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48061U - 一种假体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假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48061U
CN219148061U CN202222309623.XU CN202222309623U CN219148061U CN 219148061 U CN219148061 U CN 219148061U CN 202222309623 U CN202222309623 U CN 202222309623U CN 219148061 U CN219148061 U CN 2191480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base
connecting shaft
contact surfac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0962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冠冠
李文思
胡占明
李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ngmai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ngmai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ngmai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ngmai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0962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480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480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48061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5484 priority patent/WO2024046309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医疗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假体系统,包括输送装置和假体;输送装置包括连接轴和第一控制丝;假体包括基座和第一活动件,其中,基座与连接轴可拆卸地耦合,并在耦合处形成预设通道;第一控制丝具有依次相连的:用于独立地驱动第一活动件运动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其中,当连接轴和基座耦合时,预设通道呈闭合状态,第二段被约束在预设通道内,以使所述第一段被约束于所述耦合处;当连接轴和基座拆卸后,预设通道呈非闭合状态,第一控制丝被允许与预设通道分离。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假体系统,在输送装置能够安全可靠地调整假体中的活动件的情况下,可降低假体系统的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假体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医疗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假体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传统手术(如:开胸手术等)具有创口大(即切口长,一般大于等于10厘米,切口愈合后疤痕呈长线状,影响美观)、疼痛大(即术后的切口部分常伴有疼痛感)、恢复慢(由于手术切口大,故易造成切口附近肌肉、血管和相应神经的损伤,有可能伴随某些组织感染并发症,致使患者恢复速度慢)等缺点,故微创手术应用而生。其中,微创手术具有切口小(即切口一般在0.5厘米至1厘米之间)、疼痛小(由于其切口小,故其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感小)、恢复快(由于其大大减少了对脏器的损伤和对脏器功能的干扰,不易产生并发症,使术后恢复时间缩短)等优点。
现有的微创手术多采用输送装置通过人体自然腔道等手术路径将假体输送至人体内的目标位置(即人体内需要实施手术的位置),之后操作输送装置的控制丝来调整假体中的活动件而使得假体状态发生变化,继而完成假体的植入。美国专利文献US20210145574A1公开了一种利用控制丝调整假体的活动件而使得活动件的状态发生变化的实施方式。在美国专利文献US20210145574A1中,控制丝的一端具有凸点、另一端穿过活动件上的孔位并延伸至输送装置的近端处以便于操作者通过控制丝调整活动件的位置和/或姿态,输送装置的连接轴上设有一通孔,通孔的一端的孔径小于凸点的尺寸、另一端的孔径大于凸点的尺寸,从而利用通孔小于凸点尺寸的一端限制凸点的位置,而当需撤离控制丝时,将凸点从通孔大于凸点尺寸的另一端处撤离即可。
然而,此种连接轴的结构较为复杂,致使连接轴加工难度较大,导致输送装置的制造成本较高,进而导致具有该种输送装置的假体系统的制造成本较高。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假体系统,在假体系统的输送装置能够安全可靠地调整假体的活动件的情况下,降低假体系统的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假体系统,在输送装置能够安全可靠地调整假体中的活动件的情况下,降低假体系统的制造成本。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假体系统,包括输送装置和假体;输送装置包括连接轴和第一控制丝;假体包括基座和第一活动件,其中,基座与连接轴可拆卸地耦合,并在耦合处形成预设通道;第一控制丝具有依次相连的:用于独立地驱动第一活动件运动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其中,当连接轴和基座耦合时,预设通道呈闭合状态,第二段被约束在预设通道内,以使第一段被约束于耦合处;当连接轴和基座分离后,预设通道呈非闭合状态,第一控制丝被允许与预设通道分离。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又一种假体系统,包括输送装置和假体;输送装置包括连接轴、中心杆和第一控制丝;假体包括基座和第一活动件,其中,当中心杆位于连接轴与基座的耦合处时,使基座与连接轴耦合;第一控制丝具有依次相连的:用于独立地驱动第一活动件运动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其中,当中心杆位于连接轴与基座的耦合处时,中心杆与连接轴和/或基座在耦合处形成呈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第二段被约束在预设通道内,以使第一段被约束于耦合处;当中心杆位于连接轴与基座的耦合处的外部时,预设通道呈非闭合状态,第一控制丝被允许与预设通道分离。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假体系统,在实施假体植入手术时,使得预设通道处于闭合状态以将第一控制丝的第二段约束在预设通道内部,使得第一控制丝的远端被约束于耦合处,继而在连接轴将假体经由人体自然腔道等手术路径输送至人体内的目标位置后,可通过操作第一控制丝的第一段来调整假体的第一活动件,而使得假体的状态发生变化,以实现假体植入;当需要将输送装置和假体分离时,将假体的基座与输送装置的连接轴拆卸,使得预设通道处于非闭合状态,在非闭合状态下,第一控制丝被允许与预设通道分离,以便于第一控制丝与假体分离,进而从人体内抽出第一控制丝,然后将连接轴从人体中撤回,以完成植入手术。如此,假体系统的输送装置能够安全可靠地调整假体中的活动件,改变假体的状态,实现假体的植入,使得操作假体系统更加安全可靠。
同时,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假体系统中的预设通道具有闭合状态和非闭合状态,来配合第一控制丝完成相关手术操作。制造预设通道不像在先技术中制造两端尺寸不同一样的通孔那样困难,因此可使得假体系统的制造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输送装置远端与二尖瓣夹子耦合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与输送装置耦合的二尖瓣夹子的夹合臂活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连接轴与基座配合形成预设通道的纵向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连接轴与基座的结构分解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又一种连接轴与基座的结构分解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再一种连接轴与基座的结构分解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连接轴与基座配合形成预设通道的纵向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又一种连接轴与基座配合形成预设通道的纵向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控制丝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又一种控制丝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夹合臂与控制丝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又一种夹合臂与控制丝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再一种夹合臂与控制丝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中心杆与连接轴或基座配合形成预设通道的纵向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中心杆、连接轴和基座的结构分解图;
