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97735U - 一种储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97735U
CN218997735U CN202223323303.6U CN202223323303U CN218997735U CN 218997735 U CN218997735 U CN 218997735U CN 202223323303 U CN202223323303 U CN 202223323303U CN 218997735 U CN218997735 U CN 2189977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energy storage
storage device
wind deflecto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2330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龙扣
桂登宇
赖玖智
朱惠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2330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977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977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977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壳体,具有一端敞口的中空的容纳空间以容纳发热体和电芯,所述壳体在敞口端的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盖体,所述盖体包括:主体部,盖设于所述壳体以封闭所述敞口端;第一挡风板,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发热体突出;第二挡风板,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发热体突出;其中,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间隔设置以形成连通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所述发热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风道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能装置利用盖体上的部件形成风道,从而引导气流对处于风道内的发热体散热储能装置的散热结构简单且降低了储能装置的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储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储能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储能装置广泛应用于户外和应急场景下,通过电芯充电储存电能,并在需要时通过逆变器等部件将电芯所储电能输出。逆变器等部件在工作时会发热升温,通常用风扇对其进行吹风散热。
储能装置由于内部空间内设置较多电子器件,内部没有形成定向的风道,风扇吹风过程中受到电子器件阻挡形成的阻力,从而气流流动分散或易形成漩涡,不利于气流对流散热。相关储能装置在内部空间内设置用于导风的部件以引导气流定向流动,从而提升对流散热效率,但对应的是储能装置的装配复杂、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能装置,以解决如何提升储能装置散热效率和简化结构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壳体,具有一端敞口的中空的容纳空间以容纳发热体和电芯,所述壳体在敞口端的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盖体,所述盖体包括:主体部,盖设于所述壳体以封闭所述敞口端;第一挡风板,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发热体突出;第二挡风板,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发热体突出;其中,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间隔设置以形成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风道;所述发热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风道内。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一体成型,或,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均与所述主体部可拆卸地连接。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壁包括:第一侧壁,在所述第一侧壁上开设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设置在所述进风口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以阻挡从所述进风口流入的气流;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均间隔,在所述第二侧壁上开设所述出风口。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主体部的第一表面具有凹陷部,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的表面,所述凹陷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一按压部;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靠近所述第一按压部的第一端和靠近所述第二按压部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端的厚度。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风扇,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并与所述第一侧壁固定;其中,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均与所述风扇抵接。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到所述主体部的第一方向上的中点的距离相等,且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与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之比大于或等于0.6且小于或等于0.9。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或所述第二挡风板上设有缺口。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挡风板在第二方向上的间隔距离与所述第一挡风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1且小于或等于0.3;所述第二方向为垂直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壁的方向。