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6843U - 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干电极制备系统及电池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干电极制备系统及电池生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66843U
CN219066843U CN202223599602.2U CN202223599602U CN219066843U CN 219066843 U CN219066843 U CN 219066843U CN 202223599602 U CN202223599602 U CN 202223599602U CN 219066843 U CN219066843 U CN 2190668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raw materials
banburying
electrode film
fee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9960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州岚
张洋
张�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9960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668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668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668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生产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干电极制备系统及电池生产线,包括物料处理机构、送料机构和延压机构,物料处理机构用于对混合好的电极原料进行密炼处理;送料机构用于输送密炼后的电极原料,送料机构的进料端与物料处理机构的出料端连通;延压机构用于对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进行延压处理、以使密炼后的电极原料形成电极膜,延压机构的进料端与送料机构的出料端连通。可以有效避免因电极原料无高温流变性而导致挤出过程中出现堵塞和变硬而无法顺利挤出形成电极膜的现象;且既可以保证电极原料中组分的均匀性,以提高电极原料后续的成膜效果,又利用了电极原料在成膜过程中的延展性,有利于提高电极膜的制备效率。

Description

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干电极制备系统及电池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干电极制备系统及电池生产线。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在储能、汽车、医疗、电子、军事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电极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组件。而传统的电极片制备常采用湿法工艺,利用水或者有机溶剂制备浆料进行涂布后再烘干,在制备过程中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烘干也会导致能源的大量消耗,提高制备成本。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现有技术中可以采用干法电极制备技术制备电极片。其中,干法电极制备技术可以利用挤出成型电极工艺来制备电极片。该挤出成型电极工艺是:把原材料直接以干粉状态进行混合处理,使原材料混合成粉状混合物,然后通过挤出机挤出一定厚度的电极膜,最后通过辊压机将其辊压成一定厚度的电极膜,再把经过辊压后的电极膜与集流体复合在一起形成电极。这种锂电池极片制备的干法工艺过程更简单、能源消耗更小、设备占地更小、生产过程更加绿色、成本更低,具有很好的环境优势和成本优势。
但是,由于干法电极物料无高温流变性,直接通过挤出机挤出物料,容易造成物料堵塞、变硬,而造成挤出机的模头不能顺利挤出电极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干电极制备系统及电池生产线,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干法电极物料无高温流变性,直接通过挤出机挤出物料,容易造成物料堵塞、变硬,而造成挤出机的模头不能顺利挤出电极膜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包括:
物料处理机构,用于对混合好的电极原料进行密炼处理;
送料机构,用于输送密炼后的电极原料,所述送料机构的进料端与所述物料处理机构的出料端连通;
延压机构,用于对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进行延压处理、以使密炼后的电极原料形成电极膜,所述延压机构的进料端与所述送料机构的出料端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所述物料处理机构包括:
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上设置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一进料口用于供所述电极原料进入,所述第一出料口用于供密炼后的电极原料排出;
密炼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密炼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螺杆,且各个所述螺杆的转速相异。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所述送料机构包括:
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设置有第二进料口和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二进料口与所述第一出料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料口与所述延压机构的进料端连通;
螺杆传输组件,用于输送密炼后的电极原料,所述螺杆传输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且所述螺杆传输组件的传输方向与所述第二进料口至所述第二出料口的方向相一致。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为一体式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所述第二出料口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的底端,且所述延压机构的进料端位于所述第二出料口的正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所述延压机构包括N级辊压组件,所述辊压组件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辊轴,且两个所述辊轴之间留有辊压间隙,所述辊压间隙用于辊压密炼后的电极原料,且N大于或等于2;
