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50075U - 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50075U
CN219150075U CN202222730902.3U CN202222730902U CN219150075U CN 219150075 U CN219150075 U CN 219150075U CN 202222730902 U CN202222730902 U CN 202222730902U CN 219150075 U CN219150075 U CN 2191500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plate
reaction
channel plate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3090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益波
黄迪辉
马文超
张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Xuanliu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Xuanliu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Xuanliu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Xuanliu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3090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500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500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500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制药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本实用新型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换热通道板、第一隔板、混合反应通道板、中换热通道板、第二隔板、延迟反应通道板及下换热通道板。在使用时,通过上换热通道板、中换热通道板及下换热通道板中的换热液与反应液进行热量交换,实现高效传热,进行反应的保温控温。本实用新型尤其适合高放热反应和超低温反应。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制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
背景技术
微反应器是一种借助于特殊微加工技术以固体基质制造的可用于进行化学反应的三维结构元件。微反应器通常含有小的通道尺寸和通道多样性,流体在这些通道中流动,并要求在这些通道中发生所要求的反应。
微反应器的材质,一般分为塑料、玻璃、金属和陶瓷等。其中,塑料类微反应器易加工,但其导热性能极差,且受热易变形;玻璃材质的微反应器易碎,且不太适用于高压、高温和超低温反应;陶瓷材质的微反应器,典型代表为碳化硅,耐腐蚀性能及导热性能均十分出色,但由于极难加工,应用上也十分受限。
微反应器的最大特点是高效混合及反应。但伴随着高效混合和高效反应,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对于某些反应,反应速度的提升会使得放热集中,产生局部过热问题。对于化学反应,反应温度的变化会导致许多副反应,造成杂质不可控的后果。因此,微反应器的传热散热问题一直是微反应器设备亟需解决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部分微反应器通过不断增大比表面积来增强换热效果,但当不断增大比表面积时,会导致壁面过薄,反应存在风险。不断增大比表面积会导致反应通道过小,反应通道易堵塞。
授权公告号为 CN217221427U、授权公告日为2022年08月19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并联式高效微反应器,该微反应器的反应仓一侧设置有用于降低反应仓温度的包括散热块的散热机构,利用设置在反应仓之间的散热块结构,吸收反应仓外壁上热量,然后通过抽离散热块,加快热量扩散,保证反应仓能够以一个良好的温度环境进行反应,提高反应效率。但是通过散热块吸收热量然后再抽离散热块散热的方式散热,反应的放热与吸收块的散热是不同步的,其散热存在滞后,且需不断抽离散热块,散热效率不高。
