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19364U - 一种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19364U
CN219019364U CN202223001961.3U CN202223001961U CN219019364U CN 219019364 U CN219019364 U CN 219019364U CN 202223001961 U CN202223001961 U CN 202223001961U CN 219019364 U CN219019364 U CN 2190193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frame
cavity
control board
mounting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0196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洪涛
张超
向强
袁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0196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193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193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193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及车辆。该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包括壳体、第一控制板及第二控制板,其中,壳体内设有第一安装框及第二安装框,第一安装框和第二安装框之间形成有散热腔,第一控制板连接第一安装框,第一控制板上设有第一电子元件组,第一电子元件组面向散热腔,第二控制板连接第二安装框,第二控制板上设有第二电子元件组,第二电子元件组面向散热腔。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解决现有座舱主机的散热机构的利用率低,体积大且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及车辆。
背景技术
智能座舱主机是专门针对汽车的特殊运行环境及电子电路特点开发的能与汽车电子电路相融合的专用汽车信息化产品。智能座舱主机是一种高度集成化的车用多媒体娱乐信息中心,它能对车机、仪表、副驾的三个显示屏,天线,人脸和环视摄像头等功能进行集中智能控制,从而给用户带来全新的智能互交体验,提升驾车品质。
然而,由于车辆智能座舱主机的功耗较大,因此车载多媒体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热量,而现有的车载智能座舱主机大多是通过安装在外壳上的散热片对主机进行散热,散热效果不佳。并且,现有的每一个散热机构只能对智能座舱主机的一个PCBA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也即印刷电路板)进行单独散热。但是随着技术及功能的提升,智能座舱主机一般好几个PCBA板。因此导致现有散热机构的利用率太低,且需要设置多个散热结构分别对对应的PCBA板散热,导致智能座舱主机体积增大,成本提升。
因此,亟需发明一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智能座舱主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提供一种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及车辆,以解决现有座舱主机的散热机构的利用率低,体积大且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辆智能座舱主机,该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包括壳体、第一控制板及第二控制板;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安装框及第二安装框,所述第一安装框和所述第二安装框之间形成有散热腔;所述第一控制板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框,所述第一控制板上设有第一电子元件组,所述第一电子元件组面向所述散热腔;所述第二控制板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框,所述第二控制板上设有第二电子元件组,所述第二电子元件组面向所述散热腔。
可选地,散热腔为密封的冷凝液腔,壳体还设有与冷凝液腔连通的进液口、出液口。
可选地,第一安装框背离第一控制板的底面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安装框背离第二控制板的顶面设有第二凹槽;第一安装框的底面和第二安装框的顶面固定连接,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拼接连通形成冷凝液腔;第一安装框和第二安装框的固定连接处还设有密封垫,密封垫抵顶于第一安装框和第二安装框。
可选地,第一电子元件组包括第一芯片,第二电子元件组包括第二芯片;至少第一芯片与第一安装框抵触;至少第二芯片与第二安装框抵触。
可选地,第一安装框的至少与第一芯片接触的部位上设有导热件;第二安装框的至少与第二芯片接触的部位上设有导热件。
可选地,两个导热件分别为涂覆在第一安装框和第二安装框上的导热硅胶层;或者,两个导热件分别为设置在第一安装框和第一芯片、第二安装框和第二芯片之间导热硅胶层。
可选地,该车辆智能座舱主机还包括上盖和下盖,上盖与第一安装框连接而形成第一安装腔,第一控制板容置在第一安装腔内;上盖和第一安装框的至少任意一个向第一安装腔内设有第一固定筋;第一固定筋和第一安装腔成一个第一密封腔,至少第一电子元件组容置在第一密封腔内;下盖与第二安装框连接而形成第二安装腔,第二控制板容置在第二安装腔内;下盖和第二安装框的至少任意一个向第二安装腔内设有第二固定筋;第二固定筋和第二安装腔形成一个第二密封腔,至少第二电子元件组容置在第二密封腔内;第一密封腔、第二密封腔分别与散热腔接触。
可选地,第一固定筋之间或第一固定筋与第一密封腔的壁面之间设有导电胶;第二固定筋之间或第二固定筋与第二密封腔的壁面之间设置有导电胶。
