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08833U - 一种腕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腕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08833U
CN213908833U CN202022942620.0U CN202022942620U CN213908833U CN 213908833 U CN213908833 U CN 213908833U CN 202022942620 U CN202022942620 U CN 202022942620U CN 213908833 U CN213908833 U CN 2139088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rist
lug
ear
battery
wor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4262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蹇国平
陈奕伟
王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Huami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Hua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Hua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Hua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088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088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腕戴设备,包括:主体,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内设有导电的第一连接端子,第一连接端子与主体内部的电子部件电性连接;腕带,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部内设有导电的第二连接端子,腕带内部设有电池,第二连接端子与电池的电极电性连接;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配合连接时,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电性连接,以使得电池为电子部件供电。本公开实施方式的腕戴设备,将设备电池设于腕带之内,无需在设备主体设置电池,大大降低了设备主体的体积,使得设备更加轻薄,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腕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腕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以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为代表的腕戴设备也越来越普及。相关技术中的腕戴设备一般由腕带和主体两部分组成,设备的主板、电池、传感器等电子器件设置在主体内部。
续航能力是腕戴设备一个较为重要的性能指标,为了提高设备续航,往往需要较大的电池容量,而较大的电池容量导致设备主体部分体积较大,用户体验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相关技术中腕戴设备主体体积较大的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腕戴设备。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腕戴设备,包括:
主体,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内设有导电的第一连接端子,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主体内部的电子部件电性连接;和
腕带,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内设有导电的第二连接端子,所述腕带内部设有电池,所述第二连接端子与所述电池的电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配合连接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电性连接,以使得所述电池为所述电子部件供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包括壳体,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分设于所述壳体相对两侧的第一表耳和第二表耳,所述第一表耳和所述第二表耳开设有生耳孔;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包括分设于所述第一表耳和所述第二表耳内部的两个导体弹片,所述弹片的第一端与电子部件电性连接,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生耳孔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设于所述腕带端部的生耳结构,所述生耳结构包括分别伸出于所述腕带宽度方向两侧的导电的第一生耳和第二生耳,所述第一生耳电性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二生耳电性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所述生耳结构与所述生耳孔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配合连接时,所述第一生耳与所述第一表耳的生耳孔内的所述弹片连接,所述第二生耳与所述第二表耳的生耳孔内的所述弹片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弹片的所述第二端设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在所述生耳结构与所述生耳孔配合连接时,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生耳结构的轴面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生耳结构的端面抵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腕戴设备,还包括:
锁定机构,设于所述第一表耳和所述第二表耳至少其中之一,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锁定机构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机构包括滑动锁块和弹性件,所述滑动锁块设于所述生耳孔位置处,所述弹性件提供驱使所述滑动锁块朝向锁定方向滑动的弹性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和边框;
所述腕戴设备还包括测温装置,所述测温装置包括环形的感温端子和温度传感器,所述感温端子设于所述底壳的外表面,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主体内部,且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应端适于检测所述感温端子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感温端子包括环形的感温片和设于所述感温片上若干导热柱,所述感温片设于所述底壳的外表面,所述导热柱贯穿至所述壳体内部;
所述测温装置还包括导热片,所述导热片设于所述导热柱的端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应端与所述导热片接触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部件为所述腕戴设备的设备主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腕戴设备包括智能手表或者智能手环。
本公开实施方式的腕戴设备,包括主体和腕带,主体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内设有导电的第一连接端子,第一连接端子与主体内部的电子部件电性连接,腕带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部内设有导电的第二连接端子,腕带内部设有电池,第二连接端子与电池的电极电性连接。本公开实施方式的腕戴设备,将设备电池设于腕带之内,无需在设备主体设置电池,大大降低了设备主体的体积,使得设备更加轻薄,提高用户体验。并且腕带与主体可拆卸连接,当两者连接时,腕带中的电池即可通过两个连接端子为主体内部的电子部件供电,一方面便于更换不同的腕带样式,提高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可通过直接更换腕带来更换设备电池,无需等待充电时间,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腕戴设备的结构爆炸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腕戴设备的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腕带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弹片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弹片与生耳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感温端子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测温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110-第一连接部;111-第一表耳;112-第二表耳;120-弹片;121-第一抵接部;122-第二抵接部;130-锁定机构;131-滑动锁块;132-推动部;133-弹性件;134-挡板;135-密封圈;200-腕带;210-第二连接部;211-第一生耳;212-第二生耳;300-设备主板;310-连接弹片;400-屏幕组件;500-电池;610-感温端子;611-感温片;612-导热柱;613-导热片;614-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公开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腕戴设备是人们常用的可穿戴设备,例如手表、手环等,腕戴设备的特点是一般由设备主体和腕带两部分组成。设备主体作为设备的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例如手表表头、手环的主体部分等。腕带则作为将设备主体穿戴在用户手腕上的安装部分。以智能手表为例,手表表头提供生理参数、运动数据监测以及时间、运动数据、生理参数显示等,腕带将手表表头绑设于用户手腕上,用户通过解绑腕带实现手表的佩戴。
相关技术中,腕戴设备的腕带一般只提供绑带的作用,设备的电池、主板以及传感器等电气部分均设于主体内部。但是,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续航能力是衡量腕戴设备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设备厂商的一大卖点,因此为了提高设备的续航能力,往往需要设置较大的电池。一方面电池体积占用设备内部空间,给设备内部的空间堆叠带来困难,另一方面较大的电池体积导致设备主体的体积庞大,与人们追求轻薄的期望相悖,大大降低了产品竞争力。
正是基于上述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腕戴设备。该腕戴设备可以是任何适于腕部佩戴的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定位设备、人体监测设备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公开腕戴设备包括主体和腕带,主体指设备的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其一般集成有设备主板、屏幕、各种传感器、按键等电子部件。主体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内设有导电的第一连接端子,第一连接端子与主体内部的电子部件电性连接,例如第一连接端子连接主体内部的设备主板。
