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37017U - 壳体组件及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组件及风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37017U
CN219037017U CN202223207125.0U CN202223207125U CN219037017U CN 219037017 U CN219037017 U CN 219037017U CN 202223207125 U CN202223207125 U CN 202223207125U CN 219037017 U CN219037017 U CN 2190370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shell
fan
flang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0712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猛
荣光伟
庞俊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0712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370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370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370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风管机。所述壳体组件包括:换热器壳体,开设有容纳换热器的第一容纳腔;风机壳体,可拆卸式地与换热器壳体连接,并开设有容纳风机的第二容纳腔;隔板,设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风机之间,并固定于所述换热器壳体和所述风机壳体其中一个上,所述隔板上开设有连通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的风口;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换热器壳体和所述风机壳体另一个上,并可拆卸式地与所述隔板连接。本实用新型壳体组件及风管机便于拆装或搬运。

Description

壳体组件及风管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风管机。
背景技术
风管机,是隐藏式空调的简称,也可以称为空调风管机或者风管机空调。空调风管机的室内机和中央空调的一种末端(风机盘管)是一样的,而且都是采用吊顶的形式,从外表上看它们没有区别。和中央空调相比,风管机空调造价便宜,维护方便、适合国人的空调使用习惯。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风管机的壳体为一体式,占用面积大,重量较重,不便于运输或拆装。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及风管机,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风管机的壳体为一体式,不便于运输或拆装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壳体组件,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换热器壳体,开设有容纳换热器的第一容纳腔;风机壳体,与换热器壳体连接,并开设有容纳风机的第二容纳腔;隔板,设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风机之间,并固定于所述换热器壳体和所述风机壳体其中一个上,所述隔板上开设有连通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的风口;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换热器壳体和所述风机壳体另一个上,并与所述隔板连接。
由于换热器壳体开设有容纳换热器的第一容纳腔,所以,通过换热器壳体支撑换热器,由于风机壳体可拆卸式地与换热器壳体连接,并开设有容纳风机的第二容纳腔,所以,通过风机壳体支撑风机,由于隔板设于换热器和风机之间,并固定于换热器壳体和风机壳体其中一个上,隔板上开设有连通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的风口,连接件固定于换热器壳体和风机壳体另一个上,并可拆卸式地与隔板连接,所以,当需要拆卸或搬运时,将连接件与隔板分离,即可将换热器壳体和风机壳体分离,也就是说,换热器壳体和风机壳体是相互独立的存在,实现了换热器壳体和风机壳体模块化,以便于拆卸或搬运,当要安装时,将连接件与隔板连接,实现了换热器壳体和风机壳体连接,形成了完整的壳体组件,便于安装,同时,连接件加强了换热器壳体和风机壳体的连接处强度,提高了承载能力,降低了换热器壳体和风机壳体的连接处出现变形的可能性,提高了使用寿命,风机抽取的风通过风口吹向换热器,风与换热器换热后,吹向室内,以满足用户制冷或制热需求。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隔板与所述连接件卡合,便于拆装。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连接件和所述隔板其中一个设有卡扣,另一个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扣可卡设于所述卡槽内,实现隔板和连接件的卡合。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隔板固定于所述风机壳体上,所述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换热器壳体上,隔板与固定板的连接实现换热器壳体和风机壳体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换热器壳体包括第一盖板、第一底板和两个相对设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一底板之间的第一侧板,每个所述第一侧板上均设有所述连接件,保证换热器壳体和风机壳体的连接强度,避免第一侧板发生变形,每个第一侧板上均设有连接件,保证了第一侧板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的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的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一盖板连接的第三翻边和与所述隔板连接的第四翻边,便于连接件与第一侧板、第一底板、第一盖板和隔板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风机壳体包括第二盖板、第二底板和两个相对设于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第二底板之间的第二侧板,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二盖板、所述第二底板和两个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以形成第二容纳腔。