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59537U - 一种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59537U
CN219159537U CN202320116997.1U CN202320116997U CN219159537U CN 219159537 U CN219159537 U CN 219159537U CN 202320116997 U CN202320116997 U CN 202320116997U CN 219159537 U CN219159537 U CN 2191595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ore
guide cavity
shell
pilot
electro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1699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喜良
陈涛
任志彬
刘耀林
张思远
李莹
李欢
杨永刚
范宇
张永娜
尹会全
李晓瑜
杨浩
李兴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dspa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Landspa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Landspa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Landspa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1699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595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595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595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包含主阀结构和电磁阀结构,主阀结构包含壳体、阀芯结构和弹性件。壳体包含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的一端与下壳体的一端连接,另一端设有进气口,下壳体远离上壳体的一端设有第一排气口。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内部分别通过与阀芯结构配合形成第一导向腔和第二导向腔,且上壳体和下壳体形成第一导向腔和第二导向腔的外壁与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内壁之间设有用于介质流通的间隙。阀芯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导向腔和第二导向腔内,弹性件位于第二导向腔内部,弹性件对阀芯施加向第一导向腔方向的作用力,使阀芯封闭所述进气口。电磁阀结构通电后,进气口与第二导向腔连通。该阀门具有重量轻,响应速度快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火箭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火箭领域所涉及的各项技术也实现了突飞猛进。阀门是实现液体火箭发动机启动和关机的重要部件。特别是电磁先导气控阀,该阀门通过电磁阀部分控制高压气打开阀门。随着入口压力升高,介质施加在阀芯的作用力足以克服弹簧作用力,电磁阀断电关闭后阀门能实现自维持打开状态。当入口压力降低,阀门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关闭。这种阀门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发动机推进剂供应系统。
目前,当电磁先导气控阀长时间应用时会出现响应速度慢,造成阀门的开启/关闭滞后,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安全使用。另外,在电磁先导气控阀使用过程中,如果推动阀门打开的控制气出现泄漏,则会造成控制气的用量增加或阀门无法打开,影响运载火箭的安全。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具有结构稳定,重量轻等优点,这种阀门在反复工作时响应速度快,且节省控制气的使用,可以保证发动机工作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该结构具有结构稳定,重量轻等优点,这种阀门在反复工作时响应速度快,且节省控制气的使用,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包含主阀结构和电磁阀结构,其中,
所述主阀结构包含两端相通且内部设有通道的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阀芯结构和弹性件;
所述壳体包含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的一端与所述下壳体的一端连接,另一端设有用于气体介质进入的进气口,所述下壳体远离所述上壳体的一端设有用于气体介质排出的第一排气口;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内部分别通过与所述阀芯结构配合形成第一导向腔和第二导向腔,且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形成所述第一导向腔和所述第二导向腔的外壁与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内壁之间设有用于介质流通的间隙;所述阀芯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向腔和所述第二导向腔内,且可相对所述第一导向腔和所述第二导向腔内壁滑动以实现阀门的开启/闭合,
