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06499U - 雷达信号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雷达信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06499U
CN219106499U CN202223302741.4U CN202223302741U CN219106499U CN 219106499 U CN219106499 U CN 219106499U CN 202223302741 U CN202223302741 U CN 202223302741U CN 219106499 U CN219106499 U CN 2191064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signal
metal layer
field type
radiation f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0274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士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hwave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ichwave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TW111212505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TWM640849U/zh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hwave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Richwave Technology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064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064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雷达信号装置包括天线单元、发射电路及接收电路。天线单元用以同时发射发射信号及接收接收信号。天线单元包括金属层、第一、第二馈电结构。第一及第二开口形成于金属层。第一馈电结构在金属层上的第一正投影与第一开口至少部分重迭。第二馈电结构在金属层上的第二正投影与第二开口至少部分重叠。天线单元产生用以发射发射信号的第一辐射场型及用以接收接收信号的第二辐射场型。第一辐射场型的共极化电场方向及第二辐射场型的共极化电场方向之间的夹角介于45度与135之间。第一及第二开口使第一、第二辐射场型形成第一、第二双向辐射场型。

Description

雷达信号装置
技术领域
本是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雷达信号装置,尤指一种其天线单元具有两开口与两馈电元件,且可达到高隔离度的雷达信号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相关的需求日渐增加,对于天线相关装置的要求亦随之提升。根据当前技术,若要实现高隔离度的天线装置,常须使用天线阵列,因此,将需要面对元件数量庞大、面积难以缩减、难以使用电路板(例如印刷电路板)制作以及成本高昂等难题。
此外,根据当前技术,可使用贴片天线以进行信号收发,然而此仅可产生单向辐射场型,导致侦测范围及应用情境受限,而须设置耦合器等元件以处理信号。因此,造成天线结构难以简化,天线效能也难以提升。
发明内容
实施例提供一种雷达信号装置,包括一天线单元、一发射电路以及一接收电路。该天线单元用以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发射一发射信号及接收一接收信号。该天线单元包括一金属层、一第一馈电结构以及一第二馈电结构。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形成于该金属层,且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贯穿该金属层。该第一馈电结构在该金属层上的一第一正投影与该第一开口至少部分重叠,该第一馈电结构用以接收一第一内部信号,且该发射信号是根据至少该第一内部信号而产生。该第二馈电结构在该金属层上的一第二正投影与该第二开口至少部分重叠,该第二馈电结构用以输出一第二内部信号,且该第二内部信号是根据该接收信号而产生。该发射电路用以产生该第一内部信号。该接收电路用以产生一处理信号,其中该处理信号是相关于该第二内部信号。该天线单元用以产生一第一辐射场型及一第二辐射场型,该第一辐射场型用以发射该发射信号且具有一第一共极化电场方向,该第二辐射场型用以接收该接收信号且具有一第二共极化电场方向。该第一共极化电场方向与该第二共极化电场方向之间夹有一夹角,该夹角的角度大于等于45度且小于等于135度。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二开口用以使该第一辐射场型形成一第一双向辐射场型,且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二开口用以使该第二辐射场型形成一第二双向辐射场型。
