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85178U - 一种光纤适配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纤适配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85178U
CN219085178U CN202223350358.6U CN202223350358U CN219085178U CN 219085178 U CN219085178 U CN 219085178U CN 202223350358 U CN202223350358 U CN 202223350358U CN 219085178 U CN219085178 U CN 2190851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clamping
clamping part
shell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5035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文胜
曹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5035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851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851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851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纤适配器,涉及光纤通信物理连接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发射光纤取下不便的问题,光纤适配器包括外壳、连接光纤、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外壳内部具有腔体,外壳上开设有与腔体连通的输入口和输出口,输出口与输入口相对,输出口用于插入接收光纤;连接光纤的输出端伸入输入口内;连接套固定于连接光纤的输入端,连接套用于插入发射光纤;第一卡接部固定于连接光纤的周壁面上;第二卡接部固定于外壳的外壁面上,沿连接光纤的延伸方向,第一卡接部位于第二卡接部与外壳之间,且第一卡接部具有弹性,和/或第二卡接部具有弹性。本申请用于连接光纤。

Description

一种光纤适配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纤通信物理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纤适配器。
背景技术
光纤适配器,又称作光纤法兰盘,光纤机房、终端盒、光通信设备、跳线等都必须用到光纤适配器;其主要作用是在光纤线路中,实现相同或不同光纤连接器的对接,使其在很少的损耗下实行光路畅通,并把发射光纤和接收光纤的两个端面精密对接,以使发射光纤输出的光能量最大限度的耦合到接收光纤中去。
在相关技术中,光纤适配器主要包括壳体,壳体的内部具有容纳腔,且在壳体上开设有分别与容纳腔连通的输入口和输出口,输入口与输出口相对,如此在连接时,只需将接收光纤的接收端插入输出口内,将发射光纤的输出端插入并固定于输入口内,例如通过胶粘进行固定,且使得接收光纤的接收端的端面和发射光纤的输出端的端面接触,以此便能够实现接收光纤和发射光纤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光纤运输。
但是由于发射光纤的输出端与壳体是固定的,因此在取出发射光纤时,比较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光纤适配器,用于解决发射光纤取下不便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光纤适配器,包括外壳、连接光纤、连接套、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外壳内部具有腔体,外壳上开设有与腔体连通的输入口和输出口,输出口与输入口相对,输出口用于插入接收光纤;连接光纤的输出端伸入输入口内;连接套固定于连接光纤的输入端,连接套用于插入发射光纤;第一卡接部固定于连接光纤的周壁面上;第二卡接部固定于外壳的外壁面上,沿连接光纤的延伸方向,第一卡接部位于第二卡接部与外壳之间,且第一卡接部具有弹性,和/或第二卡接部具有弹性。
本申请中的光纤适配器,在连接发射光纤和接收光纤时,将发射光纤插入连接套内,将接收光纤的输入端插入输出口内,并使得连接光纤的输出端与接收光纤的输入端接触,由于连接光纤的输出端插入输入口内,连接光纤的输入端与连接套固定连接,因此发射光纤能够将信号通过连接光纤发射至接收光纤上,以此实现信号传输。
由于第一卡接部部分位于第二卡接部与外壳之间,因此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的配合能够将连接光纤的输出端卡设在输入口内,可以避免连接光纤沿其延伸方向发生大范围移动,如此可以避免连接光纤脱落,而在需要取下连接光纤时,由于第一卡接部具有弹性,和/或第二卡接部具有弹性,因此只需要对连接光纤施加一个远离外壳的力,第一卡接部和/或第二卡接部便会发生形变,如此便能够将连接光纤从输入口内取出,又由于发射光纤插入在连接套内,因此当连接套取下后,发射光纤也就被取了下来,从而便于发射光纤的取下。
可选地,第二卡接部包括支撑柱和卡接凸起,支撑柱固定于外壳的外壁面上;卡接凸起固定于支撑柱上,且向靠近连接光纤的方向延伸,并在沿连接光纤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卡接部位于卡接凸起与外壳之间。
利用支撑柱将卡接凸起固定在外壳上,利用卡接凸起将第一卡接部卡接在外壳于第一卡接部之间,以将连接光纤的输出端卡接在输入口内。
可选地,第二卡接部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卡接部沿连接光纤的周向间隔排布。
通过设置多个第二卡接部,利用多个第二卡接部将连接光纤卡设在输入口内,如此在沿连接光纤的周向,连接光纤的输出端能够被多个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的配合卡接在输入口内,使得卡接更为稳定。