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二导向腔内部,且一端与所述第二导向腔的底部抵接,另一端与位于所述第二导向腔内的所述阀芯的端面抵接,使所述弹性件对所述阀芯施加向所述第一导向腔方向的作用力,使所述阀芯封闭所述进气口;
所述电磁阀结构通电后,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导向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包含一体成型的第一主体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体部靠近所述下壳体一端的周向外表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壳体靠近所述上壳体一端的端面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形为圆筒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形为圆锥台结构,所述圆锥台结构的小端与所述第一主体部连接,所述圆锥台结构的大端还设有第一环形连接板,通过所述第一环形连接板实现所述下壳体与所述上壳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还设有与所述通道开口方向不同的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二排气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腔内腔连通,以实现所述第一导向腔内腔与所述上壳体外部的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下壳体包含一体成型设计的第二主体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端与所述上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主体部靠近所述上壳体一端设有第二环形连接板,所述第二环形连接板用于与所述上壳体配合以实现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二主体部为圆筒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漏斗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下壳体还设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向腔的内腔连通,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电磁阀结构上的第三排气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向腔和所述第二导向腔均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导向腔的封闭端向靠近所述进气口一侧凸起,所述凸起的外表面为弯弧面,所述第二导向腔的开口端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导向腔的开口端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阀芯包含位于所述第一导向腔内的第一阀芯部、位于所述第二导向腔内的第二阀芯部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阀芯部和所述第二阀芯部的过渡部,所述第一阀芯部和所述第二阀芯部均为内部设有空腔的圆柱体结构,所述过渡部为设有通孔的锥台结构,所述锥台结构的小端与所述第一阀芯部连接,大端与所述第二阀芯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芯部靠近所述第一导向腔的部分的周向表面设有第一环形下凹槽,所述第一环形下凹槽向所述阀芯的轴线一侧下凹,且所述第一环形下凹槽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环形下凹槽匹配的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内侧表面与所述第一环形下凹槽的槽壁抵接,外侧表面与所述第一导向腔的内壁抵接;
所述第二阀芯部靠近所述第二导向腔的部分的周向表面设有第二环形下凹槽,所述第二环形下凹槽向所述阀芯的轴线一侧下凹,且所述第二环形下凹槽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环形下凹槽匹配的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内侧表面与所述第二环形下凹槽的槽壁抵接,外侧表面与所述第二导向腔的内壁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阀芯部靠近所述过渡部的一端的周向外表面还设有第三环形连接板,所述第三环形连接板的一侧用于与所述上壳体靠近所述下壳体一端的端面抵接,以封闭介质通道,所述第三环形连接板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导向腔的开口端的端面抵接,以对所述阀芯打开介质通道的形成进行限位;其中,所述第三环形连接板上设有第三环形下凹槽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三环形下凹槽匹配设置的第三密封圈,其中,所述第三环形下凹槽向远离所述上壳体一侧下凹,所述第三密封圈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三环形下凹槽的槽壁抵接,另一侧表面用于与所述上壳体靠近所述下壳体一端的端面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磁阀结构还包含先导阀芯、线圈、先导弹簧和电磁壳体,其中,
