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63847U - 旋转收线排插 - Google Patents

旋转收线排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63847U
CN219163847U CN202320066067.XU CN202320066067U CN219163847U CN 219163847 U CN219163847 U CN 219163847U CN 202320066067 U CN202320066067 U CN 202320066067U CN 219163847 U CN219163847 U CN 2191638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wheel
base
winding
power line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6606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艳青
王桂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Titanium Core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Titanium Core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Titanium Core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Titanium Core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6606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638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638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638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toring, Repeated Paying-Out, And Re-Storing Of Elongated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旋转收线排插,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内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绕线件;排插本体,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底座上并与所述绕线件连接,所述排插本体的电源线经所述绕线件后伸出所述底座的外部;调节组件,设于所述底座内,用于在所述排插本体转动过程中沿所述绕线件的转动轴线方向调节所述电源线在所述绕线件上的盘绕位置,以使得所述电源线在所述绕线件的转动轴线方向上逐层盘绕。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调节组件,可使得电源线在绕线件上分层盘绕,如此,可减小电源线在其径向空间上的占用,从而减小底座的体积,进而减小旋转排插的体积。并且,由于电源线在绕线件上进行有序的分层盘绕,因此,还可避免电源线盘绕时出现打结的问题。

Description

旋转收线排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转收线排插。
背景技术
旋转收线排插是一种通过旋转进行自动收线的排插,其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便利。
旋转收线排插通常包括有底座和排插本体,排插本体可相对底座转动,排插本体的电源线可收纳于底座内。使用时,用户手拉电源线的插头一端,以将电源线从底座内拉出,直至电源线的长度满足使用需求。收线时,用户转动排插本体,即可带动电源线转动并盘绕在底座内。
然而,由于电源线盘绕在底座内,因此,在电源线的长度较长的情况下,需要将底座设计的足够大,以使得底座能够完全收纳电源线。如此,则会导致旋转收线排插的体积过大,使用时会占用较大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旋转收线排插,旨在解决现有的旋转收线排插体积过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旋转收线排插,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内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绕线件;
排插本体,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底座上并与所述绕线件连接,所述排插本体的电源线经所述绕线件后伸出所述底座的外部;
调节组件,设于所述底座内,用于在所述排插本体转动过程中沿所述绕线件的转动轴线方向调节所述电源线在所述绕线件上的盘绕位置,以使得所述电源线在所述绕线件的转动轴线方向上逐层盘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第一传动轮,与所述绕线件连接;
第二传动轮,转动安装在所述底座内并与所述第一传动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轮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传动轮的直径;
支撑件,相对于所述底座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二传动轮的上方,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通孔,所述电源线穿过所述第一通孔;
弧形凸台,设于所述第二传动轮面向所述支撑件的一侧,用于在所述第二传动轮转动的过程中沿所述绕线件的转动轴线方向推动所述支撑件,以抬升所述支撑件和电源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凸台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凸段、过渡段和第二凸段,所述第一凸段的高度沿所述第二传动轮的转动方向逐渐递增,所述第二凸段的高度沿所述第二传动轮的转动方向逐渐递减,所述过渡段的高度保持不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收线排插还包括复位组件,所述复位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内,用于对所述支撑件进行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复位组件包括:
两安装柱,间隔凸设在所述底座的内顶壁上,所述支撑件的两侧分别滑动套设于两所述安装柱上;
两弹性件,分别套设在两所述安装柱上,每一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的顶壁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件的一侧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绕线件包括:
转动盘,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
