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14451U - 一种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14451U
CN219014451U CN202320290352.XU CN202320290352U CN219014451U CN 219014451 U CN219014451 U CN 219014451U CN 202320290352 U CN202320290352 U CN 202320290352U CN 219014451 U CN219014451 U CN 2190144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channel
flow channel
liquid outlet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9035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丽华
王庆杰
孟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9035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144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144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144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空调换热器中由于冷媒分配不均匀引起的换热效率急剧下降的问题。该空调器的分流器中,沿冷媒的流动方向,加速流道的一端与进液流道的另一端连接导通。稳定流道的一端与加速流道的另一端连接导通,且由进液流道至稳定流道,加速流道的内径逐步减小,稳定流道的内径小于进液流道的内径。冲击部为凹槽结构且连接于稳定流道远离加速流道的一端。多个出液流道与冷媒换热器连通。多个出液流道绕稳定流道的轴线间隔分布,且稳定流道靠近冲击部的一端与多个出液流道连接导通,用于使冷媒由稳定流道分流至多个出液流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用于提高蒸发器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决定空调性能的核心部件,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由于流入该蒸发器内的冷媒是节流后的冷媒,且该冷媒流体具有一定干度(干度:气液两相态的冷媒中气相流体所占的质量分数),使得布置于蒸发器前侧的分流器在分流的过程中,气液两相的混合冷媒不能均匀分流。尤其是当分流器的轴线方向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0°时(即倾斜布置),在重力的作用下,该分流器内的气液两相冷媒中的气相冷媒会靠上布置,从而使得连接上方出口的分流管中流入的气相冷媒较多,导致气液两相冷媒不能均匀分配。
基于此,分流器内中气液两相冷媒的不均匀分流会导致蒸发器内多个冷媒管道内冷媒的不均匀分配,而这种冷媒的不均匀分配会导致蒸发器的换热效率急剧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旨在解决空调换热器中由于冷媒分配不均匀引起的换热效率急剧下降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壳体以及安装于壳体内的换热器组件,换热器组件包括冷媒换热器、集气管以及分流器,冷媒换热器用于冷媒的换热流通,沿冷媒的流动方向,分流器和集气管连接于冷媒换热器的相对两侧,且集气管用于连通四通阀。分流器包括依次设置的进液流道、加速流道、稳定流道、冲击部以及多个出液流道。沿冷媒的流动方向,进液流道远离冷媒换热器的一端为进液端,加速流道的一端与进液流道的另一端连接导通。稳定流道的一端与加速流道的另一端连接导通,且由进液流道至稳定流道,加速流道的内径逐步减小,稳定流道的内径小于进液流道的内径。冲击部为凹槽结构且连接于稳定流道远离加速流道的一端。多个出液流道与冷媒换热器连通。多个出液流道绕稳定流道的轴线间隔分布,且稳定流道靠近冲击部的一端与多个出液流道连接导通,用于使冷媒由稳定流道分流至多个出液流道。
在空调器中的分流器中,可以使稳定流道的内径小于进液流道的内径,并使加速流道的内径逐步减小。使冷媒流体在分流器内流动的过程中,以通过渐缩的加速流道的内径使得冷媒流体的流速持续增加,并在内径较小的稳定流道内使得冷媒流体具较大的流速。如此,通过直管段结构的稳定流道,可以使快速流动的气液两相冷媒流体在此处形成较为稳定的对称流型(如雾状流或者环状流),以提高气液两相冷媒的均匀混合程度。并且由于稳定流道的右端还可以与一个凹槽结构的冲击部连接导通,以使对称流型的冷媒流体在经过稳定流道346冲击至凹槽结构的冲击部内时,通过冲击部的内壁反射,可以使两相态的冷媒充分搅拌混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两相态冷媒混合的均匀程度。
