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87272U - 一种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87272U
CN219087272U CN202223163125.5U CN202223163125U CN219087272U CN 219087272 U CN219087272 U CN 219087272U CN 202223163125 U CN202223163125 U CN 202223163125U CN 219087272 U CN219087272 U CN 2190872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wall
cross
ear
referenc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6312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晨希
刘志青
刘昊宸
钟雷
胡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6312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872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872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872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主要是涉及一种耳机,包括机芯模组、钩状结构和调节机构,机芯模组用于接触用户的耳部的前侧,至少部分钩状结构用于挂设在耳部的后侧与用户的头部之间,调节机构连接机芯模组和钩状结构;调节机构使得机芯模组在佩戴状态下至少覆盖耳部的耳甲腔的一部分且不堵住耳部的外耳道,以允许机芯模组与耳部的耳甲腔配合形成声学腔体,声学腔体连通机芯模组的出声孔和耳部的外耳道,此时经由机芯模组的出声孔传播出去的声音会受到声学腔体的限制,使得声音更多地传播至耳部的外耳道内,从而提高用户在近场听到的声音的音量和音质,进而改善耳机的声学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耳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娱乐工具,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耳机这类电子设备,也已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可以与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配合使用,以便于为用户提供听觉盛宴。其中,按照耳机的工作原理,一般可以分为气导式耳机和骨导式耳机;按照用户佩戴耳机的方式,一般又可以分为头戴式耳机、耳挂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按照耳机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方式,一般还可以分为有线式耳机和无线式耳机。进一步地,对于耳挂式耳机而言,耳机一般是挂在用户的耳部上,一般也需要以一定的夹持力夹持在耳部上,以使得耳机更稳定地被用户佩戴;然而,不同用户的耳部存在不同的形状、大小等尺寸差异,使得耳机被不同的用户佩戴时,存在佩戴不适、佩戴不稳、声学效果较差等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耳机包括机芯模组、钩状结构和调节机构,机芯模组用于接触用户的耳部的前侧,至少部分钩状结构用于挂设在耳部的后侧与用户的头部之间,调节机构连接机芯模组和钩状结构;其中,调节机构使得机芯模组在佩戴状态下至少覆盖耳部的耳甲腔的一部分且不堵住耳部的外耳道,以允许机芯模组与耳部的耳甲腔配合形成声学腔体,声学腔体连通机芯模组的出声孔和耳部的外耳道。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通过调节机构使得机芯模组在佩戴状态下覆盖耳部的耳甲腔的一部分且不堵住耳部的外耳道,以允许机芯模组与耳部的耳甲腔配合形成声学腔体,前述声学腔体连通机芯模组的出声孔和耳部的外耳道,此时经由机芯模组的出声孔传播出去的声音会受到前述声学腔体的限制,使得声音更多地传播至耳部的外耳道内,从而提高用户在近场听到的声音的音量和音质,进而改善耳机的声学效果。除此之外,不同的用户能够在佩戴状态下通过调节机构调节机芯模组在耳部上的相对位置,从而使得机芯模组位于一个合适的位置,进而使得机芯模组更好地覆盖耳部的耳甲腔的一部分且不堵住耳部的外耳道,用户也能够在佩戴状态下通过调节机构调节耳机佩戴至更加稳定、舒适的位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所述的用户的耳部的前侧轮廓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一实施例佩戴于耳部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机芯模组位于耳部上不同位置时在同一听音位置测得的频响曲线的对比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调节机构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调节机构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调节机构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调节机构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导杆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调节机构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调节机构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调节机构一实施例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提供的调节机构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提供的调节机构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结合图1,用户的耳部100可以包括外耳道101、耳甲腔102、耳甲艇103、三角窝104、对耳轮105、耳舟106、耳轮107等生理部位。其中,虽然外耳道101具有一定的深度并延伸至耳部的鼓膜,但是为了便于描述,并结合图1,本申请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外耳道101具体是指其背离鼓膜的入口(也即耳孔)。进一步地,耳甲腔102、耳甲艇103、三角窝104等生理部位具有一定的容积及深度;且耳甲腔102与外耳道101直接连通,也即可以简单地视作前述耳孔位于耳甲腔102的底部。