绕线柱,凸设于所述转动盘上,用于盘绕所述电源线;
连接柱,一端与所述转动盘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轮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盘上设有第一走线孔,所述排插本体面向所述底座的一端设有第二走线孔,所述电源线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走线孔和第二走线孔后伸入至所述排插本体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绕线件还包括压线板,所述压线板与所述转动盘连接以夹持所述电源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轮包括设于其周侧的第一传动齿,所述第二传动轮包括设于其周侧的第二传动齿,所述第一传动轮与第二传动轮通过所述第一传动齿和第二传动齿啮合,且所述第二传动齿的齿数大于所述第一传动齿的齿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的侧壁上构造有第二通孔,所述电源线穿过所述第二通孔。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中,在需要收纳电源线时,转动排插本体,以带动电源线盘绕于绕线件上。排插本体转动的过程中,电源线先在绕线件的同一高度位置上进行盘绕,待电源线在该高度位置上盘绕预设圈数后,调节组件开始调节电源线的位置,使得电源线从当前高度位置上升至另一高度位置,而后电源线在该另一高度位置上进行盘绕。也即,通过调节组件,可使得电源线在绕线件上分层盘绕,如此,可减小电源线在其径向空间上的占用,从而减小底座的体积,进而减小旋转排插的体积。并且,由于电源线在绕线件上进行有序的分层盘绕,因此,还可避免电源线盘绕时出现打结、卡死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旋转收线排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底座的背面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绕线件、电源线和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第二传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支撑件、电源线和复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绕线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排插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4中绕线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旋转收线排插,包括:
底座10,所述底座10内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绕线件20;
排插本体30,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底座10上并与所述绕线件20连接,所述排插本体30的电源线经所述绕线件20后伸出所述底座10的外部;
调节组件40,设于所述底座10内,用于在所述排插本体30转动过程中沿所述绕线件20的转动轴线方向调节所述电源线31在所述绕线件20上的盘绕位置,以使得所述电源线31在所述绕线件20的转动轴线方向上逐层盘绕。
本实施例中,底座10呈矩形状设置,其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置绕线件20、调节组件40和电源线31的容置腔。排插本体30与底座10之间转动连接,也即,排插本体30可相对底座10转动。其中,排插本体30设置在底座10的中心位置。
在需要收纳电源线31时,转动排插本体30,以带动电源线31盘绕于绕线件20上。排插本体30转动的过程中,电源线31先在绕线件20的同一高度位置上进行盘绕,待电源线31在该高度位置上盘绕预设圈数后,调节组件40开始调节电源线31的位置,使得电源线31从当前高度位置上升至另一高度位置,而后电源线31在该另一高度位置上进行盘绕。
也即,通过调节组件40,可使得电源线31在绕线件20上分层盘绕,如此,可减小电源线31在其径向空间上的占用,从而减小底座10的体积,进而减小旋转排插的体积。并且,由于电源线31在绕线件20进行有序的分层盘绕,因此,还可避免电源线盘绕时出现打结、卡死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5,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调节组件40包括:
第一传动轮41,与所述绕线件20连接;
第二传动轮42,转动安装在所述底座10内并与所述第一传动轮41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轮42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传动轮41的直径;
支撑件43,相对于所述底座10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二传动轮42的上方,所述支撑件43包括第一通孔431,所述电源线31穿过所述第一通孔431;
弧形凸台44,设于所述第二传动轮42面向所述支撑件43的一侧,用于在所述第二传动轮42转动的过程中沿所述绕线件20的转动轴线方向推动所述支撑件43,以抬升所述支撑件43和电源线31。
本实施例中,调节组件40包括有第一传动轮41、第二传动轮42和支撑件43,第二传动轮42上设置有弧形凸台44。收线时,通过排插本体30带动绕线件20转动,由于绕线件20与第一传动轮41连接,因此,第一传动轮41将跟随绕线件20一同转动。同理,由于第二传动轮42与第一传动轮41之间传动连接,因此,第二传动轮42将跟随第一传动轮41转动,从而带动弧形凸台44转动。弧形凸台44在转动至支撑件43的下方时,弧形凸台44将向上抬升支撑件43,使得支撑件43沿绕线件2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向上运动预设距离,从而使得电源线31被向上抬升预设距离,而后电源线31在被抬升后的位置上盘绕收线。其中,支撑可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复位。
可选地,第一传动轮41与第二传动轮42之间的直径不同,第二传动轮42的直径大于第一传动轮41的直径,如此,在第一传动轮41转动N圈后,第二传动轮42转动一圈,从而使得电源线31在绕线件20的第一高度位置上盘绕M圈后,再抬升至绕线件20的第二高度位置上盘绕K圈,第一高度与第二高度所盘绕的圈数可根据弧形凸台44的高度不变部分所设置的不同长度进行设置,最后完成对于电源线31的收纳。
进一步的,第一传动轮41与第二传动轮42之间可通过同步带传动,也可通过链条传动,还可通过齿传动,包括但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5,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弧形凸台4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凸段441、过渡段442和第二凸段443,所述第一凸段441的高度沿所述第二传动轮42的转动方向逐渐递增,所述第二凸段443的高度沿所述第二传动轮42的转动方向逐渐递减,所述过渡段442的高度保持不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旋转收线排插还包括复位组件50,所述复位组件50设置在所述底座10内,用于对所述支撑件43进行复位。
