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03026U - 扰流构件、反应器和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扰流构件、反应器和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03026U
CN219003026U CN202223297124.XU CN202223297124U CN219003026U CN 219003026 U CN219003026 U CN 219003026U CN 202223297124 U CN202223297124 U CN 202223297124U CN 219003026 U CN219003026 U CN 2190030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iler
fluid
drainage
turbulent flow
turbul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9712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冰
朱红伟
李亚辉
赵辰阳
刘聿嘉
冯俊杰
朱云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Safety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Safety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Safety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222329712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030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030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030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学反应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扰流构件、反应器和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扰流构件包括第一扰流构件,第一扰流构件包括环形支撑体、第一扰流体和第二扰流体;其中,第一扰流体呈轮毂状,并且第一扰流体设置于所述环形支撑体内,第二扰流体与第一扰流体间隔设置,第二扰流体包括设置于环形支撑体内的扰流支撑体和沿扰流支撑体的周向分布的多个扰流片,多个所述扰流片以所述扰流支撑体的轴线为中心呈辐射状延伸。该扰流构件能够对所流经的流体进行扰流,从而使得流体能够保持湍流状态,并可使得含有两种以上的物料的流体混合的更加均匀,进而能够保证流体中的物料之间的稳定且快速的反应。

Description

扰流构件、反应器和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学反应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扰流构件、反应器和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微反应器是带有微结构(通道、筛孔及沟槽等)的反应设备,在其中可形成微米尺度分散的单相或多相体系来强化反应过程。其具有特征尺度小、传递效率高、近似平推流的优势,可实现对流体以及反应条件的精准控制。微反应器特有的特征小尺度在提高传质传热的同时也带来了系统压降大、反应通量小、物料停留时间短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应用推广。
管式反应器是一种呈管状、长径比很大的连续操作反应器,属于平推流反应器。这种反应器可以很长,如丙烯二聚的反应器管长以公里计。管式反应器返混小,因而容积效率(单位容积生产能力)高,对要求转化率较高或有串联副反应的场合尤为适用。
为了使得通过管式反应器内的物料混合均匀,通常会在管式反应器内设置内构件。结合微反应器和管式反应器,实现整个反应装置内物料微米尺寸上的分散强化反应过程,同时实现大通量的工业化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传统的内构件的扰流效果较差,尤其是对于含有两种以上的物料的流体的扰流效果不明显,影响物料之间的反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扰流构件,该扰流构件能够对所流经的流体进行扰流,从而使得流体能够保持湍流状态,并可使得含有两种以上的物料的流体混合的更加均匀,进而能够保证流体中的物料之间的稳定且快速的反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扰流构件,所述扰流构件包括第一扰流构件,所述第一扰流构件包括:
环形支撑体;
第一扰流体,所述第一扰流体呈轮毂状,并且所述第一扰流体设置于所述环形支撑体内;和
第二扰流体,所述第二扰流体与所述第一扰流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扰流体包括设置于所述环形支撑体内的扰流支撑体和沿所述扰流支撑体的周向分布的多个扰流片,多个所述扰流片以所述扰流支撑体的轴线为中心呈辐射状延伸。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环形支撑体内设置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二扰流体与第一扰流体,从而能够对流经第一扰流构件的流体进行扰动,进而当流体中混合有两种以上物料时,可使得物料混合的更加均匀而利于物料之间的反应。