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其中一个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一限位件,另一个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件可卡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以降低装配零部件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底板朝向所述第二底板的端部的两侧设有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底板朝向所述第一底板的端部的两侧设有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其中一个设有定位件,另一个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件可嵌设于所述定位孔内,保证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的连接精度。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件设有第五翻边,所述第二支撑件设有第六翻边,所述第五翻边与所述第六翻边连接,进一步地保证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盖板设有第七翻边;所述第七翻边和所述隔板其中一个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二限位件,另一个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件可卡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保证换热器壳体和风机壳体的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连接件朝向所述隔板的端面设有第一密封件,所述连接件背离所述隔板的端面设有第二密封件,保证壳体组件的密封性。
基于相同的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风管机,包括所述的壳体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风管机的壳体采用一体式结构,其重量较重,导致拆装不便、维修困难,而且,对室内空间的要求大,部分空间狭小的楼梯或拐角等地甚至无法搬运,因而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在现有技术中,风管机的壳体会采用分体式结构,将换热器和风机分别放入两个壳体内,在搬运时,将两个壳体分开,以便于拆装,也便于搬运,但是,将两个壳体拼装在一起后,两个壳体的拼装处会承载两个壳体和两个壳体内设备的重力,长时间使用,会导致两个壳体的拼装处出现变形,影响使用寿命。
由于换热器壳体开设有容纳换热器的第一容纳腔,所以,通过换热器壳体支撑换热器,由于风机壳体可拆卸式地与换热器壳体连接,并开设有容纳风机的第二容纳腔,所以,通过风机壳体支撑风机,由于隔板设于换热器和风机之间,并固定于换热器壳体和风机壳体其中一个上,隔板上开设有连通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的风口,连接件固定于换热器壳体和风机壳体另一个上,并可拆卸式地与隔板连接,所以,当需要拆卸或搬运时,将连接件与隔板分离,即可将换热器壳体和风机壳体分离,也就是说,换热器壳体和风机壳体是相互独立的存在,实现了换热器壳体和风机壳体模块化,以便于拆卸或搬运,当要安装时,将连接件与隔板连接,实现了换热器壳体和风机壳体连接,形成了完整的壳体组件,便于安装,同时,连接件加强了换热器壳体和风机壳体的连接处强度,提高了承载能力,降低了换热器壳体和风机壳体的连接处出现变形的可能性,提高了使用寿命,风机抽取的风通过风口吹向换热器,风与换热器换热后,吹向室内,以满足用户制冷或制热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侧视图;
图2为图1中壳体组件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向剖视图;
图4为图3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中C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壳体组件的隔板的布置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壳体组件的换热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壳体组件的风机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壳体组件的第一底板与第二底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D-D向剖视图。
附图中:
换热器壳体10,第一容纳腔101,第一盖板102,第一底板103,第一限位槽1031,第一侧板104,第一支撑件105,定位件106,第五翻边107,第七翻边108,第二限位件109;
风机壳体20,第二容纳腔201,第二盖板202,第二底板203,第一限位件2031,第二侧板204,第二支撑件205,定位孔206,第六翻边207;
隔板30,风口301,卡扣302,第二限位槽303;
连接件40,卡槽401,第一翻边402,第二翻边403,第三翻边404,第四翻边405;
换热器50;
风机6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申请: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壳体组件及风管机,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风管机的壳体为一体式,不便于运输或拆装的技术问题。
图1为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侧视图;图2为图1中壳体组件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A-A向剖视图。结合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包括:换热器壳体10、风机壳体20、隔板30和连接件40。换热器壳体10开设有容纳换热器50的第一容纳腔101。风机壳体20可拆卸式地与换热器壳体10连接,并开设有容纳风机60的第二容纳腔201。隔板30设于换热器50和风机60之间,并固定于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其中一个上,隔板30上开设有连通第一容纳腔101和第二容纳腔201的风口301。连接件40固定于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另一个上,并可拆卸式地与隔板30连接。
