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62552U - 智能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智能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62552U
CN219162552U CN202223427140.6U CN202223427140U CN219162552U CN 219162552 U CN219162552 U CN 219162552U CN 202223427140 U CN202223427140 U CN 202223427140U CN 219162552 U CN219162552 U CN 2191625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sealing
host
wearing
wearabl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2714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子路
曹程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2714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625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625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625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其包括穿戴主机、耳机和密封组件;穿戴主机外壁开设有容纳腔;耳机容置于容纳腔内,且耳机可拆卸连接于穿戴主机;密封组件一端转动连接于穿戴主机,密封组件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于穿戴主机,且密封组件用于封盖容纳腔的开口。在本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中,通过设置密封组件与穿戴主机配合,在使用时可以通过密封组件对容纳腔进行密封,以实现耳机的防水保护功能,需要取出耳机时,仅需将密封组件翻转即可打开容纳腔拿取耳机,操作便捷,智能穿戴设备整体结构紧凑,使用效果好。

Description

智能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蓝牙耳机和智能手表的普及,用户对便携式和沉浸式的运动音乐/通话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可以做到组合蓝牙耳机和智能手表两者功能的设备却很少,其中有些设备在耳机与手表组合时存在结构件外漏、破坏一二级外观面等问题,并且手表耳机待机防水性能以及美观性不佳,两者的组合存在诸多限制,组合效果和使用效果不佳。
因此,如何实现耳机和手表的合理组合是目前业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穿戴设备,用于解决现有蓝牙耳机和智能手表组合后防水性能不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包括:
穿戴主机,外壁开设有容纳腔;
耳机,容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耳机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穿戴主机;以及
密封组件,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穿戴主机,所述密封组件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穿戴主机,且所述密封组件用于封盖所述容纳腔的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穿戴主机包括主机壳体和导电结构,所述容纳腔设于所述主机壳体的外壁上;所述导电结构包括导电针和导电探针,所述导电针设于所述主机壳体上并自所述容纳腔的内壁凸出,所述导电探针设于所述耳机上,在所述耳机容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时,所述耳机通过所述导电结构与所述穿戴主机电性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穿戴主机档包括磁吸件,所述磁吸件设于所述密封组件和/或所述穿戴主机上,且所述磁吸件用于吸附所述耳机;和/或所述穿戴主机还包括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耳机的位置信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容纳腔和所述耳机的数量均为两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密封组件的数量为两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密封板和密封卡扣,所述密封板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穿戴主机,所述密封卡扣连接于所述密封板,且所述密封板通过所述密封卡扣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穿戴主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耳机开设有避空槽,在所述密封组件盖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开口时,所述密封卡扣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避空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密封卡扣包括按钮部、连接部和扣接部,所述连接部分别连接于所述按钮部和扣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密封板,所述按钮部自所述密封板的外壁向外凸出,在所述密封组件盖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开口时,所述扣接部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避空槽内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穿戴主机或所述耳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密封板的内壁设有定位凸部,所述耳机外壁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凸部配合的定位槽,在所述耳机与所述密封板连接时,所述密封卡扣和所述定位凸部均与所述耳机卡接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密封组件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环绕所述容纳腔的开口设置,在所述密封板盖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开口时,所述密封圈密封设于所述穿戴主机和所述密封板之间。