可选地,卡接凸起上设置有导向斜面,导向斜面用于引导第一卡接部抵接于卡接凸起与外壳之间。
通过设置导向斜面,便于在安装连接光纤时,卡接凸起与第一卡接部之间的卡接。
可选地,多个第二卡接部沿连接光纤的周向均匀设置。
如此一来,在沿连接光纤的周向,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的配合可以将连接光纤稳定的卡接在输入口内。
可选地,第一卡接部沿连接光纤的周向一周。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一卡接部呈圆盘状,沿连接光纤的周向,第一卡接部皆能与卡接凸起抵接,如此不需要对准第一卡接部与卡接凸起,便于第一卡接部与卡接凸起的卡接。
可选地,第一卡接部上开设有限位槽,限位槽的槽口朝向远离连接光纤的一侧;第二卡接部还包括限位凸起,限位凸起固定于支撑柱上,且朝向第一卡接部,并至少部分伸入限位槽内。
通过限位槽与限位凸起之间配合,可以避免连接光纤在沿其周向上发生转动,从而保证连接光纤与接收光纤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减少光纤传输的损失。
可选地,光纤适配器还包括支撑套,设置于输入口处,且至少部分位于腔体的外部,支撑套与外壳固定连接,连接光纤的输出端穿过支撑套并伸入输入口内,第一卡接部抵接于支撑套与第二卡接部之间。
通过设置支撑套,支撑套能够为连接光纤提供支撑,可以使得连接光纤更加稳定的卡接在输入口内。从而确保连接光纤与接收光纤之间光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降低光信号传输时的损失。
可选地,光纤适配器还包括防护套,防护套套设于连接套上,用于避免外部杂物进入所述连接套内。通过设置防护套,在不连接发射光纤时,可以将避免外部的杂物进入连接套内。
可选地,光纤适配器还包括两个固定板,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壳相对的两侧。
通过设置固定板,利用固定板将外壳固定在需要固定的装置上,从而避免外壳整体处于悬浮状态,避免其发生晃动,从而保证接收光纤和连接光纤的连接稳定性,从而保证光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一种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一种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另一种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另一种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又一种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10-光纤适配器;100-外壳;110-输入口;120-输出口;130-限位缺口;200-连接光纤;300-连接套;400-第一卡接部;410-限位槽;500-第二卡接部;510-支撑柱;520-卡接凸起;521-导向斜面;530-限位凸起;600-防护套;700-支撑套;800-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对管线进行描述时,本申请中所用“相连”、“连接”则具有进行导通的意义。具体意义需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光纤适配器作为一种连接光纤的部件被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领域,基于此,在相关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光纤适配器,包括壳体,在壳体内部具有容纳腔,壳体上开设有与容纳腔连通的输入口和输出口。
在连接光纤时,将接收光纤的接收端插入输出口内,将发射光纤的输出端插入并固定在输入口内,例如利用胶粘的方式进行固定,且使得接收光纤的接收端的端面和发射光纤的输出端的端面接触,以此便能够实现接收光纤和发射光纤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光纤运输。
但是由于发射光纤的输出端与壳体是固定的,因此在取出发射光纤时,比较困难。
基于此,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纤适配器10,包括外壳100、连接光纤200、连接套300、第一卡接部400和第二卡接部500,外壳100内部具有腔体,外壳100上开设有与腔体连通的输入口110和输出口120,输出口120与输入口110相对,输出口120用于插入接收光纤;连接光纤200的输出端伸入输入口110内;连接套300固定于连接光纤200的输入端,连接套300用于插入发射光纤;第一卡接部400固定于连接光纤200的周壁面上;第二卡接部500固定于外壳100的外壁面上,沿连接光纤200的延伸方向,如图2所示,第一卡接部400部分位于第二卡接部500与外壳100之间,且第一卡接部400具有弹性,和/或第二卡接部500具有弹性。
通过上述设置,在连接发射光纤和接收光纤时,将发射光纤插入连接套300内,将接收光纤的输入端插入输出口120内,并使得连接光纤200的输出端与接收光纤的输入端接触,由于连接光纤200的输出端插入输入口110内,连接光纤200的输入端与连接套300固定连接,因此发射光纤能够将信号通过连接光纤200发射至接收光纤上,以此实现信号传输。
由于第一卡接部400部分位于第二卡接部500与外壳100之间,因此第一卡接部400和第二卡接部500的配合能够将连接光纤200的输出端卡设在输入口110内,可以避免连接光纤200沿其延伸方向发生大范围移动,如此可以避免连接光纤200脱落,而在需要取下连接光纤200时,由于第一卡接部400具有弹性,和/或第二卡接部500具有弹性,因此只需要对连接光纤200施加一个远离外壳100的力,第一卡接部400和/或第二卡接部500便会发生形变,如此便能够将连接光纤200从输入口110内取出,又由于发射光纤插入在连接套300内,因此当连接套300取下后,发射光纤也就被取了下来,从而便于发射光纤的取下。
能够理解的是,连接光纤200可以由光纤陶瓷插芯和光纤内芯(裸光纤)组成。将光纤内芯插在光纤陶瓷插芯的中心孔内。在此基础上,当发射光纤插入连接套300内后,应该使得发射光纤与光纤内芯连通,以此实现光纤的传输。
