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74740U -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74740U
CN218974740U CN202223604365.4U CN202223604365U CN218974740U CN 218974740 U CN218974740 U CN 218974740U CN 202223604365 U CN202223604365 U CN 202223604365U CN 218974740 U CN218974740 U CN 2189747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isplay area
driving current
current output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0436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浩
王维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0436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747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747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747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其中,显示模组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位于第一显示区两侧的第二显示区,显示模组还包括背光模组和位于背光模组出光侧的液晶显示面板,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发光元件,多个发光元件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元件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元件,显示模组还包括背光驱动芯片,背光驱动芯片包括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和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与第一发光元件电连接,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与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解决了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亮暗不均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模组(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因其响应速度快、低成本、无辐射、画面柔和、机身薄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视、数码相机、车载显示器等领域。
为了使液晶显示模组具有更好的显示效果,液晶显示模组的刷新率越来越高,但现有液晶显示模组在较高的刷新率下存在显示亮度不均的问题。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10’,显示区10’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子像素11’,子像素11’中设置有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用于驱动子像素11’发光。
显示区10’一侧设置有扇出区12’,扇出区12’设置有扇出走线121’,扇出走线121’分别与生成显示信号的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和显示区10’中的数据线13’电连接,以使IC输出的显示信号经扇出走线121’传输至数据线13’,从而在显示模组显示图像时,为数据线13’所连接的子像素11’提供所需的显示信号。
图2为相关技术中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显示模组在40Hz刷新率下的亮度分布示意图,图4为图2中显示模组在60Hz刷新率下的亮度分布示意图,如图1-图4所示,发明人经研究发现,生成显示信号的IC尺寸相对固定,因而IC向扇出走线121’输出显示信号的端口的位置也相对固定。因此,从显示模组两侧连接至IC的端口的扇出走线121’的倾斜角度将增加,从而导致扇出走线121’的长度增大,且越靠近显示模组两侧之处的扇出走线121’,长度增加幅度越大,显示模组两侧的扇出走线121’的长度与显示模组中央的扇出走线121’的长度差距也将随之增大,进而导致显示模组两侧的扇出走线121’的电阻值与显示模组中央的扇出走线121’的电阻值之差的增大。
由于显示模组两侧区域的扇出走线121’电阻值较大而显示模组中央区域的扇出走线121’电阻值较小,当IC向显示模组两侧区域的扇出走线121’输出的显示信号与向显示模组中央区域输出的显示信号相同时,显示模组两侧区域的子像素11’接收到的显示信号将产生较大的衰减,进而导致显示模组两侧区域的显示亮度较显示模组中央区域低,影响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图3中示出了在40Hz刷新率下,图2中显示模组各点位(1)~(13)处的测试亮度值;图4中示出了在60Hz刷新率下,图2中显示模组各点位(1)~(13)处的测试亮度值,其中,亮度值的单位为尼特(nit)。
如图3和图4所示,对于显示模组来说,其采用的刷新率越高,一帧画面显示时间越短,则分配到每一个像素行的子像素充电时间也越短。因此,在较高的刷新率下,每一行子像素11’的充电时间大大缩短,在显示模组两侧区域的子像素11’接收到的显示信号产生较大衰减的条件下,显示模组两侧区域的子像素11’更容易产生充电不足的问题,从而使得显示模组两侧区域的显示亮度较显示模组中央区域进一步降低。
特别是在双栅(Dual Gate)驱动设计架构下,通过增加栅极线,实现数据线的减半,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然而会进一步缩短每一行子像素11’的充电时间,使得显示模组两侧区域的子像素11’更容易产生充电不足的问题,进而使显示模组两侧区域的显示亮度较显示模组中央区域进一步降低,影响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以解决显示模组在较高的刷新率下显示亮度不均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扇出区;
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两侧的第二显示区,且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扇出区的方向相交;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背光模组和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侧的液晶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元件和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元件;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背光驱动芯片,所述背光驱动芯片包括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和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所述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电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第一子显示区和第二子显示区,所述第一子显示区和所述第二子显示区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两侧;