图1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中心杆与连接轴和/或基座配合形成预设通道的纵向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又一种中心杆、连接轴和基座的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在本申请各实施方式中,“近端”,“近侧”是指更加靠近操作者,远离患者的一端;相应的,“远端”,“远侧”是指更加靠近患者,远离操作者的一端。在本申请各实施方式中,“平行”,“垂直”不应狭隘的理解为0°或者90°,而应理解为在实现技术效果前提下包括与0°或者90°并具有一定浮动的合理角度范围。
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假体系统,包括输送装置和假体;输送装置包括连接轴和第一控制丝;假体包括基座和第一活动件,其中,基座与连接轴可拆卸地耦合,并在耦合处形成预设通道;第一控制丝具有依次相连的:用于独立地驱动第一活动件运动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其中,当连接轴和基座耦合时,预设通道呈闭合状态,第二段被约束在预设通道内,以使第一段被约束于耦合处;当连接轴和基座分离后,预设通道呈非闭合状态,第一控制丝被允许与预设通道分离。
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假体系统,在实施假体植入手术时,使得预设通道处于闭合状态以将第一控制丝的第二段约束在预设通道内部,使得第一控制丝的远端被约束于耦合处,继而在连接轴将假体经由人体自然腔道等手术路径输送至人体内的目标位置后,可通过操作第一控制丝的第一段来调整假体的第一活动件,而使得假体的状态发生变化,以实现假体植入;当需要将输送装置和假体分离时,将假体的基座与输送装置的连接轴拆卸,使得预设通道处于非闭合状态,在非闭合状态下,第一控制丝被允许与预设通道分离,以便于第一控制丝与假体分离,进而从人体内抽出第一控制丝,然后将连接轴从人体中撤回,以完成植入手术。如此,假体系统的输送装置能够安全可靠地调整假体中的活动件,改变假体的状态,实现假体的植入,使得操作假体系统更加安全可靠。
同时,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假体系统中的预设通道具有闭合状态和非闭合状态,来配合第一控制丝完成相关手术操作。制造预设通道不像在先技术中制造两端尺寸不同一样的通孔那样困难,因此可使得假体系统的制造成本较低。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
参见图1至图15,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假体系统,包括第一输送装置100和假体;第一输送装置100包括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控制丝120;假体包括第一基座210和第一活动件,其中,第一基座210与第一连接轴110可拆卸地耦合,并在耦合处形成第一预设通道300;第一控制丝120具有依次相连的:用于独立地驱动第一活动件运动的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其中,当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耦合时,第一预设通道300呈闭合状态,第二段122被约束在第一预设通道300内,以使第一段121被约束于耦合处;当第一连接轴110和基座210分离后,第一预设通道300呈非闭合状态,第一控制丝120被允许与第一预设通道300分离。
如此,当需植入假体时,可通过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耦合并形成限制第二段122的呈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再将假体输送至人体内。当假体处于人体内的目标位置时,通过操作第一段121的近端,调整假体的第一活动件,从而使得假体的状态发生变化,进而实现假体的植入。当需要将第一输送装置100和假体分离时,通过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分离,使第一预设通道300呈非闭合状态,从而使得第一控制丝120可直接脱离第一预设通道300的限制,进而从人体中抽出第一控制丝120。
由于将第一输送装置100和假体分离,从人体内抽出第一控制丝120时,是通过使第一预设通道300呈非闭合状态的方式,从而使得第一控制丝120直接脱离第一预设通道300的约束,无需担心第一控制丝120卡在第一连接轴110上,还可降低手术时出现意外情况的机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设通道300呈闭合状态是指,第一预设通道300在其周向上形状是闭合的;第一预设通道300呈非闭合状态是指,第一预设通道300在其周向上的形状分成了非闭合的多个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段121被约束于耦合处时,第一段121邻接于设置在耦合处的第一预设通道300或部分位于设置在耦合处的第一预设通道300中。即当所述第一段121被约束于耦合处时,第一段121邻接于第一预设通道300,或,当所述第一段121被约束于耦合处时,第一段121与第二段122相连处的至少部分位于预设通道30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设通道300与第一连接轴110轴线呈角度设置于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的耦合处。具体的,第一预设通道30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轴110轴线之间具有大于0°且小于180°的夹角,且第一预设通道300设置于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的耦合处。优选的,第一预设通道30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轴110轴线相互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设通道300的壁面的一部分形成于第一连接轴110、另一部分形成于第一基座210;当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耦合后,第一连接轴110用以形成第一预设通道300的部分和第一基座210用以形成第一预设通道300的部分相对设置并共同形成闭合状态的第一预设通道300;当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拆卸后,第一连接轴110用以形成第一预设通道300的部分和第一基座210用以形成第一预设通道300的部分相互分离,而使得第一预设通道300在其周向上的形状分成了非闭合的两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轴110具有第一接触面111;第一基座210具有用于当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耦合时,与第一接触面111的至少部分相接触的第二接触面211;第一预设通道300位于第一接触面111与第二接触面211之间。
如此,当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耦合时,第一接触面111与第二接触面211的至少部分相接触,而使得位于第一接触面111与第二接触面211之间的第一预设通道300呈闭合状态;当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分离后,第一接触面111与第二接触面211相分离,而使得位于第一接触面111与第二接触面211之间的第一预设通道300呈非闭合状态。
进一步,第一接触面111的表面或第二接触面211的表面设有第一通槽112;其中,当第一基座210与第一连接轴110耦合时,第一通槽112的壁面和另一接触面对应部位共同形成呈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当第一基座210与第一连接轴110分离时,第一通槽112的壁面和另一接触面分离,使预设通道300呈非闭合状态。
具体的,如图4所示,第一通槽112设置于第一接触面111,第一通槽112包括第一壁面和第一槽口。第一壁面的横截面优选均为弧形,更优选为圆弧形。当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耦合时,第一槽口与第二接触面211对应部位相贴合,第一壁面与第二接触面211对应部位相连,第一通槽112与第二接触面211对应部位形成了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当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分离时,第一槽口与第二接触面211对应部位不再贴合,第一壁面与第二接触面211对应部位相互分离,使得预设通道300呈非闭合状态。
替代性的,第一接触面111的表面设有第二通槽113,第二接触面211的表面设有第三通槽212;其中,当第一基座210与连接轴110耦合时,第二通槽113的壁面和第三通槽212的壁面共同形成呈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当第一基座210与第一连接轴110分离时,第二通槽113的壁面和第三通槽212的壁面分离,使预设通道300呈非闭合状态。
具体的,如图5所示,第二通槽113包括第二壁面和第二槽口。第三通槽212包括第三壁面和第三槽口。第二壁面和第三壁面的横截面优选均为弧形,更优选为圆弧形。当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耦合时,第二壁面与第三壁面相连,第二槽口与第三槽口相贴合,第二通槽113与第三通槽212形成了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当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分离时,第二壁面与第三壁面相互分离,第一槽口与第二槽口分离不再贴合,使得预设通道300呈非闭合状态。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的任一通槽的侧壁均具有开口,开口与通槽的槽口相连并用于收容部分第一控制丝;上述的通槽在形成预设通道300后,通槽侧壁的开口则形成预设通道300的端部开口。