进一步地,不同的用户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导致耳部100存在不同的形状、大小等尺寸差异。为了便于描述,以及减小(甚至是消除)不同用户的个体差异,基于ANSI:S3.36,S3.25和IEC:60318-7标准可以制得一含头部及其(左、右)耳部的模拟器,例如GRAS 45BCKEMAR。因此,本申请中,诸如“用户佩戴耳机”、“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等描述可以指本申请所述的耳机佩戴于前述模拟器的耳部。当然,正是因为不同的用户存在个体差异,耳机被不同的用户佩戴时可能会与耳机佩戴于前述模拟器的耳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应该是被容忍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医学、解剖学等领域中,可以定义人体的矢状面(SagittalPlane)、冠状面(Coronal Plane)和水平面(Horizontal Plane)三个基本切面以及矢状轴(Sagittal Axis)、冠状轴(Coronal Axis)和垂直轴(Vertical Axis)三个基本轴。其中,矢状面是指沿身体前后方向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它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冠状面是指沿身体左右方向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它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水平面是指沿身体上下方向所作的与地面平行的切面,它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相应地,矢状轴是指沿身体前后方向垂直通过冠状面的轴,冠状轴是指沿身体左右方向垂直通过矢状面的轴,垂直轴是指沿身体上下方向垂直通过水平面的轴。进一步地,本申请所述的“耳部的前侧”是一个相对于“耳部的后侧”的概念,前者指耳部背离头部的一侧,后者指耳部朝向头部的一侧,他们均是针对用户的耳部。其中,沿人体冠状轴所在方向观察上述模拟器的耳部,可以得到图1所示的耳部的前侧轮廓示意图。
结合图2及图3,耳机10可以包括机芯模组11和与机芯模组11连接的钩状结构12,机芯模组11用于接触用户的耳部的前侧,至少部分钩状结构12用于挂设在耳部的后侧与用户的头部之间,以使得耳机10在佩戴状态下挂设在用户的耳部上。
进一步地,耳机10可以包括连接机芯模组11和钩状结构12的调节机构13,调节机构13使得机芯模组11在佩戴状态下至少覆盖耳部的耳甲腔的一部分且不堵住耳部的外耳道。此时,由于耳部的耳甲腔具有一定的容积及深度,使得机芯模组11与耳部的耳甲腔能够配合形成一声学腔体,前述声学腔体连通机芯模组11的出声孔和耳部的外耳道,从而通过前述声学腔体改善耳机10的声学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在佩戴状态下,经由机芯模组11的出声孔(例如后文中提及的出声孔1111)传播出去的声音会受到前述声学腔体的限制,使得声音更多地传播至耳部的外耳道内,从而提高用户在近场听到的声音的音量和音质,进而改善耳机10的声学效果。基于此,由于耳机10包括连接机芯模组11和钩状结构12的调节机构13,使得不同的用户能够在佩戴状态下通过调节机构13调节机芯模组11在耳部上的相对位置,从而使得机芯模组11位于一个合适的位置,进而使得机芯模组11更好地覆盖耳部的耳甲腔的一部分且不堵住耳部的外耳道。除此之外,由于调节机构13的存在,用户也能够调节耳机10佩戴至更加稳定、舒适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相较于入耳式耳机而言,本申请所述的机芯模组11在佩戴状态下不堵住耳部的外耳道可以指机芯模组11不侵入外耳道内。进一步地,由于机芯模组11在佩戴状态下覆盖耳部的耳甲腔的一部分且不堵住耳部的外耳道,不仅使得耳机10能够因用户的外耳道不被堵住而实现“开放式耳机”,还使得耳机10能够降低在远场的漏音。后者主要是因为,上述声学腔体因机芯模组11在佩戴状态下覆盖耳部的耳甲腔的一部分而呈现半开放的状态,使得经由机芯模组11的出声孔传播出去的声音,除了大部分传播至外耳道内之外,小部分经由机芯模组11与耳部之间的缝隙(例如耳甲腔未被机芯模组11覆盖的另一部分)传播至耳机10及耳部的外部,从而在远场形成第一漏音;与此同时,机芯模组11一般会开设泄压孔(例如后文中提及的泄压孔1112),经由前述泄压孔传播出去的声音一般会在远场形成第二漏音,且前述第一漏音的相位和前述第二漏音的相位(接近)互为反相,使得两者能够在远场反相相消,从而降低耳机10在远场的漏音。
进一步地,在佩戴状态下,机芯模组11不与钩状结构12连接的自由端可以部分伸入耳部的耳甲腔内。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4,先将耳机10佩戴在上述模拟器上,再调节机芯模组11在上述模拟器的耳部上的位置,然后通过设置在上述模拟器的外耳道内(例如鼓膜所在位置,也即听音位置)的探测器(例如麦克风)测得耳机10的频响曲线,从而模拟用户佩戴耳机10后的听音效果。其中,前述频响曲线可以用于表征振动大小与频率之间的变化关系;前述频响曲线的横坐标可以表示频率,单位为Hz;前述频响曲线的纵坐标可以表示振动大小,单位为dB。图4中,曲线4_1可以表示机芯模组11在佩戴状态下未覆盖耳部的耳甲腔且不堵住耳部的外耳道时的频响曲线,曲线4_2可以表示机芯模组11在佩戴状态下覆盖耳部的耳甲腔的一部分且不堵住耳部的外耳道时的频响曲线。基于此,从图4所示的频响曲线的对比图可以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看出:曲线4_2整体上位于曲线4_1的上方,也即相较于机芯模组11在佩戴状态下未覆盖耳部的耳甲腔且不堵住耳部的外耳道,机芯模组11在佩戴状态下覆盖耳部的耳甲腔的一部分且不堵住耳部的外耳道更有利于改善耳机10的声学效果。
进一步地,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发过程中发现:调节机构13使得机芯模组11相对于钩状结构12具有4.5mm的调节量,能够使得耳机10适配绝大多数的用户,也即不同的用户佩戴耳机10时均能够通过调节机构13使得机芯模组11在佩戴状态下覆盖耳部的耳甲腔的一部分且不堵住耳部的外耳道。其中,前述调节量可以指:在佩戴状态下,以耳部的外耳道作为参考,机芯模组11最靠近耳部的外耳道的第一位置与机芯模组11最远离耳部的外耳道的第二位置之间的距离。
