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63637U - 一种电芯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芯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63637U
CN219163637U CN202223593010.XU CN202223593010U CN219163637U CN 219163637 U CN219163637 U CN 219163637U CN 202223593010 U CN202223593010 U CN 202223593010U CN 219163637 U CN219163637 U CN 2191636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tab
ear
battery cell
cell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9301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车佩佩
张�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Envision Ruitai Powe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Envision Ruitai Powe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Envision Ruitai Powe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9301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636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636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636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芯组件,涉及电池技术领域。该电芯组件包括有电芯本体、引脚、极耳和隔挡件,极耳由电芯本体引出,并经由引脚的边缘转角与引脚远离电芯本体侧的一面电性连接,隔挡件设置于引脚的边缘转角与极耳之间。通过在引脚的边缘转角与极耳之间设置隔挡件,利用隔挡件的覆盖将引脚的边缘转角处的毛刺与极耳表面隔开,以在引脚与极耳相互接触时,避免位于引脚的边缘转角处的毛刺与极耳的对应的表面相碰触,而碰伤或者损坏极耳。

Description

一种电芯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芯组件。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凭借能量比高、存储时间长、循环使用次数多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手提电脑及电动汽车等各个领域中,对动力电池的研发改进也已成为动力电池企业攻坚的重要方向。
动力电池一般包括有电池的壳体、电芯以及盖板,电池的壳体具有开口,电芯设置在电池的壳体内,盖板用于密封开口。在盖板上设置有极柱和连接于极柱的引脚,引脚伸入到电池的壳体内和电芯上的极耳连接,该设置一般将电芯侧置,电芯的极耳从电芯的侧边伸出,利用引脚的弯折,使得极耳与引脚电连接后,传输至盖板上的极柱。但是,极耳的材质一般较软,而引脚的材质比较硬,并且在引脚加工过程中,在引脚的边缘转角处,会留有较多的毛刺,极耳在相对引脚组装过程中,引脚对应于极耳的边缘转角与极耳触碰,边缘转角上的毛刺与极耳触碰,导致极耳在与引脚连接过程中容易被划破,从而影响到电芯的电输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极耳与引脚在连接过程中容易被划破从而影响电芯的电输出的缺陷,提供一种电芯组件。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电芯组件,包括有:电芯本体;引脚;极耳,所述极耳由所述电芯本体引出,并经由所述引脚的边缘转角与所述引脚远离所述电芯本体侧的一面电性连接;隔挡件,所述隔挡件设置于所述引脚的边缘转角与所述极耳之间。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引脚的边缘转角与极耳之间设置隔挡件,利用隔挡件的覆盖将引脚的边缘转角处的毛刺与极耳表面隔开,以在引脚与极耳相互接触时,避免位于引脚的边缘转角处的毛刺与极耳的对应的表面相碰触,而碰伤或者损坏极耳。
较优的,所述隔挡件贴设于所述引脚的边缘转角处。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隔挡件直接贴设于引脚的边缘转角处,在贴设好隔挡件后,极耳再经由引脚的该边缘转角与引脚远离电芯本体侧的一面电性连接,操作简单,也不会对极耳造成损坏。
较优的,所述隔挡件贴设于所述极耳的表面,所述表面与所述引脚的边缘转角的位置对应。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隔挡件贴设在极耳的表面上,该表面与引脚的边缘转角的位置对应,可以直接有效的对极耳起到防护作用,避免隔挡件贴在引脚上会与极耳产生错位,不能有效的对极耳进行防护。
较优的,所述电芯本体上设置有极柱,所述引脚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极柱电性连接;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并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极耳电性连接,所述隔挡件贴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整个边缘转角处。
在本方案中,极耳通过与第二连接部电性连接,从而使得隔档件贴设于第二连接部对应于极耳的转角处,第一连接部可以用来与电芯的极柱连接,进行电力的传输。同时,在对应于极耳的第二连接部的整个转角表面处均贴设隔档件,可以在贴设的整个边缘范围内,改变极耳与第二连接部电性连接的位置,适用范围更广。
较优的,在所述引脚远离所述电芯本体侧的表面上,所述隔挡件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极耳的投影面积。
在本方案中,在引脚远离电芯本体侧的表面上,隔档件的投影面积要小于极耳的投影面积,避免隔档件将极耳与引脚完全隔离,而达不到电性连接的效果。
