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45231U - 一种伤口闭合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伤口闭合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45231U
CN218045231U CN202220890646.1U CN202220890646U CN218045231U CN 218045231 U CN218045231 U CN 218045231U CN 202220890646 U CN202220890646 U CN 202220890646U CN 218045231 U CN218045231 U CN 2180452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ture
wound
body tissue
closure system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9064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利刚
刘德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rong Kechuang Bio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rong Kechuang Bio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rong Kechuang Bio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rong Kechuang Bio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9064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452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452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452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伤口闭合系统。具体而言,使用缝线穿过邻近开放性伤口的身体组织进行缝合,缝线可以穿入身体组织再穿出,其包括多个向外延伸的倒钩,倒钩与缝线表面成锐角。施力构件在缝线上施加连续拉力,将身体组织向开放性伤口拉伸,其特征在于在拉伸过程中,该施力构件会收紧有松动迹象的缝线,使缝线保持拉紧状态。

Description

一种伤口闭合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皮肤修复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伤口闭合系统,可通过连续或动态力促进伤口附近身体组织拉伸,实现伤口闭合。
背景技术
肿瘤切除或筋膜切开术等外科手术会导致大面积皮肤创伤,且慢性伤口如糖尿病溃疡等通常不能愈合,目前已开发有促进大面积皮肤缺损闭合和慢性伤口闭合的医疗技术。
伤口和皮肤缺损常通过皮肤移植闭合、皮瓣闭合和利用组织扩张实现逐渐闭合。中厚皮片移植涉及从供体部位(通常为大腿)去除部分皮肤层,并在供体部位留下真皮,以再生上皮。这样适用的修复皮片可经转移或移植覆盖在伤口区域。移植的皮片通常为网状(包括在一系列偏移的纵向交叉切口中切割皮肤)且可伸展的皮片,从而覆盖比伤口大两到三倍面积的区域,并在愈合时保证伤口引流。接受移植后,皮肤的正常生物功能可促进伤口愈合。这种类型的网状移植皮片比传统的非网状或全层移植皮片需要供体面积更小。皮瓣闭合是指将皮肤从邻近区域转移到伤口处,故仅对适于转移邻近皮肤的解剖区域有效。皮瓣闭合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外科手术,增加了手术成本和风险。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达到最佳美容效果,且皮肤覆盖质量也不高。同时,它们还会导致供体部位疼痛,造成新的毁容伤,伴随移植物不完全“吸收”导致的并发症。此外,皮肤移植通常需要固定肢体,增加了挛缩的可能性,额外的手术和住院时间延长也对治疗对象造成额外的经济负担。
闭合伤口的另一方法为逐渐或渐进闭合法。该技术可能需要将血管环缝合到伤口边缘,并以类似系鞋带的方式用大缝线将这些血管环拉在一起。此外伤口边缘可用缝线或无菌纸带逐渐拉近。这种渐进技术有不需要从供体部位获取移植皮片,保持肢体活动性,达到满意的美容效果,实现更持久的皮肤覆盖等优点。同时由于该技术采用全厚度皮片,可更好地保护皮肤,实现正常肤觉。
然而,现有用于实现渐进闭合的装置存在许多缺点。目前的方法和装置需使用静态或弹性手术带或缝合材料等器材,且较小面积的皮肤运动基本可消除大部分闭合力,故此必须对这些手术带或缝合材料进行反复调整,从而将伤口边缘拉在一起。但是即使不断重新调整,随着时间推移,也很难保持几乎恒定的拉力。目前流行的闭合技术使用缝线、医用胶带等相对无弹性的材料。因此在周期性调整时,这些材料会对伤口边缘施加巨大拉力,从而获得必要的闭合力。过度的拉力存在割伤皮肤或由于组织的点荷载导致坏死等问题。
