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77406U - 双电动轮毂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双电动轮毂自行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77406U
CN219077406U CN202223440808.0U CN202223440808U CN219077406U CN 219077406 U CN219077406 U CN 219077406U CN 202223440808 U CN202223440808 U CN 202223440808U CN 219077406 U CN219077406 U CN 2190774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b
electric
wheel
shell
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4080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君
郑昆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ousu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Dousu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Dousu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Dousu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4080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774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774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774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双电动轮毂自行车,双电动轮毂自行车包括车架以及安装在车架上的后轮、前轮、脚踏及传动组,脚踏通过传动组连接后轮,后轮包括后轮胎及后电动轮毂,前轮包括前轮胎及前电动轮毂,后电动轮毂内部设有控制后电动轮毂的电动助力的后轮毂控制器,前电动轮毂内设有控制前电动轮毂的电动助力的前轮毂控制器,后轮毂控制器与前轮毂控制器具有无线通信模块,以实现后轮毂控制器与前轮毂控制器直接或间接实现无线通信。本申请的双电动轮毂自行车中,由于后轮和前轮均能输出动力,扒地能力、爬坡能力随之增强;采用双电动轮毂后,前后轮重量分布均匀,在刹车、上下坡等状况下稳定性提高。

Description

双电动轮毂自行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电动轮毂自行车。
背景技术
最常见的自行车最初是借助于人力踩踏进行驱动,后来逐渐发展形成电动自行车,借助于电机进行驱动,可以节省人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中型城市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出行带来的便利性和灵活性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现有电动自行车大致分为纯电动驱动自行车和电助力驱动自行车两种,其中电助力驱动是通过把人在骑行时施加到脚踏上的力转换为驱动信号来驱动电机运行,所以驱动自行车的力同时由人和电机来完成,人骑行时出的力更小,实现助力骑行。
现有的助力驱动多为在后轮采用电动轮毂助力驱动,存在功率和动力不足,爬坡能力欠缺的问题。此外,这种在后轮采用电动轮毂的自行车也存在重心靠后轮,前轻后重、配重不均匀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双电动轮毂自行车,能够解决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动力不足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双电动轮毂自行车,包括车架以及安装在车架上的后轮、前轮、脚踏及传动组,所述脚踏通过所述传动组连接后轮,所述后轮包括后轮胎及设于所述后轮胎轴心处的后电动轮毂,所述前轮包括前轮胎及设于所述前轮胎轴心处的前电动轮毂,所述后电动轮毂内部设有控制所述后电动轮毂的电动助力的后轮毂控制器,所述前电动轮毂内设有控制所述前电动轮毂的电动助力的前轮毂控制器,所述后轮毂控制器与所述前轮毂控制器具有无线通信模块,以实现所述后轮毂控制器与所述前轮毂控制器直接或间接实现无线通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