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57703U - 一种基坑施工防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坑施工防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57703U
CN219157703U CN202320126312.1U CN202320126312U CN219157703U CN 219157703 U CN219157703 U CN 219157703U CN 202320126312 U CN202320126312 U CN 202320126312U CN 219157703 U CN219157703 U CN 2191577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driving
rod
driving rod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2631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万全
张永生
夏晓伟
李夏
徐海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i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i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i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i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2631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577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577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577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23Dune restoration or creation; Cliff stabilisation

Landscapes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坑施工防护结构,包括:第一驱动块,与防护板固定连接;联动孔,设置在第一驱动块上,联动孔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贯穿第一驱动块;第一套管,圆周表壁上设有外螺纹,穿设在联动孔中,第一套管通过外螺纹、内螺纹与第一驱动块螺纹连接;第一驱动杆,沿第一套管的轴线穿设在第一套管中,第一驱动杆从第一套管靠近第一立柱的一端伸出来;第一立柱,可拆卸连接在基坑中,第一驱动杆穿设在第一立柱上,第一驱动杆转动连接在第一立柱上;用于限制第一驱动块只能沿第一套管轴线移动的联动组件;用于限制第一套管在第一驱动杆上位置的限位组件。该防护结构不会占用基坑中间位置空间,能对基坑的四周侧壁都能支护。

Description

一种基坑施工防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基坑支护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坑施工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在地下建筑施工建设前需要开挖基坑,基坑属于临时性工程,其作用是提供一个空间,使基础的砌筑作业得以按照设计所指定地位置进行,为了对基坑加固和保护,现有工程大多使用基坑支护结构。
如授权公告号CN217998084U就公开了一种房建基础深基坑开挖施工防护结构。该专利中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防护板,两个防护板之间连接有两个伸缩杆,两个伸缩杆之间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的下表面安装有电机,电机的旋转轴连接有螺杆的上端,螺杆上套有活动环,活动环内壁与螺杆上的外螺纹相配合,活动环的两端均铰链连接有推动杆的一端,推动杆的另一端铰链连接在防护板的内壁上。该专利中,通过电机驱动螺杆转动,然后活动环沿螺杆的轴线移动,活动环移动后再同时将两个防护板分别沿远离螺杆轴线的方向移动,防护板的移动带动伸缩杆伸长,两个防护板同时向基坑相对的两个侧壁移动,最后防护板同时接触基坑相对的两个侧壁。
