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6004U - 一种腕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腕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66004U
CN219066004U CN202223100480.8U CN202223100480U CN219066004U CN 219066004 U CN219066004 U CN 219066004U CN 202223100480 U CN202223100480 U CN 202223100480U CN 219066004 U CN219066004 U CN 2190660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ar
electrodes
conductive
wri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0048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长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0048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660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660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660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And Recording Of Electrical Phenomena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ing Bod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腕戴设备,包括:主体,其包括壳体和相对设置的表耳,至少一个表耳开设有连接空间,连接空间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电连接部且具有生耳孔;腕带,其至少设置有连接其内部第二电子部件的第一组电连接部,所述第一组电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连接部,各第二电连接部分别传输不同信号;生耳,其能够伸缩且包括至少一个电极,且在存在多个电极时,生耳中所有电极彼此绝缘,各第二电连接部分别与第一组电极中各电极可拆卸电连接;在生耳插入表耳内生耳孔内时,各第一电连接部分别与对应各电极电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生耳上电极实现腕带内第二电子部件和主体中第一电子部件可靠电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腕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收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腕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以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为代表的腕戴设备也越来越普及。
相关技术中的腕戴设备一般由腕带和主体两部分组成,一般设备的主板设置在主体部分内,但是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功能越来越复杂,设备的传感器等电子器件已不局限于主体内部,腕带部分作为整个设备面积最大的部分有充分的空间放置更多的电子器件,如温度传感器、装饰性的LED彩灯、加热丝等,这些器件与主体部分的电路连接需要有一个灵活的、可靠的、不影响美观的结构。
现有腕戴设备中存在利用生耳将腕带内电池的电源信号提供给主体内器件,但是一般会将电池与生耳装配在一起,进而与腕带装配在一起,导致从腕带上拆装生耳不方便,且生耳作为电连接部件,仅传输电源信号,无法传输多路信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腕戴设备,通过生耳上电极实现腕带内第二电子部件和主体中第一电子部件之间多路电信号传输;且生耳可灵活从表耳上拆卸。
为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腕戴设备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申请涉及一种腕戴设备,包括:
主体,其包括壳体和相对设置的表耳,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电子部件,至少一个表耳开设有连接空间,所述连接空间内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电子部件的至少一个第一电连接部且具有生耳孔;
