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79049U - 一种手术缝合线及缝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术缝合线及缝合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79049U
CN218979049U CN202223341966.0U CN202223341966U CN218979049U CN 218979049 U CN218979049 U CN 218979049U CN 202223341966 U CN202223341966 U CN 202223341966U CN 218979049 U CN218979049 U CN 2189790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ture
wound
threading
main body
limi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4196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为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790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790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提供一种符合缝合要求的手术缝合线以及缝合结构,包括缝线主体,固定于缝线主体一端的前端限位件和固定于缝线主体另一端的后端限位件,所述缝线主体具有沿其轴向拉伸的长度变形量。所述后端限位件包括外主体和内主体,所述外主体内设有后端开口的腔体,前端设有线孔联通所述腔体,所述内主体过盈配合嵌入所述腔体,所述缝线主体另一端穿过线孔被挤压固定于内主体和外主体之间。通过具有弹力的缝合线的使用及对其缝合结构的优化设计,有利于缝合后伤口的愈合,可以有效避免伤口的二次伤害,并大大降低不同愈合阶段拆开和缝合伤口过程中的感染风险,达到尽量减少病人痛苦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手术缝合线及缝合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手术缝合线及缝合结构。
背景技术
手术缝合线是指在外科手术当中,或者是外伤处置当中,用于结扎止血和缝合止血以及组织缝合的特殊线,分为可吸收线和不可吸收线。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为不可吸收线领域,即不能够被组织吸收的缝合线,所以缝合后需要拆线,具体拆线时间因缝合部位及伤口和患者的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缝合的过程中,缝合线需要将伤口两侧皮肤拉紧,以便于伤口内部的肌肉部分能够接触愈合,因此缝合线需要具有一定的抗拉能力。另外,为了满足缝合的需要,对缝合线要求能够打结等蜷曲线防止缝合线从伤口上滑出,而弹力性能较好的线很难能够实现打结等结构,或者打结以后容易松开。因此,现有的皮肤外表的缝合线多数采用没有弹力的线来实现。
由于缝合线需要同伤口一起直至伤口基本愈合,而伤口在愈合的过程中,会因为感染或其他原因导致伤口肿胀,这样没有弹力的缝合线由于不具有伸展变形的能力,反而会切割伤口处皮肤,导致伤口的二次伤害。为避免该情况,医生会选在在不同愈合阶段多次拆开和缝合伤口,这不仅带来感染的风险,也同时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符合缝合要求的手术缝合线以及缝合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体是一种手术缝合线,包括缝线主体,固定于缝线主体一端的前端限位件和固定于缝线主体另一端的后端限位件,所述缝线主体具有沿其轴向拉伸的长度变形量,具有伸展变形能力的缝线主体的使用,使得缝线主体的张力可以一定程度上适应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肿胀情况,进而可以有效避免缝线主体对伤口可能造成的二次伤害。
进一步的,所述后端限位件包括外主体和内主体,所述外主体内设有后端开口的腔体,
前端设有线孔联通所述腔体,所述内主体过盈配合嵌入所述腔体,所述缝线主体另一端穿过线孔被挤压固定于内主体和外主体之间,所述缝线主体另一端在内主体和外主体外形成第二自由端。此处外主体所采用的材料的弹性模量高于内主体所采用的材料的弹性模量,即在相同的应力作用下,所述外主体的弹性变形量小于所述内主体的弹性变形量,故将内主体塞进外主体的腔体内后,可以将缝线主体紧紧压持固定于外主体与内主体之间,从而可以有效解决弹力性能较好的缝线难以实现打结和紧固等操作的技术弊端。
进一步的,所述内主体前端设有引导环,可以更加方便地使得所述缝线主体穿入所述内主体。