电动轮毂包括后轮轴、转动地套接于后轮轴上的后轮毂壳体及设置于所述后轮毂壳体内的后轮毂驱动电机,所述后轮毂壳体在与所述传动组连接处设有扭力传感器,所述后轮毂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后轮毂驱动电机和所述扭力传感器电性连接,以接收所述扭力传感器的扭力检测数值并据此控制所述后轮毂驱动电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包括牙盘、链条及飞轮,所述链条连接所述牙盘和所述飞轮,所述牙盘的轴心处穿套所述脚踏的轴,所述飞轮环套设于所述后轮轴上并贴设于所述后轮毂壳体的外侧,所述扭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飞轮相对所述后轮毂壳体的扭力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电动轮毂包括前轮轴、前轮毂壳体、前轮毂驱动电机、前轮毂锁体、前轮毂锁盘及前轮毂电池,所述前轮毂壳体可转动地套接于所述前轮轴上,所述前轮毂驱动电机、所述前轮毂锁体、所述前轮毂锁盘及所述前轮毂电池均设置于所述前轮毂壳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电动轮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后轮毂壳体内的后轮毂锁体和后轮毂锁盘,所述后轮毂锁体固定连接于所述后轮毂壳体,所述后轮毂锁盘固定套接于所述后轮轴,所述后轮毂锁体上设有可伸缩的锁头,所述锁头选择性地伸入所述后轮毂锁盘的锁孔中,以约束所述后轮毂锁体及后轮毂壳体相对所述后轮毂锁盘及所述后轮轴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为蓝牙、zigbee、WiFi无线通信模块其中之一。
本申请的双电动轮毂自行车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的双电动轮毂自行车中,采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电动轮毂分别安装在后轮和前轮,由于后轮和前轮均能输出动力,扒地能力、爬坡能力随之增强;采用双电动轮毂后,重量分布均匀,在刹车、上下坡等方面的稳定性得到提高;后电动轮毂和前电动轮毂均集成了轮毂电池、控制器、驱动电机,能够实现独立助力,且轮毂控制器具有无线通信模块,也能进行相互通信,保证后轮和前轮的助力同步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电动轮毂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双电动轮毂自行车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双电动轮毂自行车的后电动轮毂在开锁状态下的轴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后电动轮毂在关锁状态下的轴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双电动轮毂自行车的控制方法的通信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双电动轮毂自行车的控制方法的通信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各元件标号如下:
车架10;后轮20(其中,后轮胎21、后电动轮毂22;后轮轴221、后轮毂壳体222、后轮毂驱动电机223;后轮毂锁体224、后轮毂锁盘225、后轮毂电池226、扭力传感器227、后轮毂控制器228;后轮毂壳座体2221、后轮毂壳端盖2222;锁头2241;锁孔2251);前轮30(其中,前轮胎31、前电动轮毂32);脚踏40;传动组50(其中,牙盘51、链条52、飞轮53);把手60;鞍座7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的实现方式。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双电动轮毂自行车包括车架10以及安装在车架10上的后轮20、前轮30、脚踏40、传动组50、把手60及鞍座70,其中,后轮20、前轮30和脚踏40分别安装在车架10的后部、前部和中部。脚踏40通过传动组50连接后轮20,后轮20安装在车架10的后叉上,把手60与前轮30通过前叉连接,前叉可转动地安装在车架10前部。坐在鞍座70上的骑行者,通过蹬踩脚踏40可通过传动组50使后轮20产生动力,通过把手60调整前轮30的方向,从而实现行进。
在图示实施例中,后轮20包括后轮胎21及设于后轮胎21轴心处的后电动轮毂22,通过后电动轮毂22可提供电动助力给后轮20;类似的,前轮30包括前轮胎31及设于前轮胎31轴心处的前电动轮毂32,通过前电动轮毂32可提供电动助力给前轮30。
