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22870U - 控弯手柄与医疗导管 - Google Patents

控弯手柄与医疗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22870U
CN219022870U CN202223441812.9U CN202223441812U CN219022870U CN 219022870 U CN219022870 U CN 219022870U CN 202223441812 U CN202223441812 U CN 202223441812U CN 219022870 U CN219022870 U CN 2190228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wire
wheel
bend
bend control
rotating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4181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梦飞
沈磊
梁波
王慧
徐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icroport EP Med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icroport EP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icroport EP Med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icroport EP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4181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228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228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228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控弯手柄与医疗导管,所述控弯手柄包括:分流件以及转轮;所述转轮围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以驱动控弯丝沿自身轴向移动;所述分流件沿所述转轮的径向与所述转轮间隔布置,所述分流件用于改变所述控弯丝的延伸方向;所述转轮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控弯丝受拉时,引导所述控弯丝盘绕于所述转轮的侧壁,并且始终保持位于所述分流件与所述转轮之间的所述控弯丝与所述转轮的侧壁相切。如此配置,转轮在转动时,驱动控弯丝受拉时,引导控弯丝盘绕于转轮的侧壁,并始终保持位于分流件与转轮之间的控弯丝与转轮的侧壁相切,使得在控弯过程中受拉的控弯丝的相对角度不发生变化,延长了控弯丝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控弯手柄与医疗导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弯手柄与医疗导管。
背景技术
一些应用场景下,常需要应用介入式可控弯导管。如在心脏电生理手术中,介入式可控弯导管例如标测导管或消融导管等,术者通常是在X射线的透视下,先将标测导管通过经静脉或动脉进入到达心脏部位,并通过某些心脏电生理现象或者通过检测心脏中的异常电信号来明确疾病的位置,然后再以相同的方式将消融导管送到病变组织的位置,通过导管头端电极施加射频能量形成消融灶,来终止或改变无用的电信号,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临床应用中,为了使标测导管和射频消融导管能够更加方便的穿过静脉或心脏到达患病组织,且不需要频繁扭控导管和反复调整位置,其首选的就是可控制远端弯型的导管,此类导管既能够降低术者在手术中介入到达病灶的难度,也能减轻导管扭转过程中对病人造成的影响。
现有的介入式可控弯导管一般利用拉线来驱动控弯,为了能在近端的操控后导管远端产生即时的响应,以提高操控的平滑性和精确性,常需要在组装过程中将拉线的空余行程调节掉,使拉线处于紧绷的状态。现有的介入式可控弯导管中,特别是双向可控弯导管中,拉线通常会经由一个分流件偏转至另一个操控件,在操控件的操控下,拉线相对于分流件前后运动,在紧绷的状态下时,拉线容易因操控件的操作而在分流件处不断弯折,产生摩损,导致拉线断裂,影响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弯手柄与医疗导管,以解决现有介入式可控弯导管的拉线易磨损甚至断裂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控弯手柄,其包括:分流件以及转轮;
所述转轮围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以驱动控弯丝沿自身轴向移动;所述分流件沿所述转轮的径向与所述转轮间隔布置,所述分流件用于改变所述控弯丝的延伸方向;
所述转轮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控弯丝受拉时,引导所述控弯丝盘绕于所述转轮的侧壁,并且始终保持位于所述分流件与所述转轮之间的所述控弯丝与所述转轮的侧壁相切。
可选的,所述控弯手柄包括控弯丝限位件,所述控弯丝限位件相对所述转轮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转轮上,所述转轮通过所述控弯丝限位件与所述控弯丝连接,所述控弯丝限位件被配置为相对所述转轮可移动,以调节所述控弯丝沿自身轴向的行程。