优选地,所述第一扰流体包括支撑在所述环形支撑体内的扰流体支撑圈、设置于所述扰流体支撑圈内的固定支撑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扰流体支撑圈和所述固定支撑体之间的多个扰流条。
优选地,所述扰流体支撑圈呈正多边形状。
优选地,多个所述扰流条沿所述固定支撑体的周向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扰流片朝向远离所述第二扰流体的方向凸出以呈弧形状。
优选地,所述扰流片上设置有能够供流体通过的扰流片孔。
优选地,所述扰流构件包括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一扰流构件的端部处的第二扰流构件;
所述第二扰流构件包括扰流盘,所述扰流盘设置有供流体通过的扰流盘孔,所述扰流盘成角度设置于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并且所述扰流盘具有迎向所述流体的迎流面和背离所述迎流面的背流面,所述第二扰流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背流面处的引流片,所述引流片倾斜设置于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引流片能够引导所流经的流体的流动方向。
优选地,所述扰流盘设置为朝向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凸出以形成弧形状。
优选地,所述扰流盘上设置有多个所述扰流盘孔。
优选地,所述引流片包括多个第一引流片和多个第二引流片,多个所述第一引流片和多个所述第二引流片在沿所述扰流盘的横向方向上交替分布,其中:所述第一引流片的靠近所述扰流盘的起始端位于所述第二引流片的靠近所述扰流盘的起始端的上方,所述第一引流片从所述第一引流片的起始端朝下倾斜,所述第二引流片从所述第二引流片的起始端朝上倾斜。
优选地,所述第一引流片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引流孔,多个所述第一引流孔沿所述第一引流片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第二引流片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引流孔,多个所述第二引流孔沿所述第二引流片的长度方向分布。
优选地,所述第一引流片朝上凸起以形成第一弧形状,所述第二引流片朝下凸起以形成第二弧形状。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反应器,所述反应器包括管本体和设置于所述管本体内的多个扰流构件,多个所述扰流构件沿所述管本体的轴向分布,所述扰流构件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扰流构件。通过在反应器中设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扰流构件,可使得流经反应器的流体更好的保持湍流状态进而使得流体中的物料混合的更加均匀,由此可促进物料之间的稳定反应。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所述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中设置有微反应器和设置于所述微反应器的下游且连通于所述微反应器的反应器,其中,所述反应器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反应器。通过在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中设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反应器,从而能够增加用于生成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物料的通量,降低压降,并使得反应物料保持湍流状态,由此,反应物料混合均匀进而能够快速且稳定地反应。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扰流构件中的第一扰流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第一扰流构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扰流构件中的第二扰流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第二扰流构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反应器,其中设置有图1所示的第一扰流构件和图3所示的第二扰流构件;
图6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30-第一扰流构件;32-环形支撑体;34-第一扰流体;340-扰流体支撑圈;342-固定支撑体;344-扰流条;36-第二扰流体;360-扰流支撑体;362-扰流片;364-扰流片孔;10-第二扰流构件;12-扰流盘;12a-迎流面;12b-背流面;120-扰流盘孔;14-引流片;140-第一引流片;142-第二引流片;110-第一引流孔;112-第二引流孔;60-反应器;62-管本体;80-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82-进料单元;820-进料罐;822-输送泵;84-反应单元;840-微反应器;86-后处理单元;88-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方式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扰流构件包括第一扰流构件30,结合图1和图2中所示,第一扰流构件30包括环形支撑体32、第一扰流体34和第二扰流体36。