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雷达信号装置,包括一天线单元、一发射电路以及一接收电路。该天线单元用以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发射一发射信号及接收一接收信号。该天线单元包括一金属层、一第一馈电结构、一第二馈电结构以及一反射板。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形成于该金属层,且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贯穿该金属层。该第一馈电结构在该金属层上的一第一正投影与该第一开口至少部分重叠,该第一馈电结构用以接收一第一内部信号,且该发射信号是根据至少该第一内部信号而产生。该第二馈电结构在该金属层上的一第二正投影与该第二开口至少部分重叠,该第二馈电结构用以输出一第二内部信号,且该第二内部信号是根据该接收信号而产生。该反射板与该金属层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1空气波长且小于等于1空气波长。该发射电路用以产生该第一内部信号。该接收电路用以产生一处理信号,该处理信号是相关于该第二内部信号。该天线单元用以产生一第一辐射场型及一第二辐射场型,该第一辐射场型用以发射该发射信号且具有一第一共极化电场方向,该第二辐射场型用以接收该接收信号且具有一第二共极化电场方向。该第一共极化电场方向与该第二共极化电场方向之间夹有一夹角,该夹角的角度大于等于45度且小于等于135度。该反射板用以使该第一辐射场型形成一第一单向辐射场型,以及用以使该第二辐射场型形成一第二单向辐射场型。
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雷达信号装置,包括一天线单元、一发射电路及一接收电路。该天线单元用以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发射一发射信号及接收一接收信号。该天线单元包括一金属层、一第一馈电结构以及一第二馈电结构。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形成于该金属层,且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贯穿该金属层。该第一馈电结构在该金属层上的一第一正投影与该第一开口至少部分重叠,该第一馈电结构用以接收一第一内部信号,且该发射信号是根据至少该第一内部信号而产生。该第二馈电结构在该金属层上的一第二正投影与该第二开口至少部分重叠,该第二馈电结构用以输出一第二内部信号,且该第二内部信号是根据该接收信号而产生。该发射电路用以产生该第一内部信号。该接收电路用以产生一处理信号,其中该处理信号是相关于该第二内部信号。一第一参考线通过该第一馈电结构的一第一馈入点及该第一开口的一中心点,一第二参考线通过该第二馈电结构的一第二馈入点及该第二开口的一中心点,且该第一参考线与该第二参考线之间的一夹角介于45度至135度之间。该天线单元用以产生一第一辐射场型及一第二辐射场型,该第一辐射场型用以发射该发射信号,该第二辐射场型用以接收该接收信号。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二开口用以使该第一辐射场型形成一第一双向辐射场型,且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二开口用以使该第二辐射场型形成一第二双向辐射场型。
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雷达信号装置,包括一天线单元、一发射电路及一接收电路。该天线单元用以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发射一发射信号及接收一接收信号。该天线单元包括一金属层、一第一馈电结构、一第二馈电结构以及一反射板。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形成于该金属层,且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贯穿该金属层。该第一馈电结构在该金属层上的一第一正投影与该第一开口至少部分重叠,该第一馈电结构用以接收一第一内部信号,且该发射信号是根据至少该第一内部信号而产生。该第二馈电结构在该金属层上的一第二正投影与该第二开口至少部分重叠,该第二馈电结构用以输出一第二内部信号,且该第二内部信号是根据该接收信号而产生。该反射板与该金属层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1空气波长且小于等于1空气波长。该发射电路用以产生该第一内部信号。该接收电路用以产生一处理信号,其中该处理信号是相关于该第二内部信号。一第一参考线通过该第一馈电结构的一第一馈入点及该第一开口的一中心点,一第二参考线通过该第二馈电结构的一第二馈入点及该第二开口的一中心点,且该第一参考线与该第二参考线之间的一夹角介于45度至135度之间。该天线单元用以产生一第一辐射场型及一第二辐射场型,该第一辐射场型用以发射该发射信号,该第二辐射场型用以接收该接收信号。该反射板用以使该第一辐射场型形成一第一单向辐射场型,以及用以使该第二辐射场型形成一第二单向辐射场型。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雷达信号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天线单元具有第一金属层及第二金属层的示意图。