该专利中的现有技术有这个缺点:现有专利中的防护板为了能稳定放置在基坑底侧表壁,不可避免地使用了两个防护板同时作为支撑部件进行支撑,只使用单个防护板就会发生倾倒情况。使用现有专利的两个防护板时,以矩形基坑为例,假如两个防护板是分别抵触基坑的左右两侧内壁,那么伸缩杆整体就会架设在基坑的左右两侧空间中,伸缩杆整体完全占据基坑的左右空间,由此导致基坑的中间位置的空间不足以放置其他防护结构,所以不可能通过放置其他防护结构对基坑的前后侧壁进行支护。所以,该专利中的防护结构,只能对基坑左右两侧表壁进行支护,前后两侧的基坑表壁,就没法支护。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坑施工防护结构,其为了解决如何能不影响基坑前后侧表壁支护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坑施工防护结构,包括防护板,所述防护结构还包括主动支护组件,所述主动支护组件包括:
第一驱动块,与防护板固定连接;
联动孔,设置在第一驱动块上,联动孔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贯穿第一驱动块;
第一套管,圆周表壁上设有外螺纹,穿设在联动孔中,第一套管通过外螺纹、内螺纹与第一驱动块螺纹连接;
第一驱动杆,沿第一套管的轴线穿设在第一套管中,第一驱动杆从第一套管靠近第一立柱的一端伸出来;
第一立柱,可拆卸连接在基坑中,第一驱动杆穿设在第一立柱上,第一驱动杆转动连接在第一立柱上;
用于限制第一驱动块只能沿第一套管轴线移动的联动组件;
用于限制第一套管在第一驱动杆上位置的限位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组件还包括被动支护组件,所述被动支护组件包括:
第二立柱,可拆卸连接在基坑中;
第二驱动杆,固定在第二立柱上,朝向与第一驱动杆一致;
第二套管,套设在第二驱动杆上,第二套管的轴线与第二驱动杆的轴线重合,第二驱动杆从第二套管靠近第二立柱的一端伸出来,第二套管相对滑动地设置在第二驱动杆上;
第二驱动块,固定在第二套管上,与另一个防护板固定连接;
用于限制第一驱动块、第二驱动块同步移动的同步组件,同步组件设置在相邻的第一驱动块、第二驱动块上。
设计另一个被动支护组件,让原本主动支护组件的防护板面积无需设计地太大,可以被动支护组件、主动支护组件两者的防护板共同支护,也可以只单独使用主动支护组件的防护板,使每次的支护面积,可以是单个防护板面积,或者双倍防护板的面积,适用于在基坑侧壁面积不足以放置主动支护组件、被动支护组件两者时,单独采用主动支护组件支护,使支护面积灵活可调。
进一步地,所述同步组件包括:同步杆、同步槽,分别设置在相邻主动支护组件、被动支护组件的第一驱动块、第二驱动块上,相邻主动支护组件、被动支护组件的第一驱动块、第二驱动块相互联动时,同步杆的一端搭设在对应的同步槽中。
可以通过一个主动支护组件来单独联动相邻两个被动支护组件,提高两者联动使用的联动性,无需单独再去驱动被动支护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组件包括:
卡槽,开设在第一驱动杆中,卡槽的轴线方向沿第一驱动杆的径向方向,卡槽沿第一驱动杆的径向的截面形状为“凸”字形,卡槽的顶部延伸至第一驱动杆的表壁;
卡块,沿第一驱动杆的径向的截面形状为倒“T”形,卡块活动式卡设在卡槽中,卡块沿卡槽的轴线移动,卡块的顶侧通过移动从卡槽中伸出来;
弹簧,处于卡槽中,两端分别与卡块的下表壁、卡槽的下表壁抵触,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弹簧的弹性恢复力用于给卡块的顶端从卡槽中伸出来提供动力;
前限位孔、后限位孔,均沿第一套管的径向开设在第一套管上,前限位孔、后限位孔沿第一套管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前限位孔、后限位孔中的其中一个用于供卡块插入。
通过限位组件来控制第一驱动杆、第一套管整体的长度,第一驱动杆、第一套管的长度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后,依靠限位组件将第一驱动杆和第一套管相互连接,依靠限位组件收纳第一驱动杆和第一套管时十分方便,另外,限位组件不会影响第一驱动杆驱动第一套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杆的圆周侧壁上固定有导向杆,导向杆的轴线沿第二驱动杆的径向,第二套管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导向孔,导向孔沿第二套管的径向贯穿第二套管的圆周侧壁,导向孔的长度方向沿第二套管的轴线方向,导向杆穿设在导向孔中,并沿导向轴的长度方向滑动。
导向杆和导向孔的相互制约,限制了第二套管只能沿第二驱动杆的轴线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联动组件包括:
第一套环,套设在第一立柱上,沿第一立柱的轴线移动;
