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21083U - 光学镜组、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光学镜组、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21083U
CN219021083U CN202222560058.4U CN202222560058U CN219021083U CN 219021083 U CN219021083 U CN 219021083U CN 202222560058 U CN202222560058 U CN 202222560058U CN 219021083 U CN219021083 U CN 2190210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lens
optical
lens assembly
lens
conditional expre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6005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健
周新
赵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port Urocare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croport Urocare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port Urocare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port Urocare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6005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210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210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210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镜组、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光学镜组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185deg/mm≤FOV/SD11≤220deg/mm;其中,FOV为所述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SD1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上述光学镜组,能够兼顾小型化设计和良好的成像质量。

Description

光学镜组、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窥镜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镜组、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设备的迅速发展,内窥镜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而业界对内窥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体积过大的内窥镜在诊断时容易对病患造成损伤,尤其是用于观察消化器官、支气管、鼻腔、咽喉、泌尿器官及子宫等的内窥镜对体积的要求更加严格。同时,为提升诊断的准确率,业界还要求内窥镜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然而,目前的内窥镜难以兼顾小型化设计和良好的成像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内窥镜中采用两片式透镜其难以兼顾小型化设计和良好的成像质量的问题,提供一种光学镜组、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一种光学镜组,用于内窥镜,所述光学镜组中具有光焦度的透镜的数量为两片,且所述光学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
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185deg/mm≤FOV/SD11≤220deg/mm;
其中,FOV为所述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SD1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2≤f*tan(HFOV)/ImgH≤2.7;
其中,f为所述光学镜组的有效焦距,HFOV为所述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ImgH为所述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4.2≤TTL/ImgH≤5.5;
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镜组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1.1mm-1≤FNO/TTL≤1.8mm-1
其中,FNO为所述光学镜组的光圈数,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镜组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3.1≤f1/f2≤-1.1;
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3.2≤f1/f≤-1.2;
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所述光学镜组的有效焦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1.3≤SD11/SD22≤1.7;
其中,SD1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SD2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2.9≤TTL/f≤4.3;
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镜组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镜组的有效焦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1.3≤Bf/f≤2.1;
其中,Bf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光学镜组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镜组的有效焦距。
一种内窥镜物镜,包括感光元件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光学镜组,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镜组的像侧。
一种内窥镜,包括上述的内窥镜物镜。
上述光学镜组,总长短,有效口径小,能在实现小型化设计,从而有利于光学镜组在内窥镜中的组装,并有利于避免内窥镜对病患造成伤害;同时,光学镜组还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有利于提升内窥镜诊断的准确率。上述光学镜组能够兼顾小型化设计和良好的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组的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
图3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镜组的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
图5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镜组的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
图7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的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
图9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镜组的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
图11为第六实施例中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第六实施例中光学镜组的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
图13为第七实施例中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第七实施例中光学镜组的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沿光轴由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具体地,第一透镜L1包括物侧面S1及像侧面S2,第二透镜L2包括物侧面S3及像侧面S4。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同轴设置,光学镜组100中各透镜共同的轴线即为光学镜组100的光轴。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还可包括位于第二透镜L2像侧的成像面S5,光线经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的调节后能够入射到成像面S5。
具体地,在一些实例中,第一透镜L1具有负光焦度,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中,第一透镜L1的负光焦度,配合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的凹面型,有利于第一透镜L1收集大角度光线,从而有利于光学镜组100实现广角特性,从而能够满足大范围取像的需求。第二透镜L2的正光焦度,配合第二透镜L2于近光轴处的双凸面型,有利于第二透镜L2校正第一透镜L1引入大角度光线时产生的像差,从而有利于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质量;同时也有利于第二透镜L2有效将光线向成像面S5会聚,有利于提升光线在成像面S5上的入射角与感光元件的匹配程度,进而也有利于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质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描述某一透镜于近光轴处的面型,可以理解为该透镜与近轴光线经过的区域相对应的部分的面型。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满足条件式:185deg/mm≤FOV/SD11≤220deg/mm;其中,FOV为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SD1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的最大有效半口径。满足上述条件式,有利于缩小光学镜组100的有效口径,从而实现小型化设计,同时有利于光学镜组100实现广角特性,以满足大范围取像的需求,另外还有利于光学镜组100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光学镜组100的视场角过大,边缘视场容易产生难以校正的畸变等像差,不利于成像质量的提升。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不利于广角特性的实现,也不利于缩小光学镜组100的有效口径。