其中,光纤适配器10可以为方形光纤适配器(square connector,SC)或者小方口光纤适配器(Lucent connector,LC)。
另外,连接套300可以为金属尾柄,为了将发射光纤固定在连接套300内,将发射光纤的输出端插入在连接套300内,然后利用胶水将发射光纤粘贴在连接套300内,以此将发射光纤稳定的固定在连接套300上,从而实现光纤的稳定的传输。当然也可以利用其它的方式将发射光纤固定在连接套300内。
为了将连接光纤200的输出端稳定的卡接在输出口120内,使得第一卡接部400抵接于外壳100与第二卡接部500之间,如此在沿连接光纤200的延伸方向可以避免连接光纤200发生移动,可以更加稳定的将连接光纤200的输出端卡设在输入口110内,从而保证连接光纤200和接收光纤之间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在未将发射光纤插入连接套300内之前,为了避免外部的杂物进入连接套300内,从而导致连接套300内积累杂物,如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光纤适配器10还包括防护套600,防护套600套设于连接套300上,用于避免外部的杂物进入连接套300内。
通过设置防护套600,可以防止外部的杂物进入连接套300内,从而可以避免杂物积累在连接套300内,如此在将发射光纤插入连接套300内,可以保证发射光纤与连接光纤2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为了避免接收光纤在输出口120内转动,如图1所示,在输出口120的边沿处开设有限位缺口130,限位凸起530沿输出口120指向输入口110的方向延伸,在接收光纤的周壁面上设置有凸出部,在将接收光纤的输入端插入输出口120后,使得凸出部伸入限位缺口130内,以限制接收光纤绕沿其周向转动。如此可以保证接收光纤和发射光纤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光信号的正常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接光纤200与接收光纤连接的稳定性,如图4所示,光纤适配器10还包括支撑套700,设置于输入口110处,且至少部分位于腔体的外部,支撑套700与外壳100固定连接,连接光纤200的输出端穿过支撑套700并伸入输入口110内,第一卡接部400抵接于支撑套700与第二卡接部500之间。
通过设置支撑套700,支撑套700能够为连接光纤200提供支撑,从而避免连接光纤200在输出口120处发生晃动,可以使得连接光纤200更加稳定的设置在输入口110内。从而确保连接光纤200与接收光纤之间光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降低光信号传输时的损失。
能够理解的是,支撑套700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在支撑套700上具有贯穿其两端的中心孔,使得连接光纤200的输入端通过支撑套700内的中心孔伸入输入口110内。
其中,支撑套700可以一部分位于腔体外部,另一部分位于腔体的内部,如此可以使得连接光纤200通过支撑套700伸入腔体内,进而和接收光纤形成稳定的连接关系,从而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另外,为了将支撑套700固定在外壳100上,可以利用胶粘、螺钉紧固等任何合适的技术将二者固定在一起,或者也可以将支撑套700和外壳100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不仅可以加强支撑套700和外壳100整体的结构强度,且不需要进行二次加工,加工简单。
为了便于将第一卡接部400卡接于第二卡接部500与外壳100之间,如图5所示,第二卡接部500包括支撑柱510和卡接凸起520,支撑柱510固定于外壳100的外壁面上;卡接凸起520固定于支撑柱510上,且向靠近连接光纤200的方向延伸,在沿连接光纤20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卡接部400位于卡接凸起520与外壳100之间。
利用支撑柱510将卡接凸起520固定在外壳100上,由于第一卡接部400位于卡接凸起520与外壳100之间,因此外壳100与卡接凸起520的配合能够将连接光纤200的输出端卡设在输入口110内,从而将连接光纤200稳定的设置在输入口110内,从而确保连接光纤200与接收光纤之间稳定的光传输。
能够理解的是,在此种情况下,当上述光纤适配器10包括支撑套700时,第一卡接部400应抵接于支撑套700与卡接凸起520之间。
其中,第二卡接部500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如图3所示,第二卡接部500也可以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卡接部500沿连接光纤200的周向间隔排布。
通过设置多个第二卡接部500,利用多个第二卡接部500将连接光纤200卡设在输入口110内,如此在沿连接光纤200的周向,连接光纤200的输出端能够被多个第一卡接部400与第二卡接部500的配合卡接在输入口110内,如此可以使得卡接更为稳定,从而可以保证连接光纤200与接收光纤之间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在此基础上,多个第二卡接部500可以沿连接光纤200的周向均匀设置,如此在沿连接光纤200的周向,第一卡接部400受力更加均匀,能够将连接光纤200更为稳定的卡接在输入口110内。
当然,多个第二卡接部500也可以沿连接光纤200的周向不均匀设置。
在安装连接光纤200时,需要将连接光纤200的输出端向输入口110插入,在插入的过程中,第一卡接部400会阻挡卡接凸起520在沿连接光纤200的输出端指向连接光纤200的输入端的方向上运动,因此为了便于卡接凸起520绕过第一卡接部400,如图5所示,卡接凸起520上设置有导向斜面521,导向斜面521用于引导第一卡接部400抵接于外壳100与卡接凸起520之间。
通过设置导向斜面521,在安装连接光纤200时,在卡接凸起520与第一卡接部400接触时,导向斜面521能够引导卡接凸起520绕过第一卡接部400,然后再与第一卡接部400抵接,通过设置导向斜面521便于将第一卡接部400卡接在卡接凸起520与外部之间。