所述先导阀芯、所述线圈、所述先导弹簧均位于所述电磁壳体内,且所述上壳体通过介质管路与所述电磁壳体连接;
所述电磁壳体内侧包含相互连通且内径不同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向所述第二通道过渡部位形成用于限定所述先导阀芯的限位台,沿所述第一通道的轴向方向所述先导阀芯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密封块和第二密封块;
所述先导弹簧的一端与位于所述限位台上的第四环形凹槽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先导阀芯远离所述下壳体的一端抵接,所述先导弹簧用于与所述第四环形凹槽配合以对所述先导阀芯施加向所述下壳体方向的作用力,使得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导通;
所述线圈通电后,所述先导阀芯在所述线圈产生的电磁力作用下沿所述第一通道的轴向方向向远离所述下壳体侧移动,所述第一密封块与所述限位台贴合,以实现所述连接通道与所述进气口的导通;
所述线圈断电后,所述先导阀芯在所述先导弹簧的作用下闭合所述连接通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由主阀结构和电磁阀结构组成,通过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内部分别通过与阀芯结构配合形成第一导向腔和第二导向腔,阀芯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导向腔和第二导向腔内,阀芯可相对第一导向腔和第二导向腔内壁滑动。第一导向腔和第二导向腔的设计保证阀芯在轴向移动时更加平稳顺畅,进而方便实现阀门的开启/闭合。
本申请的电磁阀,通过弹性件位于第二导向腔内部,且一端与第二导向腔的底部抵接,另一端与位于第二导向腔内的阀芯的端面抵接,使弹性件对阀芯施加向第一导向腔方向的作用力,从而使阀芯可以快速封闭进气口,提高阀门性能。
电磁阀结构通电后,进气口与第二导向腔连通,电磁阀结构不仅可以对进气口与第二导向腔的气体介质进行控制,而且还可以提高响应速度,减少控制气的用量。
整个阀门结构,通过将主阀结构与电磁阀结构的集成设计,具有结构稳定,重量轻等优点,阀门在反复工作时响应速度快,保证发动机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控制阀结构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图;
图2是控制阀结构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图;
图3为电磁阀结构与下壳体连接的简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磁阀结构 2上壳体
3下壳体 4进气口
5第一排气口 6第一导向腔
7第二导向腔 8第一主体部
9第一连接部 10第一环形连接板
11第二排气口 12第二主体部
13第二连接部 14第二环形连接板
15第三排气口 16第一阀芯部
17第二阀芯部 18过渡部
19第一密封圈 20第二密封圈
21第三密封圈 22先导阀芯
23线圈 24先导弹簧
25电磁壳体 26第一通道
27第二通道 28介质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将以附图及详细叙述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揭示内容的精神,任何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实用新型内容的实施例后,当可由本实用新型内容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内容的精神与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在附图及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相同或类似标号的元件/构件是用来代表相同或类似部分。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也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元件或操作。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创作。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包含”、“包括”、“具有”、“含有”等等,均为开放性的用语,即意指包含但不限于。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及/或”,包括所述事物的任一或全部组合。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语“大致”、“约”等,用以修饰任何可以微变化的数量或误差,但这些微变化或误差并不会改变其本质。一般而言,此类用语所修饰的微变化或误差的范围在部分实施例中可为20%,在部分实施例中可为10%,在部分实施例中可为5%或是其他数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前述提及的数值可依实际需求而调整,并不以此为限。