其中,第一扰流体34呈轮毂状,具体地,第一扰流体34呈近似轮毂状的形式布置。并且第一扰流体34设置于环形支撑体32内,优选为第一扰流体34的外周与环形支撑体32的内壁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扰流体34所在的平面基本垂直于流体的流动方向。
第二扰流体36与第一扰流体34间隔设置,优选地,第二扰流体36与第一扰流体34沿着流体的流动方向间隔设置,具体地,第二扰流体36与第一扰流体34沿着环形支撑体32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
第二扰流体36包括设置于环形支撑体32内的扰流支撑体360和沿扰流支撑体360的周向分布的多个扰流片362,多个扰流片362以扰流支撑体360的轴线为中心呈辐射状延伸,其中,扰流片362的一端可连接于扰流支撑体360,而扰流片362的另一端可连接于环形支撑体32。
具体地,扰流支撑体360呈圆形状,扰流片362的一端连接于扰流支撑体360的外周,扰流片362的另一端连接于环形支撑体32的内壁,且扰流片362与扰流支撑体360和环形支撑体32的连接方式不受限制,可根据加工需求或者整体结构的强度需求进行选择。
通过在环形支撑体32内设置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二扰流体36与第一扰流体34,从而能够对流经第一扰流构件30的流体进行扰动,进而当流体中混合有两种以上物料时,可使得物料混合的更加均匀而利于物料之间的反应。其中,扰流构件尤其适用于反应器,在将扰流构件设置于反应器内时,第一扰流体34可设置为位于迎向流体的一侧,而第二扰流体36可设置为背离流体的一侧,这样,在流体流动的方向上,第一扰流体34可迎向流体,而第二扰流体36可背离流体,进而使得流体依次经过第一扰流体34和第二扰流体36。
实施例二
该实施例二对于实施例一中的第一扰流体34做进一步限定。具体地,如图1中所示,第一扰流体34可包括支撑在环形支撑体32内的扰流体支撑圈340、设置于扰流体支撑圈340内的固定支撑体342以及设置在扰流体支撑圈340和固定支撑体342之间的多个扰流条344,通过将第一扰流体34设置为上述结构形式,可使得第一扰流体34实现对流体的扰流作用。
其中,固定支撑体342可呈圆盘状,即多个扰流条344的远离环形支撑体32的一端与固定支撑体342的外周连接。或者,多个扰流条344的远离环形支撑体32的一端彼此连接以形成固定支撑体342。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扰流体支撑圈340可呈正多边形状,如图1所示,例如扰流体支撑圈340可呈正八边形状,该种设计方式下,扰流体支撑圈340与环形支撑体32之间形成间隙。扰流条344的两端可分别连接于固定支撑体342和扰流体支撑圈340。此外,为了更好的实现扰流作用,多个扰流条344可沿固定支撑体342的周向均匀分布。
优选地,扰流条344与扰流体支撑圈340连接的一端与扰流体支撑圈340的顶角的位置相对,以此使得相邻的两个扰流条344与扰流体支撑圈340之间围成的过流孔的形状呈等腰三角形。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扰流体支撑圈340可呈圆形状,该种设计方式的扰流体支撑圈340未在附图中示出,该种设计方式下,扰流体支撑圈340与环形支撑体32的内壁贴合。扰流条344的两端可分别连接于固定支撑体342和扰流体支撑圈340。此外,为了更好的实现扰流作用,多个扰流条344可沿扰流体支撑圈340的周向均匀分布。
当然,扰流体支撑圈340也可呈其他形状,其具体设置方式不受限制,而对于多条扰流条344,优选地,多条扰流条344沿着固定支撑体342的周向均匀分布,以确保绕流效果。
实施例三
该实施例三对于实施例一中的扰流片362做进一步限定。具体地,如图2中所示,扰流片362可朝向远离第二扰流体36的方向凸出以呈弧形状,其中,扰流片362的凸出程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这样,可进一步提高对流体的扰动作用。另外,为了实现更好的扰流效果,可在扰流片362上设置能够供流体通过的扰流片孔364。
具体地,扰流片孔364可呈长条状。优选地,可在扰流片362上设置多个扰流片孔364。扰流片孔364的宽度应小于扰流片362的宽度的二分之一,优选地,扰流片孔364的宽度小于扰流片362的宽度的三分之一,避免影响扰流片362的结构强度,进而避免影响第一扰流构件30的结构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每个扰流片362上设有三个扰流片孔364,其中两个扰流片孔364靠近扰流支撑体360且并列设置,另一个扰流片孔364设置在扰流片362的中间位置处,且处于扰流片362的中间位置处的扰流片孔364的长度大于靠近扰流支撑体360设置的扰流片孔364的长度。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扰流片362上设有两个扰流片孔364,且两个扰流片孔364,沿着扰流片36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优选地,两个扰流片孔364的形状和尺寸相同。
可见,本实用新型中,扰流片362上的扰流片孔364的形状和数量以及排布方式不受限制,只要满足扰流片362的使用需求即可。
实施例四
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扰流构件还包括第二扰流构件10。结合图3、图4和图5中所示,第二扰流构件10设置于靠近第一扰流构件30的端部处,其中,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第二扰流构件10可选择性地设置于第一扰流构件30的上游或是下游位置。