基于此,由于多个出液流道可以绕稳定流道的轴线间隔分布,且稳定流道靠近冲击部的一端可以与多个出液流道连接并导通,以使混合均匀的两相态冷媒可以均匀地向四周散开,并分流至多个出液流道内,以实现对气液两相态冷媒的均匀分流效果。这样,可以将多个出液流道与冷媒换热器的多个冷媒通道一一对应连通,从而提高冷媒换热器中流经的冷媒流体的均匀分布效果,有利于提高冷媒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加速流道包括多个环状段以及过渡段。由进液流道至稳定流道,多个环状段依次连通并呈阶梯状分布,且多个环状段的内径依次减小。靠近进液流道的一个环状段通过过渡段与进液流道连通,且远离进液流道的一端环状段与稳定流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加速流道包括弧形段以及过渡段。弧形段的内壁为平滑连接的弧形结构,弧形段的内壁的曲率半径朝向远离加速流道的轴线的一侧设置,且由进液流道至稳定流道,弧形段的内径依次减小。弧形段靠近进液流道的一端通过过渡段与进液流道流通,且弧形段的另一端与稳定流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稳定流道靠近冲击部的一端,稳定流道沿周向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出液孔;多个出液孔绕稳定流道的轴线均匀分布,多个出液孔与多个出液流道一一对应设置,且一个出液流道通过一个出液孔与稳定流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出液孔的内径小于或者等于稳定流道的内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出液孔的内径小于或者等于出液流道的内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出液流道的轴线与稳定流道的轴线相互垂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出液孔的内径小于稳定流道的内径和出液流道的内径的情况下。分流器还包括多个连接流道,多个连接流道与多个出液流道一一对应设置,且一个出液流道通过一个连接流道与一个出液孔连接并导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分流器还设有分流腔,分流腔位于稳定流道和冲击部之间,且分流腔沿稳定流道的轴向与稳定流道和冲击部连通。分流腔的内径大于稳定流道的内径;沿稳定流道的轴向,稳定流道与冲击部对齐布置,多个出液流道和稳定流道设置于分流腔的同一侧,且每个出液流道靠近冲击部的一端与分流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加速流道靠近进液流道的一端,加速流道的内径小于进液流道的内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加速流道靠近稳定流道的一端,加速流道的内径大于或者等于稳定流道的内径,且加速流道与稳定流道对齐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分流器包括引流件以及分流件,引流件内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液流道和加速流道,与引流件固定连接,分流件内设有冲击部,且稳定流道和多个出液流道至少部分设置于分流件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换热器组件30的一种正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媒的两相流流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冷媒的两相流流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分流器的三种分流状态示意图;
图7为图3中所示的分流器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所示的分流器的一种剖视图;
图9为图7中所示的分流器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0为图3中所示的分流器的另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所示分流器一种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空调器;
10-压缩机组件;20-四通阀;
30-换热器组件;31-室外换热器;32-室内换热器;33-冷媒换热器;
34-分流器;341-引流件;342-分流件;343-进液流道;344-出液流道;345-加速流道;3451-环状段;3452-过渡段;3453-弧形段;346-稳定流道;347-冲击部;3481-出液孔;3482-连接流道;3483-分流腔;349-出液管;
35-集气管;
40-节流装置;50-壳体;60-风机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即空气调节器,是一种可以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和循环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
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1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该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压缩机组件10、四通阀20、换热器组件30以及节流装置40。示例性地,四通阀20可以具有A、B、C和D四个端口,且换热器组件30可以包括室外换热器31以及室内换热器32。压缩机组件10的一端可以与四通阀的A端连接,压缩机组件10的另一端可以与四通阀的B端连接。四通阀的C端可以室外换热器31的一端连接,该室外换热器31的另一端可以通过节流装置40与室内换热器32连接,且室内换热器32的另一端可以与四通阀的D端连接。