可选的,所述控弯丝限位件与所述转轮通过螺纹连接。
可选的,所述控弯丝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控弯丝朝向远端的位移,但不限制所述控弯丝朝向近端的位移。
可选的,所述控弯手柄包括锁定组件,所述锁定组件用于保持所述转轮在不受外力时转动角度不变。
可选的,所述锁定组件包括驱动件和抵靠件,所述驱动件被配置为,通过围绕自身轴线转动以驱动所述抵靠件沿所述转轮的轴向移动,以通过抵靠或分离而锁定或解锁所述转轮的转动角度。
可选的,所述控弯手柄包括壳体,所述驱动件、所述抵靠件和所述转轮同轴布置,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抵靠件通过螺纹连接,所述驱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轴向位置被限定,所述抵靠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周向转动被限定;所述驱动件通过转动驱动所述抵靠件沿轴向移动,以驱使所述转轮与所述壳体抵靠而实现锁定。
可选的,所述控弯手柄包括壳体和内盖,所述内盖与所述壳体连接并限定形成沿所述控弯手柄的轴向贯通的腔道,所述腔道用于供管路穿设。
可选的,所述控弯手柄包括拨盘,所述拨盘与所述转轮同轴连接,并且所述拨盘相对于所述转轮的周向转动被限制;所述拨盘用于接受扭矩力以驱动所述转轮转动。
可选的,所述转轮具有沿自身轴线延伸设置的第一连接件,所述拨盘具有沿自身轴线延伸设置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适配地内外嵌套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中的一者具有径向凸起的卡齿,另一者具有与所述卡齿相适配的卡槽,所述卡齿卡合于所述卡槽中,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周向转动。
可选的,所述转轮还具有贯通的控弯丝穿设腔,所述转轮围绕自身轴线的转动具有初始位置,所述转轮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自所述控弯丝穿设腔穿出的所述控弯丝与所述转轮的所述侧壁相切。
可选的,所述转轮的侧壁具有径向凹陷设置的控弯丝容置槽,所述控弯丝容置槽沿所述转轮的周向延伸,所述控弯丝穿设腔设置于所述控弯丝容置槽的周向的端部,所述转轮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自所述控弯丝穿设腔穿出的所述控弯丝与所述控弯丝容置槽相切。
可选的,所述控弯手柄包括栓件,所述栓件用于与所述控弯丝的近端连接,当所述转轮驱动所述控弯丝受拉时,所述栓件与所述转轮相抵靠,当所述转轮放松所述控弯丝时,所述栓件与所述转轮相分离。
可选的,所述分流件用于改变两根所述控弯丝的延伸方向,所述转轮用于引导两根所述控弯丝相对布设于所述转轮的侧壁的径向的两侧;所述转轮被配置为通过转动驱动两根所述控弯丝驱动其中一根所述控弯丝受拉,另一根所述控弯丝被放松,其中受拉的所述控弯丝盘绕于所述转轮的侧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医疗导管,其包括依次连接的可调弯段、导管主体、以及如上所述的控弯手柄,还包括控弯丝;所述控弯丝的一端经所述分流件改变延伸方向后盘绕于所述转轮的侧壁,并与所述转轮连接,所述控弯丝的另一端与所述可调弯段连接。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弯手柄与医疗导管中,所述控弯手柄包括:分流件以及转轮;所述转轮围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以驱动控弯丝沿自身轴向移动;所述分流件沿所述转轮的径向与所述转轮间隔布置,所述分流件用于改变所述控弯丝的延伸方向;所述转轮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控弯丝受拉时,引导所述控弯丝盘绕于所述转轮的侧壁,并且始终保持位于所述分流件与所述转轮之间的所述控弯丝与所述转轮的侧壁相切。
如此配置,转轮在转动时,驱动控弯丝受拉时,引导控弯丝盘绕于转轮的侧壁,并始终保持位于分流件与转轮之间的控弯丝与转轮的侧壁相切,使得在控弯过程中受拉的控弯丝的相对角度不发生变化,由此控弯丝不会在分流件附近反复弯折,从而避免了磨损甚至断裂,延长了控弯丝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提供的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定。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医疗导管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弯手柄的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弯手柄的轴向剖面的示意图;
图3b是图3a的局部放大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弯丝与转轮的示意图,其中转轮处于初始位置;
图4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弯丝与转轮的示意图,其中转轮相对于初始位置转动一定的角度;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拨盘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抵靠件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拨盘、转轮与锁定组件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盖的示意图。
