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40678U - 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40678U
CN219040678U CN202320776300.3U CN202320776300U CN219040678U CN 219040678 U CN219040678 U CN 219040678U CN 202320776300 U CN202320776300 U CN 202320776300U CN 219040678 U CN219040678 U CN 2190406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onnecting piece
cover plate
post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7630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保鹏
姚自矿
赵俊丽
郭学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Lithium Power Sour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Lithium Power Sour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Lithium Power Sour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an Lithium Power Sour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7630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406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406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406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包括电池盖板、正极极柱、负极极柱,电池盖板上设置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所述正极极柱和所述负极极柱与所述电池盖板固定连接,所述正极极柱与所述负极极柱均为分体式结构,即所述正极极柱和所述负极极柱均设有外连接件和内连接件两部分,所述外连接件与所述内连接件通过导电带连接,所述外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导电带一侧,所述内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导电带另一侧,所述内连接件衬设有弹性密封垫,所述弹性密封垫嵌入所述电池盖板内部,与所述电池盖板形成密封结构。本实用新型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可有效解决铝壳电池极柱移动导致密封性下降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铝壳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
背景技术
在国家大力减碳的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电池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大型储能的需求都快速增长,电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体。方形铝壳电池市场份额占比达到90%,但现有的方形铝壳电池的密封性能受到了业界的普遍关注。铝壳电池靠物理的压缩密封圈进行密封,短期内可以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外界的震动及电池充放电过程中膨胀收缩,均会牵动电池模块的连接排,使得极柱移动,电池密封性下降,进而容易导致水分会进入电池,致使电池失效。在此情况下,各电池企业对电池盖板的结构进行研发,力图从结构上避免外部受力导致的极柱移动,如增加固定孔、方形设计等,这些虽可以解决极柱水平方向的受力移动问题,但仍无法解决垂直方向受力导致的整个极柱移动引起的密封性下降的问题。因此,市场上亟需一种能够同时避免极柱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移动的极柱盖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极柱的外连接件和内连接件分体设计,可以有效解决铝壳电池极柱水平和垂直方向位移引起的电池密封性降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包括电池盖板、正极极柱、负极极柱,其特征在于,电池盖板上设有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所述正极极柱和所述负极极柱与所述电池盖板固定连接,所述正极极柱与所述负极极柱均为分体式结构,即所述正极极柱和所述负极极柱均设有外连接件和内连接件两部分,所述外连接件与所述内连接件通过导电带连接,所述外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导电带一侧,所述内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导电带另一侧,所述内连接件衬设有弹性密封垫,所述弹性密封垫嵌入所述电池盖板内部,与所述电池盖板形成密封结构。
优选地,所述外连接件的连接面和所述内连接件的连接面均为裸露面,其余面用高电阻值隔套、高电阻值涂层或绝缘隔套包裹。
优选地,正极极柱的所述外连接件和所述内连接件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高电阻值隔套、高电阻值涂层与绝缘隔套包裹。
优选地,负极极柱的所述外连接件和所述内连接件使用绝缘隔套包裹。
优选地,正极极柱的所述外连接件和所述内连接件采用高电阻隔套与绝缘隔套分段组合的方式包裹。
优选地,正极极柱的所述外连接件、内连接件均使用铜制材料。
优选地,负极极柱的所述外连接件使用铝制材料,负极极柱的所述内连接件使用铜制或铝制材料。
优选地,所述导电带上开设有凹槽,形成熔断结构。