该领域需要一种渐进伤口闭合技术,使用连续或动态拉力将伤口边缘拉在一起,且该技术可进行自动调节和调整,不需要静态系统的不断调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伤口闭合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伤口闭合系统,包括一种缝线,用于缝合开放性伤口附近的身体组织,该缝线可以穿入身体组织再穿出,包括多个向外延伸的倒钩,倒钩与缝线表面成锐角;和一种施力构件,用于在缝线上施加连续的拉力,以便将身体组织向开放性伤口拉伸,其特征在于在拉伸过程中,该施力构件会收紧有松动迹象的缝线,使缝线保持拉紧状态。
所述缝线包括施力构件。
所述施力构件包括一个弹簧。
还包括一个容纳弹簧的外壳,该外壳包括一个可旋转式与其相连的线轴,该线轴与弹簧相连,缠绕弹簧在缝线上施加连续的拉力。
所述外壳和弹簧包括用于缠绕弹簧的配合结构,所述配合结构在弹簧完全缠绕时进行相对滑动,以此说明弹簧完全绕紧。
所述配合结构包括在外壳内的放射状排列的垂直凹槽和弹簧的一个放射状向外凸出的片。
所述外壳包括缠绕在线轴上的第二根线,此线可拆卸连接至缝线上来对缝线施加连续的拉力。
所述缝线通过球/窝接头可拆卸连接至第二根线。
所述外壳包括一个按钮,可沿线轴的纵向推动按钮以释放连续拉力。
一种通过将开放性伤口附近的身体组织拉向或拉到开放性伤口来缩小开放性伤口尺寸的方法,包括将一根缝线穿过开放性伤口相邻的身体组织,从而穿入身体组织并穿出,缝线有多个向外延伸的倒钩,倒钩与缝线表面成锐角;和一种施力构件,用于在缝线上施加连续的拉力,以便将身体组织向开放性伤口拉伸,施力构件在身体组织拉伸期间自动施加持续的拉力。
还包括将缝线穿过开放性伤口整个周围的身体组织。
所述施力构件的任何部分都不在开放性伤口周围。
还包括将缝线穿出身体组织以类似系鞋带的方式进行缝合,其中缝线的一部分至少两次穿过开放性伤口。
所述施力构件的任何部分都不在开放性伤口周围。
所述施力构件与缝线分开的。
所述施力构件是一个弹簧。
还包括一个容纳弹簧的外壳,该外壳包括一个可旋转式与其相连的线轴,该线轴与弹簧相连,缠绕弹簧在缝线上施加连续的拉力。
所述外壳和弹簧包括用于缠绕弹簧的配合结构,所述配合结构在弹簧完全缠绕时进行相对滑动,以此说明弹簧完全绕紧。
还包括在缝线上沿倒钩方向提供连续拉力,使缝线穿出身体组织,而倒钩穿过身体组织。
还包括在缝线上沿倒钩反方向提供连续拉力,使倒钩钩住身体组织并将身体组织拉向或拉到开放性伤口。
所述倒钩有弹性,在倒钩进入身体组织时可以向缝线表面弯曲,在倒钩离开身体组织时可以向外弯曲离开缝线表面。
所述倒钩具有弹性,在倒钩进入身体组织时可以向缝线表面弯曲,在倒钩离开身体组织时可以向外弯曲离开缝线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使用缝线穿过邻近开放性伤口的身体组织进行缝合,缝线可以穿入身体组织再穿出,其包括多个向外延伸的倒钩,倒钩与缝线表面成锐角。施力构件在缝线上施加连续拉力,将身体组织向开放性伤口拉伸,其特征在于在拉伸过程中,该施力构件会收紧有松动迹象的缝线,使缝线保持拉紧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基于本公开原理的伤口闭合系统透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伤口闭合系统在伤口附近的操作情况;
图2A示出了图1交错放置的伤口闭合系统在伤口附近的操作情况;
图3为图1伤口闭合系统拉紧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4为图3拉紧装置的剖视图,沿图3中4-4线拍摄所得,示出了拉紧装置中处于完全顶出位置的旋钮;
图5是类似于图4的剖视图,展示出了拉紧装置处于完全压下位置的旋钮;
图6为图3拉紧装置卷轴的侧视图;
图7为图6线轴的俯视图;
图8为图6线轴的仰视图;
图9为沿图7中9-9线拍摄的剖视图;
图10为沿图8中10-10线拍摄的剖视图;
图11为图3拉紧装置中的下盖的顶部透视图;
图12为图11下盖的底部透视图;
图13为图11下盖的俯视图;
图14为图11下盖的仰视图;
图15为图11下盖的侧视图;
图16为沿图13中16-16线拍摄的剖视图;
图17为图3拉紧装置的施力构件的顶部透视图;
图18为图17施力构件的俯视图;
图19为图17施力构件的侧视图;
图20为图3拉紧装置的旋钮的顶部透视图;
图21为图20旋钮的底部透视图;
图22为图20旋钮的俯视图;
图23为图20旋钮的仰视图;
图24为沿图22中24-24线拍摄的剖视图;
图25为图3拉紧装置盖罩的顶部透视图;
图26为图25盖罩的底部透视图;
图27为图25盖罩的俯视图;
图28为图25盖罩的仰视图;
图29为沿图28中29-29线拍摄的剖视图;
图30为图25盖罩的正视图;
图31为图3拉紧装置的锁定按钮的顶部透视图;
图32为图31锁定按钮的底部透视图;
图33为图31锁定按钮的后视图;
图34为图31锁定按钮的仰视图;
图35为沿图34中35-35线拍摄的剖视图;
图36为定位销的侧视图,该定位销放置在图3的拉紧装置的旋钮和线轴之间;
图37为线性弹簧的侧视图,该线性弹簧围绕图36的定位销,放置在图3拉紧装置的旋钮和线轴之间;
图38为皮肤锚的顶部透视图,该皮肤锚可将图3的拉紧装置固定至伤口周围的身体组织;
图39另一实施例的皮肤锚的顶部透视图,该皮肤锚可将图3的拉紧装置固定至伤口周围的身体组织;
图40-42为一种连接法的示例图,示出了如何将图1-2的伤口闭合系统的带倒钩缝线连接至拉力线上。此拉力线缠绕在图3中拉紧装置线轴周围;