传动组50包括牙盘51、链条52及飞轮53,链条52连接牙盘51和飞轮53,牙盘51的轴心处穿套脚踏40的轴,飞轮53安装在后电动轮毂22的一侧,使得蹬踩脚踏40可转动牙盘51,牙盘51通过链条52带动飞轮53(后电动轮毂22)转动,驱动后轮胎21。
上述双电动轮毂自行车采用相同或相似的两个电动轮毂分别装在后轮和前轮,能够非常方便地将自行车功率和动力增倍。由于后轮20和前轮30均能输出动力,扒地能力得到增强,爬坡能力随之增强。由于电动轮毂比普通轮毂重一些,仅前后轮其中之一采用电动轮毂的单电动轮毂自行车会出现轮毂偏重的现象,采用双电动轮毂后,重量分布均匀,在刹车、上下坡等方面的稳定性得到提高。
请参阅图3,其为后电动轮毂22的轴向剖视图,后电动轮毂22包括后轮轴221、后轮毂壳体222、后轮毂驱动电机223、后轮毂锁体224、后轮毂锁盘225及后轮毂电池226,后轮毂壳体222可转动地套接于后轮轴221上,后轮毂驱动电机223、后轮毂锁体224、后轮毂锁盘225及后轮毂电池226均设置于后轮毂壳体222内。
后轮轴221为纵长的圆杆,后轮轴221固定在车架10上且不可旋转。
后轮毂壳体222为中空的圆筒状结构,后轮轴221可通过轴承等穿设于后轮毂壳体222的中央,后轮轴221的两端伸出至后轮毂壳体222之外,使后轮毂壳体222可绕后轮轴221转动。后轮毂壳体222包括呈筒状的后轮毂壳座体2221及后轮毂壳端盖2222,后轮毂壳端盖2222通过如螺钉或铆接等方式与后轮毂壳座体2221固定连接并封闭后轮毂壳座体2221的开口,可避免外部灰尘、水渍进入后轮毂壳体222内,保证内部电气安全。
后轮毂驱动电机223收容于后轮毂壳体222内并环套于后轮轴221上,可以采用无刷直流、异步电机、磁阻电机等,在此不一一例举。
后轮毂锁体224固定连接于后轮毂壳体222,所述后轮毂锁体224上设有可伸缩的锁头2241。锁头2241可选择性地伸入所述后轮毂锁盘225,以用于约束后轮毂锁体224及后轮毂壳体222相对所述后轮毂锁盘225及后轮轴221转动,从而实现锁止。具体地,后轮毂锁体224沿平行于后轮轴221的方向固定于后轮毂壳体222内,且靠近所述后轮毂壳体222的后轮毂壳座体2221侧壁,以避免占用靠近后轮轴221的空间。锁头2241可沿平行于后轮轴221的方向伸缩,以伸入后轮毂锁盘225或从后轮毂锁盘225中缩回。
内置于后轮毂壳体222的后轮毂锁盘225固定套接在后轮轴221上。所述后轮毂锁盘225沿周向间隔开设有多个所述锁孔2251,所述锁头2241的外径与所述锁孔2251的孔径相匹配,以使所述锁头2241可选择性地插入其中一所述锁孔2251中,从而实现锁止或解锁。具体地,所述后轮毂锁盘225固定于所述后轮轴221且靠近后轮毂壳端盖2222,避免占用靠近后轮轴空间,所述锁孔2251开设于靠近所述后轮毂锁盘225的外边缘处。
后轮毂电池226固定于后轮毂壳体222内并可随所述后轮毂驱动电机223同步转动。后轮毂电池226用于对后轮毂驱动电机223供电,后轮毂驱动电机223与后轮毂壳体222传动连接,从而通过后轮毂电池226为后轮毂驱动电机223供电,可驱动后轮毂壳体222及后轮毂电池226绕后轮轴221转动。
当需要锁止时,操作后轮毂锁体224使锁头2241沿平行于后轮轴221的方向向着后轮毂锁盘225伸出,随着锁头2241逐渐插入后轮毂锁盘225上对应的锁孔2251后,后轮毂壳体222相对后轮毂锁盘225固定并不能再旋转,便实现锁车目的,如图4中所示。当需要解锁时,操作后轮毂锁体224使锁头2241沿平行于后轮轴221的方向背向后轮毂锁盘225回缩,锁头2241逐渐退出锁孔2251,后轮毂壳体222相对后轮毂锁盘225的固定解除,便实现解锁目的,如图3中所示。
较佳地,后轮毂壳体222内固定设置有扭力传感器227及后轮毂控制器228。扭力传感器227设置于飞轮53处,用于检测该处飞轮53相对后轮毂壳体222的扭力值大小。后轮毂控制器228分别与后轮毂驱动电机223和扭力传感器227电性连接,用于接收扭力传感器227的扭力检测数值并据此控制后轮毂驱动电机223的运行速度,进而控制通过后电动轮毂22实现升速、降速、定速巡航、刹车等。
后轮毂控制器228设有通信模块,通信模块优选地为无线通信模块,如蓝牙、zigbee、WiFi等无线通信模块。所述自行车配备有与通信模块对应的用户终端设备100,用户终端设备100可以是专门的遥控器,也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终端。骑行者通过用户终端设备100输入相应的指令,实现电动助力比例的调节,并显示自行车实时状态,如电池电量、车速等。
传动组50的飞轮53环套设于后轮轴221上,并贴设于后轮毂壳体222的后轮毂壳端盖2222的外侧,飞轮53与链条52相啮合,从而通过同样与链条52相啮合的牙盘51和脚踏40形成传动连接。需指出的是,飞轮53可以是单速也可以是多速,不限于图中所示的单速。
骑行者踩踏自行车的脚踏40时通过链条52带动飞轮53,飞轮53受力转动将力传递到后轮毂壳体22,带动后轮胎21转动。同时,扭力传感器227的应变片检测到相应的受力变形并输出电信号至后轮毂控制器228。电信号经后轮毂控制器228处理,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后轮毂驱动电机223的转动速度,后轮毂驱动电机223的驱动后轮20转动,如此后轮毂驱动电机223和骑行者同时出力使自行车前进,骑行者用比之前少的力就能带动自行车运行,达到助力骑行的目的。