所述第一子显示区和所述第二子显示区相对于所述显示模组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其中,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扇出区的方向。
可选的,多个所述发光元件阵列排布,形成多个发光元件列,在所述发光元件列中所述发光元件的排列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扇出区的方向;
每个所述发光元件列中的所述发光元件串联连接,且所述第一显示区中的所述发光元件列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对应电连接,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所述发光元件列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对应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列相对于所述显示模组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其中,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扇出区的方向;
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发光元件列串联连接。
可选的,所述显示区的面积为S1,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面积为S2,其中,20%≤S2/S1≤30%。
可选的,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控制单元和时序控制器;
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背光驱动芯片电连接;
所述时序控制器包括帧起始信号输出引脚,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帧起始信号接收引脚,所述帧起始信号输出引脚与所述帧起始信号接收引脚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第一显示状态和第二显示状态,所述显示模组在所述第一显示状态下具有第一刷新率,所述显示模组在所述第二显示状态下具有第二刷新率,且第二刷新率小于第一刷新率;
所述背光驱动芯片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显示状态下,所述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输出的驱动电流大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输出的驱动电流;
在所述第二显示状态下,所述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输出的驱动电流等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输出的驱动电流。
可选的,所述背光驱动芯片还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显示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显示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输出的驱动电流逐渐降低;
在所述第二显示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一显示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输出的驱动电流逐渐升高。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显示状态下,所述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输出的驱动电流为A1,所述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输出的驱动电流为A2,其中,0.4mA≤(A1-A2)≤0.6mA。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即显示装置,根据扇出区的位置,将显示区划分为第一显示区和位于第一显示区两侧的第二显示区,并设置背光驱动芯片包括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和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通过将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与背光模组在第一显示区中的第一发光元件电连接,将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与背光模组在第二显示区中的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以实现独立控制显示模组在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发光亮度,进而通过增大第二显示区中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亮度,对显示模组在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进行补偿,使得显示模组中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与第一显示区的显示亮度趋于一致,进而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均一性,解决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亮暗不均的问题。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中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显示模组在40Hz刷新率下的亮度分布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显示模组在60Hz刷新率下的亮度分布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沿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帧起始信号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帧起始信号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一侧的扇出区,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位于第一显示区两侧的第二显示区,且第一显示区指向第二显示区的方向与第一显示区指向扇出区的方向相交。