腕带包括第二连接部,腕带的第二连接部与主体上的第一连接部可拆卸连接,从而实现腕带与主体的装配和拆除。在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内部设有导电的第二连接端子,腕带的内部设有电池,第二连接端子与电池的电极电性连接。从而当腕带的第二连接部与主体的第一连接部装配连接时,第二连接端子与第一连接端子电性连接,也即腕带中的电池与主体中的电子部件连通,为电子部件供电。
通过上述可知,本公开实施方式的腕戴设备,将设备电池设于腕带之内,无需在设备主体中设置电池,大大降低设备内部空间堆叠的复杂度,减小主体体积,使得设备更加轻薄,提高用户体验。并且腕带与主体可拆卸连接,在设备电量耗尽时可通过更换腕带快速更换电池,无需等待充电时间,使用更加方便,而且也可以更方便的更换腕带样式,提高用户体验。
图1至图8中示出了本公开腕戴设备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腕戴设备以智能手表为例,下面结合图1至图8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智能手表包括主体部分和腕带部分。主体部分即为智能手表的表头,其包括壳体100,壳体100内部设有设备主板300、震动马达、传感器等电子部件,壳体100的上端敞口装配屏幕组件400,壳体100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装配腕带部分的第一连接部110。
腕带部分包括腕带200,腕带200内部设有电池500,腕带200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部210,腕带200与壳体100通过第二连接部210与第一连接部110实现可拆卸连接。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110包括相对设于壳体100两侧的一对表耳,也即第一表耳111和第二表耳112,两个表耳上开设有相对的生耳孔,生耳孔用来与腕带上的生耳插接配合。
可以理解,为了清晰显示内部结构,图2中将壳体100以及表耳部分进行透明显示。继续参照图2,第一连接端子包括分设于两个表耳内部的两个导电的弹片120,弹片12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弹片120的第一端连接于设备主板300,第二端则置于第一表耳111和第二表耳112的生耳孔中。在一个示例中,弹片120可通过模内注塑工艺固定设于表耳内部,也保证弹片120处的密封性。
在图3中,为了清晰显示内部结构,同样对腕带200进行透明显示。如图3所示,腕带200的内部设置有电池500。第二连接部210设于腕带200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210包括生耳结构,生耳结构包括第一生耳211和第二生耳212,第一生耳211和第二生耳212分别连接于电池500的两极。第一生耳211和第二生耳212伸出于腕带200宽度方向两侧的生耳部分形成第二连接端子。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生耳211和第二生耳212分别连接电池500的两极片,因此第一生耳211和第二生耳212之间应当进行绝缘处理,避免短路。
在一个示例中,腕带200采用硅胶材质,电池500、第一生耳211、第二生耳212以及腕带200采用低温模内注塑一体成型,从而第一生耳211与第二生耳212之间通过填充的硅胶即可实现绝缘。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其他示例中,腕带200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例如螺栓连接、螺钉连接、胶接等方式固定电池和生耳,只要确保电池500稳定的设置在腕带200内,并且电池500的两极与生耳构成稳定的电连接,同时保证第一生耳211和第二生耳212之间保持绝缘即可,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腕带200与壳体100装配时,腕带200的第二连接部210与壳体100的第一连接部110可转动连接。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3所示,第一生耳211和第二生耳212插接于壳体100上的生耳孔中,从而腕带200与壳体100铰接连接。在腕带200装配后,第一生耳211与第一表耳111内的弹片120抵接接触,第二生耳212与第二表耳112内的弹片120抵接接触,从而实现电池500与设备主板300的电性连接,使得电池500为设备主板300供电。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生耳与生耳孔之间为铰接连接,从而在腕带200相对于壳体100转动时,应当保证生耳与弹片之间保持良好的电性连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片120的第二端置于生耳孔的底部,从而生耳插接于生耳孔中时,生耳的轴面与弹片120保持接触,在生耳相对于生耳孔转动时,始终可以保持生耳的底部轴面与弹片120保持良好的电性连接。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保证生耳与弹片120之间的电连接稳定性,在弹片120位于生耳孔中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抵接部121和第二抵接部122,其中第二抵接部122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弹片120的第二端装配入生耳孔内时,第一抵接部121置于生耳孔的底部,当生耳的一端装入生耳孔内时,第一抵接部121与生耳的轴面始终保持抵接接触,而第二抵接部122则与生耳的轴端面始终保持抵接接触,由于第二抵接部122具有一定的弹性,第二抵接部122变形后在回复力的作用下顶住生耳的轴端面,确保了生耳与弹片120连接的稳定性。
