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86307U - 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86307U
CN219086307U CN202223023339.2U CN202223023339U CN219086307U CN 219086307 U CN219086307 U CN 219086307U CN 202223023339 U CN202223023339 U CN 202223023339U CN 219086307 U CN219086307 U CN 2190863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inner shell
connector
supporting leg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2333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林
陶武松
张嘉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nji Precision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Lianj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Lianj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Lianj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2333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863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863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863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防止下榻变形的母座连接器结构,包括有:连接器主体,其包括有绝缘本体和注塑成形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组;内金属壳,其内壳底壁的底面向下凸设有内壳凸包,所述内壳侧壁还向下延伸有后支撑脚;所述内金属壳包覆于连接器主体的外围以形成前侧插接口;外金属壳,其外壳侧壁的前端弯折延伸形成有前支撑脚,所述外壳侧壁上冲裁弯折有弯折片;所述外金属壳罩设于内金属壳的外围,所述前支撑脚的上端支撑于内壳凸包的底部,所述弯折片往内抱紧于内壳底壁的底部。通过前支撑脚、后支撑脚以及弯折片往内抱紧于内壳底壁的底部,当连接器受到外力下压时,起到良好支撑作用,有效保护连接器不下榻不变形。

Description

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电子连接器结构较小,其组装于PCB板上后,连接器受到外力下压时,容易出现连接器下榻变形的现象,导致连接器的插接使用性能受影响甚至损坏需维修更换。
为此,人们研究了新的方案,以使得连接器不会轻易挤压变形。例如,在CN214706297U公开了一种内壳具有支撑结构的Type-C电子连接器,其包括PCB板及安插在PCB板上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本体、内壳及包覆于最外层的外壳,所述本体插设于PCB板上,所述内壳设置在本体和外壳之间,所述内壳套装于本体上,所述内壳的下端设有一支撑块,所述内壳及支撑块采用一体折弯技术加工成型,即:所述支撑块是在内壳的底壁前端往后反折再向下弯折而成,其利用支撑块垂直设置于内壳与PCB板之间,所述外壳包覆内壳和本体并安插到PCB板上,如此,起到支撑本体和PCB板的作用。
由于增加了支撑块,确实提高了连接器的抗挤压变形能力,有利于延长连接器的使用寿命,但是,其支撑块需要在内壳的底壁多次弯折而成,理论上可以做到支撑块垂直支撑于内壳与PCB板之间,实际加工制作时,其对弯折成形精度要求非常高,仍然难满足较好的垂直度,还有,在支撑应用时,支撑块的上端是弯折连接于反折部的后端,而反折部的前端是弯折连接于内壳的底壁前端,导致连接器的顶部受到下压力时,对内壳的底壁会造成少许变形,影响插接口尺寸精度。而且,其外壳与内壳仅在顶部形成焊接,外壳与内壳的结合一体式不太理想,局限了整体连接器的防下榻变形能力。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其通过前支撑脚、后支撑脚以及弯折片往内抱紧于内壳底壁的底部,当连接器受到外力下压时,起到良好支撑作用,有效保护连接器不下榻不变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包括有:
连接器主体,其包括有绝缘本体和注塑成形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组;
内金属壳,其包括有内壳顶壁、内壳侧壁和内壳底壁,所述内壳侧壁分别连接于内壳顶壁、内壳底壁的相应左、右端之间,所述内壳底壁的底面向下凸设有内壳凸包,所述内壳侧壁还向下延伸有后支撑脚;所述内金属壳包覆于连接器主体的外围以形成前侧插接口;