还需补充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任意接触面相接触以形成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时,至少形成预设通道300的通槽附近的接触面相贴合,以避免第一控制丝120滑离预设通道300;同时两个通槽之间或者通槽与另一接触面对应部分之间不能贴合,否则不能形成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面111与第二接触面211被配置为:第二接触面211与第一接触面111的接触部分使得当第一连接轴110沿第一连接轴110轴向上远离第一基座210移动时,第一连接轴110被约束相对于第一基座210在第一连接轴110径向上移动。如此,可以将约束第一连接轴110沿其轴向相对于第一基座210移动,转化为仅需约束第一连接轴110沿其径向相对于第一基座210移动即可,便于实现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之间的耦合。
具体的,如图4与图5所示,第一接触面111包括远端的第一远端阻挡面1111,近端的第一近端阻挡面1113,位于第一远端阻挡面1111和第一近端阻挡面1113之间的第一斜面1112;第二接触面211包括远端的且用于与第一远端阻挡面1111相贴合的第二远端阻挡面2111,近端的且用于与第一近端阻挡面1113相贴合的第二近端阻挡面2113,位于第二远端阻挡面2111和第二近端阻挡面2113之间且用于与第一斜面1112相贴合的第二斜面2112;第一斜面1112到连接轴110的边缘的最大垂直距离(如图4中H),随到第一基座210远端的距离变大而变小。
通过对第一斜面1112的设置,即可实现第二接触面211与第一接触面111的接触部分使得当第一连接轴110沿第一连接轴110轴向上远离第一基座210移动时,第一连接轴110同时相对于第一基座210在第一连接轴110径向上移动。
进一步的,第一斜面1112为斜面、曲面或波浪面。优选,第一斜面1112为斜面或曲面。如此,可便于第一斜面1112的制造。
更具体地,第一通槽112设置于第一斜面1112或第二斜面2112。
举例来说:在一个示范性例子中,如图4所示,第一通槽112设置于第一斜面1112,第二接触面211优选还可包括位于第二斜面2112和第二近端阻挡面2113之间的过渡面2114。更优选,过渡面2114与第一连接轴110的轴线平行。第一通槽112设置在靠近第一近端阻挡面1113的第一斜面1112上,并与过渡面2114对应。当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耦合时,第一远端阻挡面1111和第二远端阻挡面2111贴合,第一斜面1112和第二斜面2112贴合,第一近端阻挡面1113和第二近端阻挡面2113贴合,第一通槽112与过渡面2114形成了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第一通槽112包括第一壁面和第一槽口。当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耦合时,第一槽口与过渡面2114贴合,第一通槽112的第一壁面和过渡面2114构成了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的侧壁。当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分离后,第一斜面1112和第二斜面2112分离,而使得第一通槽112的第一槽口不再贴合于过渡面2114,构成预设通道300的侧壁的第一通槽112的第一壁面与过渡面2114相分离。由此,预设通道300为非闭合的。当然,第一通槽112也可以设置于第一接触面111或第二接触面211上的其他位置。
替代性地,第一通槽设置于第二斜面2112,第一接触面111可优选包括第一斜面1112和第一近端阻挡面1113之间的过渡面,第二接触面211不再设有过渡面2114。类似的,当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耦合时,第一通槽与第一接触面111的过渡面形成了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当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分离后,第一通槽与第一接触面111的过渡面分离,预设通道300为非闭合的。
在另外一个示范性例子中,如图5所示,第二通槽113设置于第一接触面111的表面,并且靠近第一近端阻挡面1113第三通槽212设置于第二接触面211的表面,并且靠近第二近端阻挡面2113。当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耦合时,第一远端阻挡面1111和第二远端阻挡面2111贴合,第一斜面1112和第二斜面2112贴合,第一近端阻挡面1113和第二近端阻挡面2113贴合,第二通槽113与第三通槽212形成了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当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分离后,第一斜面1112和第二斜面2112分离,而使得第二通槽113与第三通槽212相分离。由此,预设通道300为非闭合的。
进一步,第一输送装置100还包括:第一中心杆130,第一中心杆130被配置为当第一中心杆130位于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的耦合处时,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至少保持径向相对静止,以实现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耦合。如此,在结合上述的“第二接触面211与第一接触面111的接触部分使得当第一连接轴110沿第一连接轴110轴向上远离第一基座210移动时,第一连接轴110被约束相对于第一基座210在第一连接轴110径向上移动”这一实施方式时,即可通过利用第一中心杆130使得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至少保持径向相对静止,以实现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之间的耦合。
在一个例子中,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设有沿第一连接轴110轴向布置的容纳道;当第一中心杆130置入容纳道后、并置于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的耦合处时,即可使得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至少保持径向相对静止。
具体的,容纳道包括在第一连接轴110上设置的沿第一连接轴110轴向布置的第一容纳道;容纳道还包括在第一基座210设置的与第一容纳道同轴设置的第二容纳道;第一中心杆130穿过第一容纳道,且伸至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的耦合处,以使得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至少保持径向相对静止。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耦合时,第一容纳道与第二容纳道相互连通并共同形成上述的容纳道。
在另一个例子中,第一中心杆130为中空杆,当第一中心杆130套设在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的耦合处时,即可使得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至少保持径向相对静止。进一步,第一中心杆130还设有从第一中心杆130的远端至近端轴向延伸的容纳道,容纳道在第一连接轴110周向上与预设通道300对应设置,以容纳位于预设通道300外的部分第一段121。如此,在第一中心杆130移动特别是将第一中心杆130向近端回撤时,避免第一中心杆130与第一段121之间产生干涉,而使得第一控制丝120的位置发生变化,继而对第一活动件的姿态和/或位置产生影响。
而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的耦合可以实现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之间的轴向相对静止,需要其他零件实现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之间的径向上相对静止。在又一个示范性例子中,第一接触面111和第二接触面211中的一者具有第二凸起1114,另一者具有第二凹槽2115,第二凸起1114的凸伸方向与第二凹槽2115的凹陷方向均为连接轴110的径向方向;第一接触面111的至少部分与第二接触面211接触时,第二凸起1114嵌设于第二凹槽2115内。这样一来,当第二凸起1114嵌合在第二凹槽2115内时,若需使得第一连接轴110相对于第一基座210沿第一连接轴110轴向移动,则需先将第二凸起1114移离第二凹槽2115,而由于第二凸起1114的凸伸方向与第二凹槽2115的凹陷方向均为第一连接轴110的径向方向,所以在将第二凸起1114移离第二凹槽2115时,则需使第一连接轴110相对于第一基座210在第一连接轴110径向上移动。如此,能够实现当第一连接轴110沿第一连接轴110轴向上远离第一基座210移动时,第一连接轴110需先相对于第一基座210在第一连接轴110径向上移动,从而便于实现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之间的耦合。在此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例类似,构成预设通道300的通槽可以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一接触面111和第二接触面211;构成预设通道300的通槽也可以为一个,设置在第一接触面111或第二接触面211上。通槽可以设置在第二凸起1114上,通槽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凹槽2115的槽壁、槽底上,当然通槽可以设置在第一接触面111和/或第二接触面211其他位置。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6所示,第六通槽118的数量为一个,第六通槽118设置在第二凹槽2115的槽底。
进一步,在此例子中,第一接触面111可包括远端的第三远端阻挡面1115,由近及远的第一连接面1116和近端的第三近端阻挡面1117;第二接触面211可包括远端的且用于与第三远端阻挡面1115相贴合的第四远端阻挡面2116,由近及远的且用于与第一连接面1116相贴合的第二连接面2117,近端的且用于与第三近端阻挡面1117相贴合的第四近端阻挡面2118。此时,上述的第二凸起1114和第二凹槽2115中的一者可设置在第一连接面1116上、另一者可设置在第二连接面2117上。进一步,此时第一连接面1116以及第二连接面2117可平行于第一连接轴110的轴线。