作为示例性地,机芯模组11可以包括机芯壳体111和设置在机芯壳体111内的换能装置112,机芯壳体111与调节机构13连接,从而与钩状结构12连接,换能装置112设置成将电信号转换为机械振动,从而在通电之后产生声波(例如人耳可听的声音)。其中,机芯壳体111在佩戴状态下朝向耳部的内壁面可以设有出声孔1111,换能装置112产生的声波经由出声孔1111传播至耳机10的外部。进一步地,换能装置112可以包括磁路系统、伸入磁路系统的音圈以及与音圈连接的振膜,音圈通电之后产生的磁场与磁路系统所形成的磁场相互作用,从而驱动振膜产生机械振动,进而经由空气等媒介的传播产生声音。基于此,在佩戴状态下,机芯壳体111与耳部的耳甲腔配合形成上述声学腔体,出声孔1111至少部分位于上述声学腔体内,以使得换能装置112产生的经由出声孔1111传播出去的声音在上述声学腔体的限制下更多地传播至耳部的外耳道内。
需要说明的是:出声孔1111除了位于机芯壳体111在佩戴状态下朝向耳部的内壁面之外,还可以位于机芯壳体111在佩戴状态下背离用户的头顶的下壁面,也可以位于前述内壁面与前述下壁面之间的拐角处。进一步地,机芯壳体111在佩戴状态下朝向用户的头顶的上壁面可以设有泄压孔1112,以使得泄压孔1112相较于出声孔1111更远离耳部的外耳道。其中,泄压孔1112与出声孔1111分别位于换能装置112的振膜的相背两侧,以便于上述第一漏音和上述第二漏音在远场反相相消。当然,与出声孔1111不同的是:泄压孔1112可以位于机芯壳体111上除前述内壁面之外的其他壁面(例如前述上壁面)。
作为示例性地,钩状结构12可以包括弹性金属丝和弹性覆层,弹性覆层至少包覆弹性金属丝的一部分。其中,弹性金属丝允许钩状结构12在佩戴状态下产生形变,前述形变不仅使得钩状结构12与机芯模组11一同夹持用户的耳部,还使得钩状结构12更好地与耳部的后侧贴合,以产生足够的摩擦力,从而满足佩戴稳定的需求。除了钩状结构12设置弹性覆层之外,机芯壳体111至少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壁面(例如上述内壁面)也可以设置弹性覆层,这些弹性覆层不仅使得耳机10佩戴舒适,还使得耳机10与用户的皮肤更加贴合,从而增加佩戴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耳机10可以包括主控电路板和电池,电池和换能装置112与主控电路板通过相应的走线耦接,以使得电池在主控电路板的控制下为换能装置112供电。其中,主控电路板和电池可以分别设置在机芯壳体111内或者钩状结构12不与机芯模组11连接的自由端,例如主控电路板设置在机芯壳体111内而电池设置在钩状结构12的自由端,再例如主控电路板和电池均设置在机芯壳体111内。换言之,钩状结构12不与机芯模组11连接的自由端可以设置用于容纳主控电路板或者电池的仓体。当然,耳机10可以包括与钩状结构12或者前述仓体连接的后挂结构,后挂结构用于绕设在头部的后侧。
下面,就本申请所述的调节机构13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结合图5至图7,调节机构13可以包括套管131和导杆132,套管131套设在导杆132上,套管131和导杆132设置成在外力作用下相对移动。其中,套管131和导杆132中的一者可以与机芯模组11连接,另一者可以与钩状结构12连接。如此,用户对机芯模组11和钩状结构12中的至少一者施加外力,即可通过调节机构13调节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调节机芯模组11在佩戴状态下与耳部的外耳道之间的相对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套管131可以至少部分设置成空心结构,以便于导杆132穿设其中。相应地,导杆132既可以为实心杆,也可以为空心杆,还可以一部分为实心杆而另一部分为空心杆。
作为示例性地,调节机构13可以包括阻尼件133,阻尼件133设置在导杆132与套管131之间,且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量,以在用户对调节机构13施加外力时提供阻尼,以及在用户调节完调节机构13后维持导杆132与套管131之间的相对位置。
进一步地,导杆132可以设置成柱状,阻尼件133可以设置成环状。其中,在阻尼件133装配至调节机构13之前的自然状态下,导杆132的外壁在垂直于导杆132的轴向的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阻尼件133的内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如此,既可以使得阻尼件133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量,也便于导杆132和阻尼件133伸入套管131内。此时,在阻尼件133装配至调节机构13之后的使用状态下,阻尼件133主要是产生由内环面指向外环面的应力和应变。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阻尼件133装配至调节机构13之前的自然状态下,套管131的内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可以小于阻尼件133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导杆132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可以小于或者等于阻尼件133的内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此时,在阻尼件133装配至调节机构13之后的使用状态下,阻尼件133主要是产生由外环面指向内环面的应力和应变。在其他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阻尼件133装配至调节机构13之前的自然状态下,套管131的内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可以小于阻尼件133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导杆132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阻尼件133的内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此时,在阻尼件133装配至调节机构13之后的使用状态下,阻尼件133既产生由外环面指向内环面的应力和应变,又产生由外环面指向内环面的应力和应变。