进一步的,所述内主体具有一贯穿其的通道,所述引导环连接一拖拽部,所述拖拽部穿过所述通道并从内主体后部延伸出来,极大地方便了将所述缝线主体穿入所述内主体的通道的操作,同时还可以通过拉动所述拖拽部进而调整缝线主体的张力的大小,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伤口肿胀等情况,从而达到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痛苦的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前端限位件包括限位主体、贯穿限位主体的穿线通道和从限位主体上延伸至穿线通道一侧的限位勾,所述缝线主体一端穿过所述穿心通道后回折形成套环套设限位勾上,并再次穿过所述穿心通道,所述一端在限位主体外形成第一自由端,可以有效地将所述缝线主体的一端固定于前端限位件上,极大程度上避免了所述缝线主体可能出现的脱线和开线等不利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缝线主体沿其轴向拉伸后的长度为1.5~3倍其原长度,可以在保证缝线主体具有一定伸展变形能力,可以适应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伤口肿胀等情况的同时,还保证所述缝线主体在整个伤口愈合过程中都具有较强的张力,可以有效地拉紧合拢伤口,以至于不会影响到伤口的正常愈合进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手术缝合线的缝合结构,所述缝线主体穿设于创口两侧的皮肤之间,交错将创口两侧皮肤拉紧合拢,所述前端限位件和后端限位件分别位于创口两端外侧,限制缝线主体相对于皮肤移动,所述前端限位件和后端限位件与被缝合皮肤之间均配设有垫片,所述垫片上设有孔洞,所述缝线主体从所述垫片的孔洞穿出,且所述孔洞的尺寸小于所述前端限位件和后端限位件的尺寸,在所述前端限位件和后端限位件与被缝合皮肤之间配设垫片,可以有效地防止所述前端限位件和后端限位件内陷于被缝合的皮肤之中,从而保证良好的缝合效果。
该缝合结构还可以是在创口两侧固定沿创口分布的穿线结构,所述缝线主体穿设于两个穿线结构之间,交错将创口两侧皮肤拉紧合拢,所述前端限位件和后端限位件分别位于穿线结构两端,限制缝线主体相对于皮肤移动,即通过采用合适的穿线结构,与具有一定伸展变形能力的缝线主体配合使用,完成伤口的缝合,有利于伤口的尽快愈合。
进一步的,所述穿线结构包括长条形的基体和沿基体长度方向分布的多个穿线环,所述两个穿线结构的基体粘结固定在创口两侧,缝线主体穿设于创口两侧多个穿线环之间,所述前端限位件和后端限位件的尺寸大于穿线环,分别卡在穿线结构两端的穿线环上,可以更好地对缝线主体的两端进行固定,有效地避免缝线主体可能出现的脱线和开线等情况,保证病人伤口的正常愈合进程。
进一步的,所述穿线环具有相互重叠的叠环部,叠环部的两个环具有弹性相互紧贴,
中间形成夹持缝线主体的夹持缝,所述缝线主体亦可在经过每一个穿线环时均穿过所述叠环部中间形成的夹持缝,有效地对具有一定弹力的缝线主体进行多重初步限定,更加方便穿线工作的完成,可以保证良好的缝合效果,进而有利于病人伤口的尽快愈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提供一种符合缝合要求的手术缝合线以及缝合结构,通过具有弹力的缝合线的使用及对其缝合结构的优化设计,有利于缝合后伤口的愈合,可以有效避免伤口的二次伤害,并大大降低不同愈合阶段拆开和缝合伤口过程中的感染风险,达到尽量减少病人痛苦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手术缝合线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前端限位件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后端限位件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后端限位件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缝合结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缝合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多垫片缝合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缝合结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穿线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结构做进一步的阐释。
如图1所示的一种手术缝合线,包括缝线主体100,固定于缝线主体100一端的前端限位件200和固定于缝线主体100另一端的后端限位件300,所述缝线主体100具有沿其轴向拉伸的长度变形量,所述缝线主体100沿其轴向拉伸后的长度为1.5~3倍其原长度,可以在保证缝线主体100具有一定伸展变形能力,可以适应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伤口肿胀等情况的同时,还保证所述缝线主体100在整个伤口愈合过程中都具有较强的张力,可以有效地拉紧合拢伤口,以至于不会影响到伤口的正常愈合进程。
从图2可以看出,所述前端限位件200包括限位主体210、贯穿限位主体的穿线通道220和从限位主体210上延伸至穿线通道200一侧的限位勾230,所述缝线主体100一端穿过所述穿心通道220后回折形成套环101套设限位勾230上,并再次穿过所述穿心通道220,所述一端在限位主体210外形成第一自由端110,可以有效地将所述缝线主体100的一端固定于前端限位件200上,极大程度上避免了所述缝线主体100可能出现的脱线和开线等不利情况。
从图3可以看出,所述后端限位件300包括外主体310和内主体340,所述外主体310
内设有后端开口的腔体320,前端设有线孔330联通所述腔体320,所述内主体340过盈配合嵌入所述腔体320,所述缝线主体100另一端穿过线孔330被挤压固定于内主体340和外主体310之间,所述缝线主体100另一端在内主体340和外主体310外形成第二自由端120,此处外主体310所采用的材料的弹性模量高于内主体340所采用的材料的弹性模量,即在相同的应力作用下,所述外主体310的弹性变形量小于所述内主体340的弹性变形量,故将内主体340塞进外主体310的腔体320内后,可以将缝线主体100紧紧压持固定于外主体310与内主体340之间,从而可以有效解决弹力性能较好的缝线难以实现打结和紧固等操作的技术弊端。
