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66828U - 一种2.5d车载显示屏盖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2.5d车载显示屏盖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66828U
CN218966828U CN202223377847.0U CN202223377847U CN218966828U CN 218966828 U CN218966828 U CN 218966828U CN 202223377847 U CN202223377847 U CN 202223377847U CN 218966828 U CN218966828 U CN 2189668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vehicle
display screen
mounted display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7784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詹少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un Xin H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un Xin H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un Xin H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un Xin H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7784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668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668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668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2.5D车载显示屏盖板,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固定设置在内饰壳体上,内饰壳体上设置有安装腔,车载显示屏固定设置在安装腔内,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对应车载显示屏设置;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包括盖板体,盖板体设置有正面和反面,正面的周缘边角为2.5D高光倒角,反面边缘设置有卡接柱,对应的,内饰壳体上设置有卡接槽,卡接柱设置在卡接槽内实现盖板体在内饰壳体上的固定;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对应的卡接柱和卡接槽,实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在内饰壳体上的快速拆装,在保证2.5D弧面R角与内饰壳体无高度落差相接,提高R角高光效果的同时,避免盖板与内饰壳体直接胶结所造成的盖板拆装更换困难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2.5D车载显示屏盖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2.5D车载显示屏盖板。
背景技术
车载显示器一般具有视频音乐播放、接倒车影像车载摄像头显示、车载导航显示等功能,是能够在汽车同类运动工具上使用的显示器,方便在汽车运动中使用;对于小型汽车,车载显示器一般固定设置在车内前部的内饰壳体内,并通过固定在内饰壳体上的盖板对车载显示器进行保护。
现有车载显示屏的盖板一般采用2.5D的透明盖板,通过设置2.5D弧面实现盖板整体的2.5D面高光效果,外观立体感强,更显高端感和漂亮感,同时,随科技发展导航仪形状的改变,2.5D弧面R角要与盖板外围的内饰壳体相接,且不能有高度落差,以提高R角的高光效果。故大部分的盖板采用胶合的方式直接将盖板边缘搭接固定在内饰壳体上,这使得盖板的拆装需通过对内饰壳体的整体拆装实现,同时盖板也不易进行单独更换。
鉴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2.5D车载显示屏盖板,所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固定设置在内饰壳体上,所述内饰壳体上设置有安装腔,车载显示屏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对应所述车载显示屏设置;
所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包括盖板体,所述盖板体设置有正面和反面,所述正面的周缘边角为2.5D高光倒角,所述反面边缘设置有卡接柱,对应的,所述内饰壳体上设置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柱设置在所述卡接槽内实现所述盖板体在所述内饰壳体上的固定。
较佳的,所述卡接柱包括连接块和卡接块,所述卡接块固定在所述连接块的端部,所述连接块垂直固定设置在所述反面上,所述卡接槽包括通过腔和卡接腔,所述卡接腔设置在所述通过腔的侧壁上,所述卡接柱进入所述通过腔内,并将所述卡接块设置在所述卡接腔内。
较佳的,所述卡接块的横截面设置为直角梯形,且所述直角梯形的上底对应所述卡接块上矩形的第一接触面,所述直角梯形的下底对应所述卡接块上矩形的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面面积,且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连接块的端部固定连接。
较佳的,所述通过腔的横截面设置为矩形,且所述通过腔的横截面尺寸与所述第一接触面尺寸配合设置。