后轮20通过扭力传感器227检测飞轮53处的扭力大小来获得骑行者对脚踏40的施力大小,并据此控制后轮毂驱动电机223的输出。骑行者蹬踩脚踏40的力越大则后轮毂驱动电机223输出的驱动力越大;反之,骑行者蹬踩脚踏40的力越小则后轮毂驱动电机223输出的驱动力越小;脚踏40不受力时扭力传感器227检测到的扭力为零或低于设定的助力启动阈值,后轮毂驱动电机223不输出助力。如此,骑行者可以根据路况改变蹬踩脚踏40的力量,在上坡等费力路段时相对用力踩踏、在平缓路段时轻踏即可、在下坡路段时则完全不用力,在操作上简单、省力。
后电动轮毂22包含车轴221、后轮毂壳体222、后轮毂驱动电机223、后轮毂锁体224、后轮毂锁盘225、后轮毂电池226、扭力传感器227及后轮毂控制器228,整个后轮20的结构为内置驱动的一体化结构,与外部无任何电气连接。
前电动轮毂32可采用与后电动轮毂22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包括前轮轴、前轮毂壳体、前轮毂驱动电机、前轮毂锁体、前轮毂锁盘、前轮毂电池及前轮毂控制器,前轮毂壳体可转动地套接于前轮轴上,前轮毂驱动电机、前轮毂锁体、前轮毂锁盘及前轮毂电池均设置于前轮毂壳体内。具体地,前轮轴为纵长的圆杆,前轮轴固定在车架上且不可旋转。前轮毂壳体为中空的圆筒状结构,前轮轴可通过轴承等穿设于前轮毂壳体的中央,前轮轴的两端伸出至前轮毂壳体之外,使前轮毂壳体可绕前轮轴转动。前轮毂驱动电机收容于前轮毂壳体内并环套于前轮轴上。前轮毂锁体固定连接于前轮毂壳体,前轮毂锁盘固定套接在前轮轴上。
当前电动轮毂32采用与后电动轮毂22相同的结构时,在安装完成后通过配置设定电动轮毂用于后轮20或前轮30从而采用不同的控制模式,具体的控制方法将在下文进行说明。当前电动轮毂32采用与后电动轮毂22相似的结构时,可省去扭力传感器及锁盘锁体。
请参阅图5和图6,本申请提供一种双电动轮毂自行车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后电动轮毂22的扭力传感器227检测通过飞轮53传递过来的骑行车对脚踏40的施力,得到当前的检测扭力值F;
步骤2,后电动轮毂22的后轮毂控制器228接收扭力传感器227的检测扭力值F获得扭力百分比N,并通过扭力百分比N乘以后轮挡位系数K得到后电动轮毂22的后轮助力百分比Z
步骤3,后轮毂控制器228根据后电动轮毂22的后轮助力百分比Z控制后轮毂驱动电机223提供后轮助力F,并通过后电动轮毂控制器228的通信模块或者用户终端设备100将后电动轮毂22的扭力百分比N发送至前电动轮毂32的前轮毂控制器;
步骤4,前轮毂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后电动轮毂22的扭力百分比N设置前电动轮毂30的骑行参数,控制前轮毂驱动电机提供助力,通过扭力百分比N乘以前轮挡位系数K得到前电动轮毂32的前轮助力百分比Z,使前电动轮毂32的前轮助力百分比Z与后电动轮毂22的后轮助力百分比Z相同或相似,前轮毂控制器根据前轮助力百分比Z控制前轮毂驱动电机来提供前轮助力F
其中,骑行参数包括前轮毂驱动电机的挡位、前轮毂锁体的开关锁、提醒方式等。
在步骤3中,后轮助力F=F后max×Z,F后max为后轮毂驱动电机223的最大助力。当后电动轮毂22的扭力百分比N通过后电动轮毂控制器228的通信模块直接发送给前电动轮毂32时,后电动轮毂控制器228的通信模块具有两个不同的无线信道或无线模块,与用户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无线信道进行通信,与前电动轮毂30的前轮毂控制器通过第二无线信道进行通信。后电动轮毂控制器228在与前电动轮毂32进行通信时,同时提取前电动轮毂32的状态数据,状态数据包括前轮毂电池的电量、前轮毂锁体的状态等。
在步骤4中,前轮助力F=F前max×Z,F前max为前轮毂驱动电机的最大助力。
在这种控制方法中,用户终端设备100主要和后电动轮毂22交互数据,后电动轮毂22再和前电动轮毂32交互数据。由于前电动轮毂32和后电动轮毂22之间通过单独的无线信道进行通信,从而可使得后轮20和前轮30的运动的实时同步性较好。
在步骤3中,当后电动轮毂22的扭力百分比N通过用户终端设备100发送至前电动轮毂32时,用户终端设备100接收后轮20传来的数据并发送给前轮30用于控制前电动轮毂32。用户终端设备100给后电动轮毂22和前电动轮毂32设置相同或相似的后轮助力百分比Z和后轮助力百分比Z。用户终端设备100同时监控后轮20和前轮30的状态数据(包括轮毂电池电量、轮毂锁体的等),后电动轮毂22和前电动轮毂32可以同时上锁和开锁。
前文中,扭力百分比N为扭力传感器227感测到的检测扭力值F在其最大扭力Fmax、最小扭力Fmin间的百分比,即N=F/(Fmax-Fmin)×100%。后轮助力百分比Z与扭力百分比N成正比(后轮助力挡位系数K),即Z=K×N。同样地,前轮助力百分比Z与扭力百分比N成正比(前轮助力挡位系数K),即Z=K×N。后轮助力挡位系数K、前轮助力挡位系数K均可根据设置有2~10个,每一个后轮助力挡位系数K、前轮助力挡位系数K对应一个助力挡位,后轮助力挡位系数K越大则后轮助力百分比Z越大,前轮助力挡位系数K越大则前轮助力百分比Z越大,助力感越强。比如我们将助力挡位系数K小的挡位为锻炼挡(即小比例系数助力)、助力挡位系数K大的挡位称为轻松挡(即大比例系数助力)。