可选地,该车辆智能座舱主机还包括呼吸膜;第一安装框背离第一控制板的底面和第二安装框背离第一控制板的顶面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安装凹槽;呼吸膜安装在安装凹槽内。
可选地,上盖和下盖上均设有通气孔,且通气孔上设置有密封塞;
第一安装框、第二安装框、第一控制板以及第二控制板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气孔;气孔与通气孔均与第一密封腔和第二密封腔连通。
可选地,该车辆智能座舱主机还包括上盖、下盖、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上盖与第一安装框连接形成第一安装腔,第一控制板容置在第一安装腔内;第一天线安装于上盖上,上盖上还设置有保护盖,保护盖罩盖第一天线;下盖与第二安装框连接形成第二安装腔,第二控制板容置在第二安装腔内;第二安装框还设有容置腔,第二天线安装在容置腔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前所述的车辆智能座舱主机。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公开了的车辆智能座舱主机的第一安装框安装第一控制板、第二安装框安装第二控制板,并且在第一安装框与第二安装框之间形成有散热腔。并且在此基础上,使得第一安装框上的第一电子元件组、第二安装框上的第二电子元件组均面向散热腔设置。由此,散热腔可以实现对第一控制板上的第一电子元件组和第二控制板上的第二电子元件进行同步散热,进而可提高散热效率和利用率。与此同时,由于只需要设置一个散热腔,即可同时对第一控制板和第二控制板这两个控制板进行散热,避免了每一个控制板均需要单独设置一个散热腔进行散热的问题,极大程度地减小车辆智能座舱主机的体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车辆智能座舱主机的后视图,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包括呼吸膜;
图2是本申请车辆智能座舱主机的俯视图;
图3是本申请车辆智能座舱主机的仰视图;
图4是图2中车辆智能座舱主机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1中呼吸膜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B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车辆智能座舱主机沿C-C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图4,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智能座舱主机100,其中,图1是本申请车辆智能座舱主机的后视图,图2是本申请车辆智能座舱主机的俯视图,图3是本申请车辆智能座舱主机的仰视图,图4是图1中车辆智能座舱主机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车辆智能座舱主机100包括壳体10、第一控制板20、第二控制板30、上盖40和下盖50。
壳体10包括第一安装框11及第二安装框12,第一安装框11与第一控制板20相连接,第二安装框12与第二控制板30相连接,第一安装框11和第二安装框12之间形成有散热腔6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框11与第一控制板20、第二安装框12与第二控制板30分别通过固定件相互连接固定,固定件可以是螺钉等,本申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第一控制板20上还设有第一电子元件组(未示出),第二控制板30上还设有第二电子元件组(未示出)。第一电子元件组、第二电子元件组均面向散热腔60设置。基于此,散热腔60一侧与第一电子元件组相接触,另一侧则与第二电子元件组相接触,从而使得散热腔60可同时对第一控制板20和第二控制板30进行散热,进而可提高散热腔60的散热效率和利用率。与此同时,由于只需要设置一个散热腔60,即可同时对第一控制板20和第二控制板30这两个控制板进行散热,避免了每一个控制板均需要单独设置一个散热腔60进行散热的问题,极大程度地减小车辆智能座舱主机100的体积。
由于第一电子元件组、第二电子元件组分别是第一控制板20和第二控制板30的主要产热元件,将第一电子元件组、第二电子元件组面向散热腔60设置可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提升散热效果。
上盖40与第一安装框11连接形成第一安装腔41,第一控制板20容置在所第一安装腔41。下盖50与第二安装框12连接形成第二安装腔51,第二控制板30容置在第二安装腔51内。上盖40和下盖50的设置把壳体10设置成了密闭的、结构稳定的第一安装腔41和第二安装腔51,以对腔体内部的器件,如第一控制板20、第二控制板30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也避免外部杂质进入腔体,从而避免对腔体内部器件产生污染或损坏。
其中,上盖40与第一安装框11可通过固定件进行连接固定,固定件可以是螺丝等,本申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地,第一电子元件组包括第一芯片21,第二电子元件组包括第二芯片31。其中,第一芯片21至少部分与第一安装框11抵触,第二芯片31至少部分与第二安装框12抵触。由此可实现散热腔60对第一芯片21、第二芯片31直接进行散热,进而提高散热效率,增强散热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框11与第一芯片21接触的部位、第二安装框12与第二芯片31接触的部位上还设置有导热件13。导热件13的设置可以加速第一安装框11与第一芯片21、第二安装框12与第二芯片31之间的热量传导,进一步提升散热腔60的散热效率,改善散热效果。
更为具体地,导热件13可以为两个导热硅胶层,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导热硅胶层分别涂覆在第一安装框11和第二安装框12上。