腕带,其至少设置有用于连接其内部第二电子部件的第一组电连接部,所述第一组电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连接部,各第二电连接部分别传输不同信号;
生耳,其能够伸缩且包括至少一个电极,在存在多个电极时,所述生耳中所有电极彼此绝缘;
各第二电连接部分别与各电极可拆卸电连接;且在所述生耳插入表耳内生耳孔内时,各第一电连接部分别与对应各电极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腕戴设备还包括:
生耳座,其开设有生耳孔且嵌入所述连接空间内,所述生耳座内设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电连接部,各第一电连接部通过电连接导线连接所述第一电子部件;
在所述生耳插入所述生耳孔内时,各第一电连接部分别与对应各电极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连接部包括:
可拆卸连接部,其导电,所述可拆卸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对应电极,且通过电连接导线连接所述第二电子部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拆卸连接部为导电弹片,其通过卡接方式与对应电极接触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生耳包括:
绝缘杆,位于所述绝缘杆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够相对伸缩,所述第一部分上未设置电极且所述第二部分包括至少一个电极,或者所述第二部分上未设置电极且所述第一部分包括至少一个电极,或者所述第一部分包括至少一个电极且所述第二部分包括至少一个电极;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至少包括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具有:
导电壳体,其具有容纳部和与所述容纳部贯通的敞口部,第一复位弹簧位于所述容纳部内且一端抵靠与所述敞口部相对的容纳部的底壁内侧,另一端抵靠其一端伸入所述容纳部的绝缘杆的端部;
延伸部,其为导电的,且从所述容纳部的底壁外侧远离所述导电壳体朝外延伸;
在所述生耳插入生耳孔内时,所述延伸部的自由端部与所述表耳内第一电连接部电连接,且在所述生耳连接于所述腕带内时,所述腕带内第二电连接部与所述导电壳体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壳体的周向侧壁和所述延伸部的周向侧壁均为圆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极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极;
至少一个第二电极均彼此绝缘嵌套,并均套设在所述第一电极的延伸部的周向外侧,且各第二电极的远离所述绝缘杆的电极端部和所述延伸部的自由端部呈阶梯状分布,其中各第二电极也均与所述第一电极彼此绝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彼此贯通连接的第一导电筒状部和第二导电筒状部,所述第二导电筒状部相对第一导电筒状部更远离所述绝缘杆,且所述第二导电筒状部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导电筒状部的横截面积;
相邻嵌套的外侧的第二电极套设在内侧的第二电极的第二导电筒状部,且内侧的第二电极的第二导电筒状部延伸超出外侧的第二电极,使各第二电极的第二导电筒状部的自由端部和所述第一电极的延伸部的自由端部呈阶梯状分布。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连接部包括:
导电连接环,其可拆卸地套设在对应电极上并与所述对应电极电连接,所述导电连接环上分散设置有与所述对应电极分别电连接的多个导电连接爪,且各导电连接爪具有形变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腕戴设备包括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腕戴设备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至少一个表耳中连接空间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电连接部,其分别连接主体内第一电子部件,在生耳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电极,且所有电极均绝缘,在生耳一侧插入表耳中连接空间内的生耳孔时,对应该侧的生耳的电极通过对应表耳的连接空间内各第一电连接部,实现生耳中电极与主体内第一电子部件的信号传输;腕带内针对各电极设置有第一组电连接部,在生耳置于腕带内时,各电极分别与第一组电连接部中各第二电连接部电连接,实现腕带内第二电子部件与各电极的连接,如此,则可以通过生耳上的电极实现腕带内第二电子部件和主体中第一电子部件的电连接;
(2)且生耳上存在多个电极时,多个电极彼此绝缘,如此,则可以实现腕带内第二电子部件和各电极之间多路信号传输;
(3)在佩戴时,生耳位于腕带内,因此生耳上多个电极是隐藏在腕带内的,且至少一个第一电连接部也是设置在表耳内,因此,外部不显露连接线,不影响整个设备的外观美感;