外金属壳,其包括有外壳顶壁和分别连接于外壳顶壁的左端和/或右端的外壳侧壁,所述外壳侧壁的前端沿左右方向朝向插接口弯折延伸形成有前支撑脚,所述外壳侧壁上冲裁弯折有弯折片;所述外金属壳罩设于内金属壳的外围,所述前支撑脚的上端支撑于内壳凸包的底部,所述弯折片往内抱紧于内壳底壁的底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有PCB板,所述前支撑脚、后支撑脚的下端分别抵于PCB板上,所述后支撑脚位于前支撑脚的后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支撑脚自内壳侧壁的后端向下延伸而成。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壳侧壁的下端具有支撑部和定位脚,所述PCB板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支撑部抵于PCB板上,所述定位脚伸入定位孔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部和定位脚均设置有两个以上,所述支撑部和定位脚前后交替布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金属壳为由第一金属板材一体冲裁折弯成形的壳体,所述前支撑脚的顶端面、底端面是第一金属板材的厚度面,所述前支撑脚的顶端面、底端面的左右长度大于前后宽度,所述前支撑脚的顶端面支撑于内壳凸包的底部,所述弯折片的顶端面是垂直于第一金属板材的厚度方向的延展面,所述弯折片的顶端面抱紧于内壳底壁的底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金属壳为由第二金属板材一体冲裁折弯成形的壳体,所述后支撑脚的底端面是第二金属板材的厚度面,所述后支撑脚的底端面的前后长度大于左右宽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弯折片位于前支撑脚、后支撑脚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弯折片正对位于同侧的两个定位脚之间。受力平衡性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外壳侧壁的外表面将外壳侧壁与后支撑脚焊接固定,在外壳侧壁的外表面将外壳侧壁与内壳侧壁焊接固定,在外壳顶壁的顶部将外壳顶壁与内壳顶壁焊接固定。使得内金属壳和外金属壳的一体性较好,增加金属壳体整体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连接器主体、内金属壳、外金属壳的设置,通过前支撑脚、后支撑脚在前、后起到支撑作用,同时,利用外金属壳的弯折片往内抱紧于内壳底壁的底部,增加整个连接器的整体强度,当连接器受到外力下压时,前支撑脚、后支撑脚的下端抵于PCB板上,起到良好支撑作用,有效保护连接器不下榻不变形。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立体示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内金属壳和外金属壳的分解示图。
附图标识说明:
连接器主体1、内金属壳2、外金属壳3、PCB板4、绝缘本体5、端子组6、基座7、舌板部8、内壳凸包9、后支撑脚10、定位片11、前支撑脚12、弯折片13、定位孔14、支撑部15、定位脚16。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一种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包括有连接器主体1、内金属壳2、外金属壳3和PCB板4。所述内金属壳2、外金属壳3均可设计为铁壳。
所述连接器主体1包括有绝缘本体5和注塑成形于绝缘本体5上的端子组6;所述连接器主体1可以为TYPE-C连接器主体1,所述绝缘本体5包括有基座7和一体连接于基座7前侧的舌板部8,所述端子组6包括有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所述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注塑成型固定于绝缘本体5内,所述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的接触部分别露于舌板部8的上、下侧,所述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的焊接部自基座7的后侧或者底部伸出,所述焊接部可以为DIP式直插脚,也可以为SMT式水平贴装脚,在此不作限制,能满足焊接部与PCB板4相应电连接即可。
所述内金属壳2包括有内壳顶壁、内壳侧壁和内壳底壁,所述内壳侧壁分别连接于内壳顶壁、内壳底壁的相应左、右端之间,所述内壳底壁的底面向下凸设有内壳凸包9,所述内壳侧壁还向下延伸有后支撑脚10,所述后支撑脚10自内壳侧壁的后端向下延伸而成;所述内金属壳2包覆于连接器主体1的外围以形成前侧插接口。以及,所述内壳顶壁和/或内壳底壁的靠后端位置设置有定位片11,所述定位片11往内金属壳2的内部斜向延伸设置,所述定位片11沿左右间距设置有两个,左侧的定位片11往内金属壳2的内部斜向左延伸设置,右侧的定位片11往内金属壳2的内部斜向右延伸设置。
所述外金属壳3包括有外壳顶壁和分别连接于外壳顶壁的左端和/或右端的外壳侧壁,所述外壳侧壁的前端沿左右方向朝向插接口弯折延伸形成有前支撑脚12,所述外壳侧壁上冲裁弯折有弯折片13,所述弯折片13位于前支撑脚12、后支撑脚10之间;所述外金属壳3罩设于内金属壳2的外围,所述前支撑脚12的上端支撑于内壳凸包9的底部,所述弯折片13往内抱紧于内壳底壁的底部。所述外壳侧壁的下端具有支撑部15和定位脚16,所述支撑部15抵于PCB板4上,所述定位脚16伸入定位孔内。
所述PCB板4水平延伸设置,所述PCB板4上设置有定位孔14,所述定位孔14左右间距设置,且左、右侧可以各设置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定位孔14,以形成在左侧、右侧前后间距排布多个定位孔14。在PCB板4的顶部靠后端位置,设置有若干焊接孔或者金手指,以便于与连接器主体1的端子焊接部形成焊接固定。所述前支撑脚12、后支撑脚10的下端分别抵于PCB板4上,所述后支撑脚10位于前支撑脚12的后侧。所述支撑部15和定位脚16均设置有两个以上,所述支撑部15和定位脚16前后交替布置。所述弯折片13正对位于同侧的两个定位脚16之间。