其中,空调器100可以分为室内机和室外机两部分,压缩机组件10、四通阀20和室外换热器31可以是室外机的一部分,对应室内换热器32可以是室内机的一部分。节流装置40可以是毛细管结构,也可以是电子膨胀阀结构,该节流装置40可以安装于室外机中,也可以安装于室内机中,还可以在室外机和室内机之间的冷媒管路中安装节流装置40,只需使节流装置40沿冷媒的流动方向位于室内换热器32和室外换热器31之间即可。
基于此,冷媒能够在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循环,并且产生可逆的相变,冷媒产生相变的同时能够释放或者吸收热量。冷媒在室外机中能够与室外换热器换热,从而释放热量加热周围空气(或者吸收热量冷却附近的空气)。冷媒在室内机中能够与室内换热器换热,从而吸收热量以冷却周围空气(或者释放热量加热附近的空气)。
例如,空调器制冷时,结合图1,可以调节四通阀20以使端口B和端口C导通,并使端口D和端口A导通。以使冷媒可以在压缩机组件10、四通阀20的端口B和端口C、室外换热器31、节流装置40、室内换热器32、四通阀20的端口D和端口A以及压缩机组件10之间循环流动。在此过程中,冷媒可以与室外换热器31换热且释放热量,冷媒还可以与室内换热器32换热并吸收热量,从而达到冷却室内空气的制冷效果。
空调器制热时,如图1所示,可以调节四通阀20以使端口B和端口D导通,并使端口C和端口A导通。如此,冷媒可以在压缩机组件10、四通阀20的端口B和端口D、室内换热器32、节流装置40、室外换热器31、四通阀20的端口C和端口A以及压缩机组件10之间循环流动。在此过程中,冷媒可以与室外换热器31换热且吸收热量,冷媒还可以与室内换热器32换热并释放热量,从而达到加热室内空气的制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100的俯视图。该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壳体50和风机组件60,换热器组件30和风机组件60均可以安装于壳体50内。如此,由于换热器组件30可以靠近壳体50的出风口或者进风口布置,当风机组件60通电转动时,可以通过风机组件60带动空气流经换热器组件30,以使流动的空气可以通过换热器组件30与该换热器组件30内部流动的冷媒进行换热。
继续参照图2,以该壳体50是室外机的外壳为例,换热器组件30可以是室外换热器31(如图1所示),对应风机组件60可以是离心式风机或者贯流式风机等结构,以使风机组件60带动室外机附近的空气持续流经室外换热器31并进行换热。此时,壳体50内还可以安装有压缩机组件10和四通阀等室外机的组成构件。
此外,壳体50也可以是室内机的外壳。此时,换热器组件30可以是室内换热器32,对应风机组件60可以是轴流式风机或者离心式风机等结构,以使风机组件60可以带动室内机附近的空气持续流经室内换热器32,并通过室内换热器32内循环流动的冷媒加热或者冷却流经室内换热器32的空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图3为图1中所示的换热器组件30的一种正视图,该换热器组件30可以包括冷媒换热器33、分流器34以及集气管35。其中,冷媒换热器33作为换热器组件30的主体结构,既可以用于室外换热器31,也可以用于室内换热器32,均可以使冷媒换热器33内流动的冷媒与空气接触并换热,即用于冷媒的换热流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沿冷媒的流动方向,分流器34和集气管35可以安装于冷媒换热器33的相对两侧,且集气管35可以用于连通四通阀20。
在空调器100等制冷系统中,除了制冷量很小的情况,冷媒换热器33可以采用多路并联的方式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冷媒的流量,并保证冷媒可以与空气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示例性的,冷媒换热器33可以包括多个并联设置的冷媒管作为冷媒通道,冷媒管可以由导热性能较好的铜或铝等金属或者金属合金材料制成,以使多个冷媒管内流动的冷媒可以与空气快速换热。冷媒管可以是长条状的圆管结构,也可以是具有多个微通道结构的扁管结构等。为了增加冷媒换热器33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冷媒换热器33还可以包括多个翅片,并可以使多个翅片与多个冷媒管接触安装,用于增加多个冷媒管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冷媒换热器33的换热效率。
以冷媒换热器33是室外机的蒸发器为例,并联设置的多个冷媒管的其中一端可以与分流器34连通,且该多个冷媒管的另一端可以与集气管35连通。集气管35的另一端可以与四通阀20的端口C连通。而分流器34的另一端可以与节流装置40连通,也可以使分流器34的另一端直接与室内换热器32连通(此时分流器34也可以作为一种节流设备使用)。基于此,气液两相态的冷媒可以经分流器34分流后通过分流器34的多个分流口流入冷媒换热器33的多个冷媒管内,而冷媒经过多个冷媒管汽化吸热后可以汇聚于集气管35内,并通过四通阀20的端口C流入压缩机组件10内。通过分流器34的设置,可以使冷媒在冷媒换热器33内保持最佳流速,同时也可以将冷媒侧的压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冷媒换热器33是蒸发器的情况下,流向蒸发器的气液两相态冷媒具有多个不同的两相流流型。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媒的两相流流型图。以气液两相态的冷媒沿由下向上流动时为例,图4中所示的五种两相流流型由左向右依次是泡状流、弹状流、段塞流、环状流和雾状流。此外,参照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冷媒的两相流流型图。以气液两相态的冷媒沿由左向右流动时为例,图5中所示的七种两相流流型中,左侧的第一列由上向下依次是泡状流、团状流、层状流和波状流,右侧的第二列由上向下依次是冲击流、环状流和雾状流。