具备上述光焦度和面型特征并满足上述条件式时,光学镜组100能够兼顾小型化设计、广角特性以及高成像质量的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满足条件式:2≤f*tan(HFOV)/ImgH≤2.7;其中,f为光学镜组100的有效焦距,HFOV为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ImgH为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满足上述条件式,光学镜组100在实现广角特性的同时,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光学镜组100的视场角过大,容易导致边缘视场出现难以校正的畸变等像差,不利于成像质量的提升。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上限,不利于光学镜组100实现广角特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满足条件式:4.2≤TTL/ImgH≤5.5;其中,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镜组100的成像面S9于光轴上的距离,即光学镜组100的光学总长,ImgH为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满足上述条件式,有利于缩小光学镜组100的有效口径以及光学总长,从而有利于小型化设计的实现。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光学镜组100的总长过长,不利于光学镜组100实现小型化设计。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光学镜组100的成像面S9尺寸过大,不利于减小光学镜组100的有效口径,同样不利于光学镜组100实现小型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满足条件式:1.1mm-1≤FNO/TTL≤1.8mm-1;其中,FNO为光学镜组100的光圈数,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镜组100的成像面S9于光轴上的距离。满足上述条件式,有利于缩小光学镜组100的有效口径和总长,从而有利于光学镜组100实现小型化设计,同时也有利于使得光学镜组100的光圈不会过小,从而有利于光学镜组100获得充足的进光量而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光学镜组100的光圈数过大,导致光圈过小,不利于提升光学镜组100的进光量,容易导致成像的相对照度过低,从而不利于成像质量的提升。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光学镜组100的有效口径过大,总长也过大,不利于小型化设计的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满足条件式:-3.1≤f1/f2≤-1.1;其中,f1为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L2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条件式,能够合理配置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的有效焦距的比值,有利于广角特性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质量。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第一透镜L1的负光焦度过小,屈折力过大,容易使得边缘视场产生严重的像差,不利于成像质量的提升。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第一透镜L1的负光焦度过大,屈折力过小,不利于有效收集大角度光线,从而不利于广角特性的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满足条件式:-3.2≤f1/f≤-1.2;其中,f1为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f为光学镜组10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条件式,能够合理配置第一透镜L1在光学镜组100中的光焦度,有利于兼顾广角特性和良好的成像质量。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第一透镜L1的光焦度过小,屈折力过大,在实现广角特性的同时容易使得边缘视场产生严重的像差,不利于成像质量的提升。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第一透镜L1的光焦度过大,屈折力过小,不利于有效收集大角度光线,从而不利于广角特性的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满足条件式:1.3≤SD11/SD22≤1.7;其中,SD22为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8的最大有效半口径。满足上述条件式,有利于第一透镜L1有效收集大角度光线,实现广角特性,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光学镜组100的进光量,从而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质量;另外还有利于小型化设计的实现。超过上述条件式的上限,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的有效口径过大,不利于实现小型化设计;同时,容易导致边缘视场产生严重的像差,不利于成像质量的提升。低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的有效口径过小,不利于广角特性的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满足条件式:2.9≤TTL/f≤4.3;其中,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镜组100的成像面S9于光轴上的距离,即光学镜组100的光学总长,f为光学镜组10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条件式,有利于缩短光学镜组100的总长,实现小型化设计,同时也能够使得光学镜组100有足够的空间合理偏折光线,有利于成像质量的提升。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满足条件式:1.3≤Bf/f≤2.1;其中,Bf为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至光学镜组100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即光学镜组100的后焦距,f为光学镜组100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条件式,在缩短光学镜组100的总长以实现小型化设计的同时,也能够使得光学镜组100有足够大的后焦空间,有利于光学镜组100的调焦,也有利于光学镜组100更好地与感光元件组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满足条件式:120°≤FOV≤140°。满足上述条件式,光学镜组100具备广角特性,应用于内窥镜中时,有利于满足大范围取像的需求,从而降低漏查风险,同时,光学镜组100的视场角也不会过大,能够避免边缘视场产生过于严重的畸变等像差,从而有利于成像质量的提升。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满足条件式:0.5mm≤ImgH≤0.7mm;其中,ImgH为光学镜组10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满足上述条件式,光学镜组100能够具备大像面特性,从而能够匹配更高像素的感光元件以获得良好的成像质量,同时也有利于降低边缘视场的像差,提升边缘视场的相对照度,也有利于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可以匹配具有矩形感光面的感光元件,光学镜组100的成像面S5与感光元件的感光面重合。此时,成像面S5上有效像素区域具有水平方向以及对角线方向,则FOV可以理解为光学镜组100对角线方向的最大视场角,ImgH可以理解为光学镜组100的有效像素区域在对角线方向的尺寸的一半。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成像面S2可以理解为系统光线在第二透镜L2的像侧的汇聚点构成的虚拟面,而当光学镜组100与感光元件匹配时,成像面S5与感光元件的感光面重合,以使得经系统调节后的光线能够在感光面上形成清晰图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设置有光阑ST,光阑ST可设置于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光阑ST中置的设置,使得光学镜组100在实现小型化特性的同时,也能够具有充足的进光量,从而有利于提升光学镜组100的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还可包括红外截止滤光片110,红外截止滤光片110可设于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红外截止滤光片110用于滤除红外光,防止红外光到达成像面S5而影响光学镜组100的成像质量。当然,红外截止滤光片110还可设于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或者设于第一透镜L1的物侧,只要有足够的空间供红外截止滤光片110装配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的各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则各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及于圆周处的面型可能不同。非球面结构的采用能够提高透镜设计的灵活性,并有效地校正球差,改善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中的各透镜的材质可以均为塑料。采用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减少光学镜组100的重量并降低生产成本,配合光学镜组100的小尺寸以实现光学镜组100的轻薄化设计。
