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37291U - 卧式冷柜 - Google Patents

卧式冷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37291U
CN219037291U CN202222811807.6U CN202222811807U CN219037291U CN 219037291 U CN219037291 U CN 219037291U CN 202222811807 U CN202222811807 U CN 202222811807U CN 219037291 U CN219037291 U CN 2190372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outlet
fan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1180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绍红
成俊亮
李忠敏
王春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1180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372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372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372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卧式冷柜包括:具有储物间室的柜体、设置在柜体上以打开或关闭储物间室开口的门体、制冷机组和设置在储物间室内的均温模块;均温模块包括与储物间室连通的进风口、出风口、连通进风口与出风口的风道和驱动冷量从进风口向出风口流动的风机组件;风机组件具有风机进口和风机出口;风道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进风口设置在靠近储物间室底部的位置,出风口设置在靠近储物间室开口的位置,出风口设置有多个并沿水平方向上并列设置,均温模块还具有设置在出风风道内的风门组件,每一出风风道内均设置有相应的风门组件。本申请实施例它能够更灵活的实现对储物间室内均温的调节与控制。

Description

卧式冷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卧式冷柜。
背景技术
卧式冷柜是一种保持恒定低温的制冷设备,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用于低温保藏物品的电器,卧式冷柜因其储物量大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家用领域。
目前,卧式冷柜的制冷一般采用直冷方式,其中,采用直冷方式供冷的卧式冷柜的箱体一般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上的内胆,在内胆外环绕蒸发器,冷量通过自然辐射的方式传导至内胆的储物间室内。
上述的供冷方式容易造成储物间室内冷量的不均,尤其对于一些容积较大的储物间室其开口也必然相对较大,造成了储物间室内部温差相差较大。具体表现为储物间室内靠近储物间室内壁的位置冷量相对充足,储物间室内靠近储物间室底部的位置冷量相对充足;而储物间室内靠近顶部以及储物间室内相对远离储物间室内壁的位置冷量相对不足,造成这些区域无法满足制冷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卧式冷柜,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更灵活的实现对储物间室内均温的调节与控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卧式冷柜,包括:具有储物间室的柜体、设置在所述柜体上以打开或关闭储物间室开口的门体、制冷机组和设置在所述储物间室内的均温模块;所述柜体包括形成所述储物间室的内胆;所述制冷机组包括缠绕在所述内胆外的蒸发管;
所述均温模块包括与储物间室连通的进风口、出风口、连通进风口与出风口的风道和驱动冷量从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流动的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具有风机进口和风机出口;所述风道包括设置在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机进口之间的进风风道和设置在所述风机出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出风风道;
所述进风口设置在靠近储物间室底部的位置,所述出风口设置在靠近储物间室开口的位置,所述出风口设置有多个并沿水平方向上并列设置;每一所述出风口均通过各自独立的出风风道与所述风机出口连通,所述均温模块还具有设置在所述出风风道内的风门组件,每一所述出风风道内均设置有相应的风门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柜体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述均温模块具有壳体,所述壳体支撑在所述储物间室在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内壁上,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且若干所述出风口沿柜体的宽度方向均匀排布在所述壳体上。
进一步的,在所述柜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壳体相对设置在储物间室内的中间位置,所述储物间室内与不同的出风口位置相对的区域形成不同的储物分区。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沿竖向方向延伸设置并将所述储物间室分成在长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所述出风口包括若干朝第一间室开口设置的第一出风口和若干朝第二间室开口设置的第二出风口;
