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4244U - 油冷器芯体及油冷器 - Google Patents

油冷器芯体及油冷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64244U
CN219064244U CN202223593074.XU CN202223593074U CN219064244U CN 219064244 U CN219064244 U CN 219064244U CN 202223593074 U CN202223593074 U CN 202223593074U CN 219064244 U CN219064244 U CN 2190642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error proofing
error
groove
oil coo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9307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乔基奥·基隆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ofima Automobile Fil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ofima Automobile Fil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ofima Automobile Fil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ofima Automobile Fil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9307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642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642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642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冷器芯体及油冷器,油冷器包括油冷器芯体,油冷器芯体包括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第二板片与第一板片交错层叠地间隔布置以形成相互独立的冷流体通道和热流体通道,第一板片设有第一防错部和第二防错部,第二板片设有第三防错部和第四防错部;当所述第一防错部与所述第三防错部耦合并且所述第二防错部与所述第四防错部耦合时,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层叠的高度处于预设高度范围内;当所述第一防错部与所述第四防错部相抵接和/或所述第二防错部与所述第三防错部相抵接时,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层叠的高度超出预设高度范围。

Description

油冷器芯体及油冷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冷器芯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油冷器芯体及油冷器。
背景技术
油冷器芯体一般包括两种板片,两种板片各有多个并且两种板片交错布置,使油冷器内部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流体通道,冷流体、热流体在两个相互独立的流体通道内流动换热。在油冷器芯体装配过程中,若两种板片发生错装、反装,则两个流体通道会通过板片上开设的流体进口、流体出口连通,导致冷流体和热流体流入同一个流体通道内而混合在一起,使油冷器失去冷却功能而报废。
为了防止两种板片发生错装或反装等安装错误的情况,板片的外表面往往设有防错标记,在两种板片交错层叠装配完成后,通过观察油冷器芯体外观的防错标记来判断两种板片是否出现错装或反装等安装错误的情况。然而,此种防错方式通过目视防错,出错率较高,因此导致油冷器的报废率也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油冷器芯体及油冷器,其在装配过程中就能通过目视或者机器检查两种板片叠加的高度来判断两种板片是否出现错装或反装等安装错误的情况,使得板片在装配过程中出现的装配错误能被快速地、明显地识别到,从而降低油冷器芯体的装配出错率,降低油冷器的报废率。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冷器芯体,包括:
第一板片,所述第一板片设有至少两个,所有所述第一板片沿同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板片设有第一防错部和第二防错部,所述第一防错部与所述第二防错部互相间隔设置;
第二板片,所述第二板片设有至少两个并且所述第二板片的设置数量与所述第一板片的设置数量相适应,所有所述第二板片沿同一方向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第一板片交错层叠地间隔设置以形成相互独立的冷流体通道和热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板片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防错部耦合的第三防错部和与所述第二防错部耦合的第四防错部,所述第三防错部与所述第四防错部互相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三防错部在所述第二板片的设置位置与所述第二防错部在所述第一板片的设置位置相适应,所述第四防错部在所述第二板片的设置位置与所述第一防错部在所述第一板片的设置位置相适应;
其中,当所述第一防错部与所述第三防错部耦合并且所述第二防错部与所述第四防错部耦合时,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层叠的高度处于预设高度范围内;当所述第一防错部与所述第四防错部相抵接和/或所述第二防错部与所述第三防错部相抵接时,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层叠的高度超出预设高度范围。