第二扰流构件10可包括扰流盘12,扰流盘12设置有供流体通过的扰流盘孔120,扰流盘12成角度设置于流体的流动方向,例如扰流盘12可大致垂设于流体的流动方向,扰流盘12具有迎向流体的迎流面12a和背离迎流面12a的背流面12b,第二扰流构件10还包括设置于背流面12b处的引流片14,引流片14倾斜设置于流体的流动方向,引流片14能够引导所流经的流体的流动方向。
通过在第二扰流构件10中设置扰流盘12以及在扰流盘12的背流面12b设置引流片14,从而能够对流经第二扰流构件10的流体进行扰动,即先利用扰流盘12对流体进行切割,之后,再利用引流片14对流体进行引流,由此可使得所流经的流体保持湍流状态,进而当流体中混合有两种以上物料时,可进一步使得物料混合的更加均匀而利于物料之间的反应。
如图4中所示,扰流盘12可设置为朝向流体的流动方向凸出以形成弧形状,由此,可使得扰流盘12对流体进行更好的扰动作用。其中,扰流盘12的凸出程度可根据实际的使用场景进行设计,以确保能够对流体进行更好的扰动。
为了对流体进行更好的扰流,如图3中所示,可在扰流盘12上设置多个扰流盘孔120,其中,多个扰流盘孔120可均匀设置于扰流盘12。
实施例五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当在扰流盘12上设置有多个扰流盘孔120时,多个扰流盘孔120可包括多组扰流盘孔,其中:每组扰流盘孔的形状互不相同,以设置三组扰流盘孔为例,第一组扰流盘孔中的扰流盘孔120可呈圆形状,第二组扰流盘孔中的扰流盘孔120可呈三角形状,第三组扰流盘孔中的扰流盘孔120可呈长条状。
具体地,如图3所示,扰流盘12以三角形状的扰流盘孔120为主扰流盘孔,即将三角形状的扰流盘孔120均布在扰流盘12上。圆形状的扰流盘孔120呈工字型分布,且处于中间的部分圆形状的扰流盘孔120穿设在三角形状的扰流盘孔120之间,并使得处于圆形状的扰流盘孔120两侧的三角形状的扰流盘孔120对称分布,且三角形状的扰流盘孔120的顶角朝向圆形状的扰流盘孔120。处于边部的部分圆形状的扰流盘孔120位于三角形状的扰流盘孔120的外侧。呈长条状的扰流盘孔120处于圆形状的扰流盘孔120的外侧,且长条状的扰流盘孔120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圆形状的扰流盘孔120。
值得注意的是,多个扰流盘孔120的排布方式和布置的数量应不影响扰流盘12的结构强度,进而增加扰流盘12的使用寿命,进而增加第二扰流构件10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六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当在扰流盘12上设置有多个扰流盘孔120时,多个扰流盘孔120可包括多组扰流盘孔,每组扰流盘孔可包括多个扰流盘孔120,在每组扰流盘孔中,扰流盘孔120的尺寸可互不相同,由此,可对流体进行更好的切割作用,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扰流效果,此外,也可适应扰流盘12的形状,使得扰流盘孔120的分布更加合理。
比如,处于边部的扰流盘孔120的尺寸小于处于中部的扰流盘孔120的尺寸,以此适应扰流盘12的形状。在此基础上,也可在处于中部的较大的扰流盘孔120中,穿插直径较小的扰流盘孔120,使得各尺寸的扰流盘孔120穿插布置,以此确保扰流效果。
同理,多个扰流盘孔120的排布方式和布置的数量应不影响扰流盘12的结构强度,进而增加扰流盘12的使用寿命,进而增加第二扰流构件10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七
该实施例七对于实施例四中的引流片14做进一步限定。具体地,结合图3和图4中所示,引流片14可包括多个第一引流片140和多个第二引流片142,多个第一引流片140和多个第二引流片142在沿扰流盘12的横向方向上可交替分布。
可以理解的是,扰流盘12的横向方向为大致垂直于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水平方向,其中:第一引流片140的靠近扰流盘12的起始端可位于第二引流片142的靠近扰流盘12的起始端的上方,第一引流片140从第一引流片140的起始端可朝下倾斜,第二引流片142从第二引流片142的起始端可朝上倾斜。其中,相邻的两个第一引流片140之间的间隙可供第二引流片142插入,同理,相邻的两个第二引流片142之间的间隙可供第一引流片140插入。在第一引流片140和第二引流片142的共同作用下,可对流体进行更好的引流,从而更好的扰动流体。
实施例八
为了进一步对流体进行更好的引流,可在第一引流片140上设置多个第一引流孔110,多个第一引流孔110可沿第一引流片140的长度方向分布。具体地,第一引流孔110优选设置成条形孔,且条形孔的宽度应小于第一引流片140的宽度的二分之一,优选地,条形孔的宽度小于第一引流片140的宽度的三分之一。
该种设计方式的第一引流片140能够在确保扰流效果的同时,避免降低第一引流片140的自身强度,进而能够确保第一引流片140自身的的使用寿命,进而增加整个第二扰流构件10的使用寿命。
另外,可在第二引流片142上设置多个第二引流孔112,多个第二引流孔112可沿第二引流片142的长度方向分布,由此可进一步更好的引导流体的流动。具体地,第二引流孔112优选设置成条形孔,且条形孔的宽度应小于第二引流片142的宽度的二分之一,优选地,条形孔的宽度小于第二引流片142的宽度的三分之一。
该种设计方式的第二引流片142能够在确保扰流效果的同时,避免降低第二引流片142的自身强度,进而能够确保第二引流片142自身的的使用寿命,进而增加整个第二扰流构件10的使用寿命。