图43为设有指示标识旋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44为设有指示标识旋钮的后视图;
图45为设有指示标识旋钮的俯视图;
图46为设有指示标识旋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原理涉及可通过促进身体组织的拉伸来闭合伤口。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系统和方法,可通过使用动态或连续力来促进拉伸/扩张伤口附近的身体组织。
根据本实用新型,“身体组织”可指人类或动物组织,包括内部和外部组织,如皮肤组织(表皮和真皮)、皮下组织、筋膜组织、器官组织等。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伤口闭合系统,其包括可对伤口周围身体组织的缝线施加动态或连续拉力的部件。动态拉力将缝线拉向伤口闭合系统,有助于拉伸伤口区域的身体组织。
在某一特定方面,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伤口闭合系统包括一个施力构件,该构件向伤口周围身体组织的缝线施加动态或连续拉力,且使用的缝线带有多个倒钩,可钩取身体组织。一实施例表明,有倒钩的缝线基本上围绕伤口的整个周边延伸,并且对缝线施力将身体组织拉向伤口并使其伸展。另一实施例表明,在使用伤口闭合系统时,缝线也可以采用类似系鞋带的形式,跨过伤口来缝合伤口周围的身体组织。
在另一特定方面,对带倒钩的缝线提供拉力的施力构件可作为单个拉紧装置的一部分,该拉紧装置可固定连接在伤口区域附近。在其他实施例中,拉紧装置可固定连接在离伤口稍远的区域,同时动态拉力被引导至伤口区域。
在某一特定方面,伤口闭合系统不配有单独的拉紧装置,而是使用包含弹性材料的线与带倒钩的缝线连接,或者带倒钩的缝线本身具有弹性,从而对伤口周围的身体组织提供动态拉力。此外,弹性线或弹性缝线可与单独的拉紧装置结合使用。
在另一特定方面,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伤口闭合方法,步骤如下:使用带倒钩的缝线缝合伤口周围的身体组织,并在缝线上施加动态或连续拉力,从而朝伤口方向拉伸身体组织。
在又一特定方面,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伤口闭合套件,包括用于连接到伤口周围身体组织的带倒钩缝线和给缝线提供连续或动态拉力以拉伸身体组织的施力构件。
伤口闭合系统
图1-2示出了伤口闭合系统10的一个实施例,伤口闭合系统10可代表本公开的创新性特征。伤口闭合系统10包括缝线12,且围绕缝线12分布有多个倒钩13。如图2所示,倒钩缝线12用于缝合伤口14周围的身体组织。有倒钩的缝线12在端部配有针16,可将缝线12缝合到身体组织上。如图2所示,用缝线12缝合在伤口区域14周围后,即可移除针16,且两端连在一起,在伤口区域14周围形成闭环。
图1-2所示的伤口闭合系统10配有拉紧装置18,该拉紧装置在用缝线12缝合伤口14周围的身体组织后,向带倒钩的缝线施加动态或连续拉力。此时,身体组织朝伤口区域14拉伸或覆盖伤口区域14,以减小该区域尺寸。
伤口闭合系统18缝线的一个实施例表明,缝线12的倒钩13可以是单向的,这样所有倒钩13与缝线12纵轴呈锐角,并沿同一方向延伸。
如下文所述,缝线12可有两段倒钩13,其中第一段中的所有倒钩13以锐角向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段中的所有倒钩13以锐角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延伸。例如,可以使用这种缝线将伤口14对侧的身体组织从同一点缝合到伤口14的相对端。如图1所示,如果拉紧装置18图示中倒钩缝线12是单线,那么该缝线可包含上述的两段倒钩。然而,图1所示的实施例包含两条分离的缝线12,这两条缝线连接到拉紧装置18内的线轴上,并在拉紧装置18内分开缠绕,这将在下文进一步详细讨论。
倒钩缝线12的倒钩13可具有弹性,以便在缝合时朝线表面弯曲,从而穿过身体组织。当倒钩13穿过身体组织并从身体组织的另一侧穿出时,如果反方向拉动缝线12,倒钩13会再次从缝线表面向外弯曲并钩住身体组织。这样,倒钩缝线12可像传统缝线那样缝合身体组织,而且通过身体组织时可防止缝线12退线。
应注意,伤口闭合系统10可在缝线12上相对于倒钩13的任一方向施加拉力。例如,如果沿倒钩13的方向施加拉力,则倒钩缝线12的操作方式类似于传统缝线——穿过身体组织将身体组织两侧拉向或拉到开放伤口区14。然而,如上所述,倒钩13在身体组织的初缝合过程中仍可防止缝线12退线。如果伤口闭合系统10施加的拉力与倒钩13的方向相反,则可通过倒钩13钩取身体组织,使其朝开放伤口区域14伸展或拉到该区域。实施例表明,伤口闭合系统10的拉紧装置18还可包含单线22,该线缠绕在拉紧装置18内,并可连接到倒钩缝线12上。在本公开中,该线为拉力线22。图40-42演示了将倒钩缝线12连接到已经缠绕在拉紧装置18内的拉力线22的方法。如图40-42的一个实施例所示,带倒钩缝线12的一端可包含一个压接结构24。包含该压接结构的一端可为带有针16的一端或其相对端。将压接结构24插入到套接结构26中,该套接结构26连接到缠绕在拉紧装置18内的拉力线22的一端。下文将进一步讨论这种连接系统的更多细节。也可使用其它方法将带倒钩缝线12连接到拉力线22(缠绕在图3-5拉紧装置18中线轴20上),如给带倒钩缝线12和拉力线打结。