在本申请的油冷器芯体中,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装配过程中通过设置第一防错部与第三防错部配对、第二防错部与第四防错部配对,使得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具有唯一正确的层叠方向,由此保证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装配正确。具体而言,当第一防错部与第三防错部耦合并且第二防错部与第四防错部耦合时,第一防错部没有与第二板片发生结构干涉,第四防错部没有与第一板片发生结构干涉,使得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层叠的高度处于预设高度范围内,此时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装配正确。当第一防错部与第四防错部相抵接和/或第二防错部与第三防错部相抵接时,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互相顶起,由此增大了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之间的层叠间隔距离,使得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层叠的高度超出预设高度范围,此时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装配有误,通过目视或者机器检测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层叠的高度,能够快速地、容易地判断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是否错装、反装,从而在装配过程中实现结构防错的目的,有效地降低油冷器芯体的装配出错率,减少油冷器芯体的返工、返修,降低油冷器的报废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片还包括第一板片本体,所述第一防错部包括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一板片本体的外侧壁设置的第一外凸段,所述第二防错部包括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开设于所述第一板片本体;所述第二板片还包括第二板片本体,所述第三防错部包括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开设于所述第二板片本体,所述第四防错部包括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二板片本体的外侧壁设置的第二外凸段;
当所述第一防错部与所述第三防错部耦合并且所述第二防错部与所述第四防错部耦合时,所述第一外凸段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外凸段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当所述第一防错部与所述第四防错部相抵接时,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片本体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二板片本体设有第二容纳槽,通过将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交错层叠地间隔设置并且将所述第二板片本体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第一板片本体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以使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交错层叠地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还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边缘设置的第一上凸段,所述第二凸起还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边缘设置的第二上凸段,当所述第一防错部与所述第四防错部相抵接时,所述第一外凸段与所述第二上凸段相抵接,所述第二外凸段与所述第一上凸段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片和所述第二板片均为矩形板片,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凹槽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片相对的两个侧边,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凸起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板片相对的两个侧边,所述第一凸起的设置位置与所述第一凹槽的设置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凸起的设置位置与所述第二凹槽的设置位置相对应,并且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一凹槽均设置于所在侧边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为第一倒钩状凸起,所述第一倒钩状凸起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板片本体并且凸出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边缘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上凸段,所述第一倒钩状凸起的另一端凸出于所述第一板片本体的外侧壁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外凸段。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凸起为第二倒钩状凸起,所述第二倒钩状凸起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板片本体并且凸出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边缘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上凸段,所述第二倒钩状凸起的另一端凸出于所述第二板片本体的外侧壁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外凸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为矩形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凹槽为矩形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凸段用于插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外凸段用于插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片和所述第二板片均为矩形板片,所述第一防错部和所述第二防错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片相对的两个侧边,所述第三防错部和所述第四防错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板片相对的两个侧边,并且所述第一防错部与所述第三防错部相对应,所述第二防错部与所述第四防错部相对应。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油冷器,包括上述的油冷器芯体。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油冷器芯体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装配正确时的结构透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装配有误时的结构透视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板片的结构透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板片的结构透视图。
