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59029U - 一种压力转换机构及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压力转换机构及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159029U CN219159029U CN202320694501.9U CN202320694501U CN219159029U CN 219159029 U CN219159029 U CN 219159029U CN 202320694501 U CN202320694501 U CN 202320694501U CN 219159029 U CN219159029 U CN 2191590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journal
- pressure conversion
- piston
- sleeve
- connecting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hafts, Cranks, Connecting Bars, And Related Bear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压力转换机构及组件,压力转换机构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内设置有主腔室,所述主腔室中设置有能够沿套筒移动的活塞,所述套筒和活塞之间设置有润滑油,活塞上铰链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用于铰链连接至输出曲轴。本实用新型利用套筒和活塞的相对移动,将外部转动体施加于套筒上的压力转换为连杆对输出曲轴的推动力,能够更加稳定、安全、可靠地进行能量转换,同时,对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及装配精度的要求更低,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力转换机构及组件。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为所需动力设备提供动力来源的装置,属能量转换装置。例如汽车发动机是将汽油/柴油的热能通过在密封汽缸内燃烧后膨胀气体,推动活塞作功,转变为机械能来实现动力转换。又例如火力发电是利用可燃物燃烧时产生的热能来加热水,使水变成高温、高压水蒸气,然后再由水蒸气压力推动蒸气机,蒸气机带动发电机来发电,实现能量转化。
随着能源转换装置种类的多元化发展,将重力、压力进行转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式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发明人在专利CN114567122A中提供了一种利用重力进行发电的设备,其其利用了重力具有固定的方向性且恒定不变的特点,使得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与从动内轮相连的齿条推动棘轮转动,再把重力转换器输出轴转动的动力送到大功率发电机发电,实现重力到电能的转换。
为克服重力转换装置仅在竖直方向上做功的问题,发明人在专利CN115765314A和专利CN115833472A中,利用静态压力使得转子在受定子线圈驱动而旋转的过程中,能够持续通过推动机构向压力传动机构施加挤压力,进而产生额外做功,增加输出动力。现有技术中,压力传动机构主要利用推力轴挤压驱动槽以使驱动槽产生偏转,从而带动输出轴进行转动。但是,推力轴和驱动槽的相互挤压需要推力轴和驱动槽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同时需要具有更高的装配精度,对压力传动的各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装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力转换机构,在进行压力转换的过程中套筒相对于活塞进行移动,这种结构相较于传统的推力轴挤压齿轮驱动槽的方式更加稳定、安全、可靠,同时对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及装配精度的要求相对更低,有利于降低设备的制造成本。
本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压力转换机构,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内设置有主腔室,所述主腔室中设置有能够沿套筒移动的活塞,所述套筒和活塞之间设置有润滑油,活塞上铰链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用于铰链连接至输出曲轴。
本技术方案中,压力转换机构包括套筒,套筒的主腔室中设置有能够沿套筒移动的活塞,活塞能够至少部分移入至套筒的外侧。当活塞移动至难以进一步向套筒内移动时,活塞到达行程低位,相反地,当活塞移动至难以进一步向套筒外移动时,活塞到达行程高位。