隔板30为板状。
换热器50可以为蒸发器。
风机60可以为轴流风机。
连接件40的数目为两个,两个连接件40分别可拆卸式地与隔板30两侧连接。
风管机的壳体采用一体式结构,其重量较重,导致拆装不便、维修困难,而且,对室内空间的要求大,部分空间狭小的楼梯或拐角等地甚至无法搬运,因而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在现有技术中,风管机的壳体会采用分体式结构,将换热器和风机分别放入两个壳体内,在搬运时,将两个壳体分开,以便于拆装,也便于搬运,但是,将两个壳体拼装在一起后,两个壳体的拼装处会承载两个壳体和两个壳体内设备的重力,长时间使用,会导致两个壳体的拼装处出现变形,影响使用寿命。
由于换热器壳体10开设有容纳换热器50的第一容纳腔101,所以,通过换热器壳体10支撑换热器50,由于风机壳体20可拆卸式地与换热器壳体10连接,并开设有容纳风机60的第二容纳腔201,所以,通过风机壳体20支撑风机60,由于隔板30设于换热器50和风机60之间,并固定于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其中一个上,隔板30上开设有连通第一容纳腔101和第二容纳腔201的风口301,连接件40固定于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另一个上,并可拆卸式地与隔板30连接,所以,当需要拆卸或搬运时,将连接件40与隔板30分离,即可将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分离,也就是说,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是相互独立的存在,实现了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模块化,以便于拆卸或搬运,当要安装时,将连接件40与隔板30连接,实现了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连接,形成了完整的壳体组件,便于安装,同时,连接件40加强了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的连接处强度,提高了承载能力,降低了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的连接处出现变形的可能性,提高了使用寿命,风机60抽取的风通过风口301吹向换热器50,风与换热器50换热后,吹向室内,以满足用户制冷或制热需求。
图6为图1中壳体组件的隔板的布置示意图。结合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地便于拆装,隔板30与连接件40卡合。当需要将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连接时,将连接件40卡设于隔板30上,即可实现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的连接,而且不需要螺栓等零部件,提高了安装效率,便于安装,当需要将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分离时,将连接件40与隔板30拿下,实现了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的分离,不需要拆卸螺栓等零部件,提高了拆卸效率,便于拆卸。
结合图6,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隔板30和连接件40的卡合,连接件40和隔板30其中一个设有卡扣302,另一个开设有卡槽401,卡扣302可卡设于卡槽401内。当需要将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连接时,将卡扣302卡设于卡槽401内,在重力的作用下,卡扣302可卡紧于卡槽401内,提高了安装效率,便于安装,同时,也使连接件40与隔板30紧贴,实现了密封。而且,卡扣302卡设于卡槽401内,也起到了定位的作用,提高了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的安装精度。当需要需要将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分离时,抬起连接件40或隔板30,使卡扣302与卡槽401分离,即可实现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的分离,提高了拆卸效率,便于拆卸。
在本实施方式中,隔板30设有卡扣302,连接件40开设有卡槽401,卡扣302可卡设于卡槽401内。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连接件40可设有卡扣302,隔板30可开设有卡槽401,卡扣302可卡设于卡槽401内。由于避免卡槽401干扰风依次从第二腔室201、风口301进入第一腔室101内,以保证送给第二腔室101的风的稳定性,优选地,隔板30设有卡扣302,连接件40开设有卡槽401,卡扣302可卡设于卡槽401内,也就是说,第二腔室201内的风只会通过风口301进入第一腔室101内。
图7为图1中壳体组件的换热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中壳体组件的风机壳体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7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的连接,隔板30固定于风机壳体20上,连接件40固定于换热器壳体10上。当然,在其它一些是实施例中,隔板30也可以固定于换热器壳体10上,连接件40也可以固定于风机壳体20上。但是,由于为了将风机壳体20快速的引入换热器壳体10内,优选地,隔板30固定于风机壳体20上,连接件40固定于换热器壳体10上。
结合图7,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容纳换热器50,换热器壳体10包括第一盖板102、第一底板103和两个相对设于第一盖板102和第一底板103之间的第一侧板104,第一盖板102、第一底板103和第一侧板104围设形成第一容纳腔101,而为了保证第一容纳腔101的容纳空间,第一侧板104与第一盖板102和第一底板103的边沿连接。为了保证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的连接强度,避免第一侧板104发生变形,每个第一侧板104上均设有连接件40,保证了第一侧板104的使用寿命。
结合图6,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连接件40与第一侧板104的连接,连接件40上设有与第一侧板104连接的第一翻边402,以便于连接件40与第一侧板104连接,使连接件40与换热器壳体10组合成一个整体,保证了连接件40与第一侧板104连接的稳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翻边402可通过螺栓与第一侧板104连接。