(4)生耳能够伸缩,方便从表耳上拆卸,并在生耳连接表耳时实现生耳两端的复位,如此能够可靠插入生耳孔,实现可靠连接;
(5)腕带内各第二电连接部能够分别各电极上可拆卸,便于生耳从腕带上拆卸,实现生耳和腕带的灵活配合。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腕戴设备的局部结构图,其中腕带一侧装配好;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腕戴设备中生耳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为图2中示出的生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腕戴设备中生耳座一种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其中该生耳座适配图2中示出的生耳;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腕戴设备中腕带装配至表耳上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腕戴设备中生耳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腕戴设备中生耳座另一种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其中该生耳座适配图6中示出的生耳;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腕戴设备中腕带一种实施例与生耳连接的局部剖视图,其中生耳为图6中示出的生耳。
附图标记:
100-主体;110-第一表耳;120-第二表耳;
200-腕带;210/220/210'/220'/230'-第二电连接部;210''/220''-电连接导线;
300-生耳;310/310'第一组电极;311/311'/321'-第一电极;3111-导电壳体;3112-延伸部;A-延伸部的自由端部;312/312'/313'/322'323'-第二电极;3121-第一导电筒状部;3122-第二导电筒状部;B-第二导电筒状部的自由端部;313-绝缘套;314-第一复位弹簧;320/320'-第二组电极;321-第一电极;322-第二电极;330/330'-绝缘杆;A'-延伸部的自由端部;B'/C-第二导电筒状部的自由端部;
400-生耳座;410/420/430-第一电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 “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腕戴设备是人们常用的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腕戴设备的特点是一般由主体和腕带两部分组成。
主体作为腕戴设备的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例如手表表头、手环的主体部分等。
腕带则作为将设备主体穿戴在用户手腕上的安装部分。
以智能手表为例,手表表头提供生理参数、运动数据监测以及时间、运动数据、生理参数显示等,腕带将手表表头绑设于用户手腕上,用户通过解绑腕带实现手表的佩戴。
随着用户对腕戴设备的多功能需求,一些电子部件会放置在面积较大的腕带部分,例如温度传感器、装饰性的LED彩灯、加热丝、电池等第二电子部件。
如此,则需要设计腕带内第二电子部件和主体中第一电子部件之间的可靠连接,本申请提供的腕戴设备解决如上可靠连接问题。
参见图1至图8,本申请涉及的腕戴设备包括主体100和腕带200,主体100指设备的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其一般集成有设备主板、屏幕、各种传感器、按键等第一电子部件(未示出)。
主体100包括壳体(未标注)和相对设于壳体相对两侧的一对表耳,即,第一表耳110和第二表耳120,第一表耳110和第二表耳120分别和生耳300的两端连接。
在本申请中,生耳300作为中间导电元件,用于电连接腕带200内第二电子部件与主体100内第一电子部件。如下,以其中一个表耳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为了实现生耳300与例如第一表耳110的电连接,在本申请中,第一表耳110内设置有连接空间(未示出),该连接空间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电连接部且具有生耳孔。
各第一电连接部分别与主体100内第一电子部件连接,在本申请中,第一电连接部可以包括设置于连接空间内的导电弹片,导电弹片和主体100中第一电子部件通过电连接导线电连接。
第一表耳110和第二表耳120的结构可以是相同的,例如,第二表耳120也设置有连接空间(未示出),该连接空间内也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电连接部且具有生耳孔;或者第二表耳120中不设置电极且仅具有生耳孔。
生耳300能够伸缩且包括至少一个电极。
在包括一个电极时,仅与其中一个表耳中连接空间中的第一电连接部电性连接。