因此,为了提高微反应器的传热、散热效率,进而保证微反应器内反应朝着目标反应高效进行,仍需出现一种新的微反应器,满足人们开发和生产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本实用新型的微反应器通过上换热通道板、中换热通道板及下换热通道板的设置,有效提高微反应器的传热效率,使反应液的反应温度保持在合适的温度内,尤其适合高放热混合反应和超低温混合反应。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包括:
混合反应模块,包括混合反应通道板和延迟反应通道板;
防漏模块,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
传热模块,包括上换热通道板、中换热通道板及下换热通道板,所述上换热通道板、第一隔板、混合反应通道板、中换热通道板、第二隔板、延迟反应通道板及下换热通道板以依次叠合的方式组装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将换热液通入中换热通道板、上换热通道板及下换热通道板,然后将反应液通入混合反应通道板进行混合反应。若是进行放热反应,反应产生的热量通过热量交换经上换热通道板、中换热通道板及下换热通道板中的换热液带走,防止反应体系温度急剧上升。若是进行吸热反应,通过热量交换,上换热通道板、中换热通道板及下换热通道板中的换热液可以提供热量防止反应体系温度急剧下降。本实用新型尤其适合高放热反应和超低温反应。
具体地,中换热通道板由传热板A和耐腐蚀板A通过上下拼接构成。传热板A包括依次连通的换热液总进口、换热液进口B、传热通道A、换热液出口B及换热液总出口。
换热液进口B贯穿混合反应通道板、第一隔板及上换热通道板,同时,换热液进口B贯穿第二隔板、延迟反应通道板及下换热通道板。
换热液出口B贯穿混合反应通道板、第一隔板及上换热通道板,同时,换热液出口B贯穿第二隔板、延迟反应通道板及下换热通道板。
所述换热液总进口及换热液总出口分别与外部系统连通。
具体地,上换热通道板由传热板B和耐腐蚀板B通过上下拼接构成,所述传热板B包括依次连通的换热液进口B、传热通道B及换热液出口B。
具体地,下换热通道板由传热板C和耐腐蚀板C通过上下拼接构成,所述传热板C包括依次连通的换热液进口B、传热通道C及换热液出口B。
传热板A、传热板B及传热板C均采用高导热系数材质金属制备,实现换热液与反应液的高效传热。耐腐蚀板A、耐腐蚀板B及耐腐蚀板C优选为耐腐蚀金属材料,进一步地,高导热系数材质金属优选为铜,耐腐蚀金属材料优选为316L。通过不同类型金属的搭配使用,利用了各自的优点和性能,重新设计了反应器的结构,使反应器在耐腐蚀的同时达到高效传热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换热液分3条流通路线,分别为:①通过换热液总进口进入中换热通道板上的传热通道A,然后经换热液总出口流出微反应器。②经换热液总进口通过换热液进口B贯穿混合反应通道板、第一隔板至上换热通道板,进入传热通道B,接着通过换热液出口B贯穿第一隔板、混合反应通道板,最终经换热液总出口流出微反应器。③经换热液总进口通过换热液进口B贯穿第二隔板、延迟反应通道板至下换热通道板,进入传热通道C,接着通过换热液出口B贯穿延迟反应通道板、第二隔板,最终经换热液总出口流出微反应器。
作为优选,传热通道A深度为1~4mm,其内设有若干第一导流条。
作为优选,传热通道B深度为1~4mm,其内设有若干第二导流条。
作为优选,传热通道C深度为1~4mm,其内设有若干第三导流条。
具体地,混合反应通道板包括反应液进口A、反应液进口B、混合反应通道及反应液出口A。反应液进口A、反应液进口B交汇后与混合反应通道、反应液出口A依次连通。
具体地,反应液进口A包括缓冲腔A,反应液进口B包括缓冲腔B,所述缓冲腔A与所述缓冲腔B分别贯穿上换热通道板、第一隔板、中换热通道板及第二隔板。
缓冲腔A与缓冲腔B的设置可以在通入反应液时防止反应液反溢,使反应液在反应液进口A、反应液进口B的流通速度保持在较缓和的状态,保证反应液交汇的混合效果。同时,缓冲腔A与缓冲腔B在进口处加工螺纹时可用于缓冲,防止钻头挤压金属堵塞通道。
反应液出口A贯穿中换热通道板、第二隔板、延迟反应通道板、下换热通道板。同时,反应液出口A贯穿第一隔板、上换热通道板,在反应液流进延迟反应通道板7时能起到缓冲作用。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反应液的流通路线为:反应液经由反应液进口A、反应液进口B通入,首先分别在缓冲腔A、缓冲腔B处进行流速控制,流通过缓冲腔A、缓冲腔B后交汇,然后流经混合反应通道,通过反应液出口A贯穿中换热通道板、第二隔板至延迟反应通道上的反应液进口C、延迟反应通道,最终通过反应液总出口流出微反应器。
作为优选,混合反应通道宽度为0.5~5mm,深度为0.2~2mm。
作为优选,混合反应通道内设有湍流柱,所述湍流柱为直径0.1~1mm的圆柱体。
湍流柱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增大反应液流动的雷诺系数,使其在流动过程中产生湍流,增强混合效果,同时起到支撑作用。
具体地,延迟反应通道板包括依次连通的反应液进口C、延迟反应通道及反应液总出口。反应液进口C贯穿第二隔板及中换热通道板与反应液出口A连通。
作为优选,反应液进口C设置温度传感器接口。
温度传感器接口可以接入温度传感器,在反应液进入延迟反应通道前进行测温,实现对反应过程温度的实时监控。