继续参见图4、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抵接部122一体成型于弹片120上,且第二抵接部122朝向靠近生耳的一侧凸起,例如图4中所示呈C字形。在生耳装配之后,生耳的轴端面抵接在C字形的第二抵接部122上,使得第二抵接部122发生弹性形变与生耳的轴端面抵紧,并且C字形的弧形面也便于生耳由上至下的装配和取出。当然,第二抵接部122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示例,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如图5所示,以第二生耳212为例,第二生耳212装配入生耳孔,在第二生耳212绕轴线转动时,第二生耳212的底部轴面与第一抵接部121始终保持接触。同样,第二生耳212装配入生耳孔,在第二生耳212绕轴线转动时,由于第二抵接部122具有一定的弹性,第二抵接部122变形后在回复力的作用下顶住第二生耳212的轴端面,第二生耳212的端面与第二抵接部122始终保持稳定接触。
通过上述可知,本实施方式中,生耳与弹片通过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具有良好的电性连接,在生耳转动的过程中,可以保证生耳与弹片之间始终保持稳定的电性连接。
如图1、图2所示可知,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110与第二连接部210采用表耳与生耳插接配合实现铰接,为了实现生耳与表耳的可拆卸连接,在表耳上还设有锁定机构130。
如图6所示,表耳111上端开设有滑动槽,锁定机构130设于滑动槽中,锁定结构包括滑动锁块131、弹性件133以及挡板134。挡板134固设于壳体100上,弹性件133设于滑动锁块131和挡板134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件133为弹簧,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滑动锁块131上,另一端抵接于挡板134上,弹性件133始终处于压缩状态,从而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弹性件133驱使滑动锁块131朝向锁定方向复位。
参见图6所示,当用户对滑动锁块131施加向右的作用力时,滑动锁块131向右运动进一步压缩弹性件133,从而第一表耳111的生耳孔上方形成开口,腕带200上的第一生耳211即可通过开口放入生耳孔中。当腕带200装配之后,用户施加外力消失,弹性件133驱动滑动锁块131复位,从而生耳孔上方开口消失,滑动锁块131对第一生耳211上方形成限位,腕带200实现铰接装配。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便于用户拨动滑动锁块131,在滑动锁块131的上表面上设有凸出的推动部132,从而用户可在推动部132上施加作用力,进而推动滑动锁块131。
在本实施方式中,挡板134与壳体100可采用例如胶接、螺栓连接、螺钉连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在挡板134与壳体100的连接位置设有密封圈135,从而提高设备的防水密封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130设于第一表耳111上,即可实现腕带200与壳体100的装配。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130也可以设于第二表耳112上,或者也可以同时设于第一表耳111和第二表耳112上,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继续参照图6,弹片120可通过模内注塑工艺成型于壳体100内,其一端置于第一表耳111的生耳孔中,另一端与设备主板300电性连接。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备主板300上设有连接弹片310,从而在设备主板300装配后,连接弹片310与弹片120的另一端抵接,实现电性连接。
上述对本实施方式腕戴设备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下面结合图1至6对本实施方式腕戴设备的原理进行说明。
首先,在对腕戴设备装配时,弹片120可通过例如低温模内注塑的方式设于壳体100的表耳内部,设备主板300装配于壳体100之中,从而设备主板300下方的连接弹片310与弹片120抵接实现电性连接。然后,将锁定机构130装配于表耳的滑槽之中。
电池500和第一生耳211、第二生耳212可通过例如低温模内注塑的方式成型于腕带200内部,第一生耳211和第二生耳212分别伸出于腕带200宽度方向的两侧。
在装配腕带200时,用户可推动滑动锁块131压缩弹性件133,使得第一表耳111和/或第二表耳112的生耳孔上方出现开口,使得第一生耳211和/或第二生耳212可以由开口装配入生耳孔之中。在生耳装配入生耳孔之后,腕带上的生耳与生耳孔内部的弹片120抵接接触,从而形成连接的导电通路,使得腕带内的电池500可以依次通过生耳和弹片120为设备主板300供电。在腕带200装配之后,滑动锁块131在弹性件133作用下复位,使得对生耳实现限位,使得生耳与生耳孔铰接装配。
值得说明的是,考虑到如果第一表耳111和第二表耳112均设置锁定机构130的话,不仅增加成本还会导致拆装腕带比较繁琐,因此优选仅在其中一个表耳上设置锁定机构130,另一个表耳仅开设生耳孔即可,从而在腕带200装配时,首先将一个生耳装配入不设置锁定机构的生耳孔中,另一端生耳则可通过锁定机构130形成的开口装配入生耳孔中,然后锁定机构130复位后形成限位。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电池500设于腕带200内部,且腕带200与壳体100可拆卸连接,因此对于电池500充电时,可拆卸腕带200进行单独充电,也可以通过在主体上设置充电pin,用充电器连接主体的充电pin进行充电。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此能够理解并实施,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在图1实施方式中,腕带200由左右两部分腕带构成,而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其中一个腕带中设置电池50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左右两个腕带部分均设置电池500,从而可以增大电池容量,提高设备续航能力。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上述公开内容即可实现,本公开对此不再赘述。当然,左右两个腕带部分均设置电池500时,两个电池间可以串联也可以并联,可根据具体需要去设置,本公开再次不再赘述。