附图标号:
10、油冷器芯体;100、第一板片;110、第一板片本体;111、第一容纳槽;120、第一防错部;121、第一凸起;1211、第一外凸段;1212、第一上凸段;130、第二防错部;131、第二凹槽;140、第一冷流体进口;150、第一冷流体出口;160、第一热流体进口;170、第一热流体出口;200、第二板片;210、第二板片本体;211、第二容纳槽;220、第三防错部;221、第一凹槽;230、第四防错部;231、第二凸起;2311、第二外凸段;2312、第二上凸段;240、第二冷流体进口;250、第二冷流体出口;260、第二热流体进口;270、第二热流体出口;300、冷流体通道;310、冷流体层;400、热流体通道;410、热流体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油冷器(未图示),油冷器包括油冷器芯体10,油冷器芯体10用于对冷流体和热流体进行热交换。热流体可以为机油、燃油或者其他油性热媒,冷流体可以为水或者其他冷媒。该油冷器可以应用于车辆领域或者其他需要使用油冷器的领域。
其中,图1至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油冷器芯体10,该油冷器芯体10包括第一板片100和第二板片200,第一板片100设有至少两个,所有第一板片100沿同一方向(例如沿油冷器芯体10的高度方向,即图1所示的H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板片100设有第一防错部120和第二防错部130,第一防错部120与第二防错部130互相间隔设置;第二板片200设有至少两个并且第二板片200的设置数量与第一板片100的设置数量相适应,所有第二板片200沿同一方向(例如沿油冷器芯体1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且第二板片200用于与第一板片100交错层叠地间隔布置以形成相互独立的冷流体通道300(如图1中的细箭头所示)和热流体通道400(如图1中的粗箭头所示),第二板片200设有用于与第一防错部120耦合的第三防错部220和用于与第二防错部130耦合的第四防错部230,第三防错部220与第四防错部230互相间隔设置,并且第三防错部220在第二板片200的设置位置与第二防错部130在第一板片100的设置位置相适应,第四防错部230在第二板片200的设置位置与第一防错部120在第一板片100的设置位置相适应;其中,当第一防错部120与第三防错部220耦合并且第二防错部130与第四防错部230耦合,具体参见图2,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层叠的高度处于预设高度范围内;当第一防错部120与第四防错部230相抵接和/或第二防错部130与第三防错部220相抵接时,具体参见图3,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层叠的高度超出预设高度范围。
在本申请的油冷器芯体10中,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装配过程中通过将第一防错部120与第三防错部220配对、第二防错部130与第四防错部230配对,使得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具有唯一正确的层叠方向,由此保证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装配正确。具体而言,当第一防错部120与第三防错部220耦合并且第二防错部130与第四防错部230耦合,第一防错部120没有与第二板片200发生结构干涉,第四防错部230没有与第一板片100发生结构干涉,使得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层叠的高度处于预设高度范围内,此时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装配正确。当第一防错部120与第四防错部230相抵接和/或第二防错部130与第三防错部220相抵接时,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互相顶起,由此增大了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之间的层叠间隔距离,使得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层叠的高度超出预设高度范围,此时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装配有误,此时通过目视或者机器检测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层叠的高度,能够快速地、容易地判断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装配错误,从而在装配过程中实现结构防错的目的,有效地降低油冷器芯体10的装配出错率,减少油冷器芯体10的返工、返修,降低油冷器的报废率。
具体地,可以通过高度测量光栅或者其他测量物体高度的机器装置来检查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在装配过程中的层叠高度。
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交错层叠地间隔布置以形成相互独立的冷流体通道300和热流体通道400的相关技术方案可以通过现有技术中已经披露的各种相关技术方案来实现。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第一板片100设有第一冷流体进口140、第一冷流体出口150、第一热流体进口160和第一热流体出口170,第二板片200设有与第一冷流体进口140相对设置的第二冷流体进口240、与第一冷流体出口150相对设置的第二冷流体出口250、与第一热流体进口160相对设置的第二热流体进口260和与第一热流体出口170相对设置的第二热流体出口270。相邻的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之间形成冷流体层310或热流体层410,并且冷流体层310与热流体层410交错设置以使冷流体层310中的冷流体与热流体层410中的热流体进行热量交换,冷流体层310为冷流体通道300的一部分,热流体层410为热流体通道400的一部分。