结合图3和图4所示,第一引流片140可朝上凸起以形成第一弧形状,且第一引流片140的凸起程度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计。这样,呈弧形状的第一引流片140可对流体进行更好的引流作用进而进一步提高对流体的扰动作用,使得流体维持更稳定的维持湍流状态。
此外,第二引流片142可朝下凸起以形成第二弧形状,且第二引流片142的凸起程度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计。同样的,呈弧形状的第二引流片142可对流体进行更好的引流作用进而进一步提高对流体的扰动作用,使得流体具备更稳定的湍流状态。
优选地,第一引流片140的凸起程度与第二引流片142的凸起程度相同,以确保流体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反应器,如图5中所示,反应器60包括管本体62和设置于管本体62内的多个扰流构件,多个扰流构件沿管本体62的轴向分布,扰流构件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扰流构件。即该扰流构件包括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扰流构件的全部技术特征。
可以理解的是,当同时设置有第一扰流构件30和第二扰流构件10时,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多个第一扰流构件30和多个第二扰流构件10可交替分布。
通过在反应器60中设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扰流构件,可使得流经反应器60的流体更好的保持湍流状态进而使得流体中的物料混合的更加均匀,由此可促进物料之间的稳定反应。另外,反应器60可使得所流经的流体增加通量并降低压降。
相邻的扰流构件之间的间距可设定为管本体62的长度的5%-50%,这样,可在管本体62内合理设置扰流构件,不仅能够对流体进行有效的扰流作用,而且不至于在管本体62内设置过多的扰流构件,有效控制了成本。
同理,当同时设置有第一扰流构件30和第二扰流构件10时,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扰流构件30和第二扰流构件10之间的间距也可设定为管本体62的长度的5%-50%,以此使得第一扰流构件30和第二扰流构件10的分布更加合理。
另外,可在管本体62的外部套设外管,并使得外管和管本体62之间形成有间隙,间隙可设置为能够供与流经管本体62内的流体进行换热的换热介质通过。
此外,可设置彼此相互串联的多个管本体62,每个管本体62内可设置有沿相应的管本体62的轴向分布的多个扰流构件。其中,管本体62的内径可为1-20cm,优选地,管本体62的内径可为1-10cm;此外,管本体62的长度可为0.3-20m,优选地,管本体62的长度可为0.5-10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80包括进料单元82,进料单元82设置为能够提供反应物料。
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80还包括反应单元84,反应单元84设置于进料单元82的下游,反应单元84包括能够连通于进料单元82的微反应器840和设置于微反应器840的下游且连通于微反应器840的反应器60,可以理解的是,在反应物料的流动方向上,反应器60可设置于微反应器840的下游,其中,反应器60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反应器60,即该反应器包括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反应器的全部技术特征。
通过在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80中设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反应器60,从而能够增加用于生成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物料的通量,降低压降,并使得反应物料保持湍流状态,由此,反应物料混合均匀进而能够快速且稳定地反应。
如图6中所示,进料单元82可包括彼此并联设置的多个进料罐820,其中,每个进料罐820均可与微反应器840流体连通。可以理解的是,进料罐820的个数可与反应物料的种类数相对应。以制备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为例,可设置三个进料罐820以分别用于容纳用于制备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原料。其中,进料罐820的设置方式,以及进料罐820的进料方式均为常规设计,因此,在此未对进料罐820的具体结构,以及进料罐820与微反应器840的连接方式做过多的描述。
为了更好的输送反应物料,可在进料罐820和微反应器840之间的连通管线上设置输送泵822。相应的,可设置分别与相应的进料罐820相对应的输送泵822。例如,可设置三个输送泵822以分别用于输送用于制备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原料。其中,输送泵822为用于提供动力的泵结构,其为常规技术,因此,在此对于输送泵822的结构和使用方式未做过多的描述。
在反应单元84中,可设置彼此相互串联的多个微反应器840和多个反应器60,多个微反应器840和多个反应器60在沿反应物料的流动方向上可交替分布,通过设置彼此交替分布的多个微反应器840和多个反应器60,可进一步增加通量以及进一步提高反应速率。