图3至图7为其他实施例中,雷达信号装置的示意图。
图8及图9为实施例中,图7的雷达信号装置的天线场型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中,使用图3的雷达信号装置所产生的S参数曲线图。
100,300,400,500,600,700:雷达信号装置
110,1101:天线单元
111:第一馈电结构
112:第二馈电结构
115:第一金属层
115A:第一开口
115B:第二开口
116:第二金属层
116A:第三开口
116B:第四开口
120:发射电路
130:接收电路
2-2’:剖线
710:反射板
810,820,830,910,920,930,1010,1020,1030:曲线
C111:第一馈入点
C112:第二馈入点
C115A,C115B:中心点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t:厚度方向
DT1,DT2:距离
dx:距离
E1:第一辐射场型中的第一共极化电场方向
E2:第二辐射场型中的第二共极化电场方向
L1:第一参考线
L2:第二参考线
S1:第一内部信号
S2:第二内部信号
SR:接收信号
ST:发射信号
SP:处理信号
θ1,θ2,θ3: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实施例中,雷达信号装置100的示意图。图1可为上视图,且图1仅为举例,非用以呈现精确的尺寸,实施例可不仅限于此。如图1所示,雷达信号装置100可包括天线单元110、发射电路120以及接收电路130。天线单元110可用以在一段时间内同时无线发射发射信号ST以及无线接收接收信号SR。发射信号ST及接收信号SR可为无线信号。
天线单元110可包括第一金属层115、第一馈电结构111以及第二馈电结构112。第一开口115A及第二开口115B可形成于第一金属层115,且第一开口115A及第二开口115B可贯穿第一金属层115。第一馈电结构111在第一金属层115上的第一正投影可与第一开口115A至少部分重叠。第一馈电结构111可用以接收第一内部信号S1,且发射信号ST可根据至少第一内部信号S1而产生。第二馈电结构112在第一金属层115上的第二正投影可与第二开口115B至少部分重叠,第二馈电结构112可用以输出第二内部信号S2,且第二内部信号S2可根据接收信号SR而产生。发射电路120可用以产生第一内部信号S1。接收电路130可用以产生处理信号SP,以供后端的电路进行放大及/或解调,其中处理信号SP可相关于第二内部信号S2。根据需求,图1的发射电路120以及接收电路130可为相异电路,亦可整合为收发器(tranceiver)电路,此些样态皆属于实施例的范围。根据实施例,第一金属层115可作为地端,且具有参考电压,例如为0伏特。
于一实施例中,输入信号(图中未示)可被输入至发射电路120以产生第一内部信号S1,雷达信号装置100更可包括处理单元(图中未示),处理单元耦接于发射电路120及接收电路130,用以根据处理信号SP及输入信号产生物体的空间信息。举例来说,于一时段内,发射信号ST可持续发射,此时接收信号SR可持续接收,而发射信号ST的频率与接收信号SR的频率分别对应于输入信号的频率及处理信号SP的频率。当物体移动时,可根据多普勒效应产生频偏(frequency shift)。因此,处理单元可根据发射信号ST及接收信号SR的频率差(对应于输入信号及处理信号SP的频率差),而判断物体是否移动。当发射信号ST及接收信号SR的频率差实质上为零,则可判断物体固定不动。
如图1所示,天线单元110可用以产生第一辐射场型及一第二辐射场型,第一辐射场型可用以发射发射信号ST且具有一第一共极化电场方向E1,第二辐射场型可用以接收接收信号SR且具有一第二共极化电场方向E2。第一共极化电场方向E1与第二共极化电场方向E2之间可夹有夹角θ1,夹角θ1的角度可大于等于45度且小于等于135度,亦即45°≤θ1≤135°。根据实施例,第一辐射场型中的第一共极化电场方向E1,可正交于第二辐射场型中的第二共极化电场方向E2,换言之,夹角θ1可为90度。
第一开口115A与第二开口115B可用以使第一辐射场型形成第一双向辐射场型,且第一开口115A与第二开口115B可用以使第二辐射场型形成第二双向辐射场型,上述的双向例如为射出纸面(也就是方向d1与d2形成的平面)的方向与进入纸面的方向。因此,天线单元110可适用于定向性(fixed direction)的雷达侦测应用。
图2为实施例中,天线单元110具有第一金属层115及第二金属层116的示意图。图2可为图1沿剖线2-2’的剖面图,图2仅为举例,非用以呈现精确的尺寸,且实施例可不仅限于此。如图2所示,第一金属层115与第二金属层116可沿厚度方向dt排列,厚度方向dt垂直于第一方向d1且垂直于第二方向d2,其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将于后续段落进一步说明,且第二金属层116可位于第一金属层115的上方。第三开口116A及第四开口116B可形成于第二金属层116,其中第一开口115A与第三开口116A彼此可至少部分重叠,且第二开口115B与第四开口116B彼此可至少部分重叠。第一开口115A与第三开口116A的重叠部分,以及第二开口115B与第四开口116B的重叠部分,可使无线信号通过而不被屏蔽,进而可以形成双向辐射场型。