其中,N级所述辊压组件的辊压间隙依次对应连通;沿第一级所述辊压组件至第N级所述辊压组件的方向,N级所述辊压间隙的宽度逐渐减小,且第一级所述辊压组件的辊压间隙与所述送料机构的出料端相对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所述延压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延压带辊组,所述延压带辊组包括第一延压带和第二延压带,所述第一延压带和所述第二延压带之间设置有用于延压密炼后的电极原料的延压间隙,所述延压间隙与所述送料机构的出料端对应连通;且沿远离所述送料机构的方向,所述延压间隙的宽度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所述物料处理机构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干电极制备系统,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生产线,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或如上述所述的干电极制备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干电极制备系统及电池生产线,通过物料处理机构先对混合好的电极原料进行密炼处理,然后再由送料机构将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输送至延压机构内,通过延压机构将密炼后的电极原料延压成电极膜,在对电极原料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不需要直接将电极原料挤出,可以有效避免因电极原料无高温流变性而导致挤出过程中出现堵塞和变硬而无法顺利挤出形成电极膜的现象;并且既可以保证电极原料中组分的均匀性,以提高电极原料后续的成膜效果,又充分利用了电极原料在成膜过程中的延展性,有利于提高电极膜的制备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物料处理机构与送料机构的连接关系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实施例中的延压机构对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进行延压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实施例中的延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实施例中的延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物料处理机构;2、送料机构;3、延压机构;
4、电极膜;11、第一腔体;12、螺杆;
13、进料筒;21、第二腔体;22、传输螺杆;
31、辊轴;32、第一延压带;33、第二延压带;
34、第一辊轴;35、第二辊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至图5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干电极制备系统及电池生产线。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可以包括物料处理机构1、送料机构2和延压机构3。
其中,物料处理机构1可以用于对混合好的电极原料进行密炼处理,以对电极原料产生捏合、剪切、密炼作用,以使电极原料中的粘结剂能够快速发生纤维化,以将其他组分粘结并可以保证其他组分分散的均匀性,有利于提高后续的辊压效果和成膜效果。
这里,电极原料可以包括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
送料机构2的进料端可以与物料处理机构1的出料端连通,以使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能够进入送料机构2内,以使送料机构2能够用于输送密炼后的电极原料。
延压机构3可以用于对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进行延压处理,以使密炼后的电极原料形成电极膜4。
并且,延压机构3的进料端可以与送料机构2的出料端连通。这样,送料机构2可以将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输送至延压机构3内,可以有效提高密炼后的电极原料的流动性,有利于提高电极膜4的制备效率。
如此设置,通过物料处理机构1先对混合好的电极原料进行密炼处理,然后再由送料机构2将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输送至延压机构3内,通过延压机构3将密炼后的电极原料延压成电极膜4,在对电极原料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不需要直接将电极原料挤出,可以有效避免因电极原料无高温流变性而导致挤出过程中出现堵塞和变硬而无法顺利挤出形成电极膜4的现象;并且既可以保证电极原料中组分的均匀性,以提高电极原料后续的成膜效果,又充分利用了电极原料在成膜过程中的延展性,有利于提高电极膜4的制备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物料处理机构1可以包括第一腔体11和密炼组件,其中,第一腔体11上可以设置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一出料口,第一进料口可以用于供混合好的电极原料进入第一腔体11内,第一出料口用于供密炼后的电极原料从第一腔体11排出;并且,密炼组件可以设置在第一腔体11内,以对电极原料进行密炼处理。
此外,密炼组件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螺杆12,并且各个螺杆12的转速相异。这样设置,可以有效提高物料处理机构1的密炼效果,并且可以使电极原料在第一腔体11内受到不同转速的螺杆12的剪切力,一方面有利于电极原料中的组分混合地更加均匀,另一方面有利于电极原料中的粘结剂能够更好地纤维化,更利于电极原料后续成膜。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螺杆12的输送方向可以与第一进料口至第一出料口的方向相一致,这样,便于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能够从第一出料口排出。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密炼组件可以包括两个螺杆12,两个螺杆12并排设置,并且两个螺杆12的转速相异,具体地,两个螺杆12的转速比可以为1-1.5,这里,两个螺杆12的转速比可以为1.2。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螺杆12可以为剪切型螺杆,具体地,螺杆12可以为高剪切螺杆。
或者,螺杆12可以为捏合型螺杆,具体地,螺杆12上可以设置有捏合块,以能够对电极原料产生捏合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物料处理机构1还可以包括用于驱动密炼组件运行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可以包括至少两个驱动电机,各个驱动电机分别与各个螺杆12相对应,以能够分别驱动各个螺杆12旋转。这里,各个驱动电机的转速各异。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物料处理机构1还可以包括进料筒13,进料筒13可以设置在第一腔体11的上方,具体地,进料筒13可以设置在第一进料口的上方,并且进料筒13与第一进料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物料处理机构1还可以包括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可以设置在第一腔体11内,以能够对进入到第一腔体11内的电极原料进行加热。这样,有利于提高物料处理机构1对电极原料的密炼效果,有利于提高电极原料中的粘结剂的纤维化效果。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加热装置可以设置在第一腔体11的内壁上。