活塞上连接的连杆可以通过销轴与销孔的设置方式与活塞铰接,铰接后连杆能够相对于活塞产生一定幅度的翻转。相似地,连杆的另一端用于铰接输出曲轴,其铰接的方式可以与连杆和活塞的铰接方式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地,连杆铰接输出曲轴的一端设置有套设于输出曲轴的轴颈上的卡环,以此实现连杆相对于轴颈较其相对于活塞产生更大角度的翻转。
装配时,套筒安装于转动体上的内壁上,转动体可以是受外部驱动而旋转的部件,例如转子。同时,活塞上铰接的连杆铰接至输出曲轴上。当输出曲轴与转动体进行同步且不同心的旋转时,套筒能够相对于活塞移动,进而在转动体的转动过程中活塞持续在行程高位和行程低位间变化。
具体地,以输出曲轴的中轴线在竖直方向上低于转动体中轴线一段距离为例。由于套筒安装于转动体的内壁上,因此其随转动体同步转动。当套筒从转动体的顶部向底部移动的过程中,活塞将从行程高位向行程低位移动,套筒与活塞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连杆的方位不断产生变化,并在活塞到达行程低位或者接近行程低位的过程中,推动输出曲轴旋转一定的角度,以使得活塞处于行程低位时能够继续转动并通过转动体的底部;类似地,当套筒从转动体的底部向顶部移动的过程中,活塞将从行程低位向形成高位移动,套筒与活塞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连杆的方位同样不断变化并指向输出曲轴,当套筒旋转至转动体的顶部时,活塞到达行程高位。因此,在随转动体转动一圈的过程中,压力转换机构将在行程低位或接近行程低位处推动输出曲轴旋转一定角度,从而实现将转动体与输出曲轴之间的压力差转化为输出曲轴的转动力。
在部分优选的实施例中,可以在转动体内设置多个压力转换机构,使得转动体转动一圈时,各压力转换机构均推动输出轴旋转一定的角度,通过接力的形式实现静态压力的循环动态做功。
本技术方案中,套筒的主腔室内还设置有润滑油,润滑油能够润滑活塞和套筒内壁之间的区域,以使得活塞能够更加顺畅地在套筒内移动。同时,润滑油还能够起到压力缓冲的作用,减少活塞和套筒间的撞击,使得能量转换过程更加平稳、可靠。
通过上述设置,利用套筒和活塞的相对移动,将外部转动体施加于套筒上的压力转换为连杆对输出曲轴的推动力,能够更加稳定、安全、可靠地进行能量转换,同时,对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及装配精度的要求更低,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内设置有第一油道,所述第一油道与所述主腔室连通。活塞和套筒相对移动的过程中,主腔室内的润滑油持续压缩、流动,为了防止活塞在行程低位时,主腔室内过多的润滑油造成活塞行程低位提升或润滑油从活塞外壁和套筒内壁挤出,在活塞内开设有第一油道,以使润滑油在受压时能够进入至第一油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油道内设置有磁化腔,所述磁化腔的内壁上设置有磁铁。本技术方案中,磁化腔内的磁铁能够对润滑油进行一定程度的磁化处理,形成磁化润滑油,磁化润滑油的颗粒之间同极相斥,在磁场的作用下定向运动,使大粒度变为小粒度,同时改变了润滑油分子的排布,使其密度减小,最终润滑油粒度减小,接触面积变大,提高了润滑油的润滑效果。不仅如此,磁铁能够将润滑油内的杂质吸附在磁化腔内,对润滑油起到了过滤清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延长润滑油和装置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磁化腔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变径段、平直段和第二变径段,所述第一变径段的内径逐渐增大,第二变径段的内径逐渐减小,所述磁铁设置于所述平直段的内壁上。本技术方案中,磁化腔的内径先增大,能够减缓润滑油的流动速度,使其滞留在磁化腔内的时间增长从而延长磁铁对润滑油的作用时间,随后磁化腔的内径减小以对润滑油进行加速,确保其在油道内顺畅地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内设置有第二油道,所述第二油道通过软管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在套筒随转动体转动一圈的过程中,活塞和连杆之间的翻转角度较小,因此可以利用软管连通第一、第二油道,通过软管而不经过活塞与连杆的铰接点的方式不仅能够确保油路顺畅,而且活塞和连杆之间的铰接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的外部还设置有与所述主腔室连通的辅腔室。在套筒向活塞快速移动时,部分未进入润滑油第一油道的润滑油可以暂时进入至辅腔室中,避免润滑油堵塞于第一油道入口,影响活塞和套筒间的相对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采用前述任一种压力转换机构的压力转换组件,该压力转换组件包括输出曲轴和至少一组压力转换机构,一组压力转换机构包括两个前述的压力转换机构,所述输出曲轴包括主轴颈,所述主轴颈上设置有第一轴颈和第二轴颈,所述第一轴颈、第二轴颈、主轴颈不共线,第一轴颈、第二轴颈、主轴颈之间连接有连接板;一组压力转换机构中,一个压力转换机构的连杆铰链连接至第一轴颈,另一个压力转换机构的连杆铰链连接至第二轴颈。