作为优选,延迟反应通道宽度为0.5~5mm,深度为0.2~2mm。
作为优选,微反应器包括上盖板和下盖板,上盖板设于上换热通道板与第一隔板相对的板面上,下盖板设于下换热通道板与延迟反应通道板相对的板面上。用于封装保护微反应器内部的结构。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包括高导热系数材质金属与耐腐蚀金属两种不同性能的金属板的中换热通道板、上换热通道板及下换热通道板的设置,能有效地对反应液进行保温控温。
(2)本实用新型具有高效传热的性能,尤其适合高放热反应和超低温反应。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拆分部件组成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整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中换热通道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换热通道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换热通道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混合反应通道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延迟反应通道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隔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隔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上盖板1、上换热通道板2、缓冲腔A 21、缓冲腔B 22、换热液进口B24、换热液出口B 25、传热通道B 26、第二导流条27、传热板B 28、耐腐蚀板B 29、第一隔板3、混合反应通道板4、反应液进口A 41、反应液进口B 42、混合反应通道43、反应液出口A23、湍流柱44、中换热通道板5、缓冲腔51、传热通道A 52、传热板A 53、耐腐蚀板A 54、换热液总进口55、换热液总出口56、第一导流条57、第二隔板6、延迟反应通道板7、温度传感器接口71、反应液总出口72、延迟反应通道73、反应液进口C 74、下换热通道板8、第三导流条81、传热板C 82、耐腐蚀板C 83、传热通道C 84、下盖板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在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装置、连接结构和方法,若无特指,均为本领域公知的装置、连接结构和方法。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包括:
混合反应模块,包括混合反应通道板4和延迟反应通道板7。
防漏模块,包括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6。
传热模块,包括上换热通道板2、中换热通道板5及下换热通道板8,上换热通道板2、第一隔板3、混合反应通道板4、中换热通道板5、第二隔板6、延迟反应通道板7及下换热通道板8依次叠合,通过真空扩散焊的方式将其焊成一个整体为一体。微反应器还设置有上盖板1和下盖板9,上盖板1设于上换热通道板2与第一隔板3相对的板面上,下盖板9设于下换热通道板8与延迟反应通道板7相对的板面上。用于封装保护微反应器内部的结构。
如图3所示,中换热通道板5由传热板A 53和耐腐蚀板A 54通过上下拼接构成,传热板A 53包括依次连通的换热液总进口55、换热液进口B 24、传热通道A52、换热液出口B25及换热液总出口56。换热液总进口55及换热液总出口56分别与外界连通。传热通道A深度为2mm,其内设有若干第一导流条57。如图1~9所示,换热液进口B 24贯穿混合反应通道板4、第一隔板3至上换热通道板2,同时,换热液进口B 24贯穿第二隔板6、延迟反应通道板7至下换热通道板8。换热液出口B 25贯穿混合反应通道板4、第一隔板3至上换热通道板2,同时,换热液出口B 25贯穿第二隔板6、延迟反应通道板7至下换热通道板8。
如图4所示,上换热通道板2由传热板B 28和耐腐蚀板B 29通过上下拼接构成,传热板B 28包括依次连通的换热液进口B 24、传热通道B 26及换热液出口B 25。传热通道B28深度为2mm,其内设有若干导流条27。
如图5所示,下换热通道板8由传热板C 82和耐腐蚀板C 83通过上下拼接构成,传热板C 82包括依次连通的换热液进口B 24、传热通道C 84及换热液出口B 25。传热通道C深度为2mm,其内设有若干第三导流条81。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换热液份3条流通路线,分别为:①通过换热液总进口56进入中换热通道板5上的传热通道A 52,然后经换热液总出口56流出微反应器。②经换热液总进口56通过换热液进口B 24贯穿混合反应通道板4、第一隔板3至上换热通道板2,进入传热通道B 26,接着通过换热液出口B 25贯穿第一隔板3、混合反应通道板4,最终经换热液总出口56流出微反应器。③经换热液总进口56通过换热液进口B 24贯穿第二隔板6、延迟反应通道板7至下换热通道板8,进入传热通道C 84,接着通过换热液出口B 25贯穿延迟反应通道板7、第二隔板6,最终经换热液总出口56流出微反应器。
