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14256U - 冲压模具 - Google Patents

冲压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14256U
CN219114256U CN202223604544.8U CN202223604544U CN219114256U CN 219114256 U CN219114256 U CN 219114256U CN 202223604544 U CN202223604544 U CN 202223604544U CN 219114256 U CN219114256 U CN 2191142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gent plane
tip
extrusion piece
die
pointed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0454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星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n Hi Tech Hui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n Hi Tech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n Hi Tech Hui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n Hi Tech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0454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142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142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142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Punching Or Pierc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冲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冲压模具,冲压模具包括公模组件、母模组件、第一挤压件以及第二挤压件,公模组件与母模组件相对间隔设置,且公模组件能够朝靠近或远离母模组件的方向移动,第一挤压件设置于公模组件上,第二挤压件设置于母模组件上,第一挤压件朝向第二挤压件的侧部上设置有第一尖端,第二挤压件朝向第一挤压件的侧部上设置有第二尖端,第一尖端与第二尖端对应设置。通过第一尖端与第二尖端之间的相互挤压的方式切断材料,得到的产品的断面较为光滑,不易产生毛刺,有效保证产品的质量,满足用户对产品外观的需求,而且,第一尖端与第二尖端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磨损也较小,从而有效减少由于磨损而导致的毛刺的产生。

Description

冲压模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冲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冲压模具通常需要利用公模与母模的配合将材料切断,使得产品与废料分离,公模与母模分别设置于材料的相对两侧,在工作时,公模进入到母模内,公模的刀面与母模的刀面发生相对运动并重叠,从而将材料切断。然而,利用这种方式切断材料,公模的刀面与母模的刀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大,受到严重的摩擦阻力而容易产生磨损,从而导致产品断面毛刺增多,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压模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冲压模具通过公模进入到母模内,公模的刀面与母模的刀面发生相对运动并重叠,从而将材料切断,公模的刀面与母模的刀面之间接触面积大,受到严重的摩擦阻力而容易产生磨损,从而导致产品断面毛刺增多,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冲压模具,包括公模组件、母模组件、第一挤压件以及第二挤压件,公模组件与母模组件相对间隔设置,且公模组件能够朝靠近或远离母模组件的方向移动,第一挤压件设置于公模组件上,第二挤压件设置于母模组件上,第一挤压件朝向第二挤压件的侧部上设置有第一尖端,第二挤压件朝向第一挤压件的侧部上设置有第二尖端,第一尖端与第二尖端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尖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切面及第二切面,第一切面与第二切面之间的距离朝靠近第二尖端的方向逐渐缩小,第二尖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切面及第四切面,第三切面与第四切面之间的距离朝靠近第一尖端的方向逐渐缩小,第一切面与第三切面对应设置,第二切面与第四切面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切面与第二切面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三切面与第四切面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第一夹角的角度与第二夹角的角度相等。
进一步地,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的角度均为45°至60°。
进一步地,第一切面靠近第二尖端的边沿与第二切面靠近第二尖端的边沿连接,第三切面靠近第一尖端的边沿与第四切面靠近第一尖端的边沿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尖端还具有第一衔接面,第一衔接面衔接于第一切面与第二切面之间,并朝向第二尖端设置;第二尖端还具有第二衔接面,第二衔接面衔接于第三切面与第四切面之间,并朝向第一尖端设置。
进一步地,冲压模具具有依次设置的冲定位孔工位、切外形边工位、去除毛刺工位以及切断工位,第一挤压件与第二挤压件均对应切断工位设置。