某些用以描述本申请的用词将于下或在此说明书的别处讨论,以提供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有关本申请的描述上额外的引导。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包含主阀结构和电磁阀结构1。主阀结构包含两端相通且内部设有通道的壳体、位于壳体内部的阀芯结构和弹性件。壳体包含上壳体2和下壳体3,上壳体2的一端与下壳体3的一端连接,另一端设有用于气体介质进入的进气口4,下壳体3远离上壳体2的一端设有用于气体介质排出的第一排气口5。上壳体2和下壳体3的内部分别通过与阀芯结构配合形成第一导向腔6和第二导向腔7,且上壳体2和下壳体3形成第一导向腔6和第二导向腔7的外壁与上壳体2和下壳体3的内壁之间设有用于介质流通的间隙。阀芯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导向腔6和第二导向腔7内,且可相对第一导向腔6和第二导向腔7内壁滑动以实现阀门的开启/闭合。弹性件位于第二导向腔7内部,且一端与第二导向腔7的底部抵接,另一端与位于第二导向腔7内的阀芯的端面抵接,使弹性件对阀芯施加向第一导向腔6方向的作用力,使阀芯封闭进气口4。电磁阀结构1通电后,进气口4与第二导向腔7连通。在以下的部分实施例中,弹性件以弹簧进行说明。
具体的说:该种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由主阀结构和电磁阀结构1组成。通过上壳体2和下壳体3的内部分别通过与阀芯结构配合形成第一导向腔6和第二导向腔7,即阀芯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导向腔6和第二导向腔7内,阀芯可相对第一导向腔6和第二导向腔7内壁滑动。第一导向腔6和第二导向腔7的设计保证阀芯在轴向移动时更加平稳顺畅,进而方便实现阀门的开启/闭合。通过弹性件位于第二导向腔7内部,且一端与第二导向腔7的底部抵接,另一端与位于第二导向腔7内的阀芯的端面抵接,使弹性件对阀芯施加向第一导向腔6方向的作用力,从而使阀芯快速封闭进气口,提高阀门性能。电磁阀结构通电后,进气口4与第二导向腔7连通,电磁阀结构不仅可以对进气口4与第二导向腔7的气体介质通断进行控制,而且还可以提高响应速度,减少控制气的用量。整个阀门结构,主阀结构与电磁阀结构1的集成设计,具有结构稳定,重量轻等优点,此外,阀门在反复工作时响应速度快,可以保证发动机的可靠性。值得一提的是,上壳体2包含第一主体部8和第一连接部9,第一连接部9的一端与第一主体部8靠近下壳体3一端的周向外表面连接,另一端与下壳体3靠近上壳体2一端的端面连接。为了保证上壳体2的结构稳定,避免其发生形变,例如,第一主体部8的外形为圆筒结构,第一连接部9的外形为圆锥台结构,圆锥台结构的小端与第一主体部8连接。圆锥台结构的大端还设有第一环形连接板10,通过第一环形连接板10实现下壳体3与上壳体2固定连接。第一环形连接板10的设计起到增加上壳体2与下壳体3的接触面积作用,便于上壳体2与下壳体3的连接,使得两者连接更加紧密(两者可以采用焊接)。为了使得第一主体部8和第一连接部9连接更加紧密,固定更加牢固,例如,第一主体部8和第一连接部9采取一体成型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密封圈19发生泄漏,气体介质进入第一导向腔6内,使得第一导向腔6内的压强增加,影响阀芯移动,进而造成阀门的相应滞后。为了方便第一导向腔6内部气体介质的排出,例如,上壳体2还设有与通道的开口方向不同的第二排气口11,第二排气口11的一端与第一导向腔内腔6连通,以实现第一导向腔6内腔与上壳体2外部的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壳体3包含一体成型设计的第二主体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第二主体部12的一端与上壳体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13连接。第二主体部12靠近上壳体2一端设有第二环形连接板14,第二环形连接板14用于与上壳体2配合以实现上壳体2与下壳体3的固定连接。为了使得下壳体3的结构稳定,避免其发生形变。例如,第二主体部12为圆筒结构,第二连接部13为漏斗结构,通过漏斗结构的设置(大端与第二主体部连接,小端为气体介质排出端),从而使小端口的气体介质进行增压,从而有利于气体介质对发动机管路的吹除。
另外,为了方便第二导向腔7内的气体介质的排出,例如,下壳体3还设连接通道,连接通道的一端与第二导向腔7的内腔连通,另一端用于与电磁阀结构上的第三排气口15连通。