第一联动杆,一端铰接在第一驱动块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一套环的侧壁上;第二联动杆的转动轨迹所在平面与第一套管的轴线平行。
一个简易的结构,实现第一驱动块只能沿第一套管的轴线移动,使整个防护结构简单化。
有益效果:相比于授权公告号CN217998084U公开的现有技术,本申请通过第一立柱来充当主动防护组件的一个支撑结构,无需同时使用两个防护板。沿基坑左右对称设置本申请的防护结构,左右两个防护结构之间没有任何部件会占用基坑的空间,这样,就会给基坑的中间位置留出空间另设其他的防护结构,另设的其他防护结构又可以对基坑的前后侧表壁支护,比现有技术更合理。
附图说明
图1是主动支护组件、被动支护组件联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伸缩杆、第一套管沿轴向的剖断图。
附图标记:1、第一立柱;2、第一驱动杆;3、第一套管;4、第一驱动块;5、防护板;6、第一套环;7、第一联动杆;8、卡槽;9、卡块;10、弹簧;11、前限位孔;12、后限位孔;13、第二立柱;14、第二驱动杆;15、第二套管;16、第二驱动块;17、导向杆;18、导向孔;19、同步杆;20、同步槽。
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见图1,一种基坑施工防护结构,包括主动支护组件和被动支护组件。本实施例以对矩形基坑进行说明主动支护组件和被动支护组件,矩形基坑就是四个侧壁为竖直侧壁的基坑。
主动支护组件包括:
第一立柱1,直圆柱形,竖直放置,底端插入到基坑底壁土层中,中部位置沿水平方向开设有穿孔,贯穿第一立柱1;
第一驱动杆2,依靠穿孔穿设在第一立柱1上,第一驱动杆2水平放置,第一驱动杆2长度方向的两端端部分别处于第一立柱1的左右两侧(本实施例以图1中纸面左侧为左,右侧为右,垂直于纸面朝里为后,垂直于纸面朝外为前,纸面上侧为上,纸面下侧为下);第一立柱1套设在第一驱动杆2上,第一驱动杆2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第一立柱1上,该轴承固定在穿孔的内壁上。
第一套管3,套设在第一驱动杆2上;第一套管3的轴线、第一驱动杆2的轴线重合;第一伸缩杆从第一套管3的右侧伸出来;第一套管3沿其轴线相对滑动地设置在第一驱动杆2上;第一套管3、第一驱动杆2上共同设有用于对第一套管3位置限位的限位组件。本结构在使用时,利用限位组件将第一套管3、第一驱动杆2两者的相对位置固定。第一套管3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第一套管3、第一驱动杆2共同组成第一伸缩组件。
第一驱动块4,沿第一套管3的轴线方向开设有联动孔,第一驱动块4依靠联动孔套设在第一套管3上,联动孔的内壁具有内螺纹,第一驱动块4通过内螺纹与第一套管3上的外螺纹螺纹连接。
防护板5,通过若干个杆与第一驱动块4焊接连接,防护板5位于第一套管3远离第一驱动杆2一侧,本实施例的防护板5采用矩形板,矩形板的下表壁与基坑的下表壁接触,矩形板高度比基坑的深度高。
防护结构还包括用于限制第一驱动块4只能沿第一套管3轴线滑动的联动组件。
联动组件包括:
第一套环6,套设在第一立柱1上,沿第一立柱1的轴线移动;
第一联动杆7,一端通过轴铰接在第一驱动块4上,另一端通过轴铰接在第一套环6的侧壁上;第一联动杆7两端的两个铰接轴轴线方向均水平设置(以布设到基坑中的状态来看),且与第一套管3的轴线垂直。
主动支护组件的使用过程是:
操作者将防护板5远离第一套管3的一侧表壁与基坑的侧壁接触,然后再将第一立柱1沿竖向插入基坑底侧土层中,让防护板5的底侧表壁完全与基坑的底侧表壁接触。
转动第一驱动杆2,第一套管3由于限位组件的限位作用,第一套管3随第一驱动杆2同步转动。由于第一驱动块4与第一套管3螺纹连接,同时第一驱动块4受联动结构限制无法随第一套管3的转动而转动,所以第一驱动块4沿第一套管3的轴线移动,从而,第一驱动块4推动防护板5移动,防护板5的左侧与基坑的左侧壁抵触。通过旋转第一驱动杆2可以改变防护板5与基坑侧壁的抵触力。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驱动杆2上设置有转盘,用于施工者转动第一驱动杆2,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电机。
见图2,前述限位组件包括:
卡槽8,开设在第一驱动杆2中,卡槽8的轴线方向沿第一驱动杆2的径向方向,卡槽8沿第一驱动杆2的径向的截面形状为“凸”字形,卡槽8的顶部延伸至第一驱动杆2的表壁;
卡块9,沿第一驱动杆2的径向的截面形状为倒“T”形,卡块9活动式卡设在卡槽8中,卡块9沿卡槽8的轴线移动,卡块9的顶侧的一部分能通过移动从卡槽8中伸出来;
弹簧10,处于卡槽8中,两端分别与卡块9的表壁、卡槽8的表壁抵触,弹簧10处于压缩状态,弹簧10的弹性恢复力用于给卡块9的顶端从卡槽8中伸出来提供动力,在此过程中,弹簧10一直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套管3设在卡槽8、卡块9以及弹簧10外侧。