后轮助力挡位系数K、前轮助力挡位系数K均可通过用户终端设备100进行设定。后轮助力百分比Z、前轮助力百分比Z均与扭力百分比N成正比,但是后轮助力挡位系数K、前轮助力挡位系数K可设为不同。若设定的后轮助力挡位系数K大一些的话,后轮助力百分比Z乘相应的档位比例比前轮助力百分比Z大;如果后轮助力挡位系数K缩小的话,后轮助力百分比Z乘相应的档位比例比前轮助力百分比Z小。
在这种控制方法中,由于后轮20到前轮30的数据传递通过用户终端设备100,实时性和可靠性采用下面的方式实现:
(1)用户终端设备100一直持续运行、不休眠,实时地在后轮20与前轮30之间传递数据,完成一次通讯传递用时做到单次通信时间(例如,2s)以内,单次通信时间越短,实时性越好;
(2)在单次通信时间以内,前轮30不能收到用户终端设备100发送来的数据时,为了保证安全,前电动轮毂32不对前轮30进行助力驱动;
(3)当用户终端设备100关机或者与用户终端设备100的通信长时间受到干扰时,只要通过扭力传感器227能够检测到脚踏40受力,后电动轮毂22就可以独立运行助力,确保助力功能具备更持久的有效性;
(4)在扭力传感器227未检测到脚踏40受力(即,检测扭力值F未达到助力启动阈值)达到一定的时长(例如,30秒)后,后电动轮毂22将停止助力,双电动轮毂自行车可在人力踩动的方式骑行。
本申请的双电动轮毂自行车以后轮20为主动轮,通过传动组50的链条52将骑行者的蹬踩脚踏40的力传递给后电动轮毂22的扭力传感器227,获得骑行者是否需要提速或减速的动作指令;后电动轮毂22根据扭力传感器227检测到的扭力值,输出相应的后轮助力,并将骑行者骑行快慢的动作指令通过无线通信(直接通过无线信道或通过用户终端设备)传递给前轮30。前轮30为从动轮,前电动轮毂32获得后电动轮毂22传来的后轮助力数据后,也提供相同或相近的前轮助力。
助力百分比Z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申请的双电动轮毂自行车,至少具有以下优点:采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电动轮毂分别安装在后轮和前轮,可将自行车的助动功率和动力变为原来的2倍左右,由于后轮和前轮均能输出动力,扒地能力、爬坡能力随之增强。电动轮毂比普通轮毂重一些,单电动轮毂自行车有一个轮毂偏重的现象,采用双电动轮毂后,重量分布均匀,在刹车、上下坡等方面的稳定性得到提高。此外,后电动轮毂和前电动轮毂均集成了轮毂电池、控制器、驱动电机,能够实现独立助力,且控制器具有无线通信模块,也能进行相互通信,保证后轮和前轮的助力同步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之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双电动轮毂自行车,包括车架(10)以及安装在车架(10)上的后轮(20)、前轮(30)、脚踏(40)及传动组(50),所述脚踏(40)通过所述传动组(50)连接后轮(2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20)包括后轮胎(21)及设于所述后轮胎(21)轴心处的后电动轮毂(22),所述前轮(30)包括前轮胎(31)及设于所述前轮胎(31)轴心处的前电动轮毂(32),所述后电动轮毂(22)内部设有控制所述后电动轮毂(22)的电动助力的后轮毂控制器,所述前电动轮毂(32)内设有控制所述前电动轮毂(32)的电动助力的前轮毂控制器,所述后轮毂控制器与所述前轮毂控制器具有无线通信模块,以实现所述后轮毂控制器与所述前轮毂控制器直接或间接实现无线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动轮毂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电动轮毂(22)包括后轮轴(221)、转动地套接于后轮轴(221)上的后轮毂壳体(222)及设置于所述后轮毂壳体(222)内的后轮毂驱动电机(223),所述后轮毂壳体(222)在与所述传动组(50)连接处设有扭力传感器(227),所述后轮毂控制器(228)分别与所述后轮毂驱动电机(223)和所述扭力传感器(227)电性连接,以接收所述扭力传感器(227)的扭力检测数值并据此控制所述后轮毂驱动电机(2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动轮毂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50)包括牙盘(51)、链条(52)及飞轮(53),所述链条(52)连接所述牙盘(51)和所述飞轮(53),所述牙盘(51)的轴心处穿套所述脚踏(40)的轴,所述飞轮(53)环套设于所述后轮轴(221)上并贴设于所述后轮毂壳体(222)的外侧,所述扭力传感器(227)用于检测所述飞轮(53)相对所述后轮毂壳体(222)的扭力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