此外,为了方便第一导向腔6、第二导向腔7与阀芯配合,便于阀芯移动,例如,第一导向腔6和第二导向腔7均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结构。例如,第一导向腔6的封闭端向靠近进气口4一侧凸起,凸起的外表面为弯弧面。在实际应用时,为了方便阀芯在第一导向腔6和第二导向腔7内平稳移动,即实现与阀芯的匹配,例如,第二导向腔7的开口端直径大于第一导向腔6的开口端直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阀芯包含位于第一导向腔6内的第一阀芯部16、位于第二导向腔7内的第二阀芯部17以及用于连接第一阀芯部16和第二阀芯部17的过渡部18,第一阀芯部16和第二阀芯部17均为内部设有空腔的圆柱体结构,过渡部18为设有通孔的锥台结构,锥台结构的小端与第一阀芯部16连接,大端与第二阀芯部17连接。阀芯位于第一导向腔6的部分的外径小于阀芯位于第二导向腔7的外径,从而阀芯具有连接两部分的过渡部分,在阀芯过渡部分设有圆环状凸起。一方面,阀芯打开后,阀芯的圆环状凸起用于与形成第二导向腔7的端部抵接以对其进行限位;另一方面,在阀芯关闭后,圆环状凸起抵接在上壳体的第一主体部8靠近下壳体3一侧抵接,以关闭介质通道。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减少气体介质从第一阀芯部16与第一导向腔6内壁的缝隙处流入第一导向腔6内,例如,第一阀芯部16与第一导向腔6配合的部分的周向表面设有第一环形下凹槽,第一环形下凹槽向阀芯的轴线一侧下凹,且第一环形下凹槽上设有与第一环形下凹槽匹配的第一密封圈19,第一密封圈的内侧表面与第一环形下凹槽的槽壁抵接,外侧表面与第一导向腔6的内壁抵接。
为了减少气体介质从第二阀芯部17与第二导向腔7内壁(两者重合的部位)的缝隙处流入第二导向腔7内,例如,第二阀芯部17与第二导向腔7配合的部分的周向表面设有第二环形下凹槽。第二环形下凹槽向阀芯的轴线一侧下凹,且第二环形下凹槽上设有与第二环形下凹槽匹配的第二密封圈20,第二密封圈20的内侧表面与第二环形下凹槽的槽壁抵接,外侧表面与第二导向腔7的内壁抵接。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增加第二阀芯部17与上壳体2之间的密封,例如,第二阀芯部靠近过渡部18的一端的周向外表面还设有第三环形连接板(即前文所说的圆环状凸起)。第三环形连接板的一侧用于与上壳体2靠近下壳体3一端的端面抵接,以封闭介质通道,第三环形连接板的另一侧与第二导向腔7的开口端的端面抵接,以对阀芯打开介质通道的形成进行限位。第三环形连接板上设有第三环形下凹槽以及用于与第三环形下凹槽匹配设置的第三密封圈21。其中,第三环形下凹槽向远离所述上壳体一侧下凹,第三密封圈21的一侧表面与第三环形下凹槽的槽壁抵接,另一侧表面用于与上壳体2靠近下壳体3一端的端面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磁阀结构1还包含先导阀芯22、线圈23、先导弹簧24和电磁壳体25。先导阀芯22、线圈23、先导弹簧24均位于电磁壳体25内,且上壳体2的进气口通过介质管路28与电磁壳体25连接。电磁壳体25内侧包含相互连通且内径不同的第一通道26和第二通道27,第一通道26向第二通道26过渡部位形成用于限定先导阀芯的限位台。沿第一通道26的轴向方向先导阀芯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密封块和第二密封块。先导弹簧的一端与位于限位台上的第四环形凹槽抵接,另一端与先导阀芯远离下壳体的一端抵接。先导弹簧24用于与第四环形凹槽配合以对先导阀芯22施加向下壳体3方向的作用力,使得第一通道26和第二通道27导通,即使得介质管路和连接通道之间关闭,从而减少气体介质进入第二导向腔7内。
线圈23通电后,先导阀芯22在线圈23产生的电磁力作用下沿第一通道26的轴向方向向远离下壳体3侧移动,第一密封块与限位台贴合,以实现连接通道和进气口(两者通过介质管路连通)的导通。
线圈断电后,先导阀芯22在先导弹簧24的作用下闭合连接通道。即第一密封块随着先导阀芯22向上移动与下壳体表面贴合,使得气体介质从第一通道26与先导阀芯22之间的间隙处经第二通道后由电磁阀结构的排气口排出。
另外,电磁阀通电打开时,由于第二密封圈20和第一密封圈19形成不平衡面积差,即第二密封圈20的面积大于第一密封圈19的面积,控制气(从进气通道进入到第二导向腔内的气体)的压强在不平衡面积差区域形成不同的作用力,使阀芯向第一导向腔6的底部移动,进而使得第三环形连接板的一侧与上壳体2靠近下壳体3一端的端面抵接,以封闭介质通道。
现对阀门工作原理进行说明:阀门装配完毕后,在弹性件作用下使阀芯与上壳体2靠近下壳体3一端的端面紧贴,以使得阀门处于关闭位置。工作时,电磁阀通电,阀门结构打开,控制气经阀门入口后,经过通道进入上壳体内,推动阀芯克服弹性件的弹力使阀门打开。当从入口进入的控制气达到一定压力后,作用在阀芯表面的作用力,克服弹性件的弹力保持阀门打开状态,此时电磁阀结构1断电。先导阀芯在先导弹簧24的弹力推动下压紧在下壳体形成密封,阻断控制气进入第二导向腔内,使得控制气经过第一通道与先导阀芯22之间的间隙处后从第三排气口排出,此时阀门保持打开状态。
当从入口的控制气降到一定压力时,即此时压力小于弹性件的压力,使弹性件克服控制气的作用推动阀芯回坐至上壳体靠近下壳体一端的端面上,完成阀门的关闭。
以上实施例可以彼此组合,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做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主阀结构和电磁阀结构,其中,
所述主阀结构包含两端相通且内部设有通道的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阀芯结构和弹性件;
所述壳体包含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的一端与所述下壳体的一端连接,另一端设有用于气体介质进入的进气口,所述下壳体远离所述上壳体的一端设有用于气体介质排出的第一排气口;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内部分别通过与所述阀芯结构配合形成第一导向腔和第二导向腔,且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形成所述第一导向腔和所述第二导向腔的外壁与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内壁之间设有用于介质流通的间隙;所述阀芯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向腔和所述第二导向腔内,且可相对所述第一导向腔和所述第二导向腔内壁滑动以实现阀门的开启/闭合,