此时,第一输送装置100也可设有第一中心杆130,第一中心杆130可被配置为当第一中心杆130位于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的耦合处时,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至少保持径向相对静止,以实现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耦合。例如,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可设有沿第一连接轴110轴向布置的容纳道;第二凸起1114的凸伸长度足够长,以使容纳道与第六通槽118之间部分重叠;当第一中心杆130置入容纳道后、并置于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的耦合处时,即可使得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至少保持径向相对静止,进而实现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之间固定连接,同时第六通槽118的至少部分壁面和第一中心杆130的壁面共同形成呈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
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轴110具有第一耦合部114,第一基座210具有第二耦合部213,第一耦合部114或第二耦合部213在第一连接轴110轴向上偏置布置;当偏置布置的耦合部被驱使沿第一连接轴110轴向布置时,第一耦合部114和第二耦合部213耦合,第一接触面111位于第一耦合部114面向第二耦合部213的一侧,第二接触面211位于第二耦合部213面向第一耦合部114的一侧。在此实施方式中,可如上述实施例所示,构成预设通道300的通槽可以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一接触面111和第二接触面211;构成预设通道300的通槽也可以为一个,设置在第一接触面111或第二接触面211上。
进一步的,第一耦合部114和第二耦合部213中的一者具有第一凸起115、另一者具有第一凹槽214;其中,当第一耦合部114或第二耦合部213在第一连接轴110轴向上偏置时,第一凸起115与第一凹槽214分离;当偏置的耦合部被驱使沿第一连接轴110轴向布置时,第一凸起115容纳于第一凹槽214中。
具体的,在一个例子中,参见图7,第一耦合部114还包括向内偏置的第一支撑件116,第一凸起115位于第一支撑件116的远端,且垂直于第一支撑件116的轴线方向延伸;第一基座210设有第二容纳道215,用于容纳第一耦合部114,第一凹槽214设置于第二容纳道215的壁面上;当第一支撑件116被驱使偏转以使第一支撑件116的轴线与第一连接轴110的轴线平行时,第一凸起115容纳于第一凹槽214中。此时,第一接触面111可为第一支撑件116面向第二容纳道215的壁面的表面,第二接触面211可为第一基座210的第二容纳道215的壁面中面向第一支撑件116的部分。可如上述实施方式,第一接触面111的表面或第二接触面211的表面设有第一通槽112;或,第一接触面111的表面设有第二通槽113,第二接触面211的表面设有第三通槽212,在此不再赘述。
在又一个例子中,参见图8,第一耦合部114还具有向外偏置的支撑件117,第一凸起115位于支撑件117的远端、且垂直于支撑件117的轴线方向向内凸伸;第一凹槽214设置在第一基座210的外壁面;当支撑件117被驱使偏转以使支撑件117的轴线与连接轴110的轴线平行时,第一凸起115容纳于第一凹槽214中。此时,第一接触面111可为支撑件117面向第一基座210的外壁面的一面,第二接触面211可为第一基座210的外壁面中面向支撑件117的部分。如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面111的表面或第二接触面211的表面设有第一通槽112;或,第一接触面111的表面设有第二通槽113,第二接触面211的表面设有第三通槽212,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第一输送装置100还包括:第一中心杆130,第一中心杆130被配置为当第一中心杆130位于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的耦合处时,第一中心杆130驱使偏置布置的耦合部沿第一连接轴110轴向布置。
参见图7,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同样设有沿第一连接轴110轴向布置的容纳道;当第一中心杆130置入容纳道后、并置于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的耦合处时,即可驱使偏置布置的耦合部沿第一连接轴110轴向布置。具体的,在此例中,第一耦合部114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中提及的向内偏置的第一支撑件116,第一中心杆130置入容纳道后,第一中心杆130向远端移动并穿过第一耦合部114和第二耦合部213,以与第一支撑件116抵接,而使第一支撑件116被驱使向外偏转,待第一支撑件116的轴线与第一连接轴110的轴线平行时,即可使得第一凸起115容纳于第一凹槽214中,从而实现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固定(即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耦合)。同时,设置在第一接触面111的表面或第二接触面211的表面的第一通槽112与另一接触面形成封闭状态的预设通道;或,设置在第一接触面111的表面的第二通槽113与设置在第二接触面211的表面的第三通槽212形成封闭状态的预设通道。
参见图8,第一中心杆130为中空杆;当第一中心杆130套设在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的耦合处时,即可驱使偏置布置的耦合部沿第一连接轴110轴向布置。具体的,第一耦合部114包括上述提及的向外偏置的支撑件117,第一中心杆130套设在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的耦合处时,第一中心杆130套设在第一耦合部114和第二耦合部213上,以与支撑件117抵接,而使支撑件117被驱使向内偏转,待支撑件117的轴线与第一连接轴110的轴线平行时,即可使得第一凸起115容纳于第一凹槽214中,从而实现第一连接轴110与第一基座210固定。同时,设置在第一接触面111的表面或第二接触面211的表面的第一通槽112与另一接触面形成封闭状态的预设通道;或,设置在第一接触面111的表面的第二通槽113与设置在第二接触面211的表面的第三通槽212形成封闭状态的预设通道。优选的,第一中心杆130也可设有与上述其他例子中相同构造和功能的“从第一中心杆130的远端至近端轴向延伸的容纳道,容纳道在第一连接轴110周向上与预设通道300对应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便于后文描述,定义预设通道300处于第二段122靠近第一段121一侧的部分为第一部分,预设通道300处于第二段122远离第一段121一侧的部分为第二部分,预设通道300位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部分为通道中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段122的直径大于第一段121的直径。如此,可便于实施在预设通道300呈闭合状态时,第二段122被约束在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内,以使第一段121的远端被约束于耦合处。更具体地,第二段122的直径小于通道中部的直径,第二段122的直径大于第一部分的直径,如此,第二段122则无法从通道中部指向第一部分的方向脱离预设通道300,而使得第二段122被约束在预设通道300内部。优选的,第二段122的直径大于第二部分的直径,如此,第二段122则无法从通道中部指向第二部分的方向脱离预设通道300,而进一步确保第二段122被约束在预设通道300内部,而无法窜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丝120还包括与第二段122远离第一段121的一端相连的第三段123。优选的,第二段122的直径大于第一段121和第三段123中任一者的直径,或者,第二段122的直径小于第一段121和第三段123中任一者与第二段122相连处的直径。如此,可便于实施在预设通道300呈闭合状态时,第二段122被约束在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内,以使第一段121、第三段123的远端被约束于耦合处。
更具体地,第一段121和第三段123中任一者至少与第二段122连接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二段122的径向尺寸,呈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的最小径向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二段122的径向尺寸,且呈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的最大径向尺寸小于第一段121和第三段123中任一者与第二段122连接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如此,即可实现当预设通道300呈闭合状态时,第一段121和第三段123中任一者至少与第二段122连接的部分无法置入预设通道300内,且第二段122可被约束在预设通道300内。
替代性地,第一段121和第三段123的径向尺寸均小于第二段122的径向尺寸,呈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的最大径向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二段122的径向尺寸,呈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的最小径向尺寸小于或等于第二段122的径向尺寸,且呈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的最大径向尺寸与最小径向尺寸不相等。例如,第二段122的直径小于通道中部的直径,第二段122的直径大于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中任一者的直径。这样一来,即可使得第二段122可被约束在呈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内且无法窜出预设通道300,从而同时使得第一段121和第三段123中任一者被约束于耦合处,以便于第一段121控制第一活动件运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假体还包括第二活动件;第三段123用于独立地驱动第二活动件运动;当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耦合时,预设通道300呈闭合状态,第二段122被约束在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内以使第一段121、第三段123均被约束于耦合处。如此,则可利用一根控制丝(即此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控制丝120)控制两个活动件(即第一活动件以及第二活动件)运动。