进一步地,公模组件包括朝靠近母模组件的方向依次层叠的上模座、上夹板、脱背板以及上脱板,脱背板设有第一通孔,上脱板设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第一挤压件固定在上夹板上,并活动穿设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母模组件包括朝靠近公模组件的方向依次层叠的下模座及下模板,下模板设有第三通孔,第二挤压件设置于第三通孔内。
进一步地,上模座上设置有外导套,下模座上设置有外导柱,外导套活动套设在外导柱上。
进一步地,母模组件包括下垫脚和下垫板,下垫脚连接于下垫板与下模座背离下模板的一侧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冲压模具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工作时,将材料放置于公模组件与母模组件之间,公模组件带动第一挤压件朝靠近母模组件的第二挤压件的方向移动,第一尖端与第二尖端对应设置,第一尖端与第二尖端分别在材料的相对两侧上相互挤压,进而将材料切断,使得产品与废料分离。通过第一尖端与第二尖端之间的相互挤压的方式切断材料,得到的产品的断面较为光滑,不易产生毛刺,有效保证产品的质量,满足用户对产品外观的需求,而且,第一尖端与第二尖端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磨损也较小,从而有效减少由于磨损而导致的毛刺的产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挤压件与第二挤压件的配合结构剖面图;
图3为图2在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挤压件的仰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挤压件的仰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冲压模具;10、公模组件;11、上模座;12、上夹板;13、脱背板;14、上脱板;15、外导套;20、母模组件;21、下模座;22、下模板;23、外导柱;24、下垫脚;25、下垫板;30、第一挤压件;31、第一尖端;311、第一切面;312、第二切面;313、第一衔接面;40、第二挤压件;41、第二尖端;411、第三切面;412、第四切面;413、第二衔接面;200、材料;300、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冲压模具100,冲压模具100包括公模组件10、母模组件20、第一挤压件30以及第二挤压件40,公模组件10与母模组件20相对间隔设置,且公模组件10能够朝靠近或远离母模组件20的方向移动,第一挤压件30设置于公模组件10上,第二挤压件40设置于母模组件20上,第一挤压件30朝向第二挤压件40的侧部上设置有第一尖端31,第二挤压件40朝向第一挤压件30的侧部上设置有第二尖端41,第一尖端31与第二尖端41对应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100,在工作时,将材料200放置于公模组件10与母模组件20之间,公模组件10带动第一挤压件30朝靠近母模组件20的第二挤压件40的方向移动,第一尖端31与第二尖端41对应设置,第一尖端31与第二尖端41分别在材料200的相对两侧上相互挤压,进而将材料200切断,使得产品300与废料分离。通过第一尖端31与第二尖端41之间的相互挤压的方式切断材料200,得到的产品300的断面较为光滑,不易产生毛刺,有效保证产品300的质量,满足用户对产品300外观的需求,而且,第一尖端31与第二尖端41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磨损也较小,从而有效减少由于磨损而导致的毛刺的产生。
具体地,传统的冲压模具通过公模进入到母模内,公模的刀面与母模的刀面发生相对运动并重叠,从而将材料切断,公模的刀面与母模的刀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大,受到严重的摩擦阻力而容易产生磨损,公模的刀面及母模的刀面磨损会导致产品断面毛刺增多,并且在切断的过程中会产生碎屑,碎屑落在产品上,容易造成产品表面压伤、划伤以及压印等,面对上述问题,要么需要频繁地更换公模及母模,要么需要对产品断面进行去除毛刺工艺,而无论是更换公模及母模还是增加去除毛刺工艺,都会增加生产成本。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模具100,第一尖端31与第二尖端41通过相互挤压的方式切断材料200,得到的产品300断面较为光滑,不易产生毛刺,不需额外增加去除毛刺工艺,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挤压过程不易产生碎屑,有效避免碎屑对产品300外观的影响,另外,第一尖端31与第二尖端41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磨损也较小,不仅有效减少由于磨损而导致的毛刺的产生,而且使用寿命较长,无需频繁更换,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尖端3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切面311及第二切面312,第一切面311与第二切面312的距离朝靠近第二尖端41的方向逐渐缩小,第二尖端4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切面411及第四切面412,第三切面411与第四切面412之间的距离朝靠近第一尖端31的方向逐渐缩小,第一切面311与第三切面411对应设置,第二切面312与第四切面412对应设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切面311与第二切面312的距离朝靠近第二尖端41的方向逐渐缩小,从而使得第一尖端31的形状呈渐缩状,同理,第三切面411与第四切面412之间的距离朝靠近第一尖端31的方向逐渐缩小,从而使得第二尖端41的形状呈渐缩状,而第一尖端31与第二尖端41的形状呈渐缩状,有利于通过相互挤压的方向切入材料200的内部,并进一步将材料200切断。具体地,假设第一尖端31与第二尖端41沿上下方向布置,第一切面311与第三切面411对应设置,第一切面311朝向左下方,第三切面411朝向左上方,第二切面312与第四切面412对应设置,第二切面312朝向右下方,第四切面412朝向右上方,当第一尖端31与第二尖端41切入材料200的内部时,第一切面311与第三切面411共同作用,往左边挤压材料200,而第二切面312与第四切面412共同作用,往右边挤压材料200,两组挤压力方向相反,从而轻松地将材料200切断,使得产品300与废料分离。
假设在切断时,第一切面311与第三切面411对应的是产品300的断面,第二切面312与第四切面412对应的是废料的断面,由于第一切面311、第二切面312、第三切面411以及第四切面412均倾斜于材料200的表面,因此产品300的断面并非平面,而是会形成两个分别对应第一切面311与第三切面411的斜面,同理,废料的断面也并非平面,而是会形成两个分别对应第二切面312与第四切面412的斜面。