示例性的,当冷媒由节流装置40经分流器34、蒸发器和集气管35流向四通阀20的过程中,冷媒流体在流经节流装置40后由于压力降低,一般会变为气液两相态。两相态的冷媒在节流装置40与分流器34之间的配管内流动时,视表面张力、惯性力及粘性力的大小不同而可能出现层状流、弹状流、环状流、雾状流等不同流型。首先,显而易见的,只有在雾状流时才会使气液两相均匀地混合(即流型对称),从而达到密度的均匀性,实现分流的均匀效果,且在重力作用下引起的冷媒不均匀分配程度也最小。其次,环状流由环状液膜和中心气相组成,气液两相均相对于配管的中轴线近似对称。由于分流器34具有一个进液管和多个分流管,当分流器34的多个分流管相较于进液管对称布置时,流型对称的两相态的冷媒可被均匀地分配到各分流管,其分流性能也不易受安装角度的影响。
对于其他流型,如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分流器34的三种分流状态示意图。以分流器34是由一个进液管和两个分流管组成的Y型对称分流结构为例。当进液管内流向两个分流管的两相态的冷媒分布不对称时,以图6中a处的进液管的轴线近似平行于上下方向为例,在进液管内沿竖直方向由下向上流动的泡状流的两相态冷媒在分流至两个分流管内时,不能均匀分流。以图6中b处的分流器34为例,当进液管的轴线向右倾偏移时,在重力的作用下,气液两相态的冷媒流体中的气相冷媒大部分会流入靠上设置的一个分流管内,即冷媒的分流不均匀。以图6中c处的分流器34为例,当进液管的轴线近似平行左右方向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层状流的冷媒流体中的气相冷媒大部分也会流入靠上设置的一个分流管内,即冷媒的分流不均匀。也就是说,在图6中b处和c处两个实施例中,分流器34内部下方的液相组分所占的比例要高于上方,在分流器34倾斜安装时气态冷媒多数往上分流,液态冷媒多数往下分流,加剧了气液两相分离,最终导致各分流管内冷媒的分配不均,影响换热器性能的发挥。
在相关技术方案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在进液管靠近分流管的位置增加射流环结构,通过减少射流环处通道的内径以提高冷媒流体的射流速度,从而提高冷媒分流的均匀性。但是,上述方案具有如下缺陷:1、射流环的存在只能提高冷媒流体通过射流环时的局部射流速度,冷媒流体经过射流环后将再次进入到空间较大的腔室内时,无法保证冷媒在进入多个分流管前具有较高的流速,分流效果较差。2、由于射流环属于嵌入式的安装,使得射流环与分配腔之间存在空隙,当分配器倾斜安装时,冷媒流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其流动方向会偏移,使得冷媒流体冲击到分液结构时容易发生偏流,影响分流效果。3、射流环属于突缩突扩的结构形式,进液管流入的冷媒流体冲击射流环时会明显增大流动噪音。
基于此,如图7所示,图7为图3中所示的分流器34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该分流器34可以包括固定连接的引流件341和分流件342,以引流件341的右端面和分流件342的左端面贴合并固定连接为例。可以在引流件341的左端面上由左向右开设进液流道343,并可以绕平行于左右方向的轴线在分流件342上开设多个出液流道344。参照图8,图8为图7中所示的分流器34的一种剖视图。以分流器34可以包括依次导通的进液流道343、加速流道345、稳定流道346以及冲击部347(多个出液流道344)为例,引流件341由左向右可以依次设有进液流道343和加速流道345,分流件342可以设有稳定流道346、冲击部347和多个出液流道344。进液流道343的左端可以是进液端,用于连通节流装置。加速流道345的左端可以与进液流道343的右端连接导通,且稳定流道346的左端可以与加速流道345的右端连接导通。这样,可以使稳定流道346的内径小于进液流道343的内径,且由左向右,设置加速流道345的内径逐步减小。使冷媒流体在分流器34内由左向右流动的过程中,以通过渐缩的加速流道345的内径使得冷媒流体的流速持续增加,并在内径较小的稳定流道346内使得冷媒流体具较大的流速。如此,通过直管段结构的稳定流道346,可以使由左向右快速流动的气液两相冷媒流体在此处形成较为稳定的对称流型(如雾状流或者环状流),以提高气液两相冷媒的均匀混合程度。
继续参照图8,由于稳定流道346的右端还可以与一个凹槽结构的冲击部347连接导通,以使对称流型的冷媒流体在经过稳定流道346冲击至凹槽结构的冲击部347内时,通过冲击部347的内壁反射,可以使两相态的冷媒充分搅拌混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两相态冷媒混合的均匀程度。基于此,由于多个出液流道344可以绕稳定流道346的轴线间隔分布,且稳定流道346靠近冲击部347的一端可以与多个出液流道344连接并导通,以使混合均匀的两相态冷媒可以均匀地向四周散开,并分流至多个出液流道344内,以实现对气液两相态冷媒的均匀分流效果。这样,可以将多个出液流道344与冷媒换热器33的多个冷媒通道一一对应连通,从而提高冷媒换热器33中流经的冷媒流体的均匀分布效果,有利于提高冷媒换热器33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加速流道345开设于引流件341上的流道结构,可以避免单独设置射流环带来的安装不便的问题。对于加速流道345而言,其内壁结构由左向右可以是台阶状结构,也可以是连续的直线型结构或者弧线型结构。如图8所示,加速流道345可以包括多个环状段3451以及过渡段3452。由左向右,多个环状段3451依次连通并可以呈阶梯状分布,且环状段的内径可以由左向右依次减小。最左端的一个环状段3451的左端可以通过过渡段3452与进液流道343的右端连通,且最右端的一个环状段3451的右端可以与稳定流道346的左端连通。如此,在通过增加冷媒流体的流速以提高冷媒流体的均匀混合程度的前提下,呈阶梯状分布的多个环状段3451中由左向右流过气液两相态的冷媒流体的过程中,冷媒可以与环状段3451凸出的左侧壁碰撞反射,有利于提高气液两相态的冷媒混合的均匀程度,如达到雾状流的均匀混合程度。