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一开口115A可与第三开口116A彼此完全重叠,且第二开口115B可与第四开口116B彼此完全重叠。于此实施例中,因不须考虑第一开口115A与第三开口116A的位置差异、以及第二开口115B与第四开口116B之间的位置差异,故设计的参数较少,且构造较为简易。
当使用图2的双层结构,第一金属层115可作为地端而具有参考电压,且图1的第一馈电结构111及第二馈电结构112可与第二金属层116共平面。换言之,第一馈电结构111及第二馈电结构112可形成于第二金属层116。
当第一馈电结构111及第二馈电结构112所在的金属层(例如,第二金属层116)相异于第一金属层115时,则第一馈电结构111与发射电路120之间可透过传输线相连,且第二馈电结构112与接收电路130之间可透过传输线相连。传输线例如包括微带线(microstrip)、外部导线、共面波导(coplanar waveguide,CPW)、其变形的接地共面波导(Grounded CPW)或其他可在第一馈电结构111及第二馈电结构112与第一金属层115之间的结构实现的传输线,其中微带线及共面波导可形成于印刷电路板的金属层。在另一实施例中,当第一馈电结构111及第二馈电结构112所在的金属层即为第一金属层115时,则第一馈电结构111与发射电路120之间可透过共面波导相连,且第二馈电结构112与接收电路130之间可透过共面波导相连。
另一实施例中,当第一馈电结构111及第二馈电结构112的一者所在的金属层(例如,第二金属层116)是相异于第一金属层115,且第一馈电结构111及第二馈电结构112的另一者所在的金属层是为第一金属层115时,则非位于第一金属层115的馈电结构可透过微带线、外部导线或其他形式的传输线相连于内部电路(例如,发射电路120及接收电路130的一者),且位于第一金属层115的馈电结构可透过共面波导相连于内部电路(例如,发射电路120及接收电路130的另一者)。
图3及图4为其他实施例中,雷达信号装置300及400的示意图。图3及图4可为上视图,用以说明实施例,而非呈现精确的尺寸。图3及图4中,雷达信号装置300及400的每一者亦可包括第一开口115A、第二开口115B、第一馈电结构111及第二馈电结构112,然而第一开口115A、第二开口115B、第一馈电结构111及第二馈电结构112的位置可相异于图1所示。
如图1、图3及图4所示,第一开口115A可为第一长方形槽孔(slot),第二开口115B可为第二长方形槽孔,第一长方形槽孔的长边可沿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长方形槽孔的长边可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第一方向d1可与第二方向d2相交。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之间可具有夹角θ2,举例而言,夹角θ2可介于45度至135度之间,亦即45°≤θ2≤135°。
图4中,距离DT1可大于距离DT2。其中,距离DT1可为第一长方形槽孔(亦即,第一开口115A)的较接近第二长方形槽孔(亦即,第二开口115B)的短边的中心点,与第二长方形槽孔的短边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距离DT2可为第一长方形槽孔的较接近第二长方形槽孔的短边的中心点,与第二长方形槽孔的中心点C115B之间的距离。换言之,如图3所示,第一开口115A与第二开口115B可约略形成T字形。以天线而言,由于在长方形槽孔的边缘处的电流较强,若两个长方形槽孔的边缘接近会使得两个长方形槽孔所相关的信号相互影响,而图4实施例的布局方式使得第一长方形槽孔的边缘(亦即,上述短边)远离第二长方形槽孔的边缘(亦即,上述短边),可更提高发射信号ST与接收信号SR之间的隔离度。
如图1、图3及图4所示,第一参考线L1可通过第一馈电结构111的第一馈入点C111及第一开口115A的中心点C115A,第二参考线L2可通过第二馈电结构112的第二馈入点C112及第二开口115B的中心点C115B,且第一参考线L1与第二参考线L2之间的夹角θ3可介于45度至135度之间,亦即45°≤θ3≤135°。其中,一般而言,从俯视角度观看,第一馈入点C111作为第一馈电结构111与第一开口115A靠近传输线的边缘所重叠的位置,第二馈入点C112作为第二馈电结构112与第二开口115B靠近传输线的边缘所重叠的位置。
图5及图6为其他实施例中,雷达信号装置500及600的示意图。图5及图6可为上视图,用以说明实施例,而非呈现精确的尺寸及比例。如图5所示,第一开口115A可为第一环形槽孔(slot ring),且第二开口115B可为第二环形槽孔。图5中,第一开口115A及第二开口115B为方环形槽孔,但此仅为举例,实施例不限于此,根据其他实施例,第一开口115A及第二开口115B的每一者可为方环形槽孔、圆环形槽孔或椭圆环形槽孔。
图6中,该第一开口115A可为第一孔隙(aperture),且第二开口115B可为第二孔隙。本文中,槽孔可为狭缝形,而孔隙的宽度可比槽孔的宽度更大。图6中,第一开口115A及第二开口115B为圆形孔隙,但此仅为举例,实施例不限于此,根据其他实施例,第一开口115A及第二开口115B的每一者可为方形孔隙、一圆形孔隙或一椭圆形孔隙。
