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00150U - 一种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以及测量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以及测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00150U
CN219100150U CN202223291147.XU CN202223291147U CN219100150U CN 219100150 U CN219100150 U CN 219100150U CN 202223291147 U CN202223291147 U CN 202223291147U CN 219100150 U CN219100150 U CN 2191001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ing
frame
positioning
centering device
measu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9114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磊
张桂林
梅勇
刘丙言
张概
张伟
田云
陈硕
孙琪
贾鸿正
施晨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Major Bridge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MBEC
6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MBE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Major Bridge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MBEC
6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MBE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Major Bridge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MBEC, 6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MBEC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Major Bridge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MBEC
Priority to CN20222329114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001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001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001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A Measuring Device Byusing Mechanical Metho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以及测量系统,其中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包括:护筒主体;第一对中装置,所述第一对中装置安装于所述护筒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一对中装置的轴线与所述护筒主体的轴线共线;浮体,所述浮体的底部中心连接有牵引线,所述牵引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对中装置的中心相连;测量装置,所述测量装置安装于所述护筒主体的顶部,所述测量装置用于测量所述浮体的位置;当所述护筒主体的底部伸入水下预设位置时,所述浮体漂浮至水面,且所述牵引线处于绷直状态。可以通过测量浮体的中心位置推出护筒主体的底部中心,减低了护筒底部位置测量的难度。

Description

一种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以及测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护筒定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以及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低水位施工时常常需要设置护筒,通过将护筒沉至设计标高以满足相关的施工需求。
在下沉护筒时常由于水流等原因导致护筒产生偏位,需要多次重新测量护筒位置,调整护筒位置,进而实现护筒的定位与安装,其中判断护筒是否偏位常需要结合护筒底部的中心位置判断。
但是,由于护筒底部插入水中,难以直接测量护筒底部的位置,无法方便的判断护筒的偏位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以及测量系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护筒底部位置测量困难,难以判断护筒偏位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其包括:护筒主体;第一对中装置,所述第一对中装置安装于所述护筒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一对中装置的轴线与所述护筒主体的轴线共线;浮体,所述浮体的底部中心连接有牵引线,所述牵引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对中装置的中心相连;测量装置,所述测量装置安装于所述护筒主体的顶部,所述测量装置用于测量所述浮体的位置;当所述护筒主体的底部伸入水下预设位置时,所述浮体漂浮至水面,且所述牵引线处于绷直状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护筒主体的顶部安装有第二对中装置,所述第二对中装置的中心与所述护筒主体顶部的中心重合,所述测量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对中装置的中心。