较佳的,所述通过腔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顶压块,所述通过腔的底部和所述第一顶压块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提供弹性斥力,所述第一顶压块的横截面尺寸和所述通过腔的横截面尺寸配合设置。
较佳的,所述通过腔的侧壁上设置有顶压腔,所述顶压腔内设置有第二顶压块,所述顶压腔和所述卡接腔分别设置在所述通过腔的两侧,所述第二顶压块和所述顶压腔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提供弹性斥力。
较佳的,所述第一顶压块的侧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通过腔的侧壁上沿所述通过腔的延伸方向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对应设置在所述限位槽内。
较佳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卡接柱和所述卡接槽设置有多个,所述卡接柱两两对称设置。
较佳的,所述盖板体采用透明的PC板,所述周缘边角的半径为3mm~9.5mm。
较佳的,所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还设置有胶层,所述胶层固定覆盖在所述正面上,所述胶层的厚度为15μm~30μm,所述胶层为UV胶。
较佳的,所述盖板体设置有显示区和非显示区,透光的所述显示区对应所述车载显示屏设置,所述非显示区通过丝印工艺形成不透光区域。所述胶层对应所述显示区设置有用于防眩的AG粒子纹。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对应的所述卡接柱和所述卡接槽,实现所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在所述内饰壳体上的快速拆装,在保证2.5D弧面R角与内饰壳体无高度落差相接,提高R角高光效果的同时,避免盖板与内饰壳体直接胶结所造成的盖板拆装更换困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的结构正视图;
图2为所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的结构侧视图;
图3为所述卡接槽的结构视图;
图4为所述卡接柱和所述卡接槽未卡接状态下的结构视图;
图5为所述卡接柱和所述卡接槽卡接状态下的结构视图。
图中数字表示:
1-盖板体;2-卡接柱;3-卡接槽;4-第一顶压块;5-第一弹性件;6-第二顶压块;7-第二弹性件;8-胶层;11-周缘边角;12-显示区;13-非显示区;14-第一板体;15-第二板体;16-圆弧过渡板;21-连接块;22-卡接块;31-通过腔;32-卡接腔;33-顶压腔;34-限位槽;41-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图1为所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的结构正视图;图2为所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的结构侧视图。
本实用新型所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固定设置在内饰壳体上,所述内饰壳体上设置有安装腔,车载显示屏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对应所述车载显示屏设置。
所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包括盖板体1,所述盖板体1设置有正面和反面,所述正面的周缘边角11为2.5D高光倒角,所述反面边缘设置有卡接柱2,对应的,所述内饰壳体上设置有卡接槽3,所述卡接柱2设置在所述卡接槽3内实现所述盖板体1在所述内饰壳体上的固定。
如图3所示,图3为所述卡接槽的结构视图;具体的,所述卡接柱2包括连接块21和卡接块22,所述卡接块22固定在所述连接块21的端部,所述连接块21垂直固定设置在所述反面上,所述卡接槽3包括通过腔31和卡接腔32,所述卡接腔32设置在所述通过腔31的侧壁上,所述卡接柱2进入所述通过腔31内,并将所述卡接块22设置在所述卡接腔32内,从而实现所述盖板体1和所述内饰壳体的连接。
较佳的,所述卡接块22的横截面设置为直角梯形,且所述直角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分别对应矩形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面面积,且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连接块21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通过腔31的横截面设置为矩形,且所述通过腔31的横截面尺寸与所述第一接触面尺寸配合设置,通过面积较小的所述第二接触面更易进入所述通过腔31内,且所述通过腔31可完全容纳下所述卡接块22,在所述卡接块22到达所述卡接腔32的对应位置时,通过平移的方式实现所述卡接块22部分置于所述卡接腔32内以实现卡接。
如图4、图5所示,图4为所述卡接柱和所述卡接槽未卡接状态下的结构视图;图5为所述卡接柱和所述卡接槽卡接状态下的结构视图。
所述通过腔3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顶压块4,所述通过腔31的底部和所述第一顶压块4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5,所述第一弹性件5提供弹性斥力,所述第一顶压块4的横截面尺寸和所述通过腔31的横截面尺寸配合设置,在所述卡接块22进入所述通过腔31内后,所述第一顶压块4始终与所述第二接触面紧贴接触,在所述卡接块22和所述卡接腔32进行卡接时,所述第一顶压块4对所述卡接块22施加压力,使所述卡接块22与所述卡接腔32的内壁接触,从而提高所述卡接块22在所述卡接腔32内的位置稳定。