每个冷流体层310均与位于该冷流体层310两侧的第一板片100的第一冷流体进口140、第一冷流体出口150和第二板片200的第二冷流体进口240、第二冷流体出口250相连通,由此,各个冷流体层310能够通过每个第一板片100的第一冷流体进口140、第一冷流体出口150和每个第二板片200的第二冷流体进口240、第二冷流体出口250相连通;位于冷流体层310两侧的第一板片100的第一热流体进口160的凸缘与第二板片200的第二热流体进口260的凸缘通过平面密封焊接等方式进行密封连接,位于冷流体层310两侧的第一板片100的第一热流体出口170的凸缘与第二板片200的第二热流体出口270的凸缘通过平面密封焊接等方式进行密封连接,以防止流经第一热流体进口160、第二热流体进口260、第一热流体出口170以及第二热流体出口270的热流体进入冷流体层310内。同理,每个热流体层410均与位于该热流体层410两侧的第一板片100的第一热流体进口160、第一热流体出口170和第二板片200的第二热流体进口260、第二热流体出口270相连通,由此,各个热流体层410能够通过每个第一板片100的第一热流体进口160、第一热流体出口170和每个第二板片200的第二热流体进口260、第二热流体出口270相连通;位于热流体层410两侧的第一板片100的第一冷流体进口140的凸缘与第二板片200的第二冷流体进口240的凸缘通过平面密封焊接等方式进行密封连接,位于热流体层410两侧的第一板片100的第一冷流体出口150的凸缘与第二板片200的第二冷流体出口250的凸缘通过平面密封焊接等方式进行密封连接,以防止流经第一冷流体进口140、第二冷流体进口240、第一冷流体出口150以及第二冷流体出口250的热流体进入冷流体层310内。如此,在油冷器芯体10的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之间形成相互独立的冷流体通道300和热流体通道400。
优选地,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均为导热系数较高的金属板片,例如铝板片、铜板片。
优选地,参照图1至图3,第一板片100和第二板片200均为矩形板片,第一冷流体进口140和第一冷流体出口150沿第一板片100的其中一个对角线方向间隔设置,第一热流体进口160和第一热流体出口170沿第一板片100的另一个对角线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冷流体进口240和第二冷流体出口250沿第二板片200的其中一个对角线方向间隔设置,第二热流体进口260和第二热流体出口270沿第二板片200的另一个对角线方向间隔设置,如此设置有利于冷流体在冷流体层310内大面积地扩散流动和热流体在热流体层410内大面积地扩散流动,进而有利于冷流体层310中的冷流体与热流体层410中的热流体进行充分的热交换。
第一防错部120和第二防错部130在第一板片100上的设置位置、第三防错部220和第四防错部230在第二板片200上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进行灵活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第一板片100和第二板片200均为矩形板片,第一防错部120和第二防错部130分别设置于第一板片100相对的两个侧边,第三防错部220和第四防错部230分别设置于第二板片200相对的两个侧边,并且第一防错部120与第三防错部220相对应,第二防错部130与第四防错部230相对应。在第一板片100和第二板片200相对的两个侧边分别通过第一防错部120与第三防错部220耦合、第二防错部130与第四防错部230耦合来防错的设置方案使得第一板片100和第二板片200的受力对称,能使第一板片100和第二板片200耦合得更稳定。当然,在另一种应用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一防错部120和第二防错部130分别设置于第一板片100的其他侧边,将第三防错部220和第四防错部230分别设置于第二板片200的其他侧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第一板片100还包括第一板片本体110,第一防错部120包括第一凸起121,第一凸起121包括凸出于第一板片本体110的外侧壁设置的第一外凸段1211,第二防错部130包括第二凹槽131,第二凹槽131开设于第一板片本体110;第二板片200还包括第二板片本体210,第三防错部220包括第一凹槽221,第一凹槽221开设于第二板片本体210,第四防错部230包括第二凸起231,第二凸起231包括凸出于第二板片本体210的外侧壁设置的第二外凸段2311;当第一防错部120与第三防错部220耦合并且第二防错部130与第四防错部230耦合时,第一外凸段1211设置于第一凹槽221内,第二外凸段2311设置于第二凹槽131内;当第一防错部120与第四防错部230相抵接时,第一凸起121与第二凸起231相抵接。如此,当第一防错部120与第三防错部220耦合并且第二防错部130与第四防错部230耦合时,第一外凸段1211设置于第一凹槽221内,以使第一凸起121不会与第二板片200发生结构干涉,第二外凸段2311设置于第二凹槽131内,以使第二凸起231不会与第一板片100发生结构干涉,由此,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层叠的高度处于预设高度范围内,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装配正确;当第一防错部120与第四防错部230相抵接时,第一凸起121与第二凸起231相抵接,导致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互相顶起,使得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层叠的高度超出预设高度范围内,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装配有误,此时,通过目视或者机器检查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层叠的高度,能够快速地、容易地判断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是否装配错误,从而在装配过程中实现结构防错的目的。