附图中:
1-控弯手柄;10-壳体;11-转轮;111-控弯丝容置槽;112-控弯丝穿设腔;113-第一连接件;114-卡槽;115-内腔;12-分流件;13-控弯丝限位件;130-通孔;14-拨盘;141-第二连接件;142-卡齿;15-锁定组件;151-驱动件;1511-旋钮;1512-外螺纹段;152-抵靠件;1520-内螺纹孔;1521-抵靠段;1522-限转段;1523-装配特征;16-内盖;17-腔道;2-导管主体;3-可调弯段;31-环电极;32-头电极;4-控弯丝;41-栓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未按比例绘制,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此外,附图所展示的结构往往是实际结构的一部分。特别的,各附图需要展示的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比例。
如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术语“若干”通常是以包括“至少一个”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术语“至少两个”通常是以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至少两个该特征,“一端”与“另一端”以及“近端”与“远端”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部分,其不仅包括端点。术语“近端”和“远端”在本文中相对于医疗导管定义,该医疗导管具有用于介入人体的一端与伸出体外的操控端(如控弯手柄)。术语“近端”是指元件的更靠近医疗导管之伸出体外的操控端的位置,术语“远端”是指元件的更靠近医疗导管之介入人体的一端且因此更远离医疗导管之操控端的位置。可选的,在手动或用手操作的应用场景中,术语“近端”和“远端”在本文中相对于操作者诸如外科医生或临床医生来定义。术语“近端”是指元件的更靠近操作者的位置,并且术语“远端”是指元件的更靠近医疗导管并且因此更远离操作者的位置。此外,如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安装”、“相连”、“连接”,一元件“设置”于另一元件,应做广义理解,通常仅表示两元件之间存在连接、耦合、配合或传动关系,且两元件之间可以是直接的或通过中间元件间接的连接、耦合、配合或传动,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两元件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即一元件可以在另一元件的内部、外部、上方、下方或一侧等任意方位,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诸如上方、下方、上、下、向上、向下、左、右等的方向术语相对于示例性实施方案如它们在图中所示进行使用,向上或上方向朝向对应附图的顶部,向下或下方向朝向对应附图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弯手柄与医疗导管,以解决现有介入式可控弯导管的拉线易磨损的问题。以下参考附图进行描述。
图1示出了一个医疗导管的应用场景,所述医疗导管包括控弯手柄1、导管主体2、可调弯段3以及控弯丝4(见图4所示),控弯丝4位于控弯手柄1、导管主体2以及可调弯段3的内部,控弯丝4的近端与控弯手柄1上的控弯机构(如包括转轮11和拨盘14,详见后文说明)连接,控弯丝4的远端与可调弯段3连接,这样通过操作位于近端的控弯手柄1上的控弯机构,可以驱动导可调弯段3弯曲。可选的,在一个示范例中,所述医疗导管还包括设置于可调弯段3的环电极31和头电极32等,环电极31和头电极32的具体结构和原理可参考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作展开说明。优选的,控弯手柄1可以驱动导可调弯段3双向弯曲,即该医疗导管是一种双弯导管。
请参考图2至图9,为解决如背景所述的控弯丝4容易磨损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弯手柄1包括:分流件12以及转轮11;所述转轮11围绕自身轴线(如图3中为轴线A)可转动地设置,以驱动控弯丝4沿自身轴向移动;所述分流件12沿所述转轮11的径向与所述转轮11间隔布置,所述分流件12用于改变所述控弯丝4的延伸方向;所述转轮11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控弯丝受拉时,引导所述控弯丝4盘绕于所述转轮11的侧壁,并且始终保持位于所述分流件12与所述转轮11之间的所述控弯丝4与所述转轮11的侧壁相切。
需要说明的,由于导管主体2及可调弯段3在介入人体时会产生弯曲,容置于其中的控弯丝4也相应地会产生弯曲,因此控弯丝4的轴向并非限制为一直线,而是指沿着控弯丝4的延伸方向,控弯丝4的轴向应理解为能够随着导管主体2及可调弯段3的弯曲而弯曲。此外,在控弯手柄1中,控弯丝4也会被分流件12和转轮11等部件改变其延伸方向,由此控弯丝4的轴向在控弯手柄1中亦非是保持一直线状的,应理解为跟随控弯丝4的延伸方向,处于控弯丝4横截面中心位置的轴线。
