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41564U - 散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散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41564U
CN219141564U CN202223611816.7U CN202223611816U CN219141564U CN 219141564 U CN219141564 U CN 219141564U CN 202223611816 U CN202223611816 U CN 202223611816U CN 219141564 U CN219141564 U CN 2191415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heat dissipation
spray
pipe body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1181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瑞杰
刘忠良
毛明朝
张建
王晓
于建伟
张晓�
兰春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tai Jereh Petroleum Equipment and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tai Jereh Petroleum Equipment and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tai Jereh Petroleum Equipment and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tai Jereh Petroleum Equipment and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1181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415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415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415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设备。散热设备包括:散热本体;风扇,位于散热本体的一侧;喷淋组件,包括管路和设置在管路上的多个喷射部,各喷射部朝向散热本体设置;其中,喷淋组件位于风扇与散热本体之间,或者,喷淋组件位于散热本体远离风扇的一侧;风扇的出风方向S与喷射部的喷射方向一致。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板翅式冷却器的冷却方式增大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

Description

散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热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油田作业设备通常采用板翅式冷却器,而板翅式冷却器的翅片之间的间隙容易随着设备使用时间的增加发生堵塞,影响板翅式冷却器的散热能力(特别是风沙较大的地方,散热器堵塞会经常发生),若板翅式冷却器的散热能力不足,容易造成设备停机,影响现场施工。在现有技术中,若板翅式冷却器的散热能力不足,通常采用往设备上喷水或者使用喷雾剂对环境进行降温的方式来改善板翅式冷却器的散热性能。
然而,针对板翅式冷却器的上述冷却方式,不仅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工作人员在高温环境作业存在中暑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板翅式冷却器的冷却方式增大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设备,包括:散热本体;风扇,位于散热本体的一侧;喷淋组件,包括管路和设置在管路上的多个喷射部,各喷射部朝向散热本体设置;其中,喷淋组件位于风扇与散热本体之间;和/或,喷淋组件位于散热本体远离风扇的一侧;风扇的出风方向S与喷射部的喷射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散热本体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芯体,喷淋组件为一个;或者,喷淋组件为多个,每相邻的两个散热芯体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喷淋组件。
进一步地,管路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管体,各第一管体的两端均为进液口;第二管体,第二管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管体连通,多个喷射部设置在第二管体上且与第二管体连通。
进一步地,第二管体为一个;或者,第二管体为多个,多个第二管体沿第一管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各第二管体上设置有多个喷射部。
进一步地,各喷射部包括:喷射本体,与管路连通,喷射本体具有安装孔;喷头,设置在安装孔内;其中,安装孔为一个,喷头为一个;或者,安装孔为多个,多个安装孔在喷射本体上对称布置,喷头为多个,多个喷头与多个安装孔一一对应地设置。
进一步地,喷头的至少部分可伸缩地设置,以调整喷头相对于喷射本体的伸出长度。
进一步地,各第一管体包括:管体本体,第二管体与管体本体连通;两个折弯管体,两个折弯管体分别设置在管体本体的两端且与管体本体连通,各折弯管体包括呈第一夹角设置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第一管段远离第二管段的端部为进液口,第二管段与管体本体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第一管段和管体本体分别位于第二管段的两侧。