所述出风风道包括连通第一出风口与风机出口的第一出风风道和连通第二出风口与所述风机出口的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风道设置有多个并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也设置有多个并与第二出风口一一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均温模块还具有导风件,所述出风风道设置在所述导风件上,所述导风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围成进风腔,所述进风腔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所述导风件上还具有连通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风道的连通孔;所述风机组件设置在所述进风腔内,所述风机进口朝所述进风腔暴露,所述风机出口与所述连通孔位置相对。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风道包括设置在所述导风件上并与所述连通孔位置相对的出风道进口、设置在导风件上并与所述出风口位置相对的出风道出口和连通所述出风道进口和出风道出口的出风孔。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件上还具有设置在所述风道进口与所述连通孔之间的过度空间,所述出风风道通过所述过度空间与风机出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具有底座和与所述底座配合的盖板,所述导风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与所述盖板之间,且所述导风件为泡沫件,所述导风件的两侧分别固定贴合在所述底座和所述盖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蜗壳和设置在所述蜗壳内的涡轮风机,所述涡轮风机具有轴向进风侧和径向出风侧,所述风机进口设置在所述蜗壳上并与所述轴向进风侧位置相对,所述风机出口设置在所述蜗壳上并与所述径向出风侧位置相对;
所述蜗壳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风机进口与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进风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口设置有四个,四个出风口沿柜体的宽度方向排布在所述壳体上,四个出风口分成相对位于边缘的两个边缘出风口和相对位于中间的两个中间出风口;在竖向方向上,所述风机组件设置在两个中间出风口的下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均温模块的设置实现了将储物间室内冷量充足区域的冷量向冷量不充足区域传递,从而使储物间室内温度更均温,同时设置了多个出风口并且每个出风口都通过各自对应的风门组件进行控制能够单独的实现对出风口的控制,从而能够实现对不同出风口的出风量进行单独的调节,这样结构的设置能够对储物间室内不同位置的冷量供应进行调节,从而更灵活的实现对储物间室内均温的调节与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卧式冷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卧式冷柜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卧式冷柜中均温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卧式冷柜中均温模块的主视图;
图7是图6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卧式冷柜中均温模块的左视图;
图9是图8中DD方向的剖视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卧式冷柜中均温模块的第一分解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卧式冷柜中均温模块的第二分解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卧式冷柜中风机组件在导风件的第一安装结构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卧式冷柜中风机组件在导风件的第二安装结构图;
图14是图12的主视图;
图15是图14中EE方向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4中FF方向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4的右视图;
图18是图17中GG方向的剖视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卧式冷柜的不同的储物分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柜体,10-储物间室,1001-边缘储物分区,1002-中间储物分区,101-第一间室,102-第二间室,11-外壳,12-内胆,2-蒸发管,
3-均温模块,31-进风口,32-出风口,321-第一出风口,322-第二出风口,33-风道,331-进风风道,332-出风风道,3321-出风道进口,3322-出风道出口,333-第一出风风道,334-第二出风风道,
34-风门组件,341-第一风门,342-第二风门,
35-壳体,351-底座,352-盖板,36-导风件,361-连通孔,4-风机组件,41-风机进口,42-风机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的实施例:如图1-11所示,公开了一种卧式冷柜,该卧式冷柜具有储物间室10的柜体1、设置在所述柜体1上的制冷机组和打开或关闭所述储物间室10开口的门体,所述储物间室10朝上开口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卧式冷柜为直冷式制冷设备,即采用直冷的方式为储物间室10内存储的物品供冷。
