导风面202的导向作用。而从第一导风板13上方导出的气流则受到第二导风面102的导向作用。由于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的转动幅度较大于制冷模式时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的转动幅度,使得气流相对于制冷模式向下偏转,以此为扫风模式,以方便制冷或制热时执行扫风,可以提升出风通道12的出风面积,提升制冷或制热效率。
另外,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13上开设有供气流导出的第一通孔(图未标)。和/或,第二导风板14上开设有供气流导出的第二通孔(图未标)。“和/或”指代的是,可以仅第一导风板13上开设有第一通孔;也可以仅第二导风板14上开设有第二通孔;还可以第一导风板13上开设有第一通孔,且第二导风板14上开设有第二通孔。
在第一导风板13上设置第一通孔,在第二导风板14上设置第二通孔,可以在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关闭出风通道12的情况下,经由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出风,以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打散出风气流,实现零风感的出风模式。换言之,如图2,在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均关闭出风通道12的情况下,气流可以自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导出,由此使得气流在经过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的情况下被打散,大幅度削弱了气流的强度,降低气流的送风距离,可以使得用户几乎感受不到气流的流动,实现零风感的模式。
基于此,通过呈弧形设置的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控制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转动不同的幅度,可以实现至少上述的多种送风模式,且使得空调器10的出风方式在多种模式之间切换,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调整空调器10的出风方式和送风距离,进而满足用户送风多样性的需求,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13的转动范围和/或第二导风板14的转动范围不超出空调主体11的外轮廓;空调主体11的外轮廓也可以看作是空调主体11的外壳所限定的外轮廓。基于此,可以防止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在转动过程中受到外界物体的影响,确保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的转动稳定性;另外,也可以防止第一导风板13和/或第二导风板14将外界的气流导向至出风通道12内部造成气流紊乱,避免对出风效果造成影响,确保空调器10有效地进行出风。
值得说明的是,“和/或”指代的是,可以仅第一导风板13相对空调主体11转动的范围不超出空调主体11的外轮廓;也可以仅第二导风板14相对空调主体11转动的范围不超出空调主体11的外轮廓;还可以第一导风板13的转动范围和第二导风板14的转动范围不超出空调主体11的外轮廓。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10中,第一导风板13的第一转轴100和第二导风板14的第二转轴200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错位,也可以看作是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在第一方向上错位设置,由此在出风通道12的出风方向上,可以方便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形成相接或重合且不造成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的相互影响,方便消除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之间的间隙,进而防止在出风通道12的出风方向上的气流均能被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导向,防止气流直接吹出造成对用户的直吹,由此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部分气流从两个导风板之间吹出造成对用户直吹的问题。使得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的投影均相接或至少部分重合,能进一步防止部分气流直接从第二导风板14和第三导风板之间的间隙吹出,进一步改善现有技术中部分气流从两个导风板之间吹出造成对用户直吹的问题。并且,将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均设置为弧形,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导风板13和第二导风板14相对空调主体11的转动幅度来实现多种出风模式,以方便用户根据实际需求在多种出风模式中切换,以满足用户送风多样性的需求,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主体(11),设有沿第一方向出风的出风通道(12);
第一导风板(13),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出风通道(12)内,所述第一导风板(13)具有第一转轴(100);以及,
第二导风板(14),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出风通道(12)内,所述第二导风板(14)具有第二转轴(200);
与所述第一转轴(100)和所述第二转轴(200)均垂直的连线(103)与所述第一方向形成锐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100)与所述第二转轴(200)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导风板(13)和所述第二导风板(14)未安装的情况下,所述出风通道(12)导出气流的风向为所述第一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线(103)与所述第一方向形成的夹角(104)为50°-7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成锐角,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成锐角,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导风板(13)在所述第二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导风板(14)在所述第二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相接或至少部分重合;和/或,所述第一导风板(13)在所述第三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导风板(14)在所述第三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相接或至少部分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向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为竖直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13)呈弧形,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板(14)呈弧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13)的外侧形成外凸的第一导风面(101),所述第一导风板(13)的内侧形成内凹的第二导风面(102);
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板(14)的外侧形成外凸的第三导风面(201),所述第二导风板(14)的内侧形成内凹的第四导风面(202)。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13)上开设有供气流导出的第一通孔;
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板(14)上开设有供气流导出的第二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13)的转动范围不超出所述空调主体(11)的外轮廓;
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板(14)的转动范围不超出所述空调主体(11)的外轮廓。
CN202320210737.0U 2023-01-31 2023-01-31 一种空调器 Active CN2191778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10737.0U CN219177831U (zh) 2023-01-31 2023-01-31 一种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10737.0U CN219177831U (zh) 2023-01-31 2023-01-31 一种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77831U true CN219177831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77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10737.0U Active CN219177831U (zh) 2023-01-31 2023-01-31 一种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778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68050B (zh) 用于柜式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和柜式空调器
CN212511479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3292385A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106403230A (zh)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WO2023029651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3864880A (zh)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6369791A (zh)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327288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146615U (zh) 空调器
JP2001304609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9177831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251144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60192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588528A (zh) 挡风板和空调室内机
CN207262677U (zh) 挡风板和空调室内机
CN212987427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74670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177115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17903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9341377U (zh) 空调器
JPS61256125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ツト
CN209181084U (zh) 空调器
CN208108309U (zh) 空调壁挂机和空调器
CN207081106U (zh) 空调器
CN207179831U (zh) 层流送风空调器与送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