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中,通过设置密封组件与穿戴主机配合,在使用时可以通过密封组件对容纳腔进行密封,以实现耳机的防水保护功能,需要取出耳机时,仅需将密封组件翻转即可打开容纳腔拿取耳机,操作便捷,智能穿戴设备整体结构紧凑,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智能穿戴设备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局部A的放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智能穿戴设备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中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中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中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六中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智能穿戴设备;
100、穿戴主机;110、主机壳体;111、容纳腔;112、卡槽;120、导电结构;121、导电针;122、导电探针;130、磁吸件;140、位置传感器;
200、耳机;210、避空槽;220、定位槽;
300、密封组件;310、密封板;311、定位凸部;320、密封卡扣;321、按钮部;322、连接部;323、扣接部;330、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10,其包括穿戴主机100、耳机200和密封组件300;穿戴主机100外壁开设有容纳腔111;耳机200容置于容纳腔111内,且耳机200可拆卸连接于穿戴主机100;密封组件300一端转动连接于穿戴主机100,密封组件300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于穿戴主机100,且密封组件300用于封盖容纳腔111的开口。
在本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10中,通过设置密封组件300与穿戴主机100配合,在使用时可以通过密封组件300对容纳腔111进行密封,以实现耳机200的防水保护功能,需要取出耳机200时,仅需将密封组件300翻转即可打开容纳腔111拿取耳机200,操作便捷,智能穿戴设备10整体结构紧凑,使用效果好。具体地,穿戴主机100可以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人体体征传感装置,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具体地,参阅图2至图4所示,穿戴主机100包括主机壳体110和导电结构120,容纳腔111设于主机壳体110的外壁上;导电结构120包括导电针121和导电探针122,导电针121设于主机壳体110上并自容纳腔111的内壁凸出,导电探针122设于耳机200上,在耳机200容置于容纳腔111内时,耳机200通过导电结构120与穿戴主机100电性连接。
使用本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10时,当耳机200放置于主机壳体110的容纳腔111内之后,分别设于主机壳体110和耳机200上的导电针121可以与导电探针122接触,并实现电性连接,此时耳机200便可以通过导电结构120进行例如充电、数据传输等;具体地,导电针121和导电探针122可以是POGO-PIN,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结构120也可以是导电弹片结构,通过设置导电结构120连接穿戴主机100和耳机200,在本保证主机壳体110的防尘防水功能的前提下还可以实现耳机200和穿戴主机100的电路连接,结构简单。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例一,以及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二中,密封组件300与穿戴主机100转动连接,并且在安装耳机200的过程中,耳机200会相对于穿戴主机100产生一定的转动,通过设置导电针121和导电探针122配合,在扣合密封组件300和/或安装耳机200时,导电针121和导电探针122之间也会有一个旋转摩擦的动作,通过这种摩擦动作可以对两者之间的脏污进行清洁,由此可以保证耳机200和穿戴主机100之间的结合稳定性;当采用弹性的POGO-PIN时,通过其内置的弹性结构可以对上述磨损而产生的形变进行补偿,从而保证耳机200和穿戴主机100之间导电结构120的稳定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穿戴主机100和耳机200之间也可以通过无线供电组件进行连接,当耳机200放置在穿戴主机100内之后,无线供电组件可以对耳机200进行充电。
进一步地,参阅图2至图4所示,穿戴主机100档包括磁吸件130,磁吸件130设于密封组件300和/或穿戴主机100上,且磁吸件130用于吸附耳机200。
参阅图2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磁吸件130设于密封组件300朝向容纳腔111的一侧。由此设置,当需要从容纳腔111内取出耳机200时,在打开密封组件300的过程中,耳机200可以通过磁吸件130吸附固定于密封组件300上,此时即可使耳机200暴露在容纳腔111外部,便于用户拿取。
参阅图4所示,在实施例二中,磁吸件130设于穿戴主机100内时,耳机200与穿戴主机100连接的过程中,通过设置的磁吸件130对耳机200进行吸附,可以提高耳机200的放置稳定性,以避免耳机200从容纳腔111中意外脱离。
更进一步地,参阅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穿戴主机100还包括位置传感器140,位置传感器140用于获取耳机200的位置信号。
由此设置,在一实施例中,位置传感器140可以是霍尔传感器,当耳机200安装在容纳腔111内之后,由于耳机200内部设置有磁吸件130,所以位置传感器140便可以获取到磁性变化,以对耳机200的安装状态进行检测,之后还可以辅以导电结构120进行检测,即通过导电结构120配合进行微电流回路检测,通过识别耳机200的充电状态与否来判断耳机200是否与穿戴主机100正确连接,从而实现耳机200的安装状态检测功能。
在另一实施例中,位置传感器140为光学传感器,且位置传感器140的感应端朝向容纳腔111;由此设置,当当耳机200安装在容纳腔111内之后,由于容纳腔111内部的光线亮度产生变化,通过位置传感器140获取光线信号便可以对耳机200的安装状态进行检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对密封组件300的开合状态进行检测辅以检测耳机200的方式对耳机200的安装进行判断,以提高位置传感器140的检测精度。