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与所述壳体的底壁间隔设置,所述底壁为所述壳体与所述敞口端相对的壁面;其中,所述发热体设置在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敞口端的一侧,所述电芯设置在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底壁的一侧,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均位于所述壳体的敞口端和所述电路板之间。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挡风板与所述风道相邻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挡风板与所述风道相邻的第二表面平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该储能装置包括盖体和壳体,该壳体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该盖体包括主体部和从主体部突出的第一挡风板、第二挡风板。其中,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间隔设置以形成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发热体至少部分位于风道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装置在盖体上设置形成风道的两个挡风板,有利于引导气流从进风口沿风道定向流出到出风口,从而有利于提升对风道内设置的发热体的散热效率;并且,形成风道的挡风板直接作为盖体的组成部分,结构简单,且不需要单独进行挡风板与盖体或壳体的装配,有利于降低储能装置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盖体与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在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在一种角度下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盖体的仰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在另一种角度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盖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11、容纳空间;12、进风口;121、把手;13、出风口;20、盖体;30、发热体;40、电芯;50、风扇;60、电路板;101、插座;102、第一缺口;103、车载充电器接口;104、第二缺口;110、第一侧壁;120、第二侧壁;130、底壁;200、主体部;210、第一挡风板;211、第一表面;220、第二挡风板;221、第二表面;230、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各对象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外”、“内”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左”、“右”方向表示在具体对应的示意图中所示意的左右方向,可以为正常使用状态的左右方向也可以不是。说明书附图中的XYZ三维坐标系可以理解是储能装置在一种状态下的绝对坐标系,整个说明书附图中的各个附图所标识的XYZ三维坐标系是同一个相同的坐标系,该状态可以是正常使用状态也可以不是。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多个”表示大于或等于两个。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图1为储能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储能装置包括壳体10和盖体20。可以理解的,储能装置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为图1所示的竖直摆放,盖体20位于壳体10的上端,以下对于方向的表述均以储能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方向进行说明。
图2是图1中盖体20相对壳体10沿竖直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得到的分解示意图,如图2所示,壳体10具有一端敞口的中空的容纳空间11以容纳发热体30和电芯40(在图3中示出)。壳体10在上端具有敞开的开口,在其他方向上可以是部分封闭的,从而能够形成中空的容纳空间11。发热体30和电芯40位于容纳空间11中,从而在图2中看不到发热体30和电芯40的位置。图3是图2中壳体10的侧壁相对发热件30沿水平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得到的进一步分解示意图,如图3所示,发热体30位于容纳空间11中,电芯40位于发热体30的下方。由于电芯40一般会被封装成电池包,从而在图3中不容易看出其类似圆柱形的原有结构。发热体30可以包括设置在电路板60上的各种发热元器件,例如,逆变器、电感、MOS管、变压器、BMS等电子元器件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在敞口端的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与容纳空间连通的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在图3所示放置位置下,壳体10在敞口端左侧的侧壁上设置出风口13,在敞口端右侧的侧壁上设置进风口12。相对两侧壁可以是不用于连接外部用电设备的侧壁,以便于将进风口12、出风口13与电流的输出端口和输入端口在壳体10的壁上错开分布,有利于提高储能装置的美观度。
如图2和图3所示,盖体20包括主体部200、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如图1所示,在完成储能装置的装配后,主体部200盖设于壳体10的上部以封闭敞口端,阻挡容纳空间11在敞口端与外部连通,也就是说,盖体20可以是储能装置的上盖。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均从主体部200朝向发热体30突出,从而在储能装置装配后位于容纳空间11中,以便于在已有的容纳空间11内实现对发热体的冷却散热,而无需增大储能装置的体积,有利于提高储能装置的空间利用率。
图4为储能装置在剖去一侧壁面后得到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间隔设置以形成连通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的风道230。图5是图4中盖体20的仰视图,为显示清楚起见,图5盖体20所示的放置方向与图4盖体20所示的放置方向相反,从而能够示意出盖体20另一侧的结构设置。如图5所示,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在X方向上间隔设置,从而在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之间的部分形成风道230。可以理解,风道230是不具备任何实体的部件,从而气流可以通过风道230。风道230在正常使用时有两侧是开口的,位于Y方向负向的一侧(即图3的右侧)连接进风口12,位于Y方向正向的一侧(即图3的左侧)连接出风口13,从而气流可以从进风口12进入风道230,再从风道230流动到出风口13后排出,进而能够引导气流在风道230中流动,有利于形成通风对流,提高对发热体30的散热效果。