显示模组还包括背光模组和位于背光模组出光侧的液晶显示面板,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发光元件,多个发光元件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元件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元件。背光模组还包括背光驱动芯片,背光驱动芯片包括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和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与第一发光元件电连接,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与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扇出区的位置,将显示区划分为第一显示区和位于第一显示区两侧的第二显示区,并设置背光驱动芯片包括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和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通过将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与背光模组在第一显示区中的第一发光元件电连接,将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与背光模组在第二显示区中的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以实现独立控制显示模组在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发光亮度,进而通过增大第二显示区中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亮度,对显示模组在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进行补偿,使得显示模组中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与第一显示区的显示亮度趋于一致,进而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均一性,解决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亮暗不均的问题。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沿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10和位于显示区10一侧的扇出区12,显示区10包括第一显示区101和位于第一显示区101两侧的第二显示区102,且第一显示区101指向第二显示区102的方向(如图中X方向)与第一显示区101指向扇出区12的方向(如图中Y方向)相交。显示模组还包括背光模组14和位于背光模组14出光侧的液晶显示面板15,背光模组14包括多个发光元件16,多个发光元件16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101的第一发光元件161和位于第二显示区102的第二发光元件162。显示模组还包括背光驱动芯片17,背光驱动芯片17包括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和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与第一发光元件161电连接,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与第二发光元件162电连接。
具体的,如图5-图8所示,背光模组14在显示区10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16,发光元件16用于发出可见光。其中,发光元件16可以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发光二极管可采用Micro-LED或Mini-LED,Micro-LED是指晶粒尺寸在100微米以下的LED芯片,能够实现0.05毫米或更小尺寸像素颗粒的显示屏,Micro-LED的耗电量很低,并具有较佳的材料稳定性而且无影像残留。Mini-LED是指晶粒尺寸约在100微米至1000微米之间的LED芯片,采用Mini-LED时,良率高,具有异形切割特性,搭配软性基板亦可形成高曲面的背光形式,拥有更好的演色性,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继续参考图5-图8,背光模组14的出光侧设置有液晶显示面板15,发光元件16发出的光线经液晶显示面板15出射。其中,液晶显示面板15可包括彩膜基板151、阵列基板152和位于彩膜基板151和阵列基板152之间的液晶层153,液晶层153中的液晶分子可在液晶显示面板15中像素电极与公共电极之间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偏转,液晶分子发生偏转后背光模组14发出的光线会透过液晶显示面板15,通过阵列基板152上的像素驱动电路调整电场的大小,可以使液晶分子发生偏转的程度不同,而在液晶分子发生偏转的程度不同时,液晶显示面板15的透光率不同,背光模组14透过液晶显示面板15的光量不同,由此实现图像的显示。
继续参考图5-图8,显示区10的一侧设置有扇出区12,如上所述,扇出区12用于设置扇出走线,以给显示区10中的数据线提供显示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区10设置有第一显示区101和第二显示区102,第一显示区101位于显示区10的中间区域,第二显示区102位于第一显示区101两侧,且第一显示区101指向第二显示区102的方向(如图中X方向)与第一显示区101指向扇出区12的方向(如图中Y方向)相交。
示例性的,图5中以第一显示区101指向第二显示区102的方向(如图中X方向)垂直于第一显示区101指向扇出区12的方向(如图中Y方向)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
如前所述,在扇出区12中,由于越靠近显示模组两侧之处的扇出走线长度增加幅度越大,导致连接至显示区10两侧区域(即第二显示区102)的扇出走线电阻值较大,而连接至显示区10中央区域(即第一显示区101)的扇出走线电阻值较小,显示区10两侧区域的子像素接收到的显示信号将产生较大的衰减,进而导致显示区10两侧区域的显示亮度较显示区10中央区域低,即第二显示区102的显示亮度低于第一显示区101的显示亮度,影响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进一步地,显示模组设置有背光驱动芯片17,背光驱动芯片17的驱动电流输出引脚与背光模组14的多个发光元件16连接,从而为发光元件16提供驱动电流,实现驱动背光模组14发光。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驱动芯片17的驱动电流输出引脚包括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和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与第一显示区101中的第一发光元件161电连接,以使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为第一发光元件161提供第一驱动电流,从而实现独立控制第一显示区101的发光亮度;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与第二显示区102中的第二发光元件162电连接,以使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为第二发光元件162提供第二驱动电流,从而实现独立控制第二显示区102的发光亮度。