进一步地,第一切面311与第二切面312之间形成第一夹角a,第三切面411与第四切面412之间形成第二夹角b,第一夹角a的角度与第二夹角b的角度相等。第一夹角a的角度与第二夹角b的角度相等,有利于使得产品300断面形成大小及倾斜角度均相同的两个斜面,从而提高断面的美观性。
进一步地,第一夹角a与第二夹角b的角度均为45°至60°。第一夹角a与第二夹角b的角度设置在45°至60°的范围内,既能够较为轻松地切断材料200,又能够保证第一尖端31及第二尖端41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而不容易发生变形或断裂。具体地,第一夹角a及第二夹角b可以为45°、50°、55°以及60°等。
进一步地,第一尖端31及第二尖端41的高度均为材料200厚度的45%。
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尖端31还具有第一衔接面313,第一衔接面313衔接于第一切面311与第二切面312之间,并朝向第二尖端41设置,第二尖端41还具有第二衔接面413,第二衔接面413衔接与第三切面411与第四切面412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切面311、第二切面312以及第一衔接面313共同围设形成梯形的形状,梯形的顶边对应的平面为第一衔接面313,梯形的两条腰分别所在的平面分别对应第一切面311和第二切面312。同理,第三切面411、第四切面412以及第二衔接面413共同围设形成梯形的形状,梯形的顶边对应的平面为第二衔接面413,梯形的两条腰分别所在的平面分别对应第三切面411与第四切面412。
进一步地,第一切面311、第二切面312以及第一衔接面313可共同围设形成等腰梯形的形状,第三切面411、第四切面412以及第二衔接面413可共同围设形成等腰梯形的形状。
具体地,第一尖端31及第二尖端41的立体图形均为横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的四棱柱。
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切面311靠近第二尖端41的边沿可直接与第二切面312靠近第二尖端41的边沿连接,第三切面411靠近第一尖端31的边沿可直接与第四切面412靠近第一尖端31的边沿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切面311与第二切面312共同围设形成三角形,第三切面411与第四切面412共同围设形成三角形,第一尖端31及第二尖端41的立体图形均为三棱柱。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冲压模具100具有依次设置的冲定位孔工位、切外形边工位、去除毛刺工位以及切断工位,第一挤压件30与第二挤压件40均对应切断工位设置。在工作时,材料200在公模组件10与母模组件20之间沿着从冲定位孔工位到切断工位的方向运输,材料200具体为料带,当材料200进入切外形边工位时,在材料200上切出产品300的外形边,此时材料200与产品300仍然处于连接的状态,随后材料200连同产品300一起进入到去除毛刺工位,将产品300的外形毛刺去除,然后材料200连同产品300一起进入到切断工位,当材料200与产品300之间的连接部刚好位于第一尖端31与第二尖端41时,公模组件10带动第一挤压件30朝靠近母模组件20的第二挤压件40的方向移动,第一尖端31与第二尖端41对应设置,第一尖端31与第二尖端41分别在连接部的相对两侧上相互挤压,进而将连接部切断,使得产品300与废料分离。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公模组件10包括朝靠近母模组件20的方向依次层叠的上模座11、上夹板12、脱背板13以及上脱板14,脱背板13设有第一通孔(未示出),上脱板14设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未示出),第一挤压件30固定在上夹板12上,并活动穿设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母模组件20包括朝靠近公模组件10的方向依次层叠的下模座21及下模板22,下模板22设有第三通孔(未示出),第二挤压件40设置于第三通孔内。
在工作时,当材料200与产品300之间的连接部进入到第二通孔与第三通孔之间时,上模座11在外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朝靠近母模组件20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上夹板12、脱背板13、上脱板14以及第一挤压件30朝靠近母模组件20的方向移动,上脱板14朝靠近母模组件20的方向移动直至将材料200压紧在下模板22上,上模座11带动上夹板12继续移动,上夹板12带动第一挤压件30在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中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尖端31穿出第二通孔外以抵压在连接部上,第一尖端31与第二尖端41在连接部的相对两侧上相互挤压,将连接部切断,从而使得产品300与废料分离。
进一步地,上模座11与上夹板12固定连接,脱背板13与上脱板14固定连接,上模座11与上脱板14通过弹簧进行连接。当上脱板14朝靠近母模组件20的方向移动直至将材料200压紧在下模板22上时,上模座11可克服弹簧的弹力带动上夹板12继续朝靠近母模组件20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上模座11上设置有外导套15,下模座21上设置有外导柱23,外导套15活动套设在外导柱23上。外导套15与外导柱23的配合,对公模组件10的移动起到引导作用,能够保证公模组件10沿直线移动,从而保证第一尖端31与第二尖端41精准对接,提高产品300质量。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母模组件20包括下垫脚24和下垫板25,下垫脚24连接于下垫板25与下模座21背离下模板22的一侧之间。下垫板25能够承受公模组件10施加的压力,避免下模座21凹陷或变形。下垫脚24能够调节母模组件20的高度,另外还便于落料及叉模。