结合图6,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连接件40与第一底板103的连接,连接件40上设有与第一底板103连接的第二翻边403,以便于连接件40与第一底板103连接,使连接件40与换热器壳体10组合成一个整体,保证了连接件40与第一底板103连接的稳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翻边403可通过螺栓与第一底板103连接。
结合图6,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连接件40与第一盖板102的连接,连接件40上设有与第一盖板102连接的第三翻边404,以便于连接件40与第一盖板102连接,使连接件40与换热器壳体10组合成一个整体,保证了连接件40与第一盖板102连接的稳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翻边404可通过螺栓与第一盖板102连接。
结合图6,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连接件40与隔板30的连接,连接件40上设有与隔板30连接的第四翻边405,以便于连接件40与隔板30连接,使连接件40与隔板30组合成一个整体,保证了连接件40与隔板30连接的稳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翻边405可通过螺栓与隔板30连接。
结合图8,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容纳风机60,风机壳体20包括第二盖板202、第二底板203和两个相对设于第二盖板202和第二底板203之间的第二侧板204,隔板30与第二盖板202、第二底板203和两个第二侧板204连接,第二盖板202、第二底板203、第二侧板204、隔板30围设形成第二容纳腔201,而为了保证第二容纳腔201的容纳空间,第二侧板204与第二盖板202和第二底板203的边沿连接,盖板30与第二盖板202、第二底板203和两个第二侧板204的边沿连接。
图5为图3中C处放大示意图。结合图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降低装配零部件的数量,第一底板103和第二底板203其中一个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一限位件2031,另一个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限位槽1031,第一限位件2031可卡设于第一限位槽1031内,在第一限位件2031卡设于第一限位槽1031内时,第一限位件2031抵靠在第一限位槽1031的槽壁上,通过第一限位槽1031的槽壁对第一限位件2031进行限位,以形成卡合固定,保证第一底板103很第二底板203连接的稳定性,而且不需要螺栓等零部件,简化了装配,当要将第一底板103和第二底板203连接时,将第二底板203搭接于第二底板103上,此时,第一限位件2031卡设于第一限位槽1031内,就实现了第一底板103和第二底板203的连接,便于装配,同时,由于第一限位件2031抵靠在第一限位槽1031的槽壁上,也实现了密封,避免外界杂物进入换热器壳体10或风机壳体20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2031可以为凸筋。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2031的截面形状与第一限位槽1031的截面形状相匹配,第一限位件203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三角形、方形、梯形或多边形。而由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优选地,第一限位件203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三角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底板203可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一限位件2031,第一底板103可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限位槽1031。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底板103可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一限位件2031,第二底板203可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限位槽103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2031的数目为一个,且第一限位件2031的长度与第二底板203的长度相匹配,同理,第一限位槽1031的数目也为一个,且第一限位槽1031的长度与第一底板103的长度相匹配,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2031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第一限位件2031并列间隔设于第二底板203上,同理,第一限位槽1031的数目也为多个,且多个第一限位槽1031并列间隔设于第一底板103上,第一限位件2031可卡设于相对应的第一限位槽1031内。但是,为了保证第一底板103和第二底板203连接的稳定性,也为了保证密封性,优选地,第一限位件2031的数目为一个,且第一限位件2031的长度与第二底板203的长度相匹配。
图9为图1中壳体组件的第一底板与第二底板的连接示意图;图10为图6中D-D向剖视图。结合图9和图10,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第一底板103和第二底板203的连接精度,第一底板103朝向第二底板203的端部的两侧设有第一支撑件105,第二底板203朝向第一底板103的端部的两侧设有第二支撑件205,第一支撑件105和第二支撑件205其中一个设有定位件106,另一个开设有定位孔206,定位件106可嵌设于定位孔206内,当要将第一底板103和第二底板203连接时,将定位件106嵌设于定位孔206即可,避免第一底板103和第二底板203之间发生错位,实现了第一底板103和第二底板203对齐,保证了第一底板103和第二底板203的连接精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件106可以为定位销。
结合图9和图1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105上可以设有定位件106,第二支撑件205上可以开设有定位孔206,定位件106可嵌设于定位孔206内,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件205上可以设有定位件106,第一支撑件105上可以开设有定位孔206,定位件106可嵌设于定位孔206内。