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背光驱动芯片17的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向第一显示区101中的第一发光元件161输出的第一驱动电流和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向第二显示区102中的第二发光元件162输出的第二驱动电流可以不同,即背光驱动芯片17可以独立控制第一显示区101和第二显示区102的发光亮度,使得第一显示区101和第二显示区102的发光亮度可以不同,从而可以通过增大第二驱动电流,提高第二显示区102中第二发光元件162的发光亮度,从而单独对第二显示区102的显示亮度进行补偿,使得显示模组中第二显示区102的显示亮度与第一显示区101的显示亮度趋于一致,进而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均一性,解决第一显示区101和第二显示区102亮暗不均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根据扇出区的位置,将显示区划分为第一显示区和位于第一显示区两侧的第二显示区,并设置背光驱动芯片包括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和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通过将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与背光模组在第一显示区中的第一发光元件电连接,将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与背光模组在第二显示区中的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以实现独立控制显示模组在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发光亮度,进而通过增大第二显示区中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亮度,对显示模组在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进行补偿,使得显示模组中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与第一显示区的显示亮度趋于一致,进而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均一性,解决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亮暗不均的问题。
继续参考图5和图7,可选的,第二显示区102包括第一子显示区1021和第二子显示区1022,第一子显示区1021和第二子显示区1022分别位于第一显示区101的两侧,第一子显示区1021和第二子显示区1022相对于显示模组的中心轴线O对称设置,其中,中心轴线O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显示区101指向扇出区的方向12。
其中,如图1-图4所示,相对于显示模组的中心轴线对称的扇出走线的长度基本一致,因此,相对于显示模组的中心轴线对称的显示区域的显示亮度值基本一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显示区101两侧的第一子显示区1021和第二子显示区1022相对于显示模组的中心轴线O对称设置,即第一子显示区1021和第二子显示区1022的面积相同,以使第二显示区102的设置区域与扇出走线长度增加所导致的显示亮度衰减的显示区域更加匹配,从而通过背光驱动芯片17对显示模组在第二显示区102的发光亮度进行补偿,能够更加精准的提高显示亮度衰减的显示区域的显示亮度,有利于改善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继续参考图7,可选的,多个发光元件16阵列排布,形成多个发光元件列18,在发光元件列18中发光元件16的排列方向平行于第一显示区101指向扇出区12的方向。每个发光元件列18中的发光元件16串联连接,且第一显示区101中的发光元件列18与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对应电连接,第二显示区102中的发光元件列18与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对应电连接。
其中,继续参考图1-图4,以扇出区12’位于显示区10’下方为例进行说明,显示模组在显示时的亮暗不均主要发生在像素行方向上,即沿像素行方向,越靠近显示模组边缘的显示区域的亮度越低,而在像素列方向上,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较为均一。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4上的发光元件16阵列排布,通过设置发光元件列18中的发光元件16串联连接,可使同一发光元件列18中发光元件16的驱动电流相同,保证显示区10在第一显示区101指向扇出区12的方向上的显示亮度的均一性。
同时,背光驱动芯片17可设置多个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多个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与第一显示区101中的多个发光元件列18对应电连接,可使每个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独立驱动对应的发光元件列18,即不同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所对应的发光元件列18的发光亮度可以不同,从而可在垂直于第一显示区101指向扇出区12的方向上,对第一显示区101中各区域处的发光亮度进行更精细的调节,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区101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同样,背光驱动芯片17也可设置多个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多个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与第二显示区102中的多个发光元件列18对应电连接,可使每个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独立驱动对应的发光元件列18,即不同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所对应的发光元件列18的发光亮度可以不同,从而可在垂直于第一显示区101指向扇出区12的方向上,对第二显示区102中各区域处的发光亮度进行更精细的调节,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二显示区102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背光驱动芯片17的多个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可以与第一显示区101中的多个发光元件列18一一对应连接,以使一个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仅控制一列发光元件列18的发光亮度,从而对第一显示区101中各区域处的发光亮度进行更精细的调节,但并不局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也可与第一显示区101中的至少两个发光元件列18对应连接,以使一个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控制至少两个发光元件列18的发光亮度,如此设置,可以减少背光驱动芯片17中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的数量,有助于降低背光驱动芯片17的成本。