具体的,参见图11与图12,与上述的实施例相比,区别在于第三段123还用于控制第二活动件,第三段123延伸至第一输送装置100的近端,以便于在第一输送装置100的近端操作第三段123,进而控制第二活动件。第三段123的具体结构、尺寸不再赘述。
参见图9与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假体同样还包括第二活动件;第一输送装置100还包括第二控制丝140;第二控制丝140具有依次相连的:用于独立地驱动第二活动件运动的第三段123,和第四段141;其中,当预设通道300呈闭合状态时,第四段141也被约束在预设通道300内,以使第三段123被约束于耦合处;当预设通道300呈非闭合状态时,第二控制丝140被允许与预设通道300分离。如此,即可利用第一控制丝120控制第一活动件运动,以及第二控制丝140控制第二活动件运动。
具体的,第二部分位于第四段141靠近第三段123的一侧。第二段122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段121的径向尺寸、且大于呈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的第一部分的径向尺寸;第四段141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三段123的径向尺寸、且大于呈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的第二部分的径向尺寸。正是如此,当第二段122以及第四段141被约束于呈闭合状态预设通道300内后,即可确保第二段122不会从第一部分中窜出,且第四段141不会从第二部分中窜出,以便于利用第一控制丝120控制第一活动件运动,以及第二控制丝140控制第二活动件运动。同时,呈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300的通道中部的尺寸大于第二段122的径向尺寸、且大于第四段141的径向尺寸,从而确保第二段122以及第四段141可被容纳于呈闭合状态预设通道300内。优选,第二段122的直径大于第二部分的直径,第四段141的直径大于第一部分的直径。如此,第二段122不会从第二部分中窜出,且第四段141不会从第一部分中窜出,从而进一步确保第二段122以及第四段141被约束于呈闭合状态预设通道300内。
继续参见图1至图3,并同时参见图13至图15。在一些实施例中,假体包括一个活动件,即第一活动件。通过第一段121控制第一活动件运动,可以实现假体状态的变化,这里的“状态”可以是假体整体或部分的结构、形状的变化,例如从压缩态变为展开态,又例如实现假体与目标组织之间、假体与输送系统之间、假体内部部件之间从解锁状态变为锁定状态,和/或,锁定状态变为解锁状态;“状态”还可以是假体整体或者部分(例如第一活动件)的位置和/或姿态的变化。例如,用于治疗主动脉狭窄的覆膜支架,一般在输送过程中采用束缚丝(即第一活动件)束缚处于压缩状态的覆膜支架,当覆膜支架定位到目标位置后,通过控制丝释放束缚丝,以实现覆膜支架从压缩状态转变为展开状态。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假体包括两个活动件,即第一活动件和第二活动件,通过第一段121控制第一活动件运动,并通过第三段123控制第二活动件运动,来实现假体状态的变化。当需要将第一输送装置100与假体分离时,可使得预设通道300处于非闭合状态,从而使得第一控制丝120(或第一控制丝120和第二控制丝140)能够从预设通道300中脱离,以便于从人体内抽出第一控制丝120(或第一控制丝120和第二控制丝140)且使第一控制丝120(或第一控制丝120和第二控制丝140)与假体分离。
本实施方式对假体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假体为用于治疗二尖瓣返流的二尖瓣夹子200。在其他实施例中,假体为用于治疗三尖瓣返流的三尖瓣夹子。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假体为治疗主动脉狭窄的覆膜支架。以下以二尖瓣夹子200为例,做进一步的说明。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假体为二尖瓣夹子200仅是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
二尖瓣夹子200包括第一基座210以及夹合臂(即活动件),夹合臂可以相对于第一基座210的轴线转动。进一步的,二尖瓣夹子200还包括夹合座,夹合座也可以相对于第一基座210的轴线转动。夹合臂位于第一基座210的近端,夹合座位于第一基座210的远端,通过夹合臂和夹合座的转动实现对二尖瓣原生瓣叶边缘的夹持。进一步,夹合臂包括第一夹合臂220(即第一活动件)和第二夹合臂230(即第二活动件)。优选的,第一夹合臂220以及第二夹合臂230关于第一基座210的轴线对称布置。
仍需强调的是,这里的第一活动件为第一夹合臂220,以及第二活动件为第二夹合臂230也仅是在假体为二尖瓣夹子200的情况下进行的举例说明,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活动件也可不为第一夹合臂220,以及第二活动件也可不为第二夹合臂230,本申请对第一活动件以及第二活动件的具体类型也不做限定。
同样,夹合座包括第一夹合座240和第二夹合座250,两者关于第一基座210的轴线对称布置,且位于第一夹合臂220和第二夹合臂230所在的平面上,以更好的夹合二尖瓣前后瓣叶的边缘。这里,“第一夹合臂220和第二夹合臂230所在的平面”是指第一夹合臂220的轴线和第二夹合臂230的轴线所形成的平面;“第一夹合座240和第二夹合座250位于第一夹合臂220和第二夹合臂230所在的平面上”,是指第一夹合座240和第二夹合座250的轴线均位于第一夹合臂220和第二夹合臂230所在的平面上。在二尖瓣夹子200输送到二尖瓣目标位置后,通过驱动夹合臂和夹合座的转动,以将二尖瓣的前后瓣叶夹持在夹合臂和夹合座之间,实现对二尖瓣返流的治疗。
在一个例子中,第一夹合臂220与第二夹合臂230通过夹合臂过渡部225弹性连接。进一步,夹合臂过渡部225设置在基座210的远端。优选,第一夹合臂220与第二夹合臂230均为片状。优选,第一夹合臂220、夹合臂过渡部225与第二夹合臂230一体成型,形成类似倒置的Ω形状。且第一夹合臂220与第二夹合臂230在自然状态下呈伸展状态。如图2所示,当提拉第一段121时,第一夹合臂220被驱动发生转动以向上并向基座210靠拢,且第一夹合臂220发生弹性形变。而当推送第一段121时,第一夹合臂220转动以远离第一基座210至期望位置。相应地,在提拉第三段123时,第二夹合臂230被驱动发生转动以向上并向第一基座210靠拢,且第二夹合臂230发生弹性形变。而当推送第三段123时,第二夹合臂230转动以远离第一基座210至期望位置。
第一夹合座240和第二夹合座250均与第一基座210可转动连接。优选,第一夹合座240和第二夹合座250通过同一转轴与第一基座210可转动连接。优选,第一夹合座240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横截面形状为U形,以更好地包裹二尖瓣第一瓣叶边缘401和第一夹合臂220。同样,第二夹合座250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横截面形状为U形,以更好地包裹二尖瓣第二瓣叶边缘402和第二夹合臂230。当二尖瓣夹子200夹持二尖瓣瓣叶时,第一夹合座240和第二夹合座250被驱动转动,并挤压二尖瓣瓣叶边缘以及第一夹合臂220与第二夹合臂230,实现二尖瓣夹子200对二尖瓣瓣叶的夹持。
本实施方式对第一段121控制第一活动件运动,乃至于第三段123控制第二活动件运动的方式都没有特别的限制。对于二尖瓣夹子200而言,只需第一段121可移动地连接于第一夹合臂220即可。如此,一方面,第一夹合臂220可以随着第一段121的运动而转动;另外一方面,当输送装置200需要与二尖瓣夹子200分离时,第一控制丝120可以与第一夹合臂220的分离。第三段123与第二夹合臂230的关系同样如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9、11以及图13至图15,第一段121从预设通道300向远端延伸,在延伸至第一夹合臂220所处的位置处后,反向向输送装置200近端延伸。如此,第一段121则会在第一夹合臂220所处的位置处形成弯曲部分,弯曲部分与第一夹合臂220或设置于第一夹合臂220的附件互穿,以便于控制第一夹合臂220的转动。
同时,第二段122被配置为可脱离第一夹合臂220。如此,当需将第一控制丝120从第一夹合臂220上抽离时,可确保第二段122可从第一夹合臂220上抽离。
此外,当第三段123为第一控制丝120的一部分时,第三段123也被配置为可脱离第一夹合臂220。如此,当需将第一控制丝120从第一夹合臂220上抽离时,可确保第三段123可从第一夹合臂220上抽离。
而当第三段123为第二控制丝140的一部分时,第三段123与第二夹合臂230之间的构造和上述的第一控制丝120的第一段121与第一夹合臂220之间的构造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且第四段141与第二夹合臂230之间的构造和上述的第一控制丝120的第二段122与第一夹合臂220之间的构造相同,在此也不再赘述。
优选,当第三段123为第一控制丝120的一部分时,第三段123与第二段122的相连处为第一过渡部,第一过渡部在第二段122指向第三段123的方向上的横截面的面积逐渐增大。如此,可使第二段122与第三段123的相连处不存在明显凸起。这样一来,在回撤第一控制丝120,而使得整个第一控制丝120从第一夹合臂220上抽离的过程中,可使得第二段122与第三段123能够较为顺畅依次从第一夹合臂220上抽离,而避免对第一夹合臂220的姿态和/或位置造成影响。此外,通过设置呈平滑过渡的第一过渡部,在回撤第一控制丝120时,可避免第一控制丝120卡塞在假体系统的其他零部件上,同时还可避免第一控制丝120被磨损,继而减小第一控制丝120产生断裂的可能性。
同样,当第三段123为第一控制丝120的一部分时,第一段121与第二段122的相连处可为与第一过渡部具有相同作用的第二过渡部,在此也不再赘述。
参见图13,第一夹合臂220设有附件,附件为固定线223,固定线223设置于第一夹合臂220,且固定线223形成用于与上述的弯曲部分互穿的本体226。