较优的,在所述引脚朝向所述极耳侧的表面上,所述隔挡件在所述引脚上的延伸距离的范围为0.3mm至15mm。
在本方案中,隔档件在引脚朝向极耳一侧的表面上,延伸的距离在0.3mm-15mm之间,既可以将引脚的边缘转角完全包裹住,又可以避免完全隔档引脚与极耳之间的电性连接。
较优的,所述隔挡件的材料为绝缘材料。
在本方案中,隔档件采用绝缘材料,避免隔档件与其他元件接触,造成短路。
较优的,所述隔挡件为胶带。
在本方案中,胶带表面具备粘性,方便粘贴,为隔档件的较优选择。
较优的,所述极耳包括相对于所述引脚对称设置的第一耳部和第二耳部,所述第一耳部和所述第二耳部在所述引脚的两侧朝着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并与所述引脚远离所述电芯本体侧的一面电性连接。
在本方案中,极耳的第一耳部与第二耳部分别从引脚的两侧朝着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即在引脚的两侧与引脚接触,弯折后接触于引脚的表面,对应的在引脚的两侧转角处贴附隔挡件,避免位于引脚两侧转角处的毛刺与极耳的对应表面相碰触,而碰伤或者损坏极耳。
较优的,所述引脚包括贯通槽,所述极耳包括相对于所述引脚对称设置的第一耳部和第二耳部,所述第一耳部和所述第二耳部穿过所述贯通槽,并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弯折,并与所述引脚远离所述电芯本体侧的一面电性连接。
在本方案中,极耳的第一耳部与第二耳部分别从引脚上的贯通槽穿过,并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弯折,即对应引脚上贯通槽的侧壁转角处贴附隔挡件,避免位于引脚上贯通槽的侧壁转角处的毛刺与极耳的对应表面相碰触,而碰伤或者损坏极耳。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电芯组件包括有电芯本体、引脚、极耳和隔挡件,极耳由电芯本体引出,并经由引脚的边缘转角与引脚远离电芯本体侧的一面电性连接,隔挡件设置于引脚的边缘转角与极耳之间。通过在引脚的边缘转角与极耳之间设置隔挡件,利用隔挡件的覆盖将引脚的边缘转角处的毛刺与极耳表面隔开,以在引脚与极耳相互接触时,避免位于引脚的边缘转角处的毛刺与极耳的对应的表面相碰触,而碰伤或者损坏极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电芯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电芯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其中极柱被隐藏。
图3为图2的电芯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电芯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隔挡件贴设于第二连接部后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电芯组件1
电芯本体100
极柱110
极耳200
第一耳部210
第二耳部220
引脚300
第一连接部310
第二连接部320
隔挡件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组件1,该电芯组件1包括有电芯本体100、引脚300、极耳200和隔挡件400,极耳200由电芯本体100引出,并经由引脚300的边缘转角与引脚300远离电芯本体100侧的一面电性连接,隔挡件400设置于引脚300的边缘转角与极耳200之间,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引脚300的侧边且与极耳200接触的部位即为前述边缘转角。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电芯组件1侧置,极耳200位于电芯本体100的两侧并从电芯本体100中引出,电芯本体100两侧的极耳200分别为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在电芯本体100的顶面上对应设置有两个极柱110,极柱110可以通过在电芯本体100的顶面设置盖板进行固定。本实施例中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的结构相同,故以下统一用极耳200进行表述。
如图2所示,极耳200包括有相对于引脚300对称设置的第一耳部210和第二耳部220,第一耳部210和第二耳部220在引脚300的两侧朝着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并接触于引脚300在第二连接部320处的外侧表面,实现可靠电性连接。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引脚300包括有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第一连接部310与极柱110电性连接,第二连接部320与第一连接部310连接并呈角度设置,第二连接部320与极耳200的第一耳部210和第二耳部220电性连接。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引脚300的第一连接部310与第二连接部320之间的夹角为90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成其他角度,只要能满足第二连接部320能与极耳200进行焊接即可,本实施例中设置成直角,可以更好的适应电芯本体100的结构。
其中,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310设置在电芯本体100的顶面,与极柱110进行电性连接,进行电力的传输;如图4所示,第二连接部320在电芯本体100的侧壁沿竖直方向垂直向下延伸。极耳200的第一耳部210和第二耳部220相对于引脚300的第二连接部320对称设置,并从第二连接部320的两侧弯折,在第二连接部320远离电芯本体100的一侧相互接近,并接触于第二连接部320远离电芯本体100一侧的表面。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引脚300的结构并不必然要设定成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也可以设置成其他任何具体的结构,只要能与电芯本体100的极耳200进行电性连接并将电力传输至电芯本体100的极柱110上即可。本实施例中之所以采用第一连接部310和第二连接部320,且呈角度设置,可以更好的达到上述目的,并且与电芯本体100的结构相适应。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极耳200的结构也并不必然同时包括有第一耳部210和第二耳部220,比如只存在第一耳部210或者只存在第二耳部220均可以,第一耳部210或者第二耳部220通过在第二连接部320的边缘转角弯折,并接触于第二连接部320远离电芯本体100一侧的表面。此外,第二连接部320为板状结构,并在电芯本体100的侧壁沿竖直方向垂直向下延伸,第一耳部210或者第二耳部220从电芯本体100引出后,相对于第二连接部320的侧边弯折,再接触于第二连接部320远离电芯本体100一侧的表面,其中,第二连接部320的该侧边上,与第一耳部210或者第二耳部220的接触部位即为第二连接部320的边缘转角。