如图6所示,混合反应通道板4包括反应液进口A 41、反应液进口B 42、混合反应通道43及反应液出口A 23。反应液进口A 41、反应液进口B 42交汇后与混合反应通道43、反应液出口A 23依次连通。反应液出口A 23贯穿中换热通道板5、第二隔板6、延迟反应通道板7至下换热通道板8,同时反应液出口A 23贯穿第一隔板3至上换热通道板。反应液流进延迟反应通道板7时能起到缓冲作用。
如图6所示,反应液进口A 41设有缓冲腔A 21,反应液进口B 42设有缓冲腔B 22。如图3~9所示,缓冲腔A、缓冲腔B分别贯穿第一隔板3至上换热通道板2,同时,贯穿中换热板5至第二隔板6。通过缓冲腔A与缓冲腔B的设置在通入反应液时防止反应液反溢,使反应液在反应液进口A、反应液进口B的流通速度保持在较缓和的状态。
如图6所示,混合反应通道43内设有若干湍流柱44。湍流柱为直径0.6mm的圆柱体。混合反应通道43宽度为3mm,深度为1mm。湍流柱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增大反应液流动的雷诺系数,使其在流动过程中产生湍流,同时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7所示,延迟反应通道板7包括依次连通的反应液进口C 74、延迟反应通道73及反应液总出口72。反应液进口C 74包括反应液出口A 23及温度传感器接口71。反应液进口C 74与延迟反应通道73、反应液总出口72依次连通。延迟反应通道73宽度为3mm,深度为1mm。反应液总出口72上设有缓冲腔51,缓冲腔51依次贯穿第二隔板6、中换热通道板5。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反应液的流通路线为:反应液经由反应液进口A 41、反应液进口B42通入,首先分别在缓冲腔A 21、缓冲腔B 22处进行流速控制,流通过缓冲腔A 21、缓冲腔B 22后交汇,然后流经混合反应通道43,通过反应液出口A 23贯穿中换热通道板5、第二隔板6至延迟反应通道7上的反应液进口C 74,、延迟反应通道73,最终通过反应液总出口72流出微反应器。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能通过在中换热通道板、上换热通道板及下换热通道板中流通的换热液对反应液进行保温控温。
实施例2
如图1~2所示,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包括:
混合反应模块,包括混合反应通道板4和延迟反应通道板7。
防漏模块,包括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6。
传热模块,包括上换热通道板2、中换热通道板5及下换热通道板8,上换热通道板2、第一隔板3、混合反应通道板4、中换热通道板5、第二隔板6、延迟反应通道板7及下换热通道板8以依次叠合的方式组装为一体。微反应器还设置有上盖板1和下盖板9,上盖板1设于上换热通道板2与第一隔板3相对的板面上,下盖板9设于下换热通道板8与延迟反应通道板7相对的板面上。用于封装保护微反应器内部的结构。
如图3所示,中换热通道板5由传热板A 53和耐腐蚀板A 54通过上下拼接构成,传热板A 53包括依次连通的换热液总进口55、换热液进口B 24、传热通道A52、换热液出口B25及换热液总出口56。换热液总进口55及换热液总出口56分别与外界连通。传热通道A深度为1mm,其内设有若干第一导流条57。如图1~9所示,换热液进口B 24贯穿混合反应通道板4、第一隔板3至上换热通道板2,同时,换热液进口B 24贯穿第二隔板6、延迟反应通道板7至下换热通道板8。换热液出口B 25贯穿混合反应通道板4、第一隔板3至上换热通道板2,同时,换热液出口B 25贯穿第二隔板6、延迟反应通道板7至下换热通道板8。
如图4所示,上换热通道板2由传热板B 28和耐腐蚀板B 29通过上下拼接构成,传热板B 28包括依次连通的换热液进口B 24、传热通道B 26及换热液出口B 25。传热通道B28深度为1mm,其内设有若干导流条27。
如图5所示,下换热通道板8由传热板C 82和耐腐蚀板C 83通过上下拼接构成,传热板C 82包括依次连通的换热液进口B 24、传热通道C 84及换热液出口B 25。传热通道C深度为1mm,其内设有若干第三导流条81。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换热液份3条流通路线,分别为:①通过换热液总进口56进入中换热通道板5上的传热通道A 52,然后经换热液总出口56流出微反应器。②经换热液总进口56通过换热液进口B 24贯穿混合反应通道板4、第一隔板3至上换热通道板2,进入传热通道B 26,接着通过换热液出口B 25贯穿第一隔板3、混合反应通道板4,最终经换热液总出口56流出微反应器。③经换热液总进口56通过换热液进口B 24贯穿第二隔板6、延迟反应通道板7至下换热通道板8,进入传热通道C 84,接着通过换热液出口B 25贯穿延迟反应通道板7、第二隔板6,最终经换热液总出口56流出微反应器。