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二导向腔内部,且一端与所述第二导向腔的底部抵接,另一端与位于所述第二导向腔内的所述阀芯的端面抵接,使所述弹性件对所述阀芯施加向所述第一导向腔方向的作用力,使所述阀芯封闭所述进气口;
所述电磁阀结构通电后,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导向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包含一体成型的第一主体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体部靠近所述下壳体一端的周向外表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壳体靠近所述上壳体一端的端面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形为圆筒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形为圆锥台结构,所述圆锥台结构的小端与所述第一主体部连接,所述圆锥台结构的大端还设有第一环形连接板,通过所述第一环形连接板实现所述下壳体与所述上壳体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还设有与所述通道的开口方向不同的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二排气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腔内腔连通,以实现所述第一导向腔内腔与所述上壳体外部的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包含一体成型设计的第二主体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端与所述上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主体部靠近所述上壳体一端设有第二环形连接板,所述第二环形连接板用于与所述上壳体配合以实现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二主体部为圆筒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漏斗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还设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向腔的内腔连通,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电磁阀结构上的第三排气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腔和所述第二导向腔均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导向腔的封闭端向靠近所述进气口一侧凸起,所述凸起的外表面为弯弧面,所述第二导向腔的开口端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导向腔的开口端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包含位于所述第一导向腔内的第一阀芯部、位于所述第二导向腔内的第二阀芯部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阀芯部和所述第二阀芯部的过渡部,所述第一阀芯部和所述第二阀芯部均为内部设有空腔的圆柱体结构,所述过渡部为设有通孔的锥台结构,所述锥台结构的小端与所述第一阀芯部连接,大端与所述第二阀芯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芯部靠近所述第一导向腔的部分的周向表面设有第一环形下凹槽,所述第一环形下凹槽向所述阀芯的轴线一侧下凹,且所述第一环形下凹槽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环形下凹槽匹配的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内侧表面与所述第一环形下凹槽的槽壁抵接,外侧表面与所述第一导向腔的内壁抵接;
所述第二阀芯部靠近所述第二导向腔的部分的周向表面设有第二环形下凹槽,所述第二环形下凹槽向所述阀芯的轴线一侧下凹,且所述第二环形下凹槽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环形下凹槽匹配的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内侧表面与所述第二环形下凹槽的槽壁抵接,外侧表面与所述第二导向腔的内壁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芯部靠近所述过渡部的一端的周向外表面还设有第三环形连接板,所述第三环形连接板的一侧用于与所述上壳体靠近所述下壳体一端的端面抵接,以封闭介质通道,所述第三环形连接板的另一侧用于与所述第二导向腔的开口端的端面抵接,以对所述阀芯打开介质通道的行程进行限位;其中,所述第三环形连接板上设有第三环形下凹槽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三环形下凹槽匹配设置的第三密封圈,其中,所述第三环形下凹槽向远离所述上壳体一侧下凹,所述第三密封圈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三环形下凹槽的槽壁抵接,另一侧表面用于与所述上壳体靠近所述下壳体一端的端面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结构还包含先导阀芯、线圈、先导弹簧和电磁壳体,其中,