前限位孔11、后限位孔12,均沿第一套管3的径向开设在第一套管3上,前限位孔11、后限位孔12两者的轴线均与卡块9的轴线平行。前限位孔11、后限位孔12沿第一套管3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即,前限位孔11、后限位孔12两者沿第一套管3的轴线具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前限位孔11比后限位孔12靠近防护板5。卡块9在弹簧10的作用力下伸出卡槽8的部分插入到前限位孔11、后限位孔12两者其中之一中。第一套管3、第一驱动杆2之间有滑槽、滑轨,保证前限位孔11、后限位孔12能与卡块9配合。通过卡块9的周壁与前限位孔11、后限位孔12两者其中之一的内壁抵触,实现对第一套管3、第一驱动杆2两者位置的相互固定。施工者也可以通过卡块9压缩弹簧10,让卡块9完全滑入到卡槽8中,脱离前限位孔11、后限位孔12两者其中之一;然后再沿第一驱动杆2的轴线移动第一套管3,卡块9轴线移动至与前限位孔11、后限位孔12两者中的另一个轴线重合时,在弹簧10弹力恢复下,卡块9重新插入到前限位孔11、后限位孔12两者中的另一个,第一套管3和第一驱动杆2两者重新固定。
被动支护组件随主动支护组件的第一驱动块4移动,同时对基坑的侧壁进行支护。被动支护组件、主动支护组件图1前后方向依次排列。本实施例中,被动支护组件在后,主动支护组件在前
被动支护组件包括:
第二立柱13,竖直放置,沿基坑侧壁前后侧方向依次设置,规格与第一立柱1相同,底端插入到基坑底壁土层中;
第二驱动杆14,水平设置,与第一驱动杆2处于同一高度。与第一驱动杆2相比,朝向相同,规格相同;第二驱动杆14、第二立柱13两者的连接位置也与第一驱动杆2、第一立柱1两者的连接位置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二驱动杆14的外壁与第二立柱13焊接固定。
第二套管15,与第一套管3的高度、朝向以及规格都相同,第二套管、第二驱动杆14的连接方式和连接位置,与第一套管、第一驱动杆一致。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套管15的外侧没有外螺纹;而且第二驱动杆14的侧壁上焊接有导向杆17,导向杆17的轴线沿第二驱动杆14的径向设置,第二套管15的侧壁上开设有导向孔18,导向孔18贯穿第二驱动杆14的侧壁,导向孔18的长度方向沿第二套管15的轴线方向,导向杆17穿设在导向孔18中,导向杆17的直径与导向孔18的宽度相等,导向孔18的宽度方向的两个内壁与导向杆17的圆周侧壁抵触,受导向孔18对导向杆17的限位作用,第二套管15只能沿导向孔18长度方向滑动。第二套管15、第二驱动杆14组成第二伸缩组件。
第二驱动块16,规格与第一驱动块4相同,放置角度、高度也与第一驱动块4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二驱动块16焊接在第二套管15上。另一个防护板5与第二驱动块16焊接固定;防护板5、第二驱动块16两者的固定结构与防护板5、第一驱动块4两者固定结构完全相同。
与前述限位组件完全相同的另一个限位组件,设置于第二驱动块16和第二立柱13上,设置的方式、角度、高度等均与第一驱动块4、第一立柱1上的限位组件相同,不再赘述。
第一驱动块4、第二驱动块16之间共同设有一个同步组件,用于第一驱动块4、第二驱动块16同步移动。
同步组件包括:
同步杆19,一端通过轴铰接在第二驱动块16上,该轴水平放置(布设到基坑中后),轴线平行于第一套管3的轴线;
同步槽20,沿水平平面(布设到基坑中后)的截面形状为“匚”形,开口朝向同步杆19所在方向,同步槽20以第一驱动块4的上表壁向下凹设形成,与同步杆19处于同一转动平面,无上底壁,有下底壁;同步槽20沿第一套管3轴线方向的宽度、同步杆19沿第一套管3轴线方向的宽度两者相同;同步槽20朝向同步杆19的一侧没有侧壁,同步杆19的另一端通过前述轴转动,从同步槽20的上侧、没有侧壁的一侧转动至同步槽20中。同步杆19处于水平状态时,受同步杆19的自身重力作用,同步杆19的圆周侧壁恰好与同步槽20的底壁接触。
如图1,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同步杆通过轴铰接在第一驱动块上,并设置在远离第一驱动块上同步槽的一侧;另外在第二驱动块远离同步杆的一侧开设同步槽。这样,可以在主送支护组件的前后侧均设置一个被动支护组件,一个主动支护组件同时带着两个被动支护组件进行支护,并且,不影响主动支护组件单独使用。
本实施例的使用过程是:
将主动支护组件、被动防护组件按图1前后排列,主动支护组件在前,被动支护组件在后。
将同步杆19通过转动,转动至同步槽20中,依靠同步杆19自身的重力,同步杆19保持在同步槽20中。