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公模组件、母模组件、第一挤压件以及第二挤压件,所述公模组件与所述母模组件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公模组件能够朝靠近或远离所述母模组件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挤压件设置于所述公模组件上,所述第二挤压件设置于所述母模组件上,所述第一挤压件朝向所述第二挤压件的侧部上设置有第一尖端,所述第二挤压件朝向所述第一挤压件的侧部上设置有第二尖端,所述第一尖端与所述第二尖端对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尖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切面及第二切面,所述第一切面与所述第二切面之间的距离朝靠近所述第二尖端的方向逐渐缩小,所述第二尖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切面及第四切面,所述第三切面与所述第四切面之间的距离朝靠近所述第一尖端的方向逐渐缩小,所述第一切面与所述第三切面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切面与所述第四切面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面与所述第二切面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三切面与所述第四切面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与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与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均为45°至6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面靠近所述第二尖端的边沿与所述第二切面靠近所述第二尖端的边沿连接;所述第三切面靠近所述第一尖端的边沿与所述第四切面靠近所述第一尖端的边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尖端还具有第一衔接面,所述第一衔接面衔接于所述第一切面与所述第二切面之间,并朝向所述第二尖端设置;所述第二尖端还具有第二衔接面,所述第二衔接面衔接于所述第三切面与所述第四切面之间,并朝向所述第一尖端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模具具有依次设置的冲定位孔工位、切外形边工位、去除毛刺工位以及切断工位,所述第一挤压件与所述第二挤压件均对应所述切断工位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公模组件包括朝靠近所述母模组件的方向依次层叠的上模座、上夹板、脱背板以及上脱板,所述脱背板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上脱板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挤压件固定在所述上夹板上,并活动穿设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第二通孔;所述母模组件包括朝靠近所述公模组件的方向依次层叠的下模座及下模板,所述下模板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挤压件设置于所述第三通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上设置有外导套,所述下模座上设置有外导柱,所述外导套活动套设在所述外导柱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模组件包括下垫脚和下垫板,所述下垫脚连接于所述下垫板与所述下模座背离所述下模板的一侧之间。
CN202223604544.8U 2022-12-29 2022-12-29 冲压模具 Active CN2191142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4544.8U CN219114256U (zh) 2022-12-29 2022-12-29 冲压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4544.8U CN219114256U (zh) 2022-12-29 2022-12-29 冲压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14256U true CN219114256U (zh) 2023-06-02

Family

ID=86532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04544.8U Active CN219114256U (zh) 2022-12-29 2022-12-29 冲压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142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18307B (zh) 一种一步式负角结构折弯成型模具
CN219114256U (zh) 冲压模具
CN109909372A (zh) 一种汽车用高性能微电机外壳无废料侧面冲切模具
CN212652511U (zh) 一种连续模具
CN214977105U (zh) 一种立体产品冲压成型装置
CN213613666U (zh) 一种车身横梁加强件侧整形机构模具
CN214161049U (zh) 一种集撕断和成型于一体的成型模具
CN210450556U (zh) 支撑管连续模具
CN209613963U (zh) 一种汽车用高性能微电机外壳无废料侧面冲切模具
CN211539215U (zh) 一种合页成型下模结构
CN215431111U (zh) 一种锁具连接件加工模具
CN203409063U (zh) 一种间歇自动切废料结构
CN217858350U (zh) 多工艺无接刀连续模机构
CN216324539U (zh) 能够实现冲切毛刺和折弯同向的新型连切带折结构
CN216540475U (zh) 能够实现负角折弯的新型连切带折结构
CN219233661U (zh) 一种冲压机
CN216828220U (zh) 一种侧剪带打凸模具
CN218395597U (zh) 一种连续出料硬压及切断冲压机构
CN221473200U (zh) 一种铝件盖板冲切模具
CN212884388U (zh) 一种级进模具中实现带料点连剪带折的结构
CN215392163U (zh) 一种新型屏蔽罩侧切装置
CN210333982U (zh) 一种切断弯曲模具
CN218744269U (zh) 精密端子下料模具
CN212884389U (zh) 一种级进模具中实现带料点无毛刺裁切的结构
CN221160613U (zh) 防跳屑模具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