优选地,所述弹性密封垫厚度0.5-1.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均采用分体式设计,分为外连接件和内连接件两部分,外连接件和内连接件通过导电带连接,并设置在导电带的两侧,电池外部汇流排等部件受到的外力不易传递到电池内部,不易引起弹性密封垫的位移,保证了电池的密封性。同时,极柱的外连接件和内连接件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电池外部热量不易传导至电池内部,不易引起电池温度升高,进而保障电池的安全性。导电带上设置熔断结构,电路出现过流或短路时可立即熔断,保护电池的安全性能。另外,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分体式电池盖板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体式电池盖板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分体式极柱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分体式极柱后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分体式电池盖板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分体式极柱局部放大图。
图中:
1、电池盖板;2、正极极柱;3、负极极柱;4、外连接件;41、外连接件连接面;5、内连接件;51、内连接件连接面;52、弹性密封垫;6、导电带;61、熔断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包括电池盖板1、正极极柱2、负极极柱3,电池盖板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电池盖板1上设置正极极柱2和负极极柱3,所述正极极柱2和所述负极极柱3与所述电池盖板1固定连接。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正极极柱2和所述负极极柱3均为分体式结构,即所述正极极柱2和所述负极极柱3均设有外连接件4和内连接件5两部分,所述外连接件4与所述内连接件5通过导电带6连接,所述外连接件4连接在所述导电带6一侧,所述内连接件5连接在所述导电带6另一侧。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所述导电带6上开设有凹槽,形成熔断结构61,所述内连接件5衬设有弹性密封垫52,所述弹性密封垫52嵌入所述电池盖板1内部,与所述电池盖板1形成密封结构。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中,正极极柱2和负极极柱3均采用分体式设计,分为外连接件4和内连接件5两部分,外连接件4和内连接件5通过导电带6连接,外连接件4固设在导电带6正面,通过外连接件连接面41连接电池外部汇流排,内连接件5固设在导电带6反面,通过内连接件连接面51连接电池内部极耳。外连接件4和内连接件5设置在导电带6的正反两侧,不共面,不共轴。当电池外部汇流排受到外力使极柱外连接件4移动时,因内连接件5与外连接件4在导电带6的正反两面且不共轴,导电带6可作为缓冲带,避免内连接件5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受力移动,同时,弹性密封垫52不易出现移动现象,因此有效保障了电池的密封性。
正极极柱2和负极极柱3的外连接件4和内连接件5均通过导电带6连接,外连接件4和内连接件5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电池外部热量不易通过导电带6传导至电池内部,不易引起电池温度升高,进而避免因升温引起的电池安全问题。同时,导电带6上开设凹槽,形成过流面积减小的熔断结构61,当电池电路出现过流或短路时,过流面积减小段先自行熔断,切断电路,从而避免电池发生进一步的热失控。
优选地,所述外连接件的连接面41和所述内连接件的连接面51均为裸露面,其余面用高电阻值隔套、高电阻值涂层或绝缘隔套包裹。外连接件连接面41为裸露金属面,与外部汇流排焊接,形成导通的电路。内连接件连接面51为裸露金属面,与电池内部极耳焊接,形成导通的电路。所述外连接件4和所述内连接件5的其余面用高电阻值隔套、高电阻值涂层或绝缘隔套包裹,形成电子绝缘,以免电池短路。
优选地,正极极柱2的所述外连接件4和所述内连接件5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高电阻值隔套、高电阻值涂层与绝缘隔套包裹。单独使用高电阻隔套或高电阻涂层包裹时,因高电阻隔套和高电阻涂层均具有高电阻值特性,可使正极极柱2和电池盖板1之间电子导通形成同等的正电位,壳体不会产生电化学腐蚀。同时,当电池盖板1与电池负极极柱3或模组其他位置发生短路时,使用高电阻隔套和高电阻涂层包裹,因其具有高电阻特性,使得电路流通电流变小,提高电池安全性。单独使用绝缘隔套包裹时,正极极柱2与电池盖板1之间形成电子绝缘,有效防止短路。
正极极柱2的所述外连接件4和所述内连接件5,可分段组合使用高电阻隔套与绝缘隔套包裹。包裹时,所述外连接件4和所述内连接件5可以一段使用高电阻隔套包裹,相邻段段使用绝缘隔套包裹,分段交叉使用高电阻隔套和绝缘隔套。也可以对所述外连接件4全部使用高电阻隔套包裹,所述内连接件5全部使用绝缘隔套包裹,或者,所述外连接件4全部使用绝缘隔套包裹,所述内连接件5全部使用高电阻隔套包裹。同样的,与上述相同,正极极柱2的所述外连接件4和所述内连接件5,可分段交叉组合使用高电阻涂层和绝缘隔套包裹。也可以对所述外连接件4全部使用高电阻涂层涂覆,所述内连接件5全部使用绝缘隔套包裹。或者,对所述外连接件4全部使用绝缘隔套包裹,所述内连接件5全部使用高电阻涂层涂覆。同样的,高电阻隔套与高电阻涂层也可以分段组合交叉使用,所述外连接件4和所述内连接件5可以一段使用高电阻涂层涂覆,相邻段使用高电阻隔套包裹。也可以对所述外连接件4全部使用高电阻涂层涂覆,所述内连接件5全部使用高电阻隔套包裹。或者,对所述外连接件4全部使用高电阻隔套包裹,所述内连接件5全部使用高电阻涂层涂覆。
高电阻隔套与绝缘隔套、高电阻涂层与绝缘隔套组合使用时,既可以保留高电阻隔套或高电阻涂层单独使用时的效果,同时又由于绝缘隔套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能够更牢固的固定到电池盖板1上,增加电池盖板1的稳定性,在电池盖板1受到外力时,不易引起极柱的移动。
优选地,负极极柱3的所述外连接件4和所述内连接件5使用绝缘隔套包裹。使用绝缘隔套包裹时,负极极柱3与电池盖板1之间形成电子绝缘,防止电池盖板1带有负电位而产生化学腐蚀。
更优选地,正极极柱2的所述外连接件4和所述内连接件5采用高电阻隔套与绝缘隔套分段组合的方式包裹。
优选地,正极极柱2的所述外连接件4使用铜制材料,便于与电池外部汇流排焊接,正极极柱2的所述内连接件5使用铜制材料,便于与电池内部极耳焊接。