在包括多个电极时,可以均与第一表耳110中连接空间中的多个第一电连接部电性连接;或者可以均与第二表耳120中连接空间中的多个第一电连接部电性连接;或者多个电极中一部分可以与与第一表耳110中连接空间中的多个第一电连接部电性连接,且另一部分可以与第二表耳120中连接空间中的多个第一电连接部电性连接。
在本申请中,出于美观性,生耳300沿长度方向呈对称结构设计,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相对第二部分能够伸缩。
第一部分对应第一表耳110,第二部分对应第二表耳120。
如上所述的,第一部分可以包括第一组电极310(310'),第一组电极310(310')包括至少一个电极;或者第二部分可以包括第二组电极320(320'),第二组电极320(320')包括至少一个电极;或者第一部分可以包括第一组电极310(310'),第一组电极310(310')包括至少一个电极,且第二部分可以包括第二组电极320(320'),第二组电极320(320')包括至少一个电极。
如下,以第一组电极310(310')包括至少一个电极,且第二组电极320(320')包括至少一个电极为例进行描述。
第一组电极310对应例如第一表耳110中连接空间内各第一电连接部,且第一组电极310中电极的数量与第一表耳110中连接空间内第一电连接部的数量相同,用于在生耳300的一端插入第一表耳110的生耳孔内时,第一组电极310中各电极分别与第一表耳110中连接空间内各第一电连接部电连接。
第二组电极320对应例如第二表耳120中连接空间内各第一电连接部,且第二组电极320中电极的数量与第二表耳120中连接空间内第一电连接部的数量相同,用于在生耳300的另一端插入第二表耳120的生耳孔内时,第二组电极310中各电极分别与第二表耳120中连接空间内各第一电连接部电连接。
为了实现多路信号独立传输,生耳300中所有电极之间是彼此绝缘的,对应的,各第一电连接部之间也彼此不电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生耳300和生耳孔之间为可转动连接,从而在腕带200相对壳体转动时,应该保证生耳300中各电极及其对应的导电弹片之间保持良好的电性连接。因此,在本申请中,各电极能够与各导电弹片转动接触。
为了便于组装,该腕戴设备涉及生耳座400,参见图4、图5和图7,该生耳座400装配至对应表耳(例如图5中示出的第一表耳110)的连接空间内,且在生耳座400内设置至少一个第一电连接部410/420/430,具体上设置至少一个导电弹片,然后各导电弹片通过电连接导线(未示出)与主体100中第一电子部件电连接。
为了方便生耳300方便装配至生耳孔、以及便于从生耳孔中拆卸下来,生耳300除了包括第一组电极310和第二组电极320,还包括复位驱动元件。
第一组电极310和第二组电极320能够相对移动,即,能够背向远离移动,或相对靠近移动,以实现生耳300的伸缩。
复位驱动元件用于在第一组电极310和第二组电极320相对靠近移动后在无外力作用下驱动两者背向远离移动复位至初始状态。
如此,若将生耳300安装至第一表耳110和第二表耳120上时,可以使第一组电极310和第二组电极320相对靠近移动,使得生耳300两端分别卡至第一表耳110的生耳孔和第二表耳120的生耳孔内,且在卡到位后,复位驱动元件驱动第一组电极310和第二组电极320复位,使生耳300两端依靠复位力可靠卡在生耳孔内,确保可靠连接。
且再将生耳300从第一表耳110和第二表耳120上取下时,外力使第一组电极310和第二电极组320靠近移动,使生耳300两端脱离生耳孔,从而从第一表耳110和第二表耳120上取下生耳300。
腕带200中设置有对应第一组电极310的第一组电连接部和对应第二组电极320的第二组电连接部。
每组电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连接部。
第一组电连接部中第二电连接部210/220(参见图5)的数量与第一组电极310中电极的数量相等,第二组电连接部(未示出)中第二电连接部的数量与第二组电极320中电极的数量相等。
在生耳300的两端连接第一表耳110和第二表耳120时,第一组电连接部中各第二电连接部210/220分别与第一组电极310中各对应电极电连接;第二组电连接部中各第二电连接部分别与第二组电极320中各对应电极的电连接。
再结合如上所述的,第一组电极310中各电极分别与第一表耳110中各第一电连接部410/420电连接,第二组电极320中各电极分别与第二表耳120中各第一电连接部电连接,如此,使腕带200内第二电子部件与主体100中第一电子部件电连接。
并且,各第二电连接部210/220彼此不互连,各电极彼此绝缘,各第一电连接部410/420也彼此不互连,因此,能够实现腕带200内第二电子部件至主体100中电子部件的多条独立线路,实现多路信号传输。
为了实现生耳300和腕带200的装配和拆卸,第二电连接部包括可拆卸连接部。
该可拆卸连接部导电且可拆卸地与各对应电极连接,第二电连接部通过电连接导线(例如,参见图5中示出的电连接导线210''/220'')连接腕带200内第二电子部件。
该可拆卸连接部可为导电弹片,其通过卡接方式与对应电极电连接。
在本申请中,为了实现生耳300中各电极之间的绝缘,还设置有绝缘杆330(330')。
并且在本申请中,复位驱动元件包括第一组电极310的第一复位弹簧314和第二组电极320的第二复位弹簧(未标注)。
参见图2至图5,第一组电极310和第二组电极320的结构设计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且位于绝缘杆330两端的两侧。
