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36821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36821U
CN219036821U CN202223207277.0U CN202223207277U CN219036821U CN 219036821 U CN219036821 U CN 219036821U CN 202223207277 U CN202223207277 U CN 202223207277U CN 219036821 U CN219036821 U CN 2190368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outlet part
heat exchange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0727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效龙
王永涛
刘宏宝
殷乐
黄满良
张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0727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368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368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368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固定壳、第一出风部、第二出风部。固定壳竖直设置,固定壳上设置有贯穿固定壳的、开口朝前的引风风道。第一出风部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出风部的横截面的轮廓为正多边形。第一出风部的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第一气流的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部转动地设置于固定壳的前侧。第二出风部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出风部的横截面的轮廓为正多边形。第二出风部的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第二气流的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部可转动地设置于固定壳的前侧。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出风角度很大,可以覆盖空调室内机前方的各个角度,从而保证在不同位置的用户都能吹到风,满足了用户对出风角度的需求。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柜式空调器的外观差异不明显,依据现有送风方式,体验不佳,导致用户有很多抱怨。用户在使用空调制冷时,经常会遇到一组矛盾的问题:出风温度低、风速高,吹人身上不舒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风太“硬”,不够柔和。结合用户痛点和行业发展趋势,提出软风体验特性。研究发现,如果能在空调冷风中混入一部分室内空气,混合后气流温度会上升1°-3°,吹在人身上的感觉也更加柔和舒适。
现有空调中虽然也有通过引流来实现软风效果,但是该软风的送风方向比较固定,存在无法实现分区输送软风、送风角度小、送风距离不够远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送风体验更好的空调室内机,可实现大角度送风。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固定壳,所述固定壳竖直设置,所述固定壳上设置有贯穿所述固定壳的、开口朝前的引风风道;
第一出风部,所述第一出风部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出风部的横截面的轮廓为正多边形;所述第一出风部的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第一气流的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部绕其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壳的前侧;
第二出风部,所述第二出风部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出风部的横截面的轮廓为正多边形;所述第二出风部的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第二气流的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部绕绕其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壳的前侧;
所述第一出风部和所述第二出风部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引风风道的前方的两侧,且转动到各个预设位置的所述第一出风部使其此时朝向所述第二出风部的侧面垂直于横向方向,转动到各个预设位置的所述第二出风部使其此时朝向所述第一出风部的侧面垂直于横向方向,以使所述第一出风部和所述第二出风部始终形成连接与所述引风风道的延伸风道;
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向前出风时,依靠负压作用带动所述引风风道和所述延伸间隔内的空气向前流动。
可选地,所述固定壳的前侧设置有:
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竖直设置,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朝前,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所述第一出风部;所述第一凹槽的横截面的轮廓为半圆形或者弧形;
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竖直设置,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朝前,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有所述第二出风部;所述第二凹槽的横截面的轮廓为半圆形或者弧形;
所述引风风道处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部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第一进风口;
所述第二出风部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进风口。
可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下壳;所述下壳处于所述第一出风部和所述第二出风部的底端;
所述下壳上开设有室内风进风口;
所述下壳内设置有送风装置和换热器,所述送风装置使来自所述室内风进风口的气流与所述换热器换热后流向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引风风道包括相互连接的进风区段和出风区段;
所述进风区段的宽度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逐渐变小,所述出风区段和所述延伸间隔的宽度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气流为换热气流,所述第二气流为换热气流;或者,所述第一气流和所述第二气流中的一个为换热气流,另一个为非换热气流。
可选地,所述引风风道的两个侧壁关于所述延伸间隔的竖向对称面对称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部和所述第二出风部的横截面的轮廓相同;
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横截面的轮廓相同。
可选地,所述下壳上开设有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
所述下壳内设置有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新风进风口连通,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新风出风口连通;
所述新风风机为离心风机。
可选地,所述送风装置包括第一换热风机和第二换热风机,所述第一换热风机和所述第二换热风机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换热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室内风进风口相对;所述第一换热风机为离心风机;
所述第二换热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室内风进风口相对;所述第二换热风机为离心风机;
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送风装置与所述室内风进风口之间;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
所述室内风进风口设置于所述下壳的后壁上。
可选地,所述新风出风口为两个,两个所述新风出风口分别设置于所述下壳的两个的侧壁上,新风进风口设置于所述下壳的后壁上;所述新风风机处于所述送风装置的下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部的横截面的轮廓为正8至15边形;