第一开口115A的形状与第二开口115B的形状可为相同,如图1及图3至图6所示。然而,若第一开口115A的形状与第二开口115B的形状为相异,亦属于实施例的范围。例如,第一开口115A可为槽孔、环形槽孔以及孔隙的一者,且第二开口115B可为槽孔、环形槽孔以及孔隙的另一者。又例如,第一开口115A的形状可为方形、圆形或椭圆形的一者,且第二开口115B的形状可为方形、圆形或椭圆形的另一者。只要天线单元110可正常激发发射信号ST及正常接收接收信号SR,则第一开口115A及第二开口115B的形状即为可用。
图1、图3及图4中,第一馈电结构111及第二馈电结构112可为T字形。图5中,第一馈电结构111及第二馈电结构112可为音叉形,在此实施例中,音叉形的第一馈电结构111在第一金属层115上的第一正投影例如是落于第一环形槽孔(第一开口115A)所围绕的范围内,而音叉形的第二馈电结构112在第一金属层115上的第二正投影例如是落于第二环形槽孔(第二开口115B)所围绕的范围内。图6中,第一馈电结构111及第二馈电结构112可为直线形。然而,此仅为举例,实施例不限于此。根据实施例,第一馈电结构111及第二馈电结构112的形状可为相同或相异。例如,第一馈电结构111可为直线形、T字形或音叉形的一者,且第二馈电结构112可为直线形、T字形或音叉形的一者。
图5及图6中,雷达信号装置500及600的各元件及开口的位置可相似于图1,然而此仅为举例。根据实施例,当使用图1、图3及图4的布局方式时,第一开口115A及第二开口115B的任一者可为槽孔、孔隙或环形槽孔,第一开口115A及第二开口115B的任一者可为方形、圆形或椭圆形,且第一馈电结构111及第二馈电结构112的任一者可为T字形、音叉形或一字形,可根据模拟及实验的结果调整各元件与开口的位置及形状,只要雷达信号装置可正常发射发射信号ST以及接收接收信号SR即可。
图7为实施例中,雷达信号装置700的示意图。图7的天线单元1101可相似于图4的天线单元110,然而图7的天线单元1101可更包括反射板710。如图7所示,反射板710可置于第一金属层115的下方,反射板710可用以例如反射第一辐射场型以使第一辐射场型形成第一单向辐射场型,以及用以例如反射第二辐射场型以使第二辐射场型形成第二单向辐射场型,其中反射板710与第一金属层115之间的距离dx可大于等于0.1空气波长(free spacewavelength)且小于等于1空气波长。所述的空气波长可为发射信号ST及接收信号SR在空气中的波长。借由使用反射板710,可调整天线场型,以符合应用的情境。图7中,天线单元1101相似于图4的天线单元110,此仅为举例,根据实施例,图1、图3、图4至图6的天线单元110,以及前述本案实施例的各种天线单元,皆可进一步设置反射板710,以调整天线场型。在第一金属层115与反射板710之间,可设置海绵及/或螺栓、或其他元件,以分隔及固定第一金属层115与反射板710。
图8及图9为实施例中,图7的雷达信号装置700的天线场型的示意图。图8及图9中,曲线810、820、830、910、920及930可用以表示天线场型。曲线810、820、830、910、920及930可分别对应于天线单元1101中,反射板710与第一金属层115之间的距离dx为0.05空气波长、0.1空气波长、0.25空气波长、0.35空气波长、0.4空气波长及0.45空气波长时的天线场型。图8至图9的数据表中,栏位max可为对应的曲线的增益(gain)最大值,栏位3dB Beamwidth可为3dB的波束宽度(beam width),且栏位6dB Beamwidth可为6dB的波束宽度。如图8及图9所示,当反射板710与第一金属层115之间的距离dx越大,则天线场型于左右两侧对应的增益值可较大。因此,举例而言,于走廊的环境,可视雷达信号装置700放置在走廊的不同位置,例如角落、走廊中央、天花板等,来调整距离dx以调整天线场形,进而调整侦测半径,以便于能侦测到走廊上的物体。
图10为实施例中,使用图3的雷达信号装置300所产生的S参数曲线图。图10中,曲线1010、1020及1030可分别为S22参数、S21参数及S11参数。图8中,曲线1010及1030可用以观测回波损耗(return loss),且曲线1020可用以观测隔离度。如图10所示,S22参数及S11参数约可低于-10dB,且S21参数可低于-35dB,因此可知,回波损耗足够小,且隔离度相当足够。
由于雷达信号装置的天线单元的隔离度足够,因此可使用外挂的放大器,例如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以放大根据接收信号SR所产生的处理信号SP或第二内部信号S2,从而改善雷达信号装置的效能,且可避免用以处理第二内部信号S2的集成电路内的放大器因饱和而无法正常操作。
综上,使用实施例提供的雷达信号装置100、300、400、500及600,以及上述各种样态的天线单元110,可实现具有双向辐射场型的雷达装置。雷达信号装置的天线单元的隔离度及回波损耗,皆落于理想范围。并且,使用实施例提供的雷达信号装置100、300、400、500及600,硬件的面积及体积皆可落于足够小的范围。此外,使用实施例提供的雷达信号装置700以及上述天线单元1101,由于天线单元1101中,反射板710与第一金属层115之间的距离dx可选用0.1空气波长与1空气波长之间的数值,可视使用环境需求借由反射板以调整天线场型,进而实现各种特殊的天线场型设计,故可应用于多种场景的对象侦测。再者,反射板710与第一金属层115之间的介质可为空气,故可大幅降低制造成本以及工艺难度。因此,实施例提供的雷达信号装置对于处理效能及工艺方面的诸多难题,皆有帮助。

Claims (24)