此外,如图9所示,图9为图7中所示的分流器34的另一种剖视图。即加速流道345也可以包括过渡段3452和弧形段3453。弧形段3453的左端可以通过过渡段与3452进液流道343的右端连通,且弧形段3453的右端可以与稳定流道346的左端连通,以使冷媒流体可以通过过渡段3452和弧形段3453由进液流道343加速流向稳定流道346中。其中,弧形段3453的内壁可以是平滑连接的弧形结构,该弧形段3453的内壁的曲率半径R1可以朝向远离加速流道345的轴线的一侧设置(即位于加速流道345的外侧),且弧形段3453的内径由左向右依次减小。如此,在通过增加冷媒流体的流速以提高冷媒流体的均匀混合程度的前提下,通过平滑连接的弧形段3453的设置,可以提高冷媒流体在加速流道345流动的顺畅程度,从而降低分流器34中冷媒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对齐连通的进液流道343、加速流道345和稳定流道346其轴线可以重合并平行于左右方向,以进液流道343是内径近似一致的直线流道,且稳定流道346同样是内径近似一致的直线流道为例。在加速流道345的左端,可以使加速流道345左端的内径小于进液流道343的内径。在加速流道345的右端,也可以是加速流道345右端的内径大于或者等于稳定流道346的内径。
示例性的,在加速流道345包括过渡段3452和多个环状段3451的情况下,过渡段3452的内径可以小于进液流道343的内径,且使进液流道343的左端可以通过缩口结构与较小内径的过渡段3452平滑连接。过渡段3452的内径还可以大于或者等于最左端的一个环状段3451的内径。对应的,最右端的环状段3451的内径也可以大于或者等于稳定流道346的内径,且该环状段3451与稳定流道346对齐连通。其中,环状段3451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在加速流道包括过渡段3452和弧形段3453的情况下,过渡段3452的内径可以小于进液流道343的内径,且使进液流道343的左端可以通过缩口结构与较小内径的过渡段3452平滑连接。由于弧形段3453的内径由左向右减小,可以使弧形段3453左端的内径(即最大内经)与过渡段3452的内径一致,对应的,弧形段3453右端的内径(即最小内经)与稳定流道346的内径一致。且进液流道343、过渡段3452、弧形段3453和稳定流道346之间平滑连接,以进一步降低分流器34内冷媒流体流动分流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多个环状段3451的左端与进液流道343连通,且多个环状段3451的右端可以与稳定流道345连通。对应的,也可以使弧形段3453的左端与进液流道343连通,且弧形段3453的右端可以与稳定流道345连通。无需额外设置过渡段,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稳定流道346靠近冲击部347的一端,稳定流道346沿周向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出液孔3481,多个出液孔3481可以绕稳定流道346的轴线均匀分布,多个出液孔3481可以与多个出液流道344一一对应设置,且一个出液流道344可以通过一个出液孔3481与稳定流道346连通,以使稳定流道346内的混合均匀的冷媒流体可以通过多个出液孔3481均匀分流至多个出液流道344内。
其中,出液孔3481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若出液孔3481的数量是两个,则两个出液孔3481绕稳定流道346的轴线布置于稳定流道346的周向两侧,且该两个出液孔3481的轴线所成的夹角近似为180°。若出液孔3481的数量是四个,则相邻的两个出液孔3481的轴线沿稳定流道346的周向所成的夹角近似为90°。若出液孔3481的数量是六个,则相邻的两个出液孔3481的轴线沿稳定流道346的周向所成的夹角近似为60°。
为了避免较多的出液孔3481的开设影响稳定流道346的腔室内部的分流压力,可以设置出液孔3481的内径小于稳定流道346的内径。此外,出液孔3481的内径也可以小于或者等于出液流道344的内径。示例性的,可以设置出液孔3481的内径小于出液流道344的内径,在连通出液流道344和出液孔3481时,可以在出液流道344靠近出液孔3481的一端设置渐缩结构,用于平缓连通出液流道344和出液孔3481。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流器34还可以包括开设于分流件342上的多个连接流道3482。多个连接流道3482可以与多个出液孔3481一一对应设置,且一个出液孔3481可以通过一个连接流道3482与一个出液流道344连接并导通。如此,连接流道3482在连通对应的出液孔3481和出液流道344的情况下,可以设置连接流道3482的内径同时小于稳定流道和出液流道的内径此时,以使出液流道344靠近出液孔3481的一端可以通过渐缩结构与连接流道3482平滑连接并导通。其中,连接流道3482的内径与出液孔3481的内径可以一致,也可以略小于(或者略大于)出液孔3481的内径。如此,通过多个连接流道3482的设置,相当于延长了出液孔3481的有效长度,以避免分流的冷媒流体快速流入内径较大的多个出液流道344内,从而使稳定流道346内冷媒流体保持较大压力环境,有利于冷媒流体的均匀混合和分流。