桐言的,背光驱动芯片17的多个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可以与第二显示区102中的多个发光元件列18一一对应连接,以使一个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仅控制一列发光元件列18的发光亮度,从而对第二显示区102中各区域处的发光亮度进行更精细的调节,但并不局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也可与第二显示区102中的至少两个发光元件列18对应连接,以使一个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控制至少两个发光元件列18的发光亮度,如此设置,可以减少背光驱动芯片17中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的数量,有助于降低背光驱动芯片17的成本。
继续参考图7,可选的,多个发光元件列18相对于显示模组的中心轴线O对称设置,其中,中心轴线O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显示区101指向扇出区12的方向。相对于中心轴线O对称设置的两个发光元件列18串联连接。
其中,如上所述,相对于显示模组的中心轴线对称的扇出走线的长度相同,因此,相对于显示模组的中心轴线对称的显示区域的显示亮度值基本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发光元件列18相对于显示模组的中心轴线O对称设置,且相对于中心轴线O对称设置的两个发光元件列18串联连接,可使相对于中心轴线O对称设置的两个发光元件列18的驱动电流相同,从而保证显示区10中相对于中心轴线O对称的显示区域的发光亮度一致,如此设置,在保证能够对中心轴线O两侧的发光元件列18的发光亮度进行精准补偿,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均一性的同时,还可减少背光驱动芯片17中驱动电流输出引脚的数量,有助于降低背光驱动芯片17的成本。
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以背光模组14包括16列发光元件列18为例进行说明,16列发光元件列18可采用8并8串的方式与背光驱动芯片17进行连接。
具体的,如图7和图8所示,从左向右数,第1列、第2列、第15列和第16列发光元件列18位于第二显示区102,第3~14列发光元件列18位于第一显示区101,位于中心轴线O同一侧的8个发光元件列18之间并联连接,相对于中心轴线O对称的2个发光元件列18串联连接,即第1列发光元件列18与第16列发光元件列18串联,第2列发光元件列18与第15列发光元件列18串联,第3列发光元件列18与第14列发光元件列18串联,第4列发光元件列18与第13列发光元件列18串联,第5列发光元件列18与第12列发光元件列18串联,第6列发光元件列18与第11列发光元件列18串联,第7列发光元件列18与第10列发光元件列18串联,第8列发光元件列18与第9列发光元件列18串联,从而形成8串发光元件16,8串发光元件16的正极均与公共电压走线VOUT电连接。
背光驱动芯片17包括8个驱动电流输出引脚,分别为IFB1~IFB8,其中,IFB1和IFB2作为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IFB3~IFB8作为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IFB1与第1列和第16列发光元件16的负极电连接,以控制第1列和第16列发光元件16的发光亮度;IFB2与第2列和第15列发光元件16的负极电连接,以控制第2列和第15列发光元件16的发光亮度;IFB3与第3列和第14列发光元件16的负极电连接,以控制第3列和第14列发光元件16的发光亮度;IFB4与第4列和第13列发光元件16的负极电连接,以控制第4列和第13列发光元件16的发光亮度;IFB5与第5列和第12列发光元件16的负极电连接,以控制第5列和第12列发光元件16的发光亮度;IFB6与第6列和第11列发光元件16的负极电连接,以控制第6列和第11列发光元件16的发光亮度;IFB7与第7列和第10列发光元件16的负极电连接,以控制第7列和第10列发光元件16的发光亮度;IFB8与第8列和第9列发光元件16的负极电连接,以控制第8列和第9列发光元件16的发光亮度。从而将背光模组14分为8个区域,IFB1~IFB8分别控制8个区域的发光亮度。
可选的,如图7所示,以发光元件16为发光二极管为例进行说明,对于位于中心轴线O同一侧的任意两个多个发光元件16,其正极指向负极的方向均相同;对于位于中心轴线O不同侧的任意两个发光元件16,其正极指向负极的方向相反,从而可使相对于中心轴线O对称设置的两个发光元件列18的串联布线更加容易。
继续参考图和图7,可选的,显示区10的面积为S1,第二显示区102的面积为S2,其中,20%≤S2/S1≤30%。
其中,如图1-图4所示,发明人经研究发现,显示区10两侧显示亮度衰减较为明显的区域面积占显示区10面积的20%~30%。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显示区102的面积占显示区10面积的20%~30%,以使第二显示区102的设置区域与扇出走线长度增加所导致的显示亮度衰减的显示区域更加匹配,从而通过背光驱动芯片17对显示模组在第二显示区102的发光亮度进行补偿,能够更加精准的提高显示亮度衰减的显示区域的显示亮度,有利于改善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S2/S1的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如图7所示,设置S2/S1为25%,即第二显示区102的面积占显示区10面积的25%,以较优的改善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均一性,但并不局限于此。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可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模组还包括控制单元19和时序控制器20。控制单元19与背光驱动芯片17电连接,时序控制器20包括帧起始信号输出引脚201,控制单元19包括帧起始信号接收引脚191,帧起始信号输出引脚201与帧起始信号接收引脚191电连接。
具体的,控制单元19与背光驱动芯片17电连接,控制单元19用于向背光驱动芯片17发送控制信号(code),以使背光驱动芯片17根据控制信号(code)通过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和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分别控制第一显示区101中第一发光元件161和第二显示区102中第二发光元件162的发光亮度。
其中,控制单元19可以为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MCU),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此外,控制单元19与背光驱动芯片17之间可以通过串行外设接口(SerialPeripheral Interface,SPI)进行通信,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进行通信,本申请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定。
进一步地,显示模组还设置有时序控制器(Timing Control,TCON)20,时序控制器被配置为将接收到的分区图像对应的数据转换为液晶显示面板15中源极驱动电路和栅极驱动电路能识别的信号。