本实施例中,为实现支撑件43的快速复位,在底座10内设有复位组件50,以用于在支撑件43与弧形凸台44脱离后快速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复位组件50包括:
两安装柱51,间隔凸设在所述底座10的内顶壁上,所述支撑件43的两侧分别滑动套设于两所述安装柱51上;
两弹性件52,分别套设在两所述安装柱51上,每一所述弹性件52的一端与所述底座10的顶壁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件43的一侧抵接。
本实施例中,复位组件50包括两个安装柱51和两个弹性件52,两个弹性柱间隔设置在底座10的内侧壁上,每一个安装柱51上均对应套设有一个弹性件52。其中,弹性件52的一端与底座10的内顶壁抵接,另一端与支撑件43抵接,在支撑件43被弧形凸台44抬升时,弹性件52压缩并产生弹性势能,该弹性势能用于支撑件43的快速复位。可选地,支撑件43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之间可拆卸连接,且分别滑动套设于两个安装柱5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7,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绕线件20包括:
转动盘21,与所述底座10转动连接;
绕线柱22,凸设于所述转动盘21上,用于盘绕所述电源线31;
连接柱23,一端与所述转动盘2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轮41连接。
本实施例中,绕线件20包括转动盘21、绕线柱22和连接柱23,绕线柱22和连接柱23分别与转动盘21连接,转动盘21与底座10之间转动连接。其中,连接柱23还与第一传动轮41连接,如此,第一传动轮41可跟随转动盘21转动。可选地,转动盘21、绕线柱22和连接柱23三者的中心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图4和图8,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转动盘21上设有第一走线孔211,所述排插本体30面向所述底座10的一端设有第二走线孔311,所述电源线31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走线孔211和第二走线孔311后伸入至所述排插本体30的内部。
本实施例中,排插本体30的内部具有安装腔,用于安装电路板等电子元器件,排插本体30面向底座10的一端构造有第二走线孔311,转动盘21上构造有第一走线孔211,电源线31依次经由第一走线孔211和第二走线孔311伸入至排插本体30的安装腔内,以与安装腔内的电路板电连接。也即,通过第一走线孔211和第二走线孔311,以将电源线31布置在排插本体30和底座10内。
进一步的,绕线柱22呈中空设置,并与第一走线孔211相通,如此,电源线将依次穿过绕线柱22、第一走线孔211和第二走线孔311,而后伸入至排插本体30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9,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绕线件还包括压线板24,所述压线板24与所述转动盘21连接以夹持所述电源线31。
本实施例中,通过压线板24压持在电源线31的一端,以确保电源线31在盘绕时不会被拉扯到,影响电源线31与排插本体30内部各电子元器件的电连接。可选地,绕线柱22呈中空设置并且在其侧壁上构造有一缺口,以用于供电源线31自此缺口穿出,而后盘绕在绕线柱22上。其中,压线板24设置在绕线柱22的内部并靠近绕线柱22的缺口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第一传动轮41包括设于其周侧的第一传动齿,所述第二传动轮42包括设于其周侧的第二传动齿,所述第一传动轮41与第二传动轮42通过所述第一传动齿和第二传动齿啮合,且所述第二传动齿的齿数大于所述第一传动齿的齿数。
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齿的齿数大于第一传动齿的齿数,比如,第二传动齿的齿数为第一传动齿的3倍。如此,第一传动轮41转动三圈,第二传动轮42对应转动一圈,从而可使得电源线31在绕线件20的第一高度上转动预设圈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底座10的侧壁上构造有第二通孔11,所述电源线31穿过所述第二通孔11。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排插本体30的每一侧面均设有多个第一接口60,多个所述第一接口60沿所述排插本体3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排插本体30呈矩形状设置,其具有四个侧面,每个侧面上都设置有多个第一接口60,多个第一接口60沿排插本体30的高度方向依次设置。用户在使用时,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进行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排插本体30的顶面设有多个第二接口70,多个所述第二接口70沿所述排插本体3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在排插本体30的顶面设有多个第二接口70,多个第二接口70沿排插本体30的长度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第二接口70为USB接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旋转收线排插还包括电源开关80,所述电源开关80设置在所述排插本体30的顶部。
本实施例中,在使用排插之前,先将电源线31从底座10内拉出,并将其与外部电源接通,而后,再打开顶部设置的电源开关80,如此,便可通过该排插对各种电器进行充电。比如,智能手机,电脑,风扇等。
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或优选实施例,无论是文字还是附图都不能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凡是在与本实用新型一个整体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旋转收线排插,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内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绕线件;
排插本体,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底座上并与所述绕线件连接,所述排插本体的电源线经所述绕线件后伸出所述底座的外部;
调节组件,设于所述底座内,用于在所述排插本体转动过程中沿所述绕线件的转动轴线方向调节所述电源线在所述绕线件上的盘绕位置,以使得所述电源线在所述绕线件的转动轴线方向上逐层盘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收线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第一传动轮,与所述绕线件连接;