需要说明的是,在分流件342内,多个出液流道344的轴线可以与稳定流道的轴线相互垂直。或者,拖分流件342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足够的厚度,开设于分流件342内的每个出液流道344的轴线向左与稳定流道346的轴线所成的角可以是锐角,即多个出液流道344可以向左倾斜设置。或者开设于分流件342内的每个出液流道344的轴线向右与稳定流道346的轴线所成的角可以是锐角,即多个出液流道344可以向右倾斜设置。示例性的,在出液流道344与一个出液孔3481连道的情况下,可以使该出液流道344的轴线与该出液孔3481的轴线沿长线重叠设置。在出液流道344通过一个连接流道与一个出液孔3481连通的情况下,可以使该出液流道344的轴线和该连接流道3482的轴线均与该出液孔3481的轴线延长线重叠设置。
此外,在引流件341和分流件342内,沿左右方向,在对齐连通进液流道343、加速流道345、稳定流道346和冲击部347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进液流道343的轴线、加速流道345的轴线、稳定流道346的轴线和冲击部347的轴线共线设置。以加速流道345包括过渡段3452和弧形段3453为例,依次平滑且对齐连通的上述流道结构有利于提高冷媒流体流动的顺畅性,并降低流动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以加速流道345包括环状段3451和过渡段3452为例,进液流道343的内径D1的取值范围可以满足6.35mm≤D1≤15.88mm,该进液流道343用于插入连通节流装置40(如图1所示)的冷媒管路,该冷媒管路的外径尺寸可以是D1或者略小于D1,以便于该冷媒管路与进液流道343的插接密封连通。而进液流道343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1的取值范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此外,过渡段3452的内径D2可以用于适配上述冷媒管路的内径尺寸,以使由冷媒管路流入的冷媒流体可以直接流入分配管内。此时,(D1-D2)/2可以表示冷媒管路的壁厚,如0.6mm~1.9mm。示例性的,可以设置上述冷媒管路的外径为12.7mm,插入进液流道343的最大长度是12mm,且冷媒管路的内径为可以是9mm。
此外,在将分流器34同时作为节流设备的情况下,进液流道343也可以通过冷媒管路连通其他的换热器或者节流装置。
继续参照图9,过渡段3452在沿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2的取值范围可以满足5mm≤L2≤8mm,如L2可以设置为6.5mm。以图9中过渡段3452的右端连通的是弧形段3453为例,弧形段3453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3的取值范围可以满足0<L2≤20mm,弧形段3453的曲率半径R1的取值范围可以满足25mm<R1≤35mm,且稳定流道345的内径D3的取值范围可以满足0.5mm<D2≤10mm。示例性的,可以设置弧形3453的曲率半径R为30mm,弧形3453的长度L3为8mm,且稳定流道345的内径D3为4mm。
以过渡段3452的右端连通的是多个环状段3451为例,过渡段3452的内径D2可以是9mm,以环状段3451的数量是四个为例,四个环状段3451由左向右的内径依次可以是8mm、7mm、6mm和5mm,且稳定段345的直径D3可以是4mm。并且,四个环状段3451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可以均为2.2mm。
如图9所示,在稳定流道345上,稳定流道345的左端与多个出液孔3481的左侧边缘的距离L4可以是6mm,该多个出液孔3481的右侧边缘可以靠近冲击部347设置,也可以与冲击部347间隔一段距离的稳定流道345。以出液孔3481和连接流道3482的内径一致且均为D4为例,可以设置D4为3mm。且连接流道3482沿其轴向的长度L5可以是3.6mm。其中,槽状结构的冲击部347可以是圆锥形的槽状结构,也可以是半球状的凹槽结构。以冲击部347是图9中所示的圆锥形的槽状结构为例,该圆锥角α的取值范围可以是20°≤α≤100°,如该圆锥角可以是100°,且该圆锥形结构的冲击部347在左右方向上的高度h可以是2mm。若冲击部347是半球状的凹槽结构,则该冲击部347的凹槽结构最大可以是1/2部分的半球状凹槽,且该半球的半径可以近似为2mm。
继续参照图9,出液流道344的内径D5的取值范围可以满足4mm≤D5≤6.5mm,如该出液流道344的内径D5可以是4mm、4.76mm和6.35mm,分别对应不同冷媒支管的外径尺寸,该冷媒支管的一端可以插入出液流道344内,且该冷媒支管的另一端可以与冷媒换热器33(如图3所示)中的一个冷媒管连通。或者该冷媒管也可以直接作为冷媒换热器33中的其中一个冷媒管。其中,(D5-D4)/2可以表示上述冷媒支管的壁厚,如0.6mm~1.9mm。示例性的,设置上述出液流道344的长度L6取值范围可以满足8mm≤L6≤15mm为12mm。即冷媒支管的直径可以是6.35mm,且该冷媒支管插入出液流道344的最大长度可以是12mm。