具体地,参阅图1至图8所示,容纳腔111和耳机200的数量均为两个。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分别设置容纳腔111与耳机200配合,两个耳机200可以单独设置,并通过与密封组件300配合以实现防尘防水的功能;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耳机200的数量也可以小于容纳腔111,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任一个容纳腔111安装耳机200。
参阅图1至图6以及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组件300的数量为两个。
可以理解地是,通过两个密封组件300分别与容纳腔111配合,可以实现单个容纳腔111的开启或关闭。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一以及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二中,两个容纳腔111和两个密封组件300对称设于主机壳体110的相对两侧,此时两个密封组件300通过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翻转即可实现打开容纳腔111的操作,以实现拿取耳机200的动作。
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三中,密封组件300的旋转轴线垂直于穿戴主机100的上侧表面,通过朝向侧面转动密封组件300即可打开容纳腔111拿取耳机200;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四中,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密封组件300的旋转轴线平行于穿戴主机100的上侧表面。参阅图8所示的实施例六中,两个密封组件300的旋转轴线可以共线设置,并且旋转轴线位于两个容纳腔111的开口之间。
另外,参阅图7所示的实施例五中,还可以设置一个密封组件300对应两个容纳腔111,此时密封组件300的旋转轴线位于两个容纳腔111之间,在密封容纳腔111时,密封组件300的两侧各盖设于一个容纳腔111的开口上,通过旋转密封组件300以使其两侧朝向远离容纳腔111的方向移动,即可同时对两个容纳腔111打开,便于拿取耳机200。
具体地,参阅图1至图5所示,密封组件300包括密封板310和密封卡扣320,密封板31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穿戴主机100,密封卡扣320连接于密封板310,且密封板310通过密封卡扣320可拆卸连接于穿戴主机10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密封卡扣320与密封板310配合,可以对密封板310和穿戴主机100的连接进行固定,以保证容纳腔111内的密封效果。另外,密封板310和主机壳体110之间还可以通过悬停转轴连接,即使密封板310和主机壳体110之间具有一定的阻尼效果,可以保证密封板310能够悬停在多个角度,由此不仅可以便于密封板310的限位还可以提高密封板310的开合手感,使用效果好。当需要打开密封板310时,通过操作密封卡扣320即可对密封板310进行解锁,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参阅图2至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耳机200开设有避空槽210,在密封组件300盖设于容纳腔111的开口时,密封卡扣320至少部分容置于避空槽210内。
通过在耳机200上开设避空槽210,当密封组件300盖设于容纳腔111上之后,密封卡扣320可以至少部分容置于耳机200的避空槽210内,以使密封组件300和穿戴主机100整体结构更为紧凑;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耳机200安装在容纳腔111内且密封板310关闭之后,密封卡扣320还可以抵接于耳机200的避空槽210上,以将耳机200压紧在容纳腔111内,从而提高耳机200的固定稳定性。
具体地,参阅图3所示,密封卡扣320包括按钮部321、连接部322和扣接部323,连接部322分别连接于按钮部321和扣接部323,连接部322连接于密封板310,按钮部321自密封板310的外壁向外凸出,在密封组件300盖设于容纳腔111的开口时,扣接部323至少部分容置于避空槽210内并可拆卸连接于穿戴主机100或耳机200。
在本实施例中,主机壳体110开设有与密封卡扣320配合的卡槽112,密封卡扣320通过连接部322与密封板310滑动配合,当需要解锁密封卡扣320时,通过按动按钮部321以使其带动连接部322朝向容纳腔111内部移动,此时扣接部323即可解除对主机壳体110的扣合。
参阅图2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部322与扣接部323之间呈夹角设置,在解锁过程中,如图3所示的摆放状态,通过按动按钮部321带动连接部322朝向右下的方向移动,以带动扣接部323同步移动,此时扣接部323即可从卡槽112中脱出实现解锁动作。由此设置,可以使密封板310和密封卡扣320整体结构紧凑,便于智能穿戴设备10的小型化设计需求。
参阅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密封板310的内壁设有定位凸部311,耳机200外壁开设有与定位凸部311配合的定位槽220,在耳机200与密封板310连接时,密封卡扣320和定位凸部311均与耳机200卡接配合。
使用本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10时,当耳机200安装在容纳腔111内之后,通过扣合密封组件300可以使密封板310对容纳腔111进行密封,需要取出耳机200时,通过翻转密封组件300以使密封板310打开,此时通过定位凸部311和密封卡扣320配合即可将耳机200卡接在密封板310的内壁上,随着密封板310的转动即可使耳机200暴露在容纳腔111外,便于用户拿取。另外,当需要从密封板310上取下耳机200时,通过按动密封卡扣320以使其对耳机200的避空槽210进行解锁,即可对耳机200进行释放,用户便可以从密封板310上取下耳机200,操作便捷。
进一步地,密封组件300还包括密封圈330,密封圈330环绕容纳腔111的开口设置,在密封板310盖设于容纳腔111的开口时,密封圈330密封设于穿戴主机100和密封板310之间。
可以理解地是,通过在密封板310和主机壳体110之间设置密封圈330,当密封板310扣合在主机壳体110上之后,密封圈330可以对主机壳体110和密封板310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从而提高智能穿戴设备10的防尘防水性能。另外,当采用例如橡胶、硅胶材质的密封圈330时,在解锁密封卡扣320之后,密封圈330还可以释放弹性势能并驱使密封板310打开,便于用户开启密封组件300,使用效果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穿戴主机,外壁开设有容纳腔;
耳机,容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耳机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穿戴主机;以及