需要说明的是:在垂直于导杆132的轴向的参考截面上,导杆132的外壁的横截面积可以指导杆132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阻尼件133的内壁的横截面积可以指阻尼件133的内壁在上述参考截面上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当然,如果导杆132的外壁和阻尼件133的内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形状为圆形、矩形、正方形等规则形状,那么借助游标卡尺等工具即可相应地测得导杆132的外径(或者边长),以及阻尼件133的内径(或者边长),进而计算得到相应的横截面积。类似地,后文中提及的第一管部1311的内壁、二管部1311的内壁和第一渐变结构的内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可以分别指第一管部1311的内壁、二管部1311的内壁和第一渐变结构的内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第一杆部1321的外壁、第二杆部1322的外壁和第二渐变结构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可以分别指第一杆部1321的外壁、第二杆部1322的外壁和第二渐变结构的外壁在上述参考截面上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
进一步地,套管131可以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管部1311和第二管部1312,第一管部1311的内壁在垂直于导杆132的轴向的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管部1312的内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导杆132可以包括第一杆部1321和与第一杆部1321连接的第二杆部1322,第一杆部1321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杆部1322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其中,阻尼件133和至少部分第一杆部1321位于第一管部1311内,第二杆部1322经由第二管部1312部分伸出套管131外。此时,阻尼件133可以套设在第一杆部1321上,也可以嵌设在第一管部1311内。如此,导杆132既可以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套管131移动,阻尼件133也可以在此过程中提供阻尼,且第一杆部1321和第二管部1312彼此止挡还使得导杆132不会被完全拔出套管131。进一步地,第二杆部1322在垂直于导杆132的轴向的参考截面上的截面形状可以为诸如正方形、矩形、椭圆形等非圆形,以阻碍导杆132和套管131发生相对转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图5,套管131可以设置成具有一通孔的壳体结构,导杆132较细的一端(例如第二杆部1322)依次穿过第一管部1311和第二管部1312,以使得导杆132穿设在套管131上。其中,阻尼件133可以在导杆132穿设于套管131之前先套设在导杆132较粗的另一端(例如第一杆部1321),也可以在导杆132穿设于套管131之后再嵌入导杆132与套管131之间。进一步地,第一管部1311不与第二管部1312连通的自由端可以盖设一盖板,以堵住套管131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图6,套管131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313和与第一壳体1313连接的第二壳体1314,第一壳体1313和第二壳体1314拼接后使得套管131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管部1311和第二管部1312。其中,第一壳体1313和第二壳体1314之间的分模面可以平行于套管131的轴线,例如前述分模面与前述轴线共面。此时,阻尼件133可以先套设在导杆132较粗的另一端(例如第一杆部1321),再使得第一壳体1313和第二壳体1314拼接以夹持导杆132和阻尼件133。进一步地,机芯壳体111同样可以由两个壳体拼接成,两个壳体之间的分模面与第一壳体1313和第二壳体1314之间的分模面可以为同一分模面。此时,第一壳体1313与两个壳体中的一者可以为一注塑成型一体结构件,第二壳体1314与两个壳体中的另一者可以为另一注塑成型一体结构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图7,套管131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313和与第一壳体1313连接的第二壳体1314,第一壳体1313和第二壳体1314拼接后构成套管131。其中,第一壳体1313和第二壳体1314之间的分模面可以垂直于套管131的轴线。此时,阻尼件133可以在导杆132穿设于套管131之前先嵌设在第一壳体1313内,在导杆132穿设于套管131之前先使得第一壳体1313和第二壳体1314拼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图14,第二管部1312至少靠近第一管部1311的部分的内壁可以设置成第一渐变结构,例如第一渐变结构的内壁在垂直于导杆132的轴向的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沿导杆132的拔出方向逐渐变小。相应地,第二杆部1322与第一杆部1311之间也设置成第二渐变结构,例如第二渐变结构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沿导杆132的拔出方向逐渐变小。
结合图8及图9,调节机构13可以包括套管131、导杆132和弹性组件134,套管131套设在导杆132上,套管131和导杆132设置成在外力作用下相对移动,弹性组件134沿不平行于导杆132的轴向的方向伸入套管131内,例如弹性组件134沿垂直于导杆132的轴向的方向伸入套管131内,且弹性抵接在导杆132上。其中,套管131和导杆132中的一者可以与机芯模组11连接,另一者可以与钩状结构12连接。如此,用户对机芯模组11和钩状结构12中的至少一者施加外力,即可通过调节机构13调节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调节机芯模组11在佩戴状态下与耳部的外耳道之间的相对位置。与阻尼件133类似,弹性组件134既可以在用户对调节机构13施加外力时提供阻尼,也可以在用户调节完调节机构13后维持导杆132与套管131之间的相对位置。