其中,时序控制器20包括帧起始信号输出引脚201,帧起始信号输出引脚201用于输出帧起始信号STV,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9设置有帧起始信号接收引脚191,帧起始信号接收引脚191与时序控制器20的帧起始信号输出引脚201电连接,以使控制单元19能够通过帧起始信号接收引脚191获取帧起始信号输出引脚201所输出的帧起始信号STV。
继续参考图1-图4,显示模组的刷新率越高,每一行子像素11’的充电时间越短,显示模组两侧区域的子像素11’越容易产生充电不足的问题,从而使得显示模组两侧区域的显示亮度较显示模组中央区域进一步降低。因此,与显示模组的刷新率为60Hz相比,显示模组在40Hz的刷新率下,每一行子像素11’的充电时间更加充足,因此,显示模组在40Hz的刷新率下,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均一性更优。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控制单元19的帧起始信号接收引脚191与时序控制器20的帧起始信号输出引脚201电连接,以使控制单元19能够通过帧起始信号接收引脚191获取帧起始信号输出引脚201所输出的帧起始信号STV,由于帧起始信号STV每帧图像发送一次,因此,控制单元19通过帧起始信号STV可以获取当前显示模组的刷新率。
进一步地,控制单元19可根据显示模组当前的刷新率,控制背光驱动芯片17对显示模组在第二显示区102的发光亮度进行补偿,且显示模组的刷新率越高,对显示模组在第二显示区102的发光亮度补偿越大,以保证显示模组在各个刷新率下均保持较好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包括第一显示状态和第二显示状态,显示模组在第一显示状态下具有第一刷新率,显示模组在第二显示状态下具有第二刷新率,且第二刷新率小于第一刷新率。背光驱动芯片17被配置为:在第一显示状态下,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输出的驱动电流大于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输出的驱动电流;在第二显示状态下,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输出的驱动电流等于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输出的驱动电流。
具体的,显示模组可以配置无隙动态刷新频率(Seamless Dynamic Refresh RateSwitching,SDRRS)技术,即正常使用时显示模组采用较高刷新频率,如60Hz;在显示静态画面的状态下或进入待机状态后,SDRRS技术将显示模组的刷新频率切换至一较低刷新频率,如30Hz或40Hz等,从而有效降低功耗,节省电能。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模组包括第一显示状态和第二显示状态,在显示模组正常使用时,显示模组处于第一显示状态,此时,显示模组具有较高的第一刷新率(如60Hz),以保证图像显示效果。而在显示静态画面的状态下或进入待机状态后,显示模组处于第二显示状态,此时,显示模组具有较低的第二刷新率(如30Hz或40Hz等),以有效降低功耗,节省电能。
进一步地,背光驱动芯片17被配置为:
在第一显示状态下,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输出的驱动电流大于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输出的驱动电流,此时,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所连接的第二显示区102的第二发光元件162接收到的驱动电流大于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所连接的第一显示区101的第一发光元件161接收到的驱动电流,使得第二显示区102中第二发光元件162的发光亮度大于第一显示区101中第一发光元件161的发光亮度,从而在显示模组处于较高刷新率下时,对第二显示区102的显示亮度进行补偿,使得显示模组中第二显示区102的显示亮度与第一显示区101的显示亮度趋于一致,进而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均一性,解决第一显示区101和第二显示区102亮暗不均的问题。
继续参考图1-图4,如前所述,显示模组的刷新率越高,每一行子像素11’的充电时间越短,显示模组两侧区域的子像素11’越容易产生充电不足的问题,从而使得显示模组两侧区域的显示亮度较显示模组中央区域进一步降低。因此,在显示模组的刷新率较高时(如60Hz),第二显示区102的显示亮度相较于第一显示区101的显示亮度偏低;而在显示模组的刷新率较低时(如40Hz),第二显示区102的显示亮度不受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显示状态下,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输出的驱动电流等于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输出的驱动电流,此时,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所连接的第二显示区102的第二发光元件162接收到的驱动电流等于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所连接的第一显示区101的第一发光元件161接收到的驱动电流,使得第二显示区102中第二发光元件162的发光亮度等于第一显示区101中第一发光元件161的发光亮度,从而在显示模组处于较低刷新率下时,保证显示模组中第二显示区102的显示亮度与第一显示区101的显示亮度趋于一致,进而保证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可选的,背光驱动芯片17还被配置为:
在第一显示状态切换至第二显示状态的过程中,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输出的驱动电流逐渐降低。
在第二显示状态切换至第一显示状态的过程中,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输出的驱动电流逐渐升高。
其中,显示模组在第一显示状态切换至第二显示状态的过程中,为避免第二显示区102中第二发光元件162的驱动电流突变造成的人眼可见的画面闪烁问题,设置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输出的驱动电流逐渐降低,直至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输出的驱动电流等于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输出的驱动电流。
同样的,显示模组在第二显示状态切换至第一显示状态的过程中,为避免第二显示区102中第二发光元件162的驱动电流突变造成的人眼可见的画面闪烁问题,设置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输出的驱动电流逐渐升高。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帧起始信号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帧起始信号的示意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示例性的,在一种系统端的设置机制中,在显示模组显示静态画面后,首先显示9帧60Hz的屏幕静止画面,在第10帧前将刷新率切换成40Hz。在显示模组正常使用后,显示1帧的40Hz画面后立马切换回本机刷新率60Hz。为避免第二显示区102中第二发光元件162的驱动电流突变造成的人眼可见的画面闪烁问题,在显示模组由40Hz切换至60Hz时,可在上述显示1帧的40Hz画面的过程中,使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输出的驱动电流逐渐升高。在显示模组由60Hz切换至40Hz时,可在上述9帧60Hz的屏幕静止画面的过程中,使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输出的驱动电流逐渐降低,直至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输出的驱动电流等于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输出的驱动电流。