以上有效焦距的参考波长均为587.6nm。
根据上述各实施例的描述,以下提出更为具体的实施例及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再参见图1,图1为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镜组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光阑ST、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以及红外截止滤光片110。
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其他实施例也相同。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以下表1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各透镜的曲率半径、厚度、折射率、阿贝数、有效焦距以及光学镜组100的有效焦距f、最大视场角FOV和光圈数FNO等详细参数。表1中由第一透镜L1至成像面S5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第一透镜L1的第一行表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第二行表示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以此类推。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第一透镜L1于光轴110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至像侧方向的后一表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于光轴110上的距离,厚度参数列其他数值的含义可由此推得。其中,各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和有效焦距的参考波长均为587.6nm。
需要注意的是,在该实施例及以下各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也可不设置红外截止滤光片110,但第二透镜L2和成像面S5之间的间距保持不变。
表1
Figure BDA0003867238690000061
光学镜组100各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的非球面系数由表2给出。其中,面序号从S1-S4分别表示物侧面或像侧面S1-S4。而从上到下的K-A10分别表示非球面系数的类型,其中,K表示圆锥系数,A4表示四次非球面系数,A6表示六次非球面系数,A8表示八次非球面系数,A10表示十次非球面系数。另外,非球面系数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3867238690000062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110的距离,c为非球面顶点的曲率,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项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表2
Figure BDA0003867238690000063
请参见图2,图2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的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由图2的像散曲线图可以看出,光学镜组100的弧矢场曲和子午场曲均较小,各视场的场曲和像散均得到了良好的校正,视场中心和边缘均拥有清晰的成像,光学镜组100具备大景深效果。由图2的畸变曲线图可以看出,光学镜组100全视场的畸变较小,由主光束引起的图像变形较小,系统的成像质量优良。
第二实施例
请参见图3,图3为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镜组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光阑ST、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以及红外截止滤光片110。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另外,光学镜组100的各项参数由表3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3
Figure BDA0003867238690000064
Figure BDA0003867238690000071
光学镜组100各透镜像侧面或物侧面的非球面系数由表4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
表4
Figure BDA0003867238690000072
请参见图4,图4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的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由图4可以看出,光学镜组100的场曲像散、畸变和倍率色差均得到了良好的校正,光学镜组100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
第三实施例
请参见图5,图5为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镜组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光阑ST、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以及红外截止滤光片110。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另外,光学镜组100的各项参数由表5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5
Figure BDA0003867238690000073
光学镜组100各透镜像侧面或物侧面的非球面系数由表6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
表6
Figure BDA0003867238690000074
Figure BDA0003867238690000081
请参见图6,图6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的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由图6可以看出,光学镜组100的场曲像散、畸变和倍率色差均得到了良好的校正,光学镜组100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
第四实施例
请参见图7,图7为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镜组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光阑ST、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以及红外截止滤光片110。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另外,光学镜组100的各项参数由表7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7
Figure BDA0003867238690000082
光学镜组100各透镜像侧面或物侧面的非球面系数由表8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
表8
Figure BDA0003867238690000083
请参见图8,图8由左至右依次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的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由图8可以看出,光学镜组100的场曲像散、畸变和倍率色差均得到了良好的校正,光学镜组100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
第五实施例
请参见图9,图9为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镜组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光阑ST、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以及红外截止滤光片110。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另外,光学镜组100的各项参数由表9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9
Figure BDA0003867238690000091
光学镜组100各透镜像侧面或物侧面的非球面系数由表10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
表10
Figure BDA0003867238690000092
请参见图10,图10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的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由图10可以看出,光学镜组100的场曲像散、畸变和倍率色差均得到了良好的校正,光学镜组100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
第六实施例
请参见图11,图11为第六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镜组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光阑ST、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以及红外截止滤光片110。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另外,光学镜组100的各项参数由表11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11
Figure BDA0003867238690000093
Figure BDA0003867238690000101
光学镜组100各透镜像侧面或物侧面的非球面系数由表12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
表12
Figure BDA0003867238690000102
请参见图12,图12由左至右依次为第六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的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由图12可以看出,光学镜组100的场曲像散、畸变和倍率色差均得到了良好的校正,光学镜组100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