如图6所示,混合反应通道板4包括反应液进口A 41、反应液进口B 42、混合反应通道43及反应液出口A 23。反应液进口A 41、反应液进口B 42交汇后与混合反应通道43、反应液出口A 23依次连通。反应液出口A 23贯穿中换热通道板5、第二隔板6、延迟反应通道板7至下换热通道板8,同时反应液出口A 23贯穿第一隔板3至上换热通道板。反应液流进延迟反应通道板7时能起到缓冲作用。
如图6所示,反应液进口A 41设有缓冲腔A 21,反应液进口B 42设有缓冲腔B 22。如图3~9所示,缓冲腔A、缓冲腔B分别贯穿第一隔板3至上换热通道板2,同时,贯穿中换热板5至第二隔板6。通过缓冲腔A与缓冲腔B的设置在通入反应液时防止反应液反溢,使反应液在反应液进口A、反应液进口B的流通速度保持在较缓和的状态。
如图6所示,混合反应通道43内设有若干湍流柱44。湍流柱为直径0.1mm的圆柱体。混合反应通道43宽度为0.5mm,深度为0.2mm。湍流柱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增大反应液流动的雷诺系数,使其在流动过程中产生湍流,同时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7所示,延迟反应通道板7包括依次连通的反应液进口C 74、延迟反应通道73及反应液总出口72。反应液进口C 74包括反应液出口A 23及温度传感器接口71。反应液进口C 74与延迟反应通道73、反应液总出口72依次连通。延迟反应通道73宽度为0.5mm,深度为0.2mm。反应液总出口72上设有缓冲腔51,缓冲腔51依次贯穿第二隔板6、中换热通道板5。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反应液的流通路线为:反应液经由反应液进口A 41、反应液进口B42通入,首先分别在缓冲腔A 21、缓冲腔B 22处进行流速控制,流通过缓冲腔A 21、缓冲腔B 22后交汇,然后流经混合反应通道43,通过反应液出口A 23贯穿中换热通道板5、第二隔板6至延迟反应通道7上的反应液进口C 74,、延迟反应通道73,最终通过反应液总出口72流出微反应器。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能通过在中换热通道板、上换热通道板及下换热通道板中流通的换热液对反应液进行保温控温。
实施例3
如图1~2所示,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包括:
混合反应模块,包括混合反应通道板4和延迟反应通道板7。
防漏模块,包括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6。
传热模块,包括上换热通道板2、中换热通道板5及下换热通道板8,上换热通道板2、第一隔板3、混合反应通道板4、中换热通道板5、第二隔板6、延迟反应通道板7及下换热通道板8以依次叠合的方式组装为一体。微反应器还设置有上盖板1和下盖板9,上盖板1设于上换热通道板2与第一隔板3相对的板面上,下盖板9设于下换热通道板8与延迟反应通道板7相对的板面上。用于封装保护微反应器内部的结构。
如图3所示,中换热通道板5由传热板A 53和耐腐蚀板A 54通过上下拼接构成,传热板A 53包括依次连通的换热液总进口55、换热液进口B 24、传热通道A52、换热液出口B25及换热液总出口56。换热液总进口55及换热液总出口56分别与外界连通。传热通道A深度为4mm,其内设有若干第一导流条57。如图1~9所示,换热液进口B 24贯穿混合反应通道板4、第一隔板3至上换热通道板2,同时,换热液进口B 24贯穿第二隔板6、延迟反应通道板7至下换热通道板8。换热液出口B 25贯穿混合反应通道板4、第一隔板3至上换热通道板2,同时,换热液出口B 25贯穿第二隔板6、延迟反应通道板7至下换热通道板8。
如图4所示,上换热通道板2由传热板B 28和耐腐蚀板B 29通过上下拼接构成,传热板B 28包括依次连通的换热液进口B 24、传热通道B 26及换热液出口B 25。传热通道B28深度为4mm,其内设有若干导流条27。
如图5所示,下换热通道板8由传热板C 82和耐腐蚀板C 83通过上下拼接构成,传热板C 82包括依次连通的换热液进口B 24、传热通道C 84及换热液出口B 25。传热通道C深度为4mm,其内设有若干第三导流条81。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换热液份3条流通路线,分别为:①通过换热液总进口56进入中换热通道板5上的传热通道A 52,然后经换热液总出口56流出微反应器。②经换热液总进口56通过换热液进口B 24贯穿混合反应通道板4、第一隔板3至上换热通道板2,进入传热通道B 26,接着通过换热液出口B 25贯穿第一隔板3、混合反应通道板4,最终经换热液总出口56流出微反应器。③经换热液总进口56通过换热液进口B 24贯穿第二隔板6、延迟反应通道板7至下换热通道板8,进入传热通道C 84,接着通过换热液出口B 25贯穿延迟反应通道板7、第二隔板6,最终经换热液总出口56流出微反应器。