加热装置的加热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热辐射加热、红外加热、微波加热、电磁感应加热等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这里,加热装置可以为热辐射加热装置。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物料处理机构1还可以包括第一温度调节装置,第一温度调节装置可以与加热装置电连接,以能够控制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
具体地,第一温度调节装置可以包括第一温度检测元件和第一控制模块,第一温度检测元件用于检测第一腔体11内的温度,并且第一控制模块可以分别与第一温度检测元件和加热装置通信连接,第一控制模块可以根据第一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信号控制加热装置的工作状态。
这里,第一温度检测元件可以为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可以设置在第一腔体11内,并且第一控制模块内存储有第一预设温度值,当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值时,第一控制模块可以控制加热装置停止加热;当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值时,第一控制模块可以控制加热装置加热,直至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值。
第一预设温度值可以为50-180℃。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送料机构2可以包括第二腔体21和螺杆传输组件。
其中,第二腔体21可以设置有第二进料口和第二出料口,第二进料口可以与第一出料口连通,第二出料口可以与延压机构3的进料端连通。这样,可以使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能够进入到第二腔体21内,以及便于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进入延压机构3内。
螺杆传输组件可以设置在第二腔体21内,并且螺杆传输组件的传输方向可以与第二进料口至第二出料口的方向相一致。这样,通过螺杆传输组件可以将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输送至延压机构3内。
这里,通过螺杆传输组件对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进行输送,既可以将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输送至延压机构3内,又能够对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起到搅拌的作用,可以提高密炼后的电极原料的流动性,以及能够使密炼后的电极原料的组分混合地更加均匀,更有利于提高后续的成膜效果。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螺杆传输组件可以包括单螺杆组件,单螺杆组件可以包括一个传输螺杆22和用于驱动传输螺杆22转动的传输电机,传输螺杆22的传输方向可以与第二进料口至第二出料口的方向相一致。
或者,螺杆传输组件可以包括双螺杆组件,双螺杆组件可以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传输螺杆22和用于驱动传输螺杆22转动的传输电机,这里,双螺杆组件可以包括一个传输电机,该传输电机可以驱动两个传输螺杆22同时转动;或者,双螺杆组件可以包括两个传输电机,两个传输电机可以分别驱动两个传输螺杆22转动,这里,两个传输电机的转速可以相同或相异。并且,两个传输螺杆22的传输方向可以与第二进料口至第二出料口的方向相一致。
或者,螺杆传输组件可以包括单螺杆组件和双螺杆组件,单螺杆组件可以包括一个传输螺杆22和用于驱动传输螺杆22转动的传输电机;双螺杆组件可以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传输螺杆22和用于驱动传输螺杆22转动的传输电机。这里,单螺杆组件的传输螺杆22和双螺杆组件的两个传输螺杆22可以并排设置,并且单螺杆组件的传输电机和双螺杆组件的传输电机的转速可以相同或相异。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2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这样,便于密炼后的电极原料由第一腔体11进入到第二腔体21内,并且可以简化连接结构,有利于降低成本。
这里,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21的内径可以相同,并且第一腔体11的第一出料口和第二腔体21的第二进料口可以同轴设置。这样,可以避免密炼后的电极原料在输送的过程中出现堵塞、变硬而不便于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进入到第二腔体21内。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21的内径相同,并且结合密炼组件及螺杆传输组件的输送作用,密炼后的电极原料在输送的过程中,不会对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21造成堵塞。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二出料口可以设置在第二腔体21的底端,并且,延压机构3的进料端可以位于第二出料口的正下方。这样,可以使密炼后的电极原料可以受自身重力作用以及送料机构2的传输作用的双重作用下进入延压机构3内,可以有效提高密炼后的电极原料的流动性,可以进一步地避免密炼后的电极原料对第二腔体21造成堵塞。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延压机构3可以包括N级辊压组件。
其中,辊压组件可以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辊轴31,并且两个辊轴31之间可以留有辊压间隙,辊压间隙可以用于辊压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这样,在密炼后的电极原料经过辊压间隙时,两个辊轴31可以对电极原料产生辊压作用,使密炼后的电极原料可以形成一定厚度的膜状结构。
并且,N级辊压组件的辊压间隙依次对应连通,这样,可以使密炼后的电极原料可以依次经过多个辊压间隙,以使N级辊压组件的辊轴31对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进行辊压,从而使密炼后的电极原料可以形成电极膜4。
这里,N可以大于或等于2,即延压机构3可以包括至少两个辊压组件。这样,可以使密炼后的电极原料可以经过至少两次辊压。