在本申请中,第一组电极310和第二组电极320相对绝缘杆330对称布置在绝缘杆330两侧,如下以第一组电极310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组电极310包括至少一个电极,该至少一个电极至少包括第一电极311。
第一电极311包括导电壳体3111和延伸部3112,该导电壳体3111具有容纳部(未标注)和与容纳部贯通的敞口部(未标注)。
第一复位弹簧314位于该容纳部内,使第一复位弹簧314的一端抵靠与敞口部正对的容纳部的底壁内侧,另一端抵靠其一端伸入容纳部的绝缘杆314的端部。
延伸部3112是导电的,且该延伸部3112从与敞口部正对的容纳部的底壁外侧远离导电壳体3111朝外延伸。
在本申请中,延伸部3112在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横截面积小于导电壳体3111的横截面积。
该延伸部3112的自由端部形成生耳300的端部A,在生耳300插入例如第一表耳110的生耳孔内时,该自由端部A与第一表耳110中生耳座400内第一电连接部410电连接。
并且,腕带200内第二电连接部210与导电壳体3111可拆卸连接。
在本申请中,该延伸部3112的周向侧壁为圆形(其中,延伸部3112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圆环形),且导电壳体3111的周向侧壁也为圆形,如此,确保生耳300在生耳孔可自由转动的同时,也确保在转动时分别与第一电连接部410和第二电连接部210的可靠电接触。
该至少一个电极包括多个电极时,即,除了如上所述的第一电极311外,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极。
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极时,为了实现各电极之间的绝缘,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绝缘套。
该绝缘套的数量与第二电极的数量相等。
至少一个第二电极均彼此绝缘嵌套,并均套设在延伸部3111的周向外侧,且各第二电极的远离绝缘杆330的自由端部和延伸部3112的自由端部A呈阶梯状分布,其中各第二电极也均与该第一电极311彼此绝缘。
相邻套设的两个电极之间通过绝缘套绝缘隔离。
如此,在生耳300的一端插入生耳孔内时,呈阶梯状分布的第二电极的自由端部和延伸部3112的自由端部A均伸入生耳座400内,以使成阶梯状的自由端部和延伸部3112的自由端部A分别与生耳座400内的第一电连接部电连接。
参见图2至图5,其示出第一组电极310包括一个第一电极311和一个第二电极312的结构。
第二电极312包括彼此贯通连接的第一导电筒状部3121和第二导电筒状部3122,第二导电筒状部3122相对第一导电筒状部3121更远离绝缘杆330,且第二导电筒状部3122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导电筒状部3121的横截面积,即,第二电极312远离绝缘杆330呈缩口。
第一电极311的延伸部3112上套设有绝缘套313,第二电极312套设在绝缘套313的外周且延伸部3112延伸超出第二电极312,使得第一电极311的延伸部3112的自由端部A和第二电极312的第二导电筒状3122的自由端部B呈阶梯状分布,参见图3。
参见图4和图5,在该生耳300的一端伸入生耳座400内时,第一电极311的延伸部3112的自由端部A与第一电连接部410电连接,第二电极312的第二导电筒状3122的自由端部B与第一电连接部420电连接。
且同时,参见图5,腕带200内第二电连接部210与第一电极311的导电壳体3111的周向侧壁电接触,第二电连接部220与第二电极312的第一导电筒状部3121的周向侧壁电接触。
在第一组电极310包括多个第二电极时,相邻嵌套的外侧的第二电极套设在内侧的第二电极的第二导电筒状部,且内侧的第二电极的第二导电筒状部延伸超出外侧的第二电极,使各第二电极的第二导电筒状部的自由端部和第一电极的延伸部的自由端部呈阶梯状分布。
参见图6至图8,其示出第一组电极310'包括一个第一电极311'和两个第二电极312'和313'的结构。
如上所述的,第二电极312'/313'包括彼此贯通连接的第一导电筒状部和第二导电筒状部(未示出,参见第二电极312的结构),第二导电筒状部相对第一导电筒状部更远离绝缘杆330',且第二导电筒状部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导电筒状部的横截面积,即,第二电极远离绝缘杆330'缩口。
如下,针对两个第二电极312'和313'进行具体描述。
如上所述的,第一电极311'的延伸部上套设有第一绝缘套,第二电极312'套设在第一绝缘套的外周且延伸部的自由端部A延伸超出第二电极312'。
在第二电极312'的第二导电筒状部A2的外周侧套设有第二绝缘套,第二电极313'套设在第二绝缘套的外周且第二电极312'的第二导电筒状部A2的自由端部B'伸出第二电极313',使得第一电极311'的延伸部的自由端部A、第二电极312'第二导电筒状A2的自由端部B'、和第二电极313'的第二导电筒状B2的自由端部C呈阶梯状分布。
参见图7和图8,在该生耳300的一端伸入生耳座400内时,第一电极311'的延伸部的自由端部A'与第一电连接部410电连接,第二电极312'的第二导电筒状A2的自由端部B'与第一电连接部420电连接,第二电极313'的第二导电筒状B2的自由端部C与第一电连接部430电连接。