进一步地,管路还包括:第三管体,第三管体的两端分别与各第一管体的进液口连通;其中,散热设备还包括:控制阀,控制阀设置在第三管体上,以用于控制第三管体的通断状态、流量、流速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散热设备还包括:供液装置;第四管体,供液装置通过第四管体与管路连通,以用于向管路内供液;驱动装置,设置在第四管体上;检测装置,检测装置设置在散热本体上,以用于检测散热本体的表面温度;控制模块,与驱动装置和检测装置均连接;其中,在检测装置的检测值达到预设值时,控制驱动装置启动,以将位于供液装置内的液体经由第四管体泵送至管路内。
进一步地,散热设备还包括:过滤装置,设置在第四管体上,过滤装置具有多个过滤精度,以根据供液装置的水质调整过滤精度。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散热设备包括散热本体、风扇及喷淋组件。风扇位于散热本体的一侧,喷淋组件包括管路和设置在管路上的多个喷射部,各喷射部朝向散热本体设置。其中,喷淋组件位于风扇与散热本体之间,或者,喷淋组件位于散热本体远离风扇的一侧。这样,在散热设备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当需要对散热本体进行冷却降温时,操作喷射部,以通过喷射部向散热本体喷射水雾,风扇用于将喷射部喷射出的水雾吹向散热本体,水雾对散热本体冷却后吹入大气中,进而带走散热本体上的热量,以替代人工对散热本体进行冷却降温,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板翅式冷却器的冷却方式增大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能够避免工作人员在高温作业时中暑。同时,凝结在散热本体上的冷凝水也能够带走附着在散热本体表面上的灰尘,从而达到降温、清洗的目的。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设备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散热设备的喷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散热设备的喷射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散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设备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设备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散热本体;11、散热芯体;20、风扇;30、喷淋组件;31、管路;311、第一管体;3111、管体本体;3112、第一管段;3113、第二管段;312、进液口;313、第二管体;32、喷射部;321、喷射本体;322、喷头;40、供液装置;50、第四管体;60、驱动装置;70、过滤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板翅式冷却器的冷却方式增大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散热设备。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散热设备包括散热本体10、风扇20及喷淋组件30。风扇20位于散热本体10的一侧。喷淋组件30包括管路31和设置在管路31上的多个喷射部32,各喷射部32朝向散热本体10设置。其中,喷淋组件30位于风扇20与散热本体10之间。风扇20的出风方向S与喷射部32的喷射方向一致。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散热设备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当需要对散热本体10进行冷却降温时,操作喷射部32,以通过喷射部32向散热本体10喷射水雾,风扇20用于将喷射部32喷射出的水雾吹向散热本体10,水雾对散热本体10冷却后吹入大气中,进而带走散热本体10上的热量,以替代人工对散热本体10进行冷却降温,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板翅式冷却器的冷却方式增大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能够避免工作人员在高温作业时中暑。同时,凝结在散热本体10上的冷凝水也能够带走附着在散热本体10表面上的灰尘,从而达到降温、清洗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在风扇20和散热本体10之间增加一套甚至多套喷淋组件30,喷射部32喷出的水雾可以随着风扇叶片转动形成的风向运动,穿过散热本体10后带走散热本体10热量的同时也会带走附着在散热本体10上的沙尘,进而达到散热器降温和清洗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风扇20向喷淋组件30施加吹力,以将从喷射部32喷射出的水雾吹向散热本体10。
可选地,散热本体1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芯体11,喷淋组件30为一个;或者,喷淋组件30为多个,每相邻的两个散热芯体11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喷淋组件30。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喷淋组件30的设置个数、设置位置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喷淋组件30为一个,且喷淋组件30设置在风扇20和靠近风扇20的散热芯体11之间。