在另一些未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防错部130和第三防错部220也可以是凸起,以使当第二防错部130与第三防错部220相抵接时,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互相顶起,从而增大了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之间的层叠间隔距离,使得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层叠的高度超出预设高度范围;同时,第一防错部的结构与第二防错部130的结构相适应,第二防错部的结构与第三防错部220的结构相适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第一板片本体110设有第一容纳槽111,第二板片本体210设有第二容纳槽211,通过将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交错层叠地间隔设置并且将第二板片本体210置于第一容纳槽111内、第一板片本体110置于第二容纳槽211内以使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交错层叠地间隔设置。如此,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交错层叠地装配以得到油冷器芯体的过程中,在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装配正确的情况下,第一板片本体110置于第二容纳槽211内,第一外凸段1211设置于第一凹槽221内,第二板片本体210置于第一容纳槽111内,第二外凸段2311设置于第二凹槽131内,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层叠的高度处于预设高度范围内;在装配错误的情况下,第一板片本体110置于第二容纳槽211内时,由于第一凸起121与第二凸起231相抵接,第一板片100被第二板片200的第二凸起231顶起,导致第一板片本体110不能在第二容纳槽211内放置到位,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层叠的高度超出预设高度范围内,同理,第二板片本体210置于第一容纳槽111内,由于第一凸起121与第二凸起231相抵接,第二板片200被第一板片100的第一凸起121顶起,导致第二板片本体210不能在第一容纳槽111内放置到位,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层叠的高度超出预设高度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第一凸起121还包括凸出于第一容纳槽111的边缘设置的第一上凸段1212,第二凸起231还包括凸出于第二容纳槽211的边缘设置的第二上凸段2312,当时,第一外凸段1211与第二上凸段2312相抵接,第二外凸段2311与第一上凸段1212相抵接。如此,当第一防错部120与第四防错部230相抵接时,第二板片本体210置于第一容纳槽111内时,第一上凸段1212与第二外凸段2311相抵接,第一上凸段1212与第二外凸段2311互相顶起,第一上凸段1212的厚度和第二外凸段2311的厚度将显著增大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之间的层叠间隔距离,参照图3,进而使得第二板片200与第一板片100层叠的高度明显地大于预设高度范围,通过目视或者机器检测可以容易地发现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的装配错误,降低装配出错率;同理,第一板片本体110置于第二容纳槽211内时,第二上凸段2312与第一外凸段1211相抵接,第二上凸段2312与第一外凸段1211互相顶起,第二上凸段2312的厚度和第一外凸段1211的厚度将显著增大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之间的层叠间隔距离,参照图3,进而使得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层叠的高度明显大于预设高度范围,通过目视或者机器检测可以容易地发现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的装配错误,降低装配出错率。
优选地,参照图1、图4和图5,第一板片100和第二板片200均为矩形板片,第一凸起121和第二凹槽131分别设置于第一板片100相对的两个侧边,第一凹槽221和第二凸起231分别设置于第二板片200相对的两个侧边,第一凸起121的设置位置与第一凹槽221的设置位置相对应,第二凸起231的设置位置与第二凹槽131的设置位置相对应,并且第一凸起121、第二凹槽131、第二凸起231和第一凹槽221均设置于所在侧边的中间位置。如此,在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装配错误时,例如第一板片100和第二板片200中的一者相对于另一者反装(反装可参照如图3所示的错装方式,即与正确的安装角度相比,第一板片100和第二板片200中的一者相对于另一者在安装平面上旋转了180°),均位于侧边的中间位置的第一凸起121与第二凸起231能够互相抵接,以使第一上凸段1212与第二外凸段2311相抵接、第一外凸段1211与第二上凸段2312相抵接,使得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层叠的高度明显大于预设高度范围,检查员目视或者机器检查能够快速地、容易地判断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是否反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4和图5,第一凸起121和第二凹槽131分别设置于第一板片100相对的两个短边,第一凹槽221和第二凸起231分别设置于第二板片200相对的两个短边。此外,第一凸起121和第二凹槽131也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板片100相对的两个长边,第一凹槽221和第二凸起231也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二板片200相对的两个长边。第一凸起121、第二凹槽131、第一凹槽221和第二凸起231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进行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4和图5,第一凸起121为第一倒钩状凸起,第一倒钩状凸起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板片本体110并且凸出于第一容纳槽111的边缘设置以形成第一上凸段1212,第一倒钩状凸起的另一端凸出于第一板片本体110的外侧壁设置以形成第一外凸段1211,如此,可以使得第一凸起121同时相对于第一容纳槽111的边缘凸出设置和相对于第一板片本体110的外侧壁设置凸出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图4和图5,第二凸起231为第二倒钩状凸起,第二倒钩状凸起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板片本体210并且凸出于第二容纳槽211的边缘设置以形成第二上凸段2312,第二倒钩状凸起的另一端凸出于第二板片本体210的外侧壁设置以形成第二外凸段2311,如此,可以使得第二凸起231同时相对于第二容纳槽211的边缘凸出设置和相对于第二板片本体210的外侧壁设置凸出设置。采用倒钩状凸起的形式,既可以形成外凸段(即第一外凸段1211和第二外凸段2311),以与凹槽(即第一凹槽221和第二凹槽131)耦合,使得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层叠的高度处于预设高度范围内,同时,还可以形成上凸段(即第一上凸段1212和第二上凸段2312),以与外凸段(即第二外凸段2311和第一外凸段1211)相抵接,使得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层叠的高度明显大于预设高度范围,通过目视或者机器检测可以容易地发现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的装配错误,降低装配出错率。