1.一种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雷达信号装置包括:
一天线单元,用以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发射一发射信号及接收一接收信号,该天线单元包括:
一第一金属层,其中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形成于该第一金属层,且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贯穿该第一金属层;
一第一馈电结构,其中该第一馈电结构在该第一金属层上的一第一正投影与该第一开口至少部分重叠,该第一馈电结构用以接收一第一内部信号,且该发射信号是根据至少该第一内部信号而产生;以及
一第二馈电结构,其中该第二馈电结构在该第一金属层上的一第二正投影与该第二开口至少部分重叠,该第二馈电结构用以输出一第二内部信号,且该第二内部信号是根据该接收信号而产生;
一发射电路,用以产生该第一内部信号;以及
一接收电路,用以产生一处理信号,其中该处理信号是相关于该第二内部信号;其中
该天线单元用以产生一第一辐射场型及一第二辐射场型,该第一辐射场型用以发射该发射信号且具有一第一共极化电场方向,该第二辐射场型用以接收该接收信号且具有一第二共极化电场方向,该第一共极化电场方向与该第二共极化电场方向之间夹有一夹角,该夹角的角度大于等于45度且小于等于135度,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二开口用以使该第一辐射场型形成一第一双向辐射场型,且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二开口用以使该第二辐射场型形成一第二双向辐射场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金属层作为一地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天线单元还包括一第二金属层,该第一金属层与该第二金属层沿一厚度方向排列,一第三开口及一第四开口形成于该第二金属层,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三开口彼此至少部分重叠,该第二开口与该第四开口彼此至少部分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三开口彼此完全重叠,该第二开口与该第四开口彼此完全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金属层作为一地端,该第一馈电结构及该第二馈电结构与该第二金属层共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开口为一第一长方形槽孔,该第二开口为一第二长方形槽孔,该第一长方形槽孔沿一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二长方形槽孔沿一第二方向延伸,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长方形槽孔的一短边与该第二长方形槽孔的一短边之间的距离大于该第一长方形槽孔的该短边与该第二长方形槽孔的一中心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开口为一第一环形槽孔,该第二开口为一第二环形槽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环形槽孔包括一第一方环形槽孔、一第一圆环形槽孔或一第一椭圆环形槽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开口为一第一孔隙,该第二开口为一第二孔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孔隙包括一方形孔隙、一圆形孔隙或一椭圆形孔隙。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开口的形状与该第二开口的形状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馈电结构及该第二馈电结构的形状包括直线形、T字形或音叉形。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共极化电场方向正交于该第二共极化电场方向。
15.一种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雷达信号装置包括:
一天线单元,用以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发射一发射信号及接收一接收信号,该天线单元包括:
一第一金属层,其中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形成于该第一金属层,且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贯穿该第一金属层;
一第一馈电结构,其中该第一馈电结构在该第一金属层上的一第一正投影与该第一开口至少部分重叠,该第一馈电结构用以接收一第一内部信号,且该发射信号是根据至少该第一内部信号而产生;一第二馈电结构,其中该第二馈电结构在该第一金属层上的一第二正投影与该第二开口至少部分重叠,该第二馈电结构用以输出一第二内部信号,且该第二内部信号是根据该接收信号而产生;以及