如图6所示,混合反应通道板4包括反应液进口A 41、反应液进口B 42、混合反应通道43及反应液出口A 23。反应液进口A 41、反应液进口B 42交汇后与混合反应通道43、反应液出口A 23依次连通。反应液出口A 23贯穿中换热通道板5、第二隔板6、延迟反应通道板7至下换热通道板8,同时反应液出口A 23贯穿第一隔板3至上换热通道板。反应液流进延迟反应通道板7时能起到缓冲作用。
如图6所示,反应液进口A 41设有缓冲腔A 21,反应液进口B 42设有缓冲腔B 22。如图3~9所示,缓冲腔A、缓冲腔B分别贯穿第一隔板3至上换热通道板2,同时,贯穿中换热板5至第二隔板6。通过缓冲腔A与缓冲腔B的设置在通入反应液时防止反应液反溢,使反应液在反应液进口A、反应液进口B的流通速度保持在较缓和的状态。
如图6所示,混合反应通道43内设有若干湍流柱44。湍流柱为直径1mm的圆柱体。混合反应通道43宽度为5mm,深度为2mm。湍流柱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增大反应液流动的雷诺系数,使其在流动过程中产生湍流,同时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7所示,延迟反应通道板7包括依次连通的反应液进口C 74、延迟反应通道73及反应液总出口72。反应液进口C 74包括反应液出口A 23及温度传感器接口71。反应液进口C 74与延迟反应通道73、反应液总出口72依次连通。延迟反应通道73宽度为5mm,深度为2mm。反应液总出口72上设有缓冲腔51,缓冲腔51依次贯穿第二隔板6、中换热通道板5。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反应液的流通路线为:反应液经由反应液进口A 41、反应液进口B42通入,首先分别在缓冲腔A 21、缓冲腔B 22处进行流速控制,流通过缓冲腔A 21、缓冲腔B 22后交汇,然后流经混合反应通道43,通过反应液出口A 23贯穿中换热通道板5、第二隔板6至延迟反应通道7上的反应液进口C 74,、延迟反应通道73,最终通过反应液总出口72流出微反应器。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能通过在中换热通道板、上换热通道板及下换热通道板中流通的换热液对反应液进行保温控温。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合反应模块,包括混合反应通道板(4)和延迟反应通道板(7);
防漏模块,包括第一隔板(3)和第二隔板(6);
传热模块,包括上换热通道板(2)、中换热通道板(5)及下换热通道板(8),所述上换热通道板(2)、第一隔板(3)、混合反应通道板(4)、中换热通道板(5)、第二隔板(6)、延迟反应通道板(7)及下换热通道板(8)以依次叠合的方式组装为一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换热通道板(5)由传热板A(53)和耐腐蚀板A(54)上下拼接构成,所述传热板A(53)包括依次连通的换热液总进口(55)、换热液进口B(24)、传热通道A(52)、换热液出口B(25)及换热液总出口(56);
所述换热液进口B(24)贯穿混合反应通道板(4)、第一隔板(3)及上换热通道板(2);所述换热液进口B(24)贯穿第二隔板(6)、延迟反应通道板(7)及下换热通道板(8);
所述换热液出口B(25)贯穿混合反应通道板(4)、第一隔板(3)及上换热通道板(2);所述换热液出口B(25)贯穿第二隔板(6)、延迟反应通道板(7)及下换热通道板(8);
所述换热液总进口(55)及换热液总出口(56)分别与外部系统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换热通道板(2)由传热板B(28)和耐腐蚀板B(29)上下拼接构成,所述传热板B(28)包括依次连通的换热液进口B(24)、传热通道B(26)及换热液出口B(25)。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换热通道板(8)由传热板C(82)和耐腐蚀板C(83)上下拼接构成,所述传热板C(82)包括依次连通的换热液进口B(24)、传热通道C(84)及换热液出口B(25)。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通道A(52)深度为1~4mm,所述传热通道A(52)内设有第一导流条(57)。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反应通道板(4)包括反应液进口A(41)、反应液进口B(42)、混合反应通道(43)及反应液出口A(23);所述反应液进口A(41)、反应液进口B(42)交汇后与混合反应通道(43)、反应液出口A(23)依次连通;
所述反应液进口A(41)包括缓冲腔A(21),所述反应液进口B(42)包括缓冲腔B(22),所述缓冲腔A(21)与所述缓冲腔B(22)分别贯穿所述上换热通道板(2)、第一隔板(3)、中换热通道板(5)及第二隔板(6);