请结合参考图3a、图3b、图4a和图4b,转轮11可围绕自身轴线A转动,转轮11在转动到某一位置时,可调弯段3保持处于直线状而不产生弯曲时,此时转轮11所处的位置称为初始位置。以该初始位置为起点,转轮11围绕轴线A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某一控弯丝4会随之受拉或被放松。例如图4a示出的示范例中,转轮11处于初始位置,位于下侧的控弯丝4在转轮11逆时针转动时受拉,而在转轮顺时针转动时放松。可以理解的,转轮11在逆时针转动时(见图4b),位于下侧的控弯丝4将逐渐盘绕于转轮11的侧壁上,从而保证该控弯丝4始终以与转轮11的侧壁相切的角度离开转轮11而延伸至分流件12。
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控弯手柄1还包括壳体10,分流件12固定设置在壳体10上,可选的,分流件12可与壳体10一体成型。可选的,壳体10的材料为PC或ABS,也可以是PC和ABS两者的混合材料。优选的,壳体10的外表面的手持部分具有与人体手部相适配的握痕结构,并且握痕结构的外表面为磨砂表面或具有防滑纹路。
分流件12具有引导和改变控弯丝4的结构,例如可以是具有角度的引导槽或滑轮等本领域常见的引导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限。控弯丝4在分流件12的远端(图3a、图3b、图4a和图4b中为左端)大致沿控弯手柄1的轴向(图a、图3b、图4a和图4b中为水平方向)延伸,并从壳体10的远端伸出,穿入导管主体2。控弯丝4在分流件12的近端则被分流件12引导而沿朝向近端方向远离控弯手柄1的轴线的方向延伸,并与转轮11的侧壁相切,而后与转轮11连接。由此,转轮11顺时针或逆时针的转动就可以驱动分流件12的远端沿轴向进退移动,从而驱动可调弯段3弯曲,实现控弯。
请参考图4a、图4b和图8,可选的,所述控弯手柄1包括控弯丝限位件13,所述控弯丝限位件13相对所述转轮11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转轮11上,所述转轮11通过所述控弯丝限位件13与所述控弯丝4连接,所述控弯丝限位件13被配置为相对所述转轮11可移动,以调节所述控弯丝4沿自身轴向的行程。可选的,转轮11朝向远端的一侧具有弧形的侧壁。在一个可替代的示范例中,转轮11的外轮廓大致呈弓形,控弯丝限位件13沿垂直于轴线A的方向设置于转轮11弓形的弦边上,并且控弯丝限位件13与轴线A具有间隔。由于控弯丝限位件13设置于转轮11上,控弯丝4相当于通过控弯丝限位件13间接地被限位在转轮11上,这样转轮11转动时,即可带动控弯丝4一同运动。
下面对控弯丝限位件13相对转轮11移动,以调节控弯丝4沿自身轴向的行程的原理进行说明。为便于理解,假设转轮11处于初始位置为例进行说明。在转轮11处于初始位置时,可调弯段3应当处于直线状态。而此时控弯丝4可能会存在空余行程,这样转轮11在转动时,首先可能会绷直绷紧控弯丝4而无法使可调弯段3产生即时的响应。为了消除控弯丝4这样的空余行程,可以通过驱使控弯丝限位件13相对转轮11移动,使控弯丝4沿自身轴向被适当拉紧,且保持不会使可调弯段3产生弯曲。如此即实现了调节控弯丝4沿自身轴向的行程。使控弯丝4的绷紧程度符合使用需求,减少或避免了空余行程,提高了驱动控制的平滑性和精确性。
可选的,所述控弯丝限位件13与所述转轮11通过螺纹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弯丝限位件13具有外螺纹,而转轮11弓形的弦边上开设有内螺纹孔,控弯丝限位件13可通过其外螺纹旋入内螺纹孔中,并且控弯丝限位件13通过围绕自身轴线的转动,可以调节相对内螺纹孔的旋入深度,从而实现调节控弯丝4沿自身轴向的行程。
优选的,控弯丝限位件13与控弯丝4通过抵靠连接,而并非固定连接,所述控弯丝限位件13用于限制所述控弯丝4朝向远端的位移,但不限制所述控弯丝4朝向近端的位移。这里所说的限制控弯丝4朝向远端的位移是指,当控弯丝限位件13与控弯丝4相抵靠时,控弯丝4相对于控弯丝限位件13无法朝向远端移动,但是可以朝向近端移动。可选的,所述控弯手柄1包括栓件41,所述栓件41用于与所述控弯丝4的近端连接。当所述转轮11驱动所述控弯丝4受拉时,所述栓件41与所述转轮11相抵靠,当所述转轮11放松所述控弯丝4时,所述栓件41与所述转轮11相分离。在一个可替代的示范例中,控弯丝限位件13具有沿自身轴向贯通的通孔130(见图8),控弯丝4的近端穿过控弯丝限位件13的通孔130后,与栓件41相连接,栓件41的尺寸大于通孔130的尺寸,因此,控弯丝4可以通过栓件41卡在通孔130的近端。这样当转轮11转动,某一根控弯丝4被拉动时,栓件41抵靠着控弯丝限位件13,并带动控弯丝4朝近端移动。可以理解的,当转轮11转动使某一根控弯丝4被放松,此时栓件41与通孔130脱离开(见图4b)。如此配置,可以使控弯丝4在放松时,可以不受控弯丝限位件13的限制,适应性地调节伸出通孔130的长度,从而不会在转轮11的远端一侧相互缠绕,又能够保持所述分流件12与所述转轮11之间的所述控弯丝4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仍然与所述转轮11的侧壁大致保持相切,两者的角度前后变化非常小,考虑到控弯丝4在放松状态下并不受力,其磨损也可以忽略。较佳地,控弯丝4的材质为具有一定硬度的金属,例如为不锈钢或钛合金。
请参考图5,在一个可替代的示范例中,所述转轮11的侧壁具有径向凹陷设置的控弯丝容置槽111,所述控弯丝容置槽111沿所述转轮11的周向延伸;所述转轮11还具有贯通的控弯丝穿设腔112,所述控弯丝穿设腔112设置于所述控弯丝容置槽111的周向的端部。控弯丝4的近端与控弯丝限位件13连接,而后向远端穿过控弯丝穿设腔112。控弯丝容置槽111和控弯丝穿设腔112的设置限定了控弯丝4盘绕于转轮11的侧壁的位置,可减少或避免控弯丝4从转轮11的侧壁上滑脱。控弯丝穿设腔112如可为通孔或凹槽等,其允许控弯丝4可活动地穿设。