具体的,所述制冷机组包括顺次相连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所述柜体1具有形所述储物间室10的内胆12和设置在所述内胆12外的外壳11,如图3所示,所述蒸发器包括缠绕在所述内胆12外的蒸发管2;所述蒸发管2将冷量通过自然辐射的方式传递至储物间室10内并用于对储物间室10内存放的物品进行制冷。
现有技术中,由于冷量是从储物间室10的内壁(也就是内胆12)向储物间室10的中间位置传递,而储物间室内10的尺寸一般较大,较大的尺寸必然造成储物间室10内冷量的不均。具体表现为在越靠近储物间室10内壁的位置冷量越足。
此外,由于储物间室10朝上开口设置,且整个储物间室10的上侧均为开口,储物间室10的开口位置处冷量向外散失较为严重,也会造成储物间室10靠近开口的位置的冷量与储物间室10靠近底部的冷量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在越靠近储物间室10底部的区域冷量也越足,在空间储物间室10开口位置处冷量则相对不足。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直冷式制冷设备内的冷量更均匀,所述储物间室内还设置有均温模块3,所述均温模块3设置在储物间室10内并用于将储物间室内冷量充足区域的冷量向冷量不充足的区域传送。
如图4-7所示,所述均温模块3包括与储物间室10连通的进风口31、出风口32、连通进风口31与出风口32的风道33和驱动冷量从所述进风口31向所述出风口32流动的风机组件4。
如图10-16所示,所述风机组件4具有风机进口41和风机出口42;所述风道33包括设置在所述进风口31与所述风机进口41之间的进风风道331和设置在所述风机出口42与所述出风口32之间的出风风道332;
在风机组件4的左右下冷量从进风口31进入,经过进风风道331进入到风机进口41,然后从风机出口42流出,进入到出风风道332,经过出风风道332最后通过出风口32流出。通过风机组件4的设置能够将储物间室10内冷量充足预期的冷量向冷量不充足区域传输,从而使储物间室10内的冷量更加的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31设置在靠近储物间室10底部的位置,所述出风口32设置在靠近储物间室10开口的位置,将出风口32设置在靠近储物间室10开口的位置,实际上是使出风口32朝储物间室10内高温区域出风,也即朝储物间室10内冷量不充足的区域出风。
将进风口31设置在靠近储物间室10底部的位置,实际上是使进风口31设置在储物间室10的低温的区域也就是设置在冷量相对充足的区域。
上述结构的设置实际上是采用风机组件4产生的强制对流,将储物间室10内底部的冷量朝储物间室开口传输,从而实现储物间室10内冷量充足区域的冷量向冷量不充足区域补给。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32设置有多个并沿水平方向上并列设置;每一所述出风口32均通过各自独立的出风风道332与所述风机出口42连通,所述均温模块3还具有设置在所述出风风道332内的风门组件34,每一所述出风风道332内均设置有相应的风门组件34。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水平方向指平行于水平面的方向,所述柜体1具有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若干所述出风口32可以沿柜体1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若干所述出风口32也可以沿柜体1的宽度方向并列设置。
本实施例在设置多个出风口32并且每个出风口都通过各自对应的风门组件34进行控制,能够单独的实现对出风口32的控制,从而能够实现对不同出风口32的出风量进行单独的调节,这样结构的设置能够对储物间室10内不同位置的冷量供应进行调节,从而更灵活的实现对储物间室10内的温度的均温调节,可以根据不同食材的需要对储物间室10内的物件进行单独的控制,同时也能够更灵活的实现对储物间室10内均温的调节与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均温模块3具有壳体35,所述壳体35支撑在所述储物间室10在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内壁上,所述进风口31和所述出风口32均设置在所述壳体35上;且若干所述出风口32沿柜体的宽度方向均匀排布在所述壳体35上。
在所述柜体1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壳体相对设置在储物间室10内的中间位置,所述储物间室10内与不同的出风口32位置相对的区域形成不同的储物分区。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储物分区可以不通过物理隔板进行分隔,只是在储物间室10内不同的位置放置不同的物件以形成一储物分区,每一储物分区内均设置有相应的出风口32与之对应,该出风口32出来的冷量为相应的储物分区的温度进行调节。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在储物间室10内靠近储物间室内壁的区域一般冷量相对较为充足,而在宽度方向上位于储物间室10中间的区域的冷量相对不充足,因此储物间室10内其自身在不同的区域就存在不同的冷量分布,本实施例将多个出风口沿柜体1的宽度方向排布则能够对上述这种差异进行匹配,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储物间室10内的均温。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35沿储物间室10的开口方向延伸设置并将所述储物间室10分成在长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第一间室101和第二间室102,如图10-11所示,所述出风口32包括若干朝第一间室101开口设置的第一出风口321和若干朝第二间室102开口设置的第二出风口322。