第二传动轮,转动安装在所述底座内并与所述第一传动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轮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传动轮的直径;
支撑件,相对于所述底座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二传动轮的上方,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通孔,所述电源线穿过所述第一通孔;
弧形凸台,设于所述第二传动轮面向所述支撑件的一侧,用于在所述第二传动轮转动的过程中沿所述绕线件的转动轴线方向推动所述支撑件,以抬升所述支撑件和电源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收线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凸台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凸段、过渡段和第二凸段,所述第一凸段的高度沿所述第二传动轮的转动方向逐渐递增,所述第二凸段的高度沿所述第二传动轮的转动方向逐渐递减,所述过渡段的高度保持不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收线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收线排插还包括复位组件,所述复位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内,用于对所述支撑件进行复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收线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组件包括:
两安装柱,间隔凸设在所述底座的内顶壁上,所述支撑件的两侧分别滑动套设于两所述安装柱上;
两弹性件,分别套设在两所述安装柱上,每一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的顶壁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件的一侧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收线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件包括:
转动盘,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
绕线柱,凸设于所述转动盘上,用于盘绕所述电源线;
连接柱,一端与所述转动盘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轮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收线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盘上设有第一走线孔,所述排插本体面向所述底座的一端设有第二走线孔,所述电源线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走线孔和第二走线孔后伸入至所述排插本体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收线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件还包括压线板,所述压线板与所述转动盘连接以夹持所述电源线。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收线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轮包括设于其周侧的第一传动齿,所述第二传动轮包括设于其周侧的第二传动齿,所述第一传动轮与所述第二传动轮通过所述第一传动齿和第二传动齿啮合,且所述第二传动齿的齿数大于所述第一传动齿的齿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旋转收线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侧壁上构造有第二通孔,所述电源线穿过所述第二通孔。
CN202320066067.XU 2023-01-05 2023-01-05 旋转收线排插 Active CN2191638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66067.XU CN219163847U (zh) 2023-01-05 2023-01-05 旋转收线排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66067.XU CN219163847U (zh) 2023-01-05 2023-01-05 旋转收线排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63847U true CN219163847U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17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66067.XU Active CN219163847U (zh) 2023-01-05 2023-01-05 旋转收线排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638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657491A (en) Cord reel
US8336688B2 (en) Thin cable retractor
US7801322B2 (en) Earphone spiro-device
JP2002544093A (ja) 巻き取り式コード装置
EP3089283B1 (en) Coiling device and household appliance having the same
CN109677995B (zh) 用于将接电线变成螺旋状的设备
US20120138725A1 (en) Slider case having cable retractor
US8564145B2 (en) Universal automatic cord reeling device
CN219163847U (zh) 旋转收线排插
CN102544937A (zh) 自动收缩式线盘
CN109516309A (zh) 一种具有自动环绕理线功能的电缆收放转盘
CN202103284U (zh) 卷线器的收放线结构
CN209786847U (zh) 一种手机充电支架
CN201601338U (zh) 单拉式卷线装置
CN2772164Y (zh) 夹式耳机绕线轮
CN202495651U (zh) 自动收缩式线盘
CN219874339U (zh) 齿轮绕线器
CN204280908U (zh) 一种电线收纳盒
CN209561748U (zh) 一种可收纳式插板
CN217808058U (zh) 自动收线装置和清洁设备
CN104638733A (zh) 自动绕线电源充电器和笔记本电脑
CN217535030U (zh) 一种显示装置收线结构
CN210839998U (zh) 一种耳机
CN2726235Y (zh) 带有内置防辐射耳机的手机和内置防辐射耳机总成
CN219971514U (zh) 滚珠绕线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