优选的,所述转轮11围绕自身轴线A的转动具有初始位置,所述转轮11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自所述控弯丝穿设腔112穿出的所述控弯丝4与所述控弯丝容置槽111相切。控弯丝穿设腔112与控弯丝容置槽111的连接位置,亦即转轮11处于初始位置时,控弯丝4与转轮11的侧壁的初始切点位置,在转轮11处于初始位置时,控弯丝4从控弯丝穿设腔112中穿出后,直接向分流件12延伸,不盘绕于控弯丝容置槽111,而恰好与控弯丝容置槽111相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转轮11的侧壁也可以不设置控弯丝容置槽111,控弯丝容置槽111的设置是为了防止拉线在转轮11转动的过程中偏离预定位置,为优选特征而非必要特征。当不设置控弯丝容置槽111时,控弯丝穿设腔112的近端与转轮11的侧壁相交的位置即为初始切点位置。
请参考图6,可选的,所述控弯手柄1包括拨盘14,所述拨盘14与所述转轮11同轴连接,并且所述拨盘14相对于所述转轮11的周向转动被限制;所述拨盘14用于接受扭矩力以驱动所述转轮11转动。可选的,拨盘14的材料为ABS,也可以是其它坚固和不易发生形变的材料。可选的,拨盘14的外表面为磨砂表面或具有防滑纹路,以提高操作时的摩擦力。
请参考图6,并结合参考图5,可选的,所述转轮11具有沿自身轴线延伸设置的第一连接件113,所述拨盘14具有沿自身轴线延伸设置的第二连接件141,所述第二连接件141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13相适配地内外嵌套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113和所述第二连接件141中的一者具有径向凸起的卡齿142,另一者具有与所述卡齿142相适配的卡槽114,所述卡齿142卡合于所述卡槽114中,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件113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41的周向转动。在一个可替代的示范例中,第一连接件113与第二连接件141均为环状件,第一连接件113的内径与第二连接件141的外径相匹配,使得第二连接件141能够嵌入第一连接件113中,优选形成过盈配合。进一步的,第二连接件141的外壁上具有卡齿142,而第一连接件113具有与卡齿142对应的卡槽114。优选的,第二连接件141具有多个卡齿142,多个卡齿142在周向上非均匀地排布。适配的,第一连接件113具有多个卡槽114,多个卡槽114亦在周向上非均匀地排布。例如在图5和图6示出的示范例中,第二连接件141具有3个卡齿142,3个卡齿142沿第二连接件141的周向依次间隔90°、90°、180°排布。周向上非均匀地排布的多个卡齿142和卡槽114,一方面在装配时具有防呆效果,可避免装配方向出现错误。另一方面可提高第一连接件113与第二连接件141的连接强度。进一步的,在第一连接件113与第二连接件141连接后,还可以使用超声焊接或者胶水粘结的方式进行额外加固,以提高连接强度。
可以理解的,上述示范例中是将第二连接件141嵌入第一连接件113中,其它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连接件113嵌入第二连接件141中。此外,卡齿142与卡槽114也可以反过来设置,即将卡齿142设置于第一连接件113上,而将卡槽114设置于第二连接件141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原理进行设置。
请参考图7和图8,并结合图2、图3a和图3b,可选的,所述控弯手柄1包括锁定组件15,所述锁定组件15用于锁定所述转轮11的转动角度。控弯手柄1在使用过程中,通过驱动转轮11转动到一定的角度时,锁定组件15可锁定转轮11的转动角度,使得远端的可调弯段3的弯形保持不变,从而使得操作者可以不需要双手操控,方便操作者进行手术。
锁定组件15可包括多种结构,下面结合一个采用摩擦锁定的锁定组件15的示范例进行说明。所述锁定组件15包括驱动件151和抵靠件152,所述驱动件151被配置为,通过围绕自身轴线转动以驱动所述抵靠件152沿所述转轮11的轴向移动,以通过抵靠或分离而锁定或解锁所述转轮11的转动角度。可以理解的,在抵靠件152被驱动件151驱动而与转轮11抵靠时,抵靠件152可通过摩擦力来阻止转轮11转动,从而实现对转轮11的转动角度的锁定。反之,抵靠件152被驱动件151驱动与转轮11解除抵靠而离开转轮11时,转轮11的转动即不再受限而可以自由转动。可以理解的,驱动件151通过抵靠件152向转轮11施加的压力可调,使得摩擦力的大小也是可调的,由此可实现通过控弯丝4定弯的不同松紧度,可提供操作者根据自身需要调节控弯力。
可以理解的,锁定组件15并不限于必须采用摩擦锁定,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锁定组件15可其它的锁定结构,例如卡合锁定结构、磁性锁定结构或弹性锁定结构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现有技术进行理解,并根据实际进行选择和配置。
请参考图8,并结合参考图3a和图3b,可选的,所述驱动件151、所述抵靠件152和所述转轮11同轴布置,所述驱动件151与所述抵靠件152通过螺纹连接,所述驱动件151相对于所述壳体10的轴向位置被限定,所述抵靠件152相对于所述壳体10的周向转动被限定;所述驱动件151通过转动驱动所述抵靠件152沿轴向移动,以驱使所述转轮11与所述壳体10抵靠而实现锁定。
在一个可替代的示范例中,驱动件151包括旋钮1511和外螺纹段1512,旋钮1511的材料为PC或ABS,也可以是PC和ABS两者的混合材料。外螺纹段1512的材料为金属,例如为不锈钢、黄铜或其它不易发生形变的金属材料。外螺纹段1512与旋钮1511固定连接,例如熔接或卡接。