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中装置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架以及第二定位架,所述第一定位架与所述第二定位架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定位架固定于所述第一定位架的底部,所述第一定位架与所述第二定位架均向外紧贴所述护筒主体的内壁,所述牵引线远离所述浮体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定位架的中心。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架包括架体以及沿架体周向间隔分布的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设置于所述架体的外侧,且所述调节件可沿所述架体的径向伸缩,所述调节件远离所述架体的一端抵持在所述护筒主体的内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件远离所述架体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调节件通过所述滚轮抵持在所述护筒主体的内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件为螺栓结构,所述架体设有若干径向延伸的螺纹孔,所述调节件插入对应螺纹孔中与所述架体螺纹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架体上设置的若干调节件均匀间隔的设置于所述架体的外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浮体为圆柱体,所述浮体的顶部设有定位靶;所述测量装置还包括红外发射组件,所述红外发射组件用于向所述定位靶发射激光;当所述护筒主体的底部伸入水下预设位置时,所述定位靶与水平面平行。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靶顶面设有若干同心的定位圆环,所述定位圆环均与所述浮体同轴设置,且相邻两个定位圆环之间的间距相等。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测量系统,其包括:上述的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测量装置包括棱镜头;全站仪,所述全站仪用于测量所述棱镜头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以及测量系统,由于在护筒主体的底部设有第一对中装置,第一对中装置的轴线与护筒主体的轴线共线,可以保证与第一对中装置中心相连的牵引线的底部与护筒主体底部中心重合,牵引线的另一端连接有浮体,在护筒主体底部插入水中预设位置时,通过浮体上浮至水面上,牵引线处于绷直状态,在牵引线的作用下,浮体的中心与护筒主体底部的中心在同一竖直线上护筒顶部的测量装置可方便的测量浮体的位置,通过控制牵引线的长度,使浮体漂浮时与护筒底部同心。可通过测量浮体的位置代替测量护筒底部的中心。因此,可以方便的测量护筒底部的中心,可降低判断护筒是否偏位的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测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对中定位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浮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护筒主体;
2、第一对中装置;21、第一定位架;211、架体;212、调节件;213、滚轮;22、第二定位架;
3、浮体;31、定位靶;311、定位圆环;
4、牵引线;
5、测量装置;51、红外发射组件;52、棱镜杆;53、棱镜头;
6、第二对中装置;
7、全站仪。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以及测量系统,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护筒底部位置测量困难,难以判断护筒偏位的问题。
参见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其可以包括:护筒主体1;第一对中装置2,所述第一对中装置2安装于所述护筒主体1的底部,所述第一对中装置2的轴线与所述护筒主体1的轴线共线;浮体3,所述浮体3的底部中心连接有牵引线4,所述牵引线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对中装置2的中心相连;测量装置5,所述测量装置5安装于所述护筒主体1的顶部,所述测量装置5用于测量所述浮体3的位置;当所述护筒主体1的底部伸入水下预设位置时,所述浮体3漂浮至水面,且所述牵引线4处于绷直状态。在下沉护筒主体1时,安装于护筒主体1底部的第一对中装置2会伸入水中,而浮体3则会浮在水面上,直至护筒主体1的底部伸至水下预设位置时,浮体3与第一对中装置2之间的间距达到最长,牵引线4处于绷直状态,此时在牵引线4拉力的作用以及浮体3浮力的作用下,牵引线4处于竖直状态。由于第一对中装置2的轴线与护筒主体1的轴线共线,且第一对中装置2安装于护筒主体1的底部,第一对中装置2的中心与护筒主体1的底部中心重合。由于牵引线4处于竖直延伸,且牵引线4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对中装置2的中心以及浮体3的中心,可以推出,此时浮体3的中心与护筒主体1底部的中心处于同一竖直线上,可以通过测量装置5测出浮体3距护筒主体1底部的相对位置,结合牵引线4的长度计算出护筒主体1底部中心的位置,在不将测量设备伸入水下测量的情况下较方便的测量出护筒主体1底部中心的位置。
参见图1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时例中,所述护筒主体1的顶部安装有第二对中装置6,所述第二对中装置6的中心与所述护筒主体1顶部的中心重合,所述测量装置5安装于所述第二对中装置6的中心。也就是说,通过第二对中装置6使测量装置5的中心与护筒主体1顶部中心重合,测量装置5测量浮体3时可直接得出护筒主体1上下中心的偏差,方便了后续根据偏差调节护筒主体1的偏向。本实施例中,第二对中装置6为几根沿护筒主体1径向延伸的钢丝线,通过在护筒主体1顶部沿圆周方向间隔的连接多根等长的钢丝线确定护筒主体1的顶部中心。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它类型的对中装置将测量装置5安装于护筒主体1的顶部中心。