如图4所示,发热体30至少部分位于风道230内,发热体30的另一部分可以位于风道230外,例如,位于风道230下方,从而发热体30至少有一部分能够接触流经风道230的气流。在图3和图4提供的实施方案中,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将气流在X方向上的运动限制在风道230内,主体部200在Z方向上封闭容纳空间11且与外部接触,从而将气流在在Z方向上的运动限制在风道230内。
由于主体部200作为储能装置的上盖,与外部接触的同时封闭容纳空间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主体部200将气流限制在风道230内运动,一方面充分利用容纳空间11,增大了风道230的截面积,从而风道230中能够通过更多气流,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另一方面主体部200会因接触并阻挡风道230内的热气流而升温,主体部200与外部接触从而直接散热,有利于减少主体部200自身的热量累积对散热造成影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该储能装置包括盖体和壳体,该壳体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该盖体包括主体部和从主体部突出的第一挡风板、第二挡风板。其中,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间隔设置以形成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发热体至少部分位于风道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装置在盖体上设置形成风道的两个挡风板,有利于引导气流从进风口沿风道定向流出到出风口,从而有利于提升对风道内设置的发热体的散热效率;并且,形成风道的挡风板直接作为盖体的组成部分,结构简单,且不需要单独进行挡风板与盖体或壳体的装配,有利于降低储能装置的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主体部200、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可以是一体成型,从而不需要经过多次加工,有利于简化结构,便于储能装置的组装。
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均与主体部200可拆卸地连接。例如,可以在主体部200上沿Y方向开设两道滑槽,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在靠近主体部200的一端设置用于在滑槽中移动的滑轨,从而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通过滑轨滑入主体部200的滑槽中,实现可拆卸连接。又例如,主体部200与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之间还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实现可拆卸。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均与主体部200可拆卸地连接,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节省加工成本。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如图3所示,壳体10的相对两侧壁包括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面向用户的外表面可以是近似平面,也可以是弧面。例如,在图3提供的实施方案中,第二侧壁120的外表面为向容纳空间11凹陷的弧形面,以便于设置把手121用于提拉并移动整个储能装置。
如图3所示,壳体10在第一侧壁110上开设进风口12,在第二侧壁120上开设出风口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定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的面积大小,例如,进风口12的面积可以设置较小并对准发热件30设置,从而集中气流,提高散热效率。出风口13的面积可以设置较大,从而更快排风,避免热气流在储能装置内滞留。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上可以设置多条平行的隔板,隔板可以与X方向和Z方向呈斜角设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杂物落入储能装置内部,同时有利于增加美观度。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设置在进风口12的两侧并与第一侧壁110连接,以阻挡从进风口12流入的气流。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包括了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直接连接可以理解为两个挡风板与第一侧壁具有直接接触的位置,而间接连接则是可以通过中间部件连接两个挡风板和第一侧壁,例如,如图4所示,风扇50与第一侧壁连接,两个挡风板与风扇50连接。在图4的位置下,第一挡风板210设置在进风口12的右侧,第二挡风板220设置在进风口12的左侧,从而在左右方向上阻挡从进风口12流入的气流离开风道230,引导气流沿着风道230朝向出风口方向流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与第一侧壁110连接以阻挡从所述进风口12流入的气流,从而气流更多地进入风道230中并集中沿Y方向吹向发热体30,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图6为图1中储能装置在去掉一侧壁面后得到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二侧壁120与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均间隔,间隔表示第二侧壁120与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间存在空隙。气流从风道230流向第二侧壁120,然后从出风口13排出。可以理解,气流在风道230靠近第二侧壁120的一端时已经完成对发热体30的冷却,需要更迅速地排出储能装置。在此基础上,设置出风口13面积尽可能地大,且第二侧壁120与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均间隔,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出风口13面积,使气流能够通过空隙更快地从出风口13排出而不会滞留,有利于提高排风效率,进而提高散热速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定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在靠近第二侧壁120一端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如图6所示的平面,从而风道230的截面积在Y方向上不产生变化;也可以是第一挡风板210在靠近第二侧壁120的一端向X方向正向弯曲,第二挡风板220在靠近第二侧壁120的一端向X方向负向弯曲,从而形成向外扩张的喇叭口状,使风道230的截面积在靠近第二侧壁120的一端更大,有利于引导气流更快地通过出风口13排出。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如图3和图4所示,储能装置还包括风扇50,风扇50可以设置在进风口12靠近发热体30的一侧并与第一侧壁固定,固定表示风扇50与第一侧壁相连,从而有利于向风道230中吹入气流并吹向发热体。风扇50位于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之间,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之间存在间隔以形成风道230,风道230连接进风口12。将风扇50设置在间隔中,以便于将气流集中并吹向风道230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定风扇50的数量和大小,例如,在图4提供的实施方案中,风扇可以沿X方向连续设置2个,从而将进风口12完全覆盖,有利于提高进风效率。