所述第二出风部的横截面的轮廓为正8至15边形;
所述第一出风口呈竖条状,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部的相邻的多个侧面上,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两个竖向边缘分别为该相邻多个侧面中两侧的每个侧面的竖直中线;
所述第二出风口呈竖条状,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部的相邻的多个侧面上,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两个竖向边缘分别为该相邻多个侧面中两侧的每个侧面的竖直中线。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具有第一初始位置,在所述第一初始位置,所述第一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一凹槽,以被所述固定壳封闭;
所述第二出风口具有第二初始位置,在所述第二初始位置,所述第二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二凹槽,以被所述固定壳封闭。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处设置有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摆叶,多个所述第一摆叶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下出风方向;
所述第二出风口处设置有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摆叶,多个所述第二摆叶用于调整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上下出风方向。
可选地,所述下壳内还设置有电加热装置,所述电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板式换热器和所述送风装置之间,以使经过所述换热器的气流被所述电加热装置加热后进入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下壳前侧设置有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均为正多边形,外形新颖美观。这种正多边形的结构可使得在每个预设位置,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的朝向彼此的侧面均与横向方向垂直,从而共同形成了延伸风道。延伸风道和固定壳上的引风风道连接,使的风道内的室内空气增多。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可以单独出风也可以同时出风。当同时出风时,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具有多种出风模式。当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同时向前方或者彼此的前方吹风时,第一出风部的出风和第二出风部的出风气流在空调室内机前方混合,同时带动引风风道和延伸风道内的室内空气向前流动,增大了引风量,还使得室内空气与第一出风部的第一气流和第二出风部的第二气流混合,从而使出风柔和,风不“硬”,使得用户感觉舒适。当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吹风时,出风角度很大,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在室内空间形成环形环抱,可以覆盖空调室内机前方的各个角度,从而保证在不同位置的用户都能吹到风,满足了用户对出风角度的需求。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正面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侧面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正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侧面示意性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侧面示意性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其中,“前”、“后”、“上”、“下”、“顶”、“底”、“内”、“外”、“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也即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当某个特征“包括或者包含”某个或某些其涵盖的特征时,除非另外特别地描述,这指示不排除其它特征和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特征。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耦合”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为分体式空调的室内部分,用于调节室内空气,例如制冷/制热、除湿、引入新风等等。空调室内机可以为落地式柜机、立式机,也可为竖式壁挂机。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主视图,如图1所示,并参考图2至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固定壳40、第一出风部10和第二出风部20。固定壳40竖直设置,固定壳40上设置有贯穿固定壳40的、开口朝前的引风风道12。第一出风部10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出风部10的横截面的轮廓为正多边形。第一出风部10的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第一气流的第一出风口11。第一出风部10绕其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固定壳40的前侧。第二出风部20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出风部20的横截面的轮廓为正多边形。第二出风部20的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第二气流的第二出风口21。第二出风部20绕绕其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固定壳40的前侧。第一出风部10和第二出风部20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于引风风道12的前方的两侧,且转动到各个预设位置的第一出风部10使其此时朝向第二出风部20的侧面垂直于横向方向,转动到各个预设位置的第二出风部20使其此时朝向第一出风部10的侧面垂直于横向方向,以使第一出风部10和第二出风部20始终形成连接与引风风道12的延伸风道。第一出风口11和/或第二出风口21向前出风时,依靠负压作用带动引风风道12和延伸间隔内的空气向前流动。
第一出风部10和第二出风部20均为正多边形,外形新颖美观。在每个预设位置,第一出风部10和第二出风部20的朝向彼此的侧面均与横向方向垂直,从而共同形成了延伸风道。延伸风道和固定壳40上的引风风道12连接,使的风道内的室内空气增多。第一出风部10和第二出风部20可以单独出风也可以同时出风。当同时出风时,第一出风部10和第二出风部20具有多种出风模式。如图7和图8所示,当第一出风部10和第二出风部20同时向前方或者彼此的前方吹风时,第一出风部10的第一气流和第二出风部20的第二气流在空调室内机前方混合,同时带动引风风道12和延伸风道内的室内空气向前流动,增大了引风量,还使得室内空气与第一出风部10的第一气流和第二出风部20的第二气流混合,从而使出风柔和,风不“硬”,使得用户感觉舒适。如图9所示,当第一出风部10和第二出风部20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吹风时,出风角度很大,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在室内空间形成环形环抱,可以覆盖空调室内机前方的各个角度,从而保证在不同位置的用户都能吹到风,满足了用户对出风角度的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引风风道12的两个侧壁关于延伸间隔的竖向对称面对称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壳40的前侧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竖直设置,第一凹槽的开口朝前,第一凹槽内设置有第一出风部10。第一凹槽的横截面的轮廓为半圆形或者弧形。第二凹槽竖直设置,第二凹槽的开口朝前,第二凹槽内设置有第二出风部20。第二凹槽的横截面的轮廓为半圆形或者弧形。引风风道12处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第一出风部10设置在在第一凹槽内,第二出风部20设置在第二凹槽内,至少一部分的第一出风部10和至少一部分的第二出风部20嵌入相应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使得空调室内机的外观显得完整,不突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流为换热气流,第二气流为换热气流。