作为示例性地,导杆132上可以设有多个凹坑1323,多个凹坑1323沿导杆132的轴向间隔设置。其中,弹性组件134的数量与凹坑1323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进一步地,弹性组件134可以包括止位件1341和弹性件1342,止位件1341支撑在弹性件1342上,以使得止位件1341在弹性件1342的作用下弹性抵接在导杆132上。此时,套管131和导杆132在外力作用下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止位件1341可以部分伸入或者完全退出凹坑1323。
进一步地,凹坑1323用于引导止位件1341滑入或者滑出的壁面设置成弧面,以避免弹性组件134与导杆132卡死。
作为示例性地,止位件1341可以为滚珠,以减小弹性组件134与导杆132之间的摩擦阻力,延长调节机构13的使用寿命。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止位件1341可以为一端设置成球面的顶针,顶针的另一端支撑在弹性件1342上,以使得顶针的球面所在一端弹性抵接在导杆132上。进一步地,弹性件1342可以为弹簧。
进一步地,弹性组件134可以包括盖板1343,套管131上设有安装槽。其中,止位件1341和弹性件1342设置在安装槽内,且止位件1341部分伸出安装槽,以弹性抵接在导杆132上;盖板1343盖设在安装槽远离止位件1341的一端,也即弹性件1342背离止位件1341的一端可以支撑在盖板1343上。如此,安装弹性组件134时,可以在导杆132穿设于套管131之后,先后依次将止位件1341和弹性件1342设置在套管131的安装槽内,再将盖板1343固定在套管131上覆盖安装槽,以使得弹性件1342弹性支撑在止位件1341与盖板1343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与图5至图7及图14中任一套管131的结构类似,套管131可以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管部1311和第二管部1312,第一管部1311的内壁在垂直于导杆132的轴向的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管部1312的内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导杆132可以包括第一杆部1321和与第一杆部1321连接的第二杆部1322,第一杆部1321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杆部1322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相应地,第一管部1311设有上述安装槽;至少部分第一杆部1321位于第一管部1311内,第二杆部1322经由第二管部1312部分伸出套管131外;止位件1341弹性抵接在第一杆部1321上,凹坑1323设置在第一杆部1321上。如此,导杆132既可以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套管131移动,弹性组件134也可以在此过程中提供阻尼,且第一杆部1321和第二管部1312彼此止挡还使得导杆132不会被完全拔出套管131。类似地,第二杆部1322在垂直于导杆132的轴向的参考截面上的截面形状可以为诸如正方形、矩形、椭圆形等非圆形,以阻碍导杆132和套管131发生相对转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与图5至图7及图14中任一套管131的结构类似,套管131可以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管部1311和第二管部1312,第一管部1311的内壁在垂直于导杆132的轴向的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管部1312的内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导杆132可以包括第一杆部1321和与第一杆部1321连接的第二杆部1322,第一杆部1321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杆部1322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相应地,第一管部1311设有上述安装槽;至少部分第一杆部1321位于第一管部1311内,第二杆部1322经由第二管部1312部分伸出套管131外。进一步地,结合图9,第一杆部1321可以包括柱状主体部1324和条状台阶部1325,条状台阶部1325使得第一杆部1321在垂直于导杆132的轴向的参考截面上的截面形状为非圆形,这样不仅可以阻碍导杆132和套管131发生相对转动,第二杆部1322在垂直于导杆132的轴向的参考截面上的截面形状也可以因此为圆形。除此之外,相较于在圆柱状的第一杆部1321上直接加工形成凹坑1323,在非圆柱状的第一杆部1321上加工形成凹坑1323难度更低,这主要是因为条状台阶部1325可以提供一用于加工凹坑1323的平面,也即条状台阶部1325将第一杆部1321的周侧面由弧面转变为平面。此时,止位件1341弹性抵接在条状台阶部1325上,凹坑1323设置在条状台阶部1325上。
与图5或者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似的是:在图8至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套管131既可以设置成具有一通孔的壳体结构,也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313和与第一壳体1313连接的第二壳体1314,且第一壳体1313和第二壳体1314之间的分模面可以平行于套管131的轴线,例如前述分模面与前述轴线共面。其中,当套管131包括第一壳体1313和与第一壳体1313连接的第二壳体1314时,上述安装槽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1313或者第二壳体1314上。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套管131可以与机芯壳体111连接,例如第一壳体1313和第二壳体1314分别作为机芯壳体111的一部分;导杆132可以与上述弹性金属丝连接,例如上述弹性金属丝部分嵌入第二杆部1322内,同样可以作为钩状结构12的一部分。