尽管图1-2所示的伤口闭合系统10的实施例包含单独的拉紧装置18,但是伤口闭合系统可仅使用连接到倒钩缝线12的弹性线。在其他实施例中,倒钩缝线12具有弹性,可直接用作弹性线来提供拉力,在伤口14周围的身体组织上施加动态拉力。弹性线或弹性缝线也可与如图1-5所示的单独的拉紧装置18结合使用。
由于拉紧装置18配有施力构件,可提供伤口闭合所需的动态或连续力,所以通过单独的拉紧装置18,可利用与带倒钩缝线12连接的无弹性线22或仅使用无弹性的带倒钩缝线12将身体组织拉向伤口14。
实施例表明,拉紧装置18包含安装在其内部的施力构件30(如图3、17-19所示),该构件可在倒钩缝线12上提供动态或连续拉力。身体组织在伤口14周围伸展和生长,向伤口区域移动,减小了开放伤口区域14的尺寸,同时也减小了带倒钩缝线12上的拉力,造成缝线12“松弛”。施力构件30可提供拉力以拉紧松弛的缝线12。尽管图3和图17-19中显示施力构件30为螺旋弹簧结构,但该构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施力构件30可设计成恒力弹簧,当处于负载状态时,该构件可在线12、22上提供恒定水平拉力。施力构件30也可以设计成非恒力弹簧,根据弹簧缠绕的紧密程度对线12、22提供不同大小的力。
本领域技术人员认为,这种弹簧的施力特性取决于弹簧的机械性能等因素。
在某些实施例中,施加在倒钩缝线12上的拉力一般至少为0.3N,且不超过18N,通常在8.5-14N之间。
如果在伤口闭合系统中使用单独的拉紧装置18,该拉紧装置可通过机械连接方式(如粘合剂、缝合或其他方法)固定至患者处,下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讨论。拉紧装置18也可置于伤口区域14附近,或放在远离患者身体处,但拉力仍被引导至伤口区域14。
根据伤口放置伤口闭合系统(如使用多个拉紧装置)并使用带倒钩缝线,伤口闭合系统10可用于闭合几乎任何大小的伤口。
拉紧装置
图3示出了伤口闭合系统10拉紧装置18的分解透视图。拉紧装置18包括下盖40、盖罩50、位于下盖40上的线轴20、围绕线轴20放置的施力构件30、用于缠绕施力构件30以施加拉力的旋钮60、以及围绕定位销80放置的线性弹簧70,该定位销80位于旋钮60和线轴20之间。线性弹簧70提供向上的拉力并允许旋钮60相对于盖罩50向下推,使旋钮60与盖罩50脱离并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缝线12可以引出拉紧装置。下文将对此进行进一步详细讨论。这在初始设置期间或在从伤口区域14移除系统期间可能是有利的。图4-5示出了线性弹簧70的操作以及旋钮60和盖罩50之间的相互作用。
图6-10大体示出了拉紧装置18的线轴20。线轴20包含上部弹簧座21、下部线架23和分隔这两个部分的主板25。在该实施例中,线轴20的所有部分由一个整体件构成,但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线轴可以由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单独部件构成。
上部弹簧座21通常为圆柱形,包括适于接收施力构件30的一端的狭槽27,这将在下文进一步详细讨论。上部弹簧座21还包括用于放置线性弹簧70的孔19(见图4-5和37)。孔19不是通孔结构,并且在上部弹簧座内包含封闭的底部。当线性弹簧70放置在孔19内时,弹簧70的一部分可以向上伸出孔19。
下部拉力线架23限定了两个绕线槽9和11。下绕线槽9限定在两个座板之间,即下座板1和上座板3。上绕线槽11固定在主板25和上座板3之间。座板1、3提供了用于将线轴20安置在拉紧装置18的下盖40中的结构。线轴20还限定了穿过上座板3的上部开口5和穿过下座板1的下部开口7。座板的开口5、7对齐以限定穿过板1、3的大开口,并可引导一条或多条线12、22用在卷轴20的上绕线槽11和下绕线槽9之间。
将线12、22插入5、7开口之后,可将缝线打结或使用尺寸足够大的压接管,使线12、22的结或压接端不会从开口中滑出。可以将另一根线或同一根线的另一端穿过位于另一个座板中的开口,并使用类似的打结法或压接管,使单根或多根线12、22连接到准备缠绕的线轴20上。如果使用单根线,线的两端优先各自连接到座板1或3的开口,便于线12、22的缠绕,并在缠绕过程中保持两线不缠结。可以理解的是,有许多方法可以利用设置在线轴20座板1、3上的绕组槽9、11和开口5、7将一根或多根线连接到线轴20上。
图11-16大致示出了拉紧装置18的下盖40。下盖40包括大致圆形的主体41和延长的鼻部42。围绕主体41设置有紧固件安装开口,通常以43表示,可用紧固件将下盖40安装到盖罩50上。
下盖40上有一个上凸的圆周壁44。壁44分为外壁45和内壁46。内壁46限定了内腔47,该内腔47成形为接收线轴20的下拉力线架23。底座40的壁44还限定了槽48,用于将线22引向拉紧装置18的外部并朝向伤口14。如上所述,一旦线22离开拉紧装置18,即可连接到倒钩缝线12上。
下盖40的鼻部42形状细长,与伤口闭合系统10的罩盖50轮廓相匹配,可用于将线22从拉紧装置中引出。
图17-19大致示出了拉紧装置18的施力构件30。图中的施力构件30为盘绕带31形成的弹簧。实施例表明,盘绕带31可为金属材质,也可由其他材料制成。如前文所述,弹簧31可以是恒力弹簧,不管它缠绕得有多紧都可提供恒定水平拉力,其也可以是非恒力弹簧,在不同的拉紧程度下提供不同的水平拉力。一实施例表明,盘绕带31由301型高屈服强度不锈钢制成。在某些实施例中,施力构件30可以提供大约18N的负载力。在本领域中,施力构件30的负载力会随某些特性变化而变化,例如盘绕带31的厚度、直径或材料。