若干第一出风口321沿柜体1的宽度方向排布设置在所述壳体35上,同样的,若干第二出风口322沿柜体1的宽度方向排布设置在所述壳体35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321和第二出风口322设置在壳体35的相对两侧壁上,第一出风口321设置在壳体35朝向第一间室101的侧壁上,第二出风口322则设置在壳体35上朝向第二间室102的侧壁上。
如图10-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35包括底座351和与所述底座351配合的盖板352,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321设置在所述盖板352上,所述第二出风口322设置在所述底座351上。
所述出风风道332包括第一出风风道333和第二出风风道334,所述第一出风风道333连通第一出风口321与风机出口42;所述第二出风风道334连通第二出风口322与所述风机出口42,所述第一出风风道333设置有多个并与所述第一出风口321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出风风道334也设置有多个并与第二出风口322一一对应。
第一出风风道334用于将风机出口42出来的冷量向第一间室101内输送,第二出风风道334用于将风机出口42出来的冷量向第二间室102内输送。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出风口321设置有多个,因此相应的第一出风风道333也设置有多个。如图11所示,第二出风口322设置有多个,因此第二出风风道334也设置有多个。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风道333和第二出风风道334在柜体的长度方向上并列设置,两者之间通过隔板隔开。
在本实施例中无论朝第一间室101开口设置的第一出风口321还是朝第二间室102开口设置的第二出风口322都设置有四个,四个出风口32沿柜体的宽度方向排布在所述壳体35上,四个出风口32分成相对位于边缘的两个边缘出风口和相对位于中间的两个中间出风口;在竖向方向上,所述风机组件4设置在两个中间出风口的下侧。
两个中间出风口所对应的区域的冷量相对更不充足,因此将风机组件4设置在该区域,能够使冷量更集中迅速的从中间位置的出风口出来,从而更好的为冷量不充足区域进行供冷,从而更好的实现储物间室10内的均温。
相应的,所述第一出风风道333也设置有四个,第二出风风道334也设置有四个,相对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第一出风风道333距离风机组件4的位置更近,因此冷量能够更高效的通过中间位置的第一出风风道333流出。
进一步的,如图16所示,所述风门组件34包括第一风门341和第二风门342,所述第一风门341设置在第一出风风道333内,第二风门342设置在第二出风风道334内。第一风门341用于控制第一出风风道333的开启或关闭,第二风门342用于控制第二出风风道334的开启或关闭。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出风风道333设置有多个,因此第一风门341也设置有多个,以使每个第一出风风道333内均设置有相应的风门进行控制。
同样的,第二风门342也设置有多个,以使每个第二出风风道334内均设置有相应的风门进行控制。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每个第一出风风道333和每个第二出风风道334内都设置风门从而能够单独的控制每个出风风道,进而能够控制从具体哪个出风口32出风,能够更灵活的对储物间室10内的温度进行调节。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储物间室10中无论第一间室101还是第二间室102内均可以被分成靠近储物间室内壁的边缘储物分区1001和中间储物分区1002,其中,中间储物分区1002位于边缘储物分区1001远离储物间室内壁的一侧,在第一间室101内设置两个中间储物分区1002和两个边缘储物分区1001。需要说明的是,边缘储物分区1001和中间储物分区1002并不一定非要用物理的隔板进行隔断,可以仅仅是作为一个空间的区分。
第一间室101内的两个中间储物分区1002与相对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第一出风风道333一一对应,第一间室101内的两个边缘储物分区1001与相对位于边缘位置的两个第一出风风道333一一对应。由于每个储物分区都有独立的出风风道相对应,能够更好的对相应的储物分区进行调整,从而更高效的实现储物间室10内温度的均匀化调整。
相应的,第二间室102内也具有两个中间储物分区和两个边缘储物分区,具体的设计结构与第一间室101相似,再次不在赘述。
如图12-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均温模块3还具有导风件36,所述出风风道332设置在所述导风件36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无论第一出风风道333还是第二出风风道334均设置在所述导风件36内。
若干第一出风风道333在宽度方向上排布,可以理解的是连通不同第一出风口321与风机出口42的第一出风风道333的形状可以是不同的,也就是不同的第一出风风道333的形状和延伸方向是可以不同的,第一出风风道333主要起到一个连接导通的作用,对其形状并不做具体的限定。同样的,第二出风风道334也具备上述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一出风风道333和第二出风风道334只是根据连接不同的出风口32进行区分的,确切说是根据出风风道332的位置进行区分的,两者在功能上并无差异。
所述导风件36设置在所述壳体35内并与所述壳体35围成进风腔,所述进风腔与所述进风口31连通;所述进风风道331设置在所述进风腔内,或者所述进风腔就是所述进风风道331。