且同时,腕带200内第二电连接部210'与第一电极311'的导电壳体的周向侧壁电接触,第二电连接部220'与第二电极312'的第一导电筒状部A1的周向侧壁电接触,第二电连接部230'与第二电极313'的第一导电筒状B1部的周向侧壁电接触。
类似地,参见如上关于第一组电极310/310'的结构的描述,也可以获知到第二组电极320/320'的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因此,可以选择如上所描述第一组电极310/310'的结构,设计第二组电极320/320'结构,可以与第一组电极310/310'结构相同,也可以与第一组电极310/310'结构不同。
例如,第一组电极310结构包括一个第一电极311和一个第二电极312,第二组电极320包括一个第一电极321、或者包括一个第一电极321和一个第二电极312、或者包括一个第一电极321'和两个第二电极322'/323'等。
参见图5和图8,为了确保第二电连接部与各电极的可靠连接,如上所述的可拆卸连接部可以为导电连接环。
该导电连接环可以具有插入口(未示出),便于生耳300通过该插入口插入以实现与各电极的可拆卸电连接。
参见图8,如上所述的,由于各第二电极312'/313'嵌套连接,且各第二电极312'/313'套设在第一电极311'的延伸部的外侧,第二电极312'/313'之间套设在其第二导电筒状部外侧,使得用于与腕带200内第二电连接部210'电连接的导电壳体、及各第二电极312'/313'的第一导电筒状部呈成一排绝缘隔开,如此,使得方便实现第二电连接部和各电极之间的电连接。
如上所述的,各电极与第二电连接部电连接的连接部分均为周向侧壁,因此,为了实现可靠电连接,参见图5和图8,该导电连接环上分散设置有多个导电连接爪(图8中示意性标出D)。
该导电连接爪具有形变性能,能够在导电连接环套在该连接部分的周向侧壁上时,该些导电连接爪也与该连接部分的周向侧壁电连接,确保可靠电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腕戴设备,能够通过生耳300上设置的电极实现腕带200内第二电子部件和主体100内第一电子部件的电连接,且生耳300置于腕带200内(参见图5和图8),不影响设备整体美观性。
并且,生耳300上多电极绝缘设计,可以实现主体100内电子部件和腕带200内电子部件之间的多线路信号传递,满足多种信号传输场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其包括壳体和相对设置的表耳,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电子部件,至少一个表耳开设有连接空间,所述连接空间内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电子部件的至少一个第一电连接部且具有生耳孔;
腕带,其至少设置有用于连接其内部第二电子部件的第一组电连接部,所述第一组电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连接部,各第二电连接部分别传输不同信号;
生耳,其能够伸缩且包括至少一个电极,在存在多个电极时,所述生耳中所有电极彼此绝缘;
各第二电连接部分别与各电极可拆卸电连接;在所述生耳插入表耳内生耳孔内时,各第一电连接部分别与对应各电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生耳座,其开设有生耳孔且嵌入所述连接空间内,所述生耳座内设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电连接部,各第一电连接部通过电连接导线连接所述第一电子部件;
在所述生耳插入所述生耳孔内时,各第一电连接部分别与对应各电极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连接部包括:
可拆卸连接部,其导电,所述可拆卸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对应电极,且通过电连接导线连接所述第二电子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连接部为导电弹片,其通过卡接方式与对应电极接触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生耳包括:
绝缘杆,位于所述绝缘杆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够相对伸缩,所述第一部分上未设置电极且所述第二部分包括至少一个电极,或者所述第二部分上未设置电极且所述第一部分包括至少一个电极,或者所述第一部分包括至少一个电极且所述第二部分包括至少一个电极;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至少包括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具有:
导电壳体,其具有容纳部和与所述容纳部贯通的敞口部,第一复位弹簧位于所述容纳部内且一端抵靠与所述敞口部相对的容纳部的底壁内侧,另一端抵靠其一端伸入所述容纳部的绝缘杆的端部;
延伸部,其为导电的,且从所述容纳部的底壁外侧远离所述导电壳体朝外延伸;