此外,在沿反应物料的流动方向上,如图6中所示,可在反应单元84的下游设置后处理单元86,其中,后处理单元86可设置为根据实际需求对反应生成物如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后续处理,例如可对反应生成物如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进行静置分层处理,其中,静置分层步骤可分离出水相和有机相,有机相即为含叔丁基过氧化氢的溶液。有机相可经碱洗、中和等常规处理分别得到产物一叔丁基过氧化物和二叔丁基过氧化物。
可以理解的是,后处理单元86可包括在物料的流动方向上依次设置的静置分层装置、碱洗装置和中和装置。由于静置分层装置、中和装置、洗涤装置和干燥装置均为常规技术,且其并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点,因此,在此对于静置分层装置、中和装置、洗涤装置和干燥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未做过多的描述。
如图6中所示,可在反应单元84和后处理单元86之间设置能够与含有反应产物的物料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88。其中,换热器88为常规部件,因此,在此未对换热器88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做过多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方式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方式,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扰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构件包括第一扰流构件(30),所述第一扰流构件(30)包括:
环形支撑体(32);
第一扰流体(34),所述第一扰流体(34)呈轮毂状,并且所述第一扰流体(34)设置于所述环形支撑体(32)内;和
第二扰流体(36),所述第二扰流体(36)与所述第一扰流体(34)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扰流体(36)包括设置于所述环形支撑体(32)内的扰流支撑体(360)和沿所述扰流支撑体(360)的周向分布的多个扰流片(362),多个所述扰流片(362)以所述扰流支撑体(360)的轴线为中心呈辐射状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体(34)包括支撑在所述环形支撑体(32)内的扰流体支撑圈(340)、设置于所述扰流体支撑圈(340)内的固定支撑体(342)以及设置在所述扰流体支撑圈(340)和所述固定支撑体(342)之间的多个扰流条(34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扰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体支撑圈(340)呈正多边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扰流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扰流条(344)沿所述固定支撑体(342)的周向均匀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片(362)朝向远离所述第二扰流体(36)的方向凸出以呈弧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片(362)上设置有能够供流体通过的扰流片孔(364)。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扰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构件包括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一扰流构件(30)的端部处的第二扰流构件(10);
所述第二扰流构件(10)包括扰流盘(12),所述扰流盘(12)设置有供流体通过的扰流盘孔(120),所述扰流盘(12)成角度设置于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并且所述扰流盘(12)具有迎向所述流体的迎流面(12a)和背离所述迎流面(12a)的背流面(12b),所述第二扰流构件(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背流面(12b)处的引流片(14),所述引流片(14)倾斜设置于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引流片(14)能够引导所流经的流体的流动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扰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盘(12)设置为朝向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凸出以形成弧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扰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盘(12)上设置有多个所述扰流盘孔(120)。