图4为一优化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所述内主体340前端设有引导环341。所述内主体340具有一贯穿其的通道342,所述引导环341连接一拖拽部343,所述拖拽部343穿过所述通道342并从内主体340后部延伸出来,极大地方便了将所述缝线主体100穿入所述内主体340的通道342的操作,同时还可以通过拉动所述拖拽部343进而调整缝线主体100的张力的大小,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伤口肿胀等情况,从而达到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痛苦的目的。
具体的缝合结构如图5所示,所述缝线主体100穿设于创口400两侧的皮肤之间,交错将创口400两侧皮肤拉紧合拢,所述前端限位件200和后端限位件300分别位于创口400两端外侧,限制缝线主体100相对于皮肤移动,拉紧合拢后的结构如图6所示,所述前端限位件200和后端限位件300与被缝合皮肤之间均配设有垫片600,所述垫片600上设有孔洞,所述缝线主体100从所述垫片600的孔洞穿出,且所述孔洞的尺寸小于所述前端限位件200和后端限位件300的尺寸,可以有效地防止所述前端限位件200和后端限位件300内陷于被缝合的皮肤之中,从而保证良好的缝合效果。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垫片600还可以为多个,如图7所示,所述缝线主体100从多个所述垫片600的孔洞传出,且所述孔洞的尺寸小于所述前端限位件200和所述后端限位件300的尺寸,该实施例中的多个垫片可以实现更好的缝合效果,使得所述前端限位件200和所述后端限位件300不至于陷入皮肤内,有效维持缝合后皮肤的平整性。
缝合结构还可以如图8所示,在创口400两侧固定沿创口400分布的穿线结构500,
所述缝线主体100穿设于两个穿线结构500之间,交错将创口400两侧皮肤拉紧合拢,所述前端限位件200和后端限位件300分别位于穿线结构500两端,限制缝线主体100相对于皮肤移动,即通过采用合适的穿线结构,与具有一定伸展变形能力的缝线主体100配合使用,完成创口400的缝合,有利于创口400的尽快愈合。
结合图8和图9可以看出,所述穿线结构500包括长条形的基体510和沿基体510长度方向分布的多个穿线环520,所述两个穿线结构500的基体510粘结固定在创口400两侧,缝线主体100穿设于创口400两侧多个穿线环520之间,所述前端限位件200和后端限位件300的尺寸大于穿线环520,分别卡在穿线结构500两端的穿线环520上,可以更好地对缝线主体100的两端进行固定,有效地避免缝线主体100可能出现的脱线和开线等不利情况,保证病人伤口的正常愈合进程;所述穿线环520具有相互重叠的叠环部521,叠环部521的两个环具有弹性相互紧贴,中间形成夹持缝线主体100的夹持缝,所述缝线主体100亦可在经过每一个穿线环520时均穿过所述叠环部521中间形成的夹持缝,有效地对具有一定弹力的缝线主体100进行多重初步限定,更加方便穿线工作的完成,可以保证良好的缝合效果,进而有利于病人伤口的尽快愈合。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以及垂直水平”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与此同时,“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数列名词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Claims (10)

1.一种手术缝合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缝线主体(100),固定于缝线主体(100)一端的前端限位件(200)和固定于缝线主体(100)另一端的后端限位件(300),所述缝线主体(100)具有沿其轴向拉伸的长度变形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限位件(300)包括外主体(310)和内主体(340),所述外主体(310)内设有后端开口的腔体(320),前端设有线孔(330)联通所述腔体(320),所述内主体(340)过盈配合嵌入所述腔体(320),所述缝线主体(100)另一端穿过线孔(330)被挤压固定于内主体(340)和外主体(310)之间,所述缝线主体(100)另一端在内主体(340)和外主体(310)外形成第二自由端(1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术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主体(340)前端设有引导环(34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术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主体(340)具有一贯穿其的通道(342),所述引导环(341)连接一拖拽部(343),所述拖拽部(343)穿过所述通道(342)并从内主体(340)后部延伸出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手术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限位件(200)包括限位主体(210)、贯穿限位主体的穿线通道(220)和从限位主体(210)上延伸至穿线通道(220)一侧的限位勾(230),所述缝线主体(100)一端穿过所述穿线通道(220)后回折形成套环(101)套设限位勾(230)上,并再次穿过所述穿线通道(220),所述一端在限位主体(210)外形成第一自由端(110)。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手术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线主体(100)沿其轴向拉伸后的长度为1.5~3倍其原长度。