结合图10至图13,调节机构13可以包括主动件135和从动件136,从动件136与主动件135啮合,主动件135在用户施加的外力下绕预设轴线转动,并带动从动件136沿预设轴线移动。其中,机芯模组11和钩状结构12中的一者可以与主动件135连接,另一者可以与从动件136连接。如此,用户对主动件135施加外力,即可通过调节机构13使得钩状结构12和机芯模组11发生相对移动,从而调节机芯模组11在佩戴状态下与耳部的外耳道之间的相对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图10,调节机构13可以包括丝杠137,主动件135和从动件136分别套设在丝杠137上,主动件135与丝杠137通过第三螺纹副进行啮合,丝杠137与从动件135通过第四螺纹副进行啮合。其中,上述预设轴线可以为丝杠137的轴线。此时,主动件135可以设置成仅绕上述预设轴线相对于机芯模组11转动,从动件136可以设置成仅沿上述预设轴线相对于机芯模组11移动,钩状结构12可以设置成与从动件136保持相对位置不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图11至图13,调节机构13可以包括固定件138和导向件1391,固定件138与主动件135通过第一螺纹副进行啮合,主动件135与从动件136通过第二螺纹副进行啮合,前述第一螺纹的旋向和前述第二螺纹的旋向相反,导向件1391套设在从动件136上,导向件1391的内轮廓和从动件136的外轮廓设置成相匹配的非圆形,前述非圆形可以为矩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椭圆形等规则形状或者其他非规则形状中的任意一者,以允许从动件136在主动件135的带动下沿上述预设轴线移动。其中,上述预设轴线可以为主动件135的轴线。如此,当用户对主动件135施加外力时,若主动件135沿上述预设轴线移动并靠近固定件138,则从动件136也同步沿上述预设轴线移动并靠近主动件135;反之,若主动件135沿上述预设轴线移动并远离固定件138,则从动件136也同步沿上述预设轴线移动并远离主动件135,从而极大地增大调节机构13的调节效率。此时,机芯模组11和钩状结构12中的一者可以设置成与固定件138和导向件1391保持相对位置不变,另一者可以设置成与从动件136保持相对位置不变。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11及图12,主动件135可以包括第一外螺纹部1351和与第一外螺纹部1351连接的内螺纹部1352,第一外螺纹部1351的外壁在垂直于上述预设轴线的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小于内螺纹部1352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也即内螺纹部1352较第一外螺纹部1351更粗;从动件136可以包括第二外螺纹部1361和与第二外螺纹部1361连接的导向部1362,第二外螺纹部1361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小于导向部1362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也即导向部1362较第二外螺纹部1361更粗。其中,第一外螺纹部1351与固定件138通过上述第一螺纹副进行啮合,第二外螺纹部1361与内螺纹部1352通过上述第二螺纹副进行啮合,导向部1362的外轮廓和导向件1391的内轮廓设置成相匹配的非圆形,导向件1391套设在导向部1362上。进一步地,主动件135和从动件136可以为结构相同的结构件。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13,主动件135可以包括第三外螺纹部1353、第四外螺纹部1354和过渡部1355,过渡部1355连接第三外螺纹部1353和第四外螺纹部1354,第三外螺纹部1353与固定件138通过上述第一螺纹副进行啮合,第四外螺纹部1354与从动件136通过上述第二螺纹副进行啮合。
进一步地,调节机构13可以包括转轮1392,转轮1392套设在主动件135(具体可以为内螺纹部1352或者过渡部1355)上,并用于代替主动件135接收用户施加的外力。其中,转轮1392的内轮廓和主动件135的外轮廓设置成相匹配的非圆形,前述非圆形可以为矩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椭圆形等规则形状或者其他非规则形状中的任意一者,以允许主动件135跟随转轮1392绕上述预设轴线转动,并允许主动件135沿上述预设轴线相对于转轮1392移动。换言之,当用户对转轮1392施加外力时,主动件135同步地绕上述预设轴线相对于固定件138转动和沿上述预设轴线相对于固定件138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过渡部1355的外壁在垂直于上述预设轴线的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可以分别大于第三外螺纹部1353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和第四外螺纹部1354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在固定件138和从动件136中的任意一者沿上述预设轴线抵接于过渡部1355时即可对调节机构13进行轴向限位;过渡部1355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也可以分别小于或者等于第三外螺纹部1353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和第四外螺纹部1354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在固定件138和从动件136中的任意一者沿上述预设轴线抵接于转轮1392时即可对调节机构13进行轴向限位。
需要说明的是:在垂直于上述预设轴线的参考截面上,第一外螺纹部1351的外壁、内螺纹部1352的外壁、第二外螺纹部1361的外壁和导向部1362的外壁的横截面积可以分别指第一外螺纹部1351的外壁、内螺纹部1352的外壁、第二外螺纹部1361的外壁和导向部1362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当然,由于第一外螺纹部1351的外壁和第二外螺纹部1361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形状一般为圆形,那么借助游标卡尺等工具即可相应地测得第一外螺纹部1351和第二外螺纹部1361的外径,进而计算得到相应的横截面积;由于内螺纹部1352的外壁和导向部1362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形状一般为正方形、正六边形等非圆形,那么借助游标卡尺等工具即可相应地测得内螺纹部1352和导向部1362的边长,进而计算得到相应的横截面积。类似地,过渡部1355的外壁、第三外螺纹部1353的外壁和第四外螺纹部1354的外壁在前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可以分别指过渡部1355的外壁、第三外螺纹部1353的外壁和第四外螺纹部1354的外壁在上述参考截面上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在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导向件1391可以与机芯壳体111连接;从动件136可以与上述弹性金属丝连接,例如上述弹性金属丝部分嵌入从动件136内;主动件135被机芯壳体111上两个沿上述预设轴线间隔设置的限位部夹持。