图5为图4中沿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图5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隔挡件400设置在引脚300的边缘转角与极耳200之间,即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部320的边缘转角和第一耳部210之间,以及第二连接部320的边缘转角和第二耳部220之间。通过在第二连接部320的边缘转角与极耳200的第一耳部210或者第二耳部220之间设置隔挡件400,利用隔挡件400的覆盖将该边缘转角处的毛刺与极耳200表面隔开,以在引脚300的第二连接部320与极耳200相互接触时,避免位于引脚300的边缘转角处的毛刺与极耳200对应的表面相碰触,而碰伤或者损坏极耳200。
又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隔挡件400贴设在极耳200的内侧表面上,该表面与引脚300的边缘转角的位置对应。具体的,通过将隔挡件400贴在极耳200的第一耳部210和第二耳部220的表面上,在第一耳部210和第二耳部220相对于第二连接部320的边缘转角弯折时,使得隔挡件400可以和第二连接部320的边缘转角的位置对应,直接有效的对极耳200起到防护作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隔挡件400也可以贴在除极耳200以外的其他位置上,只要能将极耳200与第二连接部320的边缘转角隔挡开即可。
进一步的,在极耳200的第一耳部210和第二耳部220与第二连接部320连接时,隔挡件400相对于第二连接部320的整个边缘转角贴设,以覆盖整个边缘范围。如上所述,第二连接部320的侧边上,与第一耳部210或者第二耳部220的接触部位即为第二连接部320的边缘转角,而第二连接部320的整个边缘转角不仅包括第二连接部320侧边上与第一耳部210或者第二耳部220的接触部位,还包括该侧边上未与第一耳部210或者第二耳部220的接触部位,以及第二连接部320在竖直方向上的底部边缘。通过该种设置,可以避免极耳200相对于引脚300的第二连接部320安装错位时会被引脚300上的毛刺所划伤,适用范围更广。
本实施例中,在引脚300的第二连接部320远离电芯本体100侧的表面上,隔挡件400的投影面积小于极耳200的投影面积。具体的,极耳200的第一耳部210和第二耳部220沿着第二连接部320的转角边缘弯折后接触在第二连接部320远离电芯本体100一侧的表面上,在第一耳部210和第二耳部220相对于第二连接部320的转角边缘弯折时,贴设在第一耳部210和第二耳部220上的隔挡件400也随之弯折,并同时贴设在第二连接部320的边缘转角处,但是在第二连接部320远离电芯本体100侧表面上,隔挡件400贴设的投影面积要小于第一耳部210和第二耳部220的投影面积,避免隔档件将极耳200与引脚300完全隔离,而达不到电性连接的效果。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在引脚300朝向极耳200侧的表面上,隔挡件400在引脚300上的延伸距离的范围为0.3mm至15mm,既可以将引脚300的边缘转角完全包裹住,又可以避免完全隔档引脚300与极耳200之间的电性连接。
此外,本实施例中隔挡件400的材料均选用绝缘材料,避免隔档件与其他元件接触,造成短路。进一步的,该绝缘材料选用胶带,因其表面具备粘性,方便粘贴,为隔档件的较优选择。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隔挡件400也可以选用其他材料或者除胶带之外的其他绝缘材料。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芯组件,其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电芯组件大致相同,区别主要在于隔挡件400的贴设位置。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隔挡件400直接贴设于引脚的边缘转角处。具体的,直接将隔挡件400贴设在第二连接部320的边缘转角处,可以在贴设好隔挡件400后,再将极耳的第一耳部和第二耳部沿着第二连接部320的边缘转角弯折,避免位于引脚的边缘转角处的毛刺与极耳对应的表面相碰触,而碰伤或者损坏极耳。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隔挡件400在第二连接部320上贴设的边缘转角与极耳的弯折位置对应,例如,若极耳从第二连接部320的底部边缘向上弯折后,与第二连接部320远离电芯本体侧的一面电性连接,此时隔挡件400即被贴设在第二连接部320的底部边缘转角处。进一步的,隔挡件400也可以贴设于第二连接部320的整个边缘转角处,无论极耳从第二连接部320的哪个边缘转角处弯折,都能将极耳与对应的边缘转角处的毛刺隔离开。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隔挡件400也可以分别同时贴在极耳和引脚的对应位置上。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芯组件,其结构与实施例一的电芯组件大致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极耳与引脚的连接位置关系。本实施例中,引脚表面开设有具有供极耳穿过的贯通槽,极耳包括有相对于引脚堆对称设置的第一耳部和第二耳部,第一耳部和第二耳部从贯通槽内穿出之后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弯折,并分别接触于引脚远离电芯本体侧的表面上,实现极耳与引脚之间的电性连接。此时,隔挡件可以设置贴在引脚的表面上,也可以贴在极耳的表面上,以将极耳与引脚的贯通槽边缘处的毛刺隔开。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件包括有:
电芯本体;
引脚;
极耳,所述极耳由所述电芯本体引出,并经由所述引脚的边缘转角与所述引脚远离所述电芯本体侧的一面电性连接;