如图4所示,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均与风扇50抵接,抵接表示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与风扇50接触且不留缝隙。在图4所示的放置位置下,第一挡风板210与右边风扇50的右侧抵接,第二挡风板220与左边风扇50的左侧抵接,从而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在左右两侧阻挡风扇50吹入风道230中的气流,有利于提高气流的集中度,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如图2所示,第一方向(X方向)为平行壳体的相对两侧壁的方向,出风口13在第一方向上(X方向)的长度S1大于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之间的距离S2。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可以在Y方向上相互平行,二者间的距离即风道230在X方向上的宽度S2。出风口13在X方向上的长度S1大于风道230在X方向上的宽度S2,从而出风口13能够提供更大的出风面积,以便于风道230中的气流更快地从出风口13排出,有利于提高排风效率,进而提高散热速度。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如图5所示,主体部200在X方向上的中点P位于直线L上,中点P到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的距离S3和S4相等,从而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到主体部200在X方向的相对两边缘的距离也相等,以便于将风道230设置在盖体20的中部,有利于提高美观度。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在第一方向上(X方向)的距离S5与主体部200在第一方向上(X方向)的长度S2之比S5/S2大于或等于0.6且小于或等于0.9。可以理解,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从主体部200突出,其间隔距离S5小于主体部200在X方向上的长度S2。S5/S2大于或等于0.6且小于或等于0.9,以便于留出空间设置储能装置的其他部件。例如,S5与S2的比值S5/S2可以为0.6。从而不影响散热效率的同时给其他部件的设置留出空间,有利于减小储能装置的体积,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如图7所示,第一挡风板210和/或第二挡风板220上设有缺口,缺口位于挡风板远离主体部200的一端。例如,如图4和图7所示,壳体10位于X方向正向的侧壁上设有插座101,第一挡风板210上设有与插座101对应的第一缺口102,从而插座101的连接电源线可以穿过第一缺口102连接电路板60上的发热体30。又例如,如图4和图7所示,壳体10位于X方向负向的侧壁上设有车载充电器接口103,第二挡风板上设有与车载充电器接口103对应的第二缺口104,从而车载充电器接口103可以穿过第二缺口104连接电路板60上的发热体3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定缺口的大小,可以理解的,插座101的连接电源线体积较小,从而第一缺口102的面积可以设置较小,刚好能够使连接电源线穿过即可;车载充电器接口103的体积较大,从而第二缺口104的面积可以相对第一缺口102的面积更大,从而留出足够的空间对车载充电器接口103进行避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上设置缺口,在将储能装置提供的电能输出的基础上,给连接电源线和车载充电器接口的设置留出空间,从而使储能装置结构紧凑,有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如图2所示,第二方向(Y方向)为垂直壳体10的两侧壁的方向,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可以理解的,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在第二方向上是对齐的,从而储能装置的壳体10表现出类似长方体的形状。设置在第一侧壁110上的进风口12与设置在第二侧壁120上的出风口13都与发热体30对齐,使连接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的风道230沿Y方向延伸,以便于风道230在出风口13处均匀地排出气流,有利于提高排风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如图6所示,第二侧壁120与第一挡风板210在第二方向上(Y方向)的间隔距离S6与第一挡风板在第二方向上(Y方向)的长度S7的比值S6/S7大于或等于0.1且小于或等于0.3。第二侧壁与第一挡风板在Y方向上的间隔距离S7越大,从而出风口13能够被用于排出气流的面积就越大。设置S6/S7大于或等于0.1且小于或等于0.3,使得在对气流具有良好引导效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出风口13的最大面积进行排风,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排风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如图3所示,储能装置还包括电路板60,储能装置通过电路板60和电路板60上的电子元件实现对整体电路的控制。底壁130为壳体10与敞口端相对的壁面,也就是说,底壁130可以是整个储能装置的底面部分。电路板60在设置容纳空间11内且与壳体10的底壁130间隔设置,从而电路板60可以位于储能装置沿Z方向的中间位置。发热体30设置在电路板60朝向敞口端的一侧,电芯40设置在电路板60朝向底壁130的一侧,也就是说,在储能装置正常使用的状态下,发热体30设置在电路板60的上侧,电芯40设置在电路板60的下侧,电路板60可以设置在储能装置一半高度左右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如图3所示,电芯40可以与电路板60间隔设置,从而避免电芯40工作时发出的热量对发热体30造成影响。如图4所示,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均位于壳体10的敞口端和电路板60之间,从而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位于电路板60的上侧。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可以与电路板60抵接,使气流更集中地沿风道230流动;第一挡风板210和第二挡风板220也可以与电路板60之间留有较小的间隙,避免在装配时对电路板60造成损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电路板60与风道230相邻,从而在竖直方向上阻挡气流流动,同时引导气流沿风道延伸方向(Y方向)流动,有利于提高气流集中度,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结合图3和图4所示,第一挡风板210与风道230相邻的第一表面211和第二挡风板220与风道相邻的第二表面221平行。可以理解,第一表面211和第二表面221可以是与风道230接触的表面,第一表面211与第二表面221平行,从而减少气流在风道230中的转向,有利于使气流更顺畅的沿风道230延伸方向(Y方向)运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一端敞口的中空的容纳空间以容纳发热体和电芯,所述壳体在敞口端的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盖体,所述盖体包括:
主体部,盖设于所述壳体以封闭所述敞口端;
第一挡风板,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发热体突出;
第二挡风板,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发热体突出;其中,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间隔设置以形成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风道;所述发热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风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一体成型,或,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均与所述主体部可拆卸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壁包括:
第一侧壁,在所述第一侧壁上开设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设置在所述进风口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以阻挡从所述进风口流入的气流;
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均间隔,在所述第二侧壁上开设所述出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
风扇,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并与所述第一侧壁固定;
其中,所述风扇位于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之间,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均与所述风扇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平行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壁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到所述主体部的第一方向上的中点的距离相等,且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与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之比大于或等于0.6且小于或等于0.9。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或所述第二挡风板上设有缺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挡风板在第二方向上的间隔距离与所述第一挡风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1且小于或等于0.3;所述第二方向为垂直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壁的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与所述壳体的底壁间隔设置,所述底壁为所述壳体与所述敞口端相对的壁面;
其中,所述发热体设置在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敞口端的一侧,所述电芯设置在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底壁的一侧,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均位于所述壳体的敞口端和所述电路板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板与所述风道相邻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挡风板与所述风道相邻的第二表面平行。
CN202223323303.6U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储能装置 Active CN2189977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23303.6U CN218997735U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储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23303.6U CN218997735U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储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97735U true CN218997735U (zh) 2023-05-09

Family

ID=86195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23303.6U Active CN218997735U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储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977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480140U (zh) 集装箱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01257780A (zh) 电子设备导风装置
US10950907B2 (en) Battery pack
CN210669578U (zh) 充电器及无人设备
US20220376528A9 (en) Vehicle battery charging apparatus
CN218997735U (zh) 一种储能装置
CN112797505A (zh) 电器盒和空调室外机
CN112636432A (zh) 一种充电装置、充电装置控制方法以及充电系统
CN115664165B (zh) 逆变器及电源设备
CN217447441U (zh) 烹饪电器
CN217656288U (zh) 散热箱及其配电设备
CN214619848U (zh) 电器盒和空调室外机
CN213990237U (zh) 一种充电装置以及充电系统
CN215819287U (zh) 一种风冷式电磁屏蔽电源
KR20180057806A (ko) 전기 차량용 배터리 쿨러
CN113540613A (zh) 基于极耳散热的软包电芯模组及电池包
CN212851496U (zh) 一种烹饪电器顶部的散热结构
CN201821104U (zh) 有源电力滤波装置结构
CN107869780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683108U (zh) 散热装置及计算平台
CN107869779B (zh) 空调室内机
CN113597203B (zh) 一种电气系统
CN210463301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2876496U (zh) 加热底座散热风道结构及加热底座
CN220368936U (zh) 高效散热通讯传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