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7292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67292U
CN219067292U CN202223285196.2U CN202223285196U CN219067292U CN 219067292 U CN219067292 U CN 219067292U CN 202223285196 U CN202223285196 U CN 202223285196U CN 219067292 U CN219067292 U CN 2190672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end portion
protrud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8519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采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Kore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Kore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Korea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Korea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672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672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安装到基板且与配对连接器(20)结合的电连接器(10)。电连接器(10)包括:模具部(10‑5);电源端子(10‑1);以及多个端子(10‑3)。所述电源端子(10‑1)具有下端部(G)、及在所述下端部中从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外侧向上方延伸的外侧延伸部(E3),且相对于所述下端部(G),所述模具部(10‑5)具有:第二突出部(F2),在所述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及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外侧与所述下端部相接且与所述下端部的上表面具有阶差且形成得高;以及第三突出部(F3),在所述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及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外侧与所述下端部相接且与所述下端部的上表面具有阶差且形成得高。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更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端子的下端部的上表面与外壳底部的阶差。
背景技术
通常,在基板相互连接的情况下,使用通过如焊接(soldering)等方法与各个基板连接的两个连接器,所述两个连接器可彼此连接。此处,两个连接器中的一个为插塞连接器(plug connector),其余一个为插座连接器(socket connector)。插座连接器也可被称为插孔(receptacle)连接器。此种插塞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可在模具部布置端子来形成。插塞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可彼此紧固以形成电连接器组装体。
随着电子机器的小型化趋势,连接器的小型化及低背化是一种趋势。然而,事实上在减小节距或使零件变小以将连接器小型化及低背化的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
另一方面,在连接器小型化的同时,也存在与以前相比难以确保连接器的耐久性的方面。原因是由于部件小即使比以前小的力也容易使其破损或变形。
另外,作为所述变形的一种,在连接器间的结合过程中,或者在已经结合的状态下,如果金属材质的端子一直保持特定的形状,则可能产生塑形变形。所谓塑形变形作为弹性变形的相反概念,是指即便去除施加在材质上的负荷,也不会回到材料所具有的原来的模样而保持变形的状态。其原因在于所有的材料通常具有弹性,但在产生应力时对模样产生变形。对于逐渐微细化的连接器的端子而言,也存在防止这种塑性变形的必要性。
而且,存在利用嵌件成型制作连接器的树脂模具(外壳)的情况,此时根据树脂的流动性如何决定外壳是否照原样成型,因此也存在改善树脂的流动性的必要性。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欲解决的技术课题是防止电连接器的端子的塑性变形。
另外,在嵌件成型中改善树脂的流动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课题不限于以上提及的技术课题,且对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以下记载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另一些技术课题。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为安装到基板且与配对连接器结合的电连接器,包括:
模具部,包括:基底部;第一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第二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并与所述第一壁部交叉;第三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与所述第二壁部交叉且与所述第一壁部相对;以及第四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与所述第一壁部及所述第三壁部交叉且与所述第二壁部相对;
电源端子,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一壁部;以及
多个端子,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二壁部及所述第四壁部,
所述电源端子具有下端部及在所述下端部中从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外侧向上方延伸的第三延伸部,
相对于所述下端部,所述模具部具有:第二突出部,在所述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及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外侧与所述下端部相接且与所述下端部的上表面具有阶差且形成得高;以及第三突出部,在所述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及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外侧与所述下端部相接且与所述下端部的上表面具有阶差且形成得高。
优选为,所述模具部额外具有:第一突出部,在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内侧与所述下端部相接且与所述下端部的上表面具有阶差且形成得高。
优选为,所述模具部额外具有:同一平面部,以从所述第一突出部向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同时与所述电源端子的下端部的上表面不具有阶差的方式形成。
优选为,通过在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配对连接器嵌合时使所述第二突出部及所述第三突出部与所述配对连接器的电源端子或所述配对连接器的模具部接触,所述电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的下端部的上表面不与所述配对连接器的电源端子接触而产生间隔。
优选为,所述电源端子还具有:第一延伸部,在所述下端部中,从所述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向上方延伸;以及第二延伸部,在所述下端部中,从所述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向上方延伸,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躲避部,是在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配对连接器结合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端部向所述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外侧打弯时收容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端部及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端部的空间。
优选为,所述电连接器的电源端子中除下端部的上表面之外的部分与所述配对连接器的模具部或所述配对连接器的电源端子接触。
优选为,所述第二突出部及所述第三突出部与所述电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的下端部相接的部分呈曲线形状。
优选为,所述同一平面部与所述电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的下端部相接的部分呈曲线形状。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防止电连接器的端子的塑性变形。
另外,在嵌件成型中改善树脂的流动性。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不受以上例示的内容的限制,更多样的效果包含在本说明书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中插塞连接器的一例的图。
图2是示出图1的一部分的图。
图3是将图2的一部分进一步放大示出的图。
图4是省略图3中电源端子(10-1)示出的图。
图5是示出插塞连接器(10)与作为配对连接器的插孔连接器(20)呈结合的状态的图。
图6是示出沿图3所示的BB线切割的样子的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20;插孔连接器)的图。
图8是在图7中假想地去除外壳(20-5)而示出的图。
图9是插座连接器(20)的电源端子(20-1)的立体图。