一反射板,其中该反射板与该第一金属层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1空气波长且小于等于1空气波长;
一发射电路,用以产生该第一内部信号;以及
一接收电路,用以产生一处理信号,该处理信号是相关于该第二内部信号;其中该天线单元用以产生一第一辐射场型及一第二辐射场型,该第一辐射场型用以发射该发射信号且具有一第一共极化电场方向,该第二辐射场型用以接收该接收信号且具有一第二共极化电场方向,该第一共极化电场方向与该第二共极化电场方向之间夹有一夹角,该夹角的角度大于等于45度且小于等于135度,该反射板用以使该第一辐射场型形成一第一单向辐射场型,以及用以使该第二辐射场型形成一第二单向辐射场型。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金属层作为一地端。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天线单元还包括一第二金属层,该第一金属层与该第二金属层在一厚度方向上排列,一第三开口及一第四开口形成于该第二金属层,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三开口彼此至少部分重叠,该第二开口与该第四开口彼此至少部分重叠。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金属层作为一地端,该第一馈电结构及该第二馈电结构与该第二金属层共平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开口为一第一长方形槽孔,该第二开口为一第二长方形槽孔,该第一长方形槽孔沿一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二长方形槽孔沿一第二方向延伸,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交。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长方形槽孔的一短边与该第二长方形槽孔的一短边之间的距离大于该第一长方形槽孔的该短边与该第二长方形槽孔的一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开口的形状与该第二开口的形状相同。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共极化电场方向正交于该第二共极化电场方向。
23.一种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雷达信号装置包括:
一天线单元,用以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发射一发射信号及接收一接收信号,该天线单元包括:
一金属层,其中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形成于该金属层,且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贯穿该金属层;
一第一馈电结构,其中该第一馈电结构在该金属层上的一第一正投影与该第一开口至少部分重叠,该第一馈电结构用以接收一第一内部信号,且该发射信号是根据至少该第一内部信号而产生;以及
一第二馈电结构,其中该第二馈电结构在该金属层上的一第二正投影与该第二开口至少部分重叠,该第二馈电结构用以输出一第二内部信号,且该第二内部信号是根据该接收信号而产生;
一发射电路,用以产生该第一内部信号;以及
一接收电路,用以产生一处理信号,其中该处理信号是相关于该第二内部信号;
其中,一第一参考线通过该第一馈电结构的一第一馈入点及该第一开口的一中心点,一第二参考线通过该第二馈电结构的一第二馈入点及该第二开口的一中心点,且该第一参考线与该第二参考线之间的一夹角介于45度至135度之间,该天线单元用以产生一第一辐射场型及一第二辐射场型,该第一辐射场型用以发射该发射信号,该第二辐射场型用以接收该接收信号,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二开口用以使该第一辐射场型形成一第一双向辐射场型,且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二开口用以使该第二辐射场型形成一第二双向辐射场型。
24.一种雷达信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雷达信号装置包括:
一天线单元,用以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发射一发射信号及接收一接收信号,该天线单元包括:
一金属层,其中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形成于该金属层,且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贯穿该金属层;
一第一馈电结构,其中该第一馈电结构在该金属层上的一第一正投影与该第一开口至少部分重叠,该第一馈电结构用以接收一第一内部信号,且该发射信号是根据至少该第一内部信号而产生;
一第二馈电结构,其中该第二馈电结构在该金属层上的一第二正投影与该第二开口至少部分重叠,该第二馈电结构用以输出一第二内部信号,且该第二内部信号是根据该接收信号而产生;以及