具体的,本体226呈环状以形成用于与上述的弯曲部分互穿的第一通孔,固定线223还具有与本体226连接的固定结102,固定结102设置在第一夹合臂220上。其中,第一段121的弯曲部分穿过第一通孔以与本体226互穿。
进一步,第一夹合臂220在其表面设有第二通孔224,本体226从第一夹合臂220远离基座210的一侧穿过第二通孔224,固定结102设置于第一夹合臂220远离基座210的一侧,且固定结102被配置为无法穿过第二通孔224。
替代性地,固定线223的固定结102缠绕在第二通孔224周围,以与第一夹合臂220固定连接。
参见图14,第一夹合臂220上设有两个第三通孔221,第一段121远离第二段122的一端(即弯曲部分的一端)从第一夹合臂220远离第一夹合座240的一侧穿过一第三通孔221,然后从第一夹合臂220的靠近第一夹合座240的一侧穿过另一第三通孔221。如此,即可使得第一段121的弯曲部分与第一夹合臂220互穿。
替代性地,第一夹合臂220上设有多于两个的偶数个第三通孔221,第一段121远离第二段122的一端(即弯曲部分的一端)交替穿过这些第三通孔221。如此,亦可使得第一段121的弯曲部分与第一夹合臂220互穿。
参见图15,第一夹合臂220上设有第三凸起101,第一夹合臂220上的第三凸起101上设有第四通孔227,第一段121远离第二段122的一端(即弯曲部分的一端)穿过第四通孔227。如此,亦可使得第一段121的弯曲部分与第一夹合臂220互穿。优选的,第四通孔227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夹合臂220的延伸方向同向。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段123与第二夹合臂23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参考上述第一段121与第一夹合臂220之间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当第三段123为第一控制丝120的一部分,且第三段123控制第二夹合臂230转动时,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也可均被配置为可脱离第二夹合臂230。如此,当需将第一控制丝120从第二夹合臂230上抽离时,可确保第一段121以及第二段122可从第二夹合臂230上抽离。
进一步,二尖瓣夹子200还包括:致动组件,致动组件用于控制第一夹合座240和第二夹合座250的转动。
参见图1与图2,致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261、第二连杆262以及滑块263。其中,第一连杆261近端与第一夹合座240可转动连接,远端与滑块263可转动连接,滑块263可以相对于第一基座210轴向移动。由此,第一连杆261,第一夹合座240,第一基座210以及滑块263形成类似于曲柄滑块机构的运动机构。当滑块263被驱动靠近或远离基座210时,第一夹合座240被驱动发生转动运动。同样,第二连杆262近端与第二夹合座250可转动连接,远端与滑块263可转动连接。同样,第二连杆262,第二夹合座250,基座210以及滑块263也形成类似于曲柄滑块机构的运动机构。当滑块263被驱动靠近或远离第一基座210时,第二夹合座250被驱动发生转动运动。
进一步,滑块263呈“T”字形,即滑块263包括水平部分和竖直部分。滑块263的水平部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261和第二连杆262转动连接,滑块263的竖直部分与第一中心杆130可拆卸连接,例如螺纹连接。如此,可以通过第一中心杆130驱动滑块263移动,以使第一夹合座240,第二夹合座250转动。优选,第一连杆261、第二连杆262关于基座210的轴线对称布置。如此,在滑块263带动第一夹合座240以及第二夹合座250移动时,第一夹合座240的转动角度与第二夹合座250的转动时转动角度相同。
优选,第一输送装置100还包括:套设在第一连接轴110上的导管150,导管150设有沿导管150轴向延伸的两个第二通道;第一段121远离第二段122的一端自一个第二通道远端穿过第二通道并延伸至该第二通道近端,第三段123远离第二段122(或第四段141)的一端自另一个第二通道远端穿过第二通道并延伸至该第二通道近端。如此,可便于操作者在导管150近端提送第一段121远离第二段122的一端以调整第一夹合臂220的转动角度,以及便于操作者在导管150近端提送第三段123远离第二段122(或第四段141)的一端以调整第二夹合臂230的转动角度。当需要将第一控制丝120与二尖瓣夹子200分离时,将预设通道调整至非闭合状态,操作者在导管150近端抽拉第一段121远离第二段122的一端或者抽拉第三段123远离第二段122(或第四段141)的一端,实现第一控制丝120与二尖瓣夹子200的分离。
参见图16至图19。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提供又一种假体系统,包括输送装置和假体;输送装置包括第二连接轴410、第二中心杆420和第一控制丝;假体包括第二基座510和第一活动件,其中,当第二中心杆420位于第二连接轴410与第二基座510的耦合处时,使第二基座510与第二连接轴410耦合;第一控制丝具有依次相连的:用于独立地驱动第一活动件运动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其中,当第二中心杆420位于第二连接轴410与第二基座510的耦合处时,第二中心杆420与第二连接轴410和/或第二基座510在耦合处形成呈闭合状态的第二预设通道600,第二段被约束在第二预设通道600内,以使第一段被约束于耦合处;当第二中心杆420位于第二连接轴410与第二基座510的耦合处的外部时,第二预设通道600呈非闭合状态,第一控制丝被允许与第二预设通道600分离。
在此实施方式中,呈闭合状态的第二预设通道600的壁面由两部分形成,其中一部分为第二中心杆420提供,另一部分为第二连接轴410和/或第二基座510提供。
需要说明的是,此实施方式提供的假体系统与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假体系统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此实施方式中的呈闭合状态的第二预设通道600位于中心杆与第二连接轴410和/或第二基座510之间。除此之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其他内容在与此实施方式不产生冲突的情况下皆可应用至此实施方式中,例如:此实施方式中的第二中心杆420使第二连接轴410和第二基座510之间的耦合的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第一中心杆130使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之间的耦合的具体实施方式不冲突,故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第一中心杆130使第一连接轴110和第一基座210之间的耦合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应用至此实施方式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轴410和第二基座510设有沿第二连接轴410轴向布置的容纳道;此时,当第二中心杆420置入容纳道后、并置于第二连接轴410和第二基座510的耦合处时,使得第二连接轴410与第二基座510至少保持径向相对静止,进而实现第二连接轴410和第二基座510的耦合。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轴410和第二基座510设有沿第二连接轴410轴向布置的容纳道,第二连接轴410或第二基座510设有偏置的耦合部;此时,当第二中心杆420置入容纳道后、并置于第二连接轴410和第二基座510的耦合处时,第二中心杆420驱使偏置布置的耦合部沿第二连接轴410轴向布置,进而实现第二连接轴410和第二基座510的耦合。
更具体的,参见图16与图17,第二连接轴410具有第三接触面411;第二基座510具有用于当第二连接轴410和第二基座510耦合时,与第三接触面411的至少部分相接触的第四接触面511;第三接触面411的表面设有第四通槽412;第二中心杆420的外壁面与第四通槽412对应的部分为配合壁面;其中,当第二中心杆420位于第二连接轴410与第二基座510的耦合处时,第四通槽412的至少部分壁面和第二中心杆420的配合壁面共同形成呈闭合状态的第二预设通道600;当第二中心杆420位于第二连接轴410与第二基座510的耦合处的外部时,第四通槽412的壁面和第二中心杆420的配合壁面分离,使第二预设通道600呈非闭合状态。替代性地,第四通槽412设置于第四接触面511上。
更具体的,参见图18与图19,第二连接轴410具有第三接触面411;第二基座510具有用于当第二连接轴410和第二基座510耦合时,与第三接触面411的至少部分相接触的第四接触面511;第三接触面411设有第五通槽413,第四接触面511设有第六通槽512;第二中心杆420的外壁面与第五通槽413和第六通槽512对应的部分为配合壁面;其中,当第二中心杆420位于第二连接轴410与第二基座510的耦合处时,第五通槽413的壁面和第六通槽512的壁面共同形成配合通道,配合通道允许第一控制丝通过,配合壁面位于配合通道内、且与配合通道的部分壁面围成呈闭合状态的第二预设通道600;当第二中心杆420处于第二连接轴410与第二基座510的耦合处的外部时,配合壁面处于配合通道外部,使第二预设通道600呈非闭合状态。替代性地,第二中心杆420的外壁面与第五通槽413对应的部分为配合壁面;或者,第二中心杆420的外壁面与第六通槽512对应的部分为配合壁面。
具体的,在此实施方式中,配合通道与容纳道之间存在重合区域,第二中心杆420置入容纳道后,第二中心杆420处于第二连接轴410和第二基座510的耦合处时,第二中心杆420占据至少部分重合区域,此时,配合壁面处于配合通道内,且第二中心杆420没有占据的部分配合通道形成呈闭合状态的第二预设通道600。
另外一个替代性实施例中,第三连接轴具有第五接触面;第三基座具有用于当第三连接轴和第三基座耦合时,与第五接触面的至少部分相接触的第六接触面;第五接触面的表面或所述第六接触面的表面设有第七通槽;第三中心杆的外壁面与第七通槽对应的部分设有第八通槽;其中,当第三中心杆位于第三连接轴与第三基座的耦合处时,第七通槽的壁面和第八通槽的壁面共同形成呈闭合状态的第三预设通道;当第三中心杆在第三连接轴与第三基座的耦合处的外部时,第七通槽的壁面和第八通槽的壁面分离,使第三预设通道呈非闭合状态。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自更动与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6)

1.一种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装置和假体;