第七实施例
请参见图13,图13为第七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100的结构示意图,光学镜组10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光阑ST、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以及红外截止滤光片110。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另外,光学镜组100的各项参数由表13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13
Figure BDA0003867238690000103
光学镜组100各透镜像侧面或物侧面的非球面系数由表14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得出。
表14
Figure BDA0003867238690000104
请参见图14,图14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七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的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由图14可以看出,光学镜组100的场曲像散、畸变和倍率色差均得到了良好的校正,光学镜组100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
另外,第一实施例至第七实施例中光学镜组100满足以下表15的数据,满足以下数据所能够获得的效果可参考上述记载。
表15
Figure BDA0003867238690000111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内窥镜物镜(图未示出),包括感光元件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光学镜组100。感光元件的感光面与光学镜组100的成像面S5重合。具体地,感光元件可以为电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在内窥镜物镜中采用上述光学镜组100,能够兼顾小型化设计、广角特性以及高成像质量的实现,从而有利于内窥镜物镜在内窥镜中的应用。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内窥镜(图未示出),包括壳体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内窥镜物镜,内窥镜物镜设置于壳体内,壳体可以为内窥镜物镜的固定结构。内窥镜可以应用于医疗领域,例如应用于对病患进行医疗诊断,具体地,内窥镜包括但不限于为用于观察消化器官、支气管、鼻腔、咽喉、泌尿器官及子宫的内窥镜。在内窥镜中采用上述内窥镜物镜,内窥镜物镜能够兼顾小型化设计、广角特性以及高成像质量的实现,从而使得内窥镜应用于医疗领域时,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对病患的损伤,也能够大范围获取病灶区域的图像,避免漏查风险,同时还也能够形成具有高清晰度的病变图像,提升诊断的准确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内窥镜用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组中具有光焦度的透镜的数量为两片,且所述光学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
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185deg/mm≤FOV/SD11≤220deg/mm;
其中,FOV为所述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SD1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2≤f*tan(HFOV)/ImgH≤2.7;
其中,f为所述光学镜组的有效焦距,HFOV为所述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ImgH为所述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4.2≤TTL/ImgH≤5.5;
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镜组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1.1mm-1≤FNO/TTL≤1.8mm-1
其中,FNO为所述光学镜组的光圈数,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镜组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3.1≤f1/f2≤-1.1;
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3.2≤f1/f≤-1.2;
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所述光学镜组的有效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1.3≤SD11/SD22≤1.7;
其中,SD2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2.9≤TTL/f≤4.3;
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镜组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镜组的有效焦距。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1.3≤Bf/f≤2.1;
其中,Bf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光学镜组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镜组的有效焦距。
10.一种内窥镜物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光元件以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组,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镜组的像侧。
11.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窥镜物镜。
CN202222560058.4U 2022-09-27 2022-09-27 光学镜组、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Active CN2190210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60058.4U CN219021083U (zh) 2022-09-27 2022-09-27 光学镜组、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60058.4U CN219021083U (zh) 2022-09-27 2022-09-27 光学镜组、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21083U true CN219021083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87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60058.4U Active CN219021083U (zh) 2022-09-27 2022-09-27 光学镜组、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210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42348B2 (en) Endoscope objective optical system
CN111624747A (zh) 光学成像系统以及摄像装置
CN218383456U (zh) 变焦光学系统、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CN114114654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900222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JP4150565B2 (ja) 内視鏡対物レンズ系
CN218383453U (zh) 成像镜组、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CN217034394U (zh) 内窥镜光学系统、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CN115586624A (zh) 成像镜组、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CN216210185U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内窥镜
CN113900226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740596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9021083U (zh) 光学镜组、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CN113741005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625430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载具
CN112748556B (zh) 一种内窥镜光学系统
CN219552748U (zh) 摄像系统、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CN115480365A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7814720A (zh) 光学镜组、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CN220024996U (zh) 内窥镜光学系统、物镜模组及内窥镜
CN218068409U (zh) 内窥镜光学系统、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CN112731638A (zh) 一种内窥镜光学系统
CN117826369A (zh) 摄像系统、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CN114296215B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内窥镜
WO2024078298A1 (zh) 成像镜组、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