密封组件,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穿戴主机,所述密封组件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穿戴主机,且所述密封组件用于封盖所述容纳腔的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主机包括主机壳体和导电结构,所述容纳腔设于所述主机壳体的外壁上;所述导电结构包括导电针和导电探针,所述导电针设于所述主机壳体上并自所述容纳腔的内壁凸出,所述导电探针设于所述耳机上,在所述耳机容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时,所述耳机通过所述导电结构与所述穿戴主机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主机档包括磁吸件,所述磁吸件设于所述密封组件和/或所述穿戴主机上,且所述磁吸件用于吸附所述耳机;和/或所述穿戴主机还包括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耳机的位置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和所述耳机的数量均为两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的数量为两个。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密封板和密封卡扣,所述密封板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穿戴主机,所述密封卡扣连接于所述密封板,且所述密封板通过所述密封卡扣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穿戴主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开设有避空槽,在所述密封组件盖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开口时,所述密封卡扣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避空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卡扣包括按钮部、连接部和扣接部,所述连接部分别连接于所述按钮部和扣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密封板,所述按钮部自所述密封板的外壁向外凸出,在所述密封组件盖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开口时,所述扣接部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避空槽内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穿戴主机或所述耳机。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板的内壁设有定位凸部,所述耳机外壁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凸部配合的定位槽,在所述耳机与所述密封板连接时,所述密封卡扣和所述定位凸部均与所述耳机卡接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环绕所述容纳腔的开口设置,在所述密封板盖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开口时,所述密封圈密封设于所述穿戴主机和所述密封板之间。
CN202223427140.6U 2022-12-20 2022-12-20 智能穿戴设备 Active CN2191625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27140.6U CN219162552U (zh) 2022-12-20 2022-12-20 智能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27140.6U CN219162552U (zh) 2022-12-20 2022-12-20 智能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62552U true CN219162552U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44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27140.6U Active CN219162552U (zh) 2022-12-20 2022-12-20 智能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625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46990B2 (en) Integrally-formed docking accessory system for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s
CN106331930B (zh) 一种无线耳机的充电盒和适配该充电盒的无线耳机
KR102169428B1 (ko) 전기 어댑터를 갖춘 도킹 슬리브
TW201637376A (zh) 具有可替換功能單元的模組化穿戴式智慧帶
WO2021002575A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nnection member
CN219162552U (zh) 智能穿戴设备
CN211355438U (zh) 心电心率检测手环
CN112486250A (zh) 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
CN111049958A (zh) 接口组件及电子装置
CN219480116U (zh) 可穿戴式多模态研究平台
CN214205604U (zh) 移动终端
CN212413395U (zh) 蓝牙耳机和手环组件
CN216699588U (zh) 一种充电盒及影像系统
CN211860492U (zh) 颈带tws耳机
CN212812233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1211707U (zh) 一种带tws耳机的智能手环
CN217186088U (zh)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CN219164719U (zh) 智能穿戴设备
WO2024076151A1 (ko) 착용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웨어러블 전자 장치
CN220340552U (zh) 一种具备检测跌倒功能的可穿戴无线通讯装置
CN216820060U (zh) 一种tws耳机充电仓
CN217406834U (zh) 电子设备的接口及电子设备
WO2022186547A1 (ko) 센서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217484849U (zh) 电子设备
CN211786612U (zh) 智能手表及智能穿戴设备的外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