所述通过腔31的侧壁上设置有顶压腔33,所述顶压腔33内设置有第二顶压块6,所述顶压腔33和所述卡接腔32分别设置在所述通过腔31的两侧,所述第二顶压块6和所述顶压腔33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7,所述第二弹性件7提供弹性斥力。在所述卡接块22未进入所述通过腔31内时,所述第二顶压块6的端部顶压在所述第一顶压块4侧面,在所述卡接块22下压所述第一顶压块4使所述顶压腔33从所述通过腔31的侧壁露出,所述第二顶压块6的端部顶压在所述卡接柱2侧面并对所述卡接块22向所述卡接腔32方向施加压力,从而提高所述卡接块22在所述卡接腔32内的位置稳定。同样的,在解除卡接时,通过平移所述卡接块22将所述卡接块22从所述卡接腔32内移出并使所述第二顶压块6回缩至所述顶压腔33内,再上移所述卡接柱2,所述第一顶压块4随弹性上移,从而再次对所述第二顶压块6进行位置限制。
较佳的,所述第一顶压块4的侧部设置有限位块41,所述通过腔31的侧壁上沿所述通过腔31的延伸方向设置有限位槽34,所述限位块41对应设置在所述限位槽34内,从而可限制所述第一顶压块4在所述通过腔31内的移动距离,避免所述第一顶压块4从所述通过腔31内脱出。
较佳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卡接柱2和所述卡接槽3设置有多个,所述卡接柱2两两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对应的所述卡接柱2和所述卡接槽3,实现所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在所述内饰壳体上的快速拆装,在保证2.5D弧面R角与内饰壳体无高度落差相接,提高R角高光效果的同时,避免盖板与内饰壳体直接胶结所造成的盖板拆装更换困难的问题。
较佳的,所述盖板体1采用透明的PC板,所述周缘边角11的半径为3mm~9.5mm。
较佳的,所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还设置有胶层8,所述胶层8固定覆盖在所述正面上,所述胶层8的厚度为15μm~30μm,所述胶层8为UV胶。
所述盖板体1设置有显示区12和非显示区13,透光的所述显示区12对应所述车载显示屏设置,所述非显示区13通过丝印工艺形成不透光区域。所述胶层8对应所述显示区12设置有用于防眩的AG粒子纹。
实施例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盖板体1设置为带有圆弧过渡的异型板,对应的,所述内饰壳体对应所述盖板体1设置有带有圆弧段的贴合面。
即所述盖板体1包括第一板体14、第二板体15和圆弧过渡板16,所述第一板体14和所述第二板体15之间设置有钝角夹角,所述第一板体14和所述第二板体15通过所述圆弧过渡板16连接,所述显示区12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14上。
一般的,所述卡接柱2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14上,为保证所述盖板体1和所述贴合面贴合紧密,所述第二弹性件7对所述卡接柱2的施力方向为所述第二板体15向所述贴合面贴合的方向,从而保证在所述第二弹性件7的作用下,所述第二板体15和所述贴合面贴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具体的加工工艺为:
对所述盖板体1的所述正面2.5D精加工后,将所述盖板体1放置在局部AG模具上定位,再通过热压的方式将胶液和所述盖板体1紧密相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述胶层8和所述盖板体1的双层平板结构,胶水固化后的形成的所述胶层8厚度为15μm到30μm,使所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的厚度基本不变。
在所述胶层8的保护作用下,使所述盖板体1的表面及2.5D面的硬度达到500g/3H和750g/2H(用三菱铅笔硬度测试)水平,附着力测试大于5B水平,且2.5D面呈高光效果。
热压的同时,局部AG模具将AG粒子的形状在所述胶层8的表面压印出防眩效果的AG粒子纹。该粒子纹的雾度值可以随客户的需要做出任意调整,达到不同防眩等级的效果。
然后将所述胶层8和所述盖板的双层平板件放置在高精度热弯模具内成型,实现设计的热弯曲度,并保持产品视窗区域无AG脱落、2.5D面无损伤、弯折面无龟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固定设置在内饰壳体上,所述内饰壳体上设置有安装腔,车载显示屏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对应所述车载显示屏设置;
所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包括盖板体,所述盖板体设置有正面和反面,所述正面的周缘边角为2.5D高光倒角,所述反面边缘设置有卡接柱,对应的,所述内饰壳体上设置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柱设置在所述卡接槽内实现所述盖板体在所述内饰壳体上的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柱包括连接块和卡接块,所述卡接块固定在所述连接块的端部,所述连接块垂直固定设置在所述反面上,所述卡接槽包括通过腔和卡接腔,所述卡接腔设置在所述通过腔的侧壁上,所述卡接柱进入所述通过腔内,并将所述卡接块设置在所述卡接腔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块的横截面设置为直角梯形,且所述直角梯形的上底对应所述卡接块上矩形的第一接触面,所述直角梯形的下底对应所述卡接块上矩形的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面面积,且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连接块的端部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腔的横截面设置为矩形,且所述通过腔的横截面尺寸与所述第一接触面尺寸配合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腔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顶压块,所述通过腔的底部和所述第一顶压块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提供弹性斥力,所述第一顶压块的横截面尺寸和所述通过腔的横截面尺寸配合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腔的侧壁上设置有顶压腔,所述顶压腔内设置有第二顶压块,所述顶压腔和所述卡接腔分别设置在所述通过腔的两侧,所述第二顶压块和所述顶压腔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提供弹性斥力。