如图7所示,抵靠件152具有与外螺纹段1512相适配的内螺纹孔1520,可以理解的,由于驱动件151相对于壳体10的轴向位置被限定,而抵靠件152的周向转动被限定,旋钮1511在转动时即可驱动抵靠件152沿轴向移动。在一个可替代的示范例中,抵靠件152包括相连接的抵靠段1521和限转段1522。请结合参考图3a、图3b、图7和图8,限转段1522为横截面形状为非圆形的柱体,例如为六棱柱或八棱柱,壳体10具有与限转段1522的横截面形状相适配的限位腔,使得限转段1522能够沿轴向可活动地容置在限位腔中,但无法在限位腔中转动。抵靠件152的材料为金属,例如为不锈钢、黄铜或其它不易发生形变的金属材料。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3a、图3b和图8(图8中未示出壳体10,实际中壳体10的一部分可位于旋钮1511与内盖16之间),旋钮1511与壳体10的外表面抵靠,即被壳体10的外表面所限定而无法沿轴线向壳体10内(图8中为向上)移动。旋钮1511在转动时,驱动抵靠件152沿轴向朝图8中的下方移动,抵靠段1521与转轮11抵靠,并将转轮11逐渐向下挤压而使转轮11的下表面与壳体10抵靠,逐渐旋紧旋钮1511,可以增大转轮11上下表面与抵靠段1521和壳体10之间的压力,即可增大摩擦力,从而锁定转轮11的转动。反之,反方向转动旋钮1511,抵靠段1521沿轴向朝图8中的上方移动,即与转轮11分离而不再对转轮11施加压力,转轮11即可自由转动而实现解锁。可以理解的,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转动旋钮1511,驱使抵靠件152远离旋钮1511的方向移动,而将转轮11抵靠于另一侧的壳体10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进行理解和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限。
可选的,抵靠段1521远离限转段1522的一面具有装配特征1523,装配特征1523例如可为与相应的装配工具(如螺丝刀)相匹配的一字槽、十字槽、凸起等。请结合参考图3b和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转轮11的第一连接件113为环状件,其具有沿轴线A延伸的圆柱形的内腔115,抵靠段1521的外径与内腔115的内径相适配,装配时,抵靠件152按限转段1522先进入内腔115的方向活动地装入内腔115。由于限转段1522的为非圆形的柱体,其很难直接与壳体10的限位腔周向上对准而直接进入限位腔,因此可借助装配工具驱动抵靠件152转动一定的角度,使得限转段1522周向上对准限位腔而卡入限位腔中。
请参考图9,并结合图3a和图3b,可选的,所述控弯手柄1还包括内盖16,所述内盖16与所述壳体10连接并限定形成沿所述控弯手柄1的轴向贯通的腔道17,所述腔道17用于供管路穿设。一些实施例中,医疗导管例如为消融导管,其存在消融等需求,需要向医疗导管的远端如可调弯段3输送灌注液(如生理盐水)。此外如标测导管或消融导管等应用场景下,其远端的环电极31和头电极32需要通过导线连接至近端的设备。由此,控弯手柄1需要供一些管路穿设,这些管路根据医疗导管的不同应用场景,可以为灌注液管或导线护管等。一般的,灌注液管或导线护管等管路为PI管,其在弯折时易损坏。而内盖16与壳体10连接并限定形成的腔道17可以供管路容置,避免管路产生弯折,降低管路弯折导致的灌注液堵塞或导线断裂等风险。
可选的,内盖16与壳体10可分离地装配连接,以便于管路的装配。一些实施例中,内盖16与壳体10中的一者可开设槽体,另一者则可保持为平面。这样内盖16与壳体10两者装配后,槽体被封闭即构成腔道17。另一些实施例中,内盖16与壳体10两者可相对应同时开设槽体,内盖16与壳体10两者装配后,两者的槽体相互连接构成腔道17。
在图3a和图3b示出的示范例中,内盖16设置于壳体10与转轮11之间,转轮11在抵靠件152的抵靠下,通过内盖16间接地与壳体10形成抵靠。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不设置内盖16而直接在壳体10上开设形成腔道17的方案中,或者腔道17开设于转轮11轴向的另一侧时,转轮11也可以与壳体10直接形成抵靠。本实施例对此不限。
可选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弯手柄1尤其适应于双弯导管,如图1所示,双弯导管的可调弯段3能够被驱动而形成双向弯曲。请参考图4a和图4b,所述分流件12用于改变两根所述控弯丝4的延伸方向,所述转轮11用于引导两根所述控弯丝4相对布设于所述转轮11的侧壁的径向的两侧;所述转轮11被配置为通过转动驱动其中一根所述控弯丝4受拉,另一根控弯丝4被放松。其中受拉的一根所述控弯丝4盘绕于所述转轮11的侧壁。优选的,被放松的另一根所述控弯丝4则穿过转轮11上的控弯丝穿设腔112而向近端延伸移动。当然,本实施例对被放松的控弯丝4的状态不作限制,其也有可能不向近端延伸而是被远端拉扯而向远端延伸移动。
可以理解的,为了适配于两根控弯丝4,控弯手柄1相应地可设置两个控弯丝限位件13。优选的,两个控弯丝限位件13对称分布于转轮11弓形的弦边的两侧。优选的,在转轮11处于初始位置时,两根控弯丝4沿控弯手柄1的轴线对称布置。如此配置,在转轮11转动时,其中一根控弯丝4被收拉的同时,另一根控弯丝4被放松,此时可调弯段3朝向一个方向弯曲。可以理解的,转轮11反向转动时,其中一根控弯丝4被放松的同时,另一根控弯丝4被收拉,此时可调弯段3朝向另一个方向弯曲。