图10是将图7的一部分放大的图,且是对图9附加外壳(20-5)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与将详细描述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特征、以及实现其等的方法将变明了。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以下揭示的实施例,而以彼此不同的各种形态实现,且提供本实施例仅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揭示完整且使实用新型的范畴完整地传达给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内具有通常知识者,且本实用新型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畴来定义。贯穿说明书全文,相同的参照符号指代相同的构成要素。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中插塞连接器的一例的图。
在图1中,作为一例,示出插塞连接器(10)的电源端子(10-1)、信号端子(10-3)、外壳(10-5;模具部)。
电源端子(10-1)可为用以补充连接器(10)的强度的金属制的结构体,同时可输入输出电源电信号。信号端子(10-3)可输入输出数据信号。
但,此情形为一例且不限定于此。例如,电源端子(10-1)也可通过单独的金具与电源端子分开制成。
另外,例如,信号端子(10-3)也可由容许0.3A的电流的四个引脚(PIN)组成,可为容许超过0.3A、例如5A的电流的端子以作为电源端子发挥作用。但,引脚的个数为四个是一例。
外壳(10-5)具有基底部。外壳(10-5)具有从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的壁部,且在壁部形成电源端子(10-1)、信号端子(10-3)等。
插塞连接器(10)的外壳(10-5;模具部)优选为塑料材质,例如可为液晶聚合物(Liquid Crystal Polymer,LCP)。另外,外壳(10-5)可由包含树脂及环氧树脂等的绝缘体形成,但不限定于此。插塞连接器(10)的电源端子(10-1)、信号端子(10-3)优选为金属材质,虽不限定于此,但也可例如为铜,且可在铜合金进行镀金(镍底层)。
图2是示出图1的一部分的图。
图2中示出第一突出部(F1)、第二突出部(F2)、第三突出部(F3)、同一平面部(F4),这些全部是外壳(10-5)的一部分。
另外,图2中示出下端部(G),其为电源端子(10-1)的一部分。
图3是将图2的一部分进一步放大示出的图。
图3中示出第一突出部(F1)、第二突出部(F2)、第三突出部(F3)、同一平面部(F4),其与图2相同,但在都是外壳(10-5)的一部分的含义中也表示为F1(10-5)、F2(10-5)、F3(10-5)、F4(10-5)。以下,可知第一突出部(F1)与第一突出部(F1(10-5))是指相同的对象。
另外,图3中示出下端部(G),其与图2相同,但在都是电源端子(10-1)的一部分的含义中也表示为G(10-1)。以下,可知下端部(G)与下端部(G(10-1))是指相同的对象。
所述第一突出部(F1)、第二突出部(F2)、第三突出部(F3)构成外壳(10-5)的底部,不是必须的但作为一例为彼此相同的高度。相同的高度是指可考虑以图上的Z轴为基准。
另一方面,同一平面部(F4)比所述第一突出部(F1)形成得低。而且,电源端子(10-1)的下端部(G)形成在与同一平面部(F4)相同的高度。即,下端部(G)与同一平面部(F4)为相同的高度,且第一突出部(F1)、第二突出部(F2)、第三突出部(F3)形成得比下端部(G)及同一平面部(F4)高。
典型地,优选为(i)下端部(G)与同一平面部(F4)为相同的高度,(ii)第一突出部(F1)、第二突出部(F2)、第三突出部(F3)比下端部(G)及同一平面部(F4)高,且(iii)第一突出部(F1)、第二突出部(F2)、第三突出部(F3)为彼此相同的高度。但是,具备所述(iii)的条件为佳,但不是必须的。作为一例,也可为以下构成:仅第二突出部(F2)、第三突出部(F3)比电源端子(10-1)的下端部(G)(准确来说是下端部的上表面)高,而第一突出部(F1)为与下端部(G)相同的高度。
具体来说,在所述下端部(G)中,外壳(10-5)具有:第二突出部(F2),在所述电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及所述电连接器(10)的长度方向的外侧与所述下端部相接且与所述下端部(G)的上表面具有阶差且形成得高;以及第三突出部(F3),在所述电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及所述电连接器(10)的长度方向的外侧与所述下端部(G)相接且与所述下端部(G)的上表面具有阶差且形成得高。
如所述(i)~所述(iii)(或(i)、(ii))般构成的理由是为了形成间隙,以使得如下文通过图5等描述所示,不与配对连接器(20)的电源端子上表面直接接触。
另一方面,在图3中示出作为电源端子(10-1)的端子可动片的第一延伸部(E1)、第二延伸部(E2)。而且,示出第三延伸部(E3)(外侧延伸部)朝向电源端子(10-1)的连接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延伸的情形。
具体来说,电源端子(10-1)具有:下端部(G);第一延伸部(E1),在所述下端部(G)中从所述电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向上方延伸;第二延伸部(E2),在所述下端部(G)中从所述电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向上方延伸;以及第三延伸部(E3),在所述下端部(G)中从所述电连接器(10)的长度方向的外侧向上方延伸。
图4是省略图3中电源端子(10-1)示出的图。