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压块的侧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通过腔的侧壁上沿所述通过腔的延伸方向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对应设置在所述限位槽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其特征在于,对应设置的所述卡接柱和所述卡接槽设置有多个,所述卡接柱两两对称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2.5D车载显示屏盖板还设置有胶层,所述胶层固定覆盖在所述正面上,所述胶层的厚度为15μm~30μm。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2.5D车载显示屏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体设置有显示区和非显示区,透光的所述显示区对应所述车载显示屏设置,所述非显示区设置为不透光区域,所述胶层对应所述显示区设置有用于防眩的AG粒子纹。
CN202223377847.0U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2.5d车载显示屏盖板 Active CN2189668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77847.0U CN218966828U (zh)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2.5d车载显示屏盖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77847.0U CN218966828U (zh)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2.5d车载显示屏盖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66828U true CN218966828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54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77847.0U Active CN218966828U (zh)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2.5d车载显示屏盖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668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63262B (zh) 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US7800005B2 (en) Thin keypad assembly
KR20170024230A (ko) 윈도우 부재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및 윈도우 부재의 제조방법
CN101459004B (zh) 电子装置的按键面板结构及制造该按键面板结构的方法
CN105227705B (zh) 壳体组件成型工艺
CN111245982A (zh) 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01236850A (zh) 薄形键盘制作方法及其结构
CN201994977U (zh) 收容前置摄像头的装置及移动终端
CN218966828U (zh) 一种2.5d车载显示屏盖板
CN108733146A (zh) 移动终端
CN113645388B (zh) 终端设备
KR101282081B1 (ko) 모바일기기용 커버 액세서리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853382A (zh) 防水抗震手机触摸屏的制作方法
CN101847535A (zh) 键盘结构
CN111049960B (zh) 一种中框后盖一体的3.5d复合板手机后盖的成型工艺
TW201204538A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mobile type screen frame
CN101488408B (zh) 电子装置的按键面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12208261U (zh) 一种弯曲结构触摸屏
CN114446155B (zh) 一种四面曲柔性屏、显示终端及其贴合方法
CN108924317A (zh) 一种电子装置及其装配方法
CN215203831U (zh) 覆膜醋酸板
CN203258495U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3492124U (zh) 一种直接装配液晶玻璃面板和光学材料的混合电视机壳
CN214980440U (zh) 一种点胶保压夹具
CN108924318A (zh) 一种电子装置及其装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