本技术方案中,压力转换组件包括用作输出轴的输出曲轴,以及用于推动输出曲轴转动的至少一组压力转换机构。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压力转换机构也可以有多组。
本技术方案中,输出轴包括主轴颈,主轴颈上设置有若干第一轴颈和第二轴颈。主轴颈、第一轴颈、第二轴颈可以依次交替连接,也可以两端为主轴颈,中间为第一轴颈、第二轴颈交替连接。主轴颈的中轴线为输出轴的中轴线,输出轴两端的主轴颈可通过轴承安装于升降机构上,以调整输出轴的中轴线与转动体的中轴线之间的偏移量,进而调节转子内壁通过压力转换组对输出轴施加的压力。第一轴颈、第二轴颈、主轴颈三者的中轴线两两不共线,也即第一轴颈、第二轴颈相对于主轴颈存在偏移距离。
一组压力转换机构对应一根第一轴颈和一根第二轴颈。两个压力转换机构的结构相同,区别在于各自套筒在转动体内壁上的安装位置,以及连杆所铰接的轴颈。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油道,所述第三油道贯穿同一组压力转换机构连接的第一轴颈、第二轴颈、以及第一轴颈和第二轴颈之间的连接板,且所述第三油道通过油孔连通位于连杆内的第二油道,所述第二油道经软管连通活塞中的第一油道,所述第一油道与主腔室连通。
本技术方案中,润滑油能够在同一组压力转换组的两个压力转换机构之间流动。具体地,在压力转换机构转动一圈的过程中,连杆和第一/第二轴颈的翻转角度较大。因此,在连杆的铰接端可以设置套设于轴颈上的卡环,卡环内部为中空结构,该中空结构可以与第二油道连通作为第二油道的一部分,第二油道内的润滑油流入卡环的中空结构后,经轴颈上的油孔进入到第三油道中。同时,在套筒随转动体转动一圈的过程中,活塞和连杆之间的翻转角度较小,因此可以利用软管连通第一、第二油道。
本技术方案中,第三油道位于第一轴颈和第二轴颈内,并且,由于第一轴颈、第二轴颈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因此,第三油道需要贯穿连接板以实现第一轴颈、第二轴颈的连通。
通过上述设置,压力转换组转动过程中,润滑油能够经第一油道、软管、第二油道、第三油道在两个主腔室中来回流动,不仅能够实现两个主腔室内的缓冲和润滑,而且,两个主腔室及各油道内的润滑油总量始终保持一致,有利于两个主腔室内的压力恒定,进一步提高压力转换机构运行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中,同一组压力转换机构中的两个压力转换机构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原理上只要在活塞处于行程低位或行程低位附近时,连杆能够推动输出轴旋转一定的角度即可实现能量的转换。
在部分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输出效率,所述第一轴颈的中轴线与主轴颈的中轴线构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二轴颈的中轴线与主轴颈的中轴线构成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70~190°。
本技术方案中,两个压力转换机构的连杆之间的夹角为170~190°,从而使得当一个压力转换机构从行程高位向行程低位移动的过程中,其能持续推动输出轴旋转一定的角度,而当该压力转换机构从行程低位向行程高位移动时,另一个压力转换机构又从行程高位向行程低位移动,进而接力、持续推动输出轴旋转,提高输出动力。
在部分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循环的稳定性,两个压力转换机构的连杆间的夹角不等于180°。也即,第一轴颈的中轴线和主轴颈的中轴线之间构成的第一平面,和第二轴颈的中轴线和主轴颈的中轴线构成的第二平面,两个平面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从而使得在行程低位时,连杆更容易推动输出轴转动。
进一步地,包括3~4组压力转换机构,任意两组压力转换机构所在的平面之间存在夹角。本技术方案中,多组压力转换组位于不同的平面,以使得同一时刻,仅有一个压力转换机构同时处于行程低位。转子内设置有3~4组压力转换机构,任意两组压力转换组所在的平面之间存在夹角。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利用套筒和活塞的相对移动,将外部转动体施加于套筒上的压力转换为连杆对输出曲轴的推动力,能够更加稳定、安全、可靠地进行能量转换,同时,对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及装配精度的要求更低,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2、本实用新型的一组压力转换机构在转动过程中,润滑油能够经第一油道、软管、第二油道、第三油道在两个主腔室中来回流动,不仅能够实现两个主腔室内的缓冲和润滑,而且,两个主腔室及各油道内的润滑油总量始终保持一致,有利于两个主腔室内的压力恒定,进一步提高转换装置运行的稳定性;