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连接轴和第一控制丝;
所述假体包括基座和第一活动件,其中,所述基座与所述连接轴可拆卸地耦合,并在耦合处形成预设通道;
所述第一控制丝具有依次相连的:用于独立地驱动所述第一活动件运动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其中,当所述连接轴和所述基座耦合时,所述预设通道呈闭合状态,所述第二段被约束在所述预设通道内,以使所述第一段被约束于所述耦合处;当所述连接轴和所述基座分离后,所述预设通道呈非闭合状态,所述第一控制丝被允许与所述预设通道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轴具有第一接触面;
所述基座具有用于当所述连接轴和所述基座耦合时,与所述第一接触面的至少部分相接触的第二接触面;
所述预设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面的表面或所述第二接触面的表面设有第一通槽;
其中,当所述基座与所述连接轴耦合时,所述第一通槽的壁面和另一所述接触面对应部位共同形成呈闭合状态的所述预设通道;
当所述基座与所述连接轴分离时,所述第一通槽的壁面和另一所述接触面分离,使所述预设通道呈非闭合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面的表面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接触面的表面设有第三通槽;
其中,当所述基座与所述连接轴耦合时,所述第二通槽的壁面和所述第三通槽的壁面共同形成呈闭合状态的所述预设通道;
当所述基座与所述连接轴分离时,所述第二通槽的壁面和所述第三通槽的壁面分离,使所述预设通道呈非闭合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被配置为: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的接触部分使得当所述连接轴沿所述连接轴轴向上远离所述基座移动时,所述连接轴被约束相对于所述基座在所述连接轴径向上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面包括远端的第一远端阻挡面,近端的第一近端阻挡面和位于第一远端阻挡面和第一近端阻挡面之间的第一斜面;所述第二接触面包括远端的且用于与所述第一远端阻挡面相对应的第二远端阻挡面,近端的且用于与所述第一近端阻挡面相对应的第二近端阻挡面,位于所述第二远端阻挡面和所述第二近端阻挡面之间且用于与所述第一斜面相贴合的第二斜面;
所述第一斜面到所述连接轴的边缘的最大垂直距离,随到所述基座远端的距离变大而变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斜面为斜面、曲面或波浪面。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轴具有第一耦合部,所述基座具有第二耦合部,所述第一耦合部或所述第二耦合部在所述连接轴轴向上偏置布置;
当偏置布置的所述耦合部被驱使沿所述连接轴轴向布置时,所述第一耦合部和所述第二耦合部耦合,所述第一接触面位于所述第一耦合部面向所述第二耦合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接触面位于所述第二耦合部面向所述第一耦合部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耦合部和所述第二耦合部中的一者具有第一凸起、另一者具有第一凹槽;
其中,当所述第一耦合部或所述第二耦合部在所述连接轴轴向上偏置时,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分离;当偏置的所述耦合部被驱使沿所述连接轴轴向布置时,所述第一凸起容纳于所述第一凹槽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耦合部还具有向内偏置的支撑件,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支撑件的远端、且垂直于所述支撑件的轴线方向向外凸伸;所述基座设有第二容纳道,用于容纳所述第一耦合部,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道的壁面;当所述支撑件被驱使偏转以使所述支撑件的轴线与所述连接轴的轴线平行时,所述第一凸起容纳于所述第一凹槽中;
或者,
所述第一耦合部还具有向外偏置的支撑件,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支撑件的远端、且垂直于所述支撑件的轴线方向向内凸伸;所述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外壁面;当所述支撑件被驱使偏转以使所述支撑件的轴线与所述连接轴的轴线平行时,所述第一凸起容纳于所述第一凹槽中。
11.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中的一者具有第二凸起,另一者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凸起的凸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凹陷方向均为所述连接轴的径向方向;
所述第一接触面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时,所述第二凸起嵌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中心杆,所述中心杆被配置为当所述中心杆位于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基座的耦合处时,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基座至少保持径向相对静止,以实现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基座耦合。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中心杆,所述中心杆被配置为当所述中心杆位于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基座的耦合处时,所述中心杆驱使偏置布置的所述耦合部沿所述连接轴轴向布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段的直径,或者,
所述第一控制丝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段远离所述第一段的一端相连的第三段,所述第二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中任一者的直径,或者,所述第一控制丝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段远离所述第一段的一端相连的第三段,所述第二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中任一者与所述第二段相连处的直径。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假体还包括第二活动件;
所述第一控制丝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段远离所述第一段的一端相连的第三段,所述第三段用于独立地驱动所述第二活动件运动;
当所述连接轴和所述基座耦合时,所述预设通道呈闭合状态,所述第二段被约束在所述预设通道内,以使所述第三段也被约束于所述耦合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中任一者至少与所述第二段连接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二段的径向尺寸,呈闭合状态的所述预设通道的最小径向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段的径向尺寸,且呈闭合状态的所述预设通道的最大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中任一者至少与所述第二段连接的部分的径向尺寸;
或者,
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的径向尺寸均小于所述第二段的径向尺寸,呈闭合状态的所述预设通道的最大径向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段的径向尺寸,呈闭合状态的所述预设通道的最小径向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段的径向尺寸,且呈闭合状态的所述预设通道的最大径向尺寸与最小径向尺寸不相等。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假体还包括第二活动件;
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第二控制丝;所述第二控制丝具有依次相连的:用于独立地驱动所述第二活动件运动的第三段,和第四段;
其中,当所述预设通道呈闭合状态时,所述第四段被约束在所述预设通道内,以使所述第三段与所述第四段的相连处被约束于所述耦合处;当所述预设通道呈非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二控制丝被允许与所述预设通道分离。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通道呈闭合状态时,所述预设通道位于所述第二段靠近所述第一段的一侧的部分为第一部分、另一侧的部分为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四段靠近所述第三段的一侧;
所述第二段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段的径向尺寸、且大于呈闭合状态的所述预设通道的所述第一部分的径向尺寸;
所述第四段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三段的径向尺寸、且大于呈闭合状态的所述预设通道的所述第二部分的径向尺寸。
19.根据权利要求15-18中任一项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假体为二尖瓣夹子或三尖瓣夹子;
所述第一活动件为第一夹合臂,所述第二活动件为第二夹合臂,所述第一夹合臂和所述第二夹合臂关于所述基座的轴线转动,且,