在实际生产制作时,所述外金属壳3为由第一金属板材一体冲裁折弯成形的壳体,所述前支撑脚12的顶端面、底端面是第一金属板材的厚度面,所述前支撑脚12的顶端面、底端面的左右长度大于前后宽度,所述前支撑脚12的顶端面支撑于内壳凸包9的底部,所述弯折片13的顶端面是垂直于第一金属板材的厚度方向的延展面,所述弯折片13的顶端面抱紧于内壳底壁的底部。如此,利用在外壳侧壁的前端沿左右方向朝向插接口弯折延伸形成前支撑脚12,其可以获得较高的支撑高度,前支撑脚12与内壳凸包9适配只需较小支撑面积即可,内壳凸包9相比平面设计而言,其结构强度及抗变形能力均更好些,而且,前支撑脚12作用于内壳凸包9的底部,不会对内壳底壁造成影响,不会影响前侧插接口。而弯折片13是利用第一金属板材的延展面,便于获得较大面积去抱紧于内壳底壁的底部,使得外金属壳3、内金属壳2的结合一体性更好,进一步增加连接器整体强度。
同样地,在实际生产制作时,所述内金属壳2为由第二金属板材一体冲裁折弯成形的壳体,所述后支撑脚10的底端面是第二金属板材的厚度面,所述后支撑脚10的底端面的前后长度大于左右宽度。通过前支撑脚12与后支撑脚10的搭配结合,形成前、后区域均能抵在PCB板4上达成支撑受力平衡,同时,前支撑脚12与后支撑脚10的底端面组合形成纵、横延伸的支撑面,而且形成三面多支撑区的支撑受力布阵,当连接器受到外力下压时,起到良好支撑作用,有效保护连接器不下榻不变形。
接下来,介绍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一种可行的组装过程:
首先,分别制得连接器主体1、内金属壳2、外金属壳3、PCB板4。
然后,将内金属壳2自后往前套设于连接器主体1的外围,所述内金属壳2的定位片11限位于连接器主体1的绝缘本体5的后端缺口处,以表示装配到位。
然后将外金属壳3自前往后套设于内金属壳2的外围,其中,前支撑脚12可以在套设操作之前已经弯折好,也可以在套设动作之后,再将前支撑脚12朝向插接口弯折延伸,以及,弯折片13可以在套设操作之前已经弯折好,套设动作之后还可以再铆合以确保形成抱紧,也可以在套设动作之后,再将弯折片13往内铆合抱紧于内壳底壁的底部;可以在外壳侧壁的外表面将外壳侧壁与后支撑脚10焊接固定,在外壳侧壁的外表面将外壳侧壁与内壳侧壁焊接固定,在外壳顶壁的顶部将外壳顶壁与内壳顶壁焊接固定。使得内金属壳2和外金属壳3的一体性较好,增加金属壳体整体结构强度。
最后将连接器安装于PCB板4上,所述基座7的下端可以抵于PCB板4上,所述外金属壳3的定位脚16伸入定位孔14内,所述支撑部15抵于PCB板4上,所述前支撑脚12、后支撑脚10的下端分别抵于PCB板4上,所述端子的焊接部焊接固定于PCB板4上,所述前支撑脚12的上端支撑于内壳凸包9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连接器主体1、内金属壳2、外金属壳3的设置,通过前支撑脚12、后支撑脚10在前、后起到支撑作用,同时,利用外金属壳3的弯折片13往内抱紧于内壳底壁的底部,增加整个连接器的整体强度,当连接器受到外力下压时,前支撑脚12、后支撑脚10的下端抵于PCB板4上,起到良好支撑作用,有效保护连接器不下榻不变形。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连接器主体,其包括有绝缘本体和注塑成形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组;
内金属壳,其包括有内壳顶壁、内壳侧壁和内壳底壁,所述内壳侧壁分别连接于内壳顶壁、内壳底壁的相应左、右端之间,所述内壳底壁的底面向下凸设有内壳凸包,所述内壳侧壁还向下延伸有后支撑脚;所述内金属壳包覆于连接器主体的外围以形成前侧插接口;
外金属壳,其包括有外壳顶壁和分别连接于外壳顶壁的左端和/或右端的外壳侧壁,所述外壳侧壁的前端沿左右方向朝向插接口弯折延伸形成有前支撑脚,所述外壳侧壁上冲裁弯折有弯折片;所述外金属壳罩设于内金属壳的外围,所述前支撑脚的上端支撑于内壳凸包的底部,所述弯折片往内抱紧于内壳底壁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PCB板,所述前支撑脚、后支撑脚的下端分别抵于PCB板上,所述后支撑脚位于前支撑脚的后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撑脚自内壳侧壁的后端向下延伸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侧壁的下端具有支撑部和定位脚,所述PCB板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支撑部抵于PCB板上,所述定位脚伸入定位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和定位脚均设置有两个以上,所述支撑部和定位脚前后交替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金属壳为由第一金属板材一体冲裁折弯成形的壳体,所述前支撑脚的顶端面、底端面是第一金属板材的厚度面,所述前支撑脚的顶端面、底端面的左右长度大于前后宽度,所述前支撑脚的顶端面支撑于内壳凸包的底部,所述弯折片的顶端面是垂直于第一金属板材的厚度方向的延展面,所述弯折片的顶端面抱紧于内壳底壁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金属壳为由第二金属板材一体冲裁折弯成形的壳体,所述后支撑脚的底端面是第二金属板材的厚度面,所述后支撑脚的底端面的前后长度大于左右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片位于前支撑脚、后支撑脚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片正对位于同侧的两个定位脚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外壳侧壁的外表面将外壳侧壁与后支撑脚焊接固定,在外壳侧壁的外表面将外壳侧壁与内壳侧壁焊接固定,在外壳顶壁的顶部将外壳顶壁与内壳顶壁焊接固定。