3、本实用新型的活塞的磁化腔能够放缓润滑油的流速,并利用磁铁对润滑油进行磁化处理,提高了润滑油的润滑效果,同时,磁铁能够将润滑油内的杂质吸附在第三腔体内,对润滑油起到了过滤清洁的作用。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压力转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压力转换组件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连杆与第一轴颈铰接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活塞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输出曲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压力转换组件装配于受牵引电机驱动的转子内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一个周期内压力转换机构的行程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某一时刻八个压力转换机构的位置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套筒,11-主腔室,12-辅腔室,2-活塞,21-第一油道,22-磁化腔,221-第一变径段,222-平直段,223-第二变径段,23-磁铁,3-连杆,31-第二油道,4-输出曲轴,41-主轴颈,42-第一轴颈,43-第二轴颈,44-连接板,45-第三油道,46-油孔,5-软管,6-转子,7-牵引电机,8-安装架,9-升降装置,10-悬挂板,15-润滑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的一种压力转换机构,包括套筒1,所述套筒1内设置有主腔室11,所述主腔室11中设置有能够沿套筒1移动的活塞2,所述套筒1和活塞2之间设置有润滑油15,活塞2上铰链连接有连杆3,所述连杆3用于铰链连接至输出曲轴4。
如图6所示,装配时,套筒安装于转子6的内壁上,转子6受牵引电机7带动旋转。同时,活塞上铰接的连杆铰接至输出曲轴上。当输出曲轴与转动体进行同步且不同心的旋转时,套筒能够相对于活塞移动,进而在转动体的转动过程中活塞持续在行程高位和行程低位间变化。
如图7所示,以输出曲轴的中轴线在竖直方向上低于转动体中轴线一段距离为例。由于套筒安装于转动体的内壁上,因此其随转动体同步转动。当套筒从转动体的顶部向底部移动的过程中,如图7(a)至(d),活塞将从行程高位向行程低位移动,套筒与活塞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连杆的方位不断产生变化,并在活塞到达行程低位或者接近行程低位的过程中,推动输出曲轴旋转一定的角度,以使得活塞处于行程低位时能够继续转动并通过转动体的底部;类似地,当套筒从转动体的底部向顶部移动的过程中,如图7(e)至(h),活塞将从行程低位向形成高位移动,套筒与活塞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连杆的方位同样不断变化并指向输出曲轴,当套筒旋转至转动体的顶部时,活塞到达行程高位。因此,在随转动体转动一圈的过程中,压力转换机构将在行程低位或接近行程低位处推动输出曲轴旋转一定角度,从而实现将转动体与输出曲轴之间的压力差转化为输出曲轴的转动力。
本实施例中,套筒的主腔室内还设置有润滑油,润滑油能够润滑活塞和套筒内壁之间的区域,以使得活塞能够更加顺畅地在套筒内移动。同时,润滑油还能够起到压力缓冲的作用,减少活塞和套筒间的撞击,使得能量转换过程更加平稳、可靠。
本实施例利用套筒和活塞的相对移动,将外部转动体施加于套筒上的压力转换为连杆对输出曲轴的推动力,能够更加稳定、安全、可靠地进行能量转换,同时,对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及装配精度的要求更低,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在部分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套筒1的外部还设置有与所述主腔室11连通的辅腔室12。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2至图5所示的一种压力转换组件,包括输出曲轴4和至少一组压力转换机构,一组压力转换机构包括两个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压力转换机构,所述输出曲轴4包括主轴颈41,所述主轴颈41上设置有第一轴颈42和第二轴颈43,所述第一轴颈42、第二轴颈43、主轴颈41不共线,第一轴颈42、第二轴颈43、主轴颈41之间连接有连接板44;一组压力转换机构中,一个压力转换机构的连杆3铰链连接至第一轴颈42,另一个压力转换机构的连杆3铰链连接至第二轴颈43;所述活塞2内设置有第一油道21,所述第一油道21与所述主腔室11连通,所述连杆3内设置有第二油道31,所述第二油道31通过软管5与所述第一油道21连通;还包括第三油道45,所述第三油道45贯穿同一组压力转换机构连接的第一轴颈42、第二轴颈43、以及第一轴颈42和第二轴颈43之间的连接板44,且所述第三油道45通过油孔46连通位于连杆3内的第二油道31,所述第二油道31经软管5连通活塞2中的第一油道21,所述第一油道21与主腔室11连通。
本实施例中,压力转换组转动过程中,润滑油能够经第一油道、软管、第二油道、第三油道在两个主腔室中来回流动,不仅能够实现两个主腔室内的缓冲和润滑,而且,两个主腔室及各油道内的润滑油总量始终保持一致,有利于两个主腔室内的压力恒定,进一步提高压力转换机构运行的稳定性。