所述先导阀芯、所述线圈、所述先导弹簧均位于所述电磁壳体内,且所述上壳体通过介质管路与所述电磁壳体连接;
所述电磁壳体内侧包含相互连通且内径不同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向所述第二通道过渡部位形成用于限定所述先导阀芯的限位台,沿所述第一通道的轴向方向所述先导阀芯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密封块和第二密封块;
所述先导弹簧的一端与位于所述限位台上的第四环形凹槽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先导阀芯远离所述下壳体的一端抵接,所述先导弹簧用于与所述第四环形凹槽配合以对所述先导阀芯施加向所述下壳体方向的作用力,使得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导通;
所述线圈通电后,所述先导阀芯在所述线圈产生的电磁力作用下沿所述第一通道的轴向方向向远离所述下壳体侧移动,所述第一密封块与所述限位台贴合,以实现所述连接通道与所述进气口的导通;
所述线圈断电后,所述先导阀芯在所述先导弹簧的作用下闭合所述连接通道。
CN202320116997.1U 2023-02-06 2023-02-06 一种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 Active CN2191595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6997.1U CN219159537U (zh) 2023-02-06 2023-02-06 一种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6997.1U CN219159537U (zh) 2023-02-06 2023-02-06 一种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59537U true CN219159537U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21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16997.1U Active CN219159537U (zh) 2023-02-06 2023-02-06 一种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595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0065780A (ja) 電磁開閉弁
JP2002071044A (ja) 双方向型パイロット式電磁流路開閉弁と双方向型配管
JP7275682B2 (ja) バルブ装置
CN219159537U (zh) 一种电磁先导轴流式控制阀结构
JPH0828207A (ja) つり合い蒸気制御弁組立体とそれのためのプラグ形弁要素
US11668406B2 (en) Gas pressure regulator
CN109027329B (zh) 低温发动机用多功能高压点火器阀门
US3587601A (en) Normally open explosive-operated valve,and combination thereof with a normally closed valve
JPS6181077U (zh)
CN218523106U (zh) 一种电磁先导气控阀结构
KR101038278B1 (ko) 선박의 엔진 제어용 솔레노이드밸브
WO2022100569A1 (zh) 电动阀
US3884267A (en) Direct-acting two-way control valve
JPH0223820Y2 (zh)
JPH061753U (ja) 推薬弁
CN219472733U (zh) 一种低温高压气控阀
JPH0447495Y2 (zh)
CN110260023A (zh) 一种先导式电磁阀
JP6090069B2 (ja) 燃料噴射弁
CN112196698B (zh) 一种非全周开口限流增力型单向阀
CN214743362U (zh) 一种液体火箭发动机用气动控制阀及火箭发动机
WO2018216102A1 (ja) インジェクタ
CN112797184B (zh) 一种液体火箭发动机用气动控制阀机构及火箭发动机
CN217539630U (zh) 一种流量调节阀及航空发动机燃油系统
CN111927997B (zh) 具有结构优化减压阀的航天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27

Address after: No.13, Ronghua South Road, Dax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lue Arrow Spac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L501, 5th Floor, R&D Building, No. 456, Aerospace South Road, National Civil Aerospace Industry Base,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710077

Patentee before: SHAANXI LANDSPAC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