在其他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图10为图3中所示的分流器34的另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该分流器34可以包括引流件341、分流件342以及多个出液管349。引流件341可以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引流件341的右端可以与分流件342的左侧壁固定连接,多个出液管349可以位于分流件342的左侧,且多个出液管349可以绕引流件341的中轴线间隔且均匀分布。如此,结合图11,图11为图10中所示分流器34一种剖视图。可以在引流件341的左端面向右依次开设进液流道343、过渡段3452多个环状段3451(或者是弧形段)以及稳定流道346。此外,分流器34还可以设有分流腔3483,该分流腔3483可以沿左右方向布置于稳定流道346和冲击部347之间,分流腔3483的左侧壁可以与稳定流道346连通,且分流腔3483的右侧壁可以与冲击部347连通,以使分流腔3483在左右方向上可以与稳定流道346和冲击部347连通。其中,分流腔3483和冲击部347可以开设于分流件342内,且稳定流道346沿左右方向与右侧的冲击部347间隔并对齐布置。分流腔3483的内径可以大于稳定流道346的内径。每个出液管349可以沿其轴向开设有出液流道344,且可以使每个出液流道344的右端与分流腔3483连通。
如此,通过上述结构同样可以使经加速流道345加速后的冷媒流体在冲击部347的作用下于分流腔3483内充分混合,然后经多个出液流道344均匀分流。其中,稳定流道346的部分右端也可以设置于分流件342上。出液流道344的主体部分可以设置于出液管349上,且部分结构也可以设置于分流件342上,用于充当分液孔,在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以图7中所示的分流器34为例,引流件341可以是柱形结构的块状结构,分流件342可以是块状结构或者是具有一定厚度的盘状结构,且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平面内,分流件342的轮廓尺寸可以大于引流件341的轮廓尺寸。例如,引流件341可以是圆柱状结构,而分流件342可以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圆盘状结构,分流件342的直径可以大于引流件341的直径且两者的轴线共线。此外,以图10中所示的分流器34为例,引流件341可以是管状结构,且分流件342可以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圆盘状结构。
在将上述实施例中的分流器34应用于蒸发器的前端时,通过加速流道345和冲击部347的配合,可以使两相态的冷媒流体混合均匀,以减少重力作用的影响。因此,在应用该分流器34时,可以竖直安装、倾斜安装,也可以水平安装该分流器34,便于操作且不会影响冷媒换热器33内冷媒流体的均匀分配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壳体;
以及换热器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
冷媒换热器,用于冷媒的换热流通;
集气管;
以及分流器,沿冷媒的流动方向,所述分流器和所述集气管连接于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相对两侧,且所述集气管用于连通四通阀;所述分流器包括依次设置的:
进液流道,沿冷媒的流动方向,所述进液流道远离所述冷媒换热器的一端为进液端;
加速流道,所述加速流道的一端与所述进液流道的另一端连接导通;
稳定流道,所述稳定流道的一端与所述加速流道的另一端连接导通,且由所述进液流道至所述稳定流道,所述加速流道的内径逐步减小,所述稳定流道的内径小于所述进液流道的内径;
冲击部,所述冲击部为凹槽结构且连接于所述稳定流道远离所述加速流道的一端;
以及多个出液流道,与所述冷媒换热器连通;多个所述出液流道绕所述稳定流道的轴线间隔分布,且所述稳定流道靠近所述冲击部的一端与多个所述出液流道连接导通,用于使冷媒由所述稳定流道分流至多个所述出液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速流道包括:
多个环状段,由所述进液流道至所述稳定流道,多个所述环状段依次连通并呈阶梯状分布,且多个所述环状段的内径依次减小;
以及过渡段,靠近所述进液流道的一个所述环状段通过所述过渡段与所述进液流道连通,且远离所述进液流道的一端所述环状段与所述稳定流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速流道包括:
弧形段,所述弧形段的内壁为平滑连接的弧形结构,所述弧形段的内壁的曲率半径朝向远离所述加速流道的轴线的一侧设置,且由所述进液流道至所述稳定流道,所述弧形段的内径依次减小;
以及过渡段,所述弧形段靠近所述进液流道的一端通过所述过渡段与所述进液流道流通,且所述弧形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稳定流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稳定流道靠近所述冲击部的一端,所述稳定流道沿周向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出液孔;多个所述出液孔绕所述稳定流道的轴线均匀分布,多个所述出液孔与多个所述出液流道一一对应设置,且一个所述出液流道通过一个所述出液孔与所述稳定流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孔的内径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稳定流道的内径;和/或,
所述出液孔的内径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出液流道的内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流道的轴线与所述稳定流道的轴线相互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液孔的内径小于所述稳定流道的内径和所述出液流道的内径的情况下;