或者,在其它实施例中,这两个导热硅胶层分别直接设置在第一安装框11和第一芯片、第二安装框12和第二芯片之间。本申请对导热件13的材质和设置形式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加速第一安装框11与第一芯片21、第二安装框12与第二芯片31之间的热量传导即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散热腔60为密封的冷凝液腔,壳体10还设有与冷凝液腔连通的进液口70、出液口80。冷凝液可自进液口70流入散热腔60中,在吸收第一控制板20和第二控制板30上产生的热量之后,冷凝液可自出液口80流出,从而可将第一控制板20和第二控制板30产生的热量带出车辆智能座舱主机100,进而实现对车辆智能座舱主机100进行散热的功效。并且,通过合理利用空间,简化冷凝液腔及液体流道结构,本申请可减小车辆智能座舱主机100的尺寸。其中,冷凝液也即冷却剂、冷却液,只要是能够吸收第一控制板20和第二控制板30的热量的液体即可,本申请不对其成分做具体限定。
具体地,冷凝液腔内还可以设置有弯曲状的散热通道61,且散热通道61的两端分别连接进液口70和出液口80。举例来说,散热通道61可以呈波浪状、回字形或螺纹状设置,以增大与冷凝液的的流通时间及接触面积,从而提升散热效果。
具体地,第一安装框11背离第一控制板20的底面设有第一凹槽14,第二安装框12背离第二控制板30的顶面设有第二凹槽15。通过将第一安装框11的底面和第二安装框12的顶面进行固定连接,可使得第一凹槽14和第二凹槽15相互拼接以连通形成冷凝液腔。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框11和第二安装框12的固定连接处还设有密封垫16,密封垫16抵顶于第一安装框11和第二安装框12,以使得冷凝液腔密封,避免漏气、漏液等现象产生。其中,密封垫16可以是橡胶密封圈等,只要能够实现对第一安装框11和第二安装框12的固定连接处进行密封即可,本申请对其材质不做具体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只设置第一凹槽14或第二凹槽15其中一个。例如,在第一安装框11背离第一控制板20的底面设有第一凹槽14,而将第二安装框12背离第二控制板30的顶面设置为平面,此时第一凹槽14和第二安装框12背离第二控制板30的顶面之间形成冷凝液腔。或者,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安装框12背离第二控制板30的顶面设有第二凹槽15,而将第一安装框11背离第一控制板20的底面设置为平面,此时第二凹槽15和第一安装框11背离第一控制板20的底面之间形成冷凝液腔。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盖40和第一安装框11的至少任意一个向第一安装腔41内设有第一固定筋42,也即,仅在上盖40上设置第一固定筋42,或者仅在第一安装框11上设置第一固定筋42,抑或在某些情形下,上盖40和第一安装框11均设置有部分第一固定筋42。进一步地,第一固定筋42和第一安装腔41形成一个第一密封腔43,第一电子元件组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一密封腔43内。
同样的,下盖50和第二安装框12的至少任意一个向第二安装腔51内设有第二固定筋52,也即,仅在下盖50上设置第二固定筋52,或者仅在第二安装框12上设置第二固定筋52,抑或在某些情形下,下盖50和第二安装框12均设置有部分第二固定筋52。进一步地,第二固定筋52和第二安装框12形成一个第二密封腔53,第二电子元件组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二密封腔53内。
由此,上盖40和第一安装框11之间形成第一密封腔43,下盖50和第二安装框12之间形成第二密封腔53,第一控制板20、第二控制板30分别容置在第一密封腔43和第二密封腔53中,并且第一密封腔43、第二密封腔53分别与散热腔60接触。也即,第一控制板20和第二控制板30分别容置在与散热腔60接触的两个密封腔体里,从而使得车辆智能座舱主机100形成一个稳定且密闭性好的内部腔体,并且第一密封腔43、第二密封腔53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散热腔60进行同步散出。与此同时,由于在密封状态下,高湿度的气体无法进入第一密封腔43、第二密封腔53,从而也不会产生冷凝现象,进而可避免第一控制板20、第二控制板30等电子元件发生短路等问题。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筋42之间、第一固定筋42与第一密封腔43的壁面之间还设置有导电胶17。同样地,第二固定筋52之间、第二固定筋52与第二密封腔53的壁面之间也设置有导电胶17。导电胶17的设置可避免第一控制板20和第二控制板30之间的电磁干扰,进而满足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也即电磁兼容性)的屏蔽需求。此外,导电胶17还具有密封功能,无需额外设置密封圈等密封结构,即可极大程度上提高第一密封腔43、第二密封腔53等腔体的密封性。在一些实施例中,为进一步加强电磁屏蔽效果,第一控制板20和第二控制板30还可进行整周露铜设计。
其中,导电胶17是一种固化或干燥后具有一定导电性的胶粘剂,可以将多种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使被连接材料间形成电的通路。当然,本申请也可以不设置导电胶17,而是设置其他类似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导电连接功能即可。
在一些情形下,导电胶17可以直接通过点胶工艺平面成型,并粘接在第一固定筋42、第一密封腔43的壁面、第二固定筋52或第二密封腔53的壁面上。