在部分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颈42的中轴线与主轴颈41的中轴线构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二轴颈43的中轴线与主轴颈41的中轴线构成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70~190°。
在部分优选的实施例中,包括3~4组压力转换机构,任意两组压力转换机构所在的平面之间存在夹角。如图8所示,可以在转动体内设置4组共8个压力转换机构,使得转动体转动一圈时,各压力转换机构均推动输出轴旋转一定的角度,通过接力的形式实现静态压力的循环动态做功。
实施例3: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油道21内设置有磁化腔22,所述磁化腔22的内壁上设置有磁铁23;所述磁化腔22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变径段221、平直段222和第二变径段223,所述第一变径段221的内径逐渐增大,第二变径段223的内径逐渐减小,所述磁铁23设置于所述平直段222的内壁上。
在部分优选的实施例中,磁化腔的内径大于第一油道的内径,使得润滑油在通过磁化腔时流速放缓,流速放缓的润滑油将有更多的时间受磁铁的磁化处理,提高磁化效果。
本实施例中,通过磁化处理形成磁化润滑油,磁化润滑油的颗粒之间同极相斥,在磁场的作用下定向运动,使大粒度变为小粒度,同时改变了润滑油分子的排布,使其密度减小,最终润滑油粒度减小,接触面积变大,提高了润滑油的润滑效果。不仅如此,磁铁能够将润滑油内的杂质吸附在磁化腔内,对润滑油起到了过滤清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延长润滑油和装置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等(例如第一轴颈、第二轴颈,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等)只是为了描述清楚起见而对相应部件进行区别,不旨在限制任何次序或者强调重要性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连接”在不进行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使经由其他部件间接相连。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压力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1),所述套筒(1)内设置有主腔室(11),所述主腔室(11)中设置有能够沿套筒(1)移动的活塞(2),所述套筒(1)和活塞(2)之间设置有润滑油(15),活塞(2)上铰链连接有连杆(3),所述连杆(3)用于铰链连接至输出曲轴(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力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2)内设置有第一油道(21),所述第一油道(21)与所述主腔室(11)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力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道(21)内设置有磁化腔(22),所述磁化腔(22)的内壁上设置有磁铁(2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压力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化腔(22)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变径段(221)、平直段(222)和第二变径段(223),所述第一变径段(221)的内径逐渐增大,第二变径段(223)的内径逐渐减小,所述磁铁(23)设置于所述平直段(222)的内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压力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3)内设置有第二油道(31),所述第二油道(31)通过软管(5)与所述第一油道(21)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压力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1)的外部还设置有与所述主腔室(11)连通的辅腔室(12)。