示例性地,导向斜面5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在第一卡接部400抵接于卡接凸起520与外壳100之间的状态下,在沿连接光纤200的延伸方向,第一边沿距离第一卡接部400的距离小于第二边沿距离第一卡接部400的距离,且第一边沿距离连接光纤200的距离小于第二边沿距离连接光纤200的距离。
如此设置,在安装连接光纤200时,当第一卡接部400与卡接凸起520接触时,第一卡接部400会与导向斜面521接触,然后在导向斜面521的作用下,向第二边沿指向第一边沿的方向运动,进而越过卡接凸起520,卡接在卡接凸起520与外壳100之间。
其中,导向斜面521可以为平直面,平直面便于加工,方便设置,或者也可以是弧面。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卡接部500也可以包括支撑台和环形凸起,支撑台绕连接光纤200一周设置,将环形凸起固定于支撑台上,且朝靠近连接光纤200的方向延伸,环形凸起绕连接凸起一周。
通过上述设置,在沿连接光纤200的周向,第一卡接部400能够被稳定的卡接在环形凸起和外壳100之间,如此可以提高卡接的稳定性,从而保证连接光纤200与接收光纤之间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为了便于将第一卡接部400抵接在第一卡接部400与外壳100之间,如图6所示,第一卡接部400沿连接光纤200的周向一周。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一卡接部400呈圆盘状,如此一来,在沿连接光纤200的周向,第一卡接部400皆能与卡接凸起520抵接,如此在安装前不需要对准第一卡接部400与卡接凸起520,便于将第一卡接部400卡接在卡接凸起520与外壳100之间。
当然,第一卡接部400也可以包括多个凸出部,多个凸出部绕发射光纤一周间隔设置。
为了更加稳定的将连接光纤200卡接在输入口110内,如图6所示,第一卡接部400上开设有限位槽410,限位槽410的槽口朝向远离连接光纤200的一侧;第二卡接部500还包括限位凸起530,限位凸起530固定于支撑柱510上,且朝向第一卡接部400,并至少部分伸入限位槽410内。
通过限位槽410与限位凸起530之间配合,可以避免连接光纤200在沿其周向上发生转动,从而保证连接光纤200与接收光纤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减少信号传输的损失。
其中,限位槽410可以开设一个,或者,如图6所示,当第二卡接部500设置多个时,限位槽410也可以开设多个,多个限位槽410沿连接光纤200的周向一周间隔设置。限位槽410的数量可以大于或者等于限位凸起530的数量。
在此基础上,多个限位槽410可以沿连接光纤200的周向一周均匀设置。如此可以更加稳定的对连接光纤200进行限位。
示例性地,设置两个第二卡接部500,即包括两个支撑柱510和两个卡接凸起520,两个第二卡接部500沿连接光纤200的周向一周均匀设置,每一个支撑柱510上均设置有限位凸起530;开设四个限位槽410,四个限位槽410沿连接光纤200的周向一周均匀设置。如此更好的限制连接光纤200沿其周向上发生转动,从而保证连接光纤200与接收光纤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光纤适配器10还包括两个固定板800,与外壳100固定连接,两个固定板800分别设置于外壳100相对的两侧。
通过设置固定板800,利用固定板800将外壳100固定在待固定装置上,从而避免外壳100整体处于悬浮状态,避免其发生晃动,从而保证接收光纤和连接光纤200的连接稳定性,从而保证光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示例性地,可以在固定板800上开设螺纹孔,并在待固定装置上开设与螺纹孔对应的安装孔,然后利用螺钉等依次穿过螺纹孔与安装孔,以将固定板800固定在待固定设备上,从而将外壳100固定在待固定设备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光纤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内部具有腔体,所述外壳上开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输入口和输出口,所述输出口与所述输入口相对,所述输出口用于插入接收光纤;
连接光纤,所述连接光纤的输出端伸入所述输入口内;
连接套,固定于所述连接光纤的输入端,所述连接套用于插入发射光纤;
第一卡接部,固定于所述连接光纤的周壁面上;
第二卡接部,固定于所述外壳的外壁面上,沿所述连接光纤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卡接部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外壳之间,且所述第一卡接部具有弹性,和/或所述第二卡接部具有弹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
支撑柱,固定于所述外壳的外壁面上;
卡接凸起,固定于所述支撑柱上,且向靠近所述连接光纤的方向延伸,在沿所述连接光纤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卡接部位于所述卡接凸起与所述外壳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接部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卡接部沿所述连接光纤的周向间隔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凸起上设置有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卡接部抵接于所述卡接凸起与所述外壳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纤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卡接部沿所述连接光纤的周向均匀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沿所述连接光纤的周向一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纤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槽口朝向远离所述连接光纤的一侧;