另外,在图1实施方式中,腕带可采用具有一定刚性的材质制成,从而电池500固定设于腕带内部,腕带200本身具有一定的弯折弧度,同时可在腕带200与壳体100的转动连接处设置一定的转动阻尼,从而限制腕带在自由状态下转动,用户可通过转动腕带至不同位置,使得腕带适用于不同大小的手腕佩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池500采用可自然弯折的柔性电池,从而可随腕带200弯折实现用户的佩戴。
通过上述可知,本实施方式的腕戴设备,将设备电池设于腕带之内,无需在设备主体中设置电池,大大降低设备内部空间堆叠的复杂度,减小主体体积,使得设备更加轻薄,提高用户体验。并且腕带与主体可拆卸连接,在设备电量耗尽时可通过更换腕带快速更换电池,无需等待充电时间,使用更加方便。同时,腕带的可拆卸结构也使得用户可以方便的更换更多的腕带样式,提高用户体验。
在上述发明构思的基础上,本公开实施方式的腕戴设备还包括测温装置,用于实现对人体温度的检测。
值得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的测温装置,一般需要在设备的外表面上设置一大片金属感温片,在需要测量体温时,将身体部分贴在金属感温片上进行体温检测,不仅严重影响设备的外观ID(Industrial Design,工业设计),还无法对体温进行持续监测。因此,在本公开实施方式中,腕戴设备还包括测温装置,在保证测温功能的基础上提高产品的外观设计。
如图1所示,测温装置包括感温端子610,感温端子610设于壳体100的底壳表面,从而智能手表在佩戴时,底壳上的感温端子610与人体手腕皮肤直接接触,可实现人体体表温度的持续监测。
具体来说,如图7所示,感温端子610包括环形的感温片611和设于感温片611上的若干导热柱612。如图8所示,感温片611设于底壳的表面,可作为底壳的金属环装饰,感温片611紧贴人体皮肤,从而检测人体体表温度,导热柱612贯穿至底壳的内部,从而将热量传递到壳体内部。导热柱612的端部设有导热片613,导热片613例如采用导热硅胶,导热片613的上方与温度传感器614的感应端直接接触,从而将温度传导至温度传感器614。
温度传感器614将温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控制器处理后进行显示或相应处理。例如在一个示例中,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614的信号对体温进行检测,当温度超过预设温度(例如37℃)时,可发出显示、震动或者声音等形式的警报信息,从而提醒用户,优选震动、声音中的至少一个作为警报提醒。
通过上述可知,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环形的感温片作为温度检测端,大大减小温度传感器的感应片的面积,并且环形的感温片可直接作为设备的外观装饰,大大提高设备的外观效果,同时还实现了对体温的持续监测,提高产品竞争力。
显然,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公开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包括第一连接部(110),所述第一连接部(110)内设有导电的第一连接端子,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主体内部的电子部件电性连接;和
腕带(200),包括第二连接部(210),所述第二连接部(21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0)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10)内设有导电的第二连接端子,所述腕带(200)内部设有电池(500),所述第二连接端子与所述电池(500)的电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10)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10)配合连接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电性连接,以使得所述电池(500)为所述电子部件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包括壳体(100),所述第一连接部(110)包括分设于所述壳体(100)相对两侧的第一表耳(111)和第二表耳(112),所述第一表耳(111)和所述第二表耳(112)开设有生耳孔;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包括分设于所述第一表耳(111)和所述第二表耳(112)内部的两个导体弹片(120),所述弹片(120)的第一端与电子部件电性连接,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生耳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部(210)包括设于所述腕带(200)端部的生耳结构,所述生耳结构包括分别伸出于所述腕带(200)宽度方向两侧的导电的第一生耳(211)和第二生耳(212),所述第一生耳(211)电性连接所述电池(500)的正极,所述第二生耳(212)电性连接所述电池(500)的负极;所述生耳结构与所述生耳孔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部(110)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10)配合连接时,所述第一生耳(211)与所述第一表耳(111)的生耳孔内的所述弹片(120)连接,所述第二生耳(212)与所述第二表耳(112)的生耳孔内的所述弹片(12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片(120)的所述第二端设有第一抵接部(121)和第二抵接部(122),在所述生耳结构与所述生耳孔配合连接时,所述第一抵接部(121)与所述生耳结构的轴面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122)与所述生耳结构的端面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锁定机构(130),设于所述第一表耳(111)和所述第二表耳(112)至少其中之一,所述第一连接部(110)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10)通过所述锁定机构(130)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机构(130)包括滑动锁块(131)和弹性件(133),所述滑动锁块(131)设于所述生耳孔位置处,所述弹性件(133)提供驱使所述滑动锁块(131)朝向锁定方向滑动的弹性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和边框;