容易理解地,第一凹槽221的形状大小与第一外凸段1211的形状大小相适配,第二凹槽131的形状大小与第二外凸段2311的形状大小相适配。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4和图5,第一凹槽221可以设置为矩形凹槽;和/或第二凹槽131可以设置为矩形凹槽。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21还可以是半圆形凹槽、梯形凹槽或者其他形状的凹槽;和/或第二凹槽131还可以是半圆形凹槽、梯形凹槽或者其他形状的凹槽。
第一外凸段1211在第一凹槽221内的设置方式、第二外凸段2311在第二凹槽131内的设置方式可以是扣合、卡接等设置方式。优选地,参见图1、图4和图5,第一外凸段1211用于插设于第一凹槽221内;和/或第二外凸段2311用于插设于第二凹槽131内。如此,第一外凸段1211与第一凹槽221的耦合方式、第二外凸段2311与第二凹槽131的耦合方式均为插设,该耦合方式安装简单且易拆卸,当在装配过程中需要更换第一板片100或者第二板片200时,只需将第一外凸段1211从第一凹槽221取出、第二外凸段2311从第二凹槽131取出即可,使得装配人员能够简单快速地拆卸第一板片100与第二板片20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油冷器芯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板片,所述第一板片设有至少两个,所有所述第一板片沿同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板片设有第一防错部和第二防错部,所述第一防错部与所述第二防错部互相间隔设置;
第二板片,所述第二板片设有至少两个并且所述第二板片的设置数量与所述第一板片的设置数量相适应,所有所述第二板片沿同一方向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第一板片交错层叠地间隔设置以形成相互独立的冷流体通道和热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板片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防错部耦合的第三防错部和与所述第二防错部耦合的第四防错部,所述第三防错部与所述第四防错部互相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三防错部在所述第二板片的设置位置与所述第二防错部在所述第一板片的设置位置相适应,所述第四防错部在所述第二板片的设置位置与所述第一防错部在所述第一板片的设置位置相适应;
其中,当所述第一防错部与所述第三防错部耦合并且所述第二防错部与所述第四防错部耦合时,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层叠的高度处于预设高度范围内;当所述第一防错部与所述第四防错部相抵接和/或所述第二防错部与所述第三防错部相抵接时,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层叠的高度超出预设高度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器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还包括第一板片本体,所述第一防错部包括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一板片本体的外侧壁设置的第一外凸段,所述第二防错部包括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开设于所述第一板片本体;所述第二板片还包括第二板片本体,所述第三防错部包括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开设于所述第二板片本体,所述第四防错部包括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二板片本体的外侧壁设置的第二外凸段;
当所述第一防错部与所述第三防错部耦合并且所述第二防错部与所述第四防错部耦合时,所述第一外凸段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外凸段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当所述第一防错部与所述第四防错部相抵接时,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冷器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本体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二板片本体设有第二容纳槽,通过将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交错层叠地间隔设置并且将所述第二板片本体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第一板片本体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以使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交错层叠地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冷器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还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边缘设置的第一上凸段,所述第二凸起还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边缘设置的第二上凸段,当所述第一防错部与所述第四防错部相抵接时,所述第一外凸段与所述第二上凸段相抵接,所述第二外凸段与所述第一上凸段相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冷器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和所述第二板片均为矩形板片,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凹槽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片相对的两个侧边,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凸起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板片相对的两个侧边,所述