7.一种压力转换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出曲轴(4)和至少一组压力转换机构,一组压力转换机构包括两个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转换机构,所述输出曲轴(4)包括主轴颈(41),所述主轴颈(41)上设置有第一轴颈(42)和第二轴颈(43),所述第一轴颈(42)、第二轴颈(43)、主轴颈(41)不共线,第一轴颈(42)、第二轴颈(43)、主轴颈(41)之间连接有连接板(44);一组压力转换机构中,一个压力转换机构的连杆(3)铰链连接至第一轴颈(42),另一个压力转换机构的连杆(3)铰链连接至第二轴颈(4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压力转换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油道(45),所述第三油道(45)贯穿同一组压力转换机构连接的第一轴颈(42)、第二轴颈(43)、以及第一轴颈(42)和第二轴颈(43)之间的连接板(44),且所述第三油道(45)通过油孔(46)连通位于连杆(3)内的第二油道(31),所述第二油道(31)经软管(5)连通活塞(2)中的第一油道(21),所述第一油道(21)与主腔室(11)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压力转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颈(42)的中轴线与主轴颈(41)的中轴线构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二轴颈(43)的中轴线与主轴颈(41)的中轴线构成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70~190°。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压力转换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3~4组压力转换机构,任意两组压力转换机构所在的平面之间存在夹角。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694501.9U CN219159029U (zh) | 2023-03-31 | 2023-03-31 | 一种压力转换机构及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694501.9U CN219159029U (zh) | 2023-03-31 | 2023-03-31 | 一种压力转换机构及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159029U true CN219159029U (zh) | 2023-06-09 |
Family
ID=86616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694501.9U Active CN219159029U (zh) | 2023-03-31 | 2023-03-31 | 一种压力转换机构及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159029U (zh) |
-
2023
- 2023-03-31 CN CN202320694501.9U patent/CN21915902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00372A (zh) | 一种对置活塞导轨滚动式发动机/压气机及其工作方法 | |
CN219159029U (zh) | 一种压力转换机构及组件 | |
CN101145744A (zh) | 活塞式永磁发动机 | |
CN2895882Y (zh) | 一种斜齿风机增速机 | |
CN114183241A (zh) | 一种旋转对置活塞发动机动力输出装置 | |
CN201687595U (zh) | 斯特林发动机菱形传动机构 | |
CN103195608B (zh) | 斯特林发动机斜盘传动装置 | |
CN116181595A (zh) | 一种采用静态压力实现动态做功的转换装置及转换方法 | |
WO2011157058A1 (zh) | 电动能循环式集束发动机 | |
CN109236462B (zh) | 磁动力移动结构 | |
CN108757809B (zh) | 车辆振动能量回收式减振器 | |
CN208046428U (zh) | 一种同轴双端输出的集成式永磁传动装置 | |
CN208364247U (zh) | 一种蜗轮蜗杆驱动式可变压缩比活塞连杆组件 | |
CN214380597U (zh) | 双级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 | |
CN1177131C (zh) | 旋转活塞机 | |
CN210218592U (zh) | 一种x型行星转轴发动机活塞连杆组与曲轴飞轮组组件 | |
CN1225429A (zh) | 一种自供循环式能源扩大装置 | |
CN113014062A (zh) | 一种双级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 | |
CN221723353U (zh) | 一种新型的滑块无侧向力、节能减震的曲柄滑块机构 | |
CN217270643U (zh) | 一种容积式微型电机泵 | |
CN201877991U (zh) | 电动能循环式集束发动机 | |
CN220791983U (zh) | 耐环境风电减速机 | |
CN115234625B (zh) | 动力牵引机 | |
CN218509588U (zh) | 一种平板式自由活塞直线发电机 | |
CN111457067B (zh) | 凸轮共轴的正弦运动机构及采用其的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