一反射板,其中该反射板与该金属层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1空气波长且小于等于1空气波长;
一发射电路,用以产生该第一内部信号;以及
一接收电路,用以产生一处理信号,其中该处理信号是相关于该第二内部信号;
其中一第一参考线通过该第一馈电结构的一第一馈入点及该第一开口的一中心点,一第二参考线通过该第二馈电结构的一第二馈入点及该第二开口的一中心点,且该第一参考线与该第二参考线之间的一夹角介于45度至135度之间,该天线单元用以产生一第一辐射场型及一第二辐射场型,该第一辐射场型用以发射该发射信号,该第二辐射场型用以接收该接收信号,该反射板用以使该第一辐射场型形成一第一单向辐射场型,以及用以使该第二辐射场型形成一第二单向辐射场型。
CN202223302741.4U 2022-05-17 2022-12-09 雷达信号装置 Active CN21910649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342635P 2022-05-17 2022-05-17
US63/342,635 2022-05-17
TW111212505 2022-11-15
TW111212505U TWM640849U (zh) 2022-05-17 2022-11-15 雷達訊號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06499U true CN219106499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54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02741.4U Active CN219106499U (zh) 2022-05-17 2022-12-09 雷达信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064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06677B2 (en) Antenna, antenna device, and radio equipment
US6246377B1 (en) Antenna comprising two separate wideband notch regions on one coplanar substrate
JP3306592B2 (ja) マイクロストリップアレーアンテナ
KR101621480B1 (ko) 도파관 대 유전체 도파관의 천이 구조
KR100533849B1 (ko) 섹터 안테나 장치 및 차재용 송수신 장치
US6292153B1 (en) Antenna comprising two wideband notch regions on one coplanar substrate
US7427955B2 (en) Dual polarization antenna and RFID reader employing the same
US8643564B2 (en) Triplate line inter-layer connector, and planar array antenna
US7405699B2 (en)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antenna
JP6240202B2 (ja) 自己接地型アンテナ装置
US9806419B2 (en) Array antenna device
US10965020B2 (en) Antenna device
US10862212B2 (en) Antenna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JP6490319B1 (ja) アレー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通信機器
US20200059002A1 (en) Electromagnetic antenna
US6486847B1 (en) Monopole antenna
KR20040071300A (ko) 방사 다이버시티를 사용하여 전자기파를 수신 및/또는방출하는 디바이스
JPH07202562A (ja) プリントダイポールアンテナ
US20160226148A1 (en) Laminated waveguide, wireless module, and wireless system
CN219106499U (zh) 雷达信号装置
US9449207B2 (en) RFID reader device and antenna device
US11784405B2 (en) Smart antenna, antenna feeder system, antenna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AP
CN219286652U (zh) 雷达信号装置
US11923611B2 (en) Dual-frequency and dual-polarization antenna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M640849U (zh) 雷達訊號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