通过第一驱动杆2驱动第一驱动块4沿第一驱动杆2的轴线移动,第一驱动块4向防护板5的一侧移动,并将第一驱动块4连接的防护板5压紧在基坑的左侧壁上。此过程中,由于同步杆19、同步槽20两者的限制,第一驱动块4通过同步杆19带动第二驱动块16同步移动,第二驱动块16连接的防护板5也压紧在基坑的侧壁上。由于第二驱动块16随第一驱动块4的移动而移动,同时第二驱动块16与第二套管15相互固定,所以,相应地,第二套管15也沿第二驱动杆14的轴线滑动。
本申请相比于授权公告号CN217998084U公开的一种房建基础深基坑开挖施工防护结构,本申请中,防护板5作为一个支撑结构,第一立柱1或者第二立柱13来充当另一个“支撑结构”。这样,左右两侧的基坑侧壁被两个主动支护组件(或者两个被动支护组件)支护时,图1中左右两个第一立柱1(或者左右两个第二立柱13)之间无需任何结构相互连接(右侧与左侧对称设置的第一立柱1未示出),由此可以节约左右两个第一立柱1(或者左右两个第二立柱13)之间的空间。在左右两个防护结构之间节约的空间位置,可以布置另外一个或者多个防护结构,另布设的防护结构与左右的防护结构相互垂直,用于对基坑前后侧壁进行支护。
本申请将现有专利中的防护板同时拆分成主动支护组件、被动支护组件的防护板5,理论上讲,本申请的防护板5只有现有专利中防护板的一半大。主动支护组件、被动支护组件之间还布置了同步结构,用于驱动主动支护组件时,被动支护组件受主动支护组件驱使,进行支护。
之所以将本申请的防护板5设计成只有现有专利防护板的一半大,是因为本申请将主动支护组件、被动支护组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支护(也可以单独使用主动支护组件支护进行支护),这样使每次支护的面积可以是单个防护板5面积(只有主动支护组件的防护)又或者是两个防护板5面积和(主动支护组件、被动支护组件两者的防护板5),支护面积灵活可调,在基坑侧壁面积较小时,可以单独采用主动支护组件进行支护。满足支护面积可调的情况下,本申请利用同步组件同时移动主动支护组件、被动支护组件,相比于单独一个个驱动,便于操作。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Claims (6)

1.一种基坑施工防护结构,包括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结构还包括主动支护组件,所述主动支护组件包括:
第一驱动块,与防护板固定连接;
联动孔,设置在第一驱动块上,联动孔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贯穿第一驱动块;
第一套管,圆周表壁上设有外螺纹,穿设在联动孔中,第一套管通过外螺纹、内螺纹与第一驱动块螺纹连接;
第一驱动杆,沿第一套管的轴线穿设在第一套管中,第一驱动杆从第一套管靠近第一立柱的一端伸出来;
第一立柱,可拆卸连接在基坑中,第一驱动杆穿设在第一立柱上,第一驱动杆转动连接在第一立柱上;
用于限制第一驱动块只能沿第一套管轴线移动的联动组件;
用于限制第一套管在第一驱动杆上位置的限位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施工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结构还包括被动支护组件,所述被动支护组件包括:
第二立柱,可拆卸连接在基坑中;
第二驱动杆,固定在第二立柱上,朝向与第一驱动杆一致;
第二套管,套设在第二驱动杆上,第二套管的轴线与第二驱动杆的轴线重合,第二驱动杆从第二套管靠近第二立柱的一端伸出来,第二套管相对滑动地设置在第二驱动杆上;
第二驱动块,固定在第二套管上,与另一个防护板固定连接;
用于限制第一驱动块、第二驱动块同步移动的同步组件,同步组件设置在相邻的第一驱动块、第二驱动块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坑施工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组件包括:
同步杆、同步槽,同时设置在第一驱动块或者第二驱动块上,相邻的主动支护组件或者被动支护组件之间通过同步杆、同步槽相互适配连接组成整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施工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
卡槽,开设在第一驱动杆中,卡槽的轴线方向沿第一驱动杆的径向方向,卡槽沿第一驱动杆的径向的截面形状为“凸”字形,卡槽的顶部延伸至第一驱动杆的表壁;
卡块,沿第一驱动杆的径向的截面形状为倒“T”形,卡块活动式卡设在卡槽中,卡块沿卡槽的轴线移动,卡块的顶侧通过移动从卡槽中伸出来;
弹簧,处于卡槽中,两端分别与卡块的下表壁、卡槽的下表壁抵触,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弹簧的弹性恢复力用于给卡块的顶端从卡槽中伸出来提供动力;