或者,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中的一个为换热气流,另一个为非换热气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部10的下端设置有与第一出风口11连通的第一进风口。第二出风部20的下端设置有与第二出风口21连通的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部10和第二出风部20内的气流均是从下向上流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下壳30。下壳30处于第一出风部10和第二出风部20的底端。下壳30上开设有室内风进风口。下壳30内设置有送风装置和换热器36,送风装置来自室内风进风口的气流与换热器36后流向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这种设置使得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21均吹出换热气流,即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均为换热气流。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送风装置也可以使一部分室内风进风口的气流与换热器36交换后从第一进风口或者第二进风口的其中一个吹出,而另一部分室内风进风口的气流不与换热器36交换从第一进风口或者第二进风口的其中另一个吹出。这种设置使得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中的一个为换热气流,另一个为非换热气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引风风道12包括相互连接的进风区段和出风区段。进风区段的宽度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逐渐变小,出风区段和延伸间隔的宽度相同。这种设置有利于引风风道12的进风和引风风道12的出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区段的宽度为60mm至80mm,优选地,出风区段为7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部10和第二出风部20的横截面的轮廓相同。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横截面的轮廓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下壳30上开设有新风进风口34和新风出风口331。下壳30内设置有新风风机33,新风风机33的进风口与新风进风口34连通,新风风机33的出风口与新风出风口331连通。新风风机33为离心风机。在新风风机33的引导下,新风气流从新风进风口34进入,并从新风出风口331被吹出,使得室内空间可以引入新风。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出风口331为两个,两个新风出风口331分别设置于下壳30的两个的侧壁上,新风进风口34设置于下壳30的后壁上。上述设置使得新风气流从下壳30的侧壁吹出,避免新风气流直接面向用户吹出,造成用户不舒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送风装置包括第一换热风机31和第二换热风机32,第一换热风机31和第二换热风机32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换热风机31的出风口与第一进风口连通,第一换热风机31的进风口与室内风进风口相对。第二换热风机32的出风口与第二进风口连通,第二换热风机32的进风口与室内风进风口相对。换热器36设置于送风装置与室内风进风口之间。换热器36为板式换热器36。室内风进风口设置于下壳的后壁上。在第一换热风机31和第二换热风机32的引导下,室内风经过室内风进风口进入下壳30,经过板式换热器36换热后,分别进入第一换热风机31的进风口和第二换热风机32的进风口,再通过对应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入第一出风部10第二出风部20,并最终从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21被吹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风机33处于送风装置的下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出风部10的横截面的轮廓为正8至15边形,优选地,第一出风部10的横截面的轮廓为正12边形。第二出风部20的横截面的轮廓为正8至15边形,优选地,第二出风部20的横截面的轮廓为正12边形。第一出风口11呈竖条状,第一出风口11设置于第一出风部10的相邻的多个侧面上,第一出风口11的两个竖向边缘分别为该相邻多个侧面中两侧的每个侧面的竖直中线。优选地,第一出风口11的两个竖向边缘分别为该相邻三个侧面中两侧的每个侧面的竖直中线,即,第一出风口11的两个竖向边缘与第一出风部10的轴线所形成的两个平面的夹角为60°。
第二出风口21呈竖条状,第二出风口21设置于第二出风部20的相邻的多个侧面上,第二出风口21的两个竖向边缘分别为该相邻多个侧面中两侧的每个侧面的竖直中线。优选地,第二出风口21的两个竖向边缘分别为该相邻三个侧面中两侧的每个侧面的竖直中线,即,第二出风口21的两个竖向边缘与第二出风部20的轴线所形成的两个平面的夹角为6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的外轮廓的外接圆的半径为90mm至100mm,优选地,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的外轮廓的外接圆的半径为92.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1具有第一初始位置,在第一初始位置,第一出风口11朝向第一凹槽,以被固定壳40封闭。第二出风口21具有第二初始位置,在第二初始位置,第二出风口21朝向第二凹槽,以被固定壳40封闭。这种设置,可以在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21不工作时,能够被封闭,避免外界异物的进入,也使得空调室内机的外观看上去更整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出风口11处设置有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摆叶13,多个第一摆叶13用于调整第一出风口11的上下出风方向。第二出风口21处设置有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摆叶,多个第二摆叶用于调整第二出风口21的上下出风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下壳30内还设置有电加热装置37,电加热装置37设置于板式换热器36和送风装置之间,以使经过换热器36的气流被电加热装置37加热后进入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下壳30前侧设置有显示装置35。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壳,所述固定壳竖直设置,所述固定壳上设置有贯穿所述固定壳的、开口朝前的引风风道;
第一出风部,所述第一出风部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出风部的横截面的轮廓为正多边形;所述第一出风部的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第一气流的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部绕其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壳的前侧;
第二出风部,所述第二出风部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出风部的横截面的轮廓为正多边形;所述第二出风部的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第二气流的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部绕绕其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壳的前侧;
所述第一出风部和所述第二出风部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引风风道的前方的两侧,且转动到各个预设位置的所述第一出风部使其此时朝向所述第二出风部的侧面垂直于横向方向,转动到各个预设位置的所述第二出风部使其此时朝向所述第一出风部的侧面垂直于横向方向,以使所述第一出风部和所述第二出风部始终形成连接与所述引风风道的延伸风道;
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向前出风时,依靠负压作用带动所述引风风道和所述延伸间隔内的空气向前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壳的前侧设置有:
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竖直设置,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朝前,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所述第一出风部;所述第一凹槽的横截面的轮廓为半圆形或者弧形;