盘绕带31限定了内端32和外接片33,盘绕带31位于卷轴20的上部弹簧座21周围。置于此处时,盘绕带31内端32的位置则限定在线轴20上部弹簧座21上的槽27内,其外接片33与拉紧装置18的旋钮60配合用于缠绕。下面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施力构件30的缠绕。
图20-24大致示出了拉紧装置18的旋钮60,该旋钮用于加载和卸载施力构件30。旋钮60包括大致圆柱形的主体61,主体61包括外表面62和由内表面64限定的内腔63。内腔63的形状和尺寸经设计可无缝容纳施力构件30。内表面64包括径向布置的垂直凹口65,其与施力构件30的外接片33共同用于缠绕施力构件。内表面64还包括适于接收部分定位销80的狭槽67(图4-5、图36)。如前所述,定位销80可接收位于旋钮60和线轴20之间的线性弹簧70,并且当旋钮60相对于盖罩50被向下推时,旋钮60会受到线性弹簧70向上的推力。(详见图4-5、图36-37)。
如图20-24所示,旋钮60的外表面62限定了放射状排列的抓握结构66,可在缠绕期间转动旋钮。图中抓握结构66为大致垂直的凹槽,但也可以是便于旋转施力构件30的其它结构。
旋钮60的外表面62还包括一个凸缘68,其水平凸片69沿旋钮60的圆周呈放射状排列。凸片69包括沿逆时针方向向上倾斜的斜面71,并在斜面71的端部限定了方形面72。凸片69是间隔开的,并且在它们之间限定了间隙73。凸片69与拉紧装置18的盖罩50协作实现以下功能:1.用于缠绕施力构件30;2.在加载时锁定施力构件30;3.在需要时释放施力构件30,这将在下文进行详细说明。
图25-30大致示出了拉紧装置18的盖罩50。盖罩50通常包括内部形状,该内部形状装配在下盖40的外部。盖罩包括主体51和延长鼻部52。主体51装配在下盖40的主体41上,鼻部52装配在下盖40的鼻部42上。盖罩50包括内壁53,内壁53的形状和尺寸适于紧贴地安装在下盖40的壁44上。
在后侧附近,盖罩50限定了用于将拉紧装置18缝合至身体组织的孔54。如前所述,尽管盖罩50描述为适于通过缝合安装到身体上,但其不需要具备缝合孔54,且拉紧装置18可通过其它方法固定到患者身上,例如通过粘合剂、胶带、绷带、带子、伤口敷料等。同样如前所述,拉紧装置18在需要时也可位于患者体外且远离伤口区域14的位置。
盖罩50的延长鼻部52限定了一对通道55,用于将拉力线22或倒钩缝线12引向伤口14。因此,如图2所示,从拉紧装置18出来的拉力线22或倒钩缝线12可与伤口14外围缝合到身体组织上的其余带倒钩缝线成一条直线。这样可在伤口14周围的身体组织上使拉力保持均匀分布。根据伤口14的形态,以及希望力集中的位置,可将盖罩50的鼻部52放置在不同的位置。鼻部52为缝线12、22提供结构支撑,使得拉紧装置18可放置在离伤口14较远的位置。这样可使检查和包扎伤口14的操作变得更容易。
还可以通过盖罩50的延长鼻部52将拉紧装置固定在患者身体上。如图25、27、29、30所示,鼻部52的前端包括一个斜面56。斜面56与皮肤锚100(见图38)配合使用,该皮肤锚连接至伤口14附近的身体上,另一个与拉紧装置18配合使用的皮肤锚200的实施例见图39。皮肤锚100的拉力片101可用来将盖罩50固定在皮肤锚100上。斜面56插入由皮肤锚100的拉力片101的拉力槽102内,拉力片100紧贴鼻部52前端。因此,盖罩50可安装在伤口14附近的皮肤锚100上,当身体组织向伤口14拉伸时,拉紧装置18可与皮肤锚100一起移动。拉紧装置18的连接方法见图2。
如图12中下盖40的仰视图所示,下盖40的底面包括凹口57,凹口57适应安装在皮肤锚100上的缝钉的厚度,用于将皮肤锚100固定在身体上。
如图26中盖罩50的仰视透图和图28中盖罩50的仰视平面图所示,盖罩50的内壁53决定了环绕主体部51内周的凸缘58。凸缘58用于卡住旋钮60的凸缘68,以便将旋钮60卡在拉紧装置18的下盖40和盖罩50间。盖罩50的凸缘58决定了其边缘斜片59,这些斜片可在旋钮60的水平凸片69的斜面71上滑动,并且在旋钮60顺时针转动时卡在水平凸片69间的矩形窄缝73中,这将在下文中进一步详述。尽管盖罩50通过紧固件连接至底座40上,但也可通过各种其他方法连接至底座40上,包括使用过盈配合、粘合剂、卡扣等。
盖罩50的后部包括开口91,用于容纳锁定按钮90,该按钮用于将旋钮60与盖罩50进行相对锁定并防止两者的相对旋转,这将在下文中进一步详述。
拉紧装置18的锁定按钮90见图31-35。锁定按钮90用于将锁定旋钮60与拉紧装置18的其他部分进行相对锁定,以防止旋钮60出现误旋。锁定按钮90位于盖罩50和旋钮60之间的开口91内,可在前向锁定位置和后向解锁位置间进行线性滑动。
在前向锁定位置,锁定按钮90的前部92位于旋钮60的凸缘68下方,防止旋钮60出现相对盖罩的向下滑动。顺时针旋转旋钮60会使盖罩50内的矩形片59上升超过旋钮60的水平凸片69的斜面71,所以旋钮60必须向下移动以便顺时针旋转。当矩形片59上升超过斜面71时,可听到“咔嚓”声,这说明矩形片59卡进了矩形窄缝73。锁定按钮90的前部92防止旋钮60向下移动,从而防止旋钮60顺时针旋转。
在逆时针方向上,矩形片59在矩形窄缝73内的锁定通常可阻止旋钮60出现逆时针方向转动。为了使旋钮60逆时针方向转动,需要相对盖罩50向下按压旋钮60,从而使位于盖罩50的凸缘58周边的矩形片59从旋钮60的水平片69间的矩形窄缝73中弹出,使旋钮60逆时针转动并松开缝线12、22。然而,如前所述,锁定按钮90的前部92阻止了旋钮60向下移动。