为了更明确地示出图3中说明的内容,在图4中省略电源端子(10-1)示出。当然也省略作为电源端子(10-1)的一部分的下端部(G)。
虽然在图3中也示出第一突出部(F1)与同一平面部(F4),但在图4中也可确认第一突出部(F1)与同一平面部(F4)的阶差。以Z轴方向为基准,第一突出部(F1)更高且同一平面部(F4)更低。
图5是示出插塞连接器(10)与作为配对连接器的插孔连接器(20)呈结合的状态的图。
图5示出沿图3所示的AA线切割的样子。
与图1~图4不同,图5示出在使插塞连接器(10)在Z轴方向上上下翻转后与配对连接器(20;插孔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结合的状态。
在图5中,插塞连接器(10)的电源端子(10-1)的下端部(G)与配对连接器(20)的电源端子(20-1)的上端部相对,但具有间隔(D)而隔开。形成这种间隔(D)的原因在于(在图5自身中未示出但)图3、图4的外壳(10-5)的突出部(F1、F2、F3)与配对连接器(20)的电源端子(20-1)及/或外壳(20-5)接触。即,插塞连接器(10)的外壳(10-5)的突出部(F1、F2、F3)与配对连接器(20)的电源端子(20-1)及/或外壳(20-5)接触,但由于插塞连接器(10)的电源端子(10-1)的下端部(G)形成得比突出部(F1、F2、F3)更低(在图3、图4中更向-Z轴方向,插塞连接器(10)上下翻转从而在图5中更向+Z轴方向),因此产生所述间隔(D)。
换句话说,这种间隔(D)不是在连接器间结合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的程度的间隔,而是由于在“突出部(F1、F2、F3)”与“同一平面部(F4)及下端部(G)”之间故意形成阶差(高度差)而产生的间隔。
作为参考,在图5中示出插塞连接器(10)的电源端子(10-1)与插座连接器(20)的电源端子(20-1)的一部分重叠的情形,但此情形是为了方便示出起见而如此,实际上并不重叠,且在图5中作为电源端子(10-1)的环形状的端子可动片的第一延伸部(E1)及第二延伸部(E2)在宽度方向上向旁边弯曲。
另一方面,在图5中示出两个表示成S的躲避部(S)。此躲避部(S)是在延伸部(E1、E2)向其宽度方向外侧弯折时用于供延伸部(E1、E2)的端部移动以收容延伸部(E1、E2)的端部的空间。在图5中,相应躲避部(S)将外壳(10-5;模具部)的一部分面向宽度方向的外侧,且将第一延伸部(E1)或第二延伸部(E2)面向宽度方向的内侧。
图6是示出沿图3所示的BB线切割的样子的图。
与图1~图4不同,图6也示出在使插塞连接器(10)在Z轴方向上上下翻转后与配对连接器(20;插孔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结合的状态。其与图5的情况也相同。
在图6中,插塞连接器(10)的电源端子(10-1)的下端部(G)与配对连接器(20)的电源端子(20-1)的上端部相对,但具有间隔(D)而隔开。形成此种间隔(D)的原因在于外壳(10-5)的突出部(F1、F2、F3)与配对连接器(20)的电源端子(20-1)及/或外壳(20-5)接触。即,插塞连接器(10)的外壳(10-5)的突出部(F1、F2、F3)与配对连接器(20)的电源端子(20-1)及/或外壳(20-5)接触,但由于插塞连接器(10)的电源端子(10-1)的下端部(G)形成得比突出部(F1、F2、F3)更低(在图3、图4中更向-Z轴方向,在插塞连接器(10)上下翻转结合的图6中更向+Z轴方向),因此产生所述间隔(D)。
换句话说,这种间隔(D)不是在连接器间结合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的程度的间隔,而是由于在“突出部(F1、F2、F3)”与“同一平面部(F4)及下端部(G)”之间故意形成阶差(高度差)而产生的间隔。
综合图3~图6来看,在电源端子(10-1)的下端部(G)(准确来说是下端部的上表面)与外壳(10-5)的其他面(F1、F2、F3)之间存在阶差。因此种阶差,在与配对连接器(20)结合时不与电源端子(20-1)的上表面直接接触且形成间隔(D)。而且,对在同一平面部(F4)中与电源端子(10-1)相接的部分进行磨圆处理,以与电源端子(10-1)进一步密接支撑从而防止电源端子(10-1)脱离。
通过此种间隔(D)防止电源端子(10-1)的塑性变形。同时,也可防止配对连接器(20)的电源端子(20-1)的塑性变形。
优选为突出部(F1、F2、F3)都比下端部(G)高,但是也可存在仅突出部(F2、F3)比下端部(G)高的实施例。另一方面,优选为同一平面部(F4)与电源端子(10-1)的下端部(G;其上表面)为相同的高度。
如此,如上说明所示,在将插塞连接器(10)与配对连接器(20)结合(嵌合)时会产生间隔(D)。
插塞连接器(10)的电源端子(10-1)的下端部(G)自身与配对连接器(20)的电源端子(20-1)接触,但电源端子(10-1)的另一部分根据其位置与配对连接器(20)的外壳(20-1)及/或电源端子(20-1)接触。同样地,配对连接器(20)的电源端子(20-1)的上表面与插塞连接器(10)的外壳(10-5)接触。
而且,同一平面部(F4)、第二突出部(F2)、第三突出部(F3)在从上面俯瞰时优选为被处理成曲线型。这是为了与电源端子(10-1)进行密接支撑。例如,如果是直角模样而非曲线型,则密接性下降从而可能容易掉落。
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20;插孔连接器)的图。
从插塞连接器(10)的视角来看插座连接器(20)为配对连接器。当然,从插座连接器(20)的视角来看插塞连接器(10)为配对连接器。
图7的插座连接器(20)与图1中示出的插塞连接器(10)嵌合来结合。当然,为了进行这种结合,将图1的插塞连接器(10)上下翻转并与图7的插座连接器(20)嵌合,或者将图7的插座连接器(20)上下翻转并与图1的插塞连接器(10)嵌合。