此外,沿第一级辊压组件至第N级辊压组件的方向,N级辊压间隙的宽度逐渐减小,并且第一级辊压组件的辊压间隙与送料机构2的出料端相对应连通。这样,从送料机构2出来的密炼后的电极原料可以依次经过宽度逐渐减小的辊压间隙的辊压,可以使密炼后的电极原料形成的膜状结构的厚度逐渐减小,从而可以形成所需厚度的电极膜4。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N级辊压组件的辊压间隙逐渐减小,所以密炼后的电极原料在延压机构3的延压过程中不易出现断裂现象。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直线可以分别与N级辊压组件的位于第一侧的辊轴31相切,第二直线可以分别与N级辊压组件的位于第二侧的辊轴31相切,并且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呈一定角度,具体地,沿第一级辊压组件至第N级辊压组件的方向,第一直线和第二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这里,第一侧可以为辊压间隙的左侧,第二侧可以为辊压间隙的右侧。
上述多个辊压组件的辊轴31的直径可以相同或逐级增加或逐级递减。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辊压组件可以包括第一加热组件,第一加热组件可以包括两个第一加热件,两个第一加热件可以分别设置在两个辊轴31上,并且两个第一加热件分别用于给两个辊轴31的辊压面加热,以加热密炼后的电极原料,从而提高辊压组件对密炼后的电极原料的辊压效果,提高密炼后的电极原料的延展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形成的电极膜4的自支撑性和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延压机构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延压带辊组,延压带辊组可以包括第一延压带32和第二延压带33。
其中,第一延压带32和第二延压带33之间可以设置有延压间隙,延压间隙可以用于延压密炼后的电极原料。并且延压间隙可以与送料机构2的出料端对应连通,以便于密炼后的电极原料可以进入到延压间隙内。
另外,沿远离送料机构2的方向,延压间隙的宽度可以逐渐减小。这样,可以使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被延压形成所需厚度的电极膜4。
这里,第一延压带32和第二延压带33均可以为不锈钢材质。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延压带辊组还可以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一延压带32移动,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二延压带33移动,以能够在对密炼后的电极原料的延压过程中能够将形成的电极膜4输出。
第一驱动组件可以包括两个第一辊轴34,两个第一辊轴34可以沿远离送料机构2的方向依次分布,并且第一延压带32可以为环形延压带,第一延压带32可以套设在两个第一辊轴34外,以使两个第一辊轴34能够驱动第一延压带32移动。
第二驱动组件可以包括两个第二辊轴35,两个第二辊轴35可以沿远离送料机构2的方向依次分布,并且第二延压带33可以为环形延压带,第二延压带33可以套设在两个第二辊轴35外,以使两个第二辊轴35能够驱动第二延压带33移动。
这里,延压机构3可以包括多个延压带辊组,多个延压带辊组的延压间隙依次对接连通,并且沿远离送料机构2的方向,多个延压间隙的宽度逐渐减小。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延压带辊组的第一延压带32可以位于同一平面,多个延压带辊组的第二延压带33可以位于同一平面,并且两个平面之间具有一定角度,具体地,沿远离送料机构2的方向,第一延压带32和第二延压带33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延压带辊组还可以包括第二加热组件,第二加热组件可以包括两个第二加热件,两个第二加热件分别可以设置在第一辊轴34和第二辊轴35上,以分别对第一延压带32和第二延压带33加热,以对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进行加热,有利于提高延压带辊组对密炼后的电极原料的延压效果,提高密炼后的电极原料的延展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形成的电极膜4的自支撑性和性能。
上述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的加热温度均可以为50-180℃。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干电极制备系统进行描述,下文描述的干电极制备系统与上文描述的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可相互对应参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干电极制备系统,可以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干电极制备系统所达到的有益效果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所达到的有益效果相一致,则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干电极制备系统还可以包括辊压机,辊压机用于将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所制备的电极膜4和集流体一同辊压形成电极。
这里,辊压机可以设置在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的延压机构3的下游。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生产线进行描述,下文描述的电池生产线与上文描述的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或干电极制备系统可相互对应参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生产线,可以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或干电极制备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生产线所达到的有益效果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或干电极制备系统所达到的有益效果相一致,则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物料处理机构,用于对混合好的电极原料进行密炼处理;
送料机构,用于输送密炼后的电极原料,所述送料机构的进料端与所述物料处理机构的出料端连通;
延压机构,用于对密炼后的电极原料进行延压处理、以使密炼后的电极原料形成电极膜,所述延压机构的进料端与所述送料机构的出料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处理机构包括:
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上设置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一进料口用于供所述电极原料进入,所述第一出料口用于供密炼后的电极原料排出;
密炼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密炼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螺杆,且各个所述螺杆的转速相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机构包括:
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设置有第二进料口和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二进料口与所述第一出料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料口与所述延压机构的进料端连通;
螺杆传输组件,用于输送密炼后的电极原料,所述螺杆传输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且所述螺杆传输组件的传输方向与所述第二进料口至所述第二出料口的方向相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为一体式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料口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的底端,且所述延压机构的进料端位于所述第二出料口的正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压机构包括N级辊压组件,所述辊压组件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辊轴,且两个所述辊轴之间留有辊压间隙,所述辊压间隙用于辊压密炼后的电极原料,且N大于或等于2;
其中,N级所述辊压组件的辊压间隙依次对应连通;沿第一级所述辊压组件至第N级所述辊压组件的方向,N级所述辊压间隙的宽度逐渐减小,且第一级所述辊压组件的辊压间隙与所述送料机构的出料端相对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压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延压带辊组,所述延压带辊组包括第一延压带和第二延压带,所述第一延压带和所述第二延压带之间设置有用于延压密炼后的电极原料的延压间隙,所述延压间隙与所述送料机构的出料端对应连通;且沿远离所述送料机构的方向,所述延压间隙的宽度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处理机构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
9.一种干电极制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
10.一种电池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或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干电极制备系统。
CN202223599602.2U 2022-12-22 2022-12-22 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干电极制备系统及电池生产线 Active CN2190668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9602.2U CN219066843U (zh) 2022-12-22 2022-12-22 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干电极制备系统及电池生产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9602.2U CN219066843U (zh) 2022-12-22 2022-12-22 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干电极制备系统及电池生产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66843U true CN219066843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65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99602.2U Active CN219066843U (zh) 2022-12-22 2022-12-22 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干电极制备系统及电池生产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668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93704A (zh) * 2023-12-12 2024-01-12 山东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干法极片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93704A (zh) * 2023-12-12 2024-01-12 山东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干法极片的制备方法
CN117393704B (zh) * 2023-12-12 2024-04-16 山东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干法极片的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066843U (zh) 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干电极制备系统及电池生产线
CN112542563B (zh) 一种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和制备装置
WO2019042117A1 (zh) 一种锂电池浆料连续化高效生产工艺
CN102601885A (zh) 一种纵横纵拉伸强化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工艺
CN216329315U (zh) 密炼挤出机
CN110667073A (zh) 一种电缆生产用绝缘挤出设备
CN202146733U (zh) 转子三角形排列的三转子连续混炼机组
CN102225315A (zh) 转子一字型排列的三转子连续混炼机组
WO2024016209A1 (zh) 膜片制备装置、极片制造设备及膜片制备方法
CN114864860B (zh) 上料机构、上料装置及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
CN102228818A (zh) 转子三角形排列的锥形三转子连续混炼机组
CN202212120U (zh) 转子三角形排列的锥形三转子连续混炼机组
CN110936580B (zh) 一种高温挤塑成型机
CN213227253U (zh) 制备超轻粘土的发泡设备
CN210880807U (zh) 一种混炼挤出机
CN212948552U (zh) 一种tpe生产装置
JP2017103175A (ja) 電極の製造方法
CN102225316A (zh) 转子三角形排列的三转子连续混炼机组
CN114944466A (zh) 电极活性物质复合材料的湿润造粒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电极板的制造方法
CN208020537U (zh) 一种一体化生产电子绝缘封装材料生产装置
CN102290255B (zh) 超级电容器浆料制备方法
CN219325414U (zh) 一种农膜塑化装置
CN114039021B (zh) 干法电极膜制备装置及电池生产线
CN105128311A (zh) 用于eva/pe交联发泡物料加工的双螺杆挤出机
CN202213076U (zh) 连续式密炼机用非啮合双混合转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