所述第一段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合臂,所述第二段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夹合臂。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段从所述预设通道向远端延伸,在延伸至所述第一夹合臂所处的位置处后,反向向所述输送装置近端延伸,以形成弯曲部分;所述弯曲部分与所述第一夹合臂或设置于所述第一夹合臂的附件互穿。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合臂设有附件,所述附件为固定线,所述固定线设置于所述第一夹合臂,且所述固定线形成用于与所述弯曲部分互穿的本体。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合臂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固定线具有固定结,所述本体与所述固定结相连并经绕设形成有第二通孔,所述本体从所述第一夹合臂远离所述基座的一侧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固定结固定于所述第一夹合臂远离所述基座的一侧,所述固定结被配置为无法穿过所述第一通孔。
23.一种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装置和假体;
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连接轴、中心杆和第一控制丝;
所述假体包括基座和第一活动件,其中,当所述中心杆位于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基座的耦合处时,使所述基座与所述连接轴耦合;
所述第一控制丝具有依次相连的:用于独立地驱动所述第一活动件运动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其中,当所述中心杆位于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基座的耦合处时,所述中心杆与所述连接轴和/或所述基座在所述耦合处形成呈闭合状态的预设通道,所述第二段被约束在所述预设通道内,以使所述第一段被约束于所述耦合处;当所述中心杆位于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基座的耦合处的外部时,所述预设通道呈非闭合状态,所述第一控制丝被允许与所述预设通道分离。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轴具有第一接触面;
所述基座具有用于当所述连接轴和所述基座耦合时,与所述第一接触面的至少部分相接触的第二接触面;
所述第一接触面的表面或所述第二接触面的表面设有第一通槽;
所述中心杆的外壁面与所述第一通槽对应的部分为配合壁面;
其中,当所述中心杆位于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基座的耦合处时,所述第一通槽的至少部分壁面和所述中心杆的配合壁面共同形成呈闭合状态的所述预设通道;
当所述中心杆位于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基座的耦合处的外部时,所述第一通槽的壁面和所述中心杆的配合壁面分离,使所述预设通道呈非闭合状态。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轴具有第一接触面;
所述基座具有用于当所述连接轴和所述基座耦合时,与所述第一接触面的至少部分相接触的第二接触面;
所述第一接触面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接触面设有第三通槽;
所述中心杆的外壁面与所述第二通槽和/或所述第三通槽对应的部分为配合壁面;
其中,当所述中心杆位于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基座的耦合处时,所述第二通槽的壁面和所述第三通槽的壁面共同形成配合通道,所述配合通道允许所述第一控制丝通过,所述配合壁面位于所述配合通道内、且与所述配合通道的部分壁面围成呈闭合状态的所述预设通道;
当所述中心杆在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基座的耦合处的外部时,所述配合壁面处于所述配合通道外部,使所述预设通道呈非闭合状态。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假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轴具有第一接触面;
所述基座具有用于当所述连接轴和所述基座耦合时,与所述第一接触面的至少部分相接触的第二接触面;
所述第一接触面的表面或所述第二接触面的表面设有第四通槽;
所述中心杆的外壁面与所述第四通槽对应的部分设有第五通槽;
其中,当所述中心杆位于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基座的耦合处时,所述第四通槽的壁面和所述第五通槽的壁面共同形成呈闭合状态的所述预设通道;
当所述中心杆在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基座的耦合处的外部时,所述第四通槽的壁面和所述第五通槽的壁面分离,使所述预设通道呈非闭合状态。
CN202222309623.XU 2022-08-29 2022-08-29 一种假体系统 Active CN2191480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09623.XU CN219148061U (zh) 2022-08-29 2022-08-29 一种假体系统
PCT/CN2023/115484 WO2024046309A1 (zh) 2022-08-29 2023-08-29 一种假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09623.XU CN219148061U (zh) 2022-08-29 2022-08-29 一种假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48061U true CN219148061U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40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09623.XU Active CN219148061U (zh) 2022-08-29 2022-08-29 一种假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4806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37681A (zh) * 2022-08-29 2023-12-01 应脉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假体系统及输送装置
WO2024046309A1 (zh) * 2022-08-29 2024-03-07 应脉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假体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37681A (zh) * 2022-08-29 2023-12-01 应脉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假体系统及输送装置
WO2024046309A1 (zh) * 2022-08-29 2024-03-07 应脉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假体系统
WO2024046310A1 (zh) * 2022-08-29 2024-03-07 应脉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假体系统及输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148061U (zh) 一种假体系统
US20230165680A1 (en) Catheter assembly with prosthesis crimping and prosthesis retaining accessories
CN111643225B (zh) 用于受控心脏瓣膜递送的设备
CN109922757B (zh) 假体二尖瓣保持器
US10398548B2 (en) Delivery system deflection mechanism
US10105220B2 (en) Transapical passive articulation delivery system design
JP6302992B2 (ja) 組織壁に移植するためのコネクタ
US8414603B2 (en) Applicator,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an inlet conduit to a hollow organ
US20090306682A1 (en) Multiple Clip Deployment Magazine
CN105555231A (zh) 心外膜锚固装置和方法
JP2004530453A (ja) 経皮的な大動脈弁
EP3614969B1 (en) Prosthetic heart valve with collapsible holder
WO2022073441A1 (zh) 植入式医疗器械的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植入式医疗器械及其固定方法、装载方法、释放方法
CN115501001A (zh) 一种假体系统
US12083014B2 (en) Fixing device for clamping tissue
CN219070803U (zh) 一种假体系统
CN219184341U (zh) 一种假体系统
US10940004B2 (en) Device for treating a body tissue, and associated treatment kit
CN117653411A (zh) 一种假体系统
CN108175451B (zh) 一种心脏辅助装置的输送系统
US20230074646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choring and restraining gastrointestinal prostheses
WO2024046309A1 (zh) 一种假体系统
CN117137681A (zh) 一种假体系统及输送装置
CN117796964A (zh) 一种假体系统
WO2024067828A1 (zh) 一种假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