在图7中,作为一例,示出插座连接器(20)的电源端子(20-1)、信号端子(20-3)、外壳(20-5;模具部)。
电源端子(20-1)可为用以补充连接器(20)的强度的金属制的结构体,且可输入输出电源电信号。当然,电源端子(20-1)也可呈分离成单独的金具与电源端子的形态。信号端子(20-3)可输入输出数据信号。其等分别与图1的插塞连接器(10)的电源端子(10-1)、信号端子(10-3)紧固。
但,图7中示出的形成及布置为一例且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制成与电源端子(20-1)单独的金具(20-1)。
另外,例如,信号端子(20-3)也可由容许0.3A的电流的四个引脚组成,可为容许超过0.3A、例如5A的电流的端子以作为电源端子发挥作用。但,引脚的个数为四个是一例。
外壳(20-5)具有基底部。外壳(20-5)具有从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的壁部,且在壁部形成电源端子(20-1)、信号端子(20-3)等。另外,外壳(20-5)具有从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的中央岛部(center island portion)(20-5I)。作为外壳(20-5)的一部分的此中央岛部(20-5I)的一部分被电源端子(20-1)覆盖。
插座连接器(20)的外壳(20-5;模具部)优选为塑料材质,例如可为液晶聚合物(Liquid Crystal Polymer,LCP)。另外,外壳(20-5)可由包含树脂及环氧树脂等的绝缘体形成,但不限定于此。插座连接器(20)的电源端子(20-1)、信号端子(20-3)优选为金属材质,虽不限定于此,但例如也可为铜,且可在铜合金进行镀金(镍底层)。
电源端子(20-1)可由单独的金具与电源端子形成,金具也可为与电源端子(20-1)及信号端子(20-3)彼此相同或类似的材质。
图8是在图7中假想地去除外壳(20-5)而示出的图。
若去除外壳(20-5),则可使金属制的电源端子(20-1)、信号端子(20-3)的结构及布置关系更明了。
特别是,电源端子(20-1)的一部分在连接器(20)的长度方向(X方向)上延伸的延伸部(20-1E)覆盖中央岛部(20-5I)(参照图7)的一部分。
在图中,在延伸部(20-1E)的右侧,示出在连接器(20)长的情况下用于加强强度的附加延伸部。
图9是插座连接器(20)的电源端子(20-1)的立体图。
图9中示出的电源端子(20-1)通过深冲(deep drawing)方式形成。
深冲加工也称为深收缩加工,是指在板材的冲压加工中,利用冲压器(punch)与压模(dies)将板的外周部密接到内侧,从而加工成无接缝的空间底面的容器状的产品的作业。在加工中,由于存在对凸缘部在圆周方向上产生压缩力而发生变形的情况,因此在利用变形抑制板进行抑制的同时对材料进行加工。这是一种利用压模与冲压器从铁·金属板成型为无接缝的碗模样或筒模样的产品的加工方法,且广泛用于电气零件等小型工业零件到汽车的车身或飞机的主体等大型零部件。
例如,如果利用深冲方式来制作电源端子(20-1),则可制成如图9所示的形状(例如,具有光滑的弯折部(20-1B))的电源端子(20-1)。
然而,如果不应用深冲方式,而仅通过切割及弯曲一字型板材来制作,则不能制成如弯折部(20-1B)般的形状,而仅可制成如图9所示的延伸部(20-1E)中般切开部及弯曲部二者露出的形状。(当然,这意指:如图8中所示,延伸部(20-1E)是电源端子(20-1)的一部分,但为便于说明作为例示,且如果不使用深冲方式,则图9的电源端子(20-1)的宽度方向的右侧及左侧的弯折部(20-1B)不能形成得圆,且如在延伸部(20-1E)中般应被切开。)假设弯折部(20-1B)部分不能如图9般形成且应被切开,则可容易得知电源端子(20-1)的整体的刚性及弹性变弱。
但是,如果利用深冲方式对金属板材进行加工,则在电连接器(20)之间制成树脂制的外壳(20-5)的方面存在些许限制。即,在制成电源端子(20-1)后,根据嵌件成型,通过将金属制的电源端子(20-1)、信号端子(20-3)布置在与模子相适的位置的状态使树脂流入并凝固,从而相应树脂成为外壳(20-5),但如果如利用深冲方式制成的电源端子(20-1)般没有切开部或切开部小,则对要注入树脂的入口产生限制。例如,如果与图9不同,弯折部(20-1B)为切开部,则可利用相应切开部容易地注入树脂,但在与图9相同的结构中不会如此。
为了解决此种问题,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20)的电源端子(20-1)中在图9的端壁的中央部形成开放孔(H)。
在图9中,将电源端子(20-1)放大看具有三个端壁部。为在连接器(2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侧形成的第一端壁部(20-1-W1)、在连接器(20)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侧形成的第二端壁部(20-1-W2)及第三端壁部(20-1-W3)。
电源端子(20-1)的第一端壁部(20-1-W1)、第二端壁部(20-1-W2)、第三端壁部(20-1-W3)分别与下文描述的图10的外壳(20-5)的第一壁部(W1)、第二壁部(W2)、第四壁部(W4)的位置对应。
其中,优选为开放孔(H)在第一端壁部(20-1-W1)形成。而且,优选为在第一端壁部(20-1-W1)中形成在中间下端(即,在左右方向(Y方向)上的中间、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的下端)。可认为,在形成在此位置时,在使用通过深冲制成的电源端子(20-1)进行嵌件成型时,通过相应开放孔(H)注入树脂,且相应树脂以开放孔为中心向左右均匀地向旁边扩散。