CN202223023339.2U 2022-11-15 2022-11-15 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 Active CN2190863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23339.2U CN219086307U (zh) 2022-11-15 2022-11-15 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23339.2U CN219086307U (zh) 2022-11-15 2022-11-15 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86307U true CN219086307U (zh) 2023-05-26

Family

ID=86391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23339.2U Active CN219086307U (zh) 2022-11-15 2022-11-15 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863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358878B1 (ko) 전기 단자
JP3156761U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826242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stable structure
US736443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terminal
US722312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taining shell
US8460034B2 (en) Miniatur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113962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79012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housing
US8052449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floating pad thereon
US8251727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floating pad
US2009001767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05002647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terminals
US810070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butting ribs against PCB
CN219086307U (zh) 防止下榻变形的连接器结构
TWM380606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909618B2 (en)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 with an offset mounting profile
US690831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spacer
JPH05251119A (ja) 保持部付きコネクタ
US20140080330A1 (en) Electrical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ed thereof
JP3141031U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08025468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202125915A (zh) 電連接器、電連接器組合及其鎖扣組件
CN112736538A (zh) 一种双排smt沉板型态usb type-c连接器
TWI431851B (zh) 卡連接器
JP3122091B1 (ja)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端子、並びにコネクタの実装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23000, No. 138 Gangjian Road, Changping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ianji Precision Electronic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23000 room 212, building 3, No. 42, Muxuan Chuangye 1st Road, Changping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Lianji Precision Industr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