当锁定按钮90向后滑动到解锁位置时,前部92从旋钮60的凸缘68下方移开,使旋钮可以相对于盖罩向下移动,并且可以向任一方向旋转。
拉力线和倒钩缝线
如前所述,伤口闭合系统10包括拉力线22,拉力线绕在拉紧装置18的线轴20上,并与倒钩缝线12相连,该倒钩缝线缝合伤口14周边的身体组织。拉力线22可是尼龙或聚丙烯线、绳、缆线、导线或由其它类似物制成。拉力线22有足够的柔韧性和弯曲性,以便在拉紧装置18内缠绕线轴20。拉力线22的一个实施例是由尼龙制成,其抗拉强度约为2.7-4.5Kg。拉力线22的线径约0.5-0.6毫米。
如前图1-2中所示,尽管伤口闭合系统10包括单独的拉紧装置18,但其可简单地采用弹性线22连接至倒钩缝线12或者本身具有弹性的倒钩缝线12来给伤口14周围的身体组织提供动态拉力。弹性线或弹性缝线也可与单独的拉紧装置(如拉紧装置18)配合使用。
因为是拉紧装置18为伤口提供闭合所需的动态或连续拉力,使用单独的拉紧装置18时,拉力线22和/或倒钩缝线12可能不具有弹性。
如前所述以及图1、2所示,倒钩缝线12包括分布在缝线12四周的多个倒钩13。在倒钩缝线12的两端具有缝针16,用于身体组织缝合。如图2所示,倒钩缝线12缝合在伤口区14周围后,可移除缝针16,将两端连在一起,在伤口区14周围形成闭环。
伤口闭合系统18缝线的一个实施例表明,缝线12的倒钩13可以是单向的,这样所有倒钩13与缝线12纵轴呈锐角,并沿同一方向延伸。也可以考虑缝线12可有两段倒钩13,其中第一段中的所有倒钩13以锐角向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段中的所有倒钩13以锐角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延伸。例如,可以使用这种缝线将伤口14对侧的身体组织从同一点缝合到伤口14的相对端。
倒钩缝线12的倒钩13可具有弹性,以便在缝合时朝线表面弯曲,从而穿过身体组织。当倒钩13穿过身体组织并从身体组织的另一侧穿出时,如果反方向拉伸缝线12,倒钩13可再次从缝线表面向外弯曲并钩住身体组织。这样,倒钩缝线12可像传统缝线那样缝合身体组织,而且通过身体组织时可防止缝线12退线。
倒钩13可360°单独分布在缝线12周边,各个倒钩13间有间隙。根据倒钩缝线的其他实施例,倒钩13可组合在一起,而非单独分布在缝线周围,其中第一组倒钩13可位于缝线12的第一径向位置,第二组倒钩13可位于缝线12的第二径向位置(如缝线12与第一组相对侧)等。
如前所述,伤口闭合系统10和倒钩缝线12可在相对于倒钩13的任一方向上施加拉力。如果在倒钩13的方向上施加拉力,则倒钩缝线12的操作方式类似于传统缝线——穿过身体组织将身体组织两侧拉向或拉到开放伤口区14。在这一缝合操作中,在身体组织的初缝合过程中倒钩13仍可防止缝线12退线。如果伤口闭合系统100向倒钩13的相反方向施加拉力,则可通过倒钩13钩取身体组织,使其朝开放伤口区域14伸展或拉到该区域。
Covidien制造了一种适合与本公开伤口闭合系统10一起使用的倒钩缝线12的示例性实施例,销售产品名为V-LocTM可吸收伤口闭合装置。Angio-tech制药公司可以提供另一个适合与本伤口闭合系统10一起使用的倒钩缝线12的示例性实施例,型号为"
Figure BDA0003601562630000131
SRS自固定系统"。
如前所述,倒钩缝线12可直接连接至伤口闭合系统10的拉紧装置18上,或者可通过预先缠绕在拉紧装置18的线轴20上的单独拉力线22进行连接。图40-42展示了一个将倒钩缝线12连接至已经缠绕在拉紧装置18内的拉力线22的示例方法。如图40-42所示,根据一个实施例,倒钩缝线12包括其末端的压接结构24。压接结构24的一端可以是缝针16的那一端,也可以是另一端。预先缠绕在拉紧装置线轴上的拉力线22包括一个压在拉力线22末端的套接结构26。套接结构26负责收纳压接结构24,从而快速简单的将倒钩缝线12与拉力线22连接起来。如图3-5所示,可用其他连接方法将倒钩缝线12连接至缠绕在拉紧装置18的线轴20的拉力线22上。
与现有技术系统相比,伤口闭合系统10使用倒钩缝线12具有许多优势。伤口闭合系统10的初始设置步骤较少。伤口闭合系统10无需使用皮肤锚100和缝针。用于身体组织拉伸的倒钩缝线12也可用于闭合伤口14,无需在拉伸后重新缝合伤口14。在拉伸伤口周围的身体组织后,医生拉动倒钩缝线即可闭合伤口。因为有倒钩,也无需在缝线两端打结。外科医生一般都熟悉缝合操作,所以在设置伤口闭合系统10时无需多余的范式转换。
伤口闭合系统的一般用途
根据一个示例方法,在利用动态或连续拉力拉伸组织之前,可将倒钩缝线12缝合到伤口区14周围的身体组织中。缝合操作如图2所示,其特征在于缝线12在伤口14周围的身体组织中穿入穿出。如前所述,在倒钩缝线的类型和缝合方向上有多种选择。可使用一根或多根倒钩缝线12,并直接连接至拉紧装置18的线轴20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倒钩缝线12可通过预先连接的拉力线22间接地连接至拉紧装置18上。如前所述,可使用球/窝接头连接。在缝合倒钩缝线12时,可采用单根线,将其一端连接在拉紧装置18上,然后缝合到皮肤中,另一端再系到拉紧装置18上。根据其他方法,连接至拉紧装置18的两根单独的倒钩缝线12可从同一点开始缝合身体组织至伤口14的另一端,缝线12的两端系住形成闭环。