参见图1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中装置2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架21以及第二定位架22,所述第一定位架21与所述第二定位架22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定位架22固定于所述第一定位架21的底部,所述第一定位架21与所述第二定位架22均向外紧贴所述护筒主体1的内壁,所述牵引线4远离所述浮体3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定位架21的中心。通过上下间隔且平行设置的第一定位架21以及第二定位架22,可以避免第一定位架21对中后相对轴线发生偏转。通过固定连接的两个定位架可以减少第一对中装置2相对护筒主体1轴线偏转的风险。
参见图1以及图2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架21包括架体211以及沿架体211周向间隔分布的调节件212,所述调节件212设置于所述架体211的外侧,且所述调节件212可沿所述架体211的径向伸缩,所述调节件212远离所述架体211的一端抵持在所述护筒主体1的内壁。也就是说,通过设于架体211外侧的调节件212伸长或缩短调节架体211的位置,通过将各个调节件212的伸长量调至相等时,说明架体211的中心与护筒主体1的轴线重叠。本实施例中,调节件212为螺栓,通过旋拧调节件212实现调节件212沿架体211的径向移动,在其它实施例中,调节件212也可以是液压缸一类的伸缩单元,可直接控制调节件212的伸长量,降低架体211的对中难度。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架22的结构与第一定位架21的结构相同,均通过螺栓伸长实现架体的对中,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二定位架22设为不同结构,实现第二定位架22的对中。
参见图1以及图2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调节件212远离所述架体211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滚轮213,所述调节件212通过所述滚轮213抵持在所述护筒主体1的内壁。通过在调节件212的端部转动连接滚轮213,可以降低第一对中装置2安装于护筒主体1内部的难度。可以通过将滚轮213先将第一对中装置2沿护筒主体1的轴向移动,直至第一对中装置2移至目标位置后,伸长调节件212使滚轮213抵持在护筒主体1的内壁,实现第一对中装置2的锁定。同时设置滚轮213也方便了后续拆卸第一对中装置2。通过缩短调节件212伸长量,使滚轮213可沿护筒主体1的内壁滚动,在竖向的移动第一对中装置2,使第一对中装置2移出护筒主体1。
参见图2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调节件212为螺栓结构,所述架体211设有若干径向延伸的螺纹孔,所述调节件212插入对应螺纹孔中与所述架体211螺纹连接。也就是说,通过螺栓实现第一定位架21的对中。结构简单成本低。
参见图2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架体211上设置的若干调节件212均匀间隔的设置于所述架体211的外侧。本实施例中,架体211的外侧设有四个调节件212,相邻两个调节件212之间的夹角相等。通过将调节件212均匀间隔排列,可使调节件212抵持护筒主体1内壁时,架体211各处的受力更均匀。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架体211的直径以及架体211的质量选择在架体211上连接合适数量的调节件212。
参见图1以及图3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浮体3为圆柱体,所述浮体3的顶部设有定位靶31;所述测量装置5还包括红外发射组件51,所述红外发射组件51用于向所述定位靶31发射激光;当所述护筒主体1的底部伸入水下预设位置时,所述定位靶31与水平面平行。也就是说,通过红外发射组件51向浮体3顶部的定位靶31发射激光,实现测量护筒主体1底部的位置。其中,可以通过目视的方式确定红外发射组件51发射光线的位置,进而判断护筒的偏向。在其它实时中,可以将定位靶31设为感应激光的设备,可将激光照射位置的坐标直接反馈给测量人员。
参见图3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靶31顶面设有若干同心的定位圆环311,所述定位圆环311均与所述浮体3同轴设置,且相邻两个定位圆环311之间的间距相等。结合定位圆环311可辅助测量人员观察红外发射组件51发射激光相对浮体3中心的偏差方向以及大致的偏差量。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定位圆环311之间的间距为1cm,使测量精度可控制在0.5cm。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测量系统,测量系统可以包括:上述的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测量装置5包括棱镜头53,全站仪7,全站仪7用于测量棱镜头53的位置。也就是说,先通过全站仪7测量棱镜头53的位置,并通过测量装置5测量浮体3相对于护筒顶部的相对位置。之后再将两个测量结果合并最终得到护筒主体1底部中心的位置坐标。本实施例中,测量装置5包括棱镜杆52,棱镜杆52安装于第二对中装置6的中心,且棱镜杆52沿竖向延伸。棱镜杆52的底部连接有红外发射组件51用于测量浮体3中心与护筒主体1顶部中心之间的相对位置,棱镜头53设置于棱镜杆52的顶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护筒主体(1);
第一对中装置(2),所述第一对中装置(2)安装于所述护筒主体(1)的底部,所述第一对中装置(2)的轴线与所述护筒主体(1)的轴线共线;
浮体(3),所述浮体(3)的底部中心连接有牵引线(4),所述牵引线(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对中装置(2)的中心相连;
测量装置(5),所述测量装置(5)安装于所述护筒主体(1)的顶部,所述测量装置(5)用于测量所述浮体(3)的位置;