所述腕戴设备还包括测温装置,所述测温装置包括环形的感温端子(610)和温度传感器(614),所述感温端子(610)设于所述底壳的外表面,所述温度传感器(614)设于所述主体内部,且所述温度传感器(614)的感应端适于检测所述感温端子(610)的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温端子(610)包括环形的感温片(611)和设于所述感温片(611)上若干导热柱(612),所述感温片(611)设于所述底壳的外表面,所述导热柱(612)贯穿至所述壳体(100)内部;
所述测温装置还包括导热片(613),所述导热片(613)设于所述导热柱(612)的端部,所述温度传感器(614)的感应端与所述导热片(613)接触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部件为所述腕戴设备的设备主板(30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腕戴设备包括智能手表或者智能手环。
CN202022942620.0U 2020-11-19 2020-12-07 一种腕戴设备 Active CN21390883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037194 2020-11-19
CN202011303719 2020-11-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08833U true CN213908833U (zh) 2021-08-10

Family

ID=77149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42620.0U Active CN213908833U (zh) 2020-11-19 2020-12-07 一种腕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0883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1616A (zh) * 2021-10-29 2022-01-2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手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1616A (zh) * 2021-10-29 2022-01-2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手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18201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を備える腕時計
CN104850002B (zh) 一种手表充电组件及可更换表带的手表
CN111973174B (zh) 一种心电图检测装置
US11287779B2 (en) Modular system for watch
CN213908833U (zh) 一种腕戴设备
WO2021135613A1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210672321U (zh) 表带、具有扬声器的表带、智能手表
CN111262327A (zh) 可穿戴设备
CN203749404U (zh) 腕带装置
CN111671211B (zh) 智能穿戴设备佩戴组件和智能穿戴设备
CN219742691U (zh) 表带和心率监测手表
EP3366155A1 (en) Watch strap buckle holding wearable modular electronic device
CN112486250A (zh) 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
CN112189955B (zh) 可穿戴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214386380U (zh) 一种腕带设备
CN212630115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217639966U (zh) 一种标准化智能手表
CN212814799U (zh) 一种双温度检测的通话手环
CN220360410U (zh) 人体数据采集装置
CN112137583B (zh) 可穿戴设备
CN112965360B (zh) 穿戴件和可穿戴设备
CN221059776U (zh) 一种智能戒指
CN110647030A (zh) 移动穿戴终端
CN216417153U (zh) 智能穿戴设备
CN216960382U (zh) 设备主体以及智能穿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22

Address after: No. 01, Floor 5, Building B2, Zhong'an Chuangg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No. 900, Wangjiang West Road, China (Anhui) Pilot Free Trade Zone, Hefei, Anhui 230088

Patentee after: Anhui huami Health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30088 room 1201, A4 tower, national animation base, 800 Wangjiang West Road, Hefei, Anhui.

Patentee before: Anhui Hua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