前限位孔、后限位孔,均沿第一套管的径向开设在第一套管上,前限位孔、后限位孔沿第一套管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前限位孔、后限位孔中的其中一个用于供卡块插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坑施工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杆的圆周侧壁上固定有导向杆,导向杆的轴线沿第二驱动杆的径向,第二套管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导向孔,导向孔沿第二套管的径向贯穿第二套管的圆周侧壁,导向孔的长度方向沿第二套管的轴线方向,导向杆穿设在导向孔中,并沿导向轴的长度方向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施工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包括:
第一套环,套设在第一立柱上,沿第一立柱的轴线移动;
第一联动杆,一端铰接在第一驱动块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一套环的侧壁上;第二联动杆的转动轨迹所在平面与第一套管的轴线平行。
CN202320126312.1U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基坑施工防护结构 Active CN2191577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26312.1U CN219157703U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基坑施工防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26312.1U CN219157703U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基坑施工防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57703U true CN219157703U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36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26312.1U Active CN219157703U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基坑施工防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577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82399A (zh) 一种用于深基坑的防坍塌支护结构
CN216277099U (zh) 一种土木建筑施工用可调式支撑装置
CN219157703U (zh) 一种基坑施工防护结构
CN215108748U (zh) 一种地质专用扩孔装置
CN208918056U (zh) 一种墙体阻尼器
CN218861586U (zh) 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的抗震型建筑桩
KR200469149Y1 (ko) 3자유도 모션의자
CN111576925B (zh) 一种快捷式建筑钢支撑架及其实施方法
CN219004658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定位打眼装置
CN217438924U (zh) 一种方便维护的建筑用打桩装置
CN219081221U (zh) 一种建筑防护栏
CN216434997U (zh) 一种基于vr的电力线路全景巡检设备
CN116488551B (zh) 一种具有太阳能板的管廊构造
CN207919439U (zh) 一种房建施工防护栏
CN115387627B (zh) 一种可周转插销式基坑临边防护装置
CN218894092U (zh) 一种基坑支护桩
CN217923637U (zh) 一种高层建筑深大基坑的支护结构
CN220645473U (zh) 一种建筑工程管理用安全围栏
CN219060074U (zh) 一种基坑支护装置
CN114961198B (zh) 一种房建施工作业平台及其施工方法
CN211257035U (zh) 一种用于土木工程施工的可移动墩基装置
CN216380879U (zh) 一种防倾倒的建筑安全施工用围挡
CN215111468U (zh) 一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系统
CN211571991U (zh) 一种抗震坚固的装配式建筑结构
CN218148377U (zh) 一种深基坑施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