在图11至图13任一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固定件138和导向件1391可以分别与机芯壳体111连接;从动件136可以与上述弹性金属丝连接,例如上述弹性金属丝部分嵌入从动件136内;转轮1392被机芯壳体111上两个沿上述预设轴线间隔设置的限位部夹持。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机芯模组、钩状结构和调节机构,所述机芯模组用于接触用户的耳部的前侧,至少部分所述钩状结构用于挂设在所述耳部的后侧与用户的头部之间,所述调节机构连接所述机芯模组和所述钩状结构;其中,所述调节机构使得所述机芯模组在佩戴状态下至少覆盖所述耳部的耳甲腔的一部分且不堵住所述耳部的外耳道,以允许所述机芯模组与所述耳部的耳甲腔配合形成声学腔体,所述声学腔体连通所述机芯模组的出声孔和所述耳部的外耳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使得所述机芯模组相对于所述钩状结构具有4.5mm的调节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模组包括机芯壳体和换能装置,所述机芯壳体与所述调节机构连接,所述机芯壳体在佩戴状态下朝向所述耳部的内壁面设有所述出声孔,所述换能装置设置在所述机芯壳体内,所述换能装置产生的声波经由所述出声孔传播至所述耳机的外部;其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机芯壳体与所述耳部的耳甲腔配合形成所述声学腔体,所述出声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声学腔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套管和导杆,所述套管套设在所述导杆上,所述套管和所述导杆设置成在外力作用下相对移动,所述套管和所述导杆中的一者与所述机芯模组连接,另一者与所述钩状结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阻尼件,所述阻尼件设置在所述导杆与所述套管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件设置成环状,在所述阻尼件装配至所述调节机构之前的自然状态下,所述导杆的外壁在垂直于所述导杆的轴向的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阻尼件的内壁在所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所述第一管部的内壁在垂直于所述导杆的轴向的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管部的内壁在所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所述导杆包括第一杆部和与所述第一杆部连接的第二杆部,所述第一杆部的外壁在所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杆部的外壁在所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杆部的外壁在所述参考截面上的截面形状为非圆形,所述阻尼件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杆部位于所述第一管部内,所述第二杆部经由所述第二管部部分伸出所述套管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包括第一壳体和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分模面平行于所述套管的轴线。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沿不平行于所述导杆的轴向的方向伸入所述套管内,且弹性抵接在所述导杆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上设有多个凹坑,多个所述凹坑沿所述导杆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弹性组件包括止位件和弹性件,所述止位件支撑在所述弹性件上,所述止位件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弹性抵接在所述导杆上,所述套管和所述导杆在外力作用下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止位件部分伸入或者完全退出所述凹坑。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坑用于引导所述止位件滑入或者滑出的壁面设置成弧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所述第一管部的内壁在垂直于所述导杆的轴向的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管部的内壁在所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管部设有安装槽,所述弹性组件固定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导杆包括第一杆部和与所述第一杆部连接的第二杆部,所述第一杆部的外壁在所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杆部的外壁在所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杆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管部内,所述第二杆部经由所述第二管部部分伸出所述套管外,所述第一杆部包括柱状主体部和条状台阶部,所述条状台阶部使得所述第一杆部在所述参考截面上的截面形状为非圆形,所述止位件弹性抵接在所述条状台阶部上,所述凹坑设置在所述条状台阶部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所述第一管部的内壁在垂直于所述导杆的轴向的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管部的内壁在所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管部设有安装槽,所述弹性组件固定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导杆包括第一杆部和与所述第一杆部连接的第二杆部,所述第一