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竖直设置,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朝前,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有所述第二出风部;所述第二凹槽的横截面的轮廓为半圆形或者弧形;
所述引风风道处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部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第一进风口;
所述第二出风部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进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壳;所述下壳处于所述第一出风部和所述第二出风部的底端;
所述下壳上开设有室内风进风口;
所述下壳内设置有送风装置和换热器,所述送风装置使来自所述室内风进风口的气流与所述换热器换热后流向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
所述送风装置包括第一换热风机和第二换热风机,所述第一换热风机和所述第二换热风机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换热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室内风进风口相对;所述第一换热风机为离心风机;
所述第二换热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室内风进风口相对;所述第二换热风机为离心风机;
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送风装置与所述室内风进风口之间;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
所述室内风进风口设置于所述下壳的后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风风道包括相互连接的进风区段和出风区段;
所述进风区段的宽度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逐渐变小,所述出风区段和所述延伸间隔的宽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流为换热气流,所述第二气流为换热气流;或者,所述第一气流和所述第二气流中的一个为换热气流,另一个为非换热气流。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风风道的两个侧壁关于所述延伸间隔的竖向对称面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出风部和所述第二出风部的横截面的轮廓相同;
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横截面的轮廓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部的横截面的轮廓为正8至15边形;
所述第二出风部的横截面的轮廓为正8至15边形;
所述第一出风口呈竖条状,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部的相邻的多个侧面上,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两个竖向边缘分别为该相邻多个侧面中两侧的每个侧面的竖直中线;
所述第二出风口呈竖条状,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部的相邻的多个侧面上,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两个竖向边缘分别为该相邻多个侧面中两侧的每个侧面的竖直中线;
所述第一出风口处设置有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摆叶,多个所述第一摆叶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下出风方向;
所述第二出风口处设置有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摆叶,多个所述第二摆叶用于调整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上下出风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壳上开设有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
所述下壳内设置有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新风进风口连通,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新风出风口连通;
所述新风风机为离心风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出风口为两个,两个所述新风出风口分别设置于所述下壳的两个的侧壁上,新风进风口设置于所述下壳的后壁上;所述新风风机处于所述送风装置的下侧。
CN202223207277.0U 2022-11-30 2022-11-30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90368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7277.0U CN219036821U (zh) 2022-11-30 2022-11-30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7277.0U CN219036821U (zh) 2022-11-30 2022-11-30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36821U true CN219036821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76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07277.0U Active CN219036821U (zh) 2022-11-30 2022-11-30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368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27430A (zh) 分体壁挂式空调器
CN204806620U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CN106152442B (zh)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CN114046563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5423429A (zh) 超薄空调壁挂室内机
WO2023246706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6123268B (zh)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CN115143527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WO2023246591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903682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119933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295968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0141633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036823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WO2018010340A1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室内机
CN218119929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11993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6482231A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115143526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5164280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6307996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533669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1716692U (zh) 空调混风结构及具有该空调混风结构的空调
CN115183328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8375108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