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呼吸膜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在第一安装框11背离第一控制板20的底面和第二安装框12背离第一控制板20的顶面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安装凹槽18,安装凹槽18内设置有厚度极薄、受力易变形的呼吸膜90。也即,在第一安装框11背离第一控制板20的底面或第二安装框12背离第一控制板20的顶面上设置有安装凹槽18内,该安装凹槽18可容置呼吸膜90。或者,在某些情形下,第一安装框11背离第一控制板20的底面和第二安装框12背离第一控制板20的顶面可同时设置有凹槽,这两个凹槽对齐一起形成安装凹槽18。呼吸膜90可以能阻断水分子进出,但容许其他气体分子进出,从而确保了车辆智能座舱主机100在不同环境下的内外压强一致,以免对内部电子器件产生影响,并且可以防止由于气体膨胀或收缩而导致导电胶17密封结构失效。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上盖40和下盖50上均设有通气孔44,且通气孔44上设置有密封塞。第一安装框11、第二安装框12、第一控制板20以及第二控制板30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气孔(未示出),气孔与通气孔44均与第一密封腔43和第二密封腔53连通。在车辆智能座舱主机100装配完成后,从上盖40的通气孔44往密封区域内充注稀有气体,充注进来的稀有气体可通过第一安装框11、第二安装框12、第一控制板20以及第二控制板30上设置的气孔而在密封区域内部相互流通,也即,气体可在第一安装腔41、第二安装腔51之间相互流通。基于此,可将第一安装腔41、第二安装腔51内原有的空气从下盖50上的通气孔44排出,待原有空气排出后,再将密封塞塞进上盖40和下盖50的通气孔44中,如此一来,就能够保证车辆智能座舱主机100内部气体始终是干燥的稀有气体,确保密封腔内的气体是干燥的,避免车辆智能座舱主机100内部有高湿的空气残留,进而可实现从根本上防止冷凝液的产生。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7,图6是图4中B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中车辆智能座舱主机沿C-C方向的截面示意图。该车辆智能座舱主机100还设置有第一天线45和第二天线46,以实现车辆与外界无线模块之间的通信与控制。其中,第一天线45安装于上盖40上,上盖40上还设置有保护盖47,保护盖47罩盖第一天线45,以对第一天线45进行安装保护和防尘。可选地,在某些情况下,可将第一天线45先安装在上盖40上,然后将保护盖47安装在上盖40上,使用固定件将保护盖47和第一天线45一并固定在上盖40上,固定件可以是螺钉等,本申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第二天线46则安装在第二安装框12的容置腔48中,第二容置腔48外也对应设有一盖体49,以对第二天线46进行安装保护和防尘。可选地,在某些情形下,第二天线46直接通过固定件固定在第二安装框12上,盖体49则通过卡扣等安装固定结构装配在第二安装框12上。本申请不对安装固定结构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前所述的车辆智能座舱主机100。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一种设置有第一安装框11、第二安装框12、第一控制板20及第二控制板30的车辆智能座舱主机100,该车辆智能座舱主机100在第一安装框11与第二安装框12之间形成有散热腔60,第一控制板20和第二控制板30分别与第一安装框11、第二安装框12接,并且使得第一安装框11上的第一电子元件组、第二安装框12上的第二电子元件组均面向散热腔60,进而使得散热腔60可同时对第一控制板20和第二控制板30进行散热,从而可以提高散热效率。与此同时,由于只需要设置一个散热腔60,本申请还可极大程度地减小车辆智能座舱主机100的体积。进一步地,本申请还在第一安装框11与第一芯片21接触的部位、第二安装框12与第二芯片31接触的部位上设置有导热件13,以加速其间的热传导,进而提升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第一控制板及第二控制板;
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安装框及第二安装框,所述第一安装框和所述第二安装框之间形成有散热腔;
所述第一控制板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框,所述第一控制板上设有第一电子元件组,所述第一电子元件组面向所述散热腔;
所述第二控制板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框,所述第二控制板上设有第二电子元件组,所述第二电子元件组面向所述散热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腔为密封的冷凝液腔,所述壳体还设有与所述冷凝液腔连通的进液口、出液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框背离所述第一控制板的底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安装框背离所述第二控制板的顶面设有第二凹槽;
所述第一安装框的底面和所述第二安装框的顶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拼接连通形成所述冷凝液腔;
所述第一安装框和所述第二安装框的固定连接处还设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抵顶于所述第一安装框和所述第二安装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组包括第一芯片,所述第二电子元件组包括第二芯片;
至少所述第一芯片与所述第一安装框抵触;至少所述第二芯片与所述第二安装框抵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框的至少与所述第一芯片接触的部位上设有导热件;
所述第二安装框的至少与所述第二芯片接触的部位上设有导热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导热件分别为涂覆在所述第一安装框和所述第二安装框上的导热硅胶层;或者,
两个所述导热件分别为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框和所述第一芯片、所述第二安装框和所述第二芯片之间导热硅胶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与所述第一安装框连接而形成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控制板容置在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上盖和所述第一安装框的至少任意一个向所述第一安装腔内设有第一固定筋;