电动轮毂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电动轮毂(32)包括前轮轴、前轮毂壳体、前轮毂驱动电机、前轮毂锁体、前轮毂锁盘及前轮毂电池,所述前轮毂壳体可转动地套接于所述前轮轴上,所述前轮毂驱动电机、所述前轮毂锁体、所述前轮毂锁盘及所述前轮毂电池均设置于所述前轮毂壳体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动轮毂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电动轮毂(22)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后轮毂壳体(222)内的后轮毂锁体(224)和后轮毂锁盘(225),所述后轮毂锁体(224)固定连接于所述后轮毂壳体(222),所述后轮毂锁盘(225)固定套接于所述后轮轴(221),所述后轮毂锁体(224)上设有可伸缩的锁头(2241),所述锁头(2241)选择性地伸入所述后轮毂锁盘(225)的锁孔(2251)中,以约束所述后轮毂锁体(224)及后轮毂壳体(222)相对所述后轮毂锁盘(225)及所述后轮轴(221)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动轮毂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为蓝牙、zigbee、WiFi无线通信模块其中之一。
CN202223440808.0U 2022-12-19 2022-12-19 双电动轮毂自行车 Active CN2190774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0808.0U CN219077406U (zh) 2022-12-19 2022-12-19 双电动轮毂自行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0808.0U CN219077406U (zh) 2022-12-19 2022-12-19 双电动轮毂自行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77406U true CN219077406U (zh) 2023-05-26

Family

ID=86393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40808.0U Active CN219077406U (zh) 2022-12-19 2022-12-19 双电动轮毂自行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774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38128B (zh) 电动自行车
JP3167746U (ja) パワー・アシスト付き乗物の改善
EP0168905B1 (en) An auxiliary drive for pedal-driven road vehicles
TWM326504U (en) Force detection system of electric bike
JP2004149001A (ja) 電動自転車
JP2012523347A (ja) 自転車のための動力支援式ペダル及びペダル充電手段
JP2015505282A (ja) ペダル駆動車両用の補助電動機の制御システム
GB2485216A (en) Electric pedal cycle with exercise program
WO2015191536A1 (en) Variable resistance serial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JP2001030974A (ja) 電動補助自転車
US20230067597A1 (en) Bicycle Power System
CN210063280U (zh) 助力车同轴中置电机及助力自行车
CN219077406U (zh) 双电动轮毂自行车
CN210101921U (zh) 自行车的电动辅助驱动单元
JP3169458U (ja) 手漕ぎ式自転車
EP3823887A1 (en) Motor assisted pedal apparatus
CN201923270U (zh) 三轮人力助力车
KR102215234B1 (ko) 태양광 충전식 전기자전거
JP2001213381A (ja) 電動補助自転車
JP3009368B2 (ja) 電動自転車
CN111452845A (zh) 一种智能感知助力推车
CN112389532A (zh) 智能助力婴儿车
CN211893536U (zh) 一种老年人健身车
CN210653526U (zh) 转动装置及应用该转动装置的电助力自行车
CN112389531B (zh) 智能婴儿车及其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