可选的,在第一显示状态下,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输出的驱动电流为A1,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输出的驱动电流为A2,其中,0.4mA≤(A1-A2)≤0.6mA。
其中,如图1-图4所示,发明人经研究发现,在第一显示状态下,显示模组具有较高的第一刷新率(如60Hz),此时,第二显示区102相对于第一显示区101平均会降低5nit的亮度。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显示状态下,通过合理设置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输出的驱动电流A1与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输出的驱动电流A2之间的差值(A1-A2)在0.4mA~0.6mA的范围内,可对第二显示区102的显示亮度补偿约5nit的亮度,从而使显示模组中第二显示区102的显示亮度与第一显示区101的显示亮度趋于一致,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A1-A2)的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设置(A1-A2)为0.5mA,即在第一显示状态下,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2向第二显示区102中第二发光元件162输出的驱动电流A1与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171向第一显示区101中第一发光元件161输出的驱动电流A2之间的差值(A1-A2)为0.5mA,以使显示模组中第二显示区102的显示亮度与第一显示区101的显示亮度趋于一致,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图9和图12所示,示例性的,控制单元19获取时序控制器20的帧起始信号输出引脚201所输出的帧起始信号STV,控制单元19通过帧起始信号STV确定当前显示模组的刷新率。
当控制单元19侦测到刷新率为40Hz时,显示模组处于第二显示状态,控制单元19通过SPI向背光驱动芯片17发送控制信号code1,以控制背光驱动芯片17的驱动电流输出引脚IFB1~IFB8输出的驱动电流相等,使得第二显示区102中第二发光元件162的发光亮度等于第一显示区101中第一发光元件161的发光亮度,从而在显示模组处于较低刷新率下时,保证显示模组中第二显示区102的显示亮度与第一显示区101的显示亮度趋于一致,进而保证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当控制单元19侦测到刷新率为60Hz时,显示模组处于第一显示状态,控制单元19通过SPI向背光驱动芯片17发送控制信号code2,以控制背光驱动芯片17的驱动电流输出引脚IFB1和IFB2输出的驱动电流大于驱动电流输出引脚IFB3~IFB8输出的驱动电流,使得第二显示区102中第二发光元件162的发光亮度大于第一显示区101中第一发光元件161的发光亮度,从而在显示模组处于较高刷新率下时,对第二显示区102的显示亮度进行补偿,使得显示模组中第二显示区102的显示亮度与第一显示区101的显示亮度趋于一致,进而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均一性,解决第一显示区101和第二显示区102亮暗不均的问题。
进一步地,在显示模组的刷新率由40Hz切换至60Hz时,控制单元19通过SPI控制背光驱动芯片17的驱动电流输出引脚IFB1和IFB2输出的驱动电流在1帧内渐变增加0.5mA。在显示模组的刷新率由60Hz切换至40Hz时,控制单元19通过SPI控制背光驱动芯片17的驱动电流输出引脚IFB1和IFB2输出的驱动电流在9帧内逐步减小,直至背光驱动芯片17的驱动电流输出引脚IFB1~IFB8输出的驱动电流相等。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所具有的技术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结构以及术语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也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扇出区;
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两侧的第二显示区,且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扇出区的方向相交;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背光模组和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侧的液晶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元件和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元件;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背光驱动芯片,所述背光驱动芯片包括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和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所述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电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第一子显示区和第二子显示区,所述第一子显示区和所述第二子显示区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两侧;
所述第一子显示区和所述第二子显示区相对于所述显示模组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其中,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扇出区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发光元件阵列排布,形成多个发光元件列,在所述发光元件列中所述发光元件的排列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扇出区的方向;
每个所述发光元件列中的所述发光元件串联连接,且所述第一显示区中的所述发光元件列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对应电连接,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所述发光元件列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对应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列相对于所述显示模组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其中,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扇出区的方向;