所述分流器还包括多个连接流道,多个所述连接流道与多个所述出液流道一一对应设置,且一个所述出液流道通过一个所述连接流道与一个所述出液孔连接并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器还设有分流腔,所述分流腔位于所述稳定流道和所述冲击部之间,且所述分流腔沿所述稳定流道的轴向与所述稳定流道和所述冲击部连通;
所述分流腔的内径大于所述稳定流道的内径;沿所述稳定流道的轴向,所述稳定流道与所述冲击部对齐布置,多个所述出液流道和所述稳定流道设置于所述分流腔的同一侧,且每个所述出液流道靠近所述冲击部的一端与所述分流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速流道靠近所述进液流道的一端,所述加速流道的内径小于所述进液流道的内径;和/或,
在所述加速流道靠近所述稳定流道的一端,所述加速流道的内径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稳定流道的内径,且所述加速流道与所述稳定流道对齐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器包括:
引流件,所述引流件内设有依次连通的所述进液流道和所述加速流道;
以及分流件,与所述引流件固定连接,所述分流件内设有所述冲击部,且所述稳定流道和多个所述出液流道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分流件内。
CN202320290352.XU 2023-02-22 2023-02-22 一种空调器 Active CN2190144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90352.XU CN219014451U (zh) 2023-02-22 2023-02-22 一种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90352.XU CN219014451U (zh) 2023-02-22 2023-02-22 一种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14451U true CN219014451U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36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90352.XU Active CN219014451U (zh) 2023-02-22 2023-02-22 一种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144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694081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JP6104893B2 (ja) 熱交換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空気調和機及び熱交換方法
US10168083B2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thereof
WO2017073096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および室内機
WO2019153564A1 (zh) 一种气液热交换装置
KR20130095296A (ko) 증발기 및 이를 구비한 냉동시스템
WO2014068687A1 (ja) パラレルフロー型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気
CN111780255A (zh) 一种空调器
CN219014451U (zh) 一种空调器
WO2024016571A1 (zh) 单向分流装置和可变分流换热器
CN115265015A (zh) 单向分流装置和可变分流换热器
JP6319272B2 (ja) 冷媒分流器
CN204373273U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4501470B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KR100606789B1 (ko) 멀티에어컨의 냉매분배기 구조
KR100244332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열교환기
EP4063750A1 (en) Air conditioner
KR101424263B1 (ko) 공기조화기
CN221005569U (zh) 用于冷水机组的换热装置、冷水机组
KR100512036B1 (ko) 열교환기
CN218296879U (zh) 换热器分液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7357651U (zh) 单向阀、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9934254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7357638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JP2008304100A (ja) 冷媒分流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