在所述生耳插入生耳孔内时,所述延伸部的自由端部与所述表耳内第一电连接部电连接,且在所述生耳连接于所述腕带内时,所述腕带内第二电连接部与所述导电壳体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壳体的周向侧壁和所述延伸部的周向侧壁均为圆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极;
至少一个第二电极均彼此绝缘嵌套,并均套设在所述第一电极的延伸部的周向外侧,且各第二电极的远离所述绝缘杆的电极端部和所述延伸部的自由端部呈阶梯状分布,其中各第二电极也均与所述第一电极彼此绝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彼此贯通连接的第一导电筒状部和第二导电筒状部,所述第二导电筒状部相对第一导电筒状部更远离所述绝缘杆,且所述第二导电筒状部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导电筒状部的横截面积;
相邻嵌套的外侧的第二电极套设在内侧的第二电极的第二导电筒状部,且内侧的第二电极的第二导电筒状部延伸超出外侧的第二电极,使各第二电极的第二导电筒状部的自由端部和所述第一电极的延伸部的自由端部呈阶梯状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连接部包括:
导电连接环,其可拆卸地套设在对应电极上并与所述对应电极电连接,所述导电连接环上分散设置有与所述对应电极分别电连接的多个导电连接爪,且各导电连接爪具有形变性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腕戴设备包括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
CN202223100480.8U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腕戴设备 Active CN2190660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00480.8U CN219066004U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腕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00480.8U CN219066004U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腕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66004U true CN219066004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77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00480.8U Active CN219066004U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腕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660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36016B (zh) 一种手表天线组件及可更换表带的手表
JP2015135723A (ja) スナップボタン型コネクタ
CN104850002B (zh) 一种手表充电组件及可更换表带的手表
US20080114217A1 (en) Condition monitoring device and monitor main unit for condition monitoring device
US6932614B1 (en) Socket with double functions
JP2017208193A (ja) 防水コネクタ
CN105495882A (zh) 穿戴设备
CN219066004U (zh) 一种腕戴设备
CN205358497U (zh) 穿戴设备
CN205106613U (zh) 内设天线的表带和手表
TW202316749A (zh) 母卡扣連接器以及相關裝置和方法
CN212661272U (zh) 表带、功能模块及手表
CN210111668U (zh) 一种usb适配器
WO2022267292A1 (zh) 腕戴设备
CN213908833U (zh) 一种腕戴设备
CN205809559U (zh) 智能手表和可用于智能手表的天线模组
CN101599605A (zh) 端子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N2733419Y (zh) 表带式usb闪存盘手表
CN103545136B (zh) 电子装置及其电源按钮模组
CN212754579U (zh) 腕部佩戴设备
CN214963081U (zh) 智能手表
CN214432315U (zh) 智能手环
CN214957574U (zh) 一种充电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CN112965360B (zh) 穿戴件和可穿戴设备
CN211061854U (zh) 一种用于机械钟报时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