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扰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片(14)包括多个第一引流片(140)和多个第二引流片(142),多个所述第一引流片(140)和多个所述第二引流片(142)在沿所述扰流盘(12)的横向方向上交替分布,其中:所述第一引流片(140)的靠近所述扰流盘(12)的起始端位于所述第二引流片(142)的靠近所述扰流盘(12)的起始端的上方,所述第一引流片(140)从所述第一引流片(140)的起始端朝下倾斜,所述第二引流片(142)从所述第二引流片(142)的起始端朝上倾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扰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片(14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引流孔(110),多个所述第一引流孔(110)沿所述第一引流片(140)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第二引流片(14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引流孔(112),多个所述第二引流孔(112)沿所述第二引流片(142)的长度方向分布。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扰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片(140)朝上凸起以形成第一弧形状,所述第二引流片(142)朝下凸起以形成第二弧形状。
13.一种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器(60)包括管本体(62)和设置于所述管本体(62)内的多个扰流构件,多个所述扰流构件沿所述管本体(62)的轴向分布,所述扰流构件为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扰流构件。
14.一种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80)中设置有微反应器(840)和设置于所述微反应器(840)的下游且连通于所述微反应器(840)的反应器(60),其中,所述反应器(60)为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反应器(60)。
CN202223297124.XU 2022-12-08 2022-12-08 扰流构件、反应器和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 Active CN2190030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97124.XU CN219003026U (zh) 2022-12-08 2022-12-08 扰流构件、反应器和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97124.XU CN219003026U (zh) 2022-12-08 2022-12-08 扰流构件、反应器和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03026U true CN219003026U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35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97124.XU Active CN219003026U (zh) 2022-12-08 2022-12-08 扰流构件、反应器和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030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93343B (zh) 一种微通道反应器
WO2017036418A1 (zh) 智能工业化微通道连续反应器
CN219003026U (zh) 扰流构件、反应器和叔丁基过氧化氢溶液的反应装置
CN113967454A (zh) 一种高选择性连续合成混二硝基苯的装置及方法
CN214486841U (zh) 一种微反应器及并联式高效微反应器
CN215901720U (zh) 一种微反应结构及微通道反应器
CN219129218U (zh) 扰流构件、反应器和二叔丁基过氧化物的反应装置
CN113499744A (zh) 基于3d打印机技术制作的微通道反应器
CN211612309U (zh) 一种管道静态式混合器
CN219072915U (zh) 扰流构件、反应器和微反应装置
CN114749118B (zh) 一种高通量多孔混合器
CN209530880U (zh) 一种多线串行反应系统
CN201969546U (zh) 一种多相化学反应器
CN105017024A (zh) 一种生产硝基苯的方法及装置
CN218189677U (zh) 一种用于合成n-甲基吡咯烷酮的反应装置
CN212263225U (zh) 用于多物料混合的微流道反应器
CN215693872U (zh) 基于3d打印机技术制作的微通道反应器
US9884304B2 (en) Immersion fixed bed reactor intensified by liquid flow
CN217410743U (zh) 一种立式管道溶液混合反应器
CN201669096U (zh) 一种新型结构的聚合反应器
CN214514479U (zh) 一种用于硝化反应的微通道反应器系统
CN101829533B (zh) 一种聚合反应器
US20140072481A1 (en) Catalytic static mixing reactor
CN210022101U (zh) 一种微反应器及化工生产系统
CN111530393A (zh) 用于多物料混合的微流道反应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