结合图9和图10,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地保证第一底板103和第二底板203连接的稳定性,也为了提高第一底板103和第二底板203的连接强度,第一支撑件105设有第五翻边107,第二支撑件205设有第六翻边207,第五翻边107与第六翻边207连接,通过第五翻边107与第六翻边207连接,实现了第一底板103和第二底板203的连接,同时,第五翻边107和第六翻边207的连接在竖直方向产生抗折力,提高第一底板103和第二底板203的连接强度,降低第一底板103和第二底板203发生变形的可能性,提高了第一底板103和第二底板203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翻边107可通过螺栓与第六翻边207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第五翻边107和第六翻边207的连接,同时,也为了避免增加壳体组件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第五翻边107与第一支撑件105之间成90°,并与第一侧板104平行,第五翻边107朝向第一盖板102,第六翻边207与第二支撑件205之间成90°,并与第二侧板204平行,第六翻边207朝向第二盖板202,以使第五翻边107和第六翻边207增加壳体组件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也保证了美观。
图4为图3中B处放大示意图。结合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换热器壳体10和风机壳体20的密封性,第一盖板102设有第七翻边108,第七翻边108和隔板30其中一个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二限位件109,另一个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限位槽303,第二限位件109可卡设于第二限位槽303内,在第二限位件109卡设于第二限位槽303内时,第二限位件109抵靠在第二限位槽303的槽壁上,通过第二限位槽303的槽壁对第二限位件109进行限位,以形成卡合固定,保证第七翻边108和隔板30连接的稳定性,而且不需要螺栓等零部件,简化了装配,当要将第七翻边108和隔板30连接时,将第二限位件109卡设于第二限位槽303内,就实现了第七翻边108和隔板30的连接,便于装配,同时,由于第二限位件109抵靠在第二限位槽303的槽壁上,也实现了密封,避免外界杂物进入换热器壳体10或风机壳体20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件109可以为凸筋。
结合图3和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七翻边108可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二限位件109,隔板30可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限位槽303。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隔板30可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二限位件109,第七翻边108可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限位槽30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件109的数目为一个,且第二限位件109的长度与第七翻边108的长度相匹配,同理,第二限位槽303的数目也为一个,且第二限位槽303的长度与隔板30的长度相匹配,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件109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第二限位件109并列间隔设于第七翻边108上,同理,第二限位槽303的数目也为多个,且多个第二限位槽303并列间隔设于隔板30上,第二限位件109可卡设于相对应的第二限位槽303内。但是,为了保证第七翻边108和隔板30连接的稳定性,也为了保证密封性,优选地,第二限位件109的数目为一个,且第二限位件109的长度与第二底板203的长度相匹配。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件109和第二限位槽303的截面形状均为弧形,第二限位件109和第二限位槽303位于同一水平高度S,6mm≤S<10mm,隔板30的厚度为H,第一盖板102的厚度为h,第二限位件109的内半径为R,第二限位槽303的内半径为r,1.9mm≤r<2.5mm,为了保证第二限位件109卡设于第二限位槽303内的稳定性,R=r+0.2mm。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地保证壳体组件的密封性,连接件40朝向隔板30的端面设有第一密封件(图中未示出),保证了连接件40和隔板30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外界杂物进入换热器壳体10或风机壳体20内。连接件40背离隔板30的端面设有第二密封件(图中未示出),在连接件40与换热器壳体10连接时,保证了连接件40和换热器壳体10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外界杂物进入换热器壳体10或风机壳体20内,在连接件40与风机壳体20连接时,保证了连接件40和风机壳体20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外界杂物进入换热器壳体10或风机壳体20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可以为海绵。
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申请还提出一种风管机,该风管机采用了所述壳体组件,该壳体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清洗系统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另外,在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3)

1.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壳体,开设有容纳换热器的第一容纳腔;
风机壳体,可拆卸式地与换热器壳体连接,并开设有容纳风机的第二容纳腔;
隔板,设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风机之间,并固定于所述换热器壳体和所述风机壳体其中一个上,所述隔板上开设有连通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的风口;