杆部的外壁在所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杆部的外壁在所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杆部在所述参考截面上的截面形状为非圆形,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杆部位于所述第一管部内,所述第二杆部经由所述第二管部部分伸出所述套管外,所述止位件弹性抵接在所述第一杆部上,所述凹坑设置在所述第一杆部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主动件和从动件,所述从动件与所述主动件啮合,所述主动件在用户施加的外力下绕预设轴线转动,并带动所述从动件沿所述预设轴线移动,所述机芯模组和所述钩状结构中的一者与所述主动件连接,另一者与所述从动件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固定件和导向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主动件通过第一螺纹副进行啮合,所述主动件与所述从动件通过第二螺纹副进行啮合,所述第一螺纹的旋向和所述第二螺纹的旋向相反,所述导向件套设在所述从动件上,所述导向件的内轮廓和所述从动件的外轮廓设置成相匹配的非圆形,以允许所述从动件在所述主动件的带动下沿所述预设轴线移动,所述机芯模组和所述钩状结构中的一者设置成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导向件保持相对位置不变,另一者设置成与所述从动件保持相对位置不变。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件包括第一外螺纹部和与所述第一外螺纹部连接的内螺纹部,所述第一外螺纹部的外壁在垂直于所述预设轴线的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内螺纹部的外壁在所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所述从动件包括第二外螺纹部和所述第二外螺纹部连接的导向部,所述第二外螺纹部的外壁在所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内螺纹部的外壁在所述参考截面上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外螺纹部与所述固定件通过所述第一螺纹副进行啮合,所述第二外螺纹部与所述内螺纹部通过所述第二螺纹副进行啮合,所述导向部的外轮廓和所述导向件的内轮廓设置成相匹配的非圆形,所述导向件套设在所述导向部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件包括第三外螺纹部、第四外螺纹部和过渡部,所述过渡部连接所述第三外螺纹部和所述第四外螺纹部,所述第三外螺纹部与所述固定件通过所述第一螺纹副进行啮合,所述第四外螺纹部与所述从动件通过所述第二螺纹副进行啮合。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转轮,所述转轮套设在所述主动件上,并用于接收用户施加的外力,所述转轮的内轮廓和所述主动件的外轮廓设置成相匹配的非圆形,以允许所述主动件跟随所述转轮绕所述预设轴线转动,并允许所述主动件沿所述预设轴线相对于所述转轮移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丝杠,所述主动件和所述从动件分别套设在所述丝杠上,所述主动件与所述丝杠通过第三螺纹副进行啮合,所述丝杠与所述从动件通过第四螺纹副进行啮合。
CN202223163125.5U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耳机 Active CN2190872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63125.5U CN219087272U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63125.5U CN219087272U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87272U true CN219087272U (zh) 2023-05-26

Family

ID=86391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63125.5U Active CN219087272U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872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40455A1 (zh) 一种扬声器装置
WO2020038484A1 (zh) 一种眼镜
EP3211917B1 (en) Earphone
WO2020140459A1 (zh) 一种扬声器装置
EP2434776B1 (en) Earphone
WO2020140458A1 (zh) 一种扬声器装置
US20120243726A1 (en) Earphone
US20120308069A1 (en)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Playing Audio Signals from an Audio Source
JP6631530B2 (ja) 音響出力装置
WO2020057111A1 (zh) 具有可调节骨传导声学装置的头部穿戴设备
JP6754075B2 (ja) イヤホン
CN219087272U (zh) 一种耳机
EP1068771B1 (en) Earphone without impulse noise for protection against conductive hearing loss
CN211831105U (zh) 一种新型不入耳式耳机
JP2013106130A (ja) オープンガイド式ヘッドホン
JP2017147533A (ja) イヤホン
WO2024108570A1 (zh) 一种耳机
JP2010252132A (ja) ステレオイヤホン
CN211406247U (zh) 一种半入耳式耳机
JP6468267B2 (ja) イヤホン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るバンド部材、並びに、イヤホンの使用方法
CN220776048U (zh) 一种佩戴舒适的耳机
CN215991177U (zh) 一种头戴式耳机
CN219372574U (zh) 耳帽及耳机
CN220422011U (zh) 一种提高音质的耳机配合部及耳机
WO2024090030A1 (ja) 骨伝導スピーカ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