所述反应液出口A(23)贯穿中换热通道板(5)、第二隔板(6)、延迟反应通道板(7)、下换热通道板(8);
所述反应液出口A(23)贯穿第一隔板(3)、上换热通道板(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反应通道板(4)宽度为0.5~5mm,深度为0.2~2mm;
所述混合反应通道板(4)内设有湍流柱(44),所述湍流柱(44)为直径0.1~1mm的圆柱体。
8.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迟反应通道板(7)包括依次连通的反应液进口C(74)、延迟反应通道(73)及反应液总出口(72);
所述反应液进口C(74)贯穿第二隔板(6)及中换热通道板(5)与反应液出口A(23)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液进口C(74)设置温度传感器接口(71)。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迟反应通道(73)宽度为0.5~5mm,深度为0.2~2mm。
CN202222730902.3U 2022-10-17 2022-10-17 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 Active CN2191500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30902.3U CN219150075U (zh) 2022-10-17 2022-10-17 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30902.3U CN219150075U (zh) 2022-10-17 2022-10-17 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50075U true CN219150075U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17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30902.3U Active CN219150075U (zh) 2022-10-17 2022-10-17 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500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05242B (zh) 一种快速实现数字pcr反应的微流控芯片组件及其应用
US7718099B2 (en) Fine channel device, fine particle producing method and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
CN207446126U (zh) 一种被动式微混合器
CN212417987U (zh) 一种液态金属微流控混合装置
CN105964198A (zh) 一种具有竹节状微结构的微反应器
KR20140085471A (ko) 마이크로유체 칩 및 그의 관련 방법
CN113203302B (zh) 一种强化两种微流体混合的微通道换热装置
CN209646393U (zh) 一种非同心圆o形通道微流体混合器
CN113058669A (zh) 一种可按需定制的共轴聚焦微通道一体化装置和方法
CN219150075U (zh) 一种高效传热的微反应器
CN110681298B (zh) 3d层流微混合器
CN210596085U (zh) 快速实现数字pcr反应的微流控芯片组件及其集成设备
CN113893796B (zh) 一种链式微反应器
CN213424981U (zh) 一种双层复杂交错结构微通道热沉
Bhattacharjee et al. Electrocoalescence based serial dilution of microfluidic droplets
CN111644215B (zh) 一种液态金属微流控混合装置
CN210632091U (zh) 一种高导热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装置
CN109925991B (zh) 微通道反应器
CN108905921B (zh) 一种微通道反应换热装置
JP2004113968A (ja) マイクロミキサー
CN109520354B (zh) 一种反应/混合/热交换管及反应器
CN106861575A (zh) 一种新型连续流微通道反应工艺系统及工艺方法
CN209978688U (zh) 一种双腔反应管及反应器
CN110918019A (zh) 一种在竖直方向上进行级联的微混合反应器
CN210252321U (zh) 一种用于微流控芯片预设层的阵列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