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换热器壳体和所述风机壳体另一个上,并可拆卸式地与所述隔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与所述连接件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隔板其中一个设有卡扣,另一个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扣可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固定于所述风机壳体上,所述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换热器壳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壳体包括第一盖板、第一底板和两个相对设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一底板之间的第一侧板,每个所述第一侧板上均设有所述连接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的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的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一盖板连接的第三翻边和与所述隔板连接的第四翻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壳体包括第二盖板、第二底板和两个相对设于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第二底板之间的第二侧板,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二盖板、所述第二底板和两个所述第二侧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其中一个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一限位件,另一个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件可卡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朝向所述第二底板的端部的两侧设有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底板朝向所述第一底板的端部的两侧设有第二支撑件;
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其中一个设有定位件,另一个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件可嵌设于所述定位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设有第五翻边,所述第二支撑件设有第六翻边,所述第五翻边与所述第六翻边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设有第七翻边;
所述第七翻边和所述隔板其中一个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二限位件,另一个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件可卡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朝向所述隔板的端面设有第一密封件,所述连接件背离所述隔板的端面设有第二密封件。
13.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
CN202223207125.0U 2022-11-30 2022-11-30 壳体组件及风管机 Active CN2190370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7125.0U CN219037017U (zh) 2022-11-30 2022-11-30 壳体组件及风管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7125.0U CN219037017U (zh) 2022-11-30 2022-11-30 壳体组件及风管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37017U true CN219037017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90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07125.0U Active CN219037017U (zh) 2022-11-30 2022-11-30 壳体组件及风管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370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49217B (zh) 一种便捷式控制器安装结构
CN219037017U (zh) 壳体组件及风管机
CN211261065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7685731U (zh) 一种马鞍式空调器室外鞍桥壳安装结构及马鞍式空调器
CN203907848U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2618756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15412219U (zh) 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04110752A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0241803U (zh) 空调室外机
CN203907847U (zh) 立式空调器
CN20981971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2128903B (zh) 风机壳组件及新风机
CN108006820B (zh) 风管机
CN218120149U (zh) 一种马鞍式空调器的机壳加强结构及马鞍式空调器
CN217685495U (zh) 一种室外换热器安装结构及窗式空调器
CN217274560U (zh) 用于空调室外机的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组件
CN216281709U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以及空调展示样机
CN218096247U (zh) 贯流风轮的电机组件和空调器
CN210441325U (zh) 一种风机盘管
CN203907851U (zh) 立式空调器
CA3056659A1 (en) Dehumidifier connector support
CN220083193U (zh) 空调设备
CN212869953U (zh) 一种上盖板及空调器
CN218600043U (zh) 空气能热泵机组
CN212618808U (zh) 移动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