7.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手术缝合线的缝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线主体(100)穿设于创口(400)两侧的皮肤之间,交错将创口(400)两侧皮肤拉紧合拢,所述前端限位件(200)和后端限位件(300)分别位于创口(400)两端外侧,限制缝线主体(100)相对于皮肤移动,所述前端限位件(200)和后端限位件(300)与被缝合皮肤之间均配设有垫片(600),所述垫片(600)上设有孔洞,所述缝线主体(100)从所述垫片(600)的孔洞穿出,且所述孔洞的尺寸小于所述前端限位件(200)和后端限位件(300)的尺寸。
8.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手术缝合线的缝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创口(400)两侧固定沿创口(400)分布的穿线结构(500),所述缝线主体(100)穿设于两个穿线结构(500)之间,交错将创口(400)两侧皮肤拉紧合拢,所述前端限位件(200)和后端限位件(300)分别位于穿线结构(500)两端,限制缝线主体(100)相对于皮肤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线结构(500)包括长条形的基体(510)和沿基体(510)长度方向分布的多个穿线环(520),所述两个穿线结构(500)的基体(510)粘结固定在创口(400)两侧,缝线主体(100)穿设于创口(400)两侧多个穿线环(520)之间,所述前端限位件(200)和后端限位件(300)的尺寸大于穿线环(520),分别卡在穿线结构(500)两端的穿线环(520)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缝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线环(520)具有相互重叠的叠环部(521),叠环部(521)的两个环具有弹性相互紧贴,中间形成夹持缝线主体(100)的夹持缝。
CN202223341966.0U 2022-10-21 2022-12-12 一种手术缝合线及缝合结构 Active CN21897904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91717 2022-10-21
CN2022227917175 2022-10-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79049U true CN218979049U (zh) 2023-05-09

Family

ID=86219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41966.0U Active CN218979049U (zh) 2022-10-21 2022-12-12 一种手术缝合线及缝合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790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64676B2 (en)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ecuring tissue
AU2019283953B2 (en)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ecuring tissue using a suture having one or more protrusions
US11672522B2 (en) Surgical constructs with collapsing suture loop and methods for securing tissue
AU2018203869B2 (en) Suture leader
WO2019128491A1 (zh) 手术网调节并固定张力的装置及其手术应用
CN218979049U (zh) 一种手术缝合线及缝合结构
WO2012014567A1 (ja) 創離開防止用補助具
CN109259844B (zh) 一种手术缝合装置
US20040010286A1 (en) Arthroscopic suture thread and method of use
CN113812995A (zh) 钩针拉杆式皮肤牵张闭合器
CN211270937U (zh) 一种免穿刺皮肤的表皮切口缝合器
CN210990479U (zh) 缝合线与手术缝合装置
CN212755759U (zh) 一种带有倒刺缝合线的内镜缝合装置
CN115192108A (zh) 一种伤口闭合系统及方法
CN216317770U (zh) 钩针拉杆式皮肤牵张闭合器
CN111588428B (zh) 一种带线缝合针
TWI827460B (zh) 無須打結的傷口縫合組件
CN217244575U (zh) 一种纤维环缝合线组
CN216602961U (zh) 一种皮肤牵张带
CN218045231U (zh) 一种伤口闭合系统
CN211583316U (zh) 全线锚钉
CN113796909A (zh) 钩针拉条式皮肤牵张闭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