优选地,负极极柱3的所述外连接件4使用铝制材料,便于与电池外部汇流排焊接,负极极柱3的所述内连接件5使用铜制或铝制材料,便于与电池内部极耳焊接。
优选地,所述熔断结构61为在所述导电带6上开设凹槽,凹槽可以在导电带6一侧开设,也可在两侧开设,形成导电带过流面积减小的区域,当电池外部出现短路或过流时,熔断结构可切断电流,避免电池发生热失控。
优选地,所述弹性密封垫52厚度0.5-1.5mm,嵌入盖板压紧后,其厚度为原始厚度的50-80%,在极柱受力移动时,弹性密封垫52可有效保障电池的密封性。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以上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另外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包括电池盖板、正极极柱、负极极柱,其特征在于,电池盖板上设有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所述正极极柱和所述负极极柱与所述电池盖板固定连接,所述正极极柱与所述负极极柱均为分体式结构,即所述正极极柱和所述负极极柱均设有外连接件和内连接件两部分,所述外连接件与所述内连接件通过导电带连接,所述外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导电带一侧,所述内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导电带另一侧,所述内连接件衬设有弹性密封垫,所述弹性密封垫嵌入所述电池盖板内部,与所述电池盖板形成密封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连接件的连接面和所述内连接件的连接面均为裸露面,其余面用高电阻值隔套、高电阻值涂层或绝缘隔套包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其特征在于,正极极柱的所述外连接件和所述内连接件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高电阻值隔套、高电阻值涂层与绝缘隔套包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其特征在于,负极极柱的所述外连接件和所述内连接件使用绝缘隔套包裹。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其特征在于,正极极柱的所述外连接件和所述内连接件采用高电阻隔套与绝缘隔套分段组合的方式包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其特征在于,正极极柱的所述外连接件和所述内连接件均使用铜制材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其特征在于,负极极柱的所述外连接件使用铝制材料,负极极柱的所述内连接件使用铜制或铝制材料。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带上开设有凹槽,形成熔断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密封垫厚度0.5-1.5mm。
CN202320776300.3U 2023-04-11 2023-04-11 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 Active CN2190406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76300.3U CN219040678U (zh) 2023-04-11 2023-04-11 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76300.3U CN219040678U (zh) 2023-04-11 2023-04-11 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40678U true CN219040678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89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76300.3U Active CN219040678U (zh) 2023-04-11 2023-04-11 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406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386262A1 (en) Cell
CN102136561B (zh) 可再充电电池
CN202513302U (zh) 一种用于电力传输连接的铜铝复合接线端子
US20240154176A1 (en) Battery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CN107369788A (zh) 一种动力电池顶盖组件、动力电池及电池模组
WO2020098205A1 (zh) 圆柱电芯封装结构
CN110364675A (zh) 单体电池、动力电池包和车辆
WO2023216796A1 (zh) 电池、电池包和车辆
CN201528019U (zh) 锂离子电池单体
CN216354304U (zh) 极片及电池
CN219040678U (zh) 一种铝壳电池分体式极柱盖板
CN102779970B (zh) 一种高比功率聚锂电池多层正负极极耳输出连接器
CN204760501U (zh) 叠片锂离子电池以及其构成的电池组以及其极片
CN202585606U (zh) 一种锂电池
CN210607438U (zh) 一种锂电池极耳
CN219180634U (zh) 动力电池盖板和电池
WO2023216650A1 (zh) 电池、电池包和车辆
CN102340026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06876628A (zh) 一种具有新型绝缘保护板结构的软包装锂电池组
CN215578767U (zh) 电池盖板组件及具有其的电动车
CN207690844U (zh) 顶盖组件、二次电池及汽车
KR20220030823A (ko) 전기차용 배터리 모듈
TWI451614B (zh) 鋰電池之電極結構
CN220066039U (zh) 一种圆柱电池及电池模组
CN214068853U (zh) 一种铅酸蓄电池电极的输入输出导电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