如图2所示,管路3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管体311和第二管体313。其中,各第一管体311的两端均为进液口312。第二管体3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管体311连通,多个喷射部32设置在第二管体313上且与第二管体313连通。这样,两个第一管体311均为进液管,液体通过各第一管体311的两端进入第一管体311内,再通过第一管体311进入第二管体313内,最终通过各喷射部32喷出,以对散热本体10进行冷却、清洗。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管路31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散热设备的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管体313与两个第一管体311的中部连接,各第二管体313上的多个喷射部32沿该第二管体313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第二管体313为一个;或者,第二管体313为多个,多个第二管体313沿第一管体31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各第二管体313上设置有多个喷射部32。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二管体313的设置个数更加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管体313为十个,十个第二管体313沿第一管体31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各第二管体313上均设置有多个喷射部32。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管体313的数量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二管体313为两个、或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多个。
如图3所示,各喷射部32包括喷射本体321和喷头322。喷射本体321与管路31连通,喷射本体321具有安装孔。喷头322设置在安装孔内。其中,安装孔为一个,喷头322为一个;或者,安装孔为多个,多个安装孔在喷射本体321上对称布置,喷头322为多个,多个喷头322与多个安装孔一一对应地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喷射部32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喷射部32的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同时,上述设置使得喷头322的设置个数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孔为三个,喷头322为三个,三个喷头322与三个安装孔一一对应地设置,三个安装孔在喷射本体321上对称布置。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孔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安装孔为两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六个、或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喷头322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安装孔为两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六个、或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可根据散热本体10的面积和喷头322的喷淋覆盖面积配置喷头322数量,喷头322位置可以灵活安放,既可以不对称交错分布,也可以对称分布。喷头322可以垂直设置也可以倾斜设置。其中,为避免管路31内压力损失导致喷水不均匀,进液口312宜采用两路甚至多路(3路以上)进水,如果采用两路进水口为保证喷淋效果最佳进水口宜采用中心对称分布,当然也可以同侧或者对侧分布。
可选地,喷头322的至少部分可伸缩地设置,以调整喷头322相对于喷射本体321的伸出长度。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喷头322可伸缩地设置,以调整喷头322的喷射位置,进而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如图2所示,各第一管体311包括管体本体3111和两个折弯管体。第二管体313与管体本体3111连通。两个折弯管体分别设置在管体本体3111的两端且与管体本体3111连通,各折弯管体包括呈第一夹角设置的第一管段3112和第二管段3113,第一管段3112远离第二管段3113的端部为进液口312,第二管段3113与管体本体3111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第一管段3112和管体本体3111分别位于第二管段3113的两侧。这样,上述设置减小了各第一管体311的进液部的占用空间,进而实现了管路31的小型化设计。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第一管体311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第一管体311的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角为90°,第二夹角为90°。
可选地,管路31还包括第三管体。第三管体的两端分别与各第一管体311的进液口312连通。其中,散热设备还包括控制阀。控制阀设置在第三管体上,以用于控制第三管体的通断状态、流量、流速中的至少一种。这样,通过控制阀控制管路31的通断状态、流量、流速中的至少一种,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对管路31的控制难度,实现了智能化控制。
如图4所示,散热设备还包括供液装置40、第四管体50、驱动装置60、检测装置及控制模块。供液装置40通过第四管体50与管路31连通,以用于向管路31内供液。驱动装置60设置在第四管体50上。检测装置设置在散热本体10上,以用于检测散热本体10的表面温度。控制模块与驱动装置60和检测装置均连接。其中,在检测装置的检测值达到预设值时,控制驱动装置60启动,以将位于供液装置40内的液体经由第四管体50泵送至管路31内。
具体地,供液装置40为水池,水池可以是设备配置水箱,也可以在现场就地取水。驱动装置60的动力可以采用电动、液压、气动、离心泵等驱动供液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60为电机,电机可以选用24V(利用底盘车或台上电瓶或者外界进行供电)、220V和380V(220V或380V电从外界获得)等。其中,若驱动装置60采用液压驱动的方式,可以从设备上的底盘、变速箱、发动机任一地方取力安装液压泵提供动力,当然也可以从外界设备进行液压动力的提供。如果采用气动驱动的方式,可以从设备自带气瓶或者外界设备进行气动动力的提供。如果选用离心泵供液单油田设备需要自带离心泵或者提供一个大型离心泵设备满足所有设备的集中供液需求。