假设,即便开放孔(H)处于第一端壁部(20-1-W1),也并不是图9的示出位置而是更偏右侧或偏左侧,则用于嵌件成型注入的树脂(稍后成为外壳(20-5))不均匀地扩散的可能性高。
另一方面,在图9中,在第二端壁部(20-1-W2)及第三端壁部(20-1-W3)未形成开放孔(H)。其原因在于考虑到如果开放孔处于第二端壁部(20-1-W2)及/或第三端壁部(20-1-W3),则难以左右对称(以宽度方向为基准)地均匀地注入树脂。
图10是将图7的一部分放大的图,且是对图9附加外壳(20-5)的图。
对图9的电源端子(20-1)(及未图示的信号端子(20-3))进行嵌件成型的结果示出于图10。
在嵌件成型后,外壳(20-5;树脂制模具)覆盖开放孔(H)的一部分。其原因在于在树脂的注入结束后不需要一定要继续开放相应的开放孔(H)。而且,只有覆盖相应的部分才能增加外壳(20-5)整体强度。
参照以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可制造为彼此不同的各种形态,且在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内具有通常知识者可理解,可不改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而以其他具体的形态实施。因此,以上记述的实施例应仅理解为在所有方面为例示性的而并非限定性的。

Claims (8)

1.一种电连接器,是安装到基板且与配对连接器结合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模具部,包括:基底部;第一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第二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并与所述第一壁部交叉;第三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与所述第二壁部交叉且与所述第一壁部相对;以及第四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与所述第一壁部及所述第三壁部交叉且与所述第二壁部相对;
电源端子,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一壁部;以及
多个端子,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二壁部及所述第四壁部,
所述电源端子具有下端部及在所述下端部中从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外侧向上方延伸的外侧延伸部,
相对于所述下端部,所述模具部具有:第二突出部,在所述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及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外侧与所述下端部相接且与所述下端部的上表面具有阶差且较所述下端部的上表面高的方式形成;以及第三突出部,在所述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及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外侧与所述下端部相接且与所述下端部的上表面具有阶差且较所述下端部的上表面高的方式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具部还具有:
第一突出部,在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内侧与所述下端部相接且与所述下端部的上表面具有阶差且较所述下端部的上表面高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具部还具有:
同一平面部,以从所述第一突出部向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同时与所述电源端子的下端部的上表面不具有阶差的方式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配对连接器嵌合时使所述第二突出部及所述第三突出部与所述配对连接器的电源端子或所述配对连接器的模具部接触,
所述电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的下端部的上表面不与所述配对连接器的电源端子接触而产生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端子还具有:第一延伸部,在所述下端部中,从所述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向上方延伸;以及第二延伸部,在所述下端部中,从所述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向上方延伸,
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