所述导风件36上还具有连通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风道332的连通孔361;所述风机组件4设置在所述进风腔内,所述风机进口41朝所述进风腔暴露,所述风机出口42与所述连通孔361位置相对。
如图12-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风道332包括设置在所述导风件36上并与所述连通孔361位置相对的出风道进口3321、设置在导风件36上并与所述出风口32位置相对的出风道出口3322和连通所述出风道进口3321和出风道出口3322的出风孔。
出风道进口3321设置在所述导风件36上并朝所述连通孔361暴露,出风道出口3322设置在导风件36上朝向所述壳体35的一侧,并且与出风口32位置相对。具体的,第一出风风道333的出风道出口3322与第一出风口321位置相对,第二出风风道334的出风道出口3322与第二出风口322位置相对。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第一出风风道333还是第二出风风道334均具有上述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不管第一出风风道333还是第二出风风道334均设置有多个,因此导风件36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出风风道333的出风道进口3321,多个出风道进口3321同时与风机出口42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件6设置在所述底座351与所述盖板352之间,且所述导风件6为泡沫件,所述导风件6的两侧分别固定贴合在所述底座351和所述盖板352上。
所述风机组件4包括蜗壳和设置在所述蜗壳内的涡轮风机,所述涡轮风机具有轴向进风侧和径向出风侧,所述风机进口41设置在所述蜗壳上并与所述轴向进风侧位置相对,所述风机出口42设置在所述蜗壳上并与所述径向出风侧位置相对;
所述蜗壳固定在所述底座351上,所述风机进口41与所述盖板352之间设置有进风间隙。
所述均温模块3的壳体35在安装固定后,壳体35的底部距离储物间室10的底部之间设置有间隙部100,所述间隙部100连通第一间室101和第二间室102,所述进风口31朝所述间隙部100开口设置,间隙部100的设置能够更便于冷量向进风口31汇聚,从而更高效的实现冷量的传递。
在本实施例中均温模块3内可以不设置风冷蒸发器,从出风口32出来的冷量来自储物间室10内的冷量充足的区域,均温模块3只是用来传送冷量的。
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均温模块3内设置风冷蒸发器,具体的风冷蒸发器可以设置在进风风道332内,通过设置风冷蒸发器为储物间室内供冷,风冷蒸发器可以与制冷系统的蒸发器串联设置或者并联设置。
当均温模块3内设置风冷蒸发器的时候,其所应用的卧式冷柜实质上采用的是风冷和直冷共同的方式供冷。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申请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但本申请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申请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卧式冷柜,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储物间室的柜体、设置在所述柜体上以打开或关闭储物间室开口的门体、制冷机组和设置在所述储物间室内的均温模块;所述柜体包括形成所述储物间室的内胆;所述制冷机组包括缠绕在所述内胆外的蒸发管;
所述均温模块包括与储物间室连通的进风口、出风口、连通进风口与出风口的风道和驱动冷量从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流动的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具有风机进口和风机出口;所述风道包括设置在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机进口之间的进风风道和设置在所述风机出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出风风道;
所述进风口设置在靠近储物间室底部的位置,所述出风口设置在靠近储物间室开口的位置,所述出风口设置有多个并沿水平方向上并列设置;每一所述出风口均通过各自独立的出风风道与所述风机出口连通,所述均温模块还具有设置在所述出风风道内的风门组件,每一所述出风风道内均设置有相应的风门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述均温模块具有壳体,所述壳体支撑在所述储物间室在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内壁上,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且若干所述出风口沿柜体的宽度方向均匀排布在所述壳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冷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柜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壳体相对设置在储物间室内的中间位置,所述储物间室内与不同的出风口位置相对的区域形成不同的储物分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沿竖向方向延伸设置并将所述储物间室分成在长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所述出风口包括若干朝第一间室开口设置的第一出风口和若干朝第二间室开口设置的第二出风口;