可选地,检测装置为温度传感器。
可选地,散热设备还包括报警模块,报警模块与控制模块连接,当散热设备高温时(防冻液高温或者油高温),控制模块触发报警信号并自动打开喷淋组件30对散热本体10进行冲洗降温,也可以由操作人员接到设备报警信息后去手动打开喷淋组件30对散热本体10进行冲洗降温。
如图4所示,散热设备还包括过滤装置70。其中,过滤装置70设置在第四管体50上,过滤装置70具有多个过滤精度,以根据供液装置40的水质调整过滤精度。这样,过滤装置70可根据水质和喷头对杂质颗粒度的要求选择过滤精度,进而避免水液中的杂质堵塞喷头而影响喷淋组件30的正常使用。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中的散热设备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喷淋组件30的设置位置不同。
如图5所示,喷淋组件30位于散热本体10远离风扇20的一侧。这样,散热本体10位于风扇20和喷淋组件30之间,风扇20向喷淋组件30施加吸力,以将从喷射部32喷射出的水雾吸向散热本体10,水雾对散热本体10冷却后吹入大气中,进而带走散热本体10上的热量,以替代人工对散热本体10进行冷却降温,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板翅式冷却器的冷却方式增大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能够避免工作人员在高温作业时中暑。同时,凝结在散热本体10上的冷凝水也能够带走附着在散热本体10表面上的灰尘,从而达到降温、清洗的目的。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中的散热设备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喷淋组件30的设置位置不同。
如图6所示,喷淋组件30为多个,每相邻的两个散热芯体11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喷淋组件30。具体地,由于不同的油田作业设备的散热芯体11组成不同,可以分为单层也可以分为2层甚至多层(3层及以上),每相邻的两个散热芯体11之间均设置有喷淋组件30,以对各散热芯体11进行充分的降温、清洁。
在本实施例中,每相邻的两个散热芯体11之间设置有一个喷淋组件30,降低了散热设备的加工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每相邻的两个散热芯体11之间设置的喷淋组件30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每相邻的两个散热芯体11之间设置有两个、或三个、或四个、或多个喷淋组件30。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散热设备包括散热本体、风扇及喷淋组件。风扇位于散热本体的一侧,喷淋组件包括管路和设置在管路上的多个喷射部,各喷射部朝向散热本体设置。其中,喷淋组件位于风扇与散热本体之间,或者,喷淋组件位于散热本体远离风扇的一侧。这样,在散热设备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当需要对散热本体进行冷却降温时,操作喷射部,以通过喷射部向散热本体喷射水雾,风扇用于将喷射部喷射出的水雾吹向散热本体,水雾对散热本体冷却后吹入大气中,进而带走散热本体上的热量,以替代人工对散热本体进行冷却降温,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板翅式冷却器的冷却方式增大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问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能够避免工作人员在高温作业时中暑。同时,凝结在散热本体上的冷凝水也能够带走附着在散热本体表面上的灰尘,从而达到降温、清洗的目的。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本体(10);
风扇(20),位于所述散热本体(10)的一侧;
喷淋组件(30),包括管路(31)和设置在所述管路(31)上的多个喷射部(32),各所述喷射部(32)朝向所述散热本体(10)设置;
其中,所述喷淋组件(30)位于所述风扇(20)与所述散热本体(10)之间;和/或,所述喷淋组件(30)位于所述散热本体(10)远离所述风扇(20)的一侧;所述风扇(20)的出风方向S与所述喷射部(32)的喷射方向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本体(1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芯体(11),所述喷淋组件(30)为一个;或者,所述喷淋组件(30)为多个,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芯体(11)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喷淋组件(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31)包括:
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管体(311),各所述第一管体(311)的两端均为进液口(312);
第二管体(313),所述第二管体(3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管体(311)连通,多个所述喷射部(32)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313)上且与所述第二管体(313)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体(313)为一个;或者,所述第二管体(313)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管体(313)沿所述第一管体(31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各所述第二管体(313)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喷射部(3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喷射部(32)包括:
喷射本体(321),与所述管路(31)连通,所述喷射本体(321)具有安装孔;
喷头(322),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内;
其中,所述安装孔为一个,所述喷头(322)为一个;或者,所述安装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安装孔在所述喷射本体(321)上对称布置,所述喷头(322)为多个,多个所述喷头(322)与多个所述安装孔一一对应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头(322)的至少部分可伸缩地设置,以调整所述喷头(322)相对于所述喷射本体(321)的伸出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管体(311)包括:
管体本体(3111),所述第二管体(313)与所述管体本体(3111)连通;
两个折弯管体,两个所述折弯管体分别设置在所述管体本体(3111)的两端且与所述管体本体(3111)连通,各所述折弯管体包括呈第一夹角设置的第一管段(3112)和第二管段(3113),所述第一管段(3112)远离所述第二管段(3113)的端部为所述进液口(312),所述第二管段(3113)与所述管体本体(3111)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所述第一管段(3112)和所述管体本体(3111)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管段(3113)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31)还包括:
第三管体,所述第三管体的两端分别与各所述第一管体(311)的进液口(312)连通;
其中,所述散热设备还包括:
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三管体上,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体的通断状态、流量、流速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设备还包括:
供液装置(40);
第四管体(50),所述供液装置(40)通过所述第四管体(50)与所述管路(31)连通,以用于向所述管路(31)内供液;
驱动装置(60),设置在所述第四管体(50)上;
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散热本体(10)上,以用于检测所述散热本体(10)的表面温度;
控制模块,与所述驱动装置(60)和所述检测装置均连接;
其中,在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值达到预设值时,控制所述驱动装置(60)启动,以将位于所述供液装置(40)内的液体经由所述第四管体(50)泵送至所述管路(31)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设备还包括:
过滤装置(70),设置在所述第四管体(50)上,所述过滤装置(70)具有多个过滤精度,以根据所述供液装置(40)的水质调整所述过滤精度。
CN202223611816.7U 2022-12-30 2022-12-30 散热设备 Active CN2191415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11816.7U CN219141564U (zh) 2022-12-30 2022-12-30 散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11816.7U CN219141564U (zh) 2022-12-30 2022-12-30 散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41564U true CN219141564U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62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11816.7U Active CN219141564U (zh) 2022-12-30 2022-12-30 散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415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599068U (zh) 一种适用于高地热隧道施工的降温隔热系统
CN219141564U (zh) 散热设备
CN109812327A (zh) 一种平地机散热器清洁及辅助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3668482U (zh) 一种建筑施工作业面喷淋降尘降温装置
CN217383857U (zh) 一种便于清洁的闭式冷却塔
CN109059606A (zh) 一种分级式冷却装置的喷嘴
CN217031977U (zh) 矿热炉用立式换热锅炉
CN215830703U (zh) 一种用于石油钻井泵的高效冷却装置
CN212943213U (zh) 一种水利工程施工用破碎机的钻头冷却机构
CN212482179U (zh) 一种节水防冻型闭式冷却塔
CN214837269U (zh) 一种智能自动感应消防风机系统
CN211728996U (zh) 用于消防报警设备防护罩的拆装工具
CN107140447A (zh) 一种电厂放渣或放灰过程中的抑尘装置
CN218461666U (zh) 一种卧式钻床水循环冷却除尘机构
CN114102387A (zh) 一种用于刀具加工的内外冷却切换系统
CN115779314B (zh) 一种消防灭火机器人
CN212039580U (zh) 一种公路施工用除尘装置
CN219965249U (zh) 一种手推式喷水装置
CN211552596U (zh) 一种热交换器清洗设备及热交换器、水冷循环系统
CN111447801A (zh) 一种集装箱式的间接蒸发冷空调机组的喷淋系统
CN213288173U (zh) 一种水冷喷嘴高速棒材水冷设备
CN218581689U (zh) 一种冷却管汽车散热器
KR100525073B1 (ko) 분사노즐 헤더 및 이를 이용한 냉각탑
CN217556229U (zh) 大规格锻材余热热处理雾化系统
CN219399353U (zh) 一种高密性布袋除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