躲避部,是在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配对连接器结合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端部向所述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外侧打弯时收容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端部及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端部的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连接器的电源端子中除所述下端部的上表面之外的部分与所述配对连接器的模具部或所述配对连接器的电源端子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突出部及所述第三突出部与所述电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的下端部相接的部分呈曲线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同一平面部与所述电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的下端部相接的部分呈曲线形状。
CN202223285196.2U 2021-12-15 2022-12-06 电连接器 Active CN21906729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179821 2021-12-15
KR1020210179821A KR102644055B1 (ko) 2021-12-15 2021-12-15 전기 커넥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67292U true CN219067292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42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85196.2U Active CN219067292U (zh) 2021-12-15 2022-12-06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644055B1 (zh)
CN (1) CN219067292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38026B2 (ja) * 2012-05-01 2014-12-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051242B2 (ja) * 2014-07-16 2016-12-2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KR102294963B1 (ko) * 2017-07-13 2021-08-30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커넥터 및 이를 위한 가이드 부재 장치
KR102047677B1 (ko) * 2018-01-11 2019-11-22 히로세코리아 주식회사 플러그 커넥터
KR102553861B1 (ko) * 2019-02-27 2023-07-10 에이치알에스코리아 주식회사 플러그 커넥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090764A (ko) 2023-06-22
KR102644055B1 (ko) 2024-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81666B2 (ja) 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EP2451019A1 (en) Method for integrally forming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US20240072466A1 (en) Connector
CN106450909B (zh) 电连接器
JP676137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220200186A1 (en) Connector
US711208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JP7413497B2 (ja) 基板接続コネクタ向けの端子、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製造方法
CN106410465B (zh) 电连接器
JP2020140959A (ja) プラグコネクター
CN111864458A (zh) 电连接器
CN219067292U (zh) 电连接器
CN219329414U (zh) 电连接器
JP7398496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用プラグコネクタおよびこれを含むコネクタ組立体
CN220291125U (zh) 电连接器
CN220822012U (zh) 电连接器
KR20200104726A (ko) 플러그 커넥터
CN220963955U (zh) 电连接器对
CN106785645B (zh) 电连接器
CN220106978U (zh) 电连接器
KR20230172873A (ko) 전기 커넥터
JP6055939B2 (ja) 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3266556B2 (ja) コネクタ用金型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CN217823353U (zh) 电连接器
CN220106979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