隔挡件,所述隔挡件设置于所述引脚的边缘转角与所述极耳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挡件贴设于所述引脚的边缘转角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挡件贴设于所述极耳的表面,所述表面与所述引脚的边缘转角的位置对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本体上设置有极柱,所述引脚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极柱电性连接;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并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极耳电性连接,所述隔挡件贴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整个边缘转角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脚远离所述电芯本体侧的表面上,所述隔挡件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极耳的投影面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脚朝向所述极耳侧的表面上,所述隔挡件在所述引脚上的延伸距离的范围为0.3mm至15mm。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挡件的材料为绝缘材料。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挡件为胶带。
9.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包括相对于所述引脚对称设置的第一耳部和第二耳部,所述第一耳部和所述第二耳部在所述引脚的两侧朝着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并与所述引脚远离所述电芯本体侧的一面电性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包括贯通槽,所述极耳包括相对于所述引脚对称设置的第一耳部和第二耳部,所述第一耳部和所述第二耳部穿过所述贯通槽,并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弯折,并与所述引脚远离所述电芯本体侧的一面电性连接。
CN202223593010.XU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电芯组件 Active CN2191636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3010.XU CN219163637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电芯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3010.XU CN219163637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电芯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63637U true CN219163637U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44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93010.XU Active CN219163637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电芯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636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259322A1 (zh) 电子设备
EP2731174B1 (en) Secondary battery pack
US9219266B2 (en) Secondary battery pack of novel structure
US9065083B2 (en) Lithium polymer battery
US20170352845A1 (en) Power battery top cover and power battery
US20140023885A1 (en) Secondary battery pack
US9099726B2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17895193A (zh) 电池
CN113675535B (zh) 电芯及电子装置
EP3264498A1 (en) Top cover of power battery and power battery
CN218448376U (zh) 一种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WO2018090175A1 (zh) 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CN211045581U (zh) 纽扣软包锂电池
CN217426922U (zh) 用于二次电池的顶盖与电芯装配结构及二次电池
CN219163637U (zh) 一种电芯组件
CN219759909U (zh) 一种电池极耳盖板
KR101531323B1 (ko) 단자 보호 부재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캡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CN219226520U (zh) 电池模组保护盖结构
KR101770330B1 (ko) 접속용 만입홈이 형성되어 있는 이차전지 팩
CN211265527U (zh) 一种扣式电池
KR101750486B1 (ko) 접속용 만입홈이 형성되어 있는 이차전지 팩
CN109841891B (zh) 二次电池
CN213782208U (zh) 电池及具有其的电池模块
KR101749718B1 (ko) 용접용 금속이 도금되어 있는 이차전지 팩
CN218769980U (zh) 一种电池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