所述出风风道包括连通第一出风口与风机出口的第一出风风道和连通第二出风口与所述风机出口的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风道设置有多个并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也设置有多个并与第二出风口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卧式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模块还具有导风件,所述出风风道设置在所述导风件上,所述导风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围成进风腔,所述进风腔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所述导风件上还具有连通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风道的连通孔;所述风机组件设置在所述进风腔内,所述风机进口朝所述进风腔暴露,所述风机出口与所述连通孔位置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卧式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风道包括设置在所述导风件上并与所述连通孔位置相对的出风道进口、设置在导风件上并与所述出风口位置相对的出风道出口和连通所述出风道进口和出风道出口的出风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卧式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上还具有设置在所述风道进口与所述连通孔之间的过度空间,所述出风风道通过所述过度空间与风机出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卧式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底座和与所述底座配合的盖板,所述导风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与所述盖板之间,且所述导风件为泡沫件,所述导风件的两侧分别固定贴合在所述底座和所述盖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卧式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蜗壳和设置在所述蜗壳内的涡轮风机,所述涡轮风机具有轴向进风侧和径向出风侧,所述风机进口设置在所述蜗壳上并与所述轴向进风侧位置相对,所述风机出口设置在所述蜗壳上并与所述径向出风侧位置相对;
所述蜗壳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风机进口与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进风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设置有四个,四个出风口沿柜体的宽度方向排布在所述壳体上,四个出风口分成相对位于边缘的两个边缘出风口和相对位于中间的两个中间出风口;在竖向方向上,所述风机组件设置在两个中间出风口的下侧。
CN202222811807.6U 2022-10-25 2022-10-25 卧式冷柜 Active CN2190372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11807.6U CN219037291U (zh) 2022-10-25 2022-10-25 卧式冷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11807.6U CN219037291U (zh) 2022-10-25 2022-10-25 卧式冷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37291U true CN219037291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81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11807.6U Active CN219037291U (zh) 2022-10-25 2022-10-25 卧式冷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372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00732B (zh) 冷柜用内胆组件及卧式风冷冷柜
CN109869968B (zh) 一种具有风道结构的冰箱
CN109539670B (zh) 一种模块化组合式冰箱
WO2018032607A1 (zh) 一种风冷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02393121B (zh) 冰箱
CN111076481A (zh) 一种对开三门冰箱的风路系统
CN217465043U (zh) 冰箱
CN107062747B (zh) 一种冰箱风道组件以及冰箱
CN107166849B (zh) 对开门冰箱
CN111609619B (zh) 回风口形成于箱体两侧壁的冰箱
US20230392852A1 (en) Refrigerator
CN219037291U (zh) 卧式冷柜
CN219037292U (zh) 卧式冷柜
CN106895639B (zh) 多温区风冷式制冷设备
CN117928157A (zh) 卧式冷柜的控温方法
CN117968316A (zh) 卧式冷柜的控温方法
CN219318743U (zh) 冰箱
CN219318770U (zh) 卧式冷柜
CN219318744U (zh) 冰箱
CN219244016U (zh) 制冷设备
CN219318723U (zh) 卧式冷柜
CN117928167A (zh) 卧式冷柜的控温方法
CN218455314U (zh) 一种节能型大容量双温室冷藏柜
CN219318727U (zh) 卧式冷柜
WO2023179640A1 (zh) 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