如前所述,拉力可以沿倒钩13的方向或倒钩13的相反方向施加。这两种方法都能有效地拉伸身体组织以实现伤口闭合。也可使用具有双向倒钩13的单一倒钩缝线12。倒钩缝线12包括缝线12两端的缝针16,如图1所示,其中缝线12的中间部分(倒钩13方向改变)可连接至拉紧装置18的线轴20上。根据一个实施例,倒钩缝线12基本上可围绕伤口14的整个周围进行延伸,对缝线12施加拉力可将身体组织向伤口14牵引和拉伸(见图2)。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缝线12也可以围绕伤口14周围缝合身体组织,从而穿过伤口14,即使用伤口闭合系统10进行“鞋带”式缝合(见图2A)。还应注意的是,尽管本伤口闭合系统10已有一个拉紧装置18,但其可使用多个拉紧装置18。例如,可使用两个拉紧装置18,在细长伤口14两侧各一个。还有不同的缝合方式,例如一个拉紧装置18的倒钩缝线12可沿一个方向缝合,另一个拉紧装置18的倒钩缝线12可沿相反方向缝合,这样两个拉紧装置18施加的拉力可以使倒钩13钩住组织并将两侧的组织向内拉向伤口14。
在某些实施例中,伤口闭合系统具有两根倒钩缝线,其中一根缝线进入深层真皮/皮下层,第二根缝线进入真皮/皮下层,从而进行双层闭合。
需要注意的是,本伤口闭合系统10的上述设置仅是示例,当然也可以进行其他设置。
在组装拉紧装置18时,根据一个具体实施例,在一根或两根倒钩缝线12通过开口5和7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线轴20上并缠绕在线轴20上后,可通过将线轴20装入下盖40中来组装拉紧装置18在缠绕好拉力线22或倒钩缝线12后,将施力构件30放在线轴20的顶部,在将固定销80和线性弹簧70置于线轴20的孔19内后,将旋钮60放在施力构件30的顶部。然后,将盖罩50安装在底座40的顶部,将旋钮60夹在底座40和盖罩50之间,并将缝线12、22从盖罩50的鼻部52穿出。组装完成后,连接至拉紧装置18的倒钩缝线12可从同一点开始缝合身体组织直至伤口14的另一端,缝线12的两端可系在一起形成闭环。缝线12应该足够长以保证缝合操作。
在用倒钩缝线12缝合身体组织并闭合后,可顺时针旋转拉紧装置18的旋钮60来缠绕其中的施力构件30并开始拉动倒钩缝线12。
顺时针旋转旋钮60使盖罩50内侧的矩形片59向上移动超过旋钮60的水平凸片69的斜面71。在线轴20上凸起的线性弹簧70用来给旋钮60施加一个向上的力,以保持旋钮60的水平凸片69压在盖罩50的凸缘58上。当矩形片59向上移动超过斜面71时可听到咔嚓声,这说明矩形片59卡进了矩形窄缝73中。矩形片59在矩形窄缝73内锁定可防止旋钮60出现逆时针方向转动。
当旋钮60顺时针转动时,盘绕带31的外接片33卡进其中一个垂直凹槽65,使得施力构件30与旋钮60一起转动,从而给施力构件30加载。当盘绕带31开始处于松开状时,由于其直径较大,使得与旋钮60的内表面64紧密贴合,从而与旋钮60的内表面64产生巨大摩擦。这样在垂直凹槽65内,外接片33始终压在旋钮60的内表面64上。开始缠绕后,施力构件30变得越来越小,最终直径小到使外接片33不再与旋钮60的内表面64产生足够摩擦。这时,进一步旋转旋钮60会导致外接片33从垂直凹槽65中滑出。滑出时会发出声音,这表示施力构件30已经完全绕紧。
线轴20与施力构件30相连,因此转动旋钮60也会引起线轴20的转动,使得伤口区14周围的倒钩缝线12收紧。施力构件30对倒钩缝线12施加动态力,将身体组织拉向伤口14时,说明施力构件已到位。盖罩50的鼻部52使所有拉力都集中在一个区域。鼻部52的尖端使拉紧装置18与伤口14周围的倒钩缝线12的闭合环对齐,将所有拉力转向沿闭合环的横向方向上,而不是鼻部52本身的方向,从而防止拉动拉紧装置18。当组织向伤口14拉伸时,施力构件30以及线轴20使倒钩缝线12保持紧绷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倒钩13的方向上施加拉力,当拉伸组织时,施力构件30会使倒钩缝线12穿过身体组织。如果拉力的方向与倒钩13的方向相反,施力构件30会利用倒钩13抓住身体组织,并通过抓力拉伸身体组织。
有时可能需要松开倒钩缝线12来重新缝合或重新定位缝线,或者拆除拉紧装置18。向下按压旋钮60使线性弹簧70(见图4、5)收紧,并使盖罩50内侧的矩形片59与旋钮60周围的矩形窄缝73脱离。这样可以使旋钮60逆时针方向转动,脱出倒钩缝线12。
在使用时,锁定按钮90可相对于拉紧装置18的其余部分对旋钮60进行锁定,以防止旋钮60出现不必要的旋转。
如图43-46所示,区别于上述实施例,旋钮60上设有箭头表示,用于显示旋钮60的指向方位,增高旋钮60增加受力,便于扭转。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伤口闭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种缝线,用于缝合开放性伤口附近的身体组织,该缝线可以穿入身体组织再穿出,包括多个向外延伸的倒钩,倒钩与缝线表面成锐角;和一种施力构件,用于在缝线上施加连续的拉力,以便将身体组织向开放性伤口拉伸,其特征在于在拉伸过程中,该施力构件会收紧有松动迹象的缝线,使缝线保持拉紧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伤口闭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线包括施力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