所述第一固定筋和所述第一安装腔成一个第一密封腔,至少所述第一电子元件组容置在所述第一密封腔内;
所述下盖与所述第二安装框连接而形成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二控制板容置在所述第二安装腔内;所述下盖和所述第二安装框的至少任意一个向所述第二安装腔内设有第二固定筋;
所述第二固定筋和所述第二安装腔形成一个第二密封腔,至少所述第二电子元件组容置在所述第二密封腔内;
所述第一密封腔、所述第二密封腔分别与所述散热腔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筋之间或所述第一固定筋与所述第一密封腔的壁面之间设有导电胶;
所述第二固定筋之间或所述第二固定筋与所述第二密封腔的壁面之间设置有导电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呼吸膜;
所述第一安装框背离所述第一控制板的底面和所述第二安装框背离所述第一控制板的顶面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安装凹槽;
所述呼吸膜安装在所述安装凹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上均设有通气孔,且所述通气孔上设置有密封塞;
所述第一安装框、所述第二安装框、第一控制板以及第二控制板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气孔;
所述气孔与所述通气孔均与所述第一密封腔和所述第二密封腔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盖、下盖、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
所述上盖与所述第一安装框连接形成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控制板容置在所述第一安装腔内;
所述第一天线安装于所述上盖上,所述上盖上还设置有保护盖,所述保护盖罩盖所述第一天线;
所述下盖与所述第二安装框连接形成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二控制板容置在所述第二安装腔内;
所述第二安装框还设有容置腔,所述第二天线安装在所述容置腔中。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所述的车辆智能座舱主机。
CN202223001961.3U 2022-11-08 2022-11-08 一种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及车辆 Active CN2190193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01961.3U CN219019364U (zh) 2022-11-08 2022-11-08 一种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01961.3U CN219019364U (zh) 2022-11-08 2022-11-08 一种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19364U true CN219019364U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36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01961.3U Active CN219019364U (zh) 2022-11-08 2022-11-08 一种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193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10857B (zh) 电子设备
US20080212285A1 (en)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in the electronic equipment
CN219019364U (zh) 一种车辆智能座舱主机及车辆
CN104659878B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器
CN216596066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6291861U (zh) 一种汽车控制器
CN115243526A (zh) 电子设备
CN211128745U (zh) 电机控制器
KR101278633B1 (ko) 서버 방열시스템
KR100669368B1 (ko) 드라이버 ic 방열구조를 갖는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420036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장치
CN117733834A (zh) 智能机器人集成控制系统
CN218601770U (zh) 便携式计算机
CN114222472B (zh) 车载多媒体主机散热结构及车载多媒体主机
CN220085053U (zh) 声学成像仪
CN220305743U (zh) 一种散热器维护门结构和加固计算机
CN220776357U (zh) 域控制器及车辆
CN219780747U (zh) 汽车中央域控制器及其汽车
CN206993577U (zh) 一种控制器散热固定结构
KR100730133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모듈의 집적회로칩 방열 구조 및 이를구비한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모듈
CN217116639U (zh) 一体式车载多媒体装置
CN216352470U (zh) 一种防尘环保型的行车记录仪
CN215774028U (zh) 发声结构和播放设备
CN210442623U (zh) 光学引擎以及投影设备
TWI769874B (zh) 以高熱阻抗材料為殼體的散熱結構及具有其的電子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