所述第二卡接部还包括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固定于所述支撑柱上,且朝向所述第一卡接部,并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限位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光纤适配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套,设置于所述输入口处,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腔体的外部,所述支撑套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光纤的输出端穿过所述支撑套并伸入所述输入口内,所述第一卡接部抵接于所述支撑套与所述第二卡接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光纤适配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套,所述防护套套设于所述连接套上,用于避免外部杂物进入所述连接套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光纤适配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固定板,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壳相对的两侧。
CN202223350358.6U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光纤适配器 Active CN2190851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50358.6U CN219085178U (zh)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光纤适配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50358.6U CN219085178U (zh)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光纤适配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85178U true CN219085178U (zh) 2023-05-26

Family

ID=86402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50358.6U Active CN219085178U (zh)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光纤适配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851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52386B2 (en) Fiber optic adapter and connector assemblies
CN109642992B (zh) 光纤连接头、光纤适配器及光纤连接器
US11237341B2 (en) Modular hardened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EP3584615A1 (en) Ruggedized fiber optic/electrical connection system
US20150078717A1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with handling member
WO2016156610A1 (en) Low cost hardened fiber optic connection system
EP2993501B1 (en) Optical adaptor for mounting to a receptacle to optically couple connectorized optical cables
CN102116908A (zh) 光纤连接器及采用该光纤连接器的光纤连接装置
CN102955206B (zh) 光纤连接器
CN219085178U (zh) 一种光纤适配器
CN112099157B (zh) 多芯光纤连接头、多芯光纤适配器及多芯光纤连接组件
KR101492611B1 (ko) 현장조립형 광커넥터
EP3054333B1 (en) Optical adaptor for mounting to a receptacle to optically couple connectorized optical cables
CN214954226U (zh) 用于光纤布线系统的光纤耦合器
WO2023060385A1 (zh) 光纤适配器及光通信装置
US11640032B1 (en) Splice-on fiber optic connector holder
CN214474090U (zh) 一种光纤连接盒
KR100307048B1 (ko) 광커넥터 패널 부착용 광커넥터 및 어댑터
JPH0746890Y2 (ja) 光コネクタのエレメント調心治具
CN116231350A (zh) 适配器、连接器以及光电同传连接组件
WO2011044724A1 (zh) 一种光纤连接器
TW202335572A (zh) Emi屏蔽件、具有emi屏蔽件的光纖轉接模組以及光纖轉接模組的組裝方法
KR200157680Y1 (ko) 초다심 광케이블용 광화이버 접속자 결속체
KR100207056B1 (ko) 광 컨넥터 결속체
CN116931184A (zh) Emi屏蔽件、具有emi屏蔽件的光纤转接模块以及光纤转接模块的组装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