当所述护筒主体(1)的底部伸入水下预设位置时,所述浮体(3)漂浮至水面,且所述牵引线(4)处于绷直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筒主体(1)的顶部安装有第二对中装置(6),所述第二对中装置(6)的中心与所述护筒主体(1)顶部的中心重合,所述测量装置(5)安装于所述第二对中装置(6)的中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对中装置(2)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架(21)以及第二定位架(22),所述第一定位架(21)与所述第二定位架(22)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定位架(22)固定于所述第一定位架(21)的底部,所述第一定位架(21)与所述第二定位架(22)均向外紧贴所述护筒主体(1)的内壁,所述牵引线(4)远离所述浮体(3)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定位架(21)的中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架(21)包括架体(211)以及沿架体(211)周向间隔分布的调节件(212),所述调节件(212)设置于所述架体(211)的外侧,且所述调节件(212)可沿所述架体(211)的径向伸缩,所述调节件(212)远离所述架体(211)的一端抵持在所述护筒主体(1)的内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件(212)远离所述架体(211)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滚轮(213),所述调节件(212)通过所述滚轮(213)抵持在所述护筒主体(1)的内壁。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件(212)为螺栓结构,所述架体(211)设有若干径向延伸的螺纹孔,所述调节件(212)插入对应螺纹孔中与所述架体(211)螺纹连接。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架体(211)上设置的若干调节件(212)均匀间隔的设置于所述架体(211)的外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体(3)为圆柱体,所述浮体(3)的顶部设有定位靶(31);
所述测量装置(5)还包括红外发射组件(51),所述红外发射组件(51)用于向所述定位靶(31)发射激光;
当所述护筒主体(1)的底部伸入水下预设位置时,所述定位靶(31)与水平面平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靶(31)顶面设有若干同心的定位圆环(311),所述定位圆环(311)均与所述浮体(3)同轴设置,且相邻两个定位圆环(311)之间的间距相等。
10.一种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测量装置(5)包括棱镜头(53);
全站仪(7),所述全站仪(7)用于测量所述棱镜头(53)的位置。
CN202223291147.XU 2022-12-08 2022-12-08 一种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以及测量系统 Active CN2191001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91147.XU CN219100150U (zh) 2022-12-08 2022-12-08 一种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以及测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91147.XU CN219100150U (zh) 2022-12-08 2022-12-08 一种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以及测量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00150U true CN219100150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29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91147.XU Active CN219100150U (zh) 2022-12-08 2022-12-08 一种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以及测量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001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26846B1 (en) Frame for guiding and supporting a foundation element, the frame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guide mechanisms
CN208872221U (zh) 收折式桩径检测架
CN107309281B (zh) 一种轧制生产线标板中心点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12343099B (zh) 一种基坑支护监测系统及方法
CN212747771U (zh) 一种地下排水管线内底高程测量装置
CN219100150U (zh) 一种便于测量底部中心位置的护筒以及测量系统
CN110725348B (zh) 立柱桩纠偏装置及纠偏施工方法
CN112782715B (zh) 一种风力发电塔筒安装垂直度快速检测方法和装置
CN210570669U (zh) 一种竖井钢管安装对中测量装置
CN107123450B (zh) 堆内构件的控制棒导向筒摩擦力试验装置
KR102514918B1 (ko) 변압기가 설치된 전주의 배전선로 높낮이 조절이 가능한 애자 고정장치
CN211948604U (zh) 一种基坑坡度检测装置
CN112229907A (zh) 一种钢管混凝土灌注质量检测换能器安装装置
CN103541545A (zh) 大型弧形结构模板安装控制的方法及其垂直对中装置
CN112833857A (zh) 一种工程基坑实时位移多点监测器
CN219736348U (zh) 基坑沉降检测装置
CN216622438U (zh) 一种用于瞬态电磁场测量的传感器支架
CN221118586U (zh) 光伏发电支架桩水平承载力检测装置
CN219082434U (zh) 一种可拆卸式管道微调装置
CN104534966A (zh) 一种异径组合管同心度检测方法
CN218847343U (zh) 一种可伸缩式多点位雷达液位测量计
CN209802375U (zh) 一种可旋转角度的测量棱镜杆
CN219455254U (zh) 一种水利工程建设用方便观察水位的测量装置
CN114480757B (zh) 一种高炉炉壳地面组对快速检测方法
CN216593644U (zh) 一种便携式地下水位测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