基于如上所述的控弯手柄1,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医疗导管,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控弯手柄1,还包括控弯丝4;所述控弯丝4经所述分流件12改变延伸方向后盘绕于所述转轮11的侧壁,并与所述转轮11连接。医疗导管的其它部件和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再展开说明。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弯手柄与医疗导管中,所述控弯手柄包括:分流件以及转轮;所述转轮围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以驱动控弯丝沿自身轴向移动;所述分流件沿所述转轮的径向与所述转轮间隔布置,所述分流件用于改变所述控弯丝的延伸方向;所述转轮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控弯丝受拉时,引导所述控弯丝盘绕于所述转轮的侧壁,并且始终保持位于所述分流件与所述转轮之间的所述控弯丝与所述转轮的侧壁相切。如此配置,转轮在转动时,驱动控弯丝受拉时,引导控弯丝盘绕于转轮的侧壁,并始终保持位于分流件与转轮之间的控弯丝与转轮的侧壁相切,使得在控弯过程中受拉的控弯丝的相对角度不发生变化,由此控弯丝不会在分流件附近反复弯折,从而避免了磨损甚至断裂,延长了控弯丝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上述若干实施例之间可相互组合。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流件以及转轮;
所述转轮围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以驱动控弯丝沿自身轴向移动;所述分流件沿所述转轮的径向与所述转轮间隔布置,所述分流件用于改变所述控弯丝的延伸方向;
所述转轮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控弯丝受拉时,引导所述控弯丝盘绕于所述转轮的侧壁,并且始终保持位于所述分流件与所述转轮之间的所述控弯丝与所述转轮的侧壁相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弯手柄包括控弯丝限位件,所述控弯丝限位件相对所述转轮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转轮上,所述转轮通过所述控弯丝限位件与所述控弯丝连接,所述控弯丝限位件被配置为相对所述转轮可移动,以调节所述控弯丝沿自身轴向的行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弯丝限位件与所述转轮通过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弯丝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控弯丝朝向远端的位移,但不限制所述控弯丝朝向近端的位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弯手柄包括锁定组件,所述锁定组件用于保持所述转轮在不受外力时转动角度不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组件包括驱动件和抵靠件,所述驱动件被配置为,通过围绕自身轴线转动以驱动所述抵靠件沿所述转轮的轴向移动,以通过抵靠或分离而锁定或解锁所述转轮的转动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弯手柄包括壳体,所述驱动件、所述抵靠件和所述转轮同轴布置,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抵靠件通过螺纹连接,所述驱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轴向位置被限定,所述抵靠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周向转动被限定;所述驱动件通过转动驱动所述抵靠件沿轴向移动,以驱使所述转轮与所述壳体抵靠而实现锁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弯手柄包括壳体和内盖,所述内盖与所述壳体连接并限定形成沿所述控弯手柄的轴向贯通的腔道,所述腔道用于供管路穿设。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弯手柄包括拨盘,所述拨盘与所述转轮同轴连接,并且所述拨盘相对于所述转轮的周向转动被限制;所述拨盘用于接受扭矩力以驱动所述转轮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具有沿自身轴线延伸设置的第一连接件,所述拨盘具有沿自身轴线延伸设置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适配地内外嵌套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中的一者具有径向凸起的卡齿,另一者具有与所述卡齿相适配的卡槽,所述卡齿卡合于所述卡槽中,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周向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还具有贯通的控弯丝穿设腔,所述转轮围绕自身轴线的转动具有初始位置,所述转轮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自所述控弯丝穿设腔穿出的所述控弯丝与所述转轮的所述侧壁相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的侧壁具有径向凹陷设置的控弯丝容置槽,所述控弯丝容置槽沿所述转轮的周向延伸,所述控弯丝穿设腔设置于所述控弯丝容置槽的周向的端部,所述转轮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自所述控弯丝穿设腔穿出的所述控弯丝与所述控弯丝容置槽相切。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弯手柄包括栓件,所述栓件用于与所述控弯丝的近端连接,当所述转轮驱动所述控弯丝受拉时,所述栓件与所述转轮相抵靠,当所述转轮放松所述控弯丝时,所述栓件与所述转轮相分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弯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用于改变两根所述控弯丝的延伸方向,所述转轮用于引导两根所述控弯丝相对布设于所述转轮的侧壁的径向的两侧;所述转轮被配置为通过转动驱动两根所述控弯丝的其中一根所述控弯丝受拉,另一根所述控弯丝被放松,其中受拉的所述控弯丝盘绕于所述转轮的侧壁。