第一凸起的设置位置与所述第一凹槽的设置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凸起的设置位置与所述第二凹槽的设置位置相对应,并且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一凹槽均设置于所在侧边的中间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冷器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为第一倒钩状凸起,所述第一倒钩状凸起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板片本体并且凸出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边缘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上凸段,所述第一倒钩状凸起的另一端凸出于所述第一板片本体的外侧壁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外凸段;和/或
所述第二凸起为第二倒钩状凸起,所述第二倒钩状凸起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板片本体并且凸出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边缘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上凸段,所述第二倒钩状凸起的另一端凸出于所述第二板片本体的外侧壁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外凸段。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冷器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为矩形凹槽;和/或
所述第二凹槽为矩形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冷器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凸段用于插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和/或
所述第二外凸段用于插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油冷器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和所述第二板片均为矩形板片,所述第一防错部和所述第二防错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片相对的两个侧边,所述第三防错部和所述第四防错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板片相对的两个侧边,并且所述第一防错部与所述第三防错部相对应,所述第二防错部与所述第四防错部相对应。
10.一种油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冷器芯体。
CN202223593074.XU 2022-12-30 2022-12-30 油冷器芯体及油冷器 Active CN2190642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3074.XU CN219064244U (zh) 2022-12-30 2022-12-30 油冷器芯体及油冷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3074.XU CN219064244U (zh) 2022-12-30 2022-12-30 油冷器芯体及油冷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64244U true CN219064244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66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93074.XU Active CN219064244U (zh) 2022-12-30 2022-12-30 油冷器芯体及油冷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642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392849A (en) Layer-built heat exchanger
CN106918165B (zh) 一种换热装置
JP4775287B2 (ja) 熱交換器
US7377308B2 (en) Dual two pass stacked plate heat exchanger
EP2435774B1 (en) Double-walled plate heat exchanger
CN111316057B (zh) 多流体热交换器
US7520319B2 (en) Stacking-type, multi-flow, heat exchanger
WO2013159172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adapter module
EP0730133A2 (en) Layer-built heat exchanger
US20120097365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an integrated temperature manipulation element
CN107614999B (zh) 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箱体
US20110186274A1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CN219064244U (zh) 油冷器芯体及油冷器
US5823247A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KR20110086995A (ko) 플레이트 적층형 오일열교환기
KR20190142872A (ko) 오일쿨러
JP7456795B2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JPH10151935A (ja) ヒーターコアの組付け構造
KR102634169B1 (ko) 적층 플레이트형 열교환기
CN219572766U (zh) 具有安装防错功能的换热单元及换热器
CN213747398U (zh) 冷凝器成型板和冷凝器
CN203744779U (zh) 热交换器
KR101202666B1 (ko) 보호케이스를 갖는 판형 열교환기
WO2024024466A1 (ja) プレート積層型熱交換器
JP2741950B2 (ja) 積層式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