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发光元件列串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区的面积为S1,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面积为S2,其中,20%
≤S2/S1≤3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控制单元和时序控制器;
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背光驱动芯片电连接;
所述时序控制器包括帧起始信号输出引脚,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帧起始信号接收引脚,所述帧起始信号输出引脚与所述帧起始信号接收引脚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第一显示状态和第二显示状态,所述显示模组在所述第一显示状态下具有第一刷新率,所述显示模组在所述第二显示状态下具有第二刷新率,且第二刷新率小于第一刷新率;
所述背光驱动芯片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显示状态下,所述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输出的驱动电流大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输出的驱动电流;
在所述第二显示状态下,所述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输出的驱动电流等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输出的驱动电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驱动芯片还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显示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显示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输出的驱动电流逐渐降低;
在所述第二显示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一显示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输出的驱动电流逐渐升高。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显示状态下,所述第二驱动电流输出引脚输出的驱动电流为A1,所述第一驱动电流输出引脚输出的驱动电流为A2,其中,0.4mA≤(A1-A2)≤0.6mA。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223604365.4U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89747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4365.4U CN218974740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4365.4U CN218974740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74740U true CN218974740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52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04365.4U Active CN218974740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747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41926B2 (en) Backlight module,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device, driving method therefor
US7812810B2 (en) Inverter driv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inverter driving apparatus
US1075565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US10935841B2 (en)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US8860711B2 (en) Timing controlle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KR20070062068A (ko) 표시 장치
CN111768740B (zh)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US20230028746A1 (en) Light-Emitting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10665197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2854680A (zh) 一种高透光率透明显示装置
WO2020026954A1 (ja)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CN218974740U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060023470A1 (en) Impulse backlight system and a flat display using the same
KR101560412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12927661A (zh) 显示驱动板及显示装置
CN101751841A (zh) 像素驱动架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像素驱动方法
KR101311685B1 (ko) 표시장치
CN204374560U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210295796A1 (en) Display device
US8411001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floating bar
KR10050454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구동회로
CN116403519A (zh) 一种车载大尺寸oled面板结构及车载显示屏
CN116661183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KR10088954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구동회로
KR101048711B1 (ko) 타이밍 컨트롤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