15.一种医疗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可调弯段、导管主体、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弯手柄,还包括控弯丝;所述控弯丝的一端经所述分流件改变延伸方向后盘绕于所述转轮的侧壁,并与所述转轮连接,所述控弯丝的另一端与所述可调弯段连接。
CN202223441812.9U 2022-12-21 2022-12-21 控弯手柄与医疗导管 Active CN2190228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1812.9U CN219022870U (zh) 2022-12-21 2022-12-21 控弯手柄与医疗导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1812.9U CN219022870U (zh) 2022-12-21 2022-12-21 控弯手柄与医疗导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22870U true CN219022870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75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41812.9U Active CN219022870U (zh) 2022-12-21 2022-12-21 控弯手柄与医疗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228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12111A (zh) * 2023-05-25 2023-09-08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一种左束支导引鞘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12111A (zh) * 2023-05-25 2023-09-08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一种左束支导引鞘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48711B2 (en) Drug delivery catheter and steering guide catheter combination
CA2075205C (en) Catheter steering mechanism
CN219022870U (zh) 控弯手柄与医疗导管
JP2015513979A (ja) 骨ねじおよび自己保持型ドライバ
US20170113017A1 (en) Adjustable curved medical catheter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JP6632789B2 (ja) 張力制御をともなう一方向性カテーテル制御ハンドル
EP3658212B1 (en) Tension adjustment for steering actuator for deflectable catheter
US20210316112A1 (en) Bendable catheter
KR20120015939A (ko) 체내 약액 주입용 카테터 장치
JP6052557B2 (ja) 全方位に調整可能な一体型の軟硬性内視鏡
WO2022143990A1 (zh) 切线装置
CN111375120A (zh) 可调弯导管
JP7425865B2 (ja) 医療装置の構成要素を連結するための調節可能インターフェース装置
US20220369901A1 (en) Medical devices and related methods
CN220833131U (zh) 输送装置
CN219331585U (zh) 内窥镜先端部用角度调节装置
CN209885000U (zh) 可调弯导管
US11986157B2 (en) Braking mechanisms for steerable medical devices and related methods
WO2022127905A1 (zh) 可调弯穿刺装置及穿刺系统
JP2023091652A (ja) カテーテルハンド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カテーテル
CN116999111A (zh) 输送装置及医疗器械系统
EP4380423A1 (en) Braking mechanisms for steerable medical devices and related methods
CN117796747A (zh) 一种软镜
CN117860434A (zh) 芯丝操控结构及二尖瓣钳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