伤口闭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构件包括一个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伤口闭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容纳弹簧的外壳,该外壳包括一个可旋转式与其相连的线轴,该线轴与弹簧相连,缠绕弹簧在缝线上施加连续的拉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伤口闭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和弹簧包括用于缠绕弹簧的配合结构,所述配合结构在弹簧完全缠绕时进行相对滑动,以此说明弹簧完全绕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伤口闭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结构包括在外壳内的放射状排列的垂直凹槽和弹簧的一个放射状向外凸出的片。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伤口闭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缠绕在线轴上的第二根线,此线可拆卸连接至缝线上来对缝线施加连续的拉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伤口闭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线通过球/窝接头可拆卸连接至第二根线。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伤口闭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一个按钮,可沿线轴的纵向推动按钮以释放连续拉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伤口闭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倒钩有弹性,在倒钩进入身体组织时可以向缝线表面弯曲,在倒钩离开身体组织时可以向外弯曲离开缝线表面。
CN202220890646.1U 2022-04-18 2022-04-18 一种伤口闭合系统 Active CN2180452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90646.1U CN218045231U (zh) 2022-04-18 2022-04-18 一种伤口闭合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90646.1U CN218045231U (zh) 2022-04-18 2022-04-18 一种伤口闭合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45231U true CN218045231U (zh) 2022-12-16

Family

ID=84417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90646.1U Active CN218045231U (zh) 2022-04-18 2022-04-18 一种伤口闭合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452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44291B2 (en) Wound closure system
US10925596B2 (en) Wound closure product
US10893856B2 (en) Wound closure product
US7144412B2 (en) Gold suture and method of use in wound closure
US6120525A (en) Skin tensioning device
US6478809B1 (en) Suture and method of use
EP2214564B1 (en) Implantable purse string suture tensioning device
JP6088525B2 (ja) ヘルニア修復のためのデバイスおよびシステム
RU2718320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растяжения кожи
US11564675B2 (en) Knotless instability suture anchor construct and system
CN115192108A (zh) 一种伤口闭合系统及方法
CN218045231U (zh) 一种伤口闭合系统
US11633271B2 (en) Repair prosthetic curl mitigation
JP2023515758A (ja) 組織の固定および組織欠損を寄せるのに適した医療システム、装置および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